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擁抱爭議行銷】只要有心,LinkedIn 也可以拿來賣比基尼

$
0
0

《TO》導讀:如果現在給你一批比基尼叫你拿到網路上去賣,你會拿去哪?一般創業家或許會說,找大型平台通路或是潮一點利用 FB 行銷。但是真正的行銷專家、流量成長駭客會給你不同的答案:「去 LinkedIn 賣」。Bikini Luxe 創辦人透過創意行銷,成功的在「不可能」的地方引發比基尼銷售商機,甚至為自己成功的塑造一個行銷專家的公眾形象,以下是 Bikini Luxe 的故事。

站在浪潮上,順勢讓病毒行銷打響名號,談何容易?誰不希望自己的事業引爆話題呢?但是「病毒式行銷」的成功要素莫過於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比空口說白話還困難。

  • 只要有心,LinkedIn 也可以拿來賣比基尼

網路泳衣銷售網站 Bikini Luxe,創辦人 Candice Galek 曾在許多一般常見社群網站推廣過自家商品,包括 Facebook 和 Pinterest 等。然而,真正讓她打響名號竟然是專業求職網站 LinkedIn 。通常,LinkedIn 這個平台並不是普通人想要銷售比基尼的優先考量。不過 Candice 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開啟潛在投資者、合夥人和顧客的機會,於是決定一試。

首先,她發佈了由環球小姐候選人 Natalie Roser 當作比基尼產品的模特兒照片,寫著:「這對 LinkedIn 來說合適嗎?(Is this appropriate for LinkedIn?)」Candice 表示,她只是想試個水溫並引起話題,沒想到竟招致了這麼大的爭議。

這些照片獲得了 5 萬點閱率、500 條評論,還幫 Candice 增加超過 3 萬的 LinkedIn 追蹤人數,銷售量一飛衝天。Candice 的真實故事,肯定教會了我們些什麼。

第一課:利用巧妙手段

大眾對意圖明顯的行為十分敏感,不吃這一套。有意去引發爭議進行病毒式傳播,往往會失敗。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看似自然地引起爭議

不管有意與否,Candice 所發布的圖片並沒有一些評論認為的那樣過火,但顯然打破了大眾對 LinkedIn 的一般印象。這讓人們不再無視,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第二課:以智取勝

當 Candice 在 LinkedIn 剛開始發表時,這時候社交平台的演算法進來補了一槍,刪除了她的貼文和介紹照片。不過 Candice 並沒有憤怒地抗議,而是聰明地向 LinkedIn 的團隊打交道

如果 Candice 報以憤怒,命運或許大不相同。她意識到如果體面地回應,這波爭議將對她的公司大有益處。經過 Candice 幾乎每天都和高層員工溝通之後,她的貼文和照片順利地還原了。不僅如此,她現在有了自己的關注度,如今她的公開貼文造成的影響力,能和 Bill Gates 這樣著名的商業領袖並駕齊驅了。

第三課:盡力讓機會找上門

Candice 的公司在病毒行銷之後,她收到了一大批追蹤邀請。她沒有讓這些機會溜走,她知道這是一次絕無僅有的商業機會,並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這個機會

她和許多企業家、投資者和媒體人士進行聯繫,有效地利用了這些人脈,確保她在刊在《Inc.》雜誌的個人專欄,成為了一位 LinkedIn 影響人物。

大眾對她的行徑議論紛紛,有褒有貶;有人批評她利用了 LinkedIn,不尊重這個平台屬性的專業(via@Tina Husak)、也有人說她真是太天才了(via@Wendy)!然而,我們可以看出操作爭議的拿捏分寸實在不太好掌握。巧的話,能成功運作病毒行銷並爆紅,但一個不小心,則可能有損公司形象(via@Evanboone),這著實考驗了企業團隊的應變能力。

2016 年的 LinkedIn 比基尼爭議事件,對任何企業家來說都是寶貴的一課。如果能巧妙、體面的處理爭議,將有效地在看似無關的管道中引爆話題。Candice 與她的 Bikini Luxe 團隊技術性地並沉著處理了這個狀況,獲得了行銷人夢寐以求的結果。

(資料來源:ForbesLinkedIn Candice Galek;圖片來源:AngeloSu, CC Licens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一顆蘋果已無法統治地球】曾將微軟打爛在沙灘上的巨浪,要打向 Apple 了

$
0
0

you-win

四月是 Apple Watch 的一周年生日,令人比較驚訝的是,其實它賣的很不錯。外媒預估大概賣了 1,200 萬支到 1,300 萬支之間。

不過,講到 Apple Watch,你腦中浮出的第一個聯想是?

潮?其實更多人的感覺是困惑

  • 我買的不是錶,是信仰

許多人對 Apple Watch 的感覺是感到非常困惑,它的用途是什麼?當然就銷售量來說非常優秀,就一個跨時代產品來說,首發的 Apple Watch 販售量是首發 iPhone 的兩倍。不過人們買它並不是為了戴它、使用它,人們買的是信仰,對 Apple 的信仰,而不是覺得 Apple Watch 很讚、很歐森。

如果真的是這樣,會帶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世界上最會做產品、最有價值、尊爵不凡的 Apple 公司,一家負責告訴消費者「什麼才是你們想要」的公司,為什麼送了一件根本用不太到的產品到我們手上

這背後其實有脈絡可循,過去也不乏這樣的歷史借鑑,不如一邊聽歌一邊繼續看下去:

  • 先來看看微軟與 Appleの愛恨情仇

在 2000 年,世紀末的交會,微軟在 PC 戰爭中獲得全面的勝利,戰勛彪炳。勝利帶來的後續市場非常龐大,微軟的成功甚至讓美國與歐洲對其提出反壟斷的控訴

除了這些控訴之外,整個微軟帝國找不到一絲裂痕,就連不可一世的賈伯斯,都必須要像微軟妥協、讓步,以確保 Office 可以在 Mac 上運作,若否,Mac 可能會完全無法打入市場,Apple 也無法活至今日。就連 IE,也打敗了 Netscape。

簡單來說,微軟在那時候就是超幹爆強。

也因為微軟帝國自知自己是世界的王,把世界推往下一階段的任務似乎就落到了自己身上。在 PC 之後,很明顯的世界正往行動端 Mobile 走去。當然微軟也看到了,在 1997 年比爾蓋茲就曾經公開展示過智慧型手機;1999 年微軟也發布了行動端的確是未來所在的聲明。

微軟集聚了自己的統治力與影響力,用來推動世界前往下一個世代。努力的結果,也獲得了成果,在 2007 年微軟的作業系統的確是手機作業系統中市占率最高的。

但是,並沒有維持很久。

微軟在當年似乎可以看見璀璨的未來在向他們招手,不過,過往在 PC 時代的成功箝制了微軟的思想。他們的成功與公司文化圍繞著 PC 打轉,無法跳脫思維的桎梏。所以當時他們的產品,與其說是智慧型手機,不如說是縮小型的電腦

人們願意忍受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世界的行動趨勢,但是微軟的解答是正確答案嗎?

  • 恐怖 Apple 來囉~

gif

Apple 很快地用 iPhone 回答了這一題。微軟與 Apple 的此消彼長,也證實了如果世界上有「成功的詛咒」這件事,同時也存在著「失敗的祝福」

在 2000 年時,Apple 在 PC 市場就是邊緣人,只要想到 PC,就會想到微軟,微軟幾乎就是 PC 的代名詞。

但是,Apple 的失敗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在 PC 市場的競賽中並沒有獲得成功,他們也不用圍繞著某個產品來製作接續的產品。他們在思想上自由了,從桎梏的腳鐐中獲得自由。

在 PC 上的失敗,反而種下了 iPhone 成功的種子,一舉讓 Apple 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

1

  • 讓我們回到 Apple Watch

讓我們回到 Apple Watch。上個月不僅只是 Apple Watch 的一周年,同時也差不多是 iPhone 十周年的日子。從 2000 年至今的科技演變,潮水退了,現在誰沒有穿褲子?

Apple 賭在後 iPhone 時代的設備是 Apple Watch,這是他們當初的展示狀況:

2

等等,我覺得好眼熟啊!

3

很像吧?

現在 Apple 就有點像是以前的微軟,不論是產品還是市場地位。現在他們也掉入了一樣的陷阱,比起重新打造一個全新的產品,帶著探究使用者需求的初心,他們試圖打造的都是過去成功產品的複製品,跳脫不出思維的框架

Apple 也知道世界在後 iPhone 時代需要新的產品,也許是穿戴是科技,他們選擇了 Apple Watch。打造出一個不知道要說是 iPhone 縮小版,還是複製品的四不像。

如何,微軟於 2007 年後的命運,現在,Apple 越來越有跌下神壇的味道存在。

  • 野生的參賽者出現了:Amazon

此時,還有另外一個值得一戰的參賽者:Amazon。在角逐智慧型手機、行動時代的王冠時,Amazon 也參了一腳。領導人 Jeff Bezos 個人深度、用力參與其中的產品:Fire Phone,並沒有替他們獲得加冕。Fire Phone 反而更像是 Amazon 最大的失敗之一。

也許初次踏入智慧型手機領域的經驗並不能稱上開心快樂,Amazon 在後智慧型手機時代推出的產品:Amazon Echo 銷售非常成功,他們知道人們與智慧型的家庭設備的互動方式絕對跟與手機的互動方式不同。

在智慧型手機領域失敗了?那又如何?

Amazon 跳脫了智慧型手機思考的範疇,不像微軟硬要在手機上添加鍵盤跟觸控筆、不像 Apple 緊抓著觸控技術、App 介面不放。唯一跟 Amazon Echo 的互動方式就是透過聲音,簡潔俐落

  • 成功的詛咒;失敗的祝福

當然,時至今日,後手機時代的殺手級產品與平台仍未出現,所謂殺手級產品就像 90 年代的 Windows CE 設備;像 Apple 推出的 iPhone。iPhone 至今不過 10 年,談下一個產品也許還有些言之過早。

現在,也許很難跟 Apple 抗衡,他們就像是手中握有許多冠軍戒的冠軍隊伍。不過,認真回想,所謂的一代 pitch 一代神,真的有一間公司可以一代又一代的統治這個世界嗎?巨大成功帶來的,也有藏著劇毒的思想詛咒在其中。

在科技潮流的洪水中有許多人被淹沒在其中,不過,歷史已經證明失敗也有其力量之所在,誰敢勇於嘗試,利用失敗帶來的祝福(buff)壯大自己,成功地站起來,誰就可以得到這個世界。

(參考資料來源:Medium;圖片來源:Ramdlon。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美國教授公開自己的「失敗履歷表」,被打槍這麼多次還不放棄也蠻厲害的

沒落 CEO 的真情自白:面對現實、接受脆弱、不再偽裝自己!才是接受創業失敗最好的做法

42% 的新創失敗原因都是同一個:市場根本不需要你的產品!

【臺大洪士灝】不要怕失敗,被人家當成草莓族又如何?

公家機關是棒槌?前 IBM 工程師 4 分鐘做出政府花 4,000 萬台幣做的 App

$
0
0

cash

最近,美國機場安全部門 TSA(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請 IBM 幫忙做了一個 App。

這個 App 從外表看起來並沒有太複雜,主要目的在於「隨機」地告訴機場排 Pre-check 功能的旅客們要排在左邊還是右邊。這個 App,IBM 向美國機場安全部門收了符合其身價,尊爵☆不凡的 140 萬美金(約 4,000 萬台幣)。

一切都很和平,直到有一名前 IBM 的工程師 Sandesh Suvarna 突然跳了出來打破皇城內的和氣。這個工程師獨立製作了這個 App。

重點是他大概只花了 4 分鐘來重現這個 4,000 萬的 App。更過分的是,他把製作過程完全地放在 Youtube 上。

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該 App 的使用情況與 Sandesh Suvarna 獨立再造該 App 的過程。

  • 美國公家機關都是棒槌或肥羊?

因為 IBM 也沒有公布該 App 的程式碼或是背後的架構,所以也沒有人知道該 App 是否有其他的細部功能。例如有人認為該 App 並不是真的「隨機」產出左或右的方向而是有其演算法邏輯所在。或是有人認為 IBM 開出如此高的天價主要是在於 idea 的發想。

不論如何,這名印度籍的前 IBM 工程師 Sandesh Suvarna 的確好好地秀了一手。

(參考資料來源:Bloombergindiatimes;圖片來源:Wiki。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合作夥伴則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什麼事情聽起來很白癡卻是台灣傳統企業通病:(以下開放填空)

看準印度「慢性病管理」市場潛力巨大!印度美女創業家正顛覆傳統處方藥產業

只賺眼前利不想永續商業策略,Intel 的未來早在十年前就死乾淨了

數位化也好傳統化也罷,銀行業核心至始至終仍是「信任」二字

$
0
0

科技越來越進步,隨著電子商務、行動付款、線上銀行甚至區域鏈的出現,一波波科技服務演變帶來的破壞式創新不斷衝擊我們已知的生活模式,在這背後最直接受影響的金融業的未來,又是什麼?

