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售價不到 100 美元,這隻 USB 居然藏一台野獸級深度學習計算機?

$
0
0

《TO》導讀:Project Tango 是個平板電腦版的 Kinect,可透過攝影機認清環境,也可以用於增強現實。在 Play Store 上,可以下載到 Project Tango 的 SDK,對於機器人以及可穿戴設備來說,這項研究都是有意義的。但是處理大量影像資料的處理器要多大台?只要一個 USB 大小的棒子,就可以是一台超級深度學習計算機了。

如果你對 Google 的Project Tango感興趣,或者看過 PingWest 品玩的相關報導,可能會記得在計算機視覺方面全球知名的矽谷公司 Movidius。它曾經堪稱世界上最神秘的技術公司之一,早在三年前就被 Google 引入了 Project Tango 計劃,生產名為「VPU」的晶片:一種專門面向計算機視覺計算設計的超級處理器。而這家公司的目標,是讓計算機看懂世界

今天,這家公司挑開了神秘的面紗,正式發布了一款面向開發者群體的「深度神經計算棒」 Fathom:它就像一支 USB,採用標準的 USB-A 接口,卻能夠為與它相連的設備提供野獸般強大的機器視覺處理能力。

Screen Shot 2016-05-02 at 3.31.32 PM

顧名思義, Movidius 把一個面向機器視覺調優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框架縮小到了一個 USB 大小,就變成了 Fathom。開發者可以直接把 Fathom 插到他們的硬體上,不再需要「借用」機載的處理器或者增加新的處理器。比如用在無人機上,無人機從傳感器、攝像頭獲取的圖像傳輸到 Fathom 計算棒裡,而計算棒能以極低的功率和極高的效率(16-20 圖像 / 秒 / 瓦)向無人機傳回元數據(人、物體、障礙等等)

驅動 Fathom 的核心是 Movidius 前年推出的第二代 VPU:Myriad 2。

如果說攝影機、傳感器是計算機視覺的「眼睛」的話,VPU 的定位就是的「大腦」。與適合多種用途的 CPU、GPU 不同,VPU 專門為計算機視覺進行優化,可以用於 3D 掃描建模、室內導航、360°全景影音等更前沿的計算機視覺用途。相較主流的移動處理晶片(集成 GPU 的 SoC),Myriad VPU 的身材更小,視覺處理運算的效能更高。

Screen Shot 2016-05-02 at 3.34.52 PM

Movidius 集成在 Fathom 計算棒裡的 VPU 是最新款的 Myriad 2 MA2450

  • 我想不出比 Fathom 更偉大的新產品了

Myriad 2 採用 28 奈米製程,每秒可以進行 3 萬億次浮點運算,功耗不到 0.5 瓦,同時支持 6 個 60 幀 1080P 影音內容輸入。此前接受采訪時,該公司 CEO Remi El-Ouazzane 對 PingWest 品玩記者透露,Myriad 2 跟其他用於進行機器視覺處理的「非專業處理器」相比,能達到「1/10 的功耗、1 /5 的尺寸和 1/5 的價格,10 倍的視覺處理性能。」

Fathom 適配性很廣,可以支持 PC、無人機、機器人等硬體平台。它可以在不到 1 瓦的工作功率下運行一個經過完全訓練的神經網絡。它的學習能力可以用於物體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自動駕駛等。

The Verge 報導,Fathom 的價格將不高於 100 美元。如此物美價廉的一台 USB 型深度學習計算機,今天在整個科技行業我想不出比它更偉大的新產品了。

Movidius 在全年完成了 4000 萬美元的 E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華山資本、西橋資本、愛爾蘭銀行、舜宇光學等等。Movidius 共有近百名員工,分佈在美國、羅馬尼亞和愛爾蘭三地。該公司的技術指導委員會實力十分強大,擁有多名半導體和處理器行業的元老級人物,包括被蘋果收購的 PASemi 創始人 Daniel Dobberpuhl、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 / 計算機視覺專家金出武雄,以及前蘋果 iPhone 和 iPod 部門工程副總裁 David Tupman。

就在今年早些時候,Google 還宣布未來將在 Nexus 手機中加入 Myriad 2 晶片。這意味著,作為 Android 手機行業標杆設備的 Nexus 手機,可能將標配 Project Tango 的三維視覺掃描功能。這將讓 Movidius 的獲得十分可觀的技術前景和利潤空間。

(本文獲Pingwest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軟硬整合開發新高標訂下了!來看 Google 硬體部門新老大要幹啥
Google 把 PC 都濃縮到一根棒子上了
小的妙妙妙!這不是電源插頭欸,是微軟 Win10 迷你電腦


從 Google 工程師到創業 CTO,這 8 個理念讓他一路堅持下來

$
0
0

原文:How to Go From Google Engineer to First-Time CTO翻譯:周萌萌 Betty。Lan Langworth 是前 Google 軟體工程師、O’Reily 作者,現在他是 Artillery 的 co-founder/CTO,致力於把遊戲機質量的遊戲帶進網頁瀏覽器。下文是他從 Google 離職到創業的心路歷程。

不久以前,我還是一名籌劃著自己第一家公司的軟體工程師。顯然,有許多需要考慮的地方,但是最讓我興奮的是那些「未知的未知」——我知道會出現、但不可預知的挑戰。雖然有一群可靠的商業夥伴和我這個技術宅一起工作,但是我深知從第一行命令開始,要建立一家成功的公司還要付出很多。正如你想像的,有許多我沒有預計的東西都發生了。所以,我寫了下面這些「未知」,獻給那些憧憬著去創業公司當 co-founder 的工程師們。

  • 方向和信念

2006 年當 Google 給我 offer 的時候,我開心的接受了。那個時候,Google 幾乎是一名軟體工程師工作的最好選擇,意味著你可以和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一起工作,還可以隨意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具。

然而,它好壞參半。一方面,我真心相信在 Google 這樣的公司你距離參與創造奇蹟近了一步,心安理得地享受 Google 提供的優厚待遇。Google 提供的基礎要求,如季度目標,使命,核心價值觀,代碼規範等能為你創立公司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在 Google,很難保持衝勁和創造力。離開 Google、加入 Redbeacom 是我做過的最好的決定之一。我是他們的第一位僱傭的全職工程師,並幫助建立了整支隊伍,還未產品開發製定了排期。

這些都是在 Google 做不到的,因為在大公司,軟體工程師很容易被隔離在業務線外,你唯一的責任就是輸出優質的代碼。但是,如果你以第五個人的身份進入一家公司,你會看見整個公司正在運轉的所有事情,你也在業務的前線,有機會參與重大決策。任何相當技術 Leader 的人都應該加入一家早期的公司獲得這種體驗。

今天,作為 Artillery 的 CTO 和 co-founder,我的生活一半是巨大的自由,一半是巨大的責任。Artillery 正在努力創造一項發明(讓瀏覽器 coding 高質量的遊戲機)。這是我作為工程師的衝動,可以任意地按我們的路線創造。同時,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的技術可行,很快就會面對更多的用戶,同時承受隨之而來的更大的壓力和期待。

在某些時候,你得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將「我想我們可以這樣做」換成「這就是注定要發生的」這種心理暗示並不容易,但這就是讓我進步的原因。有人認為這是信心,我不這樣認為,我想它更關乎一種信念。

  • 溝通的失敗

在加入 Artillery 的頭幾個月,其他的 founders 和我都已經數次激怒了對方。我開始想在這樣一支小的隊伍,相對於在 Google 溝通應該不在話下。但是我錯了。三位 co-founders 的溝通很混亂,一個人說給另一個人,第二個人又傳話給第三個人。作為一名軟體工程師,如果你在一支全是工程師的隊伍,溝通是相對容易的。當這支隊伍混入了其他職位的人,且多於 10 個,溝通會變得有點棘手。相信我,溝通會比你想像的難,但是必須好好地掌握。

所以我們準備花更多的時間一起籌劃,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坐在房間,清楚地寫出來當下在進行的事情。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在不到 60 分鐘的時候,我們就解決了能想出來的大部分問題,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是由於溝通失誤造成的誤解(!)。從此每週,我們都會開一次這樣的 founder’s meeting。同時,我們會把決定都記在一個常常的 Google 文檔,方便隨時查閱。從此我們再也沒有出現過嚴重的分歧。

但是,僅僅增加溝通的量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更好地溝通。當我們剛開始例會的時候,我們經長陷入無休止的浪費時間的爭論中。過了 30 分鐘後,我們才意識到方才是在用各自不同的話語表達同一個觀點。一個簡單的短語,比如「需要一項政策」,可以意味著一本 10 頁的手冊,也可以是一句話的規則。所以現在,在我們開始反駁的時候,我們會先花時間確保我們理解我們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樣會增加溝通效率,節約時間。

我們制定了這類會議中的三個原則:首先,會議是私人性質的,所以我們會給與彼此最坦誠的反饋,這就讓我們把自我關在了門外,可以開誠佈公地討論。這會導致我們中的某人說:「哦,我不認為它會這樣。」建設性的批判對話讓我們更好地完善自我。

其次,email 的問題。通過 email 很難傳遞情緒,很容易成為誤解的發源地。誤解一封 email,變得心煩,甚至影響表現——實在太容易了。同樣的話語,如果是面對面的對話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我有一個簡單的小技巧可以在 email 中傳遞情緒:當我懷疑我發出的某條訊息可能會有歧義,我會加一個表情,比如 [mood: agreeable],從而確保傳達出我樂意的態度。如果你也這樣做,你會發現它非常有效,可以讓所有人保持冷靜的情緒,避免爭端。

  • 建立「工程師烏托邦」並不容易

開始組建團隊的時候,我們會說很多在 Artillery 工作的美好願景,包括各種各樣的福利待遇。我們希望用有趣又有意義的工作來吸引最優秀的人才。

於是我們在網站上掛了很多福利:免費午餐、完善的醫療保險、交通報銷、無限的假期、workstation 預算、從東京買來的遊戲原型手辦……然而,列出這些福利簡單,將它們落實,建立一個「工程師烏托邦」卻是困難的。

開始,我以為無期限的假期是一個好主意。畢竟,它是 Netflix(美國顧客滿意度最高的公司)著名的文化甲板,在他那裡很奏效。然而,在我這兒,似乎去給員工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優秀的員工害怕他們休假太多而不敢提出請求。最後,我們決定還是採取固定期限的帶薪休假模式——既能緩解員工焦慮,又能足量地滿足員工的度假需求。

在有新員工提出各種奇怪需求前,自主選擇 coding 裝備是一個好主意。但是,誰知道 20 美元的 Razer Goliathus 鼠標墊值不值?有員工提出用他們自己的筆記本工作,把它們的預算花在昂貴的外設上。還有員工想要高昂維護費用的組裝系統。至此,我終於確定每個人都應該用 Mac OS X——因為它足夠乾淨、簡單。

  • 「福利」可能並沒有什麼用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理解福利的實質是什麼。比如說道買設備,它的目的不是無限制地滿足員工的每一個細微的需求,而是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確保沒有人還在使用老舊、遲緩的電腦。讓每個人理解政策、福利背後的邏輯,可以幫助他們做出更好、更謹慎的決策。

福利一旦實施,就很難輕鬆收回。可能除了你自己,並沒有別人理解福利的目的。那些員工看似在浪費你的好意,其實並沒有惡意。你得提醒他們理解這個福利的機制。

  • 離開舒適區

我知道 CTO 的職位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卻不代表冗長的會議和官僚主義。除了技術,CTO 還要承擔更多的管理職能:僱傭合適的員工,解僱不合適的員工,持續地創造和輸出 idea,帶著目標團結隊伍。

當我們籌集資金的時候,我第一次遇到這些挑戰。和投資者周旋對一位軟體工程師來說真是一件苦差事,如果你也習慣了坐在自己的工位,僅通過 GChat 彼此交流。突然之間,我得穿上沒有洞的襯衫參加各種大型會議,並試圖說服在場的人我們能實現不可能的事。

對於工程師來說,承諾一周以後的 deadline 已經很難了。投資人卻會 challenge 你承諾今後 1-2 年的事情,並會在每一個節點問你問題。「真的嗎?」他們中的有人說,「你要做一個 AAA 遊戲?你怎麼把 2G 的內容放進瀏覽器?你怎麼讓它有趣?」

幸運的是,多年的軟體工程師生涯賦予了我一項珍貴的技能:直覺。我毫不懷疑我們在做的事情是可行的。一旦我自己深信不疑,讓其他人相信也就輕鬆多了。

就像說服投資人,團結新的隊伍也是一項挑戰。多個月之前,我們決定做遊戲,雖然不知道它會成為什麼樣子,但是開始做是第一步。一位合作的藝術家給我發來了一張遊戲的圖片,是一片鬱鬱蔥蔥的草地。我把它做成了 36″x24″ 的大海報,掛在牆上。從此,無論誰問我他們接下來要幹嘛,我都會指著這張圖說:「只要能讓我們離這裡更進一步。」這是自我驅動型工程師需要聽到的話。我們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就踏踏實實地掛在牆上,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實現它。

  • 選擇正確的技術

Web 開發是一個有創造力的快速發展的世界。各種各樣的新 idea 和工具層出不窮,似乎換一個新框架或代碼就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但是作為 CTO 你要記住,挑選怎樣的技術相當於你花了一筆真金白銀,一旦你做了決定,很可能你就沒有時間和資源再走回頭路了。

在 Artillery,我們清楚我們會寫很多的 JavaScript,即使大家都懂的,JavaScript 有各種讓你不爽的地方。我們之前有使用過 CoffeeScript,它運作的不錯,我們也喜歡它的作者做的大部分決定,所以我們最終選擇了它。然而最關鍵的原因是,我們並不會被困死在 CoffeeScript 上。如果哪天我們想丟棄它,我們可以將輕量級的 CoffeeScript 全部編譯成 JavaScript,並從那裡繼續前進。這麼做合情合理的,而且成本也很低。

服務器端的決定就沒有那麼容易。Node.js 顯然是我們的首選,它可以輕鬆分享客戶端和服務器端的代碼。然而,那個時候 Node.js 還很年輕,而且它的生態圈也不成熟。當時很難評估 Node.js 的第三方庫的質量和安全性,有很多相似功能、但又在開發的不同階段的庫。

這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了一下。但是經過更多的研究,一件事情提醒了我們:Node.js 的更新速度很快。Node.js 基於的 V8,已經被證明在 Google Chrome 上跑的又快又乾淨。如果只有一家公司擁有最多值得信任的聰明人在致力於語言,那就是 Google。依靠這個框架似乎是一個安全的選擇。Node.js 的代碼新版本是一致的,而且強大的 Github 社區又提供了頻繁代碼更新的便利。在仔細的審議後,我們決定用 Node.js,現在很慶幸我們做了這個決定。

  • Harbor 你的資源

我很喜歡 side project,我總是要做點什麼——一個遊戲、一個 WebApp,或其他的什麼工具。這是我保持學習,玩兒新東西的方法。但是當 Artillery 成為現實,我的興趣突然成為我的全職,我該怎麼度過我的空閒時間呢?

