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在這段日子一直為行銷圈熱烈的討論,各大媒體也多有著墨,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將個人住所出租的 airbnb,或是付出個人勞力與服務的 Uber 特約合作司機;中國國家信息化研究部於今年 2 月 28 日時發布,預計其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 1.95 兆元人民幣,約有 5 億人參與共享經濟行為,換算起來 13 億人口,將有將近四成的民眾參與其中,其相對應的經濟模式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而這些經典的案例在台灣卻也只能成為經典,台灣的共享經濟似乎一直沒有個明確的雛型?
資料來源: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 2016 –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p29
共享經濟對消費者而言,有兩大動機:
1. 在消費支出面追求「省錢」,以租用或是購買二手商品獲得折扣。
2. 另一個動機則是在所得收入面追求閒置資源的「兼職」以賺取額外收入。
而網路、物聯網科技的發達,讓共享經濟得以快速發展,消費者能夠在買賣雙方中去除中間商所占有的資源,不僅僅是產品面發生 C2C 的變化,更讓服務有 P2P 的交易可能性。
- 台灣共享經濟,無‧力‧可‧施
然而,這股分享經濟的熱潮是否也在台灣出現?似乎歐美、中國都有相當不錯的相關發展,台灣也僅只有議題的討論,但是落實在商業化的境界似乎還有好一段距離!
筆者在比較各項資料後,認為有三個因素,讓台灣的共享經濟發展緩慢發展:閒暇時間少、自我意識強烈、專注工作成績。
- 我已經忙得要死,放假只想好好放鬆,怎麼去兼職來共享我的資源?
以瑞士銀行集團(UBS)在 2015 年 9 月的「價格與收入」研究報告 ,調查全球 71 個城市的工時長度中,台北列為全球第 8 名,又或是比較台灣與 OECD 國家勞工平均年工時來看,台灣則是名列第 4 名。
2016 Eicp 東方線上消費者資料庫也指出有高達 46.1% 的民眾有加班的狀況,因此,在共享經濟的概念下的「兼職」概念,面對生活時間被工作佔滿的台灣消費者,有實際執行上的困難度。
- 我的空間、時間都是我的!東西也是!
東方線上更進一步透過台灣民眾的心理面一窺共享經濟在台灣發展的阻礙,從 2016 Eicp 東方線上消費者資料庫的統計中,可以發現到台灣民眾心中對於「自我時間 / 空間」的保有相當堅持,在這樣的觀念下,更有可能延伸到對物品的「所有權」感仍高於對其「使用權」的出借。
我的生活中,工作與休閒劃分的相當清楚 – 77 % 同意比例
我堅持生活中,應該有不被打擾的私人空間 –78.4 % 同意比例
我幾乎每天活動滿檔,生活不會無聊 – 72.1 % 同意比例
在假日,我喜歡到山邊或是海邊渡個假 – 65.0% 同意比例
- 我的成就感來自工作!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台灣民眾對於工作的看法仍有一個相當強烈的價值觀,也就是從其中獲得成就感或是得到周遭認同,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更是讓台灣民眾得「分心」或是「提出資源」去經營共享經濟,更是一大障礙。
我希望周圍的人能肯定我在生活、工作或學業上的成就 –86.5% 同意比例
- 幹嘛分享 / 出租我的資源?我直接拍賣!
但話說回來,共享經濟在台灣早就發生了!這股經濟能量在台灣的盛行程度,更應該直接給予正式的名號 – 「拍賣經濟」,透過拍賣二手物品來換取物品的剩餘價值,這股龐大的二手交換經濟,一直在台灣愈燒愈旺。
因此,以拍賣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共享經濟,相較於需求面的減少「支出」因而搜尋二手商品,台灣更值得思考的是供給面的「提取剩餘價值」。
舉例來說,露天拍賣 2015 年全站的交易金額達到台幣 1,439 億元 ,有超過 100 萬名賣家在露天拍賣上販售產品,而 2015 年台灣便利商店的營業額也不過 2,892 億元,又或是整體百貨公司營業額也僅在 2014 年突破 3,200 億元,因此單單一個拍賣網站的交易金額,就達總店數達 11,000 多家的便利商店的一半,真的不能輕忽這股市場的交易力道!
