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64

【如何讓經濟成長有感】經濟學家思考「科技」可否重振經濟,這是台灣的解方嗎?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6 at 8.48.33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科技是否能夠成為一個新經濟的時代代表?這個問題美國經濟學家正在思考,台灣政府其實也該思考,如何透過技術革新帶動經濟,而不是只是跟風喊口號。(責任編輯:鄒昀倢)

編者按:美國經濟進入了長期停滯期,還是即將迎來另一個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高的黃金時代?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最近,彭博社的Benchmark 播客欄目中採訪了兩位態度完全不同的教授:一位是經濟悲觀主義者,《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的作者美國西北大學的Robert Gordon 教授;一位是經濟樂觀主義者,《The Second Machine Age》的聯合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Erik Brynjolfsson 教授。

在這場辯論中,每個人都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然而,他們的觀點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Gordon對未來幾年美國經濟增長持完全樂觀態度,然而Brynjolfsson 認為政治制度無法使整個國家從技術創新中獲益。

以下是採訪的部分文字記錄。

未來經濟趨勢

Gordon:早在20世紀80、90年代,數字革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過去10年完成了從紙質化辦公、卡片目錄和文件目錄到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和電子目錄的轉換。十多年前,我們在ATM機上提取現金,超市通過掃描條碼售賣商品。過去幾年的問題就在於缺乏真正的、能帶動整個經濟的創新。

Brynjolfsson:我認為未來經濟形勢大好。我外出參觀了不少公司,這是我從近期的生產力變化中得出的樂觀結論。我想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不是人們第一次談到了經濟長期性停滯。

這個詞實際上是由Alvin Hansen在20世紀30年代創造出來的,當時經濟非常蕭條。事實證明,他完全錯了, Alvin Hansen提出出長期性停滯這個概念之後的三十年是我們目前為止有過最好的三十年。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實現了經濟飛躍和生產力大幅提高。我們應該把這作為一個警示,在預測未來經濟趨勢的時候,態度最好足夠謙卑謹慎。

人工智慧

Brynjolfsson:我編寫書的時候,人類的能力遠遠強於機器;現在,機器在很多方面要比人類做得更好,比如識別路牌或解析ImageNet大型數據庫的圖像等。機器大大推動了聲音的識別技術的發展,能夠獲取到數據中心電源這樣人耳捕捉不到的聲音。

 Google DeepMind小組致力於研究用AI診斷疾病,他們把試驗結果放入數據中心作對比發現,系統運行效率還能再提高15% 。所以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這樣的核心技術與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

Gordon:人工智慧和計算機驅動的智慧佔用了大量的創新資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在經濟增長方面並沒有惠及很大範圍。我們已經有了語音識別、語言翻譯、閱讀放射掃描以及用於法律用途的計算機搜索技術,在這些方面計算機確實比人類高效。距離完全掌握這些新技術的優勢需要經歷一個緩慢的過渡過程。

政府的作用

Brynjolfsson:技術是變革的催化劑,但其本身並不能提高生活水平,它需要創新的主體。就像工業革命中的教育投資、產業重組、新政策實施。我們在核心技術方面的創新並沒有達到互補創新的速度和質量。我對政府發揮的作用比以前更擔憂。

Gordon:經濟學家Paul Krugman和Larry Summers鼓勵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額投入,典型案例是政府在低利率下借到資金,維修公路、橋樑,完善公共交通,然而更多的基礎設施這並不一定會刺激生產率增長。

希望和警示

Gordon:如今,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水平最領先的國家,未來兩三年內,美國經濟有望達到歷史性巔峰。我們會繼續創造就業機會,失業率將下降到4%~5% 。企業可能會通過提高工資來爭奪勞動力,就業市場非常樂觀。

Brynjolfsson:儘管發達的科技讓人興奮,然而技術本身無法自發地惠及更廣泛的大眾群體。因此,美國和其他國家協同合作、共同繁榮才能真正用經濟發展的成果造福人民。或許這並不是一場國家間的較量,而是好政策與壞政策的博弈。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科技能否重振美國經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