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64

台灣人談物聯網就是一陣高潮,高潮之後還是一陣寂寥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3 at 12.37.50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看各家電子大廠談物聯網,去年談的是物體連上網就=物聯網,今年是所有大的小的都開始喊起「智慧聯網」。說實在,大方向來講不能說錯得太離譜,但永遠從產品面上開始思考,不擺脫硬體廠傳統思維。台灣真的要擔心,物聯網還是淪於口號變成「誤聯網」,在激情過後仍然在原地打轉。(責任編輯鄒昀倢)

今天懂灣灣去了一個場子,這個場子是知名媒體辦的高峰論壇,其實不便宜,一張票要花2980元,可以吃一頓挺好的晚餐。

今天一開場,被請來賣書的白宮科技顧問就說了,如果在物聯網熱潮下,如果台灣是一檔股票,他一定會買;另一個在VCR中出現的知名作家說,台灣資通訊產業累積的基礎,在物聯網時代將會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還有一個主辦單位稱為「法國首席物聯網創業家」的來賓說,台灣在資通訊硬體生產的優勢,是重要的合作夥伴。

結束之後,同行的朋友幽幽的說:「這些美國人都好懂得怎麽讓台灣人高潮喔」。

真的,這的確是一個會讓台灣人集體高潮的場子。因為,可以聽到這些來頭不小的外國人說台灣好棒、說台灣在物聯網會是大咖,「物聯網」這三個字,準準的打到台灣的G點(當然也可以是打別的東西),這不高潮,怎麽行。(嗯,我想會讀TWicic懂灣灣的朋友,應該都滿十八歲了吧。)

懂灣灣一直以為經過前一段時間的討論之後,台灣已經越來越能理解物聯網到底是怎麽回事。

畢竟已經有越來越多台灣電子業的人會說:「物聯網的重點在於應用服務、在營運模式」;也有人開始說:「現在不要再講物聯網了,要講智聯網」,不只是裝置連網,而是連網之後可以提供什麽服務。

這樣的轉變是好的,大方向也是對的。

只不過,如果真的大家都懂了物聯網是怎麽回事、知道台灣現在面對的是什麽樣的問題,那麽,聽到今天這些外國來賓講的話,會是一陣高潮?還是一身冷汗?

只是,在今天的這個場子上,不論是外國人看台灣、台灣人談自己,講來講去,都還是在講資通訊硬體生產製造基礎,都還是在講產品。

提到營運模式轉型,來自法國的物聯網創業家說,他們的營運模式是一年一個感應器收1塊美金,就有人提問,這麽低的價格,要跟台灣廠商合作,廠商要怎麽賺錢?這位創業家說:台灣廠商可以生產產品銷售、然後與服務商分潤拆帳。

說實在話,我坐在那裡,只覺得一陣發暈,上面坐著可都是台灣電子業界的大老闆,這位號稱是「物聯網創業家」的人,說的是要台灣繼續幫他做代工嗎?他是這個意思嗎?

而接著,在場有電子業老闆大聲疾呼:「從ICT到IoT,台灣只有一步之遙」。

這位老闆引用的說法是上週簡立峰在一場演講中提到的:「台灣使用者是全球使用手機時間最長的地區,台灣孩子在線上游戲上花的時間也最長,台灣遊戲市場更是全球前5大市場,這是很難想像的,所以,這些看起來似乎是劣勢,但台灣是有機會把這些轉換成優勢,因為不可否認的是,台灣新世代是同時最了解大陸與美國兩大全球網路強國服務的族群。」

如果這位老闆有認真把簡立峰的演講聽完看完,他就會知道,簡立峰在演講裡同時也提到:「在手機時代、在App時代,台灣在新服務都缺席,但在物聯網時代,台灣必須要記取之前的教訓,要找出發展新服務的機會,這可能會比網、比物更重要,必須要提醒的是,不要把IT當成IoT,也不要把IoT當成IT,更不要以為連上網就算是物聯網。」

「不要把IT當成IoT,也不要把IoT當成IT」,這句話才是重點。

所以,如果要說「從ICT到IoT,台灣只有一步之遙」,那麽這一步,可能比我們任何人想的都要更大步,大到可能要需要夸父再世,才能跨得過去。

對於物聯網,台灣其實已經慢慢走出之前那種「物聯網雞湯塊」的迷思,也就是之前懂灣灣談過的,就是把物聯網當成雞湯塊,好像什麽東西放進物聯網,就會清水變雞湯,像是工業自動化加上物聯網就成了工業4.0。

但走出迷思,朝著物聯網前進,台灣準備好面對現實了嗎?

思科在今年的Cisco Live大會上面說:「It’s not about the internet, it’s about the Things」,但請注意,思科口中的「Things」,講的不是硬體的「Things」,而是一套演化的理論,「Thing」的演化,從「Things」、「Smart Things」、「Smart Connected Things」、「Connected Services」。

思科要強調的「Things」,是從「物」到「服務」的演化,而這其實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概念。

被思科以14億美元收購的物聯網平台公司Jasper創辦人,用了一個很奇妙的例子來解釋「Connected Service」—蘋果的iPod,他認為,iPod就是一個完美、完全符合物聯網Connected Service的例子。

iPod是多久以前就有了,大概十五年前吧。當年iTunes、iPod的出現,也曾經激發很多台灣電子業的熱情,那時談的不是物聯網,而是硬體必須要有軟體加值、必須加上服務。

一樣的概念,走到今日,只是把軟體加值,換成了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但十五年前,台灣為何沒有走上這條路?為何沒有看到了機會、卻沒有順勢轉型成功?

這問題的答案,其實沒有那麽難懂,只是做起來很難,所以沒有人去做,大家回頭還是去做好做的事,賺容易賺的錢、即使沒有以前賺得多。

台灣現在不講物聯網,講智聯網,這是好事,但智聯網需要什麽支撐?不靠硬體,但卻更要靠硬裡子的技術能力,不論是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演算法,都是硬到不行的硬道理。

今天在場子上,有位老闆談到Amazon的成功(其實他一直都不算不成功,只是開始賺大錢了,就突然被說很成功了),講的是Echo,說Amazon從做電子商務到變成做智慧家庭,所以他成功了。

但知根知底的人都知道,Amazon的成功是一脈相承的,電子商務、AWS、Echo,這些都只是表面,背後支撐Amazon的技術底蘊,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否則,你覺得Echo的Alexa是哪來的?如果沒有AWS會有AWS IoT平台嗎?如果沒有Amazon電子商務平台,你覺得會有AWS嗎?

講到這裡,懂灣灣突然覺得,從物聯網到智聯網,嗯,「應用服務」該不會是下一個雞湯塊吧?

(本文經原作者TWicic懂灣灣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物聯網是一陣高潮?還是一身冷汗?— 台灣電子業今天看什麼?20160802〉。)

Screen Shot 2016-08-03 at 12.54.40 PM

你認為台灣的物聯網發展方向應該往哪走?TechOrange 歡迎讀者投稿,把你的意見通通講出來!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

1. 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姓名(刊登可用筆名,但請同時提供真實姓名)、背景(已就業者請提供所任職產業,學生請提供就讀科系),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

2. 稿件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並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後再行刊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