更甚至是這兩年出現在手機平台上的旋轉拍賣 Carousell、蝦皮拍賣都有相當的聲勢,單以 Android 上對這些 App 的評論數 來看其熱門程度,旋轉拍賣與蝦皮拍賣的氣勢都相當驚人,遠遠超過在 PC 上稱王的露天拍賣 App。在接下來台灣拍賣的盛焰,似乎將從 PC 端延燒到手機上,拍賣經濟的熱潮將進展到下一波高峰。
拍賣經濟這樣的共享經濟方式,放在網站上待價而沽,既不影響消費者的休閒生活,也不與消費者的工作本業產生時間資源排擠的狀況,消費者樂得將有剩餘價值的物品放在網路上兜售,無怪乎符合台灣市場的脾胃。
- What’s Next
共享經濟得建構在民眾對於自有資源再應用的態度,由前述論述可發現台灣民眾有先天上的時間資源困境,以及心態上對於工作成就的期望,故無法實踐共享經濟中,善用閒置資源的兼職動作,而僅剩下對於二手物品剩餘價值的汲取。
- 台灣共享經濟四大發展要點
換個角度來講,台灣民眾的閒置資源仍需要一個中間商組織一個平台,以及提供服務的角色,來進行兼職以及資源再度利用的可能性,而非由消費者自行來經營並提供服務。例如,出租自家閒置的小客車或是家用重機具給某個平台,而某個平台再另行租用,或是提供相對應的服務給需要的民眾。
在台灣共享經濟未來的發展上,有四個機會是較有可能形成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
1.針對放在家會有閒置彈性的產品,能有租用商機的產品必定為消費者偶一為之,且不得不的使用需求產生,例如汽車、家用重機具等。
2.高價產品有價格門檻,產品無法大量普及,有機會運用共享經濟的方式,形成以較低的價格租用他人資產的市場需求。
3.存放不便的產品,也因為大眾對產品有「固定短暫需求」,出現共享的可能,甚至產生服務應用的商機,例如租屋族因為租所的限制,未必擁有如洗衣機這類家庭固定設備,洗衣外包就產生了服務價值,而洗衣店更需要一定的交易量才能攤平其投資成本,就有雙方媒合平台產生的營運商機。
4.最後,在台灣共享經濟要成立,還是需要有服務平台的角色。台灣消費者的確擁有不少閒置的資源,但如前所述,台灣消費者時間稀缺的狀況,親力親為提供服務的可能性大為降低。造成平台服務商除了提供供需資源交換的平台外,更需要有應用資源成為服務提供的角色,成為台灣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點。
- 借力使力台灣市場拍賣經濟力道
另外,值得觀察的一個現象是:「拍賣經濟」是供給優先於需求的交易平台,也就是先有賣家,然後買家去搜尋相關的產品是否有合適的賣價;但隨著網路愈發旺盛,且台灣民眾高度使用社群的推波助瀾下,以及「我想要炫耀我擁有某種東西」的心態,造就需求優先供給出現的狀況,也就是出現了可以販售商品獲得更高利潤的「轉手經濟」市場。
台灣的共享經濟,擁有其獨特的面貌,不論是拍賣經濟的盛行,或是轉手經濟的興起,都代表著台灣以其獨特的方式因應網路環境興盛的經濟發展,在行銷思考上,拍賣平台的不斷興盛,也代表市場通路發生根本性質變的狀況,具規模的企業主除過去既有經銷商、零售商擁有的銷售體系外,電商的發展似乎得開始重視體制外的可能銷售模式。
而剛起步的企業更可以跳脫既有的銷售框架,進而思考其他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方式。另外,轉手經濟的出現更代表品牌知名度運用的一條捷徑,運用社群主動傳播的力量,快速打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知名度。
(本文獲東方線上授權刊載,作者/iSURVEY 東方線上副總監 楊少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共享經濟集大成「Verlocal」,不賣產品只賣你的想法、你的經驗!
【專訪】台大廖世偉:G-coin 打造區塊鏈帳聯網,創造全新共享經濟模式
睜眼說瞎話》共享經濟口號都是假的,Uber 砸錢的補貼經濟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