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64

【專訪微軟中國工業 4.0 專家】政府帶頭衝!中國製造業數位轉型平均只要一年半

$
0
0

中國政府正引領著中國製造業轉型,並前進世界。

中國政府在 2015 年就提出了「中國製造 2025」計畫。預計在 2025 年,中國將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到了 2035 年,目標將是超越德國與日本。

在中國,製造業者已經有許多成功的轉型實例,舉個例子來說,青島海爾,打著「新一代互聯網工廠」,終端消費者可以在任何一家合作店家內訂製下單,會直接傳到工廠,同時自動運輸。中國已經有辦法結合互聯網與製造業,打造出類似「智能生產線」的概念。

而台灣,相較於中國政府,晚了整整 2 年才提出「行政院生產力 4.0」作為台灣製造業者轉型的藍圖。相較之下,政府輔導效率已經慢別人一步的台灣製造業,再不做出改變,就會被數位浪潮給吞沒。

為此,記者特別訪問了微軟企業及合作伙伴事業部-行業事業部經理,Stellar Zhu 朱滬君。他擁有 17 年製造業領域工作與顧問經驗,並是中國工業 4.0 發展的合作夥伴之一。跟隨他的腳步,共同剖析中國製造業目前的轉型情況與目標,與目前世界製造業轉型的案例,藉此提供台灣製造業者前進的藍圖。

朱滬君

過去十年中國製造業自動化程度低,但往後可就不一定了

記者: 想請你先介紹一下自己過往的工作經驗。

朱滬君: 在加入微軟之前,我擁有 17 年製造企業和企業諮詢的背景,其中 15 年在中國大陸擔任公司的行業顧問。從我自己擅長的領域來說,企業的製造資源整合、企業工程製造排程,還有企業的產業技術實施以及企業轉型是我的重點能力背景。

記者: 中國製造業在過去的狀況大概是怎麼樣?

朱滬君: 過去 10 年很多中國製造企業,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還是處在工業 2.0 和 3.0 時代,這個時代它生產供應自動化程度相對來講比較低,不只如此, 工業化、信息化的能力、資源整合、企業的運營整合,績效和利用率都比較低。 這是中國製造過去 10 年來的模樣,過去 10 年的製造企業主要利用信息化輔助功能來提升製造績效。

那從近年來講,工業 4.0 這個話題在大陸非常的熱,可以看到有各式各樣數字化、智能工廠與綠色產業鏈,不管是從協會、政府以及企業本身都不斷在尋求出路,大家都朝這個方向積極地努力和準備。

記者: 是什麼時候開始工業 4.0 這個詞在大陸變得非常的火熱,它跟中央的政策是不是有任何關係?

中國製造業升級目標:不僅要當製造大國,還要當世界的「製造強國」

朱滬君: 你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點,我們先講工業 4.0,它起初是由德國政府提出的戰略計劃,目的是為了在未來的工業製造有競爭上的優勢。主題包括了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以及智能服務。與以往工業 2.0、3.0 時代相比較,工業 4.0 時代更關注的是未來製造業和商業模式如何解決客戶市場,製造企業除了供應產品的銷售以外,未來還要提供更多軟性製造的內容,包括售後服務、後續服務等以取得更多的產品附加價值,這個是我們講到的工業 4.0。

其實許多國家都想要去倡導自己的工業 4.0,也想去制定自己的標準和發展。中國大陸的「中國製造 2025」 最初是在 2014 年的 12 月被首次提出來,然後在 2015 年 3 月在國家會議當中提出。 中國製造 2025 計畫的目標是藉助創新啟動加快產業結構優化以及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等可持續性發展,以提升中國製造核心競爭力,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這個概念。 對中國企業來說,中國製造 2025 是一個機遇,用來推動各方面的創新戰略,提升製造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在我們這邊的話以俗語來講叫「中國製造精神」。

五個讓中國製造業者在 2025 年前一定要數位轉型的重大原因

記者:中央會提出這樣的政策,一定是對應到一個產業現況的脈絡,就像是你剛剛說到在過去中國製造業自動化程度並不高,那是在什麼樣的需求,讓中國的製造業者開始意識到必須要提高自己的自動化生產程度,還有中央政府對經濟產業的考量是什麼?

