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矽谷投資人的焦點,有大半部份都放在無人車領域,而且不論是做軟體或硬體起家的大企業、傳統車廠全都卯足力氣投資源進入這產業。未來在這場無人車技術研發賽中最可能勝出的主導者,可能不會是傳統車廠,而是鑽研軟體技術、企業年齡仍稚嫩的新創型公司。
無人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看起來一樣是一台車,但卻能創造全新交通模式、內裝也是全新的車體技術,進而對汽車的全球產業鏈關係造成洗牌效應。以代工起家,甚至曾經當過 Tesla 零件早期主要供應商、擁有堅實硬體生產技術的台灣,無法、也不該自外於這波技術浪潮的全球化影響。
無人車跟共享經濟怎麼扯上關係?矽谷觀點解釋給你聽
一位矽谷投資者在一場非正式採訪場合中對 TO 記者直說:共享經濟的長期趨勢,在交通層面上的發展,將與無人車技術牢牢緊密相繫。
因為,無人車技術的成熟,依靠雲端大數據快速運算以及相應的人工智慧技術快速演化,無人車所提供的交通服務,從「道路識別」到「距離計算」與「即時應變反應」等原本由人在做的工作,都會轉而依靠數據演算的人工智慧來做決策。若我們深入了解交通型共享經濟業者的技術核心,很容易就會發現同樣以數據為核心的營運模式,「這些業者手上累積大量的數據資料,而且他們的就依靠這些交通數據資料的分析來提供用戶服務。」透過數據重新對生活資源做分配、連結,交通型共享經濟業者、無人車業者,兩者在技術分工上相輔相成。
以 Uber 為例,Uber 近年來投入大量資源研發無人車技術,以矽谷投資人的觀點來看,Uber 發展無人車的脈絡有三:
脈絡 1 / 從技術思考:無人車技術要成熟,交通數據分析領先業者擁有強大優勢
在做共享經濟的時候,Uber 就把做無人車技術研發最重要的數據基本功練好了
以叫車 app 裡的「車輛抵達預測時間」功能為例,這是很少人注意到、但執行難度極高的運算技術。靠著結合地圖與定位技術,以及計算每個 Uber app 在路上的移動速度,Uber 可以估算出每個城市內點到點的移動時間,藉此讓用戶知道在叫車時,指定的駕駛會在何時抵達,隨著用戶數愈多、這個預測會愈精準。
從預測車輛抵達預測時間再延伸,靠著無數的數據累積,Uber 甚至可以計算出一個城市的即時交通狀況,因此推出 Uber Movement 。透過司機與用戶每天的叫車、運作數據,Uber 可以畫出一幅城市交通脈動地圖,了解一個城市內的交通尖峰離峰時間、叫車熱點,甚至可以做出精準預測,提前紓解交通堵塞問題,這種交通狀況掌握方式,是現在政府交通監管部門做不到的全新交通管理思維與方法。
TechOrange 拜會一位矽谷無人車技術高管時,這位高管評論數據催生的新交通商業模式說:「這個領域的發展非常迅速,新型態交通需求進一步催生新技術,進而催生出全新的交通產業,以及全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全新的交通法規。」
無人車技術矽谷的龍頭企業都投入大把資源在研發自駕車相關領域,例如Google、Apple、Tesla 以及許多新創企業,都在前仆後繼的投入從軟體、硬體、整合、研發等不同階段的無人車技術開發,這些原生於網路與大數據演算環境的矽谷公司,成為最具競爭優勢的未來汽車業巨擘。
相較之下,傳統車廠推行自駕車技術的方式,目前多看到透過推出半自動的輔助駕駛技術,幫助用戶行車上變得更方便,本意還是賣車。而且,在技術投入市場的速度上十分緩慢,因此過去幾十年來,車廠的經營模式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連帶地,傳統車廠對於真正無人車領域的研發與商業模式的貢獻極少。這位技術高管認為,矽谷企業那種快速研發、快速投入市場驗證的商業模式,才會是接下來智慧交通領域革命的基礎。
脈絡 2:從市場供需面來看,無人車根本性的解決運輸市場的供需不足
共享交通服務市場裡,司機供給注定少於乘客需求,但這個交通大洞只有無人車能補
