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無線耳機感覺很容易弄丟】蘋果用一個新名字告訴你,未來哀鳳耳機命運如何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一直聽說哀鳳要取消耳機孔,除了專賣耳機塞的小哥可能面臨失業之外,一般的消費者可能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若使用無線耳機,那就表示又多一個要充電的設備了。但其實我更擔心的是,無線耳機感覺弄丟的機率瞬間大很多。(責任編輯鄒昀倢)

9 月將至,上至科技圈中大V、各個硬體品牌的負責人,下至等待換機的普通用戶,都將目光移動到新iPhone。

今年新iPhone 的關注點,好像又多了一個。

除了新iPhone 的硬體提升、結合iOS 10 的交互改變之外,前途未明的3.5mm 音頻接口和下一代附屬耳機,也是關注者討論的一大熱點。

而今天有消息表示,蘋果可能要放棄現在的EarPods,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款名為「AirPods」的無線配塞。

科技網站PhoneAreana透露,蘋果的高級法律顧問Jonathan Brown在一次「商標註冊交易」的法律文件中簽字,購買的商標就是「AirPods」,購買日期為2016年7月7日。而「AirPods」這個商標,原本是隸屬於一間名為「Entertainment in Flight LLC」的公司。調查發現,這家Entertainment in Flight LLC只是一家普通公司,並不是知名企業。

Screen Shot 2016-07-18 at 4.35.11 PM

這個收購套路,還真符合蘋果的風格。

爆料網站MacRumors指出,這家公司極有可能是蘋果運營用於隱藏真實身份的典型空殼公司。在此之前,蘋果要推出新產品,都會在一些不知名公司中購買註冊商標,例如「iPad」、「CarPlay」,甚至是最終「易名」的「iWatch」,蘋果多數都會採用這方法來獲得商標。

相信蘋果這次通過這種方法來入手新商標,很可能是在為新產品做準備。

根據「AirPods」這個名字,再結合之前「蘋果要在下一代iPhone 中取消3.5mm 接口」這個消息去推斷,這個產品更有可能是一款無線耳機。

目前,蘋果手中緊握的籌碼是「Beats」和「Cirrus Logic」。如果要做非3.5mm 接口耳機的話,蘋果肯定會用到這兩家的技術。

不過,自iPhone 5s 起,蘋果在iPhone 上運用的音頻解碼方案也有「日漸縮水」的狀況。

所以,現在讓蘋果要推出一款外置解碼的配塞,也不太現實。他們選擇的,更可能是「無線耳機」這條路。

畢竟,對於蘋果旗下的Beats 來說,無線耳機會比外置解碼有線耳機,技術上更加純熟。再加上「AirPods」這個名字,蘋果選用無線方案的可能性更高。

不過,目前這份文件的真偽性還沒有得到蘋果的官方確認,他們也沒有針對下一代「EarPods」的連接方式作任何回應。所以更多的還是要有待他們在發布iPhone 時,才能揭曉。

而對於用戶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這一代耳機能夠帶來多少的變化。

畢竟,iPhone 5 推出時,EarPods 的更新也可以算是一大亮點。手機配塞能在敲擊低頻的彈性、聲音的解析力這些方面能夠媲美森海塞爾的MX360(當時公認的高性價比產品),EarPods 的更新也算是打了一波漂亮的仗了。

接下來,就要看這個「AirPods」怎麼做了。是再次震驚用戶,還是「青黃不接」,這還是有待發佈時才能揭曉。

(本文經合作夥伴愛範兒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蘋果用一個新名字告訴你,EarPods 到底是去還是留〉。)

 


【工業4.0是台灣製造業轉型關鍵】德國專家解析,什麼是真正的智慧工廠?

$
0
0

Screen Shot 2016-07-18 at 6.06.48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2011年,德國提出工業 4.0 的「高科技戰略」,要致力讓德國的工廠全面物聯網化。因為,當工廠生產線全面連網,加上與各種前端消費應用網路連結,製造業不再只是市場的後勤部隊,而且,規模生產的壓力會由為末端消費者客製化產製取代,製造業的利潤將會大幅提升。台灣是全球製造業重要基地之一,也是工業 4.0 趨勢中的重要實務參與者。從網際網路興起的 ICT 革命,將怎麼帶領台灣製造業走出新的機會與價值?(責任編輯鄒昀倢)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要來臨。至少,這是德國許多企業與政府領導人的觀點,他們用工業4.0的概念開闢製造業的新道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訊息技術是關鍵推動力。未來的趨勢是互聯網將與製造業緊密聯合,21世紀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平台與其他先進計算機科技都將推動製造業的發展,帶來我們常說的「智慧工廠」。

IT科技與製造業的匯合就是工業4.0的目標,德國政府推動了許多項目來發展這項計算化生產概念。德國統一後,甦醒成為一股強大的工業力量。工程學博士Thomas Bauernhansl教授即將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ISC高性能會議上,講闡述工業4.0的話題。Bauernhansl教授在德國Fraunhofer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以及斯圖加特大學工業製造與管理中心擔任總監,他在德國汽車與機械工程行業有八 年工作經驗,並參與了一系列頂尖製造技術的研發。計算機科技媒體 TOP500 News對Bauernhansl教授進行了訪談,他談到了自己對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個人觀點。

TOP500 News(以下簡稱「TOP500」):自動化對於工廠來說並不陌生,已經存在了幾十年。「智慧工廠」的概念有何不同之處?

Thomas Bauernhansl教授(以下簡稱」Bauernhansl「):智慧工廠之所以新,不只是因為數字化,還有將智慧生產系統實時互聯的可能性。只有通過大數據分析,這才有可能實現。

同時,智慧工廠也是實現去中心化的重要一步。實體的物理數據將通過傳感器的方式獲得。智慧工廠也將使用全球都可以獲得的數據,這必須經過分析和儲存。聯網將通過數字化通信技術實現,而實體世界中的運營將由人類或者機器人來實現。

智慧工廠的目標是根據終端客戶,以特定方式來提供定制化服務。只有通過階層性較弱的網路來互相配合,才能讓這種服務在經濟上取得成功。

TOP500:這需要應用什麼樣的計算技術?

Bauernhansl:在不久的將來,利用數據和專業技術來創造價值,將成為所有商業模型的核心。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從收集到的大量數據中,自動生成出可用的訊息和知識,並且非常經濟地管理大量數據。

物聯網(IoT)平台是許多新商業模型的支柱,提供了幾乎實時的溝通,以及交易的高透明度。

所謂的「網路-物理生產系統」(CPPS)將是智慧工廠的關鍵。相應的層面有三種:在應用層面,訊息從生產控制和運營中獲取。平台層面是負責各種IT服務的整合。最後,元器件層面提供了傳感器、促動器、機器、訂單、員工和產品。將這些所有層面結合在一起,就有了數字化製造,用高級科技能力整合社會經濟需求。

TOP500:總體來說,智慧工廠將如何改變製造商們的競爭趨勢?

Bauernhansl:製造商們必須更加靈活和多元。他們必須放棄控制。類似這樣的複雜系統沒法完全控制,因為智慧機器、訂單和工具基於動態數據來進行決策。有時候,人們沒法理解其內在的決策原因。人們必須得認識到這一點,知道如何控制結果。

企業與競爭者之間必須互相配合——這也是新的。之所以必須,是因為個體化、個人化的生產會通過多方使用的生產平台進行組織:客戶、供應商、服務商等等。這種新的商業生態將整個生產過程相互關聯起來。

企業的產品會成為一種傳遞信息與專業技術的媒介。產品和用戶之間的關係會變得透明,這帶來了新的機遇。為了利用這樣的機遇,企業必須理解這種新的商業邏輯,建立合作式的商業模型,即便是競爭依舊存在。這能帶來巨大的潛在經濟節省。

此外,客戶、供應商和合作夥伴之間的高度配合非常重要,遠遠超越了純粹的買賣關係。在理想的情景下,消費者也包括在了生產過程中,會帶來額外的價值。作為結果,消費者也負責承擔複雜度所帶來的部分成本。在過程中,消費者會帶來重要的數據,企業可以以此為基礎打造附加服務,從而直接或間接地開展業務。

TOP500:讓我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這樣的趨勢對於汽車製造行業有什麼樣的影響?

Bauernhansl:19世紀的工業效率先鋒弗里德里克·泰勒(編者註:弗里德里克·泰勒(1856-1915)是美國「科學管理之父」,擔任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主席和哈佛大學教授,提倡科學化、標準化管理,其思想在美國和歐洲影響深遠。)所設立的一些原則,如今必然會走到盡頭了。固定週期的生產和組裝線將會被模塊化的移動工作台取代。舉個例子,對於汽車製造來說,這意味著車身將通過一個自動化指導設備移動到一台智能機器,機器可以通過WIFI或者互聯網進行實時溝通。機器「告訴」車身部件,自己準備好進行生產了。這樣,汽車工業將再一次被改變。

許多人將工業4.0描述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也與汽車行業的新要求有關。對於許多新類型的設備來說,需求都在上升,尤其是個人化的需求。雖然在前面的三次工業革命中,更高的生產力永遠都是目標,不過現在,靈活生產、滿足定制要求的優先級更高。

TOP500:在這個新環境中,工廠工人的角色又是什麼呢,他們還有角色嗎?

Bauernhansl:人依舊會是生產製造的中心。在某些領域的員工可能會更少,例如營銷、訂單處理和管理。但是工廠永遠都會需要工人。工人會從沉悶的任務中解放出來,如果說製造過程是一曲交響樂,那麼工人就會是指揮家。有了智能IT工具的幫助,他們會專注於決策和控制生產。工人必須在IT和其他領域獲取新的技能。

我們必須花更多功夫來整合目前已有的IT技術,靈活、無縫地連接進入智慧工廠基礎設施,工廠基礎設施是以工人為中心、以數據為驅動的。另外,我們還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多模式人機交互界面。

在智慧工廠中,新的工具會為車間中的工人帶來力量。通過利用靈活的工廠基礎設施來整合多個建設模塊,人們可以專注在工人的需要、期望和要求上,獲得組織層面策略與變革管理的支持,從而實現進步。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強大的機器人會給工人提供支持。這些機器人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執行新的日常流程,並告訴員工需要實施哪些步驟。機器人可以持續不停地工作,對於工廠來說,無論是哪天工作、什麼時間段工作,耗費的成本都是一樣的。

TOP500:要讓這個概念成為現實,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包括技術上和文化上的挑戰?

Bauernhansl:最重要的挑戰是無處不在的快速互聯網基礎設施,以及網路-物理系統的標準界面。對於製造平台的大數據應用,我們需要安全與保護,這樣,行業內的人們才會信任這種與工業互聯網連接的新型聯網技術——工業4.0。

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潛能已經在我們的面前。這已經能夠說服行業去開拓新領地,利用恰當的投資和靈活性,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前進。這是國家可以保持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的唯一辦法。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德國工業4.0專家訪談:什麼是真正的“智能工廠”?〉。)

【ALPHACamp專欄】你的網站升級到 HTTP/2 了嗎?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0 at 7.20.48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好的網站瀏覽速度、效率、體驗很重要,如果網頁操作困難,在這個時代根本就等於宣判死刑,不得不注意!(責任編輯鄒昀倢)

如果說有一項技術可以讓你的網站瀏覽起來更快、更安全、SEO 加分,而且網站工程師不需要改 code 就可以全站使用。更重要的是,還不用額外花錢,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情嗎?

話說 HTTP 通訊協定是全球資訊網 (WWW) 的基礎,是瀏覽器和網站伺服器之間的通訊協定。而 HTTP/2 是 HTTP/1.1 從 1999 年發布以來,十六年來的最重要的一次升級,這次升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改善瀏覽器的網頁下載速度(Page Load Time)。

眼見為憑,以下是一些測試網站,比較 HTTP/1.1 和 HTTP/2 的速度差異,這在圖多的情況最為明顯:

講起 HTTP/2 的歷史,筆者在兩年前曾經在 WebConf 大會上介紹 SPDY 這個通訊協定。SPDY 是 Google 挟著 Chrome 瀏覽器龐大市佔率,在 2009-2016 年所進行的大規模網路實驗,在獲得了顯著的成功之後,進一步將 SPDY 推向網路標準,終於在 2015/5 正式發布了。目前包括 Chrome、Safari、Firefox、IE/Edge 瀏覽器都已經支援(詳見 Can I Use?),而你平常瀏覽的 Yahoo、Facebook、Google、ALPHA Camp Blog 等等一線大廠網站,也都已經支援 HTTP/2。在不知不覺中,HTTP/2 已經進入使用者的生活。

因此,現在正是 HTTP/2 全面普及的時候,身為網站主可別置身事外,且讓筆者說明你不可不知的 HTTP/2。

  • HTTP/2 改了什麼?