朱滬君: 從中國大陸製造業本身遇到的問題和它本身所遇到的挑戰來看, 我自己覺得有幾點問題使這件事情是不得不提:

歐美製造業回流、東南亞新興勞力國崛起,製造產業大搬風

一個是面臨發達國家在再工業化的趨勢, 也就是我們提到歐美製造回歸的風潮, 這個好像是 2010 年從美國開始,發達國家有一些內部壓力和考慮到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大家也都知道中國製造的客戶都是向海外輸出,所以 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壓力 還有從整個世界製造業的格局來說,新興國家的製造也是一種壓力,面臨這兩個壓力雙向擠壓之下,轉型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目前墨西哥主要是以歐美市場為主,還有像亞洲的越南和印尼,都是相對勞動密集,他的相對製造成本比較低,這些都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壓力。

製造業對訊息化需求急速提升,目前市場風口大

而第二個方面是我們看到信息化程度的有待提升,包括軟件、工業數據、安全等方面,相當一部分的企業還是處在工業 2.0、3.0 的狀況之中,在產業鏈的結合和調整上,要達到工業智能製造的需求,信息技術手段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中國生產仍受原物料、環保規章限制

第三點就是中國目前還是有很多高端的原材料供應都是依賴進口,導致部分的缺口和受限,資源的利用率相對來說也比較低,同時也因為能耗和綠色方面的壓力,導致許多企業不得不向這方面嘗試改變。

研發至上,中國自主創新能力仍有成長空間

第四點是自主的研發能力還是有許多提升的空間,中國的製造企業在核心技術積累、技術創新和本身的品牌形象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人才、人才、人才!製造業高端人才需求成長

最後一點是高端人才的儲備,對新的形式和發展需求還是有很大的缺口。

從這五點來看,中國在工業 4.0 所看到的挑戰和壓力,有 5 大工程是確立的,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智能製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和高裝裝備創新工程, 這是政策上所推動的五大領域發展,只要有好的項目和工程的企業,就有機會申請地方及國家資金補貼。

中國製造業的絕對優勢: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項目最齊全的製造產業鏈

記者: 聽起來政府非常注重中國製造業的產能提升和產業升級,這樣的理解對嗎?

朱滬君:   首先從大陸來說,製造大國的規模和數據,中國仍就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大以及發展速度最快的,中國和台灣相比來說,他擁有的是全球規模最大,項目最齊全的製造業 ,他也因此有通過工業互聯網驅動轉型的強烈動力。

回到你的問題,中國的互聯網發展速度是不容小覷的, 一方面他是個人口大國,一方面他擁有全球第二大互聯網產業,訊息產業的發展水平差距相對較小,所以具備以訊息技術驅動製造升級的能力,他是具有發展空間的。

另外,我相信你們多多少少會聽到許多的大陸企業,不斷的在嘗試走向海外並擴大輻射區, 也有些成功的案例像是大疆無人機和小米手機,他其實在為未來的市場發展和客戶群體在做一些積極的準備。

網路與生產鏈整合最佳案例:C 端用戶直接透過網路向青島海爾家電廠下訂單

記者: 那互聯網加和中國製造 2025 的相連點會是什麼?

朱滬君: 他的相連點我覺得是在,利用訊息化的手段和互聯網加這個平台來打造新一輪智能工廠的建設。用一個比較明顯的案例來說──青島海爾, 他推出來的口號就是「打造新一代的互聯網工廠」。 你可以在網路上申請他的互聯網工廠的透明參觀日, 他打造的互聯網概念是消費者可以在任何一家店裡訂製下單,然後會即時傳到工廠接受這個訂單,同時自動輸送,類似打造了一個智能無人線,也就是完全沒有人操作的生產線,以及模塊化的生產和到用戶的配送,都是一系列的製造加智能。

政府投資源有計劃的帶動產業改革,寧波變成中國工業 4.0 示範城市

關於工業 4.0 大陸政府意識到兩個核心的驅動力, 一個是技術創新, 另一個是金融資本 , 他們相輔相成,從技術創新來看,從剛剛提到五大工程全面實施和展開,也找了許多城鎮作試點示範, 像寧波是成為第一個試點示範的城市,目前有超過 15 個城市,成為技術創新的示範城市,同時他與德國工業 4.0 對接,展開了緊密的合作。