我曾經花了一個週末,和一個朋友做一個電商網站的原型。「花不了多長時間的」我記得我還這樣說過,「我只需要用 Django、PayPal 和一個購物車。」它的確只花了兩天,卻耗盡了我一個禮拜的精力。

從此,我才意識到精神充電是必須的。在其他項目上分腦力讓我在工作中降低了效率。作為 CTO,跟上新技術是我的責任,為什麼我還要做那些無益於我提高的事情呢?做外部的項目會給我的正職帶來壓力,對我的合夥人也不公平。我停掉了 side project,創造力和精力又回來了。雖然我有時還是會陷入卡殼,想修復一個 bug 卻怎麼也辦不到,但是了解了生產力低谷週期後,我放輕鬆了。

如果此時狀態不佳,不如接受它,和周圍的伙伴交流一下,做一些簡單的活兒。這樣總比恐慌、錯過 deadline 要好。

如果你真的什麼都做不了,告訴你一個小技巧:想想那些你完全不想碰的事情。再做手邊的事情就舒服多了。

  • 相信你的直覺

如果你知道某件事是對的,即使你還不能馬上知道原因,先開始做。推論是:如果某件事情感覺不對,無論是招聘、管理、談判,還是其他決策,聽從你的內心。CTO 的工作很辛苦,會用掉你全部的腦力和直覺——但是除了它也沒有別的什麼我想做的了。

(本文獲iFanr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Gogoro 的勁敵?前百度 CTO 推出 2 萬台幣就買的到的超潮電動機車
工作一輩子又想追求開心高薪,那就請拋棄台積電、鴻海、三星職位
程式自學十年心得:想吃這行飯,學好演算法與資料結構才能讓你站穩腳步
我在創業五年裡所學到的 41 課:新創的優勢在專注與簡單

百度用廣告「殺了」一個男大生:要錢不顧良心,贏了網路行銷又如何?

$
0
0

Screen Shot 2016-05-03 at 1.29.45 PM

魏則西死了。

魏則西是誰?魏則西是一個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學生,身患滑膜肉瘤。他本應該在世間多生存些時日,享受這世間的快樂,但卻因為使用了百度搜索去尋找醫院,接受了百度競價排名第一位的醫院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的完全錯誤被淘汰的治療方法,並被保證至少可以多活二十年,但在花光了二十萬之後,病情迅速惡化,離開了世界。

魏則西曾在知乎上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 你認為人性最大的惡是什麼?」

如果魏則西是一個不會使用知乎的人,他或許直到死去都不知道他一直使用的是完全被淘汰的療法,只會怪自己運氣太差,沒能好好活下去,也不會知道在世界上竟然可以有一家吃相如此難看的公司。但是直到百度的官方回應出來,才意識到低估了這家公司無恥的底線。

翻譯一下:資質都齊全,魏則西死了和我沒關係。但是要知道,根據中國醫療廣告管理辦法,公立醫院是不允許投放廣告的,即使要打廣告也必須經過嚴格審核。百度這是公開在打自己的臉嗎?

你難以相信,一個在中國位列前三級的頂級的企業,大公司,百度,會公開幫助這些騙子醫院售賣「人血饅頭」,蘸著人血的饅頭,並且告訴大家這真的可以治病,快吃了吧,實在是太魔幻了。想起之前百度販賣「血友吧」事件,雖然鬧了好一陣子,但很快就被大家遺忘。信息社會,沒人會為此停留太久。百度只需要做做樣子,發個公關稿,象徵性處罰一兩個人,繼續賣著血淋淋的饅頭。

我們生存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年代,要擔心吃東西會被毒死,治病會被治死,如履薄冰,卻無法保護自己,吶喊也顯得蒼白無力。而這裡涉及的恐怕不止百度一家,為何這樣一家行騙的醫院會取得部隊的合法資質?為何沒有監管機構監管?為何百度不是第一次作惡,依然可以逍遙法外,繼續不斷作惡?

這根本就是一個資本聯合大公司的大騙局,我們所有人都是在網的邊緣小心翼翼行走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跌落這張早已為我們編織好的網中,被啃食殆盡,渣都不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魏則西,沒有一丁點力量保護自己的,那個不知道哪天就因為各種魔幻的劇情而莫名其妙死去的魏則西。

(本文獲Pingwest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天網」被做出來了!台灣新創公司用人工智慧保全預防意外發生

$
0
0

Screen Shot 2016-05-03 at 5.17.11 PM

一家規模不到 30 人的公司,研發出應用在安控領域的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軟體,並能讓監視器自己判斷危安事件,未來將可能完全顛覆過去安控系統的使用模式。

社區警衛在巡邏時,手機接收到一封來自監視器發送的警報簡訊,通知警衛A棟圍牆外的人行道上,已辨識出突發的搶劫事件,並提供現場影像畫面。這時,警衛立即趕往案發現場,同時趕緊打電話通報警局前往處理。

這樣的應用情境,並非電影場景,而是不久後真實在你我日常生活中上演的情節。這一套聰明到可準確辨識發生不同異常危安事件類型的安控系統,負責運作系統的大腦是影像辨識軟體平台,當中所採用的核心技術就是人工智慧(AI)技術的分支─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在二○一四年才成立的盾心科技(Umbo CV),就是全球極少數同時擁有電腦視覺與機器學習技術團隊的公司。

  • 未來的「保全」是機器人+AI

目前掌握這兩大人工智慧技術的公司都是如谷歌、臉書、亞馬遜、蘋果這一類的頂尖科技大廠,並將人工智慧技術多運用在無人車、無人機等領域;但盾心科技卻是瞄準安控市場。

有了這個賣點,盾心科技今年三月下旬即獲得緯創、群聯、之初等指標性創投公司總共新台幣 9200 萬元的種子輪投資。

「你可以想像 10 年後的安控,大多數都是機器人與人工智慧來完成,這點不會有人去質疑。」AppWorks 之初創投創始合夥人林之晨看好人工智慧在安控領域的發展前景。

  • 技術背景雄厚,團隊成員湊在一起開展新領域探索

盾心創辦人之一的營運長關宇翔,之前任職於安控公司京晨科技,負責美國業務逾 6 年,對美國安控市場的通路、系統整合商、客戶,瞭若指掌。他在拜訪客戶過程中,嗅到人工智慧結合安控的商機。

而盾心另一位創辦人、硬體開發總監柯智文,是關宇翔的學長。當時,柯智文憑藉過去在宏達電累積硬體開發的專長,創辦一家研發智慧插座的物聯網新創公司。起初,他只是幫忙關宇翔處理硬體設計問題,後來覺得盾心的發展潛力更大, 才決定加入成為創辦人。

目前盾心的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軟體,則是另兩位創辦人張秉霖、吳亭範共同開發的。其中,張秉霖在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機器人視覺實驗室鑽研多年,致力於機器人視覺自動導航的開發。首席科學家吳亭範,則曾待過今年被蘋果併購的表情辨識公司 Emotient,更曾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DARPA)舉辦的機器人比賽中,奪得兩屆全美冠軍。

一四年底,盾心的技術長張秉霖和關宇翔特地前往美國拜訪客戶,理解他們在使用監控設備的痛點。「很多問題其實可以用既有的電腦視覺和機器學習演算法來解決,只是尚未有一家影像安控公司把這些先進演算法當一回事而已。」張秉霖認為盾心掌握的核心技術大有可為。

  • 用 AI 當保全不僅替客戶省錢,還可以做到事先預防

其他影像安控廠商所開發的監控系統,只能不斷升級拍攝影片的解析度,如從 1080p 提高至 4K,或透過人臉辨識系統揪出可疑人物,抑或藉由將畫面分成幾大區塊,針對不同區塊的人潮集中變化,判斷出可能有事故發生,在畫面呈現出異常的標記。

但是盾心不同於這些廠商,其基於電腦視覺與機器學習技術所開發出來的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軟體,不僅可以偵測出異常,還可以發揮自我學習與分析能力,在短時間內藉由監控畫面展開學習,並辨識影像中的物件與事件,像是侵入、群眾聚集、火災、搶劫等特殊危安事件。一旦發生意外或災害,即可透過系統即時通報負責單位,降低釀成意外或悲劇的機率,且進一步爭取更多救援時間。未來經過更多大數據資料的累積、進行自我訓練之後,可辨別的事件與物件也會更加多元而複雜。

除了能偵測出異常,還可以準確判斷出究竟發生什麼類型的事故,然後立即通報保全人員,減少誤判機率並加快危機處理時間,正是先期客戶心甘情願掏錢,埋單盾心安控解決方案的主因。

關宇翔以過去的經驗觀察到,很多企業沒辦法支付全天候的保全費用,尤其是國外人力成本高昂。況且保全很少整天盯著螢幕瞧,因為 99%的時間都不太會發生狀況。而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軟體方案,不僅可幫企業降低維護成本,也可提升保全人力使用效率。

為了證明人工智慧與安控結合具備市場潛力,關宇翔還特地拿著測試產品前往美國、澳洲、杜拜等國家,先取得 4000 萬元的訂單後,才回來開發產品。

「盾心科技使用的深度學習與雲端技術,是走在學界與業界的前端!」吳亭範很自豪地說。目前全球能把人工智慧技術運用在安控領域的廠商,包括恩益禧、西門子等,五根手指頭就可以算完,而資金、規模、資源都無法與這些前輩大廠相比擬的後起之秀盾心,在成軍不到一年內就建立起實力堅強的技術團隊,並即將於第二季正式銷售產品,算是少數異軍突起的黑馬。

現今全球總計有 3 億支監視攝影機,目前導入人工智慧技術的不到 1%,「從我過去的銷售經驗來估計,現在有超過 60%的客戶會希望採購支援人工智慧技術的安控系統。」關宇翔這句話已經道出盾心未來令人期待的市場成長力道。

(本文獲財訊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用人工智慧降低犯罪意外機率,台灣 Umbo CV 光種子輪就獲投 9200 萬
撒下「天網」當網路諸葛亮,Palantir 用 AI 算出 ISIS 自殺炸彈攻擊模式
開放資料新政策》「臺北竊盜地圖」千呼萬喚始出來,房價是不是該跌了

台灣政府行行好準了 Apple Pay 吧?我也想體驗出門不帶錢的感覺

$
0
0

最近如果有在追財經新聞的話,是否被三天兩頭的 Apply Pay(蘋果行動支付)到底要不要登台消息搞的心神不寧?原預訂在 4 月底登台上線的 Apple Pay 因受限於個資外洩、跨國交易效率、稅捐單位無法核對交易明細、銀行服務成本高和不利國內相關產業等五大疑慮,仍卡在金管會和央行這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尷尬階段,但早在今年 2 月 Appley Pay 就已經在中國正式上線,比起美國或台灣,中國北京在行動電子商務的市場上的發展速度,美國和台灣行動支付現階段可說是望塵莫及。

  • 在北京,美國記者連買煎餅都可以用手機付錢

美國記者 Will Ripley 就實地走訪北京,體驗不帶錢包或任何信用卡,僅靠一支手機究竟是否能成功在北京趴趴走?Will Ripley 首先就以早餐開啟元氣的一天,他在中國最受歡迎的街頭早餐煎餅小舖點了份煎餅,小店有辦法使用行動支付嗎?Will Ripley 發現煎餅小舖的窗上附有行動支付使用的 QR Code,簡單輸入密碼,花不上幾秒就完成支付一份煎餅所需的 6 元人民幣 (相當於 93 塊美元), Will Ripley 才剛開始試驗就發現連小店也可以行動支付!看來這一整天下來應該可以「衣食無憂」了吧?