每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各界領袖和權威在滑雪盛地瑞士齊聚一堂,談論世界所面臨最緊迫的問題,今年年初的論壇上,便有金融界人士大談金融業所受的衝擊與挑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 IMF)的常務董事 Christine Lagarde 率先預測 2016 的全球經濟走向。她認為全球經濟如今之所以會有成長滯停的情況,是因為即便距離雷曼兄弟崩潰已有七年,我們仍未確保金融穩定。許多國家仍存有脆弱的金融組織,而在即將開始發展的市場中也潛藏著金融風險。

綜合而言,2016 的全球成長將不平均且令人失望。由於低生產力、老年化人口以及全球金融危機拖累了成長潛力,全球經濟體的中期成長見幅也會縮小。高負債、低投資與一蹶不振的銀行問題持續拖累進步的經濟體,例如歐洲的某些國家;許多其他經濟體也持續面對在危機後信貸與投資大增後不斷更動的政策。

不過,Christine Lagarde 也說,幾個主要經濟體的轉型將在全球創造溢出效應,影響她的這番見解,特別是中國迎向新的成長模式的轉移,以及美國金融政策標準化的努力。這兩者皆是必要且健康的選擇,對這兩個國家和全世界都有好處,唯一的挑戰是該如何有效且順利地管理政策。

另一方面,該論壇的首席經濟學家 Jennifer Blanke 提到了所謂的「第四代工業革命」(Fourth Industrail Revolution)對金融業現況的破壞。她指出,透過新科技、機器人和 3D 科技的開發,我們面對了一波波飛速的創新衝擊,被影響的範圍和程度大到改變了我們的生產、行為、商業模式以及賺錢的方式。就算這些轉變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發展的模式不同,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市場能不受這波衝擊影響。

關於全球金融系統的未來,最重要的還是顧客與系統之間的信任。Christine Lagarde 強調,雖然規範不是關注重點之一,這個部分仍然有許多不足需要被加強。零售銀行(Retail Banking)也在改變,現在許多人根本就不需要或從未踏入過銀行,他們用另一種非傳統的方式處理商務。

虛擬貨幣和區塊鏈造成的混亂將更嚴重。他們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對我們有益,減少成本支出、提供更好的利率價值,或接觸到從未涉足銀行事務的人。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他們也可以成為下一個犯罪的溫床,潛在的金融恐怖主義和非法經濟完全可以破壞現有的金融政策。

  • 死板規範 VS 科技創新,銀行業在乎什麼?

「我們非常在乎科技創新。」James Gorman 表示,銀行業基本上非常依賴科技。如果銀行業者不關注政策和規範,那他們已經失職了;相同地,如果銀行業者忽略科技發展的趨勢和意涵,也代表他們的不專業。

Jogn Cryan 認為,就算創新在競爭強烈的銀行業中是稀鬆平常的事,銀行在處理科技方面的改變時仍然非常緩慢。這不代表銀行在未來的金融科技時代會不復存在,因為他們還是被政策保護著,而金融交易也還是兩間銀行之間的事。

  • 未來到底還會不會有「現金」?

幾乎所有人都在思索這個問題,而論壇得到的結論是,十年後的人們將不知道現金為何物。為什麼?因為現金不但沒效率又沒必要存在,更是非法經濟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許多人對金融科技都既憂既慮的,James Gorman 無奈地說道,「沒錯,金融科技是真的,但它不會一夜之間改變全世界。這些科技服務的潛能要透過好多年的開發和進步才能完全展現出來。」

PayPal 的 CEO Dan Schulman 可以說是金融業最主要的破壞者之一。他表示,我們跟未來的成功之間最大的阻礙,就是既有的成功經驗。「很多大企業都在複製已被創造出來的成功經驗,卻不去想像未來有什麼可能,這是一個很大的盲點。」

他更強調了現在正在發生的五點趨勢,呼籲每個人都謹記在心:

金錢一定會電子化,但不要忘記了,百分之八十五的全球交易仍然使用現金完成。

行動概念風靡全世界。很快地就會左手拿智慧型手機、右手持有銀行分權。這讓產業能夠重新思考消費者交易與其的關係,並讓千萬人得以上線。

資訊爆炸不會停止,演算法就是電子商務的武器,數據就是彈藥。數據的品質越高,對顧客而言就越有價值。安全和隱私是最大的憂慮,但數據將會改變價值主張。
產業分隔線、產品分隔線都在逐漸消失。以電子付款服務為例,它涵蓋了科技公司、行動裝置、製造業者和商人。

安全性是 Dan Schulman 日日夜夜都在思考的問題。數據量如此龐大,認證、驗證變得十分艱難。

  • 監督者準備好面對全新局面了嗎?

Tom de Swaan 認為監督者和政策管理者首先需要界定:他們要規範什麼?隱私?數據交流?還是其他環節?金融界還在重新建立它們與使用者之間的信任關係,邊修復信任,邊向使用者索取他們的數據、聲稱這能幫助開發新產品,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任務,更別說規範系統需能適用於全球。金融界走向電子化、科技化之際,網路安全問題也需要被解決。

銀行業的核心,至始至終仍然是「信任」二字。換句話說,就是當顧客要求取回他們的金錢時,銀行必須有能力回應他們的要求,而非像 2008 金融危機時一樣,狼狽承認他們把 A 的錢給 B 了,面對顧客的要求卻拿不出錢來。

fintech_ beBit_600x100

台灣來得及發展 Fintech 嗎?都說區塊鏈好用,但區塊鏈公帳到底安不安全?私鑰遺失了怎麼辦?

– 日本最大數位策略顧問團隊 beBit+區塊鏈專家胡一天,你的所有問題我們一次解決!
– 融入最夯「使用者為中心」設計思考,帶你創新規劃消費者尬意的金融產品
– 報名就加贈一本金融研訓院好書《決勝數位金融時代》!你還等什麼?

(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圖片來源:U.S. Embassy BernWorld Economic ForumTech in Asiazoonabar,CC Licensed)

隱藏功能一次學,6 招必殺技讓你在 FB 上讚數破百

$
0
0

FB 推出十年多來,儼然已成為拓展商機,接觸群眾的最佳利器,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論你是商業考量還是個人使用。各位 FB 社群達人,來看看以下幾項功能你是不是都知道了呢?

  • FB 收件匣

如果你已使用 Facebook 一段時間,你的收件匣裡大概有一個塵封已久的資料夾(Messenge Request),裡面有許多未讀取的訊息。這些訊息來自於尚未成為好友的,完全陌生的發信方。訊息內容可能是垃圾信件,但如果你是用 Facebook 拓展生意的,就別漏掉這個資料夾囉。

  • 隱藏版表情符號

表情符號比直白的文字敘速更生動有趣多了。Facebook 將一些常用的表情符號直接轉成圖示,常用的如: : )、^_^。但還不只這些喔。來看看以下五個,你會用幾個。
(y) =
(^^^) =
:|] =
:poop: =
<(“) =
想知道答案?請看Facebook Emoji 對照表,從此回文不再死板板。

  • 在 FB Messenger 中傳送檔案

點選 Fabebook Messenger 對話視窗右上角的工具選項,讓你可以直接傳送電腦上的檔案讓對方下載。而最近,又新增了支援 Dropbox 的選項囉,點選對話視窗「讚」旁邊的圖示,再選擇「更多清單」,就可以直接傳送 Dropbox 的檔案連結。如此一來,傳送檔案更輕鬆,而可傳送的檔案大小限制也會是 Dropbox 的容量限制了。

  • FB 當部落格使用

有時候你要分享的不是只有短短幾句話或一張照片就可以完成,而你又沒有使用其他的部落格,這時候 Facebook 的網誌(Notes)功能就可以幫上忙了,你可以分享整篇文章,圖片也隨你內嵌,最棒的是,你不需要會任何語法。這個功能一直以來都有,但因為操作不便,使用率一直不高,去年年中已改版,介面更簡單,操作更便利了,想成為有想法、有內涵的部落客,你可以從 Facebook 開始。

  • 下載你 FB 上的全部內容備份

下載你在 FB 上所有個人資料備份的好處是,你所上傳的資料,包含圖片、影片、訊息、聊天內容等,可在日後帳號刪除後,避免重要資料難以找回。只要前往設定 -> 一般 -> 下載你的資料。你的所有資料即會經由 Facebook 伺服器整理並寄至你的電子信箱。這對認真經營 Facebook 的人來說,保存這些歷史資料可是一項重要工作啊。

  • 檢視廣告推薦內容

有時候你追蹤某位名人只是出於好奇,不全然是喜歡,但 Facebook 的運算式會認為你對這方面的內容都很有興趣,從此不斷發送相關的廣告文章。這時要調整你的廣告文章來源,可以在設定 -> 廣告 -> 編輯 -> 廣告偏好做更改。點開你的廣告偏好,你可以看到 Facebook 已根據你的喜好幫你設定了各種類別的相關廣告來源,你可以選擇刪除任何選項,或你想再增加偏好,都可以在這編輯。

Facebook 功能推層出新,除了以上幾點,PCMag 也精選了五項功能,有興趣的讀者也來看看吧。

(資料來源: PCMag, 圖片來源: giphy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

小題大作?但事實往往比你想得更複雜!中國悄悄對準美國科技業進行安全審查

$
0
0

《TO》導讀:中國與美國已共同捲入了一場技術爭議的緊張關係,提升了美國境內技術安全性問題,以及在美企業默許北京政局掌控的程度,生怕進口科技產品商業行為,沒獲益到反被高壓的國家機器懲處。

此外,讓科技公司們憂心的是,審查如同開啟先例,若引起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後續如要配合每個國家要求的檢查,代價不僅昂貴,也表示企業不得不交出更多的秘密,以換取批准進入市場的風險。反觀其他國家包括美國、英國的技術產品審查,通常集中在將由軍方或政府使用的產品,而非民生產品。

中國官方正悄悄地監控國內販售的Apple 或其他科技大廠品牌的產品是否會引起潛在的國安機密問題;對此,中國官方與華府之間增添緊繃關係。匿名者透露,最近幾個月內,Apple 和其它企業的員工們一直受到中國官員要求外國高科技公司的行政人員或員工回答有關產品的問題,欲針對加密和高科技產品的數據進行審查,是由中國互聯網管制局委員會管理,包括國防軍事安全機構的專家和工程師。

中國官方還沒有正式透露正在進行的審查。由於缺乏中國政府官方端消息的正式披露,使得美國政府很難表達其反對意見,據報中國正悄然展開進一步以美國科技公司為耙心的政策。而中國互聯網管制局表示,許多國家也都同樣進行安全性審查,這樣的舉動並無針對任何國內所販賣的產品。

關於技術審查的細節並不多。中國日報於 2014 年揭露,受審查影響的公司可能包括 Cisco 系統和微軟。其他新聞媒體曾報導審查將防止產品供應商的「非法控制,任何干擾或中斷用戶系統,或非法收集、儲存、處理或利用有關用戶的訊息。」Cisco、微軟、Apple 皆拒絕回應此新聞。

中國官方管制美國企業的議題一直都被視為是高度外交性的,美國曾經向中國反制一項法案,因中國政府要求外國企業交出加密金鑰,去年,歐巴馬對外國企業的銀行帳戶在中國境內被終止的這項議題表達高度關切。而這兩項爭議,後來中國態度轉為妥協。

即使中國官方如此考量安全性問題,他們仍十分仰賴美國的科技產品,大部分的中國官員、國營企業和其他握有機密資訊的組織:如大學院校、研究中心等等都使用微軟電腦。而大部分中國用戶的智慧型手機軟件都由 Apple 或 Google 出品,而支援中國銀行、能源公司和國防部的高速運算法,也是美國設計的晶片和伺服器。

Apple 法律總顧問 Bruce Sewell 表示,兩年前中國政府就詢問過 Apple 是否能開放分享原始碼,當然 Apple 是拒絕的。當然我們也看到 Apple 也面臨了中國實際施行的管制,如 iBooks 和 iTunes 電影等服務都被終止。上週 Apple 透露將投資一億美元在中國製 app「滴滴出行」(中國版 uber),而此舉被科技專家分析為:拍中國的馬屁。

上月演講中,習近平指出兩大科技政策的主要進展對策,其一是該國內會繼續吸取外國企業科技知識,並確保他們的產品是「安全且受控的」。這代表了外國企業及產業群體需要將產品安全系統的入口交給中國政府、提供加密金鑰或安全碼,代表政府研究的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組織的簡報中,表達了審查制度明確動機:

「作為世界互聯網的節點,各種形式的攻擊和新的防禦技術皆不斷倍增,為中國新興的數位產業帶來莫大衝擊。」代表官方的研究中心在簡報中如此呼籲。

我們從這個全世界都在關注的風波中可以見得,風起雲湧的表面實際隱約揭露了中國的數位安全系統性漏洞、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如美國、俄羅斯、以色列、英國和德國)之間技術差距的斷層

(資料來源:NYtimes;圖片來源:obihirorabbit, CC Licens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傳說同事太笨容易引發心臟病,避免辦公室笨蛋請看職場保命七招

$
0
0

研究指出,辦公室文化對於職場滿意度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要如何分辨哪些公司到底是不是隱藏地雷的辦法,就是觀察他們的「職場文化」

那麼,一個公司要如何孕育優秀的職場文化呢?答案很簡單:讓人才適得其所。有些人會以為只有創辦人才有辦法創造公司的文化,當然,公司創辦者們是其公司價值的根源沒錯,然而,當公司規模日益擴張,職場文化還是可以持續進化和調整的。以下七種角色即是組織文化的新面向,每個角色都有知名公司的真實例子:

  • 1. 培育者

Google 創辦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理想的公司文化是:希望公司氣氛能夠像是生活在母校「史丹佛大學」。於是,他們創立初始就雇用了幫員工料理餐點的主廚。除了免費的員工餐之外,Google 嘗試打造一個新鮮人的工作體驗和文化,Page 曾說:

「當你剛畢業成為一個新鮮人的時候,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我們把專案計畫的工作變得讓許多人都躍躍欲試,這種吸引力讓員工願意去相信:『我在做很重要的大事,我正在改變這個世界!』於是每天起床都會活力十足去上班,因為工作是有意義、有影響力的。」

有些文化研究學者在提到助長良好職場文化的時候,會稱 Page 這樣的人是公司的「培育者」。紐約時報雜誌專欄作家 Thomas Friedman,幾年前與亞馬遜執行長 Jeff Bezos 聊到科技與領導趨勢的話題,Friedman 提到 Bezos 自己是相信:「別把自己當成是設計師,而是培育師。就像種花一樣,需要播種、施肥、從土壤開始孕育和啟發各種想法,並確保有人在執行這些任務。」

而培育者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公司的文化價值寫下來與員工們分享,Page 和 Brin 就在 Google 成立後幾年內就做了這件事。