HTTP/2 在語意上完全向下相容,它改進的是底層通訊封包的實作。Web 開發者熟悉的 HTTP 操作如 GET/POST 操作、HTTP Status Code 和各種 HTTP Headers 都沒有改變,完全與 HTTP 1.1 兼容。因此伺服器端要使用 HTTP/2,完全不需要修改 HTML/CSS/JavaScript 網頁和你的後端程式,只要升級和設定 Web 伺服器軟體,加上支援 HTTP/2 的瀏覽器,就可以使用這個超快的通訊協定。

http2-layer

要了解 HTTP/2 施展了什麼魔法,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現今網頁載入速度的挑戰是什麼。

隨著網頁內容越來越複雜,造成了要完成一個網頁載入(Page Load)的動作,除了要下載 HTML 之外,還需要下載 CSS 檔案、JavaScript 檔案、各種圖片檔案,零零總總加起來需要已經多達上百個對伺服器的 Request 請求資源,大大影響了網頁載入的速度。

在這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時代,Amazon 的網頁載入時間每多一秒,該公司的年度營收就減少 16 億美元、Google 的搜尋時間每多 0.4 秒,每天的搜尋次數就會減少 8 百萬網頁、KISSmetric 分析報告指出等待時間超過 4 秒,Bounce Rate 就會增加 25%。人的思緒在等 1 秒後就開始飄移,如果需要等 10 秒,就會感覺這東西是不是壞了。

這個問題的最大原因在於, HTTP/1.1 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是每個對伺服器的 Request 資源請求,都必須佔用一個網路連線(TCP connection),傳完一個檔案才能再傳下一個,瀏覽器無法同時下載。因此在 HTTP/1.1 時代,瀏覽器為了加速下載的時間,只好同時允許六個網路連線(TCP connection)併發去連接伺服器,好可以達成同時下載六個資源。

但是極限也是如此了,並不是說無限制增加網路連線就可以解決這個瓶頸,因為每一次的網路連線,都必須經過三次握手的初始網路連線程序,而且每次初始連線因為流量控制的關係,一開始的網路封包會傳輸比較慢,後來才逐漸加快。

也因為 HTTP/1.1 的這個限制,當今 Web 開發者針對網站效能優化時,發展出了各種奇技怪招來加快網頁下載速度,稍候我們會提到這些在新的 HTTP/2 技術下,完全是多餘的。

那麼,HTTP/2 是如何改良的呢?它採用的解法包括:

只需要單一網路連線(Single TCP connection),就可以連接網站伺服器,下載所有需要的資源。大大節省 HTTP/1.1 需要一直建立多個網路連線時的啟動時間浪費。

連線多工(Multiplexing),在單一網路連線上,就可以同時傳輸多個 HTTP Request 和 Response,併發請求 CSS/JS/Images 等等資源。它的原理是將 Requests/Responses 都拆碎成小 frames 進行傳輸,而這些 frames 是可以交錯的,因此檔案再多也不怕,不會發生佔用網路連線(TCP connection)的情況。這就是為什麼在圖檔多的情況下,HTTP/2 特別有優勢。

優先權設計(Prioritization),伺服器可以決定例如 CSS 或 JavaScript 檔案,哪些要優先傳送。

Header 壓縮,在 HTTP/1.1 的 Headers 其實是沒有壓縮的,大小佔了約 200 bytes 到 2KB 不等,而且同一瀏覽器的每個 Requests 其實絕大部份的 Headers 都是重複的。HTTP/2 用了 HPACK 壓縮技術,大大減少每次都要重複傳輸一樣的 Headers。

Binary 二進位的封包結構設計,對伺服器和瀏覽器來說,可以更快的解析這些資料。冷知識:在 HTTP/1.1 定義了四種解析訊息的方式,在 HTTP/2 只需要一種。

伺服器主動推送資源(Server Push),允許伺服器除了 HTML 之外,連同需要的 CSS/JavaScript/Images 檔案,主動推到瀏覽器的快取之中。不過,這個功能比較有爭議,一來他需要 Web 開發者額外描述有哪些檔案需要隨著 HTML 一起推送給瀏覽器,不是 Web 伺服器升級 HTTP/2 就自動會有。二來它不管瀏覽器是不是已經有快取這個資源,都會推送而造成頻寬浪費。因此實務上筆者認為可以改用瀏覽器的 Prefetch 功能,讓客戶端的瀏覽器自己處理即可。

透過這些技術,讓瀏覽器的網頁下載時間大大降低。而我們網站主需要做的,就是升級 Web 伺服器到支援 HTTP/2。

  • 對網站開發者會有什麼影響嗎?

剛才提到 Web 開發者在 HTTP/1.1 限制下,為了改善網頁下載速度發展出了各種招數,其中因為 HTTP/1.1 一個 HTTP Requests 請求,就會佔用一個網路連線,所以有很多招數都是想減少 Requests 的數量,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

合併圖片(Image Sprites),為了減少瀏覽器發送 Requests 的數量,就把很多小圖(例如Icon)合併成一張大圖下載,然後透過 CSS 樣式去切出其中一個小圖。這一招用起來其實很麻煩,因為每次新增小圖或修改,整張大圖都要重新產生過。

合併 CSS 和 JavaScript 檔案,也是為了減少瀏覽器發送 Requests 的數量。但是開發的時候一定會拆成不同檔案才比較好維護,而最後佈署到伺服器時,需要額外去進行把檔案合併的動作。

內插 CSS、JavaScript 或圖片,也是為了減少瀏覽器發送 Requests 的數量,就把原本應該獨立的檔案,直接內插到 HTML 裡面。圖片會用 Base64 編碼成純文字後置入。但這招會破壞瀏覽器快取機制,本來是可以單獨快取這些靜態資源的,內插後反而沒有快取了,而且圖片實際大小會變大浪費頻寬。

Domain 切分(Domain Sharding),瀏覽器針對同一個網址只能開六個網路連線,為了突破這個限制,網站者可能會拆多個子網域,用不同網址來下載圖片。另外也因為拆分不同 Domain 的關係,可以讓瀏覽器的 Cookie 不會送到這些次要網域,減少一點頻寬浪費。

以上這些技巧,都會讓網站開發和佈署增加不少額外的麻煩,而在 HTTP/2 通訊協定下,都已經變得不需要了 (歡呼!)

  • 需要 HTTPS 加密連線

為了能夠順利讓瀏覽器能相容現存的 HTTP 網站(使用通訊埠 Port 80),所以 HTTP/2 選擇佈署在 HTTPS (使用通訊埠 Port 443) 上,因此在安裝 HTTP/2 的步驟中,要先擁有 TLS/SSL 安全性憑證。另一方面,這也是全面推廣網站安全的契機,除了有更快速度,同時也要求了更好的網路安全。

使用 HTTPS 加密連線的好處有:

  1. 保護瀏覽器和伺服器之間的傳輸,不會被別人修改。這不一定指惡意的駭客 中間人攻擊,也可能只是想插入廣告。例如有些咖啡店的免費 Wifi 會在網頁上面插入廣告。但是如果是 HTTPS 網站就沒辦法了。
  2. 保護了使用者的隱私安全,不會被人竊聽。特別是需要登入的網站,沒有 HTTPS 加密,非常容易就可以被人竊取帳號密碼。
  3. Google 把 HTTPS 的網站當作 SEO 加分
  4. 很多新的瀏覽器功能也開始把 HTTPS 當作必要條件,例如 Geolocation 定位ServiceWorker 等等功能
  5. Apple 宣布 2016 年底,所有 iOS app 的網路連線都必須用加密連線 HTTPS,不可以用 HTTP 了。

綜合以上,HTTPS 加密連線可說是當今應用程式網站必備的基本安全需求。

  • 如何安裝 HTTP/2

第一步:取得 TLS/SSL 安全性憑證

首先要取得 TLS/SSL 安全性憑證檔案。這個憑證是不能自己簽發的,這樣瀏覽器會有警告畫面:

https-error

早先 TLS/SSL 安全性憑證一定是向憑證機構購買,這樣瀏覽器才會認得你是合法的憑證(這些瀏覽器在出廠時就已經設定好要相信哪些憑證機構),例如 alphacamp.co 是在 這家代理商購買的。好消息是,為了推廣 HTTPS 安全連線,去年由許多大公司以及各大非營利團體共同贊助推出 Let’s Encrypt 這個服務,免費發佈 TLS/SSL 憑證。

中文使用說明可以參考 https://letsencrypt.tw/,或是用 certbot 這個工具。不過因為它的使用方式,跟一般我們在憑證機構網站上購買的步驟不太一樣,需要在主機上下指令來取得憑證,所以也有人設計了一個線上工具 SSL For Free 可以在線上就完成憑證申請。

第二步:設定 Web 伺服器

接著設定 Web 伺服器。Apache 可以使用 mod_http2,而 Nginx 在 1.10 stable 後就內建支援了。設定 SSL 的設定檔可以參考 Mozilla SSL Configuration Generator 的建議,其中除了設定你憑證的檔案位置之外,還可以讓伺服器打開 HSTS 這個 HTTP Header,告訴瀏覽器這個網站只用 HTTPS 加密連線,不要用 HTTP,這樣使用者就不會不小心用到 HTTP 不安全的連線了。

但是要注意一旦啟用,期限內就沒有辦法讓使用者改回用 HTTP 囉,建議可以在最後全站檢查沒問題後再啟用。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伺服器上的 OpenSSL 函式庫需要升級到 1.0.2g,你可以在編譯 Nginx 時特別搭配這個版本,或是乾脆使用較新的 Ubuntu Linux 16.04 伺服器作業系統,詳情請參考 Supporting HTTP/2 for Google Chrome Users 這篇文章的說明。

如果上述的兩個步驟還是太麻煩,或是你沒有管理伺服器的經驗,筆者推薦可以使用 CloudFlare 這個網站加速服務(CDN),它有免費方案提供 TLS/SSL 憑證以及 HTTP/2 連線。也就是說你的網站伺服器可以什麼都不用改,只需要修改 DNS 讓使用者的連線會先經過 CloudFlare 伺服器即可。使用者到 CloudFlare 的這一段傳輸,就會是有加密的 HTTP/2 連線。CloudFlare 在全球各地都有節點,今年四月也終於在台北佈點了,所以網路速度非常好。

第三步:替換 HTTP 網址為 HTTPS

我們需要將所有 HTTP 網址都換成 HTTPS 網址。網頁上所有連到自己網站的超連結、圖片、JavaScript 和 CSS 等等網址,都必須修改成 https:// 開頭。而所有外部系統中你的網址,例如 Facebook 廣告、Google Analytics 和其他網站分析追蹤工具,都必須把網址改成 https:// 開頭。

第四步:最後檢查

先檢查 TLS/SSL 安全性憑證安裝正確,可以使用 SSL Server Test 這個線上工具。接著檢查 HTTP/2 有啟用,使用 Chrome 瀏覽器在網址輸入 chrome://net-internals/#http2 觀察有哪些網站在使用 HTTP/2,或是你可以安裝 HTTP/2 and SPDY Indicator。線上測試工具則可以用 HTTP/2 Test。更多工具可以參考 Tools for debugging, testing and using HTTP/2

第五步:全面啟用

檢查沒有問題後,我們可以設定 Web 伺服器只允許 HTTPS 連線,所有連線到 HTTP 的情求,全部轉址(301 Redirect)到 HTTPS 連線,並且打開 HSTS 這個 HTTP Header 強制使用者瀏覽器只能用 HTTPS 連線。

最後的成果就是會有一個綠色的 Icon 出現在網址列:

https-ok

  • 導入的困難點是?