Will Ripley 接著試驗附近的一家咖啡店,咖非師直街掃描 CNN 新聞助理沈璐 (Shen Lu) 手機上的 QR Code 付費,沈璐喝咖啡之於再度拿起手機支付他的水費、房租,同樣不需幾秒,沈璐就可以快速在相互連結的帳戶上轉移金錢,Will Ripley 發現比起在美國生活時,多數使用的都是信用卡或金融卡,或是網上支付,中國方便又普及的行動支付的確讓人感受到這泱泱大國在行動電子商務上的發展威力。

  • 中國沒人在用信用卡,直接跳到手機支付時代

Will Ripley 於是拜會中國新型支付應用的邁生活 (Milelife) 共同創辦人顧宇 (Gu Yu),一窺行動支付在中國的發展狀況,Will Ripley 用手機呼叫計程車與顧宇會面,計程車費同樣使用行動支付付款,替拼車費用省下一筆小錢,顧客不但可以預定多個計程車站點程車,還可以下車後使用行動支付分攤費用,顧宇表示:「住在城市的多數中國人現在反而不辦信用卡,更傾向於使用手機支付,我稱這現象為後發優勢,原因在於中國其實並沒有一個真正利潤豐厚的信用卡體系,所以中國人直接就跳過信用卡階段,直接進入行動支付的時代。」

  • 中國大城市行動支付普及率之高,將近 100%滲透率你說恐不恐怖?

在中國,多數民眾已經養成使用行動支付的習慣,最負盛名的就是由中國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寶錢包和由騰訊公司開發的中國電子商務句擎微信 (WeChat) ,中國已經有將近數億人在使用,就以微信為例,微信不只是通訊應用程式,還包含了微信支付、微信紅包、公眾號等功能,其在中國一線城市就達到 93% 的滲透率,二線城市滲透率也將近 69%,活躍度之高幾乎已經覆蓋中國 90% 以上的手機。

換言之,幾乎在每家實體店家消費的顧客有 9 成就在使用微信支付,微信的普及甚至能拓展到串連實體店家、金流、網路用戶的開放平台,包辦生活各種支出所需。

從路邊小攤販到大型連鎖超商,行動支付幾乎已內化為生活消費的一部分,根據研究機構 eMarket 估計,中國的行動端型售額在 2015 年就增長 85%,大約達到 3340 億美元,這個數字可說是美國市場的四倍之多。

能吸引眾多廠商願意加入行動支付的原因在於:

店家可以追蹤客戶消費習慣

顧客除不用再攜帶笨重的錢包

可透過電子帳單追蹤支出和收入

  • 所有消費行為都被記錄,難道沒有資安、隱私問題嗎?

但行動支付在中國並非沒有缺點,受限於中國政府嚴格審查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的政策,行動商務也受到影響,邁生活 (Milelife) 共同創辦人顧宇 (Gu Yu) 表示:「大部分市民其實並不擔心他們的活動或消費會遭到監視,但的確有許多人權人士對這類問題有相當大的隱憂。」

中國行動支付市場下一步是要鎖定中國大城市以外的地區,目前行動支付在一線二線的城市普及率較高,在鄉村地區主要還是使用現金支付,儘管現階段中國經濟正緩慢成長,但中國這數億人口的大市場還尚未完全開發,此將提供行動支付商更大的市場機會和挑戰。

  • 台灣 Apple Pay 鬧得轟轟烈烈,但民眾真的了解行動支付嗎?

根據 Euromonitor 市場研究調查,電子支付僅佔台灣個人消費支出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PCE) 的 25.8%,遠低於亞洲國家如南韓的 77%、香港 64.5%、中國的 55.9% 與新加坡 53%,比起歐美更是望塵莫及,特別是北歐的丹麥央行早就宣布停止印刷紙幣與硬幣,宣告 2016 年成為第一個「無現金流通」的國家。

為什麼全球如此瘋行電子支付?除了省去攜帶錢包的便利性,更重要的是能將現金流通的成本降低,還能有效減少實體犯罪的機率,而這其中推動電子支付通行的最大的功臣就是行動支付。

這裡簡單將行動支付模式分為兩種:

實體信用卡虛擬化
把實體信用卡虛擬化為手機信用卡,使用者必須綁定銀行帳戶與信用卡,才能使用 Apple Pay、 Android Pay 或 Samsung Pay 付款,手機信用卡的金流流向與實體信用卡支付模式類似,舉例,消費者只要將行動載具(例如手機)靠近感應式讀卡機設備,Apple Pay 內建的近場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晶片就會透過類似藍牙的方式進行資料傳輸,然後經由商家、簽收單銀行、支付網路(Visa 或 MasterCard 等信用卡組織)、發卡銀行的授權交易的過程完成交易。

帳戶儲值
使用者「不」綁定銀行帳戶與信用卡,直接在 LINE Pay、微信 (WeChat) 錢包與支付寶錢包等網路平台開通儲值帳戶,金流是不會經過 Visa 與 MasterCard 等信用卡組織與收單銀行,而且也不需要將行動載具靠近任何感應器或讀卡器,但在儲值金額上限上,各家有不同的規定,目前 Line Pay 就有規定儲值金額上限和單筆交易為一萬元。

現階段,Apple Pay 能不能「落台」最大的障礙是 Apply Pay 有吸收民眾個資的風險,而其中最具爭議的點就在於 Apply Pay 在簽收單銀行和支付網路(Visa 或 MasterCard 等信用卡組織)的交易流程之中,為了保護資料安全,多加入代碼(Token)的技術,也就是使用一組虛擬的代碼來取代信用卡資料,需要一個代碼服務 (Token Service Provider, TSP) 協助產生代碼、驗證交易以及監控代碼傳輸。

根據國際晶片卡組織(EMVCo)規定,皆由 VISA、MasterCard 等跨國卡片組織擔任代碼服務商,唯獨中國是使用中國銀聯擔任代碼服務商,有鑑於各資安全考量,官方傾向也使用由台灣本土機構擔任代碼服務商,一來確保資料外洩,二來還能防堵逃漏稅,進一步還可以扶植本土產業的發展,可說是一舉多得。

當然除政府在法規上要適度開放、增加競爭外,增加通路也是台灣在行動支付上需要多方加強的一塊,如果行動支付還只限於大型賣場,一般普遍的小店家或計程車仍無法提供行動支付服務的話,你出門真的放心只帶一支手機嗎?

(本文來源:CNN Money;首圖來源:pr_ip, CC License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讓紙幣消失吧,丹麥宣布 2016 年全面取消現金交易
丹麥停用現金、中國出門不必帶錢,台灣還停留在 20 年前舊思維
現金掰掰!管中閔:10 年之內台灣可望進入數位新台幣時代
台灣支付業者行行好吧!中國微信支付登台我才曉得支付可以那麼方便

【大學生注意】Google 自己跳下海教 Coding,學完直接進公司實習!

$
0
0

Screen Shot 2016-05-04 at 11.41.18 AM

身為科技界的老大,Google 一直都相信,要解決未來的任何挑戰,需要技術、創新和多元人才的相互合作。就技術層面而言,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CS)教育便是通向創新、創意和工作機會的一條康莊大道。

現今,電腦已經與我們的世界密不可分,要成為一個文明人,需要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了解基本的電腦科學,以及電腦用以解決問題的邏輯方式。當然,不是所有孩童都必須成為一個電腦工程師,但每一個未來的學子都應該有機會在電腦的世界中自由探索、發揮創造力。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這樣的教育資源與機會,Google 一直致力於開發各項計畫、資源、工具和社群合作,讓電腦科學變得更親切有趣。

  • Google 做了個超威的網站教人 Coding

上個月,Google 才推出了一個新的 Google 程式教育網站(Google CS Education),網站內收集了各式不同的程式工具與其他基礎資源,提供給成人與孩童使用。替學生量身規劃的程式課程套裝五花八門,其中有已經十分熱門的線上課程練習平台,包含鼓勵女孩接觸程式的 Made with Code、專為中學生設計的課後課程與暑假課程 CS First,還有針對印度、澳洲和紐西蘭的師生家長而規劃的地區型課程。

Google CS Education 也不只是個學生自學平台,Google 在平台上也設計了一個「教育者專區」,裡面的資源和社群皆是幫助老師授課備課的工具,有些平台專門提供課堂活動的點子,有些平台專門規畫中小學程式課程的進度,甚至還有一項資金贊助計畫,讓各個大學、學院、非營利組織等團體籌畫教師電腦科學進修課程。

除了學習電腦科學之外,Google CS Education 也在平台上開放使用者申請各項獎學金計畫跟輔導計畫,學生可以接觸到第一手知識資訊,也能與助教溝通,並且申請各類型的獎學金。Google 更為女性與少數民族學生設計專門的獎助計畫,希望能夠提升他們在程式領域的競爭力,鼓勵他們繼續鑽研電腦科學。

談到教育,就不能不提到學識的應用性和實用性,為了給學生更多機會精進自己的技術和能力,Google CS Education 連結了各種 Google 競賽、挑戰,以及實習計畫。透過 Google CS Education,學生甚至有可能直接進入 Google 實習!

學習電腦科學、寫程式,基本上是條通向大量機會和實踐創新點子的捷徑。Google CS Education 提供了從國小到高中、大學的程式課程,還連結了獎學金與競賽實習計畫,很有效地整合了網路能夠提供的學習與訓練資源,創造了一個使用者能夠一個網站多種滿足的教育平台,很好地顯示出 Google 大神在電腦科學推廣上的盡心與盡力。而在這個已經與電腦脫不了關係的時代,也及時給了使用者一個實用又好用的工具。

(資料來源:fossBytesGoogle CS Education;圖片來源:fossBytesKevin Jarrett,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創意不用被綁在教室裡!台灣國中生自學軟體、還被矽谷創業團隊挖角
全球吹起 Coding 瘋,從國外扎實程式教育看起,反觀台灣教育政策在哪裡?
台灣高中資訊教育很有事:只考誰研發 C 語言,各位工程師你們答得出來嗎
11 歲小男孩手把手教你:怎麼自學 Coding,寫出第一款遊戲?

【他說他是 BitCoin 創辦人】請玩家用以下線索解開「比特幣創始人」身份真偽

$
0
0

Screen Shot 2016-05-04 at 12.15.58 PM

「我想工作,我想繼續做我想做的事。我不想要錢。我不想要出名。我不想要讚美。我只想大家不要再來煩我。」自稱是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本人的澳大利亞企業家 Craig Steven Wright 這樣道出自己公開身份的原因。

5 月 2 日,Craig Steven Wright 通過 BBC、《經濟學人》雜誌和美國《GQ》雜誌對外公開承認自己是虛擬電子貨幣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除了萊特主動提交自己的密鑰作為證據外,比特幣社區中的重要成員 Gavin Andersen 也已經確認他的說法,「我相信 Craig Steven Wright 就是發明比特幣的人」。

據研究者透露,「中本聰」大約持有 100 萬比特幣,總價值達 4.4 億美元。

  • 「中本聰」這一謎團由何而來?

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日媒翻譯為中本哲史(中本哲史/なかもとさとし)。2008 年 11 月 1 日,中本聰在 metzdowd.com 網站上發表了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講述如何創建一套去中心化的電子交易體系,介紹了名為「比特幣」的電子貨幣及其算法。2009 年,他發布了比特幣軟件並啟動了比特幣金融系統。

化名為日本姓名的中本聰很少對外透露個人真實訊息,只有在 P2P 基金會網站的個人資料顯示為居住在日本的 37 歲男性。但他從未使用過日語,且英文水平熟練似母語,因此外界對其中本聰的身份持懷疑態度,有人認為他是居住在美國中部或西部的英國人或愛爾蘭人。中本聰在英文表達時,英式和美式英語交替使用,全天隨機上線發言,比特幣系統算法精良,因此外界懷疑比特幣背後不只有一個中本聰,更有可能為團隊協作且不定時切換賬號上線。

對於中本聰真身的猜想,從比特幣誕生起就有,猜想包括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 Nick Szabo、日裔美國人多利安·中本等等,甚至有人懷疑是中本聰根本是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羅拉(Motorola)的合體……

  • 中本聰到底是不是 Craig Steven Wright?