  • 2. 賢者

大多數創辦人常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專注於企業文化,實際上這是他們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一個賢者會告訴你,公司最重要的就是關注文化。2012 年,Airbnb 創辦人們邀請了他們的投資者 (也是 Paypal 創辦人) Peter Thiel 來到他們位於舊金山的辦公室,身為創業老將的 Thiel,在那時候告訴他們唯一最重要的寶貴建議就是:別把公司文化搞砸了。

  • 3. 將心比心的人

招聘人員的作用不再僅僅是挖掘人才,而是付出理解與同理,幫助他們的求職經驗能更加美好。Airbnb 的人才招募長 Jill Riopelle 做到了這件事,在公司招募程序當中,她運用了一項技術「體驗旅程地圖」讓同理心發揮實際功效。

她那些求職者在會議室裏面,反思自己最好和最差的面試時刻。接下來他們集思廣益去制定理想求職的過程。另外,與申請人的通信過程中,當申請者會收到一個溫暖的電子郵件確認消息。信的內容會請他們勾選接下來的步驟,並建議考生有什麼可以在此期間做(觀看企業文化的影片、或閱讀常見問題解答等等)。 Airbnb 會主動向未遴選上的人提供回饋意見,這有助於申請人對公司保持積極的態度。

結果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再度向 Airbnb 申請二次求職,而且他們已經擁有更多經驗,並了解哪些職缺更適合他們。

  • 4. 天才達人

2009 年,Netflix 公司上傳了公司內部專用文件到 Slideshare 上,隨即引來一場軒然大波。McCord 認為,優秀的同事勝過一切。Netflix 相信他們能為員工做的最好事情就是只聘請達人和他們一起工作。她只留下技能可以與公司搭配的員工,並且讓天才員工們依照他們的需求享有種種福利,McCord 不依照八股的人資守則做事,而是根據公司主張價值和員工的核心趨力來訂定福利

人才們必須重塑公司的政策以符合公司的文化價值和員工的個人價值。最重要的是,定義匹配公司的行動方針和價值。

  • 5. 院長型人物

Randy Nelson 曾在皮克斯工作的 12 年期間,就是擔任這樣的院長型人物,而現在他在 Apple 工作。他的角色是創造職業發展計劃,不僅培養員工,但實際上是幫助教育員工。皮克斯時期,他讓員工從每週可以選擇 14 才藝課程來進修,包括芭蕾舞、繪圖技巧、程式語言、肚皮舞、甚至色彩學。這使得皮克斯的人才可以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做出更棒的電影。

院長型人物可以促進員工合作和創造力。他們可以幫助員工再恢復學生的心態:當我們學習,我們就會擁有可塑性,這也是皮克斯創造了歷史性成功不可或缺的原因。

  • 6. 說故事的人

Ideo 公司成立意旨在以說故事的方式去吸引潛在的人才。這間擁有 700 名員工的公司,招募人力的預算其實很少。與其一直舉辦公司招募會,他們則是利用說故事來吸引潛在的人才。因此, Ideo 鼓勵所有員工成為說故事的人。

故事能讓一間公司更具有人情味。Ideo 在部門裡面設計了一個房間,讓所有員工可以經由影片、文章、個案報告、廣播等等媒介,收集每個人不同故事的聲音分享到外界去。每則故事,都豐富地展現了 Ideo 公司的集體文化、思維和價值。

  • 7. 勇於製造「問題」的人

一般來說,在公司擴張到中型或大型的規模時,增加企業文化的多樣性會變得困難;然而,若在公司創始成立的時候就能設法成就這件事的話,就可以維持這塊土壤的多樣性了。

Slack 就是一個好例子。許多公司都會使用他們提供的職場溝通訊息 app 軟體,像是紐約時報、美國太空總署、Airbnb、Spotify 等等。Slack 當初成立第二年,當他們的員工超過 40 人的時候,進入快速擴張時期, Slack 人事部副執行長 Anne Toth 一直極力推動公司的多樣化人力管理、而且勇於做出及時修正策略的方針,例如她總是丟出如「我們的員工升遷率一樣嗎?那慰留率一樣嗎?員工們有同工同酬嗎?」等等問題。

另一方面,Slack 面對招募人才的時候,也調整刪除那些無法客觀地評價答案的面試問題,例如「你的嗜好是什麼?」這個問題不但與面試者的工作能力無關,還有可能引發不相干的偏見影響面試結果。

  • 結語

不管你在公司裡實際職位是什麼,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這些角色。為什麼這些角色重要?因為員工擁有越來越多樣貌,職場文化越來越不可或缺。

據勞動力中心最近的研究中顯示,員工感受到他們在公司的文化上,比起以往有更大的影響力。他們特別覺得,塑造企業文化的權力並不在於領導者或 HR 團隊,而是工作的人們。很顯然,為了吸引和留住員工,企業需要專注於文化。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件事,人數正在不斷擴張中。

(資料來源:Co.design圖片來源:guccio@文房具社, CC Licens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FB 營運長說它是矽谷最重要文件!Netflix 公開超凡經營的秘訣
Googler 分享超高效時間管理:一周五天,每天你都做對工作了嗎?
【企業數字管理真經】別亂設 KPI !員工達不到還做假業績你就倒大霉
【臺大洪士灝】被微觀管理和 KPI 殘害的人生,何時方休?

【創業甘苦】到國外才知道,在台灣我們連把槍都找不到,卻被要求站上世界戰場

$
0
0

本文為食我創辦人 Mask Wu 在參加完日本 Slush 還有香港 Rise 新創大會後的心得,內容主要以創業者的心境來看待台灣目前的創業投資生態環境,以下為作者第一人稱敘述。

這篇文很長很直接,但不會比台灣創業者要付出的生命與時間來得長,沒耐心看長文的朋友建議不要輕易嘗試。

2016 年的五月份可能是我創業以來最接近世界的一個月份,冒著要被某些人酸說「創業人不要只想著出去參展」之類的屁話,一個月內帶著表現不錯的餐飲社交新產品 #Eatgether (http://eatgether.com/) 跑了東京與香港兩個國際網路新創論壇,也都很榮幸都能獲選上台簡報的機會,這一個月份簡直累到不成人樣,導致一回國就重感冒,但是卻讓我在看待創業這件事情上有了全新的視野。有很多的學習,但最大的感受,其實就是出國後才知道,在台灣的我們連把槍都找不到,卻被要求站上世界戰場。

  • 東京 Slushasia:把創業論壇當作超大型派對來辦的國際組織

來自芬蘭,由一群年輕學生發起的非營利組資 Slush,現在已經是堪稱是除了 web summit 之外,全歐洲最知名的幾個創業論壇主辦單位之一,而在亞洲舉辦的場次就叫 Slushasia,它除了聚合全世界的創業團隊、媒體、以及投資人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能把整個會場打造成像個超大型夜店一樣,無論是會場佈置、燈光、影像、宣傳方式、會議流程… 等等,讓所有身在其中的創業團隊都能感染到一身的「潮」味,他們讓這些可能是最不 care 時尚外表的創業 Geek 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像個站在時代尖端的流行分子一樣的對待,覺得自己不再是一群奇怪的少數人,而是很驕傲地因為自己是創業者而能參與這樣的聚會,樂於與更多人分享。

在這樣的氣氛下,什麼事情都變得可能,你可以更大膽地與人對話,更放縱的提出合作的提案與投資的想法,也更有機會觸發各種改變世界的點子。在這裡我們不但遇到了許多獨立投資人,更有許多和大企業交談的機會,比較可惜的一點是,縱使再這樣國際級的展會中,在日本用英文溝通依然是有點吃力的,若想要進日本市場,還是自己學日文或者帶著日文翻譯比較有效率些。

  • 香港 Rise:樸實無華但充滿速度與含金量的國際級展會

參加完在美好日本氣氛下的 Slushasia 後,再來香港這個繁華卻極度擁擠的城市參與 RISE,會有種格格不入的感受。一樣是來自歐洲的展會組織,RISE 是更有名氣的 Web summit 亞洲展,但是會場內的硬體設備完全不是在同一個檔次,從上百隻的絢麗電腦燈主舞台,變成黑幕圍起來的簡單擺設、超大螢幕的 Pitch Stage 變成了超小螢幕的簡易舞台、大型鐵板的攤位展架,變成只用簡單竹竿木桌撐起的簡陋攤… 一切都無法相比。

但瑕不掩瑜,參展的目的終究是為了商業機會,在 RISE 我感受到的是,雖然不像很多台灣商務展有 Showgirl 可以看,但香港這個城市帶來無比的國際化能量,會場中超過一半的外國面孔,還有操著一口流利中英文的香港人,質與量並重的投資人與媒體。三天下來創造的媒體曝光與淺在投資與合作機會真的非常驚人,尤其我們還被幾個當地的大集團直接約見了後續會議的時間,這在過去的展會中是比較少發生的。在這裏,我感受到的氣氛就是「直接」這裏的投資人不會跟你拐彎抹角,對你有沒有興趣會直接告訴你,想投資不想投資,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投資經驗,背後有哪些資源,都會直接告訴你。因此這裡的速度相當快,對於時間最不夠用的創業者來說,只有「過癮」可以形容。

  • 在台灣,就算做到第一名拿到世界上來看還是不值錢

在這兩個展會後,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台灣創業環境」的優勢到底是什麼?台灣是個非常好的新創產品實驗市場,不大不小,剛好有足夠的資源去測試一件事情是否能被接受。但是當香港的上市公司 CEO 直接告訴我「台灣創業的優勢就是人才便宜」,除了這之外,就沒什麼好提的。「你一定要一開始就要有世界市場的思考,不然妳的點子在台灣就算做到第一名也完全不值錢」,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是震驚的,從來不覺得台灣團隊會比國外團隊差的我,被當頭棒喝,台灣的創業模與點子有許多絕對都是有辦法登上國際舞台的,但是為什麼至今走出去的團隊這麼少呢?真的是沒有在一開始就設定好,還是有其他原因?

  • 在台灣,我們只有拳腳,卻被要求站上世界戰場

在台灣創業的人,應該很能感受到我想說的,我們在自己的國家,無論初期有多努力,驗證了多少事情,但依然很難找到願意給你槍彈武器的機會與人,偏偏這些「前輩們」每次對外發言,都是希望台灣的「年輕人」要有上國際戰場的勇氣,不要只想在島內安逸。但真的是這樣嗎?「錢是英雄膽」這句話我是非常認同的,如果所有的資源都卡在房地產與大企業的股價和現金帳上,沒有人願意釋放資源,或者付出時間去瞭解現在的新創公司與各種新趨勢和創業模式,沒有任何的資源被下放給年輕世代,我們又怎麼「有膽」去挑戰世界?我想我們缺的絕對不是膽,我就說直接些,是「錢」。印象很深刻的是,在香港的一位投資人告訴我「你們台灣的新創公司估值真的很便宜,這棟大樓裡面隨便一套房都比你們的公司還值錢。」,我們只有苦笑,然後繼續想辦法哪一天能把自己變成「台灣之光」,再回頭來改善這種奇怪的環境與生態。

  • 台灣經濟轉型期,新創環境真的需要更多的資源

但其實這幾年來,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多努力提升整個環境的人與組織,像是這次的海外參展,真的要很謝謝 TSS 台灣新創競技場願意支持將近 20 組台灣團隊,全額補助機票與參展費用讓我們有機會到國外見識與交流,這也是我創業七年來,第一次被國外團隊羨慕,我們能有這種資源出來。如果台灣能一直持續的,不斷有這樣的資源挹注在新創產業中,將有助於讓整體台灣過去代工產業為主的科技產業基礎,加速轉型到創新的網路時代商業模式。而不是一直發生創業團隊被「創投」或「風險投資」單位找去「聊聊」,不是透過「投資風險」來幫助團隊,反而有種被拿去當創投了解市場的練功對象。我常常在想,把蓋大巨蛋的錢拿來投資新創就好了,可以養出多少間國際級的新創公司?

  • 請用尊重我們的估值,投資台灣的新創團隊,讓我們有武器上世界戰場

日本很競爭,但很團結。香港很擁擠,但很直接。台灣很舒適,但很緩慢。我們的慢,常常不是因為我們自己真的很慢,而是這我們根本沒有資源去快起來。我們是白手起家的創業第一代,我們背後沒有資源,我們擁有的就是一雙靠自己練的拳腳,一個被打不倒的信念,還有一副不管再不被尊重都依然掛在臉上的笑容。台灣的新創公司擁有全世界最強的韌性?光看我們被政府補助款拒絕還有被投資人只是看看後,還能繼續撐下去就知道。台灣的新創團隊擁有全世界最強的能力?隨便拿一些海外或中國團隊被投資的金額與單位使用者獲取成本,就知道台灣團隊有多像打不死的蟑螂一樣,再少的錢都能變出很大的成果。但台灣的新創團隊有全世界最大的資源嗎?沒有,我們真的沒有。如果你是有錢的投資人、大公司的企業主管、創投前輩、政府單位部門,若您看到這段文字還沒離開,是的,我就是想跟你說:

「台灣新創團隊真很缺錢,不是一大堆有的沒的輔導!」

請給我們機會,我們為的絕對不是拿這些錢去享受現在,而是替台灣拼一個未來。

(本文獲食我創辦人Mask Wu授權刊載,圖片來源:d!zzy,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公關免苦惱!NASA 分享成功活動的必勝技 :有妹子就成了!