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就是設定就可以了,有沒有什麼困難點呢?筆者認為處理 TLS/SSL 安全性憑證只是小麻煩而已,更何況如果用 CloudFlare 連申請憑證的步驟都不需要。真正會麻煩的地方,恐怕還是從 HTTP 改成 HTTPS 的這個過程會比較辛苦。

如果你本來就不是全站走 HTTPS 通訊協定,一旦從 HTTP 換成 HTTPS,就很容易碰到 Mixed content 混合內容的瀏覽器警告,意思是說你在加密的 HTTPS 的網頁之中,使用到非加密的 HTTP 的資源,這個資源可能是 JavaScript、CSS、圖片或是 iframe (不包括超連結)。

如果只是圖片和影片用到非加密的 HTTP 網址,那麼瀏覽器的綠色安全鑰匙 Icon 就會不見:

https-mixed-content

但如果是 CSS 或 JavaScript 的話,那瀏覽器就根本不載入了,你的網頁就會破版無法正常運作。

因此,為了不要讓瀏覽器出現這個警告,讓所有平台下的瀏覽器下都可以正常運作,你得將 HTTPS 網頁中的所有資源,都一一檢查將 HTTP 替換成 HTTPS。如果當初是用相對網址就沒事,但是如果有用到絕對網址 http:// 開頭的,例如直接連結使用其他網站的資源,那改起來可能就會很麻煩費事,而且容易百密一疏。另外,也要教育訓練一下相關編輯網頁的同事,不然一不小心綠色安全鑰匙 Icon 又不見了。

如果是歷史大站,這樣升級可能是真的改不完,一個過度的方案是使用 upgrade-insecure-requests 幫忙,透過在 Web 伺服器上設定這個 HTTP header,瀏覽器就會自動將網頁上的 HTTP 資源自動替換成 HTTPS 網址、站內的超連結也會自動替換成 HTTPS。不過這個 HTTP header 需要瀏覽器支持,支援度可以參考 Can I Use?

關於 Mixed content,Google Developer 網站上也有一篇完整的教學 Fixing mixed Content

另外還有一些自己不可解的問題,例如使用到第三方服務的資源,例如 iframe 或 javascript 的 widget ,而該服務不夠進步(請寫信給對方抱怨,附上這篇文章的超連結) 竟然沒有提供 HTTPS 連線,這樣就沒辦法整合進你的網頁了,除非你自己搞個代理伺服器,但這也太麻煩了,不如換一家更好的第三方服務。

以上向大家介紹 HTTP/2 通訊協定,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網站都開始使用 HTTP/2,讓我們的網路環境更快更安全。

(本文經合作夥伴ALPHACamp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你的網站升級到 HTTP/2 了嗎?〉。Image Credit: siteground

台灣競爭力岌岌可危:「柬埔寨客戶說台灣好便宜,泰國供應商說台灣好好買」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1 at 11.20.06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從物價、薪資看民生問題最有感。台灣的薪資、物價問題一直都是我們討論國家發展曆的相關重點,但總有官員、老闆說著「台灣這樣已經很好啦!」,但是人民無感。我們到底是活在怎樣的平行世界中?或許可以從這篇文章找答案。作者光小狼到泰國採訪他在泰國販售電腦零件的朋友傑克,在閒聊/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台灣對於東南亞的認知,真的資訊太落後了。(責任編輯鄒昀倢)

在台北工專求學的時期,我在光華商圈兼職銷售過筆電,當時會派我們這種剛進公司的生面孔喬裝成比價的客人,到其他店家蒐集對方相同產品的賣價,作為當週店內機種定價的基礎。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八德路巷子內的一家店,店主人聽見我們的比價後的反應。

他說:「如果我只是比隔壁那家便宜一點,你就跟我買,那我找台販賣機來賣就好了,我養那麼多業務要幹嘛?解說產品跟服務客人都要人力都要成本,我也希望能多提供幾個工作機會。如果你真的很在意這幾百塊,那你去跟別家買就好了,真的不要勉強。

我記得走出店門口的時候我有點恍神,除了有種異樣的羞愧之外,也忍不住一直回想老闆剛剛說的那段話。

「理想很性感,現實很骨感。」兩三年後再次經過那一帶,相同的店面已經換了不同的經營者。老闆的理念我認同,但看來消費者並不認同。

小狼:傑克,你也知道在台灣的消費者很喜歡比價,有店家是把價格公開在網路上讓大家比,幾乎就是大家比價的基準,在泰國這邊的狀況呢?

傑克:你說的是 XX 屋對吧,泰國這邊的消費者一樣也會比價,一樣會是在網路上比價以後再到我店面來買。

小狼:那會有當場跟你殺價的狀況嗎?

傑克:通常零頭會去掉啦,但說要殺價就沒有,因為泰國這邊算是賣方市場,有貨的就是老大,就比較不怕客人亂砍價錢。

小狼:所以你也有在網路上面賣產品嗎?

傑克:在 FB 上面打廣告賣,這邊的電商其實很不發達,「台灣那一家」進來泰國看會不會好一點。

小狼:泰國的網路購物不發達?我在這邊用 4G 網路的速度很快,看起來基礎網路建設還不錯,是有其他問題造成電商不發達嗎?

傑克:東南亞這邊本來只有一家叫 Lazada 的平台,在東南亞應該算是最大的吧,但那個很爛,「台灣那一家」來他一定掛掉的。

小狼:Lazada 是拍賣平台還是線上購物?抱歉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平台。

傑克:Lazada 是線上購物,你可以在他的平台上面開店,但 Lazada 不只會根據賣的東西跟商家抽不同的費用,你的貨運物流還得要用他的。

小狼:Lazada 有推像「台灣那一家」所謂的 24 小時或是北北基幾小時快速到貨嗎?

傑克:在泰國或是在曼谷目前都不可能,這邊沒有像台灣的宅急便或是貨運公司,要寄貨很麻煩,另外更麻煩的還不只是物流,是金流。

小狼:金流?這邊的人不用信用卡嗎?

傑克:這邊沒有像台灣刷卡那麼方便,而且泰國人有用信用卡的人也不多,就算金流解決了,貨運的問題沒解決之前還是一樣,曼谷很大又容易塞車,要做到快速到貨太難。所以我想「台灣那一家」如果能夠解決金流和物流的問題,在曼谷應該大有可為。(註:曼谷約 1569 平方公里,台北市約 271 平方公里,接近 6 倍大)

小狼:剛剛你有談到你的客戶包含周邊國家,是怎麼一回事?貨運不發達的話又要怎麼交易?

傑克:你知道我有接近一半的營業額來自於柬埔寨嗎?

小狼:這有點扯,我以為你在泰國賣電腦,原來是在泰國賣電腦給柬埔寨嗎?

傑克:泰國以前生意好做,都是出口到寮國、緬甸、柬埔寨和越南等周邊國家,泰國進口電腦相關產品都是零關稅,其他國家都要 10-20%,周邊國家當時還沒開放所以跟台灣買很不方便。我就會從曼谷把商品賣到周邊國家,但開放以後台灣廠商都有直接的銷貨管道,鋪到緬甸和越南,所以這兩個國家的生意我就做不到了。東協裡面北邊發展最快的就是越南,南邊應該是印尼,還在開發中掙扎就是緬甸和柬埔寨,所以柬埔寨目前是我最大的客戶。

小狼:那柬埔寨從泰國進口不用收關稅嗎?

傑克:你問到重點了,他們會請我把貨寄到邊境附近的收貨點,其餘的就是他們的問題了,哈哈哈。

小狼:東南亞果然是人治的地方阿,哈哈哈。

傑克:講到柬埔寨,前陣子 Computex Taipei,我招待我的柬埔寨客戶到台北看展,你知道他跟我說什麼嗎?

小狼:說啥?Taiwan Number 1 嗎?

傑克:他跟我說台灣怎麼這麼便宜,我嚇了一大跳。

小狼:台灣很便宜?柬埔寨耶?你有聽錯還是他搞錯嗎?

傑克:沒有阿,他自己訂了信義區五星級的飯店然後跟我說好便宜,因為一樣等級的飯店在柬埔寨價格更貴阿,我在泰國的廠商去台北也說好便宜好好買咧。

小狼:柬埔寨那個客戶應該收入在柬埔寨算頂尖對吧?那泰國供應商怎麼會說台灣好便宜好好買,你所謂的供應商是指哪些人?他們的收入是大概在那個等級?

傑克:柬埔寨那位的確是在當地收入比較高的沒錯,泰國的廠商大概就跟你一樣出社會工作過幾年的上班族,幾個 PM 之類的,前陣子我太太帶他們到台北跑去西門町買了一堆東西,然後每個都跟我說台北好便宜好好買,回泰國每個行李箱都是塞爆。

小狼:他們買些什麼東西一直喊好好買?

傑克:聽說是包包跟衣服,哈哈哈。

小狼:那你覺得台灣在東協有什麼機會?把電子廠搬過來嗎?

傑克:別傻了,這邊電力的供應不是很穩定,還會跳電給你看咧。

小狼:我覺得台灣也快了拉,只能用愛發電了,這邊有核電嗎?

傑克:應該是沒有,但聽說有在計畫。我覺得台灣在東協的機會不是很樂觀,不要被口號騙了,最蠢的就是來這邊跟中國大陸熱錢搶房地產的。泰國人去住那種市區高級房產的很少,都是騙這些外國人的。

政府喊的新南向政策,會不會變成「難向政策」,是我們後來一直在討論的話題,傑克提到泰國是東協的中心之一,理由是因為泰國有基礎的民生工業。舉個例子:我習慣使用某家抗敏感牙膏,同品牌有相當多種選擇,每次都讓我難以挑選,後來都用產地挑選,同品牌在泰國生產的產品我一概跳過,在我刻板印象中,泰國的產品好像不怎麼可靠,但這次實際造訪卻深深的打了我自己一巴掌。

如傑克所說,泰國的基礎民生工業相當發達,逛一趟當地的大賣場就知道了,食品和日用品幾乎都是泰國當地生產,價格低廉品質又好,並且大量的出口到周邊國家,因此傑克認為加入東協本身對泰國並沒有帶來什麼利益,反而有可能降低泰國本身的出口數量,畢竟這些基礎民生工業的國際大廠,是有可能外移到周邊國家在當地生產的。

傑克更表示泰國除了基礎民生工業發達,也是東協的底特律,日本的車廠幾乎都把泰國當生產基地,我在曼谷路上看到的日系車都是當地生產的,既然貿易是互通有無,那我們到底可以賣什麼東西到東協?先別說東協了,單單泰國有什麼是一定要從台灣進口的?別忘了日本已經把泰國當成汽車生產基地,我們想賣給泰國的產品,日本難道就沒有、就不想賣給泰國嗎?

再退一步說,實際走訪幾個曼谷最大的購物中心,一樓最大的區塊是韓國的品牌,整棟逛下來我沒有看到一個台灣的品牌,也難怪泰國人到台灣會說好好買,我想是因為他們在泰國沒看過台灣的品牌吧。

想要南向想要進入東協,我們就必須把日韓當成競爭對手。在此我忍不住想到,而私心節錄一段我和台灣小島秀夫,同時也是換日線的另一位作者(很久沒新文章的那種作者,這絕對不是幫忙催稿),和我私下的聊天討論:

「要和他國競爭?別說大陸了,這龐大的魔王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想像的。看看韓國就好,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與台灣接近的國家。50 年代朝鮮戰爭,90 年代國家破產,近一世紀韓國絕對過的比台灣慘。

但是韓國如今成了可以撼動亞洲的經濟強權,看看那個超先進的江南首爾,為什麼?
以為只要政府扶植就能成功?以為只要政府出錢就萬事 OK?以為只要女人男人都整容就行?只要打假球出錢賄賂裁判就好?

錯!

真正的原因是韓國世界第一的自殺率,是每年上萬人的過勞死,是每天凌晨 4 點下班早上 7 點上班的必死覺悟。短短 10 年從無到有,給現在的台灣,哼哼,五倍時間都辦不到。」

我們當然可以不用學著韓國的腳步走,但我們的選擇是什麼?是繼續不停的內鬥內耗喊口號,還是願意面對一下現實?

我們如果選擇南向,那我們打算用什麼和其他國家競爭?東協的其他國家有什麼東西是一定要跟台灣買而不是跟近一點的泰國買;又,既然要跟遠一點的國家買,為什麼不跟日韓買要跟台灣買?只因為我們比日韓那兩家店便宜兩百塊嗎?

我們甘願當一台廉價的販賣機只是用價格取勝,還是願意挑戰看看我們有什麼優勢是東協國家必須要向台灣買,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產品?這個產品可以是實際上的商品,也可以是我們可以提供給東協的服務。

例如,我們可以把台灣特產的政論名嘴和政客出口到東協,除了外銷賺外匯之外,看能不能拖累東協各國發展的腳步,讓我們能夠喘口氣,但我想東協各國應該不會收黑心產品吧。(以上純屬玩笑)

一個在東協生活了近十年的台灣人,我很想知道傑克對此有什麼看法,傑克說現在可能只剩下台灣的餐飲業有機會了吧,他表示在曼谷沒有像台灣這麼多服務好的餐廳,像麻辣鍋吃到飽之類的,在泰國沒有幾家類似的餐廳,或許還有一試的價值。

「我的柬埔寨客戶說台灣好便宜,泰國供應商說台灣好好買」,這兩句話不斷的提醒我,在我們原地踏步的同時,除了已經看不到我們車尾燈的韓國──因為向後回頭只看的到我們的前大燈;還有同樣看不到我們車尾燈的泰國──因為他們已經併行在我們身旁。緊追在後的還有多少國家?他們還需要多久能超過我們?我們如果甘願落後會怎麼樣?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改善困境?我們的機會在哪裡?

