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64

軟硬整合》專訪宏碁自建雲總經理王定愷:IOT 時代,更要做自己擅長的事

$
0
0

IOT 時代來臨,萬物聯網成了未來 10 年大趨勢,人與物溝通、物與物對話,促成市場改變、競爭對手出現。科技快速演變的腳步也讓產業原先優勢消失。新時代典範正在移轉,轉型挑戰是每個企業的必修課。

十年前,電子產品最早由美國製造,後來許多零件與製造工作慢慢被日本接手替代,然後日本再被亞洲四小龍中的南韓與台灣替代,每一次移轉都是產品的再進化與產業鏈的重新解構再組合。

只是這一次,科技產業挑戰的不再是從 1 到 100,而是未曾發生過的、從 0 到 1 的創新服務。

宏碁自建雲事業單位總經理王定愷指出,IOT 時代,萬物聯網,萬物也快速發生變化,既有產業優勢無法持久,企業必須不斷創新、跟著優勢演變發展,除了要快速跨界與不同領域軟硬合作,還要做自己擅長的事,才有機會創造出一波接一波的新優勢。

即使現在硬體大廠還看不清未來該如何與外部創意合作、新創還沒搞懂工業製程的眉角,導致雙方無法發揮加乘力量,在全球科技產業轉型中突圍。

王定愷仍建議,企業必須讓自己接觸到新的想法,思考到底大趨勢往那個方向走,在大趨勢中,自己希望站在哪個位置、可以在哪裡看見未來。以下是他的分享:

Q:台灣過去 30-40 年科技硬體廠創造了很好的產業能量,但如今進入 IOT 時代,面臨不少轉型與挑戰,另一方面,新創創新的能量也在崛起中,卻無法發揮足夠的力量,您觀察問題出在哪裡?

A:要理解軟硬整合遇到的挑戰,我們可以從歷史發展軌跡中看到一些脈絡。

台灣科技產業挑戰加劇的情況在 2007 年 iPone 手機上市時就埋下伏筆。當時筆電市場已經趨向飽和,典範轉移也有痕跡可尋。

等 Apple 與 Andorid 起來後,一度有很大的 APP 風潮,像 Angry bird 蔚為風潮,大家都在學寫 APP,但我那時就不太認同,這是加值 apple 與 andorid,對台灣產業卻未必有很大的助益。

做 APP 是不容易賺到錢,卻對產業有很大影響。那時本就很難找到軟體工程師了,加上這樣的風潮,2-3 人就能寫,因此很多軟體人才都去創業,只不過,過 2-3 年大家終於發現光寫 APP 是賺不到錢的。

一直到 IOT 切入產業後,你可以發現愈來愈多小公司開始將軟體、硬體放在一起研發,「APP+ 新硬體+新應用」這樣的結合就變得很重要。

這就是這幾年產業的脈絡軌跡,但也因此有了軟硬整合需要溝通協調的新問題出來。

Q:現在看來,雙方的力量還無法借力使力,促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但未來產業需要的是把大公司的優點加上小公司的彈性,Acer 在這方面怎麼做?

A:從外部借力,共同成長是 Acer 想要做的事,這必須建立一個生態圈,我們從幾個方向努力:

1) 藍天的 KPI 是希望整個生態系中的完整性與多樣性,希望創造更多的使用者與流量。

這個生態系中會有 3 個大組成,1 半導體產業,也就是製作 Senser 的產業;2 應用產業,如車聯網、智慧家電等的生產、服務應用廠商;3Maker,這是是數量最多的一群,包括創客、新創與學生等。

IOT 的世界有很多新產業、新服務是我們不懂得,但 IOT 又是那麼全面而廣泛,那怎麼辦?所以我們跟別人合作。建構多元合作夥伴,甚至線上線下跟不同的社群溝通來往。

2) 努力增加生態系合作夥伴Acer 每年都會參與 CES、MWC、Computex、IFA(柏林消費性電子展)等國際性大展,這些展覽一小塊單位的佈展成本就要 2 萬歐元,我們帶合作夥伴一起參展、Demo,是不收錢的,加上大品牌相對能拿到位置比較好,Acer 就把最好的舞台空出來,讓新創去 Demo 產品,這一年來,已經有近百個這樣的例子。