$
0
0

NASA 的年度駭客松「太空 App 挑戰(Space Apps Challenge)」堪稱全球最盛大的駭客松,目前已經舉辦了四年,去年在一百三十三個場地吸引了高達一萬四千兩百六十四人參加,於短短四十八到七十二小時內使用 NASA 提供的資料數據庫設計出一款 App。一個在多哥洛美(Lome, Togo)的隊伍建立了一個潔淨水地圖 App,而在印度班加羅爾的某個隊伍設計了一個行動天文館,另一個在加州帕薩迪納的隊伍為太空人設計了一個口袋助理。

NASA 的年度駭客松每年都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參加者,但他們一直沒辦法鼓勵更多女性參加者加入。「每年的參加者有百分之八十是男人,」NASA 的開放式創新專案管理人,同時也是每年太空 App 挑戰的主辦人 Beth Beck 說,她注意到過了國中這個階段之後,駭客松女性參加者的數量就急遽下滑。

舉例來說,去年在多倫多的駭客松將參加者分為兩組,學生組和成人組。在學生組中,至少有一半的參加者是女生,她們像小蜜蜂似地成群結隊,在會場跑來跑去,積極接觸、學習不同的科技技術。然而在主要的會場裡,成人組的成員幾乎都是男人。

「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女孩失去她們曾有的好奇心和熱情。」Beth 開始著手觀察各地的駭客松情況,試圖了解為什麼成人駭客松的男女比如此懸殊。她從歷屆 NASA 駭客松的紀錄中搜尋蛛絲馬跡、閱讀關於女科學家的文獻、訪問其他科學組織,幾個月後終於歸納出一些結論。

  • 女性需要從環境中尋求安全感

每年 NASA 都會創辦許多 App 挑戰活動,主題包括太陽能、地球、火星之路、太空站等等。起初 Beth 以為這些主題過於沉悶無趣,沒辦法吸引女性的興趣,然而她們試著設計了一些活動題目,卻沒有如預期地吸引到女性參加。

事實上,女性並沒有對特定主題比較有興趣或沒興趣,她們在乎的是在一個夠舒適、自在的環境,自由地探索、研究這些知識。Beth 表示,「女性會下意識地尋找代表安全和包容的信號,她們想要找到證據顯示,她們在這個環境會受支持、受尊重。」這些信號通常都很直觀:她們會在活動頁面上尋找過去女性參加者的照片、女性講者的名字或是女性主辦人。就算只是大會廣播時由女主持人負責或是特別提到女性參加者,也能讓女性感到安心。

  • 女性想要事前做好準備

另一個很有趣的發現是,勇於參加這些活動的女性通常希望能在前一天抵達會場,甚至是在前一天就組好參加隊伍。她們想要先熟悉活動現場的環境,並事前了解活動主題和相關知識。「這讓她們在活動當天會場被男人塞滿時,能更有自信。」Beth 解釋道。

根據這項觀察,NASA 開始在駭客松前一天舉辦數據工作坊,且特別鼓勵女性參加者出席。去年,NASA 在紐約舉行了駭客松事前說明會與工作坊,強調他們的核心概念是注重多樣化的背景與經歷。在說明會後,有針對寫程式、建立模型、取得與運用數據和描述概念的簡單工作坊。

這個訓練活動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參加者都是女性,而她們全都留下來參加隔天的紐約駭客松,佔了所有參加者的一半,那年的男女比是史上最平均的,也因此,NASA 今年會在全球四十九個不同的地點舉辦類似的營隊。

  • 女性需要完善的孩童及幼兒照護規劃

對男性而言,駭客松是他們閒暇時間的興趣和活動,但 Beth 的調查顯示,許多女性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其他的家庭責任需要處理,讓她們沒辦法隨意參加駭客松。不只是在家庭觀念保守、認為科學屬於男性的開發中國家才有這個問題,即使是在美國,在提供孩童照護規劃的活動,比起其他類似的活動,女性參加者的數量多上很多。

  • 女性想要感到她們有所貢獻

NASA 的駭客松開放給所有各項專業領域的人參加,不侷限於會寫程式的工程師。Beth 發現,多數男性參加者會單單因為對太空有興趣而參加活動,儘管在現場時他們只能提供想法而無法實際動手做。

相反地,女性參加者希望能夠有實質的貢獻,她們想要確定自己擁有的技能能在活動中有所發揮。為了給予女性發揮非工程實力的舞台,Beth 在每場活動都清楚地表明,每個隊伍都需要一個口條清晰的講者,來解釋、分析他們所設計的 App 的價值和目的。

這樣一來,無論會不會寫程式,女性在團隊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Beth 表示,「只要她們有機會去體驗駭客松活動,她們就很有可能在之後去學習寫程式,然後帶著更多專業技能和實力回來參加下一屆。」

Beth 到目前都還在致力於提高駭客松女性參加者的比例,不過已經小有成果,她的努力也在去年激勵了兩個開羅的女學生。這兩位開羅女學生在她們參加的某次駭客松中,注意到主持人特別向會場中的女性喊話,她們因此想要在開羅舉行一場類似的活動。然而,她們的教授回絕了她們的提議,說女性不被允許這麼做。

收到她們的提案信後,Beth 親自回信鼓勵她們著手籌備活動。那場開羅活動最終成為全世界最盛大的太空 App 挑戰,光是當地就有七百個參加者,還有三百個人在候補名單上等待機會。「許多有能力的女性都聽過反對女性發揮實力的聲音,說她們做不到,」Beth 說,「但其實只要願意支持她們,告訴她們『妳們就是我在尋找的人』,女性也能完成令人欽佩的大事。」

(資料來源:FastCompany;圖片來源:Jan KrausBenjamin HornCorinnepwTechCrunch,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到底是駭客松還是創業松?台大駭客松引爭議
想學 Coding?不妨從駭客松看看哪種「程式語言」最受歡迎
改革招聘過程,矽谷最新面試法:辦場駭客松吧!

炫富就一次炫個徹底,透明引擎蓋的法拉利讓路人羨慕到哭

$
0
0

法拉利去年發表了一台賽車級跑車,也就是全新一代的 Ferrari 法拉利中置 V8 跑車 488 GTB。最近,Business Insider 的作者之一 Matthew DeBord 的社區就來了一台 488 GTB。

跟其他同系列的中置引擎跑車不同的是,488 GTB 配置了 3902 cc 排量的 V8 渦輪增壓引擎,讓這台跑車的最大功率輸出高達 670 馬力。

渦輪增壓器利用引擎排放的氣體去推動增壓空氣的渦輪,再將之送進汽缸裡,空氣質量越大,動力就越大。

一般而言,使用渦輪推動的問題就是它們會有延遲時間,比起傳統的無渦輪引擎,動力回應油門運動的速度稍嫌慢了一截。法拉利聲稱 488 沒有這個問題,甚至他們宣稱這個油門反應少於一秒,但我們其實很難確認。

這次 Business Insider 遇到的 488 最特別的「缺陷」莫過於它的引擎蓋,原本完整保護、覆蓋住底下設計精緻、譽為自成藝術的引擎的引擎蓋,居然是透明的。透過透明引擎蓋,車子行進中的時候,車主和其他人便能清楚看見法拉利引擎的運作方式,把這組高規格引擎看好看滿。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如何熱愛自己的工作?如何找到工作成就感?心理學家有解

$
0
0

5490793075_1015631de6_z

最近關於「好學生」的段子又火了起來。大約意思是這樣的,開同學會的時候發現,當年的差生現在一個個當上老闆,開著公司,駕著寶馬到場,而當年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們,則成為老闆的下屬,收入、社會地位都遠不如當年自己瞧不起的人。——這個段子的源頭是 2011 年網易教育論壇的一篇文章,《“好生”與“差生”——分數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

時隔 3 年,我們依然在討論好壞學生的人生際遇。除了一句「一流學生就業,二、三流學生出國或是考研,末流學生創業」的總結外,我們更應該提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駭客與畫家》的作者、YC 聯合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如何才能做喜歡的事情》討論了這個問題。他總結了找不到自己所熱愛的工作的原因,從小父母和老師就從來沒有表現出熱愛工作的樣子,這讓我們從小就認為工作就是受罪,自然而然在未來選擇工作的時候,並不會有意識去發現自己到底熱愛什麼;另外,在青春期成長的時間裡,名利的誘惑又讓人偏離本心,反而找不到自己熱愛的事情。

到底什麼是自己熱愛的工作?保羅的總結非常好:要想知道一個人是否喜歡他正在做的事,就看他會不會無償地工作,即使不得不做另一份工作以求生存。

讓我們看一看,這個世界裡收穫了財富、名聲的成功人士,不管學歷、不管個性,他們普遍具備一個重要特徵,那就是他們都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這種熱愛總能讓他們超越困難,超越風險,超越誘惑,超越性別,超越文化。不管我們對成功人士如何定義,有一點必須承認,比起普通人他們似乎身上擁有著更能感染他人的魔力。因為這種魔力,人們總能信任他們,期待他們,在他們身邊凝聚起強大的力量。

反之,如果一個人在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那麼不會有什麼成就,因為強迫自己工作不可能比別人做得好。

  • 為什麼熱愛會令「工作」如此不同?

美國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裡(Dan Ariely)在 TED 做了《什麼讓我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談到了自己在方面的研究,他設計了幾組實驗來檢驗勞動成功對工作的影響。這些實驗都是讓測試者把樂高積木拼裝成生化戰士,不過丹採用了不同的情景,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

第一組測試者,在拼裝完生化戰士之後,會得到 3 美元的獎賞,但再繼續拼裝生化戰士,得到的獎賞金額會逐步降低。第二組測試者,基本條件與第一組相同,但是測試者拼裝完生化戰士之後,丹和學生們當著測試者的面把拼裝完的生化戰士拆掉,再讓他們拼裝。丹把第一組實驗稱之為「意義情景」,第二組實驗為「西西弗斯情景」。結果在「意義情景」下,測試者組裝完的生化戰士有 11 個,而「西西弗斯情景」組裝完的生化戰士只有 7 個。

這個測試表明,勞動成果對人的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在「西西弗斯情景」下,當著測試者摧毀勞動成果,徹底扼殺了工作的樂趣。

然後丹進行第三組實驗,他把第一組實驗和第二組實驗的過程告訴第三組測試者,讓他們預測最終拼裝完的生化會多一個。丹說,這表明人們知道知道「意義」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影響的程度有多深。

那麼意義對於工作的重要性有多深?丹設計另外一組實驗,告訴一群受試者折紙的方法,他們都是一群新手,在折彎紙之後,實驗員會詢問他們願意出多少錢把自己的作品買回來。

這個過程當中,丹發現這群受試者出現兩種人,一種選擇折紙,一種選擇不折,只是旁觀。結果,選擇折紙的人,與旁觀者相比,願意出 5 倍的價格來買這些折紙。這個測試結果表明,人們付出更多努力,使人們更愛他們所作的事情。

丹在演講中最後總結:

亞當史密斯有一句關於效率的名言。他舉了一個制針工廠的例子。他說制針共有 12 個步驟,如果一個人做完 12 步,生產率非常低。但如果一個人負責一步, 另一個人負責下一步,以此類推,生產率就會大大提高。

確實,這是個很好的例子,也是工業革命及生產效率的起因。反過來,卡爾馬克思說, 人們與勞動的異化對人們對自己工作的認識非常重要。你如果負責 12 個步驟,你會在意你的勞動成果。但如果你只負責一步,那就不會這麼在意了。

我認為在工業革命中,亞當斯密斯比卡爾馬克思更正確,但現實是我們環境變了, 現在處在知識經濟時代中。你可以自問,知識經濟時代會帶來什麼?效率是否仍然比意義重要?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我認為我們已經過渡到了另一種狀態,人們必須自己決定要投入多少精力、注意力和心意, 要多大關聯性,他們上班路上或者洗澡的時候會想著工作嗎,突然間馬克思更有道理了。

因此當我們談到勞動,我們通常認為報酬就是動力,但事實是它不止這些——還包括意義、創造性、挑戰、所有權、自我意識、自豪感等等。”

  • 「遵循本心」背後的心理學

我們總是追求幸福。但幸福感又來自哪裡?保羅在《如何才能做喜歡的事情》裡說,「做大事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艱苦,因為只有喜歡自己工作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他們根本不需要勉強自己,但是,尋找愛好的過程卻得非常認真。」——保羅完全沒有提到工資、房子這些事情,比起小時候的父母,他更加在意我們是否「熱愛」某種事情,這反映他對心理學中內部價值的肯定。

不過,這樣的觀點,未必符合流行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論。這個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實現五種,並提出了三種假設:

  1.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
  2.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
  3. 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

按照需求層次論出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溫飽,才能再去追求夢想,因為達不到溫飽,我們就沒有辦法追求夢想。也按照需求層次理論出發,一般收入較低的國家,人民的幸福感也應該較低,因為生活在這些國家裡的人們,有時候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但這樣的推論是否正確?

