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最時髦的科技詞彙有哪些?我給不了完整名單,但其中一個必定是分享經濟(也叫共享經濟、按需經濟,尊重專家報告提法以下均用分享經濟)!今年 2 月的最後一天,中國發布了《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當中給出的數據非常亮眼:
中國分享經濟規模達 1.95 萬億,參與總人數超過 5 億(其中交易額 18100 億元,融資額 1460 億元)……
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分享經濟增長年均速度將在 40% 左右,到 2020 年市場規模或將占 GDP 的 10% 以上。
當我們眉飛色舞談論分享經濟對生活的改變時,膜拜著凱文·凱利的一次次預言時,似乎都忘了對問:專家吹捧的、我們談論的、我們每天使用的,是真正的分享經濟嗎?我決定從新聞裡找答案。2015 年相關新聞標題大多是革命樂觀主義的:
《經濟學人:「按需經濟」正重塑企業與職業》
《龔焱:共享經濟絕對是未來主流》
《「按需經濟」崛起迎來新生活》
《按需經濟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城市出行「按需經濟」才是未來方向?》
《共享經濟大圖譜:重構商業服務新業態》
《他們的工作,是怎樣被共享經濟改變的?》
……
樂觀是應該的,這年一場分享經濟的狂歡開始了,網絡專車的流行讓中國一線城市居民紛紛開始打車出行。原因很簡單,折扣大,跟的士價格相比相當於不要錢;服務好,賺著補貼的專車司機眉開眼笑;能打到,只要派單成功司機使命必達……
在這場狂歡裡,常常聽到司機說起「下個月就賺回車錢啦」、「有錢供孩子上學啦」之類的生活暢想,作為乘客我也替他們開心。但專車司機就像牛市股民不談股災一樣,假裝不知道這場補貼盛宴也必有散場的一天。
- 5 個新聞標題,見證廣州專車一年的過山車之旅
我不會拋出一連串你懶得看的,諸如「自由與不確定性的博弈」、「多維的社會角色」之類的酷炫詞組,而是又一次找來一堆新聞標題:
《專車司機:睡到自然醒月入 3 萬的日子還有多久?》(2015 年 3 月)
《廣州專車司機面臨收入減少獎金被扣等五大擔憂》(2015 年 5 月)
《廣州專車司機補貼減少月入兩三萬一去不復返》(2015 年 8 月)
《廣州專車補貼減少司機收入腰斬 7 成月入不足 4000 元》(2015 年 11 月)
《廣州專車難打了價格漲了》(2016 年 1 月)
在 2015 年的中國,分享經濟幾乎可以跟專車經濟劃上等號,雖然也有上門做這個那個的「零工經濟」,但規模比之於專車可以忽略。基於這個前提,上面幾條新聞刻畫出的,就是廣州分享經濟的生存現狀。去年初專車幾乎是一按就來,提前點叫了司機還不樂意;今年初經常叫到 5 公里外的車,司機唯恐乘客取消訂單,我還曾因取消叫車被司機奪命連環 CALL— —
你怎麼能這樣呢?我的接單率都被你毀了!
- 分享經濟在 2016 年露出了一點真面目
補貼減少、限牌,廣州光憑這兩招,就讓司機的數量銳減。具體比例我不知道,但等車時間長了幾倍是有的。環境變化後,選擇離開的當然是衝著補貼來賺熱錢的人們。而這部分人,本來就不應該存在於分享經濟的未來藍圖中。我們 2015 年打車時那種「一秒即來」的快感,並非來自於分享經濟,而是「補貼經濟」。區別是什麼?舉個例子:
- 小王開車上班,載個順路客——分享經濟;
- 為了賺補貼,小明辭去辦公室工作當專車司機——補貼經濟。
這裡不是要談商業道德,批判小王貪便宜,而是要談經濟的效率。分享經濟之所以有前景,正是因為它可以提高效率。
在情況 1 裡面,無論小王本職工作是什麼,他都在下班回家時創造了額外的價值——對自己而言體現為金錢收入,對他人而言體現為更廉價的交通服務。假如小王不接順路客,兩塊價值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小王讓經濟效率提高了。
在情況 2 裡面,小明相當於跳了個槽,雖然錢賺的多了,但原雇主卻要承擔人力流失的成本。這次跳槽對經濟的作用是正是負,得看原來工作的與當專車司機,哪個產出的價值更大。所以小明對經濟效率的貢獻是不明確的。
2016 年,你發現打車時間變長,而且一定從專車司機嘴裡聽過這些話:「沒啥錢賺了」、「難做啊」、「最後乾一個月」、「累死累活養家」 ……我常常想這樣告訴司機大哥(當然我沒有):
你覺得錢少,幹活累,是因為之前補貼太兇,而你做了一個暴富的夢而已。這種平淡,才是分享經濟的真實面貌。
專家報告裡說的「2015 年的分享經濟」並不是真正的分享經濟,而是「巨額補貼下的專車經濟」。無數人衝著補貼辭去工作加入專車大軍,然後在補貼消失後又回到原來的行業。想必不好意思回原公司吧,八成要找新的,這一來一往就是幾個雇主人力成本的浪費。如果不是專車平台惡性的補貼競爭,這些浪費 90% 都不會出現。
所以你看,補貼經濟多害人啊!不但降低了經濟效率,還毀掉了無數人的職業觀,還營造出了一個虛構的「分享經濟」。
至於共享大法到底好不好,我同意專家的觀點——它很好!
但我們談論的,是兩種不同的「分享經濟」(參見題圖的手勢)。
(本文獲iFanr授權刊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延伸閱讀
交通部看到 Uber 只會「開罰」,卻不懂網路科技能提升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
殺雞只為儆猴》交通部拿 Uber 沒辦法,取締白牌駕駛開罰 5 萬大打警惕牌
江湖人稱 Uber 之王的傳奇司機,沒載客人卻半年賺進台幣 270 萬
解決內湖尖峰時間塞車問題,UberHOP 的經驗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