其實,此次中本聰是 Craig Steven Wright 的猜測從 2015 年 12 月便開始了,當時《連線》與 Gizmodo 陸續收到了郵件,郵件發布者聲稱自己不僅知道中本聰的真實身份,而且還曾為他工作過。在當時第一封郵件曾寫,「我曾駭過中本聰的帳戶,這些文件都來自於他的商務帳戶。中本聰就是 Craig Wright 博士。」之後關於 Wright 的文件也陸續被發送給了《連線》與 Gizmodo。

《連線》與 Gizmodo 為此進行了調查,認為 Wright 可能就是比特幣的發明者。在報導發布數小時後,Wright 位於新南威爾士州高登的家,以及位於雪梨賴德市的相關營業場所被澳大利亞聯邦警察「拜訪」,進行搜索取證。

隨後,「中本聰」的帳號發佈內容:我不是 Craig Wright,我們每個人都是中本聰(I am not Craig Wright. We are all Satoshi),Wright 也出面對「中本聰」這一言論進行解釋。但《連線》和 Gizmodo 也在隨後的報導中指出也許這是他精心設計的騙局,讓我們相信他就是中本聰本人。

直到今年 5 月 2 日,Wright 通過 BBC、經濟學人和 GQ 公開宣布,承認自己就是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

Wright 是電子貨幣公司 DeMorgan Ltd. 的創始人,這家公司曾計劃推出世界上第一家比特幣銀行,在 Pre-IPO 階段。而支撐 DeMorgan Ltd 這一計劃背後的公司是 Hotwire Preemptive Intelligence Group(即 Hotwire PE),Wright 當時是 Hotwire PE 的 CEO。最後該計劃由於澳洲稅務局的反對,最終在 2014 年宣告失敗。

Wright 可以說並不是一個神秘的人,在 2015 年 12 月爆出他就是中本聰的事件之前,他的 LinkedIn 頁面就有 2000 字左右的自我描述,內容如同你的個人簡歷一樣詳細。他在不同的學校都進修過碩士課程;曾在諾桑比亞大學進修過國際商務法;他的第一個博士學位完成於 2003 年,主修神學;2012 年,他完成了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課程。Wright 也曾在多家公司負責訊息技術,包括 OzEmail、K-Mart、Australian Securities Exchange 等,也在 Mahindra & Mahindra 出任過安全顧問,甚至還在一間大學做過 5 年的講師。

除了這些公開可查的訊息,Wright 還多次對外公開發表言論、接受媒體採訪。

Wright 的高調曾被認為是他並非中本聰本人的證據,「中本聰從沒表現過對於媒體報導或者成為公眾人物的渴望,但是 Wright 有。中本聰一直都在維持隱私,並從不公開身份,Wright 不是這樣的。」

另外,該作者還提到,在 2015 年那次曝光後,澳洲警方搜索 Wright 家後發現 Wright 家中有大量挖掘比特幣的工具,而中本聰大約持有 100 萬比特幣,價值連城,沒有必要再花費大量寶貴精力在挖掘未來升值空間有限的比特幣上。而 Wright 所有的 DeMorgan Ltd. 公司正值 Pre-IPO 階段,似乎中本聰本人這一標籤更能為這家電子貨幣公司背書,助力 IPO。因此該作者相信 Wright 並非中本聰的可能性更大。

面對外界的質疑,Wright 對 BBC 說,「有人會相信,也有人不會,但實話告訴你,我並不在乎。」他說自己公開身份只是為了停止人們繼續為此時打擾他和他關心的人。

比特幣社區中的重要成員 Gavin Andersen 也選擇相信 Wright,他表示自己幾週前在倫敦與 Wright 見過面,會面前他也和 Wright 進行過 Email 交流。在倫敦見面後,Andersen 深信 Wright 毫無疑問就是中本聰。

Craig Steven Wright 是否就是中本聰呢,目前還不得而知,也許中本聰本身就是一個輪值帳號吧。

Note: There is a poll embedded within this post, please visit the sit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ost's poll.

(本文獲虎嗅網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低調隱身 7 年,比特幣創辦人「中本聰」終於現身
【陳鼎文】再也不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2 張圖搞懂什麼是區塊鏈
了解區塊鏈不能不知道它》三個月上漲超過 1000%,比特幣最新對手 Ethereum 亮相

靠 Youtube 自學軟體工程!10 歲神童成為臉書有史以來最年輕抓 Bug 高手

$
0
0

as

Facebook 於 2011 年設立了 bug bounty 計畫,任何人只要發現 Facebook 或旗下產品有任何的安全漏洞與資安問題,回報後經調查確認便能獲得獎金,在 2015 年,Facebook 已經發出了約 100 美元給 210 位研究員,而整個 bug bounty 計畫已經發出了超過 430 萬美元給予超過 800 名研究員。

  • 打破 Facebook 紀錄的 10 歲天才兒童

10 歲的時候你在幹嘛?當你還在喊「媽媽砸摳(媽媽 10 元)」的時候,有人已經透過 Youtube 自學駭客技巧,拿到 Facebook 的 bug bounty 獎金 10000 美元。

來自芬蘭 10 歲的 Jani,甚至還不滿 Facebook 旗下 Instagram 帳號的年齡使用限制(13 歲),過去兩年來對 coding 與電動發展出高度的興趣。他找出的 Instagram bug,允許他可以任意刪除任何人 Instagram 的回覆,成功獲得 Facebook 頒發的獎金 10000 美元。與此同時他也是 Facebook bug bounty 最年輕的得主(上一個紀錄保持人是 13 歲)。

根據 Jani 的說法:「我可以刪掉任何人的留言,甚至是小賈斯汀的。

  • 看 Youtube 學駭客技巧

Facebook 也透過測試帳號證明這個 bug 的存在,並聲明已經在二月修復完成,並在三月將獎金頒發給 Jani。Jani 將獎金用來購買腳踏車、美式足球裝備。

令人驚訝的是,Jani 表示,一切關於駭客的技巧他都是從 Youtube 上的內容自主學習而來。而他也立志成為一個資安研究員。「這是我夢想中的職業」Jani 這樣告訴芬蘭當地的媒體,「資訊安全真的很重要」。

(資料來源:ForbesThe Guardian;圖片來源:Phil Campbell。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合作夥伴則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台灣資安研究員找出漏洞救了 Facebook,官方卻傲嬌不承認?

美國用網路對 ISIS 投炸彈!人家國防戰都打到線上台灣部隊還在高裝檢嗎?

【駭客壹週刊】駭客祖師爺是一群平均年齡只有 16 歲的屁孩團體


IBM 發布免費量子計算雲服務,量子迷快來感受強大運算力!

$
0
0

Screen Shot 2016-05-05 at 11.17.01 AM

2016 年 3 月 31 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華盛頓商會發表演講。有記者打趣問特魯多關於量子計算機學的問題,但擔心造成尷尬,隨即把問題轉向「伊斯蘭國」(ISIS)。不過,特魯多出乎眾人所料,準確講出量子計算機學的定義,他說:「普通計算機的運作是二進制系統,要麼是 0,要麼是 1。量子狀態則複雜得多,因為我們知道物質可以同時是粒子和波,量子狀態不確定的特性,使我們在較小的計算機內將更多訊息編成代碼。」讓全場人士驚訝。

量子計算是最深奧的計算。通常來說,這樣一項複雜、試驗性的技術都掌握在 Google、NASA 等巨頭中,但未來這種現狀或許要發生變化了。

據《連線》雜誌報導,IBM 今天發布了一項免費的量子計算雲服務,讓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其五量子位量子計算機。這台量子計算機由 IBM 位於紐約市約克敦海茨實驗室的研究員研發,用戶在接入互聯網的前提下, 只需要利用一個簡單的軟體接口就可以訪問該量子計算機。這個新服務日後或將成為消費者日常都會使用到的,但對背後致力於構建一個實用的量子計算機的研發人員來說,這是破天荒的大事。在這個意義上說,IBM 又為人類量子計算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雖然 IBM 這麼做很明顯是想秀一秀自家的量子計算機,但如亞琛工業大學量子訊息研究所教授、量子計算機研究先驅 David DiVincenzo 所言,隨著研究員努力尋求解鎖該技術的新領域時,包括從了解 DNA 序列到股票市場預測,開放量子計算機雲服務確實能夠給外界帶來更多,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量子計算機。

研究實用性量子計算機的過程中,有些人旨在模擬單個分子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另一些人則希望將量子計算機研究擴展至人工智慧領域的機器學習。Google 和 NASA 那台總值上千萬美元的 D-Wave 量子計算機要做的事情,雖然這台機器的爭議仍然存在,但它至少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出了量子屬性。

  • 遇見量子位

今天的計算機都把數據儲存在極微型的晶體管當中。每個晶體管可以容納一個「比特」的訊息:1 或 0。但大約在三十年前,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機器計算概念,它可以超越二進制系統,可以將數據儲存在根據神奇的量子力學原理打造的系統當中。不僅是 0 或 1,一個「比特」訊息有可能同時是粒子和波,同時儲存——這就是所謂的疊加原理。

同樣地,兩個比特單位可以同時容納 4 個值:00,01,10 和 11。而且,如果你繼續添加量子位,理論上說就可以創建起一個比今天任何計算機都要強大的存在。「這些事情是你不能用普通邏輯來解釋,」前耶魯大學研究員,如今幫助監督 IBM 量子計算工作的 Jerry Chow 表示,「量子計算和量子算法的問題都是:你將要怎麼利用它們呢?」

但這樣的超級機器還不存在。現在看來,量子位還是不穩定的東西。如果你試圖觀察量子系統的狀態,它們會「散屑(使檢波器恢復常態) 」,陷入另一種狀態,而且不再擁有 0 和 1,而是只有 0 或 1,就像今天的傳統計算機。要建造一個真正的量子計算機,研究人員必須抓住量子位從一個狀態散屑進入另一個相對的狀態的機會。

  • 穩定:每次測試的結果都相同

這樣做的方法有很多,雖然沒有真正攻克了這個難題,但部分方法還是很有希望的。IBM 已經建立起一個將超導電路下放到巨型零度以下大冰箱的量子計算機,並擴展到五量子位。但是現在,IBM 希望加快進度,今早將計算能力推上 50 甚至 100 個量子位。因而決定與世界共享這台機器。

滑鐵盧大學量子計算研究所教授 David Cory 表示,這種在線的量子計算機——一個量子云服務是前所未有的。建立這樣一個服務,比你預期的要困難得多。

他補充說,IBM 所做的是對的。該服務的界面易於使用,「任何對量子計算機有所了解的學生都知道如何與這個設備交互。」

Cory 週末對 IBM 這個新服務進行了試用,讓他吃驚的是:這個系統相當穩定——每一次測試它幾乎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在傳統計算機中是個尋常的現象,但在基本都是圍繞捕獲概率展開的量子計算機世界中,結果的穩定一致就意味著標誌性的進步。

(本文獲雷鋒網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量子界小當家!澳科學家說打造量子電腦的神秘食譜在這女人手上
地表上最強電腦即將現身!量子迷,千萬別錯過!
逝世 61 年影響依然深遠》愛因斯坦的奇異旅行:天才的大腦和不朽的靈魂
研究宇宙黑洞、Nasa 搶著要的世紀人才,22 歲小女生被譽為下一位愛因斯坦
糟糕!連 Intel 都承認摩爾定律失效,計算領域接著要怎麼變通?

 

消滅爛簡報!Google 總監受夠醜設計「親授」致勝簡報術

$
0
0

《TO》導讀:創業家有很多時候都必須要向客戶、創投介紹公司、產品,但是如果你連最基本的 PPT 都做不好,是要如何讓大家相信你有能力?簡報報得好,其實有些技巧。Google 公司每個人都必修的圖表簡報術,教你做對圖表、說對話,還可以讓主管、客戶全都聽你的。簡報要成功,這些致勝關鍵都一定要學起來的!

圖解資訊(Infographics)

7200

 

盡量別用的圖表:圓餅圖

到目前為止,我們討論了我在商業溝通時最常使用的視覺元素。此外,有幾種特定圖表最好避免使用:圓餅圖、環圈圖、3D 立體圖與雙(垂直)Y 座標軸,接下來將一一討論。

73-2

● 萬惡的圓餅圖

從我寫過的文字裡頭,便可輕易看出我有多不喜歡圓餅圖。簡而言之,圓餅圖是萬惡淵藪。要了解我為何會下此結論,就先來看個例子吧。圖 2.21 的圓餅圖(依實例改編)呈現了 A、B、C、D 四個供應商的市占率。

73-1我請你看看圖,並依圖告訴我哪間供應商的市占率最大,你會怎麼回答?大多人都會認為是右下方青色的「廠商 B」市占率最高。如果要你預估廠商 B 的市占比例,你會如何回答?35% ?40% ?

或許你從我的問題當中早已發現事情不太對勁。看看加進實際數字的圖 2.22 吧。

「廠商 B」看似面積最大,但實際數字為 31%,其實上方看似面積較小的「廠商 A」市占率更高。

我們來討論一下詮釋資料的過程出現了什麼問題吧。首先,最容易吸引聽眾目光(也最容易引起明眼觀眾懷疑)的便是這張圖採用的立體設計和古怪視角。整張圓餅圖以傾斜方式呈現,導致上方的區塊看似距離較遠,因此面積縮水了,下方的區塊則看似距離較近,面積有放大的錯覺。稍後將會繼續討論立體圖形,但是我現在就要先將一項相關的資料視覺化原則告訴各位:千萬別用立體圖!立體圖一點好處也沒有,甚至還會帶來一堆害處,上述便為立體圖扭曲數據視覺觀感的實例。

即便我們抽走立體設計、將圓餅圖回歸平面,資料詮釋還是有難度。人類的眼睛並不擅長判斷二元空間的量值。簡而言之:圓餅圖難以閱讀。若各個區塊的數值相近,要判斷雙方大小便會相當困難(甚或不可能辦到)。就算區塊尺寸差異明顯,你頂多也只能看出哪塊比較大,但無法精確說出大了多少。要克服這個難關,你也可以像上例般加上資料標籤,不過我還是認為不值得把空間分配給此類圖表。

那有什麼替代方案呢?其中一個辦法就是使用橫條圖取代圓餅圖,並以高到低或低到高排列(除非類別有其自然排序,如前述),如圖 2.23。記得,我們的眼睛看到長條圖時會自行比對端點。因為長條圖全都排列在同一條基線上,因此較容易判斷相對大小。這樣一來不只能得知哪個區段最大,還可以得知比其他區段大了百分之幾。

75可能會有人認為圓餅圖轉換成長條圖會少了些味道,圓餅圖的獨特之處就是以圓滿的圖形表示各部分的組成。但是如果視覺元素難以閱讀,那這麼做真的值得嗎?圖 2.23 中,我加註了每個區段的總和為 100%。雖然這不是十全十美的解決辦法,但至少值得考慮一下。想知道還有哪些替代方案可以取代圓餅圖,請參考第 9 課的案例研究⑤。

如果你發現自己不小心用了圓餅圖,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麼?如果你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代表你在選用圓餅圖前已經做過詳盡思考,但畢竟如上述所說,圓餅圖難以詮釋,還是不該做為你的首要選擇。