陽志平在《心智工具箱(13):幸福的來源》中提到,為了驗證需求層次論的正確性,Tay L 和 Diener E 從 2005 到 2011 年持續對 123 個國家總計 10 萬人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儘管需求層次論大多數情況下靠譜,但是卻沒辦法解釋,為什麼生活在加爾各達的貧民窟裡的人,也能顯得十分幸福快樂。按照需求層次論,這些有上頓沒下頓的人們,不應該很快樂。同樣,需求層次理論也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些既有財富,又有社會地位的名人,卻覺得自己精神十分痛苦。閉關一年後的搜狐 CEO 張朝陽曾經袒露心跡,「我是真的什麼都有,但是我居然這麼痛苦。幸福跟錢的多少真的是沒關係。」

如果需求層次理論不正確,那還有沒有其它理論能告訴我們,我們的幸福感來自何方?1995 年愛德華·德西(Edward L. Deci)和理查·里安(Richard M. Ryan)提出自我決定論,以嶄新的角度來解釋幸福感的構成。根據《認知動機理論的新進展——自我決定論》,「自我決定論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潛能。自我決定就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資訊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作出自由的選擇。自我決定的潛能可以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能力發展的行為,這種對自我決定的追求就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內在動機。」

自我決定論認為,人類存在三種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勝任感、歸屬感。自主性,是指人們感覺自己的行為是自發的,並且完全出自自己選擇;勝任感是指人們對行為或行為能夠達到某個水準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夠勝任該活動;歸屬感,是指人們感覺到自己與別人有關聯,是一種在意別人,也同時希望受到別人在意,人們需要來自周圍環境或其他人關愛、理解和支持,體驗到歸屬感。

如果我們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自主性、勝任感、歸屬感全都能夠滿足。在這樣的狀態下,即便工作看上去很忙碌、很辛苦,這個人也一定樂在其中。也難怪美國那麼多事業有成的名人一來到大學校園演講,就總是會討論“輟學”,因為他們都真正知道“遵循本心”,能夠讓人找到自己的幸福。

約伯斯的演講為何總能打動我們,因為他真的知道幸福在哪裡,“唯一讓人有工作滿足感的方法就是從事你認為偉大的工作,而通向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愛上所從事的工作。如果還沒找到這種工作,那就繼續找。不要將就,要跟隨自己的心,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

  • 自我決定論與我們所熱愛的電子產品

正如丹·艾瑞裡演講裡所提到的, 我們現在生存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和過去工業時代的人們已經不同。這個時代不強調對個性的壓抑,而是強調對個性的釋放,鼓勵開放、創造的態度,總而言之,人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強。在去中心化的網路的説明下,每個人的權利都得到了極大的擴張,通過微博、微信,原本處於草根階層的人也能獲得非常大的影響力;網路還解決了資訊流通的問題,現在網路是最大的平臺,無視地理、無視距離,保證資訊的通暢——比起工業時代,網路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選擇。

網路化生存的人們,高度自主。這鐘自主性讓他們在選擇產品的時候,更加希望能夠通過它來體現自我內在的價值。他們不會簡單的因為產品價格、產品用的原材料,產品的功能而作出決定。事實上,千千萬萬的產品都可能提供了相似的功能,但促使人們喜歡上某種產品的原因,則在於產品本身是否體現出一種內在的價值,一種能夠感受到的力量。

這能解釋,在中國國內市場存在著蘋果三星中華酷聯的情況下,小米、錘子還有魅族,依然能夠夾縫之中求生存,甚至迅速取得了和公司體量並不匹配的影響力。

當人們在研究小米、魅族、錘子的案例時,往往會提到它的互聯網行銷上的成功,通過社區對消費者施加影響力,但是現在許多公司都在模仿這兩家公司的行銷方法,卻不見得得到同樣的影響力。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從事電子消費品製造的廠商,研發實力都超過這三家手機品牌,為什麼沒辦法引起如此之大的議論?這當中的細微差別是什麼?

這種差別就在,中華酷聯對人的幸福感的理解並不到位。他們的廣告僅僅解釋了他們做什麼,如何做,但從不解釋為什麼這麼做。他們只展示了一個產品的外在價值,但沒有表明內在價值。而自我決定論則表明,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來自內心的心理需求。

西蒙·斯涅克在 TED 的演講《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時,提出黃金圓環理論,討論了這種「內在價值」的重要性。西蒙認為,比起讓人們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如何做,讓他們直接感受到這麼做的原因會更加重要。

我說的為什麼 指的是:你的目的是什麼?你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你懷著什麼樣的信念?你的機構為什麼而存在?你每天早上是為什麼而起床?為什麼別人要在乎你?普通人的思考的方式,行動的方式,交流的方式都是由外向內的。很顯然的,他們所採用的方式是從清晰開始,然後到模糊的東西。但是激勵型領袖以及組織機構,無論他們的規模大小、所在領域,他們思考、行動和交流的方式都是從裡向外的。

從 1984 廣告,到 Mac vs. PC 系列廣告,蘋果都在傳達一種理念,他們用產品來傳達一種理念,從而用這種理念來吸引到相應的消費者。中華酷聯和小米、魅族、錘子的區別就在這裡,前者不管如何重視微博微信,當他們只是告訴別人「我有一個好產品」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和過去在雜誌上投放廣告沒有任何區別。

我們為什麼會喜愛蘋果、小米、魅族、錘子?如果按照自我決定論,則是它們的產品,不光是一種產品,還表達了一種信念——如果用自我決定論來解釋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某種手機,這會是因為他們在這些品牌上找到了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

你可以嘲笑雷軍的口音,但是小米很清晰的表達自己,是代表「發燒友」這個群體;你也可以覺得黃章個人很土,但他用木頭模型來解釋工匠精神;你也可以覺得老羅喜歡吹牛逼,但他在微博、微信乃至發佈會上,都喋喋不休地詮釋著「情懷」二字。分析米粉、煤油、錘粉,我們能發現他們擁有著近似的價值觀,認可類似的事情,有著差不多的思考方式。米粉強調的是樂趣、探索;煤油更加欣賞精緻、工藝;錘粉則更加感性。

在強調個體價值的互聯網經濟裡,產品的長尾往往是由一群離散在世界各地但在網路上聚集在一起到人共同創造。就好像丹·艾瑞裡在實驗裡所發現的,知識經濟時代的讓環境發生了變化,自我決定論發現我們的工作更加強調“意義”。而西蒙則發現,我們在消費中,更加強調“信念”。

人們買的不是你的產品;人們買的是你的信念。你的行動只是證明了你的信念。實際上,人們會去做能夠體現他們的信念的事情。做公司的目標不是要跟所有需要你的產品的人做生意, 而是跟與你有著相同理念的人做生意。

 

(本文獲《ifanr》授權刊登轉載,原標題為〈為什麼現在學霸不如土豪,以及為什麼我們會喜歡錘子之類的手機〉,圖片來源:Samuel Hearn CC License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夢想成為科技樞紐的斯里蘭卡,「熱氣球」即將成為他們的未來

$
0
0

15115909839_ff272ba757_z

斯里蘭卡在 2009 年結束了一場持續 26 年的血腥戰爭,然後進入了一段強勁的經濟增長期。為了保持這個勢頭,政府正在努力把這個島國建設成科技樞紐。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無人機,它在爭取讓 Google 和 Facebook 把他們最具膽魄的實驗拿到這裡來測試。而首先登場的是:氣球。

谷歌的 Project Loon 試圖開發一種可將互聯網連接帶到偏遠地區的高空氣球。這項技術已經經過十幾年的測試,但還沒有規模化。這正是由風險投資家帕里哈皮蒂亞(Chamath Palihapitiya)和斯里蘭卡政府控制的半上市公司 Rama 想做的。Google 在 2 月將第一隻 Loon 氣球送上了斯里蘭卡的天空,政府稱正在和該公司合作,再增加 12 個氣球,將整個國家覆蓋。帕里哈皮蒂亞說,Loon 的氣球將在一年內把這個維珍尼亞州大小的印度洋國家變成一個巨大的 Wi-Fi 信號區,讓 Google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Loon 是否具備商業可行性。「政府能夠支持,而且真的在推進,這裡面的意義是極其重大的,」帕里哈皮蒂亞說,這位 Facebook 早期員工現在掌管著矽谷風投機構「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如果我們在斯里蘭卡能做到,那就給世界其他地方定了個調。」根據帕里哈皮蒂亞和 Google 的一個協議,Google 將主導 Loon 的投放、開發和維護,而 Rama 負責相關的軟件,控制氣球的互聯網連接,還有處理收費事務。使用者將向本地營運商支付資料費用,營運商再付費給幫助它們傳輸數據的 Rama,具體收費標準尚未公佈。

Loon 的氣球群將是一個比海底線纜更廉價的選擇,後者需要經過新加坡和香港等區域。亞洲和南美的發展中國家的頻寬價格是歐美國家的十倍多。(在洛杉磯或法蘭克福,10Gbps 頻寬的批發價平均值是 1 美元;在孟買是 15 美元。)據聯合國估計,斯里蘭卡的資料使用年增長率是 45%,並且未來十年可能都會保持這種趨勢。

該國總統西里塞納(Maithripala Sirisena)的目標是通過技術讓這個國家步入發達經濟體之列。 據 Akamai 技術公司的估計,該國寬頻用戶的平均網速是 5.1Mbps—比印度(2.5Mbps)或中國(3.7Mbps)快,但跟美國(11.7Mbps)、新加坡(12.5 Mbps)或香港(15.8Mbps)相去甚遠。

Rama 的計劃始於一年多前總統和帕里哈皮蒂亞的一次會面。「我跟他們說,如果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看作是對人民的承諾,把上網能力視為人權,那麼他們將是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39 歲的風投家回憶道,「我和 Google 的團隊有密切聯繫,因此可以說服他們把 Loon 技術帶到這個國家。」

帕里哈皮蒂亞說,一旦這種 Wi-Fi 信號發射模型證明是成功的,Rama 還可以和 Facebook 的 Wi-Fi 無人機項目或衛星供應商合作。「如果我們可以在斯里蘭卡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在菲律賓、越南也可以。」

技術基礎設施智庫 Lirne Asia 主席、前斯里蘭卡電信監管機構主任薩馬拉吉瓦(Rohan Samarajiva)說,不管天上有多少氣球,斯里蘭卡還是需要用光纜連接來滿足日益增長的互聯網需求。Loon 是個「相當不尋常的解決方案,是有潛力的,」他說,但是它是「一種未經驗證的技術,我們對它要抱著一種合理的、現實的期待。」

作為政府官員的卡納吉則沒那麼多疑慮。「這是世界發展的方向,」他說,「我們必須跟技術一起演進。」—Adi

Narayan、Anusha Ondaatjie;譯 經雷

(本圖文轉自合作媒體〈彭博商業周刊〉,圖片來源:Amy CC Licensed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Google、Amazon 最奇怪面試策略:同樣問題問三次,三次不夠再問第四遍

$
0
0

像是 Google, 臉書, 蘋果, 亞馬遜等頂尖的高科技公司,每年分別收到千兆份以上的履歷。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他們有選擇最佳求職者的最優化程序。但究竟是什麼呢?

這不是你會在 Google 搜尋到的 Google 常見面試問題。事實上,他們微調招聘過程遠遠超過調整基本演算法和量子物理學的基本題庫。

如果你也想聘請世界上最頂尖的高科技人才,不仿試試這些招聘策略。

  • 提早、延後電話面試 15 分鐘,或是準時開始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的是要找到那些永遠都為這份工作準備好的人

當你在預期的時間打電話給應徵者,任何人都可以回答一系列尖銳的問題。但是,如果你打電話給他們的時候,他們還在睡覺,上有氧課,或者正在上廁所?這些知名高科技公司想找那些隨時都準備好的人。

  • 2. 將面試時間排得越令人困惑及無法預測的越好

為什麼這樣做呢?為了找到那些不需要指引就可以做事的人才

確保無論是面試官還是求職者,沒有人對面試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什麼事情或狀況有任何想法。這是瞭解誰會有最佳表現很好的指標,當沒有人對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有任何線索。

  • 3. 刻意讓簡報過程出問題

為什麼這麼做呢?為的是要看求職者如何去適應差強人意的情況

刻意讓面試者在一個設備有問題的會議室做簡報發表,或是甚至是故意讓每個會議室的設備都出問題。如果面試者不介意因此調整他 present 的方式,那這是一個很好的徵兆,因為跟他合作可能很容易。若面試者有準備計畫 B 或計畫 C 或甚至是計畫 D,會額外加分。科技公司又更喜歡這種有 Plan B 習慣人才。

  • 4. 在面試的過程中,做出一堆不對的假設

為什麼這麼做呢?為的是刪去那些容易惱怒的面試者

如果面試者的上一份工作是在 Twitter,就問他: 「你在雅虎做多久?」 並記下他糾正你的語調。他的反應是很不爽呢?還是不會因此而改變態度?這是科技公司想從面試者身上找出,當類似災難的事情突然間發生在工作上時,他們會如何反應。

  • 5. 請面試者解決你本身面對的具體問題

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你真的需要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高科技公司經常讓面試者解決他們目前面臨的實際問題。這是得到免費幫助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 6. 頻繁的在不同會議室間移動

為什麼這樣做呢?為的是找到那些依然興奮不已的求職者,即使環境沒這麼自在

永遠不要讓求職者在面試過程中太放鬆。這是你如何找到那些可以在不舒適中仍然保持興奮的人才,也可以接受一整天都沒有會議室可以用的事實。

  • 7. 一直重複地問同樣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做呢?為的是要測試一致性

在科技的世界中,可預測性是一件好事。在面試過程中,不用擔心一直重複地問同樣的問題,因為你一直在放空。這是測試求職者一致性的強大的策略。當求職者面試資深的位置時,求職者的回答可以相距甚遠。

  • 8. 兩個面試官,一個白臉一個黑臉

為什麼這樣做呢?為的是要找到那些可以在壓力下妥善處理多項任務的人才

將求職者擺在會議室中間,讓面試官在會議桌的兩端。求職者有辦法同時兼顧專注力在兩個面試官身上,並且同時間充分回答每一個問題嗎?還是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求職者十份的疲憊,並且開始懷疑他為什麼會答應來這場面試機會?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看出這位求職者會如何面對艱難的局面。

  • 9. 問完一個問題後,然後開始很大聲地打字

為什麼這麼做呢?為的是要找到那些即便身處於其他人都在分心的環境裡,仍然可以保持專注的求職者

先問求職者一個問題。接著,當他開始回答的時候,馬上開始大聲地打字。說聲不好意思,並且表示: 「你有在聽,只是你在做筆記。」 你可以真的是在做筆記,或是你甚至可以再寫信給你疏遠的父親,都沒有關係。看看求職者是否能在回答面試官問題時仍然保持專注,或是如果他無法保持專注回答完問題。這將幫助你找到那些不會讓一點點的分心就阻饒他完成工作的求職者。

  • 10. 三個月後,打電話並提供他工作機會是他根本沒有投遞的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的是要找出那些堅毅的人才

這是排除那些在一開始就很顯然沒有真的想要這份工作的好方法。這位求職者會全力以赴去爭取,就為了要得到他想要的工作的?難道他會就接受,因為他認為這是他能拿到最好的工作機會嗎?還是他就馬上拒絕了,因為他早上幾個月前就已經找到另一份工作了?這是個很容易幫你找到答案的策略。

(資料來源:Quartz,圖片來源:Dita Margarita CC Licens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挖出時光膠囊!那些 Google 偷偷記下來的個人紀錄都放在哪裡?