矽谷投資者的第二個觀點,是從實際的市場供需需求面來看乘客與網約車司機/車輛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driverless car (無人車)的出現是因為 driver-less (駕駛不夠)。
Uber 和 Lyft 這類服務最大的優勢就是「即時浮動價位程式」,在尖峰需求時,價位隨需求調漲、離峰時間價位調降,價格更貼近供需現實。Uber 在都會型城市都有一個有趣發現:凌晨 2 點,是「即時浮動價位程式」最常遭遇的尖峰需求時段,這時候的價位通常最高。這是因為,凌晨 2 點夜生活剛結束的大眾叫車尖峰,但通常這個時段大多數 Uber 兼差、白天有其他工作的司機們都在睡覺。
程式會主動調漲價格以鼓勵司機出門開車,Uber 這樣只能解決短期「尖峰時段」叫不到車的問題,對於解決此現象並沒有結構性的幫助。
矽谷投資者認為,若要談論交通革命就不可以把問題著眼於需求,而是應該創新商業模式,甚至是引入新的市場玩家來重新定義交通。長遠來講,無人車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比浮動調整價格來的有效率與競爭力。
這是為什麼,Uber 會投入這麼多研發資源在無人車技術的發展。
提問:如果用共享無人車當解藥,塞車重災區內湖是否可以得救?
共享經濟核心的目標就是資源的重新配置,而目前城市交通狀況:道路安全、交通壅塞、停車空間不足、空氣污染、經濟產業成長,這些大的議題都會與無人車有關。
大都市塞車問題越來越嚴重,例如台北內湖就是一個日日塞車的重災區。那我們有沒有想過利用無人車、共享式的公車作為運輸解決方案呢?
無人車對於交通的革新在於「根本性解決問題」,根據 OECD的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提出的 模型,無人車車共享可以有效將所需車輛數字控制在現在的10%。
University of Texas研究,全面改用無人車每年可節約的成本將高達1.4兆美元,包括減少車禍(每年4880億美元)、因交通壅塞造成的時間成本(1600億美元)以及提升路程規劃效率 (6450億美元)等。
脈絡三:發展無人車,公部門的角色將會是此生態圈的關鍵角色,企業必須要與政府合作,才能發展完整無人車產業。
公部門必須要成為無人車新交通型態建設中的一環,才能真正有談論智慧交通的可能。
無人車依靠人工智慧運運作,而無人車產業的發展,還需仰賴一個關鍵角色:政府。透過共享經濟模式,無人車能釋放非常多的資源。但是,許多的建設必須要由政府共同來參與才能真正把無人車變成可能,而無人車又是建設智慧城市極為關鍵的一步。
例如美國紐澤西州、奧蘭多、波士頓、加拿大安大略省Innisfil的政府,都直接選擇與Uber 合作,幫助地方政府減緩交通壅塞、降低酒駕、解決車位不足等問題。新加坡政府也讓無人計程車業者nuTonomy上路,試圖改善交通模式。
無人車代表的意義不只是優化交通運輸方式,而是建造智慧城市的第一線重要關卡。
如果建造智慧城市是未來政府治理的重點之一,那麼將無人車納入城市長期發展考量,就是是政府必須關注的重要關鍵。台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喊著要推動台灣產業升級,而在無人車技術發展上,雖然好幾位地方首長都喊過要跟上全球技術研發趨勢,但在行動上,卻不如新加坡、韓國等亞洲鄰國如此快速參與,劃分一個無人車測試區,很快的,當這些國際無人車廠在其他地區做完必要的測試後,台灣的開放對他們來說就不再具有吸引力與價值了,屆時,是否我們又要慨嘆一次,台灣趕不上全球產業發展的速度與機會?
首圖來源:findalondonoffice, CC licensed
The post 矽谷投資者預測:共享經濟業者結合無人車技術,才是傳統車廠要擔憂的未來 appeared first on TechOrange 科技報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