我沒有答案,當然我也不能阻止某些人開始找人來怪罪,怪政府怪財團怪總統,都是誰誰誰的錯,反正這十幾年來一直都是這麼幹這麼原地踏步的對吧。

你聽見緊追在後轟隆隆的引擎聲了嗎?都是誰誰誰的錯,害我們被追上被超過,對吧。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我的柬埔寨客戶說台灣好便宜,泰國供應商說台灣好好買」──在泰國賣電腦的強者我同學訪談(下)〉。)

  • 延伸閱讀

當台灣還在拼硬體亞洲矽谷,「數位泰國」已在FinTech的革命路上
【泰國創業新藍海】中產消費力旺旺旺!大學畢業薪資兩萬八簡直就把台灣比下去【Jack@曼谷UN亞太總部】致小英總統:全球卡位東南亞,台灣必須急起直追

中國立志2025年成為世界製造強國,反觀台灣產業轉型策略就像一盤散沙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工業4.0概念從德國開始散佈到全球,目前中國是對於發展工業4.0最積極的國家之一,甚至已經端出通盤計劃,目標2025從上到下改善中國製造。台灣是全球製造業重要基地之一,也是工業 4.0 趨勢中的重要實務參與者,但是我們有沒有辦法掌握這波由網際網路興起的 ICT 革命,又將怎麼帶領台灣製造業走出新的機會與價值?(責任編輯鄒昀倢)

曾經一度,大部分台灣廠商都對MIT (Make in Taiwan,台灣製造) 感到驕傲,雖然台灣出產的商品仍然有良莠不齊的問題,特別是最近幾年食安問題嚴重,讓台灣的食品產業蒙上陰影,但在許多國外消費者的心中,《台灣製造》仍然是品質的保證。

然而,2015年5月8日,中國國務院公布了《中國製造2025》的中國工業4.0規劃,要將MIC (Make in China, 中國製造)打造成高品質的象徵,本來以為這只是大陸官方眾多的「口號」之一,但在詳細研究過這一份規劃後,內心即產生很大的震撼。因為規劃中有許多項目是台灣應該去做,或是早就在進行的,但其中有些已無疾而終、有些則是半途而廢、有些是群龍無首、有些則是力有未逮……。如今大陸由國務院總理簽批、政府引導、強勢推動,向國家製造強國邁進,相信離迎頭趕上的一天已不遠,能不焦急嗎?

  • 中國要變多強?
中國製造 => 中國創造;中國速度 =>中國質量;中國産品 => 中國品牌

這是國家升級的議題!

簡單來說,《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3階段的規劃:第一階段,於2025年邁入製造强國行列;第二階段,於2035年時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强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階段,到2049年時,中國製造業之大國地位更加鞏固,進入世界製造强國前列。

那究竟要如何達成目標呢?《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明確列出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目標是在10大高階領域中尋求突破。

Screen Shot 2016-07-20 at 4.54.47 PM

看上表1的9項戰略任務,很多不都是台灣廠商該做的嗎?像是製造業的創新能力、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就是工業自動化)、加强質量品牌建設(就是建立品牌知名度)、全面推行綠色製造(符合世界各國的環保規範)、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就是指全球在地化生產);現在大陸卯起來要朝這些目標前進,台灣廠商能不警覺嗎?

當然,以前大陸也有零星的行動來做這一些,可是這一次是以國家層級來執行,其重視程度不容忽視。看大陸的《國家知識産權戰略綱要》如何在短短7年間把大陸專利數量不斷提升、把知識産權變成大陸廠商琅琅上口的事、把大陸專利代理人的數量提升、讓大陸民眾視維權為己任……就知道大陸官方雖然是極權,但執行力卻是百分百。

此外,有3點讓筆者覺得大陸的規劃會有具體的成果。

  • 知恥近乎勇

首先,他們非常了解自己的缺點、弱點,而且勇於承認。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信部) 部長苗圩便坦承,大陸目前至少有5大不足的地方:

  1. 技術上缺少持之以恆的對創新投入和創新引領發展這種理念。
  2. 在産品質量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現在中國製造並不意味著是一流的品質,一流的産品質量。
  3. 產業結構還不够優化,雖然有大量的企業,但是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還很少;雖然有大量的人才,但是缺少跨國公司的領軍型的人才
  4. 所面臨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强烈,要節能、要减碳,還要發展,怎麽處理好這方面的關係是個問題。
  5. 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新的勞動力紅利,來補強國家發展。

正所謂知恥近乎勇,大陸官方如此了解自身的弱點,就可以對症下藥,作有效的補強。反觀台灣,很多時候官方提出的報告都只是在粉飾太平、歌功頌德,很少會「自曝其短」的自認不足,殊不知如果不虛心的承認不足,又如何知道需要改進呢?

  • 強大的領軍陣容 

其次,為了有效的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要事項及加強對重要事項落實情況之檢查與監督,這次《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由各部門的高階長官來領軍,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擔任組長,小組辦公室就設在工信部,負責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表2是「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成員,是一個全面性跨部門的組合,而且全都是以副部長/副局長/副主任的層級來出任代表。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財政部已入列,但連人民銀行、稅務總局、銀監會、證監會等單位也以獨立姿態成為小組成員;此外,知識產權局也是獨立成員之一,其考量之周延慎密可見一斑。

這樣子的組織運作是相當到位的,可以說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大大減少了上行不能下達或是互踢皮球的機會。

Screen Shot 2016-07-20 at 4.55.39 PM

反觀台灣,就算是推動國家型的計劃也不太可能出現如此龐大及全面跨部門的組合。回顧以前的「兩兆雙星」或是「國家智財戰略綱領」,通常都是由經濟部、國科會來主導,下面執行單位像是工業局、資推小組等等又再外包給工研院、資策會等半官方單位,到最後變成是分食預算的大餅,計劃的成效是零星而發散的。

最令人詬病的是,政府在進行任何規劃時,從來沒有把智財放在第一位,台灣廠商已經為了智財保護不足而吃了很多虧,但政府還不正視此問題,讓主管智財的單位在國家型的計劃有獨立運作的權責。不要以為只有創新的前端高科技才需要智財保護,對製造業來說,智財就不重要嗎?另外像是新創產業,智財更是該擺第一位,看本刊期另外一篇文章「創業者想玩衆籌?先把智財權搞明白再說」,便可以了解智財的重要性。

  • 目標明確,循序漸進

最後一點是規劃有明確的目標,除了可以循序漸進的執行外,還有明確的成效監督及檢查依據。表3是大陸在2020年和2025年的製造業主要指標(與2015年相比),目標明確且隨時監督,每年檢討,如果快到期限仍離達標很遠,則盡速努力加強,總比訂一些高遠大的目標,但最後無疾而終來得好。

Screen Shot 2016-07-20 at 4.56.29 PM

  • 強勢主導有好有壞 ,適時具體的引導卻是必須的

毫無疑問,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企業主都不喜歡政府太過強勢的主導,但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完全「無為而治」,無視一盆散沙般的產業發展現況。雖說大陸的強勢主導對產業發展不見得是好事,然而很多時候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台灣的問題在於政府過於「無為」,連具體的產業政策也乏善足陳,導致企業主完全不能依靠政府,必須自求多福,這也不是人民樂見的。台灣的企業主要如何自處,突破重圍航向藍海,可參看本刊期另一篇文章「面對紅色供應鏈,台灣製造業能倚靠政府嗎?」。最後要提的是:政府該扮演的角色還是不容忽視的!

(本文經原網站北美智權報編輯部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中國製造2025》出爐 台灣廠商看著辦!〉。首圖來源:Jonathan Kos-Read, CC licensed)

花惹發!傳Uber與滴滴將握手和談,一起快樂的經營中國市場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1 at 12.27.59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即使像Uber與滴滴在爭奪中國市場上廝殺的血流成河,但也有可能某一天就突然開始合作了。雙方在商業戰略上達成和平協議,至少可以省下十億美金的燒錢計劃。(責任編輯鄒昀倢)

今年六月,Uber宣布獲得沙特主權財富基金的35億美元投資。隨後,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就在參加Code Conference大會時表示滴滴出行的融資尚未結束,總額已經超過Uber宣布的35億美元的數額。Uber與滴滴的融資之戰愈演愈烈。事實上,這兩家打車市場的巨頭競爭從來就沒有消停過。

然而近日,Uber與滴滴似乎有了握手和談的跡象。

據Bloomberg報導,Uber的投資者已經向公司管理層傳達了一個消息:是時候結束在中國燒錢的消耗戰了。

消息人士稱,目前有數家機構投資者正在推動Uber與中國打車市場的領導者滴滴出行簽訂合作協議。Uber為擴大在華市場份額,不惜再投入數十億美元。而投資者有意阻止Uber實施這一計劃。消息人士還稱,雖然Uber和滴滴的高管需要進行停戰談判,但兩家公司的投資者已經在討論一項潛在的交易。

Uber的一位投資者稱,他已經與有意講和的滴滴股東進行了10餘次會議談判和電話磋商。不過,他拒絕透露股東的具體身份。

Uber和滴滴為爭奪中國,這一全球人口最多的市場主導地位而不惜大把燒錢。Uber曾經表示,該公司每年至少要投資10億美元擴大中國業務的規模。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這兩家公司都為司機和乘客提供了補貼和免費出行機會。

知情人士透露,身為Uber的投資者兼董事,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合夥人Bill Gurley曾在幾個月前的Code Conference大會上與滴滴總裁柳青展開過簡短溝通。與滴滴CEO程維不同,英語流利的柳青已經多次前往美國宣傳該公司,還會見了蘋果等支持者。有消息人士稱,柳青今年還與Uber高級副總裁Emil Michael見過面。這位消息人士拒絕透露這場會面所涉及的話題是否包括協議或合作的具體內容。熟知此事件的另一知情者稱,兩家公司目前尚未就交易進行討論。

  • 談判籌碼

由於兩家公司都有堅持獨立發展的意願,Uber和滴滴的高層都在擔憂對交易表現出開放態度或將削弱談判時的籌碼。滴滴目前在中國本土市場佔據領導者地位——擁有1400萬司機,並在全國400座城市開展運營。Uber計劃今年將在華的業務擴張至100座城市。

Uber為中國業務設立了單獨的分公司,並吸引了中國本土的投資者。然而,作為母公司,Uber仍向其投入資金,兩家公司在財務上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未上市的科技公司中,Uber和滴滴是一對重量級的競爭對手。Uber最新的估值已經達到了近680億美元,並稱其目前持有超過110億美元現金和可轉債。滴滴最近的估值在280億美元,並稱其現金和可轉債達到了100億美元。

至少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樣籌集現金表示雙方都有意持續在中國市場進行“燒錢遊戲”。也有很多投資者認為Uber和滴滴在玩“膽小鬼遊戲”,其實都是在繼續燒錢,等待其競爭者低頭認輸,或繼續回到談判桌上。

這樣看來,在中國之外的市場似乎生意更好做。Uber稱,其在美國和加拿大市場已經實現盈利。不過,該公司在發達國家的盈利被在發展中國家的虧損所沖抵。

  • 怎麼分蛋糕

消息人士稱,達成合作協議的一個潛在障礙在於分成比例,滴滴想得到的份額肯定多於Uber願意給出的部分。投資者已經建議Uber在華子公司被滴滴接收,而Uber則成為滴滴公司的小股東。Uber發言人拒絕就此置評,滴滴和其公關公司Brunswick也對於多次電郵置評請求沒有回應。

其實,與同行進行合作的模式,滴滴並不陌生,該公司實際上已經與美國的Lyft、印度的Ola以及東南亞的Grab組成了一個國際性的同盟。

Lyft是Uber在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滴滴曾經向Lyft投資1億美元,這使得兩家公司潛在的和談進一步複雜化。消息人士上月表示,Lyft已經聘請了Qatalyst Partners投資銀行為其尋求潛在股權收購人。

  • 投資方壓力

中國互聯網行業最近的一系列併購事件讓外界得以看清投資者的意願,儘管這些合併交易起初遭到企業創始人的反對。

由於受到來自阿里巴巴和騰訊等股東的壓力,滴滴與之前的競爭對手快的在去年實現了合併,從而組成了中國最大的打車服務商。去年在資本的撮合下,攜程和去哪兒網這對在線旅遊行業的冤家也實現了聯姻。