$
0
0

google-485611_1280

你每天會用到多少 Google 提供的服務呢?

Gmail、Google Drive、Youtube,當然少不了 Google 搜尋與 Google Maps。這些功能幾乎都是免費的,就算你不付費升級部分的功能,使用上也幾乎不會遇到什麼問題。但是,當你免費使用這些功能的同時 …… 你其實正在跟惡魔訂下契約 ……

當然沒有這麼嚴重,但是這些服務當然不是真的完全免費,使用者也繳交了在現代極有價值的資訊:個人資料

  • 你的總搜尋次數有幾次呢?

使用者們所繳交的個人資訊,包含名字、手機號碼、所在地等可以讓 Google 更精準地投放廣告。舉例來說,航空公司想要鎖定想旅遊的使用者,而童衣製造商想要瞄準家長。

Google 用了很多方法來認識使用者,描繪出使用的個人形象,包括使用者在網路上的搜尋紀錄。Google 會利用這些搜尋紀錄、使用者所拜訪的網站來推論使用者的興趣所在。

透過這個很難找出來的頁面:網路和應用程式活動,你可以回顧自己過往的搜尋紀錄。點選右上角的「all the time」還可以看到自己的總搜尋次數與最常造訪的網站。我自己的搜尋次數約 25,000 次,最常造訪的網站是 Wiki。

1

你也可以刪除這些資料,當然 Google 會阻止使用者刪除這些資料,但是你還是可以一意孤行地嘗試看看,建議可以先刪除今天的搜尋資料玩玩看就好(刪除按鈕在右上角)。

2

繼續點選左邊的選單,可以發現,不論是 Youtube 觀看影片的紀錄或是搜尋紀錄,甚至是 Google 相關裝置的定位系統,Google 通通都記得十分清楚。而這些資料也可以下載下來,端看資訊量的大小,有些資料甚至可以上看好幾 G。

  • Google:我覺得你可能會喜歡這個

3

接著我們來看看 Google 想像中的你是什麼樣子?點選右上角的 Google 帳戶,「我的帳戶」,中間的「廣告設定」以及「管理廣告設定」。

跳出來的清單便是 Google 覺得你喜歡的東西,落落長一串,我自己的包含有許多車子品牌、萬聖節、電影原聲帶等。而這些興趣是由使用者的 Google 相關紀錄,包含 Youtube 等推測而來。而再底下,有使用者的性別與年齡層,如果使用者取消了自己的性別與年齡層 Google 將會以上述的資料自行推測。

有些人認為為了使用 Google 的相關服務,交出這些資料在所難免,當然也有人對於被 Google「監視」感到心裡不舒服。如果你是屬於後者,也許可以試試看 DuckCuckGO,該搜尋引擎的宗旨便是不會窺探使用者的任何隱私。

不管如何,不如在 Facebook 上分享一下自己的搜尋次數吧!

(參考資料來源:Independent;圖片來源:pixabay。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合作夥伴則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Blackphone:NSA、特偵組都無法竊你隱私的手機

在 FB 面前每個人都是全裸的!15 招教你在社交媒體保有一些基本隱私

失控的大數據:當企業掌握所有個人隱私資訊,我們該如何自保?

【Apple WWDC 大會】開發者的豪華饗宴:蘋果也有開放 API 的一天

$
0
0

蘋果 WWDC 已經舉辦到 27 屆了,這一積累了 1300 萬(去年增加 200 萬)名開發者的生態系統又迎來了重大更新。正如此前的預測,寄託著蘋果人工智慧應用的 Siri 將更加開放、OS X 捨棄沿用 15 年的名字更改為 macOS、iOS 一口氣做了 10 個更新

同時 Tim Cook 表示,問世 8 年的 App Store 已有 200 萬個應用,累計 1300 億次下載,為開發者帶來 400 億美元的收入(即將達到 500 億美元)。

WWDC 2016 最大的亮點莫過於Siri、iMessage 等軟體在多平台的打通以及開放。

蘋果早在 iPhone 4s 上市時便讓手機搭上了 AI 語音助理 Siri,但當近期 Google、Facebook、Amazon 都搖著 AI 的旗吶喊時,蘋果卻在此處發展緩慢。展開來講,Amazon 讓智慧音箱 Echo 搭載 Alex、Google 的智慧硬體 Google Home 和聊天應用 Allo 背後是 Google Assistant、Facebook 在其 IM 社交產品中融入聊天機器人,三者都在找 AI 的應用場景,而你對 iPhone 6s 說「Hey Siri」,它有一半時間基本上是沒有反應的,其最大的功能依然是「講段子」。

Siri 的「落後」 主要在於蘋果的封閉性,由於其只對 Ios 原生應用和少數幾個認證應用開放,一直缺少大量的數據來讓 AI 理解用戶、找到使用場景,而這正是此次 Siri 開放 API 的意義。

下面一起來看看 WWDC 都講了些什麼:

  • 誓言不放棄智慧手錶市場,Watch OS 3 操作系統更方便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34.12 AM

Watch OS 3 首先更新的是運行速度,能做到提前設置好的「常用應用」 瞬時啟動;界面更新部分加入了上滑彈出控制中心(像 iOS)、隨意設置 Dock;增加了 Scribble 手寫輸入方式,並支持中文,同時可以用預設快捷短語回覆短信、發送地址;同時也推出了一些新的錶盤,長按即可切換。

健康仍是 Apple Watch 的主打功能,Watch OS 3 將支持長按右側按鍵呼叫 911,並將求救訊息發送給朋友,隨後將醫療訊息發給救援組織。運動方面,用戶可以將實時步數、心率、實時語音等訊息分享給好友;Watch OS 也針對特殊人群做出優化,比如提醒坐輪椅的用戶「Time to roll」 而非「Time to stand」。

蘋果還為 Apple Watch 推出了新應用 Breathe,可以定時提醒用戶做深呼吸,觸覺反饋會引導其完成動作,並在結束後顯示呼吸時間、心率。

此外,Watch 版 Apple Pay 將支持第三方應用,而 Watch OS 3 中的運動健康數據也將開放 API 給第三方應用。

Watch OS 3 將在今年秋天正式上線。

  • 智慧 TV 也需要 OS 系統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38.58 AM

「The futrre of TV is app」,目前 Apple TV 已支持 1300 個左右影音頻道,6000 個 app。本次 tv OS 更新後將支持用 iPhone 操控電視,同時可使用 Siri 搜索電影、YouTube 影片,並增加了分屏播放功能。

通過「 Single sign-on」 功能,用戶在 TV OS 登陸一次即可登入所有頻道。

此外,在手機上下載一個 app 電視上也會即時同步。

  • OS X 更名為 macOS

沿用了 15 年的「OS X」 正式更名為 macOS,並將首個版本命名為 Sierra。

macOS 最大的亮點在於 Siri。是的,你終於能在電腦上使用 Siri 了, Chrome 支持 Google Now 是在 2014 年.Cortana 在 2015 年進駐了 Windows 桌面,Siri 終於跟上了腳步。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39.36 AM

MacOS 中的 Siri 使用方式與手機沒有太大區別,在 dock 或菜單欄點擊圖標後可以安排提醒、發短信、打開應用、查詢訊息等等。也能用 Siri 搜索圖片並直接加入 Keynote。

在 macOS 下,用戶將可以用 Apple Watch 來代替輸入密碼解鎖電腦。通過 Universal Clipboard 功能,你可以在 iPhone 上複製文字後,於 Mac 上粘貼,實現多屏協作。

Apple Pay 也正式支持 web 端支付,用戶點擊支付後在 iPhone 上通過 Touch ID 或者 Apple Watch 付款,此功能支持中國地區。

還有幾個小功能,比如為了節省設備空間,iCloud 將支持雲端一鍵清理;可開啟影片畫中畫並保持在最前;將 iPhone 桌面圖標映射到電腦屏幕上…

MacOS Beta 版將在 7 月開放試用。

  • iOS10 – 所有版本的母親

被 Tim Cook 稱為「The mother of all releases」 的 iOS 10 也於今晚亮相,其共有 10 個軟體更新: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0.20 AM

1.重新設計的鎖屏、3D Touch 延展和 APP 快速啟動。喚醒手機屏幕時將會彈出更詳細的通知,且可以直接在鎖屏界面通過 3D Touch 快速使用 APP,比如回短信、播放視頻。新增了通知欄一鍵清空,下滑控制區也有重新設計。

2.Siri:蘋果正式向第三方開放 Siri 的 API,不久之後便可對著它說「用微信給老王發我愛你」、叫車、搜圖、支付、打 VoIP 電話、在汽車上打 Skype 等等。

3.quick tape:通過 LSTM( long short term memory)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算法,Siri 可以根據地址、聯繫人訊息、日程表等訊息讀懂訊息語義,並給用戶提出建議。

4. 照片:通過蘋果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可將相冊按照面孔、場景特徵(旅行、約會、人像等)進行歸類,同時也支持搜索含有某一物品的照片。看起來有點像 Google photos(排列方式則像 Flipboard ),但區別是全部由本地計算而不通過雲。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1.00 AM

5. 地圖: Eddy Cue 稱這一版本的地圖更加「主動」,比如導航能不斷調整畫面方向,為用戶展現擁堵路段還有多長,提出附近餐館建議,同時 UI 也更加簡潔。蘋果地圖 將支持 CarPlay,同時也將開放 API 給第三方。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1.30 AM

6. 音樂:已經有 1500 萬訂閱者的 Apple Music 進行了徹底的重新設計,顯得更加簡潔。收音機、搜索、歌詞顯示等選項卡仍在,但都變了個樣。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2.00 AM

7. 新聞:目前 Apple News 已經涵蓋 2000 出版商,達到 6000 萬月活。新版本看起來就像 iPad 上的一份報紙,標題全部為無襯線大寫字體。其增加了訂閱、閱讀趨勢功能,還能把第三方內容應用加進去,並且在鎖屏界面進行通知。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2.36 AM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3.17 AM

8.Home:這是蘋果在 iOS 新推出的智慧家居操控應用,用戶可以通過它控制各種 HomeKit 平台的智慧家居產品,還能通過 Siri 進行操控。Watch OS 3 也支持此應用。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3.48 AM

9. 電話:最大的更新是語音轉錄功能成文字,同時終於能夠檢測未知號碼是否為騷擾電話。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4.18 AM

10. 訊息:iMessage 部分是 WWDC 整晚最好玩的部分了。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4.47 AM

你可以在短信裡直接發送視頻、音樂鏈接——

愛不釋手的 emoji 表情,光發三個不夠,還要放大三倍——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5.49 AM

輸入完一整句話後,iMessage 判斷出特定詞彙一舉將其替換成 emoji——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6.25 AM

如何讓冷冰冰的文字傳遞出你的語氣和情緒?iMessage 可以調節文字的「力度」,從而以不同動畫方式展現給接收方——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6.54 AM

類似在微信發送「我想你」 方式的動畫效果——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7.16 AM

還能發送一條由模糊慢慢清晰的訊息——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7.52 AM

你還能在圖片、視頻內容上手寫塗鴉,抑或發送實時心率——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8.17 AM

好消息是,iMessage 也開放了 API.. 貼紙、GIF、支付、外賣應用都可以連接進來。此前大家預測的 P2P 支付並沒有出現,但或許能通過第三方應用實現。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8.49 AM

除此之外,iOS 10 還有一些小的更新,比如 Live photos 編輯器、Safari 可以在 iPad 上分屏顯示。蘋果還特意強調了隱私性,稱所有數據處理都在本地執行,不給用戶做畫像分析。

iOS 10 將於今年秋天正式上線,支持所有的蘋果產品。

  • Swift Playgrounds,讓兒童也能愉快地編程

目前已有超過 10 萬個 APP 由2015 年開源的 Swift 語言開發,而此次蘋果推出了專門用在 iPad 開發的 Swift Playgrounds,通過簡單的操作讓兒童也能享受編程。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1.49.20 AM

該應用將於 7 月推出測試版,秋天正式上線,可免費下載。

對,自從 iPhone 4s 之後蘋果從未在 WWDC 上發過硬體,此次亦是如此,果粉可以把腎留到秋天了。

(本文獲 36Kr 授權刊載,原標:蘋果 WWDC 2016 全總結,“開放”成重點,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蘋果「WWDC 2016」 萬眾矚目登場!你不得不入手的大會亮點指南


【年輕人求職難】職場景氣創新低!台灣第三季就業展望連五季下滑

$
0
0

根據 ManpowerGroup 萬寶華預測,台灣第三季就業展望為 17%,與第二季相比減少 3 個百分點,與去年同 期相比則減少 23 個百分點,台灣雇主的聘僱需求將較第二季更為謹慎保守。本次就業展望已連續五季下滑, 為 2009 年第三季以來的新低。

倘若就六大行業相較,則以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 28% 的人力需求居首,而運 輸、倉儲、傳播及公用事業以就業展望 10% 敬陪末座。

  • 第三季就業展望續跌,勞動市場觀望氣氛濃厚

為了解台灣今年第三季的人力需求,〈萬寶華全球就業展望調查〉(Manpower Employment Outlook Survey, 簡稱 MEOS) 特別訪談了 1,026 位台灣雇主,結果顯示其中 27% 預計增加人力,5% 減少人力,66% 維持不變。

將增減的人力相抵之後,得出就業展望淨值為 22%,排除季節因素後為 17%,與上季相比,聘僱需求減少 3 個百分點,但相較於去年同期的 40%,則是大幅跌落了 23 個百分點 (表一),已連續五季呈現下滑走勢,為 2009 年第三季以來最低。 若比較企業規模的招募意願,第三季仍以 250 人以上大型企業的聘僱意願最高,就業展望淨值為 23%,中型 (50-249 人) 企業的徵才意願為 16%,小型 (10-49 人) 企業的招募信心較低,為 12%(表二)。