3) 做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合作夥伴的強項未必是我們能做的,或是一定要自己去做的,所以 Acer 就採取合作模式,以共同品牌或 Acer 品牌方式去銷售,找到另外的出海口,共同達到winwin,這也是施振榮先生強調的王道精神。

以藍天計畫推動的 BYOC 為例,BYOC in Power 可以跟合作夥伴的品牌一起掛名,以宏碁過去經營品牌的厚度幫助新創夥伴增加信賴感、曝光度、如此一來,彼此就不只客戶關係了,而是在產品面有更高度的結合。

就合作面來說,軟硬整合出來的產品也不只是能遠端遙控、具備網路功能的硬體而已,這之中,Acer 也提供雲端空間與通路行銷,軟、硬體或許就來自合作夥伴,各自都能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卻有很好的合作效果。

Q:雖然產業已經開始往軟硬整合方向努力,但大型合作成功的案例很少,國內外卻陸續傳出整合失敗的消息,您認為問題出在那?

這一年來,大家看到很多在募資平台上的案子,可能是因為團隊低估生產過程的難度導致失敗,這有幾個潛在問題:

1 理想性太高問題:像是研發了一個製造可能性很低的產品,製造講究的是快速、大規模生產,所以理想性太高,都可能導致生產端製程安排上的困難,除非你把錢帶夠了,或許能解決,但更多時候是即使有錢也解決不了。

沒有製造概念的話,在製造上就會遇上麻煩,idea 根本做不出來產品來,或是即使做出來了,成本也會跟原本估算的有極大差別。

做大量生產的大廠 RD 都知道研發有一個前提,就是東西要在最省成本的方式、做得出來。

2 經濟規模問題:全世界都這樣,有量就能喊價。一開始沒有經濟規模,都本沒人要理你,現在好一點了,如果感覺很有潛力的新產品,即使量不多,也會有大廠願意試試看。

3 硬體產銷問題:產跟銷也要協調,假設以 iphone 為例,可能需要 1200 個零件要到了才能拼出來,這個術語叫長短料,缺料就無法製造。

有了料,還要找到生產線願意服務,在製造業中,一旦上了生產線,就不會是一個一個做,而是要有一定足夠的量才能做,因為生產線自動化可能一上線就打出 1000 片成品,但你卻說,不行,我只要 200!產銷就不協調了!

這也是為什麼新創或非製造公司,最常在「量」上遇到問題。

Q:但是,進入 IOT 時代,所有產業都走 botton-up,若由 botton-up 上來的創意,量都不大,該怎麼解決?

這就是有趣的地方。現在這個時間點,正好處於「典範移轉」的過度期,大家都還找不到遊戲規則!

也因此,許多人都在找機會,像是深圳要做創客基地,很多小公司都過去了。我的觀察是,現在正是這個典範要移轉到下個典範中的混亂期,所以每個人在看這件事情(軟硬整合)會有很多狀況發生。

botton-up 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以前完全不可能的事,現在已經打開了一點大門。

Q:前幾年,從新創的立場來看,要跟大廠溝通其實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對等的,這其中是彼此不理解,直到近 1~2 年來,情況已經有稍稍改變,能談談大寶科技跟宏碁的合作模式嗎?

大寶科技:台灣硬體生產的技術真的很強,產業鏈很扎實,老實說,有錢不會做不出來,但雙方合作,解決了大寶很重要的產銷問題。

像是與廠商彼此間的信賴程度:大寶自己出去跑客戶,可能只有 200 件的訂單,但若我的產品有宏碁的 BYOC 品牌雙掛名,可能一次就是拿回 2000 件訂單了,要製造就有基本的量了,這背後有 Acer 的品牌支撐。

過去,我們要把東西賣出去,可能只能透過自己熟悉的管道,但若與大廠合作,像 Acer 就把他們的通路介紹給大寶,讓中小型公司的行銷通路能變得更廣,在研製產品時,能把夢做得更大。

(圖片來源:Acer 藍天計畫,本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