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收購夏普一案糾纏已久,最近終於有塵埃落定的跡象,據傳聞雙方即將在近日簽約,並且以 6000 億日圓的價格促成鴻夏戀。鴻海收購夏普,除了郭董的談判術之外,這場併購案的長遠影響,特別是對鴻海、對台灣的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台灣媒體沒有多談,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倒是很關心。
就在前天 (3/26) 刊出的最新文章「Taiwan 2.0」中,《經濟學人》指出,鴻海透過收購夏普,獲取 OLED 獨家技術進而增加訂單來源、開拓產線,此事對於台灣電子產業的重要意義,在於點亮未來硬體產業升級轉型的可能契機,同時也是正式踏入國際供應鏈的可能出路。但是,台灣產業轉型喊了多時,其結構問題廣泛複雜,牽涉不但是傳統硬體思維改革、政府政策、社會文化,同時也要考量每家硬體廠商策略體質。鴻海收購夏普花了四年,但是這單一案例就能代表台灣產業轉型成功了嗎?離真正的台灣產業轉型,又還有多遠呢?《經濟學人》可能過度簡化問題的本質。
《經濟學人》的文章先分析台灣產業現實,傳統半導體、電子業掙扎轉型已久,過往的硬體製造思維已經無法在現代市場中發揮完全優勢。但是,台灣所有半導體電子廠貢獻了 40%的總出口量、佔 GDP 15%,若不轉型對台灣產業的直接影響將會十分全面。最明顯的數字證據就是今年 2 月出口衰退 12%,顯示器和其他光學產品更下跌 34%。
這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整體大環境趨勢使然,巴克萊銀行的經濟專家 Angela Hsieh 表示,中國半導體供應鏈開始可以自給自足,而不再向台廠下訂單。不僅訂單被搶,在技術、人才流失上,也造成台灣產業界的擔憂。
- 經濟部長鄧振中:「鴻海是台灣廠商轉型的經典模範」
經濟部長鄧振中在接受《經濟學人》採訪時說,身為大廠,鴻海的新一代轉型方針,對於其他苦苦掙扎轉型的電子廠商來講,是一個可參考的典範。其他台灣品牌例如 Asus、HTC 則是轉向品牌包裝,重新推出消費者市場商品、整頓策略,希望能從過往的硬體零售商,走向更精緻的品牌。然而,這些從代工轉向自有品牌的大廠,都面臨因為競爭品牌不願再下單而代工接單萎縮的問題,在缺乏足夠行銷資源與資本與國際大品牌一競長短的劣勢下,轉型都遭受困難。
不過,鄧振中的說法,可能有點天真有點太看表面。根據台灣分析師的說法,鴻海看重的並非夏普的品牌市場利潤,而是想藉由併吞夏普獲取 OLED 技術,這樣能更有餘裕迎合 Apple 等大客戶,因為蘋果不會願意跟競爭對手三星購買相關零組件。在思維上,鴻海著眼的仍然是代工利益,而非根本上的產業升級與轉型。
- 台灣產業專型升級最大的麻煩是施政者缺乏思維與擔當
作為經濟部長,鄧振中沒有和《經濟學人》的記者多談,台灣的產業轉型「政策」講了很久,為什麼多年來卻一點進展都沒有?經濟部長作為台灣經濟產業發展的政策領導人,在談及產業升級問題時,卻只提到業者的作法,跟著國外分析師的樂觀想法,不敢承認直視,台灣公部門多年來的政策上提不出具體的長遠思考與作法。
這篇文章訪談內容的盲點,正好暴露台灣產業轉型、升級一直以來的真正問題:一方面大廠的傳統硬體思維數十年來如一日,追求眼前獲利而不追求未來潛在價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最根本的問題,台灣的產業政策在選舉更迭過程中缺乏具遠見與擔當的領導人,政治人物關心的是選票,政策看不到遠期看法以及持續性,更多時候,這些政治人物本身在趨勢與知識上的缺乏與不足,反而成了阻擋創新與升級的最大桎梏。
《經濟學人》在報導最後說,新任總統蔡英文喊出要從「效率導向」轉向「創新驅動」的經濟政策,希望藉此降低對於中國市場的依賴,與加強美、日的技術鏈結,台灣可以期待蔡英文政府如何克服這個挑戰。然而,我們並不是第一次聽到國家領導人高喊這些口號,我們遲遲未見到的,是能夠把口號轉化成具體行動的政策作法。
台灣整體社會的思維才是真正影響改革根本。在輿論治國的環境下,政務體系官員忙著應付與討好社會,卻不願意也無能跟上國際科技快速變遷的趨勢,在重要的科技治理議題上毫無認識,更遑論有所作為。過往領導人缺乏遠見、政務體系顢頇落伍,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若想要台灣的電子產業升級,可說困難重重。蔡英文是否有辦法提出整體性的措施協助推動產業升級,不只是她的智庫與幕僚的專業知識,以及與企業界連結的強度是否足夠,最重要的是,蔡英文及其政府,是否願意擔當作為一個改革政府應該承擔的風險,特別是,在轉型改革過程中對未來選票的風險。
(資料來源:經濟學人,圖片來源:mtli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南星加速器創辦人】只要賺錢不問背後價值,台灣硬體思維面臨嚴重瓶頸
凡事皆靠萬年 SOP 不願意動腦想,難怪台灣傳統企業轉型總是加倍困難
終於有個懂網路產業又不講空話的總統了!蔡英文承諾為台灣網路產業打造發展戰略
蔡英文畫好網路願景藍圖,台灣經濟可望出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