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行銷人員最苦惱的應該就是:到哪找到正確的客人、投放正確的廣告?這個問題無解,只能從大量觀察消費者、了解他們的使用習慣後,從數據取得結論,參考Appier的意見吧。(責任編輯:鄒昀倢)
作者/ Appier 營運長 李婉菱
李婉菱目前擔任Appier營運長。Appier是一家專注於人工智慧與跨螢技術的新創公司,以人工 智慧技術為基礎幫助企業解決跨螢世代的各種複雜難題,並讓更多領域的企業透過人工智慧應 用擬定最佳的商業策略。在李婉菱的領導下,Appier從一開始的五人團隊到現在員工已遍佈全亞洲。
行動裝置的熱潮讓人難以抗拒,尤其是亞洲人每天花在行動裝置上的時間更是驚人。亞洲身處在全球行動浪潮的最前端,也是全球發展「行動優先」潛力最大的地區。許多亞洲人的上網 經驗甚至是跳過電腦、直接建築在行動裝置上。另外像是全球許多智慧型手機使用程度高於 PC的市場,如泰國、新加坡和香港,也都是座落於亞洲。
亞洲的消費者展現了對行動裝置的超高黏著力。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企業很自然會認為打造一套「行動策略」比擁有「PC策略」還要重要,而對許多行銷人員來說,「行動」似乎也 是大勢所趨。
然而,從數據來看,消費者行為可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事實上,「行動優先」不代表 「行動唯一」。我們雖然在亞洲看到了極高的行動裝置滲透率,但PC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舉例來說,Appier發現,在亞洲 — 不意外地 — 智慧型手機的可觸及數大幅超越了平板與PC;但若從裝置的使用量來看,PC則是高出智慧型手機與平板許多。我們發現 ,PC的使用量高出智慧型手機50%;若以不重複裝置的廣告請求數來看,PC的使用量在週間與週末更是智慧型手機的4倍。
所以,這說明了什麼呢?一般人或許會覺得,所謂的「行動革命」單純只是消費者的眼球從PC端移動到行動端,就像是消費者對三星、iPhone和小米手機等品牌的關注度會略高於Mac 與聯想等PC品牌。但事實是,PC依舊充斥在我們生活中 — 即便是在PC普及度較低的區域, 我們都能看見類似的情況。
如果要用一個詞彙來定義亞洲人,我會說是「後行動」。身處在後行動世代的消費者有一個重要的特徵,也就是「跨螢行為」,意思是消費者的注意力一天之內會在智慧型手機、平板和 PC等多種裝置上移動。
大多數亞洲人都不會只使用單一行動裝置,舉例來說,一份近期的研 究報告就顯示,即便在東南亞和印度,只有一半的消費者會把行動裝置視為上網的主要管道之 一,而剩下的另一半網路族群,仍非常仰賴在電腦上網。這個現象在已開發國家中更為顯著 :在澳洲、日本、台灣等地區,將行動裝置視為上網主要管道的人口相對更少,在澳洲有23% 、日本33%、新加坡僅35%,台灣也只有28%而已。
在後行動時代裡,消費者在不同的裝置上會有不同的互動行為。消費者會依據個人的習慣與偏 好,在特定時間選擇要使用的裝置。
某些特定行為會在特定的裝置上發生,例如:有些人習慣 透過行動裝置瀏覽社群網站5,也有些人偏好在PC上購物 — 2015年第四季6,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中,約有75%的購物交易都是發生在 PC上。其他行為像是使用網路銀行或從事線上教育活動,行動裝置跟PC的使用比例則相當接 近7。
上述這些現象帶給行銷人員一個重要的啟示:現在還不是放棄PC的時候!舉例來說,有些店家發現,使用信用卡消費的顧客越來越多,而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付款的意願也比以往都高,但這並不代表店家若想要觸及更多的顧客,就只接受信用卡付款。行銷人員要思考的不應該是 「非PC即手機」這樣的二分法,而是如何策略性地在所有螢幕上(包含智慧型手機、平板與 PC)觸及目標消費者,才能抓穩商機。
最後還是要強調,跨螢已是不可或缺的必備行銷策略。Appier的數據顯示,跨螢行銷的成效的確較傳統多螢行銷還要高出許多。隨著每個人所擁的裝置越來越多,所有行銷人員都應該要檢 視消費者多變的跨螢行為,並且重新定義每個裝置所扮演的角色,畢竟,行動優先不代表行動唯一。
(本文經原作者Appier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後行動世代必備的跨螢思維:行動優先不代表行動唯一〉;首圖來源:Johan Larsson, CC licensed)
———————————–
這幾年機器學習、AI 人工智慧等詞彙人人琅琅上口,想要了解人工智慧的基礎,就是資料科學嗎?講座將會開放與會、讀者直接面對面請教專家,更深入地了解相關名詞與實際操作,千萬別錯過跟上 AI 人工智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