既然說到了圓餅圖,那就來看看另一種也應該避免的「圓圈圖」:環圈圖。圓餅圖是要求聽眾比較角度和面積,環圈圖則是要求聽眾比較弧長差距(如圖 2.24 便是在比較弧 A 與弧 B 的長度)。你對於自己眼睛判斷弧長量值的能力有多少自信?沒什麼信心吧?我就知道。別用環圈圖就是了。

76向立體圖說「不」

資料視覺化有一項黃金守則:千萬別用立體圖。因為很重要,跟著我說三次:千萬別用立體圖、千萬別用立體圖、千萬別用立體圖。唯一的例外就是你真的要畫三次元的資料(就算如此,處理起來還是相當棘手,務必小心),而且一次元的資料千萬不能用立體圖形來繪製。如同先前的圓餅圖例,立體圖會扭曲數字,讓聽眾很難、甚至不可能詮釋或比較。

將圖表繪製成 3D 立體設計,就必須加入不必要的圖表元素,如側板和底板。除了這些可能讓人分心的元素外,製圖軟體還經常會在繪製立體數值時出差錯。

舉例來說,你可能會以為製圖軟體在繪製立體長條圖時,會從正面或是背面繪製長條。很不幸,狀況經常沒那麼直接。舉例來說,Excel 當中立體長條圖的高度是依一面與 Y 軸高度對應的隱形斜板所決定。繪製出來的成品可能會類似圖 2.25。

77你能從圖 2.25 當中看出一月與二月的問題數量為多少嗎?其實這兩個月份的問題數量皆為 1。但從圖表上看來,若將長條長度與後方的格線比對,並且往左對到 Y 軸,預估的數值大約只有 0.8。這是很糟糕的資料視覺化實例,所以千萬別用立體圖形。

BWBB041_Google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全文摘錄自《Google 必修的圖表簡報術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延伸閱讀

全面終結爛 PPT!介紹你 2016 八大必知簡報設計元素
憑什麼讓 Nike、三星找上門?專訪簡報達人 Bill 「直擊人心」的祕訣
13 歲少年的超強 PPT 術,學會就可以去創投 Pitch 了吧!
最新 PPT 神器,Paper 讓你直接用手畫出精美簡報

 網頁

第一期「商務簡報實作坊」已報名額滿,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這裡留下您的資訊,我們將於再度開課時通知您,謝謝!:)

三招讓使用者體驗「極致」,Spotify 創造高於市場平均 26 倍付費轉換率

$
0
0

Screen Shot 2016-05-05 at 1.14.48 PM

《TO》導讀:本文由掘金翻譯計劃的譯者SatanWoo翻譯。掘金是中國高質量的技術分享社區,邀請 Co-Editor 來分享優質的互聯網技術資源。從前端到後端開發,從設計到產品,讓每一個掘金用戶都能挖掘到有價值的干貨。掘金翻譯計劃主要翻譯掘金應用上優質的互聯網技術文章。

在 2015 年的時候,The Fader 報導了一則關於 Spotify 的重磅新聞在其 7500 萬月活躍用戶中,有 2000 萬左右是付費用戶。

26.6% 的轉化率對於免費增值產品來說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正如 Jason Chen 所說:

如果說免費用戶到收費用戶的轉化率可以達到 4%,那就已經可以說是很不錯了,比如 DropBox。但是通常來說,轉化率一般都處於 1% 上下浮動,這還是用戶十分活躍的情況下才會達到。

如果說 1% 是普遍的水準,然後Dropbox 4% 的轉化率是非常不錯的話,那 26.6% 絕對可以稱的上是令人匪夷所思了。

至於用戶留存率,80% 的用戶(包括免費用戶和付費用戶)每週都會多次使用 Spotify。

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在於我在使用 Spotify 僅僅 11 天后,就成為了它的付費用戶(似乎我當時還經歷了一個 7 天 A/B 測試的試用階段)。所以,我想從產品、用戶體驗和市場運營的視角來探究一下其中深層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導致了 Spotify 有如此大的魔力讓用戶樂意為其付費。

所以,出於這次研究的目的,我又重新註冊了一個帳號。

我用了一個新帳號並且從一個新用戶的視角來使用 Spotify,一個個去剖析那些容易激發用戶付費的誘因,並調查這些誘因是如何保證如此高的轉化率以及用戶留存率。

在我們開始前,我們需要留意一點: Slack 也因為它那令人咋舌的用戶轉化率而出名,最新的數據顯示它們的轉化率達到了 30% 左右。但要注意的是,Slack 是一個 B2B 軟體,它的用戶群體相對來說是付費能力和意願比較強的高端用戶。但是 Spotify 有超過 20% 的用戶是處於 13 到 18 歲年齡段。與企業精英不惜代價尋找一種合適的解決方案相比,這個年齡段的用戶一般能成為付費用戶的可能性很低的……所以,Spotify 真的很令人難以置信。

  • 步驟 1:減少使用障礙,通過Facebook註冊來形成病毒式營銷

Spotfiy 通過 Facebook 獲取訊息的註冊方法是令人稱道的。對於那些已經在手機上登錄 Facebook 的用戶來說,這種註冊方式可以直接從 Facebook 獲取你的用戶數據,意味著你就不用再笨拙地輸入你的郵件地址和密碼。這無疑會減少用戶註冊帳號的抵觸心理。只要僅僅一次點擊,允許數據導入,你就註冊成功了。

Screen Shot 2016-05-05 at 1.10.34 PM

除了作為一種註冊方式以外,導入 Facebook 的數據還完成了其餘兩件事:

將用戶的喜好展示給他們的朋友

可以讓你的朋友了解 Spotify,並吸引他們也來註冊使用 Spotify

正如 Helpshift 所說:

80% 的手機用戶擁有 Facebook 帳戶。所以,當一個應用的註冊只需要輕輕點擊藍色按鈕的時候,用戶的轉化率瞬間就能有 20% 的提升。

所以使用 Facebook 進行註冊,對於 Spotify 的營銷來說是起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正如報導中所說的那樣,每一個付費用戶都帶來了 3 個免費用戶

  • 步驟 2:精挑細選的播放列表可以滿足特定的需求

Spotify 的目的就是幫助用戶發現音樂。它在你初次使用的時候會鼓勵你使用它「精心調配」的播放列表。

Screen Shot 2016-05-05 at 1.15.25 PM

通過選擇一個包含你熟悉歌曲的播放列表,或者一個和你品味相契合的主題,Spotify 會循環播放這些歌,並在其中穿插播放一些你所不了解的歌。

對於一首喜愛卻又不了解的歌,人們通常的反應是會去尋找這首歌的歌手、所屬專輯或者其他具有相似特徵的播放列表。這種尋找的流程在 Spotify 的應用中被設計的極其簡單,並且會被推薦到你看到的第一屏當中。

但這裡有個需要注意的點:如果你是一個免費用戶,那麼你就無法在任意時刻切換到你想聽的歌。即使你已經製作了你自己的播放列表,歌曲也會是隨機出現的。

所以對於我來說,我成為付費用戶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在 Spotify 那不可思議卻又十分「對味」的推薦算法指引下,我就很自然而然的養成了一種新的並在不斷改進的聽歌風格。在這個過程中,許許多多的歌曲都會被加入到你的聽歌列表中。但一旦加入,隨機播放列表就再也不會將其剔除。因此,其中有部分可能是你不怎麼想要再聽到的歌曲。比如我就不再想聽到任何 Brain Food 裡的歌。我想要的是可以自由自在的挑選歌曲、對它們進行排序,並對我自己的歌曲列表有絕對的控制權。如果我不是付費用戶的話,即使我特別想聽 Stars Wars Headspace 專輯中的幾首歌,但是我所能做的僅僅是不斷地隨機跳過我不喜歡的歌曲,直到從 Spotify 聽到我想聽的歌。

人們會嘗試去「挑戰」這個系統來聽到他們想要聽的歌,但是 Spotify 讓這種想法近乎不可能。一般來說,在一個隨機播放的列表中,你可能需要跳過 8 首歌才能聽到你想要的歌。

Screen Shot 2016-05-05 at 1.22.40 PM

  • 步驟 3:Spotify 的推薦頗具溫度

首頁下面是根據心情情況和流派推薦的播放列表。作為一名有音樂文化背景的研究生,我了解到人們聽音樂的根本原因在於音樂能夠加強情感共鳴。最好的音樂作曲家,如 Lester Bangs,就曾寫到這樣的樂評:音樂就像一劑猛藥,伴隨並強化著你的聽音樂體驗。

Spotify 通過一些描述性的分類,並在其中播放與描述非常貼切的音樂來引發共鳴,讓聽眾產生一種「音樂就是我人生不可分割的軌跡」或「這就是我現在的感受」的心境。

Screen Shot 2016-05-05 at 1.23.24 PM

比如在 Chill 心情分類中可以找到一些讓你冷靜下來的歌曲,每首歌曲又會與地點、’ 亞情緒 及個人聽歌品味相契合。

(本文獲稀土掘金授權刊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延伸閱讀

看 Lativ、Amazon 是如何設計出高轉換率購物車頁面!
產品經理你看著!只專心做好一個功能,Spotify 爽賺 5 千萬會員
給 PM:想要打造超順暢服務平台,請抄襲中國好設計!
給受委屈的 PM 們:不會程式也不代表你很蠢,直接和 RD 開口討論你的目的吧

 

世界經濟強國風光不再,日本 Fintech 滯後於其他國家原因是「政府管制」

$
0
0

Screen Shot 2016-05-05 at 3.37.49 PM

如今全球範圍內都掀起了一股金融科技(Fintech)熱潮,但這一切卻彷彿與日本毫無關係,這個曾經的金融強國由於一度錯估情勢而在這場金融革命中迷失自我,它到底遭遇了什麼?而又是什麼讓其幡然悔悟?本文或許會給出答案。

  • 日本金融科技滯後於其他國家,原因何在?

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通常是指利用從雲數據存儲到智慧手機等技術,提供貸款、保險和支付服務的初創企業。根據風投數據公司 CBInsights 的統計,去年中國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共籌集 27 億美元資元,印度 15 億美元,美國 74 億美元。

相比之下,在 2015 年前三個季度,日本金融科技企業籌集資金僅 4400 萬美元。並且 2015 年之前,日本投資界幾乎沒有涉及過金融科技領域。埃森哲的一份報告顯示,2014 年日本在 120 億美元的投資中,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額僅佔 0.4%。

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為什麼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如此滯後呢?細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監管嚴格。長期以來,日本政府對金融領域實施嚴格監管,並且長期的低利率政策促使更多人選擇信貸服務。

二是本土文化根深蒂固。日本人的風險規避意識很強,在 14.36 萬億美元的國民金融資產中,將近 52% 是以現金方式持有,因為在國家的低通貨膨脹率政策下,持有現金是沒有風險的。

三是誠信問題。日本人十分重視安全與隱私,日本銀行家協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日本僅有不到 20% 的人使用網上銀行,而大部分人出於信用考慮不使用互聯網金融服務。這些因素扼殺了日本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其需求一直處於疲軟狀態。

  • 改變落後狀態,日本政府如何扭轉局面?

但是隨著金融科技的巨大潛力日益顯現,日本政府也逐漸意識到其重要性,並刻不容緩地推行一系列改革。如:在公開刊物上使用金融科技這個詞,促進銀行改革一些傳統業務等。據研究表示,2015 年日本投資於互聯網金融初創企業的資金已經是 2014 年的兩倍,高達 1.4173 億美元。

此外,為了促進經濟的好轉,改變自 1980 年至 2015 年 0.48% 的年經濟增長率的現象,日本政府最近採取負利率,並提高通貨膨脹率,鼓勵人們投資,這也迫使銀行在其他領域尋求可實現利潤的增長點。「如果你只依賴於邊際利率來獲利,無疑死路一條。」網上證券貿易平台 Monex 的新商業發展和投資部主管人 Mio Takaoka 說。

日本政府的改革涉及到法律、金融監管、非金融機構的管理等方面。

在法律上,日本議會 2 月份提交了關於准許使用比特幣作為官方貨幣的提案,預計 5 月份將簽署成為法律,這是日本啟動金融科技革命的第一步,並使日本成為第一批在國家層面上管控比特幣的國家。此外,2015 年 5 月修正的金融產品交易法,讓初創公司獲得股權眾籌的機會。金融服務監管局 (FSA) 的高級官員 Norio Sato 稱,“法律修訂並不是目標,而僅僅是第一步,金融科技會對金融服務產生巨大影響。”

在金融監管領域,日本將允許銀行收購非金融企業全部的股權,讓日本三大超級銀行得以與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建立合作關係,以開發包括機器人投資諮詢和區塊鏈在內的服務和技術。監管機構從最初的反對派逐漸變為現在的“袖手旁觀者”,這也為金融科技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

在非金融機構管理方面,當前的法律支持非銀行機構自由經營金融服務牌照,諸如電子巨商 Rakuten 和 Sony 等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實施此項業務,像豐田類的大公司也有自己的金融分支機構。雖然同為銀行,但是這些機構與傳統銀行機構的管理規則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

其他領域也有一些變化,如四月份銀行 API 接口的試點計劃。NTT 數據公司將開通網上銀行 API 與一些互聯網初創公司合作,如賬戶服務公司 Freee 和 Money Forward 以及日本大型銀行 Shizuoka Ginko,這都將極大地促進傳統金融業務的創新。

  • 前途充滿未知,日本將何去何從?