Uber累計融資目前已超過150億美元,並且吸引了包括風險投資、對沖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在內的眾多投資者。但由於該公司CEO Travis Kalanick表示,Uber希望盡可能推遲上市時間,所以投資者的資金只能無限期鎖定。

知情人士表示,除了監管問題外,中國市場的虧損也是阻礙Uber上市的一大障礙。按照目前的估值計算,Uber不僅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私有科技公司之一,同時也高於標普500指數中85%的公司。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是時候停止燒錢大戰了:傳Uber與滴滴或將握手和談〉。)

【矽谷史記】以小搏大打趴了IBM,這間小電腦公司卻因錯誤策略輸掉PC時代

$
0
0
大型計算機(靠牆的一排記起)和 DEC的小型計算機(右側黑色架子上)
大型計算機(靠牆的一排記起)和DEC的小型計算機(右側黑色架子上)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瞭解硬體廠商的歷史,就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規律、原則出來。當年IBM X86崛起後,開啟了一代盛事,但為何X86會崛起,則是有另外一個故事。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微鏈創江湖(welianapp),微鏈,一個專注創業的社交平台、優秀的創業者與投資人都在用。(責任編輯鄒昀倢)

互聯網浪潮中,劃時代產物從誕生到成熟往往可以分為「新技術出現、定義形態的產品誕生、公司百花齊放、巨頭成熟」四個階段。正是這樣一波又一波的潮流迭代,才能不斷推動產品和技術的革新。

不難發現,潮流的迭代,都有個共同特徵—— 某段特定時期,同時存在著舊潮流的壟斷者,以及新潮流的定義者兩股勢力的鬥爭,往往會讓原本平穩發展的行業有突破性進展。直到有一方成為新的巨頭,這場激戰才會告一段落。

如果將這之中淬煉出的巨頭比作「英雄」,那DEC公司(美國數據設備公司),無疑是最具悲劇色彩的那一個。

作為小型計算機鼻祖的DEC,曾經差點把IBM拉下行業巔峰。DEC開創的諸多技術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比如win7、Intel的安騰處理器、甲骨文的數據庫,其中都有它的身影。

可惜的是,DEC創始人奧爾森那句「一定要在IBM擅長領域裡打敗他們」豪言猶在耳畔,這家本可以引領計算機新時代的巨頭公司,卻已消散在了快速更迭的浪潮裡。

大型計算機時代,一台計算機動輒十幾萬美元,只有國家或大企業才用得起。那時候,IBM就一直靠賣機器、軟體和服務獨霸大型計算機的江山。

奧爾森一直很討厭IBM。他覺得,IBM作為巨頭公司,對待自家計算機就像「醫生、護士對待病人一樣」,又排外又保密技術。正因如此,他打算研發一款更小、更方便的計算機,來超越IBM。

於是,DEC做出了小型計算機。這種計算機的體積非常小,也不需要像放在恆溫防塵的機房裡。最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是它能用鍵盤和顯示器「對話」,重新定義了新一代計算機應該具備的操作方式。

1965年,DEC公司的小型計算機「PDP-8」誕生,可以放在書桌上,比當時所有同類產品便宜,終於成了真正可以顛覆計算機的明星產品。僅第一年,PDP-8的銷售額就達到3900萬美元,第二年直接推動了DEC上市,奠定公司成為行業「小巨人」的基礎。

Screen Shot 2016-07-21 at 2.47.50 PM

不僅如此,PDP-8引來了一大波跟風者。到70年代初,美國已有70家製造、銷售小型計算機的公司。大型計算機的市場也被DEC入侵,許多公司拋棄了IBM,選擇用性價比超高的DEC產品。

彼時IBM正在研發System360操作系統,但眼看大型計算機市場一點一點被DEC蠶食,IBM慌不擇路地推出小型機Series1。可是,整個小型計算機市場差不多被DEC壟斷了。

IBM和DEC的正面對抗戰拉開了序幕。

被奪走地盤的IBM自然不善罷甘休,一邊用System 360迭代大型計算機市場,一邊投入大量人員跟進Series1的研發。而DEC公司內部,大家的鬥氣也遠沒有結束。

1987年的一天,在簡陋的工作室裡,天才工程師貝爾突然一針見血戳中了IBM的巨大隱患:

「IBM為垂直市場提供各種功能單一的計算機,這些計算機底層結構完全不同,用途也只有一個。所以,這些機器無法’自由交談’,軟體更沒法通用。」

貝爾所言,正是當年各大計算機公司為謀求高利潤的普遍做法。舉個例子,如果航空公司需要一台用來錄入客戶訊息的電腦,電腦就只能用於錄入訊息,不能用來控制飛機飛行系統。而且,兩種電腦從晶片到軟體都無法通用。

IBM財力實力兼備,這麼幹既可以在各個領域形成壟斷,獲得高額利潤,又能申請到大量專利,繼續保持壟斷地位。這是他們賺錢的手段,也是攻破他們防線的好辦法。於是,DEC公司立即制定了一個「VAX戰略」,意圖幹掉IBM。

VAX戰略中,最重要是做出通用和兼容的VAX機。當時所有計算機都不具備這樣的功能,而在VAX機上不管是幾萬美元還是幾十萬美元計算機上用的軟體,都可以很好地運行。除此之外,DEC與施樂、英特爾共同推出了局域網,實現VAX機之間文件管理、應用軟體共享、打印機共享,更讓通用功能豐富了一大截。

DEC公司或許根本沒有想過,VAX機成了洞穿計算機市場的一枚導彈。1987年9月,當VAX機上線,秒殺了市面上所有單一功能的計算機。但凡沒跟上DEC腳步的公司,都被瞬間淘汰出局。

DEC開始大肆宣傳VAX機
DEC開始大肆宣傳VAX機

奧爾森也一改往日沈默低調的姿態,他邀請近50000名參觀者來參觀VAX機的展覽,且在展覽中高調宣布,VAX戰略已經為DEC帶來20億美元的訂單,馬上會生產出10萬台VAX機鋪向市場。

實際情況大大超乎奧爾森的預料。1987年,DEC的年收入超過了100億美元,員工激增至12萬,一舉成為計算機市場上打破陳規的英雄。與此同時,DEC的計算機遍及學校、工廠和中小型企業,銷量也飚至了世界第一,妥妥成為計算機領域的巨頭公司。

成為巨頭的DEC公司,卻以更快的速度倒在了浪潮之中。

在「牛郎星」和第二代蘋果電腦相繼推出後,個人電腦(PC)開始在計算機中嶄露頭角。DEC的工程師也抓到了這一個機會,研製出帶有顯示器、打印機和存儲磁盤的PC。可是,奧爾森還沉浸在VAX機的繁榮之中,根本不相信會有比它更好的產品出現。

老冤家IBM嗅到了這個機會。這回,輪到IBM放出「傷人一千,自損八百」的狠招了:開放x86架構系統的授權這相當於,IBM自願公開做電腦的所有基礎技術,且招呼大家來免費使用。

一時間,PC市場成了最熱的紅海,不管原來是軟體還是硬件出身的公司,都生怕和錯過小型機時代那樣,一股腦衝進PC市場,抱住IBM的大腿分上一杯羹。

IBM當時的PC廣告
IBM當時的PC廣告

要知道,Intel、微軟和康柏的崛起,正是此時藉了IBM的東風;我們常見的雜牌山寨機、組裝機,也是由那時發展而來。開放生態帶來的,還有整個PC市場的高速發展。隨著PC性能越來越好,通用軟體越來越多,小型計算機就被眾人拋棄了。

把IBM視為對手的DEC,這才意識到PC的重要性。但IBM開放授權製造了數不清的「水軍」,讓DEC根本沒辦法在市場上和他們較量。購買DEC電腦的用戶只是一些購買過小型機的回頭客。花費數10億美元,DEC依舊還是被PC市場排除在外。

DEC開始節節潰敗,從虧損6億美元到欠下28億美元債務,它只用了1年時間1992年,奧爾森下崗,緊接著,大量製造工廠倒閉,幾萬人規模的裁員……DEC最終走向了不歸路。

最讓人遺憾的,還是那些DEC還沒完全突破就被迫中斷的新技術。如果DEC能在成為巨頭的那一刻,保持製造小型計算機時的謙虛謹慎,或許我們今天看到的互聯網世界,就是另一番開放的競爭模樣。

(本文經原作者微鏈創江湖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打破IBM壟斷的小型計算機之王,又因壟斷錯過整個PC時代〉。)

 

一秒傳2G的神奇網速!Facebook 「不務正業」研究雷射網路可能性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網路技術的進步會決定物聯網市場的發展。看到許多國家、機關都在研發傳輸更快、更穩的網路技術,沒有想到現在連Facebook也來加入戰局。(責任編輯鄒昀倢)

更快、更便宜、覆蓋更廣的無線網路就要來了,但是取得突破的卻是一家做社交網路的公司。

Facebook Connectivity實驗室的工程師們昨天發表論文,介紹他們研發出的雷射接收裝置。這項裝置可以通過接受光束實現互聯網接入,目前已實現最高2.1 Gb/s的傳輸速度,傳輸距離可達1千米以上。Facebook相信其速度和距離都還有提升空間。

一直以來,這個研究領域都面臨著一大難題,為實現Gb/s 級的網速,需要小巧的光電接收器用於接收數據,以實現快速運行。同時,接收器尺寸縮小意味著需要更精準的光束定位和瞄準。

Facebook 的研究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開發了一個表面積約1.26 平方米大小的環形接受裝置,由一種熒光光導纖維製成,可以接收來自任何方向的光線,並將光線導入非常小巧的光電探測器。

經過這樣一套處理,既降低了對光線瞄準精度的要求,也沒有因為體積增大而損失速度。而且這種材料有極高的光敏度,你幾乎不用擔心信號問題。

Facebook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

當前的無線網路接入,通常採用微波或者無線電,有頻段限制和政府授權的限制。因此近年來工程師集中力量研究雷射數據傳輸,以作為其替代方案,克服這些障礙。

此外,這項研究的領導Tobias Tiecke說:

我們事實上是在為生活在偏遠地區,沒有網路基礎設施的人開發通訊技術。

目前,世界上還有很多地區沒有基站覆蓋和光纖接入,而雷射傳輸傳播距離遠,速度快。Facebook 相信這項技術可以為全世界約40 億沒有互聯網接入的人口提供廉價的網路。

而據TechCrunch的消息,Facebook很可能會將這項技術與太陽能無人機配套使用。

不同於大部分實驗室裡難以被商業化的黑科技,這項技術在未來幾年內進行普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Tiecke 表示,他們所用的材料並不稀缺,目前就可以找到供應商。由於這種材料通常並不被用於通訊行業,他們希望找到更多合作夥伴以改良這種材料。

此外,他表示,如果這些材料可以得到改良,便可以接受紅外線為主。因為紅外線不是可見光,這種互聯網接入設備就可以在夜間工作,且不會打擾到居民。而且紅外線的傳輸效率更高,預計可以達到10 Gb/s。

目前,據Business Wire報導,實驗室的員工已把這項產品搬出實驗室,放到現實環境中測試,並開始進行商業上可行性的論證。

(本文經合作夥伴愛範兒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Facebook “不務正業”研究激光網絡接入,2Gb/s 網速將惠及全世界〉。)

 


CEO馬克看得笑呵呵,提供網路的FB太陽能無人機Aquila處女航成功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2 at 11.22.39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Google希望透過熱氣球推廣網路,而FB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只是他們是要透過太陽能無人機。就在這週,這個太陽能無人機已經完成首航,不曉得以後天上會有多少FB無人機在飛來飛去提供網路。(責任編輯鄒昀倢)

一直以來,Facebook就有「聯網全世界」的夢想。為了實現這一願景,Facebook在2014年成立了Facebook Connectivity Lab實驗室,試圖通過無人機、衛星等方式來解決網路佈局的問題。而就在今天,Facebook官方宣布,公司一直持續投入研發的無人機項目Aquila已經成功完成首航,公司CEO扎克伯格也親自見證了這一時刻。

Screen Shot 2016-07-22 at 11.22.12 AM

此前,Facebook 曾多次測試飛行了小型的Aquila無人機,今天是第一次測試全尺寸的飛行無人機。根據Facebook 方面介紹,在測試過程中,Aquila 只在低空飛行了96分鐘,和預期的三個月續航時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要知道,谷歌的網路氣球Project Loon 已經可以實現在高空平流層漂浮6個月了。

理論上,由於Aquila是通過太陽能面板供電的,所以Aquila  可在60,000至90,000尺的高空傳送網路訊號達90日之久。它的翼展雖比波音737還要長,但是由於Aquila的機翼是用比鋼筋硬度更高的碳纖維製造的,機身密度能做到比鋁質材料還要輕,整體機身重量可以控制在880磅,比大部份汽車還要輕。而且,在巡航模式下,Aquila無人機的功耗可以控制的非常低,僅僅只有5000瓦。每一台無人機的網路覆蓋半徑可以達到96公里。