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趨緩,反映在第三季的就業展望結果。ManpowerGroup 萬寶華台灣分公司專業人才顧問事業處區經理陳怡貝指出,由於景氣持續低迷,多數企業對於增加人力相當保守,雇主的招募速度走緩,就業 市場媒合時間拉長,不僅一般求職者評估轉職偏向謹慎,正逢畢業求職的新鮮人也可能需要多花些時間探詢, 對此陳怡貝也建議新鮮人,在真正踏入職場前不妨先觀察產業趨勢,也是為更長遠的職涯發展鋪路。

根據陳怡貝觀察,「近幾季雇主的聘僱意願逐步下跌且持續一段時間,和金融海嘯時期劇烈跌宕的聘僱狀況 相比有所不同,主要仍肇因於外銷市場需求衰退及內需消費力道不足,而這些問題非短時間內可獲緩解,因 此勞動市場也相應漸趨緊縮。」然而,隨著新政府就任,企業對於市場的不明確感下降,雖然第三季整體就 業展望續跌,但數據顯示與上季相比的降幅趨緩,部份行業開始呈現微幅成長,因此寄望下半年景氣回溫, 勞動市場的供需回歸平穩。

  • 金融科技背景人才搶手,季節因素拉抬批發零售業需求

第三季六大行業之人力需求,前三名依序為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批發與零售業及服務業。和上季相比,成 長最多的行業則是工程建設及礦產業 (表三)。 第三季金融、保險與不動產業的就業展望值為 28%,較上季相比略增 1 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相比,則下降 10 個百分點。陳怡貝表示,相較於其他行業,金融保險業的招募狀況相對穩定,其人力需求包括遞補既有職缺 與因應新事業所需人才。由於金融保險業者的畢業生招募於第二季末時已大致底定,因此第三季起預計以基 本的人力招募為主;另一方面,因應數位金融 3.0 與金融科技 (FinTech) 的浪潮,企業的人才需求結構產生變化, 具備資訊背景的跨領域人才將更為搶手。

隨著暑假旺季到來,內需市場動能有望略微成長,批發與零售業第三季的人力需求為 26%,較上季增加 2 個百 分點,但較去年同期減少 14 個百分點。陳怡貝分析,季節因素帶動了民眾的消費意願,展望第三季批發零售、 餐飲業與通路賣場將遇傳統節慶,應可預期業績有所成長,而雇主因應促銷活動的門市及銷售人員需求也將 隨之增加。

此外,近年來電子商務發展相對壓縮實體零售店面的成長,但百貨公司及購物商場業者看準美食帶來的集客效應,逐步調整賣場與餐廳的空間比重,隨著越來越多餐飲品牌進駐,預估雇主對於餐飲業的人 力需求將持續熱絡。

  • 資訊服務業需求明顯,製造業需求有待觀察

第三季服務業的就業展望值為 20%,較上季相比減少 8 個百分點,若與去年同期相比,則下降 26 個百分點,位 居本次調查第三名。陳怡貝說,服務業中各產業的聘僱狀況仍依市場需求漲跌互見。根據觀察,服務業類別 中的觀光相關產業雇主聘僱需求小幅下降,但相較之下,資訊服務業的人力需求尤為明顯,預估電子商務、 數位行銷、物聯網、大數據相關人才仍是第三季的求才重點,與此同時,由電商趨勢延伸出的線上支付功能及宅配服務,也將拉高金融及物流倉儲相關人力需求,但人才短缺的隱憂卻也使雇主在求才上面臨挑戰。

受制於中國經濟成長趨緩,製造業雇主對於增加人力則普遍保守。製造業第三季的聘僱展望為 15%,較上季 減少 2 個百分點,相較於去年同期,則是大幅減少 26 個百分點,亦是自 2009 年第三季以來的低點。由於台灣主要出口國需求疲弱,加上全球景氣尚不明朗,手持行動裝置及相關消費性電子產品訂單量不如預期,致使製 造業產值下降,雇主也多傾向等待市場復甦的契機,因此增員動作保守。

然而,陳怡貝指出,半導體及電子製造業上游業者則是審慎中帶樂觀,期待下半年旺季拉高訂單量,連帶活絡製造業的聘僱需求。

  • 工程建設業聘僱需求緩慢回穩,運輸倉儲業居末

工程建設及礦產業的就業展望在連三季下跌後首次回升,第三季的就業展望值為 15%,相較上季增加 5 個百分 點;相較去年同期,則減少 24 個百分點。陳怡貝表示,房市氛圍仍趨低迷,而現階段公共工程建設預算與規 模亦尚未明確,雖然工程建設及礦產業雇主的人力需求與上季相比略有增長,但由於第二季的基期過低,因 此人力需求僅能算是緩慢回穩。 運輸、倉儲、傳播及公用事業的聘僱意願則跌至 10%,較上季減少 5 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相比則衰退 32 個百 分點,除了在本次調查中敬陪末座,也是自 2009 第一季以來的新低。電子商務與零售業創造的商機延續了物 流業及倉儲業穩定的人力需求,但另一方面,受限於陸客團來台人數縮減,運輸業者在聘僱上抱持保留態度, 將繼續觀察市場變化。

  • 全球就業市場增長有限,亞太地區人力需求較樂觀

本季數據顯示,在 43 個國家/區域中有 40 個國家/區域的雇主預計於第三季增聘人力,然而,本季多數雇主的招聘計畫皆較上季及去年同期保守,整體聘雇意願顯著上升的國家並不多;於上季調查中,多數就業展望 淨值呈現下滑的國家,其聘雇意願仍不見起色。全球比較而言,第三季亞太地區的人力需求仍較為樂觀,前 三名依序為印度 (35%)、日本 (22%) 和台灣 (17%);相較於上季,亞太地區的 8 個國家/區域中,僅澳洲及紐西 蘭就業展望略微增長、日本與上季持平,其餘皆為負成長 (表四)。 據全球調查結果,印度、日本、臺灣、瓜地馬拉、羅馬尼亞與美國的招募信心最強,而巴西、義大利和瑞士的企業雇主招募意願最弱。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2.51.43 PM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2.51.53 PM

(圖片來源:davereid2, CC licensed,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延伸閱讀

工作一輩子又想追求開心高薪,那就請拋棄台積電、鴻海、三星職位
還在尋覓好職缺?》UIUX 設計師,人力銀行絕不是你找工作的唯一管道

微軟收購 LinkedIn,注定是價值 8000 億台幣的災難性失敗

$
0
0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1.27.53 PM

編按:今天的技術界完全被微軟收購 LinkedIn的事件刷屏了,LinkedIn CEO Jeff Weiner 說這將改變世界的工作方式,但 VB 的一片文章認為 5 大原因可能會讓這樁交易成為災難性失敗。

這年頭在技術界要想保守消息是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微軟在 Nadella 時代做出的第一筆大買賣,卻像平地一聲驚雷般把還在迷糊中的矽谷都驚醒了,不知道這是真的還是在做夢。

這是真的。

鑑於今天是 WWDC 召開的大喜日子,我們不得不為微軟成功搶了蘋果頭條向它的公關團隊脫帽致敬。

但是,此舉乃大錯特錯。

沒錯,很快你就會看到有關這筆交易的一堆理性分析。不要相信那些東西。絕大部分的收購都是失敗的,這次擺脫相同命運的機率也幾乎為零。

為什麼?我們來梳理一下目前已知的東西,看看微軟想贏得 LinkedIn 股東批准還會遇到哪些障礙:

  • 即使 8000 億台幣收購 LinkedIn,股東們還是賠錢

LinkedIn 的價值:今天的新聞稿對 LinkedIn 的發展有很多樂觀的數據。但今年 2 月 2 日的時候,其股價是每股 203 美元。然後該公司提供了一份遠不達華爾街預期的全年展望。當天公司股價就下挫了 40%。

所以微軟給出的溢價似乎非常令人吃驚。但對於許多投資者來說,這個數甚至還不能讓他們拿回 4 個月前的本。所以估計股東投票期間免不了會有一些怨言和異議。批准未必會像一次灌籃那麼乾脆。

LinkedIn 的業務:除了股價的問題以外,公司的基礎業務也有問題。投資者擔驚受怕的原因在於廣告增長放緩,同時美國的就業也有問題。對於 LinkedIn 來說這是一記很結實的組合拳。收購未必就能改變這些勢頭。

  • 微軟買下來的公司,之後都爛掉了

微軟的履歷:姑且拋開這是收購諾基亞價格的 4 倍不談。2012 年微軟收購 Yammer 花了 12 億美元,收購 Skype 花了 85 億。究竟它需要多少種企業類的溝通平台呢?

如果我是消費者或者企業的話,很難想像這一堆亂糟糟的東西能粘合成一個整體。當然,微軟也許自己也不清楚。但它希望交易完成後自己能想明白。下面這段話出自 Nadella 的備忘錄:

我們能夠重新想辦法讓專業人士變得更有生產力的同時再造銷售、營銷以及人才管理的業務流程。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到今年交易結束大家一起工作時我們的團隊能想出什麼樣的點子。

  • 作為全球最大技術公司之一真的需要花 260 億美元去接觸新客戶嗎?

收購疑問 1:一方面此次交易的看點在於其所謂的協同效應。把 LinkedIn 做到微軟的各種產品裡面。很好。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我突然會收到各種消息問我想不想把我的 word 文檔通過 LinkedIn 分享出去或者把 LinkedIn 集成到 Excel 表裡面……還是什麼別的東西?有關收購如何可以幫助微軟擴大覆蓋範圍進入各種新渠道銷售雲服務之類的討論有很多。但作為全球最大的技術公司之一真的需要花 260 億美元去接觸新客戶嗎?

  • 兩間公司合併,勢必會有人事之爭

收購疑問 2:LinkedIn 在架構上扔保持獨立。按照 Nadella 的話:

LinkedIn 會保留品牌和獨立性,同時還包括他們跟我們非常協調的文化。Jeff 還會繼續擔任 LinkedIn 的 CEO,他將向我匯報並加入我們的資深領導團隊。實際上我對 Jeff 的要求是用關鍵業績指標管理好 LinkedIn。由他來決定哪些集成是有意義的,哪些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將齊心協力。但是我們一起工作的同時還會保持獨立。我們稱之為:和而不同(Separate Togetherness,這句話我要申請版權將來說不定還要寫一本書)。

看到這裡你估計都能想像地盤之爭在所難免了。

概括:微軟的這樁交易未來數年將陷入困境。代價目前還不清晰。但這過程中 LinkedIn 可能還會喪失更多的發展勢頭。

微軟無疑仍將生存下來。但是未來幾年估計又有得煩了。

(本文獲36Kr授權刊載,原標:微軟收購 LinkedIn 將成災難性失敗?,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8,000 億台幣現金震撼彈!微軟買了 LinkedIn,大手筆拼轉型

2016 年最大 IPO 案!Line 風光上市的推手是「熊大貼圖」

$
0
0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3.27.33 PM

那個我們暫時不大用得上(編按:中國封鎖 Line)的聊天軟體 Line 下個月就要在東京和紐約上市了,這是今年目前全球科技公司最大規模的 IPO,估值超過 50 億美元。

Line 在全球擁有 2.18 億名活躍用戶,三分之二都分佈在亞洲地區,包括日本、台灣、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在用戶規模上,Line 要遜於微信的的 6.5 億,也比不上 Facebook 收購回來的 Whatsapp 的 10 億,但這家公司還是很賺錢的。

僅在去年,Line 一年就賺了超過 11 億美元,其收入來源包括衍生品(例如 Line 線下咖啡店),以及遊戲、廣告等。更重要的是,Line 的一大塊收入來自表情包!

根據 Line 上交給東京證交所和紐交所的文件顯示,去年,可妮兔、布朗熊等萌萌噠的表情包總共帶給 Line 2.68 億美元收入,幾乎佔了總收入的四分之一。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3.36.08 PM

用表情對話已經成為我們在網上溝通的重要方式,Line 用戶有多喜歡這些萌萌噠的表情?他們每天會發送 3.89 億個表情,這意味著什麼?這佔據了所有信息的 9%,平均十句話裡就要發一個表情啊!

Screen Shot 2016-06-14 at 3.36.47 PM

當然,Line 供貨充足!這裡提供了超多表情包可供挑選,截止今年三月份,這個平台上共有 25 萬個表情包可以下載、購買。

Line 證明了表情包市場的成功。我們並不知道微信的表情包生意做的如何,但下載表情包已經是使用通訊工具的指定動作之一,比如我們只需要幾塊錢就能買到鹿晗、吳亦凡的表情包,提供粉絲們一個為偶像花錢的方法!

從去年開始,微信邀請藝術家們到微信平台上賣表情,對於一些沒有明碼標價的表情藝術家們,為了感謝這些表情為我們聊天過程中打破沉默、不當對話終結者做出的貢獻,也能到藝術家主頁上給他們打賞聊表心意。

但在文件中,Line 也提到了賣表情包生意的風險:

表情貼紙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無論是生產貼紙的速度還是對貼紙的需求。

所以銷售貼紙是一個非常不確定的生意。尤其,我們在日本已經開始銷售大部分的貼紙衍生品,而我們沒法保證在其他市場能獲得同樣的接受度。

同時,隨著時間推移,日本用戶也有可能失去購買新表情的興趣。

(本文獲Pingwest授權刊載,原標:萌就是生產力!即將上市的 Line 去年賣了 2 億多美元的表情包,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洪大倫】網路新創團隊可以從傳產老闆身上學什麼?