儘管當前仍有些法律法規不適應金融科技的發展,但是這些改革一旦著手進行,效果將不可估量。日本的進入門檻很高,可是一旦進去了,將會迎來無數的發展機會,而法律的執行將極大地推動投資和貿易的發展。

此外,日本還能藉鑑一些其他國家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法律法規,並引導企業參考一些成功的商業經營模式。

當然最重要的是日本自身的努力和創新。個人理財的 app 和網上賬戶服務發展勢頭迅猛,一旦放鬆對這個領域的管制,將會誕生更多的諸如股權融資類的金融科技服務產品。

對日本來說,今年將是至關重要的關頭。日本調查公司矢野經濟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隨著區塊鍊等技術的普及,到 2020 年,日本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營收可能增長至 5 億美元。至於未來,是走向下一個金融數據壟斷的時代,還是進一步開放 API 促進初創公司的繁榮發展?沒人知道。唯一能確定的是金融科技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以下日本目前一些最具代表性的 Fintech 公司情況

  • 1、Metaps

Metaps 是一家成立於 2007 年的移動廣告公司,總部在日本,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台灣、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區均設有分公司。作為一家業務十分國際化的廣告平台,業務覆蓋了目前遊戲市場各主要廠商。

公司將所有數據集中到 DMP,並通過 SDK 為用戶提供應用市場營銷所需的數據分析、推廣、盈利等服務。作為日本融資最大的初創公司,在 2015 年上市前的市值就超過 3.5 億美元。

與其他廣告平台略有不同的是,Metaps 所提供的積分牆廣告主要針對 Android 平台,這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會。Metaps 最近新推出了一個網上支付服務平台——Spike,在該平台上,用戶每月可以免費進行 1 萬美元的交易活動,超過部分每筆交易會收取 2.55% 的服務費用,再加上 0.3 美元。

Metaps 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為佐藤航陽(Katsuaki Sato)表示,當前交易的支付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邊際利潤太低,很難維持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因此,他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整合數據流和現金流,簡化支付手續,實現支付環節的電子化。並且讓所有公司都能提供內部金融服務,發行虛擬貨幣,改善用戶體驗。他預測未來互聯網金融公司和政府在發行貨幣方面將成為競爭對手,誰輸誰贏將由用戶來決定。

  • 2、Zaim

Zaim 是一款幫助用戶做出最佳投資組合的個人理財 APP。使用時,用戶只需綁定信用卡和銀行賬戶便可查看自己收支的詳細信息,此外還能與其他用戶的消費情況進行比較。

除了 這些標準的個人財務管理(PFM)工具,Zaim 還大量聚合本地保險數據與保險,幫助用戶辦理退稅手續。目前 Zaim 的下載次數超過 500 萬次,已成為個人理財方面的重頭角色。

Zaim 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貴子關西(Takako Kansai)自 2011 年便開始從事互聯網金融行業,經驗相當豐富。她表示當前保險業在日本是一個熱門行業,“日本人投入大筆資金在保險上,當他們去世時,這意味著非常多的錢。”

  • 3、AlpacaDB

AlpacaDB 是一家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推出 Capitalico 交易平台,該平台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自動分析歷史數據,引導貿易商預測市場的發展趨勢。

首先,用戶可以通過分析市場圖中的最大值和移動方向觀察變化趨勢,隨後,AlpacaDB 開發的深入學習算法程序就可以在圖表中找出相似的模型。在其界面上,用戶可以很方便地選出數據,且無需任何程序就可以創建一個特定的算法步驟。此外,還能運用此算法進行模擬測試,以預測銷售的收益情況。趨勢一旦吻合,手機將立即通知用戶。

AlpacaDB 創始人 Tsuyoshi Yokokawa 此前曾在雷曼兄弟公司擔任交易元,負責市場和財務產品,成為日貿易商之前,在野村證券(Nomura,日本一家大券商)工作了三年。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要將 Capitalico 交易平台作為該公司下一階段的重要產品了。

目前,Capitalico 僅在貨幣市場上運行,Yoshi 打算下一季度將此項服務拓展到其他領域,最終人們能夠在 APP 中通過執行此算法直接進行交易。

  • 4、Freee

Freee 成立於 2012 年,是一家在線會計、財務管理服務商,目前已有超過 50 萬的註冊用戶,超過 7000 家的中小企業客戶。

不同於當前市場的其他會計軟件, Freee 的特點在於實現會計記賬的自動化,並簡化建立公司時所需的各種文件,還可以追踪費用的最終流向,寄送發票,管理工資單和人身險。此外,Freee 也能通過 API 接口連接銷售點系統,實現自動支付,甚至可以處理稅收方面的工作。

Freee 的總裁 Daisuke Sasaki 認為,日本中小企業的網上銀行記賬業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只有 23% 的中小企業使用網上銀行,而大部分的 B2B 交易還是靠現金或者銀行轉賬來完成。Daisuke Sasaki 表示希望通過與銀行合作,增加中小企業的貸款額,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 5、Money Design

Money Design 是一項個人投資理財產品。在新推出的應用程序 Theo 中使用算法和人工智能技術,個人可以使用 35 種世界貨幣和來自 65 個國家的 1.19 萬種不同的股票進行投資。

Money Design 每年只收取 1% 的管理費,並根據用戶的投資目標自動平衡其賬戶金額,用戶可以隨時停止投資。預計截至 2020 年,將有超過 2 萬億美元的資金是以這種自動化軟件進行交易,再加上日本 52% 的現金資產,在政府的鼓勵下,自動化交易規模會更大。

要想使用 Money Design 進行投資,用戶只需回答九個問題,如:偏好的風險水平,退休計劃等,回答完後就可以在幾分鐘內進行投資。最小的投資額是 924 美元,用戶也可以根據其風險偏好情況參考類似的投資案例。

Money Design 公司的內部人員也使用此款理財產品,對目前已取得的成就較為滿意。公司的 COO Nao Kitazawa 表示,APP 投入運營時,首批用戶數已經出乎他們意料了。不過,根據一項內部調查顯示,80% 的用戶投資經驗仍十分有限。

  • 6、Base

Base 是由 Yuta Tsuruoka 和 Kazuma Ieiri 在東京創建的一家電子商務網站,成立於 2012 年 12 月,目標是讓每個人在 30 秒鐘之內免費創建一個電子網址。此外,Base 還為商戶提供網上信用卡支付系統 Pay.jp。

Pay.jp 和 PayPal 一樣,用戶可以使用他們的 Pay.jp 賬戶或者已註冊的信用卡來購物。Yuta 認為當前的支付體係並不適應多樣化消費趨勢,他希望未來購物時能以非現金方式支付,商店能根據消費者的社交賬戶、歷史交易數據和其他信息執行信用積分制度。

“即使有一天人們丟了錢,也不影響他們投資。”為此,Yuta 計劃通過整合 Pay.jp 和 Base 來控制買賣雙方。Pay.jp 的下一步是如何在商店二次利用資金。例如,有人在 Pay.jp 網站上花費了 100 美元,你能在其他商店使用這 100 美元。

但是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進。Yuta 打算開通一個 API 接口來助力改革的進行,並希望能得到多方的幫助與支持。

  • 7、Bitflyer

Bitflyer 是日本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市場,並有自己的區塊鏈業務,也是日本唯一一家進行官方審計的交易所。這家公司在本月 26 日剛剛宣布完成了 2700 萬美元的 C 輪融資。該系統的工作方式類似於其他已建立的集資服務,但它在日本國內對主流比特幣的使用邁出了具有像徵意義的一步。

在 Mt.Gox 事件中,大量美元被盜,這給比特幣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然而,Bitflyer 的創始人兼 CEO Yuzo 卻因禍得福,因為它將比特幣帶進了人們的視野,也為自己帶來了極大的發展契機,接下來的任務是如何提升人們對比特幣的看法。因此,Yuzo 在提倡新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強調管制的重要性。

Bitflyer 的區塊鍊是通過認證的權威技術,在該平台上,用戶可以放心安全地進行交易活動。Yuzo 目前計劃要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其他領域,如公共設施的建設,同時還在不斷測試新的應用領域。

  • 8、Money Forward

MoneyForward 成立於 2012 年 5 月,是日本一家財富管理工具提供商,並為商戶提供雲基礎記賬軟件。用戶可以通過該工具連接所有類型的帳戶,包括銀行、信用卡、證券等。同時,它還運用數據分析的智能儀錶盤來顯示用戶當前的財富狀況。它甚至能夠通過分析你以往的數據,預測你將來的金融軌跡。目前已有 350 萬的個體用戶,其云軟件有 50 萬的商家。

Money Forward 十分重視夥伴關係的建立,並主張公開數據。“隨著科技的發展,資金的流動也將發生變化。”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Yosuke 說,並希望未來能在雲端上處理所有交易,從而促進個人理財和中小企業融資的自動化。Money Forward 與很多大型金融機構進行合作,整合 2580 家金融機構的數據,並與市值將近 2.5 萬億美元的山口金融集團聯合開發出一款新的 APP。

除了記賬外,用戶還可以通過 Money Forward 管理工資,完成收付款活動,寄送發票,了解理財項目等,並幫助用戶學習了解日本政府新頒布的社會安全號碼。Yosuke 預測未來人們不用親自去銀行辦理業務,他希望與銀行合作獲得更多的可靠數據,幫助那些缺乏財務數據的用戶解決融資問題。

  • 9、Orb

Masa Nakatsu 創建的 Orb,運用數據科技發展區塊鏈,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易環境,並使用超節點技術過濾掉那些不完整的數據信息。Masa 還打算將此技術運用到金融科技中,除了比特幣外,房地產和汽車貿易中也可以使用該技術。另外,由於區塊鏈有很多分支機構,使用信用卡時,數據在不同時段進入將造成過度收費問題。

Orb 的 SDK 平台能允許所有人製造虛擬貨幣,並在分散式網絡上進行交易。Masa 說他們團隊最終會創造一個服務平台,實現分散式網絡的隨時交易。

Masa 認為此技術在金融基礎設施方面應用得最充分,但是區塊鏈技術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Orb 也在尋找其他分佈式分類技術進行補充。

  • 10、Moneytree

Moneytree 是一款個人理財 APP,能為中小企業提供費用追踪服務,並為大企業整合銀行賬戶信息。

不同於日本的其他初創公司,Moneytree 通過連接 API 接口,整合來自 2400 個銀行、信用卡、電子貨幣的數據,創造一個完全開放的環境,使得所有人都有機會接觸到 Moneytree 的數據資源。

Moneytree 的總裁 Paul Chapman 強調他們的目標不是科技銀行化,而是實現銀行科技化。並且相比傳統銀行,Moneytree 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傳統的人工確定交易過程中,用戶必須將紙質材料親自提交到銀行分支機構辦理業務,他希望未來能在他們的產品中實現信息電子化。

2 月份,Moneytree 宣布日本的第二大銀行已經使用了他們的 API 接口,並將開展更進一步的合作。

(本文獲逐鹿網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寫 Code 不能抄嗎】說到寫程式,誰不是在 Stack Overflow 上剪剪貼貼?

$
0
0

工程師心裡苦,但工程師不說。

這句話絕對是許多開發者內心的心聲。有時候上頭開的要求太高,短期內功能無法完全到位,這時候該怎麼做?通常大家會到 Stack Overflow 上找答案。

其實,自己 code 不出來的時候跑到 Stack Overflow「找解答」再剪剪貼貼,通常也就能交差。但是,從小當學生的經驗告訴我們,就算抄作業也要抄的有技巧,全文複製貼上被老師抓包的機率就高得多。

有一位為 Nissan 工作的開發者,所負責的「NissanConnect EV」app 最近就被抓包代碼複製 Stack Overflow。 該名開發者使用 Stack Overflow 上面的代碼,加到控制 Nissan 電動車定位的相關功能,這樣的舉動,其實引起了一些安全疑慮。

NissanConnect EV app 將這個功能更新推播給使用者,這就代表該功能已經通過公司內部的安全檢查,確保使用者在真實生活中使用無疑。但是一組從網路上剪貼的代碼,就這樣成為汽車大廠的 app 主要功能,而且這個 app 還是與行車安全有高度相關的。對於 Nissan 而言,這樣的行為其實大大降低公司信譽。

不過,網路上也有開發者替這位工程師抱屈,認為「上頭亂開支票,但是只給超短開發期」這類的事情在各個公司不斷發生,變相的逼死下面工程師,為了能夠完成任務、下班,底下的人當然會去 Stack Overflow 上面想辦法解決。

各位開發者們看完是否心有戚戚焉?

Note: There is a poll embedded within this post, please visit the sit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ost's poll.

(資料來源:The Verge,圖片來源:Thibault J. CC licens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你的絕望我懂!工程師找 Bug 時一定有過的 30 句崩潰 OS
我要成為前端工程師!給 JavaScript 新手的超詳細建議與學習資源整理
新年想轉工程師不要怕,這程式新手花四個月從零變成一位軟體工程師

技巧性抄襲也是種戰略, Facebook 憑這點一口吞掉整個網路世界

$
0
0

Screen Shot 2016-05-06 at 1.02.52 PM

Facebook 最近新增了影片直播功能,而 Mark Zuckerberg 想讓你知道這一次可不是一般的升級。

Facebook 的這個新添加的功能不僅僅是讓你上傳直播影片、給你好友看這麼簡單。你可以通過地圖看全球各地的直播影片;直播時還可以選擇添加濾鏡;還可以用 Facebook 新添的各種表情回覆。

這應該是 Facebook 近期來發布的最大型的產品,但它的特性和噱頭似乎和其他 app 沒什麼區別。影片直播區中,Facebook 也會重複 Periscope、Meerkat 和其他直播平台上的直播影片。對此,Zuckerberg 在採訪中闡述了 Facebook 的直播與 Twitter 旗下的流媒體直播服務運營商 Periscope 的不同之處。

  • 同樣是做直播,FB 就是有贏的本錢

Zuckerberg 給出的答案很簡單:Facebook 有觀眾,但其競爭對手卻沒有。

「如果你是個愛和朋友分享的人,那顯然你會優先選擇觀眾好友多的平台。」

Buzzfeed 也是 Facebook 直播的合作夥伴之一。上週五,Buzzfeed 在 Facebook 上直播了活動上用橡皮筋劈西瓜的影片,觀眾數高達 200 萬。

Periscope 無法提供的東西,Facebook 作為「附加贈品」提供給了用戶。而且用 Facebook 直播功能的時候,你根本無需再去下載一個耗內存的 app。你只要打開 Facebook 就能用,而幾乎每個人的手機上都有 Facebook。既然如此,那何必再用別的呢?