不過,在推行全球網路的過程中,Facebook 還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除了前文所提到的首次飛行續航不理想、高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等問題之外,誰來建設網路的基礎設備?究竟有誰會為數據服務付費?另外就是Facebbook 究竟需要提供何種程度的網路服務。要知道,Facebook推送的網路,依然需要在地面端來設置天線,才能將無人機推送的訊號轉化為Wi-Fi或4G網路。如果當地不願意設置天線接受訊號,那麼用戶同樣無法接入互聯網。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為推行全球網絡,Facebook 無人機Aquila完成首次試飛〉。)

下令台灣開始金融創新,蔡英文:我們已經開始檢討相關法規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2 at 12.20.47 PM

【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總統蔡英文出席彭博台灣金融論壇,提到台灣應該也要著手進行「金融創新」。為了因應總統政令,金管會也速推出「十大金融改革」,從電子支付、金融資安、區塊鏈等計畫。看到官方終於願意動起來也是好事一件,不過或許鬆綁法規讓民間力量能夠參與似乎更好。(責任編輯鄒昀倢)

總統致詞全文如下:

到今天,我就任總統剛好滿兩個月。這段時間以來,國際政經情勢的變化和國內遭遇到的各種問題,讓企業界和許許多多的民眾感到有些焦慮,我充分感受到大家對政府振興經濟、推動改革的期待,也期許在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能夠盡快扭轉經濟不佳的情勢,並讓過渡時期的陣痛能夠降到最低程度。

一個國家的經濟的信心,往往反映在金融市場及產業發展的動態。我們的投資人和券商憂心臺股的量能萎縮。我們的定存族苦於利息縮水,我們的銀行卻煩惱資金氾濫。國內超額儲蓄率逐年增長,但企業投資卻反向衰減,低迷不振。國內創新創業能量不足,產業轉型升級遲緩。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只有傳統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對於改善經濟的效果將非常有限,甚至還可能讓結構性問題更加惡化。

所以,我們最需要的是一套結構性的改革方案,從金融面及產業面雙管齊下,讓國內經濟結構做根本性調整,尤其應該強化資本市場的功能,將資金引導到實質投資,支持產業創新和轉型,才能突破當前經濟發展的瓶頸。

  • 新政府振興經濟手法:提升投資與創新意願

新政府的理念很清楚,現階段振興經濟將聚焦在提振國內投資意願及產業創新,並以金融創新及人才匯聚,來支撐結構調整和創新的活動。金融體系存在龐大閒置資金,若能將這些資金導入具有生產力的實質投資活動,就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改善低薪問題,也為存款人提供更好的報酬。

政府首要責任是要提高企業投資意願,我們將盡全力排除投資障礙,持續協助企業取得用地、提供穩定的水、電及公共基礎設施、吸引國際人才,營造優質的投資環境;政府也可以和民間合作,例如以「公私夥伴關係」(PPP)模式,共同投資臺灣未來的生活環境以及公共建設。

另一方面,臺灣也要積極地和國際接軌,除了透過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積極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外,政府也將啓動新南向政策,深化臺灣和東協及南亞國家的經濟連結,透過貿易、投資、觀光及文化等各層面雙向互惠交流,強化臺灣經濟成長的動能,擴大發展格局,提升總體競爭力。

為打造由創新驅動的新經濟模式,政府提出綠能、物聯網和智慧應用、生技醫藥、智慧機械以及國防產業等五大創新研發計畫,我們已經有規劃,並正以跨部會聯手的模式整合資源、集結力量,希望藉此創造廣大的投資機會,將國內充裕的資金轉化為實體經濟不斷前進的動能。

我也要利用這個機會來說明,包括「亞洲矽谷」在內,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的重點,並不是要去建設更多的工業園區,而是從產學接軌、人才延攬、投資效率及研發獎勵等制度面向,一一著手,把產業創新與投資連鎖的生態系統建立起來。同時,相關的部會也正朝鬆綁的方向,檢討公司體制、籌資及外籍人才居留等等法令,尤其是《公司法》的修訂,讓有心創新的本土業者,不會綁手綁腳,也可以提高國外業者來臺灣投資的興趣。

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透過這五大產業,可以同步改善區域失衡的問題,所以,也根據不同區域的條件,設計了小規模、不具排他性的硬體設施及基地,作為特定產業發展的試驗場域,這是兼顧「產業優勢進化」及「區域治理平衡」的概念,所提出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

還有,我要特別強調,投資下世代產業的研發和創新,是高專業、也是高風險的活動,如果沒有願意且能夠承擔高風險的創新投融資機制及專業團隊,即便有再好的標的及條件,也只能坐看機會流失。因此,政府願意拋磚引玉,提出一些資源來引領並支持高風險創新投融資機制和專業團隊。

  • 政府推創新也贊助傳統企業轉型

除了增加研發預算、持續強化對創投的支持外,政府也將會成立「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來支持中小企業的走向升級轉型。我們也會整合人才和技術,組成國家級的投資貿易團隊,正面迎接全球市場的競爭。

各位好朋友,各位先進,在國際金融環境動盪,以及負利率的趨勢下,把錢拿來投資產業創新,絕對是一個好選項。在這裡,我誠摯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政府與民間共同面對創新風險,我們一定可以替臺灣拚過這一關,再造經濟的榮景。

  • 蔡總統下令著手開始金融創新

面對數位科技的時代,金融創新也是不可迴避的挑戰,因此,我也特別就金融科技Fintech,提出一些看法。Fintech不只打破傳統金融通路與商品的侷限,對消費者和企業客戶的行為和需求,也已經產生巨大的改變。

所以,我認為金融機構的經營策略,應該從更高的視角,尋求跨業、跨界合作,並且運用大數據,提供更具整合性和客製化的服務,來回應市場的變化以及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面對這樣的趨勢,金管會以及相關業務部門,已經開始檢討法規,簡化流程,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就是希望建構一個有利於金融創新的環境。

不過,我們也沒有忘記,政府同時是金融市場的監理者,以及最後的責任承擔者。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永遠必須在市場發展和風險管理之間取得平衡。這一次,新政府的執政團隊有更強的決心。我們對市場的開放會更有規劃,對改革的風險也更願意承擔。我們不會也不能因為懼怕風險而迴避改革,而是要做好所有準備,讓改革的風險降到最低的程度。

我也相信,臺灣的投資人、消費者、金融機構,乃至於整個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也都已經成熟到能夠承擔一定的風險;在可容忍的範圍內,願意接受挑戰,勇於創新。金融業一向被視為協助經濟發展的關鍵角色,為企業提供了發展所需的資金,也為民眾帶來財富保值和增值的機會。

現在,我們對金融產業有更大的期待。我們希望金融業可以引導投資,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幫助臺灣走出經濟困境。所以,金融業自身的創新,也將是喚起臺灣經濟活力的重要一步。政府會跟各位一起努力。創新的機會在哪裡,政府就會跟大家一起走到那裡。原本沒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道路。

本文訊息由中華民國總統府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pr@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波蘭也在消滅現金】銀行手拉手一起做支付APP,不像台灣自閉又難用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2 at 2.07.17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目前台灣沒有任何一個支付app是方便到讓我想用的。什麼時候我們才有個認真好用的支付app?(責任編輯鄒昀倢)

相較於幾年前受制於政府無所為的市場靜默狀態,最近台灣對支付服務的想像、討論和投入,可說是爆炸性發展。但是,從不能做到大家都在做,也不見得是好事。行動支付服務能夠做到跨境是很不簡單的,得先著眼於單一或區域市場,市場既小又要存活就不能有太多競爭者。

再說一次,「科技始於人性,應用基於環境」。中國這麼大的市場環境也就只養大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家,而且他們本來就有淘寶和微信的客群當基礎。同樣的商業模式在台灣要成功很不容易,何況是大家一窩蜂從頭開始做。

假設支付寶靠沉澱資金的利息每年可以淨賺15億人民幣 ­­– 大約80 億台幣,這個數字由 4 億使用者(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所創造,每個使用者每年貢獻20元台幣的利息收入給支付寶。台灣的使用者比例規模、使用頻率和消費金額如果都成長到和中國相當,但考慮台灣的資金利息只有中國的一半,那麼這家台灣服務商的沉澱資金利息收益大概只有6千9百萬台幣。養一家不死不活的服務商或許還行,可是市場上那麼多爭相投入的傢伙,你說這生意能做嗎?

靠沉澱資金養不活,賺賺手續費吧!那就不能學支付寶補貼手續費,得學Paypal坐著當過路財神。過路費可以收多少呢?目前信用卡收單行最低也要收個 1.7 –1.9%,第三方服務商得再往上加幾趴,那才是賺的。PCHome支付連和Yahoo輕鬆付的信用卡交易的單筆手續費是2%,歐付寶和智付寶則是2.8%,速買配甚至要高達3.2-3.5%。PCHome 和Yahoo 大概只賺0.2%,但它們各有網上拍賣業務,支付系統是半買半相送,反正從產品交易上還有另外的1.5 – 2% 可以賺。手續費對純粹的支付服務商則是命根子,半碼降不得,所以信用卡交易成本只能往上堆高。高到一定程度,商店和使用者就不願意買帳了。想想看,支付寶現在中國只收0.6%,如果加高到2%手續費,中國的商店和使用者還會這麼愛用嗎?

比起信用卡交易,銀行轉帳以固定費用計價,消費金額越高,成本比例越低,就越划算。

台灣的銀行轉帳費用是固定費用,牌價是15塊一筆。拿支付連的2% 來比較,只要消費金額高過750塊錢,銀行轉帳的交易成本就比信用卡低。國發會在2015年的調查顯示:台灣網購消費平均金額2.6萬,消費15次,所以每次平均消費額大概是1733元,銀行轉帳划算很多。去年詹宏志就在記者會上表示[1]:「綁定銀行帳戶是最基礎最方便的支付形式」、「銀行支付是電子支付的終極模式」,所言甚是。

詹宏志今年又說了[2]:「銀行業就像是有執照的計程車,但在Uber出現後,出租車運輸就不需有牌,銀行也會面臨計程車般的挑戰」。這話是沒錯…但是銀行為什麼非得開計程車不可?集合起來規劃幾條方便的公車路線,不就能打死一堆Uber?

上一篇文章【來自瑞典的 Swish】 介紹的是銀行轉帳的支付應用,今天再簡單介紹波蘭的 BLIK,是另一個銀行轉帳的應用。BLIK 是由Poland Standard Payment 所推出的,這個公司由波蘭幾家主要銀行合資成立。這和 瑞典的Swish 如出一轍,由銀行一起合作推出共通性的支付應用系統,兩者的商業模式很相近。技術上,Swish 和 BLIK 各不相同,Swish 利用下載到手機裡頭的數位憑證來認證使用者,BLIK 則是透過線上隨機產生的交易代碼來認證使用者。

BLIK 的買方在手機上獲取一個六位數的單次隨機代碼,兩分鐘內手輸入到賣方的手機、商店的收銀設備或是銀行的 ATM就可以交易。安全技術上是比較低階,但是卻有一個厲害的優點:它和信用卡終端機的整合很容易。商店裡頭現有的信用卡刷卡機稍為更改軟體就可以相容BLIK;Apple Pay 都還得要加個NFC讀卡機,BLIK只靠一根指頭就完成交易的最後一哩路。波蘭現在已經有超過60% 的信用卡刷卡機可以收 BLIK,12,500 台 ATM 可以使用BLIK領現金。

Swish 和 BLIK 的例子代表歐洲行動支付的趨勢:由各銀行合作推出共通性的行動支付系統,這是一種公共建設的概念,維持一個支付平台,開放 API 供各種應用系統介接利用。雖說這裡仍需有一家技術服務公司存在,但它只是負責維護平台系統運作,在單一種技術平台上提供各種不同的商業應用。這好比建造一輛公車,使用者、商店、只需要付出合理的票價就可以直達一個樂園,那裡有各種服務應用:購物、取錢、轉帳…都可以玩。

比較起第三方支付服務,Swish 和 BLIK是缺少了保障交易中銀貨兩訖的功能。消費者網上付錢後如果拿不到貨品,Swish 和 BLIK 並不負責。你或許覺得:付款收不到貨,這怎麼行?但歐洲人不覺得這是個問題,他們會反問:為什麼需要一個第三方公司來保障消費者不受詐欺呢?消費者保護法和司法制度不就是用來保障交易公平的嗎?透過第三方支付就好像警察不管事,老百姓得自己花錢請保全一樣。想想,這也是有點道理。

