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曹政,常用 ID:caoz ,資深 IT 人,從事互聯網工作十餘年。技術大牛、數據控、歷史控、考證控。曾參與創建一統統計、cnzz 站長統計,曾主持搭建百度商業分析支撐平台。文章首發於其微信公眾號「caoz 的夢囈」(微信號:caozsay),授權 TechOrange 發布。
- 一、KPI 的緣起
用最簡單的描述就是,KPI 來源於工業化的年代,車間工人,業務代表,你很容易設計一套數據指標,來考核他們的工作績效和工作質量。而傳統的管理學又將這裡的指標更加的細化,分出不同的條目,類別,以實現更精確的管理和考核,這一切的基礎是,你的工作目標,是完全確定的,而你的工作成果,是完全可以量化的。
- 二、新時代的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或者說更早一點,在 IT 崛起的時代,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巨大的變革來臨了,工作的價值往往不在於工作量和勤奮程度,而在於員工的創造力以及一些方法論的東西。而工作目標也會隨著市場的變化快速的調整和迭代, 人與人在才能和表現上的差距也會無比放大,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去苛求量化方法,或者強求去製定一些標準,往往產生南轅北轍,與目標相反的結果。而這些,其實不斷的扼殺一些企業的創新能力,並持續低估一些傑出員工的價值體現。
激勵體系的問題,確是實打實很多企業共有的。下面,我們說一下典型的 kpi 問題,先從技術領域說起。
1、以工作量為考核目標。
據說某公司用代碼行數作為考核目標。
這個策略實際上是激勵大量的垃圾代碼,優秀的代碼都是簡潔優雅的,高複用,低耦合是追求的目標。參見雲風老師的 skynet 開源代碼。如果考核員工的代碼行數,菜鳥工程師絕對開心,你不需要考慮架構,不需要考慮復用,大量的 copy & paste 很容易堆砌大量代碼,我在最初編程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習慣,把以前的代碼直接粘貼過來改寫,而這實際上是複用性很差的表現。
2、以解決問題為考核目標,比如處理實際問題數,修補 bug 數。
這個聽上去合理一些,但我以前舉過這樣的例子,兩個項目組,第一個組長水平很高,寫出來的項目代碼非常穩定可靠,上線後啥問題都不出,項目團隊變得無所事事。第二個組長,稍遜一些,寫出來的項目代碼上線後,經常出一些奇怪的問題,結果疲於奔命,各種加班,各種救火,結果第一個小組團隊全部被調往第二個小組支援,第二個小組組長因卓越的工作積極性,大量的問題處理表現,和持續性的加班奮鬥而被領導賞識,升職,第一個組長只能作為其下屬。
很多企業都會犯這樣的錯誤,這樣的案例其實也有不少。
3、以專家小組的考核為準。
技術的事情,讓技術專家去評定,有些大公司有非常優秀的技術專家,就組成評委會,技術工程師需要申請升級的時候,去報告自己的工作表現,所使用的技術,所完成的工作量,所達到的目標,技術專家根據其表現決定是否升職加薪。聽上去很合理對不對?
然而並不是,十年前,我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需要處理一個線上的問題,這個處理方案不復雜,按照我的方案做很快就能完成,和我搭配的工程師人蠻好的,水平也很高,但是就跟我抱怨了,「對不起啊,我上次評高級工程師沒過呢,說我工作技術價值太低,這個方案我工作考核肯定上不去啊,我有個什麼什麼算法,你看行不行。」 咳咳,都是打工族,你好意思難為人家麼,本來一兩天的事情,做一兩週,說實話,這還是非常照顧產品需求,很容易溝通的工程師,如果有那種非常自我為中心的,出個一兩月的技術方案你也沒轍啊。
今天我說一句可能有些人不服氣的話,很多大公司,存在大量技術過剩的情況,就是因為這種技術考核體系,小題大做,沒必要的技術方案,沒必要的過度架構,很多是為了滿足技術評級和升職的需要,而這一切,除了人力和資源的浪費外,更導致了產品迭代緩慢,市場應對能力緩慢。
其實我們看很多創業小公司,乃至個人,可以很短時間內發布很有意思的產品,包括一些駭客松的活動,36-48 小時做出來的產品也都有模有樣,但是大公司做一些同類產品動輒幾百人團隊,半年以上時間,有人會說,你不懂,大公司性能要求高複雜度高知道不, 呵呵,這個我還真的略懂。
而更可怕的是,某些管理職能的人為了能升職,一些本來不需要很多人的崗位,也要硬造出一堆工作任務來,招一堆人來滿足一些根本沒太大實際意義的事情,手下人多了,自然職位也就上去了。
4、基於犯錯率考核
這種思路是,考核你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數,bug 數和相關故障數。嗯,其作用大家都知道,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吶,工程師都已經習慣做背鍋俠了。
5、基於團隊目標
恩,單獨的技術實在難以考核,只好基於團隊目標,和你的項目團隊共進退,雖然存在不公平,比如優秀的技術如果配到了一個不靠譜的產品經理手裡,可能就被拖累了,但是好歹也是一種弊端較少的方案了吧。
然而,我們知道,大公司最怕的是什麼,部門藩籬,有些熱心的技術牛人,願意和更多人分享,願意幫助其他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願意輔導更多年輕人,然而,這一切,都沒有任何激勵。很多大公司在 kpi 的導向下,部門利益高於公司利益,甚至不同部門明爭暗鬥,搶項目,搶資源,搶話語權。
如果有個人才,是以公司利益為重,甚至願意為了公司利益犧牲團隊利益(有些情況下是需要的,比如,公司有個特別重要的項目,比這個部門當前的項目價值大很多,一個優秀的技術,在與本部門管理者溝通確認後,去緊急支援人家的項目,就比按時完成本部門項目,對公司價值更大,我個人是非常鼓勵這種行為的),那在這種考核目標下,簡直就是要被淘汰的典型了。
可怕不?