  • 絞盡腦汁想辦法霸占聊天 app 市場

幾週前,Facebook Messenger 曾放出了今年的復活節彩蛋——發籃球 Emoji 玩籃球。其實這就是今年一月份剛發布的小型社交網路 appPeach 中的「Peach Ball」功能,只不過 Messenger 上你可以挑戰好友。同樣的功能,既然 Facebook 上有了,那我就沒什麼必要再留著 Peach 了。事實上,我還多了個打開 Facebook 的理由呢。Zuckerberg 贏 1 分。

自打 2014 年,Facebook 把 Messenger 作為一個獨立 App 分離出來以後,公司就在絞盡腦汁想辦法霸占聊天 app 市場。Messenger 與 Kik 和 WeChat 處於直接競爭關係,它們都有影片功能和貼圖功能。

但 Facebook 在打造新潮流的過程裡,也並非每一次嘗試都能獲得成功

當 Snapchat 剛剛紅起來的時候,Facebook 曾開發了 Slingshot,主頁上的說明為「分享你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加濾鏡,加塗鴉,循環播放,想怎麼來怎麼來。」聽起來簡直就和 Snapchat 一模一樣。

去年 12 月,Facebook 把 Slingshot 從 app 商店撤除了。但由於某些功能,Facebook 依舊和 Snapchat 依舊處於直接競爭狀態。上個月,Facebook 發布了 MSQRD,一款能讓你變身成超人或鋼鐵俠的面部掃描 app。這項技術和 Snapchat 所採用的十分相似。

Facebook 並不會就此而止。上週四,Messenger 新添了掃描碼和用戶名,這樣人們在聯繫或分享時就無需使用繁瑣的手機號了。你想的沒錯——這和 Snapchat 的Rousseau – Nerina PallotQR 碼功能沒啥兩樣。(不過微信早就用上二維碼和用戶名了)

Facebook 唯一一個還沒辦法複製的社交網路就是 Instagram 了。於是 Facebook 就把 Instagram 給買下來了。

  • Facebook 確實有不少絕妙的原創設計

Facebook 自己創造了「按讚」功能和 Facebook 互動 Emoji。Facebook 開發出了 Instant articles 內容平台,用戶想讀內容時可以省去加載文章的時間。Facebook 的這些努力無非也就為了做到一點:不斷創造用戶離不開 app 的理由。

大神總有大神的點子。添加了這些新功能之後,Facebook 至少可以爭取到更多的開發市場份額。這也是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會做的事情。問題在於,Facebook 能不能繼續這樣「開發」市場上已經存在的東西?或者說更重要的問題應該是:從何時起,創新變成了抄襲?

我並沒有要求每一位 Facebook 用戶都質疑 Facebook 的道德問題,刪除帳戶;我對 Facebook 也沒什麼意見。這些不過是在闡述事實。實話就是:Facebook 的野心就是要成為網路本身。

(本文獲Tech2IPO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直播以後會比喝水呼吸還自然!20 張超精闢 PPT 剖析直播未來發展
擺明跟 FB 對著幹,Google 傳將推社群直播服務 YouTube Connect
工程師專屬 SNG 平台:24 小時不間斷直播,神級人物直接 Code 給你看

你想跟誰吃飯?跟 Tim Cook 共進午餐還是隨機的陌生人飯局?

$
0
0

steak-433983_960_720

如果讓你自由選擇的話,你想跟誰吃飯?林志玲?木村拓哉?強尼戴普?Kobe Bryant?還是你只想靜靜地自己一個人好好吃頓飯?

不管你的選擇如何,我想說的是,曾幾何時,跟誰一起吃飯,也成為了一件很有賺頭的事情。

  • 花 1,500 萬跟一個人午餐是什麼概念?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 Tim Cook 午餐時間。

每一年,Apple 的 CEO Tim Cook 都會擠出一個小時的午餐時間供給大家競標,競標得主將可以獲得與 Tim Cook 共進午餐的機會。而那些巨額的收入,並不會落入 Tim Cook 的口袋,而是捐贈給公益團體,今年獲贈的單位為 Robert F. Kennedy 人權團體。

而今年的競標盛況又比前兩年激烈許多,根據 9to5Mac 的報導,拍賣已在禮拜四(5/5)結束,今天 Tim Cook 的午餐時間價格為 515,000 美元,約 1,500 萬台幣,獲標對象則一樣保持不對外公開的情況。

比起去年的 200,000 美元,今年的 515,000 著實多了兩倍以上,雖然 Apple 的股票持有者們可能更希望這件事情可以發生在 Apple 的股票上。以下是近三年來的 Tim Cook 午餐時間的價格:

2013:610,000 美元

2014:330,001 美元

2015:200,000 美元

當然,要說最貴的午餐,大概還是非巴菲特莫屬,去年的巴菲特午餐由中國一家網路公司董市場以 7,700 萬台幣的價格得標

  • Eatgether 隨機配對飯局

也許上述的千萬來、千萬去的午餐不太適合平常人,現在你也有其他的選擇。由食我部落推出的 Eatgether,主打「隨機配對飯局」。在該網站上,你可以填入年齡、性別、聚餐地點、想吃什麼、想找的對象與簡單的自我介紹,就會由系統替你篩選、配對,配對成功將會以 email 通知你赴約。

在 Airbnb 之前,我們也許無法相信可以隨便住進別人的家;在 Uber 之前,你也不會隨便跳上陌生人的車;Wootalk 等聊天軟體也讓你可以直接與陌生人接觸;直接與陌生人吃飯?Why not。

根據食我部落創辦人吳崟睿的臉書,該服務在上線不到六小時就有超過 1,000 人報名,回應相當熱烈。甚至在完全沒有投放廣告的情況下,在 12 小時內達到 2,000 人報名的盛況

而 Eatgether,究竟是「eat together 一起吃飯」,又或者是「eat get her 吃飯然後得到她」,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文章來源:Business Insider;圖片來源:tomasdratnal。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合作夥伴則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團購已是過去式】擁抱行動支付,Gomaji 一舉轉型最大吃喝玩樂劵平台

網路力量大!英國女童用部落格幫助了慈善機構,還有自己的營養午餐!

一招讓你的午餐潮過同事,這款模組化便當盒在 Kickstarter 募破百萬美金

 


員工應有的心理素質:同工本來就不同酬,老闆都這麼幹

$
0
0

《TO》導讀:主管面試進來的、獵人頭公司幫忙找的員工,就一定是最適合公司文化的員工嗎?其實每個新成員進來一定都需要不斷磨合,並且需要互相激勵才有辦法為公司帶來刺激。但是要如何管理、如何激發才可以讓每個員工都發揮最到能力值?Google 人資長親自跳出來,解釋公司的人才觀,公開如何確保新創動能的活水源頭源源不絕。

信任員工

如果你相信人性本善,就表現出來,營運公開透明,對員工開誠布公,讓他們對公司的營運有發聲權。如果一開始只能小試,也沒關係。企業之前對員工的信任感愈低,小小舉動就愈能創造愈大的意義。如果企業的管理作風長年封閉,設立建議箱制度,讓員工知道公司在乎他們的心聲,他們會覺得這是天大的轉變。開放員工問問題,說明你為什麼會做出上次那些決策。如果你是小店面的老闆,不妨定期問員工會怎麼改善營運,如果他們是老闆,又會怎麼做。

因為,員工主動任事,不正是每個老闆或主管的夢想嗎?要做到這點只有一途,那就是放棄一點點你自己的權責,給予員工作主空間。這聽起來好像挑戰性很高,但其實風險不大。管理階層隨時能撤掉建議箱,說不再採納員工的點子,甚至要開除人也可以。如果擔心拿回掌控權會給人出爾反爾的印象,可以告訴員工,每個變動會試行幾個月,有效就繼續執行,無效就停止。就算只是嘗試,員工也會感謝這份心意。如果你是員工,不妨懇請老闆給你一次機會,請他說明營運目標,授權讓你想辦法達到目標。一步一腳印,終會愈走愈順利,凝聚員工當家的氛圍。

只網羅比你自己厲害的人

企業常常有職缺就忙著補人,彷彿沒找到最厲害的人才也沒關係。曾經有業務跟我說:「有口臭勝過連一口氣也沒有。」意思是說,他們寧可有個資質中等的業務,就算業績額度只達到七成,至少還是有進帳,總比沒人賺錢好。但人才的召募萬萬不該妥協。找到不適合的員工,不但害他們交不出好看的成績單,也會拖累其他人的表現,打擊士氣和活力。如果大家怕不趕快找到人會增加工作量,可以提醒大家以前與豬頭同事共事的經驗。

徵聘過程藉助眾人之力;事前設定客觀標準;絕不妥協;定期檢查新人的表現是否比舊人好。如果十個新人有九個人比你厲害,就表示召募得很成功。 如果不是如此,應該寧缺勿濫,務必找到更好的人才。短期雖然進展緩慢,但最後的團隊陣容會堅強許多。

把員工發展跟績效管理分開進行哈佛商學院榮譽教授阿吉瑞斯的研究讓我們看到,即使是菁英中的菁英,也會不肯從錯誤中學習。如果他們都不肯學習,平凡如我們不就沒希望了嗎?面對自己的缺點實在不簡單,企業一旦跟員工說他哪裡做不好,所以有什麼下場,員工會覺得只要稍有閃失,工作或薪酬就會遭殃,因此只會設法爭辯,打消學習成長的開放心態。

時時與員工討論哪裡可以再進步,他們不但能更坦然接受,效果也更好。當初我的主管每次帶我開完會,都會事後檢討,就是這個原因。務必抱持「我可以怎麼幫你做到更好」的態度,否則對方一旦有防衛心,就很難學習了。

跟員工討論如何再精進,應該是持續不斷的工夫,但跟員工討論是否達成目標,則應該另外處理,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每個績效週期結束後,與員工坦誠溝通,說明他達到哪些預定目標,個人績效又與薪酬獎勵如何連動。但溝通時必須聚焦在結果,而非過程。業績只有未達標、達標和超標這三種情況,各有不同的獎勵或鼓勵。這點如果做得好,績效討論的內容絕對不會讓員工大感意外,因為雙方一直都在溝通,對方也會覺得時時有人為他打氣。

想了解員工的實際表現,不該只交由主管全權負責。為了讓 員工持續進步,可以請他的同儕給意見,即使是簡單的口頭詢問或問卷調查也好。進行績效考核時,要求主管一起開會,校準各自的評估結果,這樣才能做到公平。

聚焦頂尖員工與墊底員工把最佳員工放在顯微鏡下檢視。這些人憑藉著專長與意志力,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摸索出成功之道。除了找出哪些人是全方位高手,也要知道某個領域的菁英員工有誰。與其找出最厲害的業務,不如目標更精準一點,找出誰最善於經營某個規模的新客戶群。也就是說,你要找出在雨夜裡練習打高爾夫球的那個人。專長分解得愈具體,就愈能仔細研究菁英員工,找出他們為何比別人還成功的原因。

有了答案後,以他們的成功法則訂出行動檢查表,讓其他人效法,也請他們親自傳授。學習要有效率,最好是親自教。請明星員工親自指導,哪怕只是半小時的輕鬆分享,也能促使他們統整做事方法,用言語精準表達。這個過程對他們個人成長也有幫助。如果各位身邊有這樣的同事,務必密切觀察他們的作為,隨時問他們問題,想盡辦法從他們身上挖寶。對於表現最差的員工,應該以同理心相待。

召募工作如果做得好,這些員工表現不佳多半是因為被放錯位置,並非沒有能力。請協助他們改善,或為他們找到適合職位。若成效依舊不彰,請立即讓他們辭職。再留下來對他們並沒有好處,換到別的環境不必當墊底員工,他們反而更快活。

該省則省,該花就花

Google 的員工福利大多不需經費。可以請廠商進駐公司服務,或跟在地三明治店洽談,請他們提供午餐外送服務。只要一個房間、一支麥克風,就能辦全員大會或請人來演講,不花太多資源,卻能收集思廣益之效,大家常常能意外發想出新的服務項目或有趣的討論話題。

把大錢留在員工最需要的地方,無論是緊急就醫的煎熬,或是家有新生兒誕生的喜悅,企業這時不吝付出,實質幫助最大。把資源集中在這些人性最脆弱、最光輝的時刻,讓大家看到企業對每個員工的重視。其他員工也能無後顧之憂,知道以後換成他們有需要時,公司也會義不容辭協助。

這個道理放在再小的公司也成立。家父曾經成立一家工程公司,經營三十多年。他很關心每個員工,除了付薪資,更常常鼓勵大家,給予建議與指導。員工工作滿五年時,他會找對方來聊一聊,說公司有退休金計畫,除了員工自己提撥的金額外,公司也幫大家給付一定的退休金,員工只要工作滿五年,就有權利領到全額。有些人高聲歡呼、有些人感動落淚、有些人直說謝謝。

他不事先跟員工說,是不希望大家為了錢而留下來,而是因為喜歡工程工作,熱愛跟團隊共事。他在最重要的事上展現慷慨,員工的觀感自然不同。

給予不公平薪酬待遇

別管人資部門怎麼說,多數工作的表現其實呈現冪次分布。團隊的生產力起碼有九成來自於一成的員工,因此,頂尖員工的價值遠遠超過中等員工,他們的薪酬可能應該是中等員工的 1.5 倍,甚至可能是 50 倍,但絕對值得。務必讓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有感」。就算沒有財力提供高額薪酬,只要拉大薪酬差距,也能達到類似效果。B 咖員工看到薪酬獎勵差人一截,可能會心有不平,這時可坦白跟他們說明為何薪酬不一樣,又可如何改進。除了金錢獎勵,也不要吝於公開讚賞員工。團隊做出一番成 就時,請掌聲鼓勵。就算失敗,能從中學到教訓,也要為他們加油打氣。

5555

(本文由天下準話授權刊載,全文摘錄自《Google 超級用人學》。;首圖來源:toprankonlinemarketing CC Licensed;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區塊鏈會加速引爆第 4 次工業革命嗎?