台灣現在各種支付應用蓬勃發展,但從反面看,也可說是效益低落的投資亂象。檯面上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經有六、七家,眾多銀行也踩著 Fintech 的觔斗雲各顯神通,各作各的系統,互不相容。賣方要支援市場上所有應用那得整合多少 API?買方得裝多少 APP?大家忙了一場,結果每個人只能在市場大餅上咬兩口。這些各自運作的支付系統說好聽點是 Uber,說難聽點是野雞車,總體投資成本不但高,乘客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繞了多少冤枉路。

(本文經原作者Eric Chou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支付服務向錢行 – 線上行動支付 Part 3〉。)

【台日友好!】福岡市長親自來台找新創,頭5年提供20%免稅補助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2 at 3.29.50 PM

台日友好不只是口號喊喊而已,為了拼日本創新生態圈發展,福岡市長高島宗一郎親自來台,介紹日本對外國創業者的優惠補助,與台灣創業家交流度過了台日友好的一晚,並且選中大數據分析新創SkyRec提供一年份日本創業補助。

福岡是在日本屬於創業最活躍的城市,這座城市被選為國家戰略特區。在福岡,政府特別開放特別寬鬆的僱用、居留資格、法人減稅等優惠條件,盡力打造一個易於創業生存的環境。

具體條件包含:創業簽證從優審核、雇用福岡市民為正式員工可領50萬日元補助、外國創業公司頭五年享有應課稅所得金額 20% 的免稅額辦公室/居所一年部分租金補助、提供免費商業/會計諮詢、提供人才/投資資金媒合服務。目前,福岡專門負責相關創業資訊服務的Startup Cafe已經與行政院青創基地合作,雙方互通相關資訊服務。

福岡目前針對台灣、德國、芬蘭招募新創到該地創業,並與矽谷創投交換創業資源。其實在去年底,便已經來台宣傳相關事項,目前已經有台灣團隊洽詢移居該地創業的可能性。另外,為了讓這個創業生態圈健全,福岡市也盡力招攬日本企業、投資者著眼福岡,串聯資源強化創業生態圈。

高島宗一郎(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很想叫他福岡雅治)招攬台灣創業家的決心篤定,看他表情就知道:

Screen Shot 2016-07-22 at 3.37.22 PM
市長(右二)展現發展福岡成為日本創業城的決心

不但來台參加2016 IDEAS Show創業展之外,也邀請5組台灣新創上台Pitch,包含:SkyRec、Golface、Toii、Installments、ThinkTank。

通常這類Pitch比賽,只會宣布贏家、頒個獎也就宣布散會了,不過福岡市長真的不太一樣。除了提供5組團隊免費來回機票,邀請他們參加11月的新創媒合大會之外,還針對每個團隊一一給予建議,介紹可能的合作機會。

目前看起來到福岡創業,還是得與當地的生態、企業環境有所連結會比較具有說服力,若只是想攻日本市場,可能還得思考一下「為何要選擇福岡而不是東京等其他地方」。不過看到福岡市政府努力提供國外新創軟著陸的拉力,就覺得光這點台灣政府就值得學習了。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圖片來源:李維洋攝影)

【劉建志談IOT】想在物聯網界當BOSS,發展一個能管理所有裝置的平台是關鍵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在談物聯網發展時,許多新創傾向於發展軟硬整合的裝置,不過真正的物聯網並不是談單點連結網路,而是多個裝置如何串成一條線,千百萬條線又如何串成一個「面」。這中間的串接技術就是「物聯網裝置管理平台」,懂得不同裝置間的溝通語言。不過目前這塊投入者不甚多,但卻是最能影響未來物聯網發展的關鍵技術服務。(責任編輯鄒昀倢)

一個完整的物聯網應用方案可能包含許多異質性的裝置,以智能工廠為例,一條生產線可能包含幾個或幾十個工作站,每個工作站可能包含幾部不同功能的生產設備,每項機器設備上可能配備了電流、震動、應力等不同感測器。在這些機器設備上,各種感測器扮演收集不同資料的功能,甚至根據設定的情境規則(rule engine),有時還必須根據收集到的數據,比如說震動過大,導致金屬切削偏移,造成產品良率下降,而回過頭來對特定機器設備或工作站下令停機檢修。

再以智慧家庭的應用為例:當戶外的溫度感測器察覺戶外溫度已降到23度,室内的冷氣可能會根據溫度感測器採集到的數據停止冷氣運作,改為啟動電風扇,幾分鐘後窗簾與窗戶自動開啟通風。這種過往仰賴人類體感察覺環境溫度改變時的行為反應,現在都可以因爲物聯網科技的引進而智慧化,從而帶來行動不便老人的便利或是能源的節省。

  • 智慧工廠要發展,首重「讓機器開始對話」

想要實現這樣的情境應用,首先要讓機器裝置之間可以"對話"。許多國際性組織,例如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 Homekit, Thread, LWM2M等各自制定物聯網通訊協定,目的都是為了編寫一種裝置之間可以溝通的”語言”,只要所有的物聯網應用方案都採用相同的協定,裝置之間的資料蒐集、傳輸、交換等等都有一個共同的語言。

只是當市場上為了智慧家庭或智能工廠這類命題,有數個巨頭各自推出不同的協定,再加上過往許多產業為了產業內設備早已有許多既有的協定,例如電信業的TR-069等等,使得有志投入物聯網裝置應用方案或開發的廠商在第一時間就面臨選擇哪一種協定的困擾。

縱然選定了某一種特定的協定,緊接著就開發團隊就需要將設定好的使用情境中的各項裝置串連到同一個裝置管理平臺(DM,或者說Device/Data Management Service – DMS)。假設每個裝置是一個點,把裝置/設備串連到管理中心就會形成一條線,但要讓許多異質性裝置串連成一個”面”就需要一個物聯網裝置管理平台。根據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發佈的IIRA (Industrial Internet Reference Architecture ),DM是物聯網應用方案的裝置連結與數據集散中心,它往南向(south bound)肩負起串連感測器/制動器/閘道器,將收集到的資料拋轉給同屬平台層的數據篩選/分類/存儲/分析系統,備供北向(north bound)的應用軟體(application)及商務管理系統(BSS/OSS)取用,進行決策分析與制定;然後企業層(edge tier)的應用軟體或商務管理系統做成(自動或半自動)決策制定後,還要對南向的裝置層(edge tier)相關裝置下達指定進行必要行動。

用一個比較具象的形容,DM扮演著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脊髓。沒有脊髓(及神經,在物聯網中相當於傳輸網路),人類將無法在眼睛看到棒球飛過來的時候,肌肉自然反應躲避危險。

  • 連結不同廠商的設備、裝置才是終極物聯網目標

就像中樞神經可以知道我們感官對外在的察覺,驅動我們的四肢一樣,DM也可以連接感應器,收集感應器數據,與驅動設備。一個投手單純的揮動手臂衹是練習,但上場時他必須能察覺到捕手的信號、打擊手的姿勢、風向、風速,進而眼手腳交互,最後再投出球,以完成一個好的投球的動作,甚至在打擊手擊出滾地球時做為內野防守的第一人,接住眼前滾動的球。

所以遙控家電或自動化工廠的單一設備不是物聯網的目標,而是將來自不同類別與來自不同廠商的裝置/設備連結起來,運用收集到的各項必要數據交叉分析或根據情境引擎預設的程式,管理、使用各項裝置/設備,達成提高生產效率、節能或增加便利性等等目的。

為了扮演好中樞神經的角色,一個DM應該具備幾個特色:

  1. 能連結不同裝置/設備:以文章開頭的例子來說,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工廠裡的所有工作站,其中的各項裝置/設備全部都向同一個供應商採購,不同的供應商通常有著不同的韌體或驅動程式,如何讓這些裝置/設備了解互相之間想傳達的資料,本身就是一個重大挑戰;同樣的,家中所有的家電設備,即便是以忠誠度最高著稱的果粉,想來也沒有幾位可以貫徹所有的設備都來自Apple。所以device management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將來自不同硬體製造商的硬體整合在一起。
  1. 接受不同通訊軟體協定的資料流:如前所述,市場上因為種種原因存在著數量極多的通訊協定。除非整個應用方案的規劃初期,限定採用支援同一種通訊協定的裝置,否則有的裝置可能在設計之初採用MQTT這種通訊協定,同一個物聯網應用方案中採用的其他裝置可能支援XMPP或LWM2M,這時DM就必須同時支援兩種以上的通訊協定。而且,不同的物聯網應用方案如果又有需要溝通合作,DM平台必須處理的狀況會更加複雜。試想,在農業0的情境下,身為初級產業的農場可能採用了某一套物聯網應用方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中間扮演運送保鮮的物流業者也有一套物流業的物聯網方案,再到終端的零售商可能採用了零售業通用的物聯網應用方案。當政府想實現生產履歷全程貫連,確保消費者健康時,這三套物聯網應用方案之間可能各自採用某幾種通訊協定,因此可能需要一個更大的DM平台,才能讓這三個階段的資訊流與決策相互串連。
  1. 統一(unified)的管理介面:相信許多朋友都有相同的困擾,大多家庭裡都有電視、家庭劇院、機上盒(set-up box)、冷氣機、音響等家電,這些設備都各有遙控器,當所有遙控器擺在一起的時候,可能有時會搞不清楚哪個遙控器對應哪一個家電設備。再帶入智慧家庭的應用後,每個家庭裡面可能還會包括安全監控攝影機、溫度感應的感測器、連結冰箱的感測器、各種智慧插座、燈控裝置等幾十個或上百個感應器及制動器。若是不能呈現在單一的管理介面上,我們的手機裡面將必須下載無數個app分別控制,不但眾多遙控器同時存在的噩夢加倍放大,我們將很難實現不同裝置間為了同一個使用情境連動,發揮上文章開頭舉例,因為戶外氣溫下降,市內各項溫度調控裝置配合做動的理想,最佳的解決方案自然就是將所有屋內裝置/設備全部串連在同一個DM上。
  1. 提供快速客製的介面:與手機、電腦的需求量可能是一年幾千萬或是幾億台標準裝置相比,物聯網的應用在不同行業,使用的裝置/設備各不相同,甚至不同的工廠之間,需要的智能工廠方案也必須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此客製化程度相對高非常多。DM作為承上啟下的平台(甚至可以說是IoT enabler),必須讓系統整合或應用方案開發商輕易地上手,並且迅速為不同的行業客戶設計開發出各類型的應用軟體。 因此兩個訴求支援相同數量通訊協定的DM,但提供更強大的客製化、視覺化開發介面的DM當然會節省更多的開發時間。
  1. 智能連動:透過資料收集與情境規則設定,DM可讓應用方案開發者輕易設定執行一連串動作。以智能消防爲例,當火災發生時,偵煙器感知到溫度異常上升速度過快時,警報器會隨之啟動,智能的逃生指示牌也會依人流感測器(people count sensor)感測到的特定空間人員數量,透過強大的演算法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人們平均導引至遠離火場的不同逃生出口疏散,當然系統也會同時打電話報警及啟動滅火系統。所以一個好的DM必須能接受足夠數量的rule engine設定的連動情境。
  1. 遠程自動維護軟體/韌體升級、遠程改變設定、失能檢測:以智能大樓為例,一棟大樓可能有成千上萬個感應器及制動器,哪些設備的電池電力不足、哪個偵煙器的已經損壞、是否需要保養?大樓物業管理公司很難用人力隨時、逐個巡檢。如果這些裝置/設備都串連到同一個DM ,這個平台就可以默默進行監控、管理、偵測所有設備,當設備異常時或達到某個閾值時,即時提供告警。甚至,特定的裝置有時會有軟體/韌體升級或設定更改需求時,管理者只需要在管理平台上一鍵搞定,免去逐一操作的困擾。
  1. DM/DA的目的在於最終服務的提供:雖然有人把DMS 定義作Device Management Server, 這樣的定義狹義的以為把硬體裝置平台架設好了,開放簡單的API/SDK 就算完成應用方案開發了。事實上,南向的設備接入,不是簡單的下載一個client SDK就能完成的。在整合過程中,往往都會遇到無法預期的困難; 而北向application/BSS/OSS的開發,未來必然有極多需要快速客制化的需求,以因應不同產業需求或商業模式,所以一個好的DM,要能專注在對南北向需求者的服務上,唯有專注在DM服務的平台,才能真正促進更多更好的物聯網應用方案被開發出來。

物聯網的發展受到舉世期待,DM做為承上啟下的管理平台,可以將整個物聯網應用方案串連成為一個完整的面,而不是一段段不相連的線,避免了實際使用的物聯網服務營運商或管理者必須同時使用多重介面才能達成單一使用情境的窘境。因為唯有讓物聯網應用方案真正提供設想中的便利與智能,物聯網才能真正地走入我們的生活。所以,物聯網應用方案開發者在投入初期選定DM平台時,實在不能不審慎評估,避免進行到一半時發覺怎麼開發速度落後競爭者時的後悔莫及。

(本文經專欄作者劉建志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物聯網管理平臺在物聯網應用方案中扮演的角色〉。圖片來源:haru__q,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劉建志談IOT】物聯網不只是把手機變成遙控器,那樣只是「誤聯網」
【劉建志談 IOT】物聯網年產值 11 兆美元,為何市場殺聲震天至今卻仍未成氣候?