技術崗不好評定,那麼其他崗位呢,設計師崗位類似技術崗,做的多不如做得好,一個好的設計,勝過 1000 個平庸的設計,然而好這個評定,如何定量。
在產品和設計領域,kpi 的問題在於,只能考核已知的東西,如何評估未知的東西,而互聯網行業,IT 行業,要經常面對未知的場景,提出新的觀點,新的構思,和新的產品特性,那麼,在這些東西提出來之前,我們的 kpi 原則是什麼,每個月遞交幾份 ppt 報告麼?
所以,在西方有個說法,kpi= kill people idea,你照領導吩咐的做就是了,kpi 沒有任何關於想法和創造力的評估手段。
下面說一下銷售和市場相關。
百度的問題,其實包括這次的醫療問題在內,很大程度,依然是 kpi 導向,業績壓制了價值觀。
引用舊文一句話
其實對於百度而言,99% 的欺詐廣告並不是銷售判斷力不行,而是 KPI 壓力,這一點基本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前端時間有個老闆最喜歡的大毒草雞湯,叫做寫給加西亞的信。別管我的要求多麼過份,別管我的方向多不靠譜,別管我到底想明白了沒有,你們做到了就是狼,做不到就是兔子,就算我腦抽腦殘二逼,你們也要把公司帶的牛逼轟轟幫我賺錢,這就是各個老闆熱衷的狼性文化。
- 為了達到 KPI,員工可不可以不擇手段?
今天這個話題,在完全以目標為導向的體系裡,就會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為了目標不擇手段,而這種不擇手段,很可能是犧牲企業長期的信用,或者犧牲的是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達到的,而這一點,也是非常多互聯網巨頭一直在犯的錯誤。
案例說話:
當年,易趣和淘寶打架的時候,易趣買了百度的「易趣」 關鍵詞,淘寶沒有買「淘寶」 的關鍵詞,這事我就很好奇,我覺得這個詞易趣不買也是他們的啊,自然結果本來就是他們自己的,為什麼要花這個冤枉錢,後來別人給我一解釋才明白,我有多幼稚。廣告購買是市場部門的行為,廣告轉化率是市場部門的 KPI,大家都知道品牌詞的用戶銷售轉化率是最好的,購買這個詞,所帶來的客戶轉化都能提高他們市場部門的 KPI 表現,如果是自然搜索流量,對不起,和市場部門業績毫無關係。那麼淘寶的人說,我們不要這種 KPI。
再說遊戲行業,那麼遊戲運營團隊,製作團隊,以遊戲收入為指標分紅,聽上去是一個相當靠譜和準確的指標了,但是這裡就沒問題了麼?
有,而且很嚴重,實際上,大部分打工者,都比較看重短期的回報和效果,這很正常,誰也不確定自己能否在一個公司呆多久,此外,誰都希望短期業績好看一點讓老闆賞識,也許就此升職加薪呢,長期的事情誰知道。所以就會存在一個問題,以犧牲產品的生命週期來刷收入,中國的遊戲行業,這個特徵冠絕全球。從頁游到手游,中國的遊戲收入高峰能堅持六個月的都寥寥無幾,很多月流水過億的產品三個月後就剩下兩千萬不到了。coc 一款產品的生命週期,我們這邊對應的可能換了七八代主打產品了,問題是人家還在繼續霸排行榜呢。
我最近也有這個煩惱,給團隊按業績分紅是公司的原則,但又不能鼓勵那種衝流水的活動。這就不是規則所能控制的了,必須靠人的判斷力。
某個優秀公司的原則是,用業績分紅的方式沒問題,但是所有遊戲內活動安排都必須 CEO 親自審核,以免有過度的充值活動犧牲產品生命週期,問題是,這個 CEO 必須很懂業務啊,而且必須熟悉所有產品才行。所以,想要復制,還是很難。
- 公司需要 KPI 嗎?
那麼,問題這麼多,公司是否說,就不需要 kpi 了呢?或者說,有什麼更好的方法麼?
其實,IT 行業優秀的創業公司,初期都是沒有 kpi 的,我們看一些成功企業的發展史,在最早期的時候,都是靠一些天才的產品和技術,快速發展壯大,在互聯網行業,沒有哪個成功的企業創業初期是靠管理優勢的。直到人員膨脹,老闆已經無法直接面對所有員工的時候,管理的意義和重要性才凸顯了出來。而此時,引入職業經理人,引入績效考核制度,才被提入日程,這時候,你要說完全杜絕 KPI,自由發揮,可能也不現實,畢竟缺乏自製力和目標感的人在職場佔據多數。
KPI 的意義在於,約束平庸的員工,以提升他們的執行力,而不能用於去規範優秀的人才,如上的案例,很多時候,KPI 的激勵,對於優秀的人才而言,反而是負面的。
(本文獲caoz 的夢囈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林之晨】不懂變通只看成本、KPI 的老闆,註定被數位經濟時代淘汰
【企業數字管理真經】別亂設 KPI !員工達不到還做假業績你就倒大霉
日本史上最大醜聞:KPI 訂太高,東芝財報作假七年騙賺千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