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都在追求 IoT 萬物相聯的目標,例如風力發電渦輪要收集並運算資料,來改善發電效率;製造業機台希望透過 IoT 來進行預防性維修;保險業則希望與客戶的連結程度更高,提供創新的保險商品,替保戶節省成本。
而為了滿足各行業的物聯網想像,德國軟體大廠思愛普(SAP)不僅推出 Leonardo 解決方案,納入與 IoT 相關的各式技術及功能,同時在協助客戶導入的過程中,也堅持「設計思維」及客製化,讓客戶在邁向物聯網時代,走得更有方向感。
什麼是物聯網?不同國家或不同產業,各有自己的定義。例如德國擅長工程及精密製造,便推動工業物聯網,在應用面就成了所謂的「智慧製造」或「工業4.0」。美國消費市場龐大、日本的機器人產業強、中國幅員廣濶需要交通運輸連網,這些性質各異的 IoT 需求,五花八門,似乎很難有一個共同的定義。
不過,德國大廠 SAP 打破了這個限制,開發出的 Leonardo 解決方案,能夠協助各行業實現物聯網願景。SAP 物聯網及數位供應鏈總裁芮譚雅(Tanja Rueckert)表示,對 SAP 而言,物聯網不只是互通或收集資訊而已,更是一種端對端的完整關係,集結所有數據,加以分析運用,在整個商業流程發揮最大效益。
「資料就像原油,必須精煉之後才會產生更高價值;SAP 的 Leonardo方案,就像一個完整的加工鏈,從雲端平台、機器學習、邊緣運算、客戶資產管理等等,把資料一步步精煉,就像原油提煉到最後化身成為附加價值高的塑膠製品或機能布料,交到消費者手中。」
透過戰略併購,讓物聯網技術再升級!
SAP 對 IoT 的思維,反映在其產品價值和市場策略上,近年投入不少心力。首先在2016 年 9 月,SAP 宣佈針對 IoT 領域投入 20 億美元,進行內部擴展及外部併購。光是去年就推動了三項併購案,包括義大利的 PLAT.ONE:擅長不同 IoT 裝置的連網技術;美國新創公司 Altiscale:擅長大數據中的 Hadoop 雲端代管平台;以及挪威工程分析軟體公司 Fedem。
這三家的併購規模,並不如 SAP 在雲端領域併購 Ariba 那麼大,但卻屬於「補強型併購」,將 SAP 原有的技術,進行戰力的升級。「之所以進行這些併購,是因為在IoT領域,我們有很多不同任務,需要不同的技術。大家熟悉的SAP製造業解決方案、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企業資產管理系統等只是一小部分,但已能協助製造業達成許多目標,其中包括實體維修管理,以及「虛擬維修」、「預測性維修」等等。
再以 SAP 去年併購的 Fedem 為例, 這是一家擅長數位模擬工程軟體的挪威廠商,其技術已成功運用在風力發電的效率運算上。芮譚雅說,在挪威建置的風力發電渦輪,每部安裝四個實體感測器,但透過 Fedem 以及 SAP 的技術,可以再加裝「虛擬感測器」,其實就是一種模擬演算的軟體工具,它扮演實體感測器的「數位雙胞胎」,一起分擔運算分析的工作。
其實這就是「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的概念,在 IoT 領域愈來愈重要,因此也被整合進 SAP 的 Leonardo方案中。以上述的風力發電為例,風機上建置的實體感測器跟網路閘道相連,將資料送到雲端做集中式運算。不過現在的趨勢是,愈來愈多數據會在現地運算,也就是直接在風機上或工廠裡的機台上進行處理。根據 IDC 數據,未來將有 40-45% 的資料會在終端分析;「實在沒有必要把所有的數據都送到雲端。SAP 把它稱為 Leonardo Edge 或 IoT Edge,也就是把情報交付給終端來負責。」
邊緣運算正夯,但不是每種資料都適合
邊緣運算雖然是相對新穎的概念,但 SAP 已經有客戶在使用。芮譚雅解釋,近年來,感測器的價格更低廉,很多企業拼命安裝,以為收集所有的數據,一口氣送到雲端,就能好好分析;但實際上這種做法並不符合效益。因此有愈來愈多公司在思考,有多少資料可以在端點先處理好,有多少數據才真正必須送到雲端集中處理。
SAP的客戶之一是中國電池廠寧德時代(CATL),他們就在思考這件事。一年前,寧德時代把企業內部的各式物聯網資料送到雲端進行中央處理,後來發現這麼做的效率比分散式運算低很多,因此改採 SAP 的邊緣運算方案。另外,SAP 也有海上石油開採平台的客戶,也在採行同樣的方案。