$
0
0

作者/洪大倫,台灣光明頂創育智庫的聯合創辦人。

這樣比較雖然很奇怪,但差異當然很大,大在哪裡?在「對未來獲利的可預期性」上。

簡單說,對傳產製造業的老闆而言,你要他拿出一筆錢,他第一個問你的問題是「你要如何回收?」;但如果你拿出一筆錢給網路新創團隊,他們則是會把錢用在解決某種問題、滿足某種需求上,但未必能立刻看得到現金。

網路創業的特性本來就是「先圈地,後盈利」,地沒成功透過柵欄圈起來之前,是賺不到錢的,因為羊群會從破口中溜走;但對傳產製造業老闆來說,錢花出去,就是要立刻知道如何收回來,不管是透過提高收入或降低成本,總之不幹燒錢圈地的事。

所以,我有位傳產二代的朋友告訴我,去看一間工廠,數數廠內有幾張機台,就可以推算得出來該工廠的營業額,此話不假;但如果你去數數網路新創團隊的人數,那就未必推算得出來營業額,甚至連流量都估不準。

  • 傳產老闆不是怕砸錢,只是未必「看得懂」網路創業題目

傳產不怕砸錢,就怕你的提案不夠明確,也不告訴他如何回收,這就是很多新創團隊遇到傳統老闆募資時的困境。一者這樣的老闆未必看得懂項目,二者這樣的老闆始終會有疑問,為什麼你們要花大把的銀子,繞一圈之後,才能「有機會」賺錢,卻無法直接賺到錢?這就是他們的疑問。

傳產其實水很深,兩萬家傳產製造業,大概就有兩萬種不同的生產流程。即便是近似的工廠公司,也有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但網路新創公司則不然,大致上有 7~8 成相似的技術應用、人才種類、資金募資進程,以及相關管理模式。

這年頭很多年輕人都誤以為,台灣傳產不進步,不思長進,所以都沒有創新,事實則不然。

今日去拜訪傳產公會的前輩很直接的點出,當政府在喊「生產力 4.0」的時候,其實很多工廠早就在做,甚至跑在口號的前面。只是大家做的方向、實踐的方式略有不同,某種程度也頗為神秘,因為傳產老闆都很厲害,聽到點子或一眼看到某種產品,就能做出一樣的東西,甚至可以直接改良後快速推出賣給顧客。

別小看這些傳產老闆,每一分錢都算得精,眼光銳利,商業嗅覺極強。你要去跟他們提案做生意,不是靠 PPT 簡報,而是靠「交陪」。你可能要陪他磨了一下午的老人茶,閒話家常,聊政治、罵政府、批評一下國外競爭對手,最後五分鐘突然話鋒一轉,就交代個小姐後續跟你接洽,然後就談完事情了。

  • 這些老闆不是拿不出錢,而是對無法確定回收的案子不感興趣

在這樣的情況下,網路新創團隊難以適應,因為他們被訓練要有條理的簡報,沒有看著簡報就無法邏輯性地講出重點。因此若客戶是屬於這種傳產的老闆,很多新創團隊都難以施展拳腳,因為那是一個不熟悉的擂台,一上場很快就KO。

這些老闆不是拿不出錢,而是對無法確定回收的案子不感興趣。

很多網路新創公司用網路的燒錢思維去要求這種老闆投資或商業合作,通常會被暗地批評不切實際,那純粹是兩種產業的思維不同所致。大概也是因為這樣,願意燒錢搞研發的公司非常少,多數情況都是買既成的解決方案、機台、零組件,回台灣湊合湊合,反正能運轉、生產、賺錢,就可以。

他們不像網路新創團隊,會組織社群,並且在社群內分享自己的心得與困難,除非是非常信得過的核心朋友;相反的,他們防備心極強,不愛講太多自己的經營方式與觀察,因為一不小心點子就會被學走。也大概是如此,所以他們的社交活動還是停留在扶輪社、獅子會這種聯誼性與公益行為的方式上,而不是像網路圈創業小聚那種開放式的分享。

  • 傳產與新創其實可以互相學習,只可惜現在有點對立

我認為,這兩種產業其實可以互相學習,截長補短。只是目前某程度上有點對立,至少目前聽到一些傳產大老,似乎對網路新創團隊沒什麼好評,一方面如同我所說他們未必看得懂,二方面則是他們長年的產業經驗侷限,使得他們無法從相對客觀的概念去接納網路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力與利益。

網路新創團隊可以跟傳產老闆學什麼?我想應該就是學「商業」的那一面吧。大部分網路新創團隊的確有這樣的毛病,只想著要做到某種創新的理想性,卻沒去想過該如何把錢賺回來,或即使想過如何賺錢,那也是「想像中」的,不是真的有把握,不是在一定風險管理下的把握,這就可能是問題。

而傳產老闆應該學習網路新創團隊的冒險精神,縱然他們已經有了豐沛的現金流,卻更不願意把錢花在冒險創新上,而是保守的在自己的本業上,養大工廠,買更多機器,用各種方式追逐效率管理方式,大概是如此。這樣其實非常可惜,因為好的創新是需要被鼓勵的,當數量到一定程度後,自然有機會產生劃時代的影響與巨大利益,對台灣也有深遠的影響,只是絕大多數傳產老闆不願意去冒險而已。

網路新創公司人人都想 IPO,但許多傳產老闆則是非常有個性,不是捧著銀子上門就給投,一方面他們覺得一年穩穩賺個幾千萬、幾億就夠了,不想花時間去應付投資人,當然也不想花時間應付金融法規;二方面他們需要的是策略性投資人,是投資之後還有能力幫他做更大生意的,而且投資後不會影響他們控制權,這樣才會有興趣。

台灣需要製造實力堅強的傳產中小企業,但也需要積極進取的網路新創團隊。前者是台灣經濟的穩定力量,後者則是台灣未來的希望。傳產老闆不是對網路沒興趣,而是對「應用網路無法帶來收入或降低成本」不感興趣,或者是對「應用網路無法讓自己的客戶更願意買單」不感興趣。

弄清楚兩造不同的思維方式,我想對於彼此的溝通與商業合作上,應該會更有幫助。

(本文為作者洪大倫授權轉載,圖片來源:gunarsg CC Licensed,原文標題為〈傳產製造與網路新創的差異〉,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嘴炮很會】用嘴巴蓋出來的亞洲矽谷,蔡英文到底要如何落實?

$
0
0

《TO》導讀:蔡英文的五大科技政策中,口號最響亮的當屬「亞洲矽谷」了。這個亞洲矽谷政策,主要是在桃園建置園區,透過當地航空樞紐的優點,吸引國際新創人才來台,主力發展物聯網與智慧硬體,並且透過人才的交流,打造創業生態鏈,加強台灣創業與國際動能的鏈結。亞洲矽谷政策在國發會已經拍板通過,只待週四送入行政院,若順利的話,非常有可能成為蔡英文科技政策中最早開始實行的一個。

但是,將桃園定義成亞洲矽谷這件事情,在本質上就引起大眾諸多質疑。例如:政策畫出大餅但是能否落實是一個問題;鄰近的深圳由於其硬體與產業優勢,也多少排擠掉台灣的光環,而新政府是否能將這些疑問釐清,這也是現在我們非常想要知道的事情。

這兩天台灣電子業事情挺多的,不論是美光收購華亞科生變暫緩,又或者是開放大陸資金入股投資台灣 IC 設計引發的媒體槓上聯發科風波,更或者是台灣國發會宣布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都有許多討論。

早上喝咖啡的時候,接到好久不見的朋友來電,這位朋友一向熱心,他打來說:「你不是認得一些年輕的創業家,幫我找找,我來安排一下給一些官員上上課,讓他們知道新經濟該怎麽做。」

在早上的那通電話裡,我跟朋友說:「談是可以談,但這些創業團隊的需求,其實不見得是真的需求,因為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需要什麽,他們會提行銷、人才、資金、專利、法規等等等等,但每個人講的好像一樣,但其實並不一樣」

這些團隊談的問題,常常被錯誤解讀,不只是因為講的人,也是因為聽的人,兩邊不在同一個頻率上,接收到的訊息,很容易就扭曲變形了,之後的解法走樣走味,自然也就不奇怪。

當然,有談比沒談好,但『找人來談談』式的方法,真的需要進化。

這位朋友是見過世面、做過大事業的人,他自然知道我在說什麽。

掛了電話,我一時百感交集,過去幾年,時不時會接到這樣的電話,來自不同的人,為的是不同的陣營,但講的都是同樣的話:「找些年輕人、創業家,來給這些老傢伙們講講什麽是網路、什麽是大數據、什麽是創新創業、什麽是新經濟」。

談完有沒有用?那要看你對「有用」的定義是什麽。

  • 新政府說:亞洲矽谷可以幫台灣人才走向國際,但怎麼走?

剛剛宣布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這兩天被討論很多,也被批評很多,但「人才、資金、場地(場域)、國際合作(行銷& 技術)」,這幾個元素,卻也都在這份方案中可以看到。

很多的批評是,這方案中就是什麽都有了,但卻也什麽都沒有,說了很多,但唯一沒說的,就是要怎麽做。

其實,如果細看,這份方案還是層次分明的,有目標,有策略,也有行動方案。

「亞洲矽谷推動方案,將由環境優化、智慧應用、國際鏈結、基礎建設四大面向來推動,期使台灣成為矽谷潛力企業的成長夥伴、物聯網(IOT)智慧應用的研發中心、亞太青年創新交流樞紐及青年 IPO(首次公開募股)中心。

國發會針對亞洲矽谷推動方案規劃,在環境優化面,將透過活絡人才、資金、法規、跨領域合作等措施,打造完善創新生態體系;在智慧應用面,以桃園作為研發中心與試驗場域,推動智慧城市,並應用智慧化服務。

在國際鏈結面,將擴大國外招商,成立單一併整合我國海外網路,鏈結國際資源,同時強化國際行銷;在基礎建設面,將於桃園打造創新交流基地,串接全國創新資源,並吸引國際企業及優秀人才共同加入。」

目標有五項,「成為矽谷潛力企業的成長夥伴、物聯網(IOT)智慧應用的研發中心、亞太青年創新交流樞紐及青年 IPO(首次公開募股)中心」。

策略也有四項,就是「由環境優化、智慧應用、國際鏈結、基礎建設四大面向來推動」。

行動計畫的敘述略長一點,但大概有十到十二項,「在環境優化面,將透過活絡人才、資金、法規、跨領域合作等措施,打造完善創新生態體系;在智慧應用面,以桃園作為研發中心與試驗場域,推動智慧城市,並應用智慧化服務。在國際鏈結面,將擴大國外招商,成立單一併整合我國海外網路,鏈結國際資源,同時強化國際行銷;在基礎建設面,將於桃園打造創新交流基地,串接全國創新資源,並吸引國際企業及優秀人才共同加入。」

看起來,該有的好像也都有了,為何還有那麽多批評?

  • 為何批評這麼多?因為沒人懂「亞洲矽谷」定義是什麼

我是覺得,這方案一開始就是錯的,最錯的一點,就是名字取錯了。

這不是開玩笑,但的確是個無奈的玩笑。

有一種類似鬼打牆的毛病,就是自己取了一個自己都不懂意思的題目,然後想破腦袋、無法解開、困在其中,孰不知,從頭到尾都是錯。

「亞洲矽谷」到底要代表什麽意思?這是從來沒有人說清楚的,儘管有很多人討論美國矽谷的源起歷史、發展模式、地理位置等等,但就沒人出來說,為何台灣需要成為「亞洲矽谷」?「亞洲矽谷」代表什麽意義?要做到什麽才是「矽谷」的程度?

同樣的,對於這份方案的批評,都認為這份方案缺乏實際可行的計畫,就是沒有 5W1H。

  • 「亞洲矽谷」講得很廣,事實上卻容易流為空談

所以會有立法委員的質詢提到:「亞洲矽谷招商招的是什麽企業?」、「亞洲矽谷吸引別人來的誘因是什麽?」、「亞洲矽谷的定位是什麽?」

我想,現在應該有人會覺得委屈吧。

明明就是跟很多年輕人、創業家談過的結果,該有的不就都有了嗎?為什麽大家還不滿意?這跟那「這不是肯德基!這不是肯德基!」的廣告一樣嗎?如果是這樣,也要講清楚,到底要的是肯德基、還是麥當勞的炸雞?

有時提起某個話題,就會有人說:「這就是我們上次在何時何地與何人提到的」,這樣的對話,是一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執著,只不過,這一瓢水的樣本,不足以代表大局。

於是,我們有了一鍋在還沒出爐之前就被說會很難吃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的大菜,端出來之後,還沒人動筷子,光看賣相,就被罵得一文不值。那,還會有人吃嗎?

不知怎的,一整天下來,我想到一道有名的菜「貂蟬豆腐」。

這菜的作法是這樣的:「泥鰍鑽豆腐又名貂蟬豆腐,是一道來自民間的傳統風味名菜,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中國除西部、西南部省份外,多地均有製作。燒製方法是先把泥鰍放在容器裡,倒入清水並放入少量食鹽,餵養一夜後,再將泥鰍倒入有嫩豆腐的鍋內加熱,讓它亂鑽,並加蔥花、生薑未等佐料。」

這道菜是要把活生生的泥鰍放進裝有豆腐的鍋子裡,然後開大火煮滾,讓泥鰍受熱之後鑽進冰冷的豆腐內,然後,然後,然後,就被煮熟了。

亞洲矽谷是那塊豆腐嗎?誰又是那亂鑽的泥鰍?聯發科是那活生生的泥鰍嗎?要讓他鑽進去的豆腐又是什麽?美光是豆腐還是泥鰍?華亞科呢?

一鍋燴了之後,這菜的味道,可好?

有趣的是,這道菜還有另一個名字叫「草船借箭」,同樣烹煮的工序,意義卻截然不同。

而今晚,給我一碗白飯就行。

Screen Shot 2016-06-15 at 10.55.54 AM

(本文獲懂彎彎 TWICIC 授權刊載,原標:亞洲矽谷與貂蟬豆腐— 台灣電子業今天看什麼?,圖片來源:蘋果日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深圳威脅論,代工重鎮變亞洲矽谷
中國新設 12 個基地搶台灣科技創新人才,蔡英文、朱立倫你們有對策了嗎?
終於有個懂網路產業又不講空話的總統了!蔡英文承諾為台灣網路產業打造發展戰略
改革第一哩路已經開始,3 分鐘看懂蔡英文內心未來科技產業版圖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