$
0
0

區塊鏈(英語:Blockchain 或 Block chain)是一種分佈式數據庫,起源自比特幣。該概念在中本聰的白皮書中提出,近段時間,這一比特幣背後的技術越來越受到關注,ReadWriteWeb 的作者 Daniel Riedel 更是認為,區塊鏈是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以下是他的文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蒸汽動力和工廠。第二次產生了鐵路和電力。第三次給了我們互聯網、數字計算機和現代世界的便利。

這些革命的開始與結束都是以創建更好、更高效的機器完成的。但第四次革命,物聯網工業(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簡稱 IIoT)斷言,即將來臨,而且它不會緊跟在其前輩的腳步。

第四次革命的重點不會放在更強和更快的機器上:它會圍繞著機器,處理、共享、自發的訊息行為,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工具、世界、彼此之間的關係。

  • 數據革命

不是煤炭、鋼鐵,也不是矽,第四次革命的貨幣將是數據。

單個燃氣輪機,其耦合到工業網路,其在一天產生的數據是全球推特整體的四倍多,但我們分析的數據不到 1%。通用電氣數碼首席執行官 Bill Ruh 說,預計數字訊息將氾濫,今天的分析工具無望解析。

「十年前,我們可能每天引入 1TB 的數據。」Ruh 在接受波士頓環球報採訪時說, 「今天,上升到約 1 萬 TB 的數據。到 2020 年,我們預計每天引入約 1 百萬 TB 的數據。」

未來的機器每天產生的數據大概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訊息相同。想像一下,你讀了國會圖書館裡的每一本書,然後必須在 10 頁紙中總結你所學到的東西。該任務不僅是巨大的,還是可笑的。

第四次產業革命的真正奇蹟不會是製造數據,而是能分析這些數據並與其同類在網路中交流的智慧機器。然後,每個聯網的機器將採取行動,改變其流程,以提高效率,並向網路反饋其改變。

希望這些智慧機器能把我們的世界經濟帶入高潮:Ruh 和通用電氣相信,在未來的 20 年裡,智慧機器和物聯網產業將為全球經濟增加 10 至 15 萬億美元。考慮到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在 2015 年約為 74 萬億美元,這是一個巨大的增長。

  • 革命的基礎

對即將來臨的革命而言,有兩個部件是重點和必要的:一個集中的、工業特定網路的通信網路,如通用電氣的 Predix;以及系統的、分散的方式,以及阻礙不誠實通信來促進商業發展。

具體 IIoT 網路必須作為智慧機器彼此之間以及與人類創造者交互的樞紐。計算機上的傳感器蒐集大量數據,然後實時篩選數據。也就是說,可以想像,其發生在一個都是機器的基礎上。但是中繼設備的調查結果和無需人工干預作出決定,要真正打造一個智慧網路,機器需要一個單一的通信網路。

想像一下,當飛機還在空中時,飛機引擎的傳感器識別到即將出現故障的部分,然後與目的地機場溝通,該發動機將需要維護,並在降落前訂購更換部件。這種直觀的機械不是科幻夢想:這是我們的將來。

我認為,IIoT 訊息網路僅僅是成功的一半,最終還是關於電子商務。把它看成是公共道路,幾百萬自動駕駛汽車有一天會在上面跑。

現在,這些自動駕駛汽車運行的是單一的系統。但是,我們如何確保每一台自動駕駛汽車將遵守交通規則?比如,我們如何確保在發生事故的時候,車輛沒有發送關於它下落的詐騙訊息呢?如果事故只是發生兩方,那每位乘客都將證實了他自己車的故事,就沒有辦法核實每一方所聲稱的位置了。

考慮到分散的、基於衛星的 GPS 將影響情況。這個系統是公正的,並連接到每一輛車。當然,每輛車可以繼續撒謊,但是驗證哪一方說的是真話就簡單多了。

由於 GPS 的系統、不能取消的性質,自動駕駛汽車沒有理由,或被主人篡改,在發生事故時謊報其位置。這種強烈的激勵誠信,無異於促進自動駕駛汽車之間的貿易,並有必要讓車主感受到他們對這些車輛的投資是安全的。

GPS 技術對自動駕駛汽車輛而言,就像網路區塊鏈技術對工業網路一樣。當然,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在沒有 GPS 在道路上行駛,但它們的主人大概不會允許其這樣做。同樣,在一個更大的規模,機器可以在工業互聯網單一、集中式網路上通信,但必須保證在無風險的情況下才能這樣做。(區塊鏈 BlockChain 是比特幣 BitCoin 技術中的核心部分, 其功能簡單而言類似於一種賬本,記錄所有的交易數據。

這個賬本:1、存放在互聯網的各個比特幣節點上,每個節點都有一份完整的備份;2、裡面記錄著自比特幣誕生以來的所有比特幣轉賬交易;3、賬本是分區塊存儲的,每一塊包含一部分交易記錄。每一個區塊都會記錄著前一區塊的 id,形成一個鏈狀結構,因而稱為區塊鏈;4、當你要發起一筆比特幣交易的時候只需把交易訊息廣播到 P2P 網路中, 礦工把你的交易訊息記錄成一個新的區塊連到區塊鏈上,交易就完成了。

  • 區塊鏈刺激了其他地方的革命

當然,區塊鏈已經促進電子商務在金融業的發展。但數字訊息數據包和貨幣一樣是離散的資產,並且區塊鏈可以創建其存在和傳輸的數字記錄。該技術本質上是一個紀錄,或數字事件統一的分類賬本。該分類賬本分散在網路中,並由不同的各方之間共享,並且只能通過這些當事方的多數一致更新。一旦創建了分類帳項,就永遠無法抹去。

區塊鏈是革命缺少的環節,因為它激勵的電子商務將定義的機器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任。舉個例子,大眾最近的排放醜聞。大眾的測試表明其車輛排放過多的氮氧化物,所以它選擇隱藏問題逃避後續檢查。

雖然區塊鏈不會阻止機器或人篡改數據,但是它將創造透明的、共享的,關於原始排放數據的不可磨滅的文檔。如果這個數據已經創建了,並通過區塊鏈系統共享,大眾決不會走上欺詐的道路,因為這兩個數據集之間的差異是昭然若揭的。

IIoT 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已經開發了機器對機器通信技術;現在,是社會和下一次革命之間的標準化挑戰。這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已經推動數據庫技術的發展,而且我們終於看到了構建的勢頭。

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目標,但如果我們都想從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高效率中受益,我們必須採用機器對機器電子商務的單一模式。而且由於通信網路必須在自願參與者之間的商業運作,我們必須將區塊鏈整合到這個系統。在需要不斷修改數據,而且無拘無束的訊息貿易所需的細緻環境條件下,區塊鏈是邁向新一次工業革命的最佳路徑。

(本文獲雷鋒網授權刊載,原標《區塊鏈會引發第 4 次工業革命嗎?》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當 Airbnb 遇上區塊鏈:你打破房東花瓶的事,全世界都知道了
就在台灣!超神壽司店不只吃到美味,還讓你學會如何實踐工業 4.0
了解區塊鏈不能不知道它》三個月上漲超過 1000%,比特幣最新對手 Ethereum 亮相
這就是物聯網:2016 年,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商機上兆的當代工業革命!
全球 IBM 區塊鏈實驗室總監 Nitin Gaur:區塊鏈要應用在商業交易上,必備這 4 個要素

【橘子學院】:

IOT 不只是口號》軟硬整合台灣新出路,新舊共享催生未來產業

台灣硬體廠如何放下身段,跨界海納百川尋找新出路?軟體新創如何謹守行銷承諾、即時出貨?當 100 片的初生之犢遇上 100 萬片的老手巨人,大廠與新創真的可以合作嗎?直接投資、業務合作、策略夥伴關係,哪一種合作模式最適合?
要讓台灣趕上 IOT 不可逆的時代浪潮,從零到一,用軟硬整合催生科技新產業,合作的契機從哪裡開始?

邀請第一線職人經驗分享,精彩活動千萬不要錯過喔!

活動報名

【台灣行動支付有救了】張善政下台前最棒禮物,Apple Pay 確定登台!

$
0
0

Apple Pay 要來台灣了!

馬政府下台前好歹也有留下一些正面影響,行政院長張善政批准 Apple Pay 來台。

張院長對於 Apple Pay 的裁示如下:

1. 准許不一定要由國內 TSP 業者提供代碼服務,不過國內信用卡交易依法必須在國內辦理清算。

2. 為了提供消費者多元選擇,金管會應該要要求國際、國內服務業者(非信用卡支付方式,如金融卡、電子票證、第三方支付),讓業者都能利用行動裝置,以皆能上線為目標,鬆綁相關法令。

3. 金管會協調國際行動支付業者與信用卡國際組織與國內 TSP 業者洽談合作事宜,進行代碼(Token)相關技術、系統介接及認證等事項。

張善政表示,若評估沒有逃漏稅相關負面疑慮,為了讓國內 Fintech 可以與國際同步,籲請金管會儘速開放。金管會則回應需要研議相關配套措施。

(資料來源:華視,圖片來源:shinya CC Licens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神剖析!看 Apple Pay、支付寶、微信如何挑起台灣行動支付戰場
台灣政府行行好准了 Apple Pay 吧?我也想體驗出門不帶錢的感覺

【醜翻天】Instagram 換 Logo 之後,質感降級變成美圖秀秀?

$
0
0

CiLjMbBUoAAOsFi

今天早上起床一如往常地瀏覽一下 Facebook、Line、Instagram …… 等等,我的 Instagram 放到哪裡去了 ?

「!」

驚呆了!原來沒有不見啊,是 Instagtam 換 Logo 了 …… 我還以為 iPhone 幫我下載了美圖秀秀還是美拍呢 ……

  • 我看倒像中國 App ……

Instagram 也發佈了一個影片敘述 Logo 的更換過程,整個過程令人十分舒服,也富有美感。不過 …… 最後那個漸層跟成品怎麼會長成這個樣子啊啊啊阿啊阿啊啊。

不要說我對那個漸層有偏見,來看看國外網友的吐槽:

超。傳。神。

甚至還有,「如何用 PPT 製作出 Instagram 新 Logo 的教學」

  • 換 Logo 是一帖良藥?

講到這個不得不提到換 Logo 界令人生氣的霸主之一:Yahoo。Yahoo 更換 Logo 一共花了 30 天,每天釋出一個版本,直到 30 天後才展示出最終版本(重點是還醜)。

yahoo_29_logos_small

不論如何,許多公司把「更換 Logo」這件事情當做改變前的槍響,也許 Instagram 的 Logo 變更並不慎讓人滿意,我們還是可以期待一下該公司接下來會做的改革與轉變。

inslogo

最後我要說的是 R.I.P Instagram 的舊 Logo(cry)。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合作夥伴則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創業家請留步!先把你的品牌設計做好再來談創業,另類的品牌設計高端思考

Uber 改版彩色 Logo 想裝親民,最好這樣就能甩掉假掰難搞形象

不談設計理論,給 UI 設計初心者的七條速成守則(上)

【靠北地震】我在 14 樓我還在暈!我的 iPhone 跳通知叫我塊陶啊

$
0
0

好搖、好搖,地震完了我現在還覺得搖!

辦公室在 14 樓,這個地震真的是搖到我嚇歪。

不信就看影片吧,我一邊嚇歪一邊拍的:

想必剛剛大家的手機都有收到這個通知吧?

S__46792706

這是台灣地震預警警報,是由 NCC 推動的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服務,是 LTE 系統中的 PWS 訊息,並且由台灣 4G 業者免費提供服務。因所以說只要地震一來,大家的手機都會收到警訊。另外,大雷雨、土石流這些即時災害警訊,也會透過中央負責的部會即時推送訊息,讓民眾能夠提早預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支手機都收得到,你的手機必須要是 4G 手機!所以說沒收到的朋友們,不是國家不在乎你的性命,是你必須要換支新手機了。

是覺得蠻貼心的,但是地震已經開始搖了,我又在 14 樓,是能逃到哪裡去?

(一定要抱怨一次,現在這個摩門 RIGHT NOW 我還在暈)

(圖片來源:giphy,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