至於什麼資料適合邊緣運算,什麼又適合集中運算? 芮譚雅認為,有時是與資料產生的頻率有關。例如若要量測溫度或壓力,並不需要每秒鐘測量一次,每十五分鐘一次即可,這時候就可以在端點先運算好,再送到中央。
什麼樣的產業特別有邊緣運算的需求?以 SAP 的經驗來看,資產密集的產業(asset heavy industry)就很典型,例如汽車、化工、建築業都需要。另外還有電力水力瓦斯等通用事業、能源產業、天然資源事業;而零售業因有追蹤貨品流向的需求,也可能用到邊緣運算。
不過,邊緣運算的需求,往往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SAP 就有一個很特別的客戶:保險業。歐洲保險公司開發出「按里程付費」的汽車保險,在車上安裝感測器,保戶開多少里程,就付多少保費,如果駕駛紀錄良好,還能享有保費減免的優惠。這種作法因為效益高、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保險公司最終目標希望全面普及到所有車險客戶。
從「設計思維」出發,IoT 成企業轉型的秘密武器!
IoT 不止有產業特性的不同,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強項。例如德國的精密製造及研發能力強,因此 IoT 的發展也先從製造開始。至於亞洲的強項是什麼?芮譚雅認為,亞洲製造業強大,在工業領域的 IoT 應用既有優勢也深具潛力。
而中國因幅員廣濶,在交通運輸有發展物聯網的條件。SAP 相當看好亞太地區物聯網的成長;根據IDC 今年最新發表的數據,目前美國占全球 IoT 服務市場規模約 52%,高居第一;歐非中東占 34%;亞太含日本僅占 13.4%。但報告中強調,雖然亞太地區目前落後歐美,卻可望後來居上,到了 2021 年時 IoT 市場規模將達 4500 億美元。
雖然亞洲擁有龐大的製造業供應鏈,但面對快速成長的連網時代,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廠往往跟不上 IoT 腳步,又該如何因應?芮譚雅說,SAP 可以成為企業的好夥伴。首先,在經驗值方面,SAP 在全球不同產業都有推動物聯網的成功案例, 可與客戶分享,截長補短。
若從產品面來看,Leonardo 解決方案提供的功能包羅萬象,包括邊緣運算、機器學習、區塊鏈、機器人等等,客戶可依不同需求來選擇採用。除了各式各樣的獨立功能,SAP 也擅長整合,可帶領各行各業客戶,按步就班實現 IoT 目標,不論是製造業走向無紙化,或者工廠的連線管理。例如目前還處於工業 2.0 的製造業,就能依照SAP 的步驟,逐步走向 3.0 甚至 4.0。
SAP 特別注重「設計思維」以及客製化,堅信「設計思維」是企業轉型的秘密武器。所謂的設計思維,芮譚雅說,它是一套方法論,能夠有系統地找出解決之道。「我們跟客戶互動時發現,如果不能有架構地進行討論,就很難精準找出目標市場、目標客戶,更難創造高附加價值。」一旦有了「設計思維」,即可有系統、有秩序地規劃,即使是最瘋狂的點子也可納入考慮,而不至於失焦。
從「設計思維」出發,並透過併購來強化技術服務,SAP 在物聯網事業版圖展現強烈企圖心。芮譚雅說,在 IoT 的進程中,SAP 堅持與客戶充份討論,提供客製化的服務,進行完整且富彈性的規劃;最終目的,就是要替客戶提高附加價值,實現轉型升級。
(首圖來源:Pixabay,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SAP 科技趨勢專欄】企業管理史上最大破壞式變革,為什麼企業搶著躍上雲端?
【SAP 科技趨勢專欄】從數據下手,打造物聯網時代的採購實戰力
【北京直擊 SAP 中國峰會】不堵塞的智慧航空城,航空物聯網超有趣應用!
The post 【專訪SAP物聯網及數位供應鏈總裁】物聯網發展的謬論:不是所有資料都要上雲端,離線處理才有效率 appeared first on TechOrange 科技報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