中國北方的瀋陽就是第一個以高端設備製造為主題的合作平台,例如寶馬將技術最先進的整車工廠、發動機工廠以及本土以外唯一的研發中心都設立在這,但他的合作範圍不僅僅在於跨國企業,他其實通過這個平台已經舉辦了至少 13 次的國內外來訪組團以及跨國的合作機構,如德國商會、德國中小企業聯合會等,這是個不只對於大企業,是對中小企業也扶植的平台。在青島的中德生態園,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兩國合作聯盟,有投資建設 80 億的家電產業,還有 1 億美元的綠色印刷工業 4.0,最近還有叫模塊建築製造商業, 也是中國政府最近努力扶持的一些企業, 包括許多中小企業也是重點的扶持對象。

不用等政府領導,中國的汽車產業自主轉型

記者: 剛剛提到很多從政府方面協助製造業升級轉型,那有沒有案例是中國某大製造業者自己非常努力的提升自己的產能,有沒有這方面的案例可以分析?

朱滬君: 有,汽車工業是製造業中的重要的代表產業,汽車工業本身有他行業的特殊性,如果他不做工業 4.0 的轉換,他會在本輪的競爭當中失利。我們最近在討論一個比較火的話題是上汽集團聯合阿里巴巴打造的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汽車,他們現在打造了一款叫做榮威 5 的車子,典型車聯網體系下的一款車型。目前在市場的反應是非常高的,他的價格定位也非常具有吸引力,人民幣約 160000 左右,性價比很好, 這款車推到市場上也迫使其他的車廠感受到了發展轉型的壓力 , 微軟也正在和其他車廠談說怎麼樣在這個遊戲過程當中產生各自的品牌影響力和戰略發展方向。

利用 HoloLens 遠端修電梯,國際電機廠服務速度提升 400%

記者: 那有沒有其他案例是成功轉型成工業 4.0 ?

朱滬君: 我提一個案例,微軟全球現在和 ThyssenKrupp 這家電機公司合作的案例, ThyssenKrupp 每天有超過 1200 台電機在運行,有超過十億的用戶在搭載他的電梯,搭配使用了 HoloLens 以後,ThyssenKrupp 的工作人員可以在維修之前,就能夠把問題帶到現場,並且現場可以遠程訪問技術訊息,還可以將遠程專家,透過 HoloLens 請到現場參與解決問題,這個運用節省了維修時間並舒緩了技術人員的壓力,有最初的現場試驗已經表名,使用這個技術使得服務速度增加高達四倍。

記者: 我想問,在中國,你認為一個傳統,完全沒有智能化、數據化的廠商,逐步數位化轉型的期間大概要多久?

朱滬君: 目前我們看到的智能工廠比如青島海爾、奧克斯這樣的企業, 這樣的轉型週期以我了解是在一年到一年半

中國製造業對於台灣的看法,以及中國台灣未來合作可能性?

記者: 那回到台灣和大陸的製造業關係,台商幾乎都在珠江、東菀設了很多廠, 那你覺得他們這些台灣製造業有沒有被法吸收中國製造產業轉型的經驗?

朱滬君: 因為我自己覺得因新技術浪潮的衝擊, 台灣製造業也在尋求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的突破 ,大陸和台灣其實都在尋求新一代的技術產業,在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方向上,這都是兩岸發展的戰略重點。應對這個新的形式, 兩岸的製造產業的對接,其實是一個新的機遇,從而達到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發展

我自己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第一個是從人才對接,第二個是產業鏈的上下對接,第三個是產學研的結合。

