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64

【洪士灝教授】台灣若要看見大未來,請投注心力在專業人才培育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3 at 5.06.33 PM【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遠見雜誌》30週年特別舉辦盛大論壇活動,邀請白宮科技創新顧問Alec Ross、以色列創投Nimrod Kozlovski、法國物聯網創業家Ludovic Le Moan共同來分享產業觀點與趨勢。這些國外的經驗,要如何真的被台灣化用?(責任編輯鄒昀倢)

今天參加遠見辦的「看見大未來」國際大師論壇,講者的口才都不錯,真所謂遠來和尚會唸經。上午美國人Alec Ross談新時代的科技產業,下午法國人Ludovic Le Moan談物聯網服務、以色列人Nimrod Kozlovski談以色列的新創文化。全場三千個座位,開場前十五分鐘最前面四分之三的位置都坐滿了,我看到後面有很多年輕人參加,應該是相當關心台灣的產業未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三位演講人都不吝送高帽子給台灣戴,稱讚台灣過去在ICT (資通訊科技)產業的成功,期待台灣在IOT (物聯網)時代的成功,甚至說,如果台灣是支股票,一定會買進。主辦單位邀請來的本地與談人士也不遑多讓,相當樂觀,說ICT和IOT只差一個字,一定轉得過去。

我想,股票逢低買進,裡所當然。台灣是否已經低到不能再低,能否觸底反彈? 這就見仁見智了。人家隨口講講願景,也不是真有這支股票,不需要負甚麼責任,但我們身在其中,冷暖自知。我想,如果在此低潮時期,台灣能夠有所覺知,設法解決關鍵問題的話,那的確是有機會的。

剛巧遇到一位在某大科技公司擔任主管的臉書朋友,中場休息時間請我吃中飯,想多了解台灣的關鍵問題,以及如何從教育文化著手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都很樂觀,認為台灣還有機會,否則也不必浪費時間來談這些。

這位臉書朋友與我第一次見面,他是台大電機系大我八屆的學長,美國柏克萊大學博士,長期在美國矽谷工作,但最近幾乎都待在台灣。他說,這家公司雖然賺錢,但是大多數員工並不快樂,他想找出方法來改變工作文化,即便不能普及感染到這家大公司根深蒂固的代工思維,但改變多少算多少,希望這些改變過的人能夠出去幫到其他公司。

我很佩服學長的見識和氣度,這可說是我這一整天最大的收穫。其實這位學長已經默默做了不少事情,包括上臉書了解問題,擔責任給底下員工更大的探索和學習機會,串聯一些民間的線上教育平台。

我說,如果今天台灣的企業都像您這樣體恤員工、重視人才培育,那我們也不用談這些問題了。很多台灣所謂做高科技的公司,還停在舊時代,認為職業技能訓練是學校的事,前瞻研究發展是國外才能做的事,在台灣就撿現成的人才和買國外的技術來賺錢就算了。這種文化不改,公司很難轉型,也很難把握今天演講者所談到的機會。

言猶在耳,下午的第一場請來的法國SIGFOX的創業家Ludovic Le Moan與台灣三位做硬體產品的大老對談物聯網,一開始像是雞同鴨講,你談你的物聯網服務,我講我如何從毛利低的物聯網硬體代工產業賺錢。其中有位大老的說法讓我懷疑是否聽錯,他似乎說到,如果我們有好的人才,應該送到法國去幫SIGFOX效力… 或許是一種幽默吧?

下午第二場主講人Nimrod Kozlovski談到以色列的創業文化來自於necessity (需要),因為以色列的自然資源和面對的威脅比台灣更缺乏、更惡劣,所以不斷找尋各個產業中能夠做破壞性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的目標,並且大力贊助以此為目標的創業計畫。以色列的報紙頭條時常都是創業成功的新聞,因此人們崇尚創業,但不怕創業失敗。回頭看看,我們的新聞頭條報什麼? 我們的錢都投資到哪裡去? 我們鼓勵創業,但支持力道有多大? 有那些高技術含量、能顛覆業界的創業?

其實台灣的問題雖然不少,大家談了很多,只是很多人都在觀望,都在盤算自身的利益,要是全國上下能像中午與我談的學長那樣關心人才的待遇和培育,像以色列那樣挹注新創,怎麼會無法突破? 連這些外國人都知道台灣企業界的錢多得很,還建議台灣產業界多投資在教育研發上,而我個人也認為政府應該將以往用於補助既有產業的經費,用在提升教育、鼓勵新創、發展生態系才對。

(本文經原作者洪士灝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看見大未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