在智能製造落地,工業大數據建設等能力,台灣人其實還是有競爭力的 ,在掌握這個工業大數據,採集、挖掘、分析等手段實現智能化加客製化,其實並不是一個輕輕巧巧的一件事。以工業來講,它的複雜性和挖掘性和消費領域還是不同的, 我最近聽到說友達在大陸想走工業大數據,最後他繞了一圈,選擇了跟台灣清華大學合作 ,除此之外我剛提到中德在工業 4.0 的合作是非常密切的,不過很顯然中德合作有一些其他的問題存在,比方說成本還有語言的通用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兩岸的合作機會也是非常大的,無倫是從地域、成本、語言,在通用性與實用性等方面,兩岸的基礎和關係在這方面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產業鏈上, 我覺得台灣的企業可以加入自主廠商和一帶一路的建設來擴大輸出區 ,不要從競爭的角度來看自主廠商或一帶一路的政策,也可以視為一個通道,搭上順風車來擴大區域,另外大力的發展綠色產業、互聯網加智能製造、機器人等產業,來實現產業鏈上的資源互補,我剛提到中國未來也有可能仍舊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需求地,最後就是從國際項目研究提升產業技術更新等方面,引入產學研的合作試驗模式,這也是台灣和大陸能進一步合作的地方,像我剛舉的友達和台灣清華的案例。

記者: 如果單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台灣廠商覺得大陸製造業快要超越台灣了,他們感覺是被威脅的,你覺得大陸的企業要怎麼樣給這些台灣廠商一些啟發呢?

朱滬君: 我覺得感受到壓力是正常的 ,因為兩岸在發展工業和製造能力方面,的確是會有一些重複性,特別是在自主廠商的道路上,但是大陸製造鏈和規模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可以不要把眼光著重於目前的產業線,可以從我剛提到的,機器人、人工智能、綠色產業儲存等,其實台灣還是有很多產業在往這個方向發展。

台灣製造業者在中國製造者眼中還有什麼優勢與劣勢?

記者: 台灣目前看起來在製造業上有何優勢?

朱滬君: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對於不同產業鏈來說,其實中國政府有不同的扶植政策, 台商目前在中國還是電子業等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為主 ,與中國現在的一些發展政策有一些衝突,比如說像自主製造、自主品牌,他在某個程度上和台灣的製造業還是有一些競爭關係的。 在其他方面像是綠色工業,反而台灣還是有一些優勢,政府一直在推薦綠色工業鏈工程,其實是想利用信息技術來加強食品安全的透明度,台灣在這方是非常突出的,所以就這方面台商還是有一些發展機會。

記者: 好,那我想要請問一下,你剛其實有說到台灣有什麼優勢,那你自己從兩岸的角度看台灣的劣勢,目前製造業你觀察到的缺點或者是它可能未來發展致命傷是什麼?

朱滬君: 我了解到的是台灣在大陸的製造企業,目前來看電子產業較為集中,相對來說它的技術競爭比較激烈,技術的封閉性還是比較大,它的互相競爭封閉形成了一個閉環。要如何突破?必須能夠有更多開放性和包容性的資源整合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記者: 了解,那你覺得台廠的生意被搶,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技術不夠或市場不夠,還是單純是規模不夠?

朱滬君: 產能可以走合作的道路,我舉一個例子從側面來講這個問題,像大陸現在有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有激烈的同業競爭。 比方說我一個香包產業,他要去接海外的一個大陸品牌的單,他的這個產能,以自己製造廠是沒有辦法以最好的價格去迎接這個單子,因為如果要接這個單子,可能要有額外製造工資的成本,還有額外產線的負荷,以及維修的費用和備件的費用,那與其利潤拿得這麼低,為什麼不通過技術上的手段打通這個行業?可以看到跟我同類型的企業他有多少產能,大家一起合作,這樣大家都會有比較好的降低成本,可以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在滿足整個產業的需求,再讓整個產業裡的企業能夠有生意繼續做下去。

圖片來源:Pixabay,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麥肯錫專文報告:工業 4.0 不是裝裝感應器就好,傳統半導體業要起死回生得換腦袋
台灣物流業數位化超猛,連司機倒車範圍好不好都能分析-專訪天眼衛星科技
2017 年製造業管理系統趨勢:AI 人工智慧推動全新 ERP 物種
解決製造業最痛點:如何同時兼顧出貨時程與良率?- 專訪 Cloudnifier 執行董事 【資安風險一覽無遺】進行企業安全防護力測試,微軟資安專家完整建議五分鐘取得!


你對製作這些科技趨勢內容有興趣嗎?
想從 TO 讀者變成 TO 製作者嗎?
 對內容策展有無比興趣的你,快加入我們的編輯團隊吧!

TechOrange 社群編輯擴大徵才中 >>  詳細內容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