 

 

【HITCON駭客年會】一支手機就能偷走整台車?Gogoro資安Bug被台灣駭客抓到了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2 at 6.26.26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政府、民間對於資安的重視與需求越來越高,台灣駭客年會在兩天的議程中將與來自十餘國的頂尖資安研究人員交流切磋,看到越來越興盛的台灣駭客圈,更覺得未來台灣的技術發展值得期待。(責任編輯鄒昀倢)

亞洲最大的駭客技術研討會之一「台灣駭客年會 HITCON 社群場」本日 (7/22) 和明日在中央研究院盛大舉行。今年以「Security or Nothing」為主題,超過一千位對資安有興趣的聽眾,在兩天的議程中將與來自十餘國的頂尖資安研究人員交流切磋。今日上午請到行政院科技會報郭耀煌執行秘書,為今年度的 HITCON CMT 揭開序幕。

在開場致詞中,郭執秘說明新政府對資安的高度重視,目前正積極規劃資安產業的發展,即將於八月一日正式成立的行政院資安處,也會以開放的態度和民間技術社群溝通連繫。台灣的資安治理須藉由民間與企業的力量以推動國際合作,而駭客協會是政府與民間互動的窗口。唯有在政府的支持與民間合作的前提下,台灣的資安產業才得以持續蓬勃發展。

交通大學黃世昆教授在上午議程中介紹以自動化漏洞挖掘系統所開啟的一個新的資安世代,八月初即將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 DEF CON CTF 比賽,今年在美國國防部 DARPA 資助下增加 Cyber Grand Challenge (CGC) 比賽項目,首度以人工智慧 (AI) 對決世界頂尖隊伍,HITCON 聯合台大、交大、台科大的戰隊以極佳成績獲選進入決賽,將以電腦軟體弱點攻防 (fuzzy) 競賽方式一決高下。今年三月 AlphaGo 打敗世界圍棋好手引發對人工智慧的熱烈討論,相較於傳統 CTF 以人工方式偵錯修補的耗費時日,CGC 的應用勢必將成為資安防護的未來趨勢。

台科大 CSC 教授帶領的團隊,善於分析藍牙低功耗通訊協定,介紹多款物聯網產品的安全驗證設計挑戰,其中亦包括台灣研發的 Gogoro Smart Scooter,是第一個可用手機藍牙控制發動電動智慧機車,由於 App 通訊協定存在加密儲存弱點,在手機感染惡意程式的情況下有心人士可能偷走車輛,現場並進行 demo 用車主及第二隻攻擊者的手機成功發動 Gogoro。大部分弱點在研究團隊通報官方後,已於本月初釋出新版 App 修復。演講中亦提出解決潛在危機的方法,Gogoro 廠商也正積極尋求更完善的使用環境與 App 技術。

會場中同時有旨在製作原創、高品質遊戲的 Rayark(雷亞遊戲)、積極推動網路安全相關工作的 TWCERT 、持續拓展跨境電商與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服務的關貿網路以及提供新型態的優質徵才平台的 Sudo 等知名廠商進行人才招募,期許能透過此次難能可貴的機會,爭取優秀人才的加入,進而壯大台灣資訊產業與資訊人才的培育,為廠商與有意投入資訊產業的會眾製造雙贏的機會。

本年度 HITCON CMT 也準備了往年的特色活動之一 Wargame,此次主題為「I Own This Raspberry Pi」,所有參與者將使用主辦單位提供的特製設備進行競賽,希望透過這個有趣的活動,讓參與者瞭解嵌入式設備的安全議題及其重要性。

如同今年 HITCON 的主題「Security or Nothing」所揭示,在這個資訊時代中,資訊科技的應用深入你我的生活,資訊安全的重要性已經不容忽視。若未加以注意,近日驚動全球的 ATM 盜領案與類似事件將層出不窮。HITCON 將持續推廣正確的資安觀念,並且培養臺灣資安人才,致力於提升社會大眾對於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視,在今明兩天的大會上,還會有更多豐富有趣的議程與精心設計的活動與大家分享!

詳細議程及活動請參閱活動官網及臉書:http://hitcon.org/2016/CMT/#hitcon_agenda https://www.facebook.com/HITCON 

(本文訊息由HITCON駭客年會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pr@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中國職場台商實況:想去中國工作?「虐待式職場」就是普遍的台幹生活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5 at 11.30.20 AM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PTT最近有一串系列紅文「國外薪水三倍,但生活費也三倍」釣出很多在外工作的鄉民來分享自己異地工作、生活的經驗。台灣人對於海外的職場有些憧憬,但是有些現實也是不可不知的。例如去中國工作,到底會面對什麼樣的困難挑戰?(責任編輯鄒昀倢)

還記得大三在美國遊學時期,認識幾個日本朋友,當時聊天的話題,是他們正緊張地準備大四要四處投遞履歷進行面試。原來,日本許多企業都會招攬大四學生進入企業研習,也等於給了張基本入場卷,當時也許年少無知,不甚懂公司經營的內容,但粗淺的聽了,還是好生羨慕。不知哪天總是焦急愁無工作的台灣年輕人,也能在畢業前人人能獲得好機會。

在台灣,除了還清學貸、繳交房貸,22K 的生存壓力,讓不少年輕人選擇到海外尋找機會。於是不滿 30 歲的年輕人到大陸就業者,在這 5 年中日漸倍增。

但殘酷的現實是,如今所謂「台幹」、「台籍員工」,薪資福利並不如十年以前優渥,尤其是台商經營的傳統產業中,若選錯了行業或職務,反而有時還不如應徵大陸的電商更來得有發展性。

畢業後,多年來在大陸台商圈子中打轉,接觸大大小小的公司,我觀察所謂「培育台灣年輕人」這件事情,想來更總是十分感慨。

  • 經營環境大不如前,台商「傳家」心態卻未改變

先談所謂的「台幹」,與台商經營的困難:

以海外台商而言,大多數因為人力成本因素,其二為開創本地市場,公司人力多數會以當地人優先聘任。但台灣老闆普遍「控制欲」較強,強調細節管理,又時常遇上大陸人跳槽、竊取機密的事端,故往往會聘用較為信任的台灣人,作為中高階主管執行管理工作,這也造就了「台幹」的需求。

  • 但為什麼這幾年媒體總是報導台商經營斷層或打包回台灣?

個人觀察,除了本身因為經營不善倒閉的因素外,最多的原因,就是中小企業老闆總是偏好「傳家」:兒子女兒若不接手,就找親戚來接,親戚也沒人要接手時,多數會賣掉公司回家養老,只有少數願意讓企業永續發展的老闆,才會讓核心幹部繼續經營。

所以,如果遇到家族經營觀念重的企業,通常經營觀念是十分封閉的,更遑論企業會培育人才。因為在台商家族企業中,通常高階幹部都會指定家族人員擔任。這也造成雖任管理部主管卻不一定對管理內行;財務經理可能對稅法了解還不如底下的會計助理,但是卻掌握全公司的帳戶;業務經理不一定比底下業務員更熟知產品……等等不可思議的情況。

當然該企業一定有某種特長,才能在十幾年前甚至更早於產業中發跡。不過由於管理制度、公司治理上的先天不足,所謂的「外人」,也就是沒有家族背景關係的「台幹」,儘管要擔負的業務責任吃重,想要在公司內升遷、拓展事業的機會,卻遠遠不成比例。

也許我提的只是縮影個案,但當親眼見證幾個當年稱霸一方的獨特企業,逐漸在產業中凋零甚至在台灣市場中失傳;或者因為老闆要把公司收掉了,員工只好鳥獸散,核心專業或市場競爭力轉移到了大陸公司或其他地方去,台灣人便不再擁有這項優勢,著實令人不勝唏噓。

如今,在大陸這樣激烈競爭、甚至惡性競爭的環境下,以中小企業起家的台灣人,要不就是做大,要不就是悲劇收場。

  • 「人才難尋」?問題多在老闆自己

而即使想要擴大發展,繼續生存奮鬥的企業,面臨最大的問題也是人才斷層。尤其在中小企業裡,絕大多數傳統產業老闆,遇到市場競爭壓縮利潤時,總是優先著眼將人力成本壓縮到最低──除了薪資、還有訓練成本,把員工純粹當成賺錢工具。

所以,這裡我所接觸到的不少台商公司,普遍並不願意在員工身上投入長時間的基本訓練。這彷彿是中小企業老闆們之間的默契:沒有人才就挖人,錄取人也要有相關經驗,省去教育的成本,一進公司立即上場。真的找不到人了,才會錄取零經驗的應屆生,並且以最低行情價計算薪酬。

這也是為什麼沒有經驗的年輕人,即便有了高學歷,也只能默默接受離鄉背井工作,領著至少稍微比 22K 高一點的薪水。

所以在老闆們私底下的聚會社交場合上,我時常聽到他們抱怨「人才難尋」,總忍不住嗤之以鼻,怪人才不來,怎不先認真檢討公司是不是夠吸引人才?

談回到最開始說的,台商企業常會聘用較為信任的台灣人,作為中高階主管執行管理工作。但假設今天某企業錄取了一位年輕的研發主管,他可能在台灣只是管理 5 人以下的小實驗室,到了大陸所執掌的部門卻有 30 多人以上,若熟知管理學便了解,面對不同的規模,管理的思惟及策略都必須改變。

但中小企業通常不會有任何的進階管理課程,也不會有詳盡的教育訓練,頂多只是簡易的培訓──在新人剛進公司的前半年,用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交辦任務,讓新人在一旁學習。

所以,這個年輕主管,僅能利用自己先前公司的少許經驗,被半強迫迅速融入新公司中,然後立即上線。說好聽點,是在屢次的錯誤中調整修正;說難聽點,就是每天都被公司丟不同的任務,先試試看做了再說,做錯了被罵了,才知道怎麼正確的執行管理。

儘管不教而殺謂之虐,但這種虐待式的職場環境就是普遍的台幹生活。

  • 年輕人,靠自己。台商再不真正重視人才,很快就會凋零

另一個問題就是,通常台灣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資深的大陸人員,若非家族成員、專業又不盡人意,管理資深員工通常會窒礙難行,得費好一番功夫才能磨合,若離家背井沒有同事朋友可以宣洩或是解惑,心理委屈了,不久就只能打包回台。

老實說,這樣現實的台商職場環境,恐怕無法在短期間有大幅的改變,年輕人若嚮往中國市場,要等著靠別人「培育」,不如靠自己比較實際。

不論台資、陸資、外資,若決心前往中國,甚至相中了屬意的公司,建議可以先在台灣企業中多磨練,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到了中國當地,若擔任企業主管,更應該保持閱讀管理書籍的習慣,敞開心胸解決問題,如此必能準備好到下一個新舞台。

中國大陸的企業主什麼沒有,就是擁有龐大的資本,如同大陸各家電視台砸重金模仿各國、或直接購買版權,用龐大市場支撐,在海內外吸金。如今傳產的台商們一旦式微,往往會靜悄悄地被大陸企業將人才一一挖角、甚至併購,漸漸地台灣企業曾經有過的核心競爭力,一步步被大陸企業取代,「台幹」也成為「台勞」。

一流的企業吸引一流的人才,台商中小企業若無法視員工為資產,投資更多人才培育的成本,將永遠是二流三線企業,很快就會凋零。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商圈多年觀察──「培育台灣年輕人」,哪有這回事?〉。)

《延伸閱讀》
大陸工作第一課:「台灣人害台灣人。」
我不是不想上班,而是在台灣,基層主管要庸才不要人才
小小臺幹大不易──追求升官發財,不如用挫折培養硬實力


【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創業公司這個坑很大,想清楚再跳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5 at 12.18.57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這篇文章週末在我的臉書上狂洗版,看來是說到許多創業家的心聲了。創業公司這個坑很大,想清楚再跳。本文作者Spenser,混跡金融圈和創投圈,Linkedin專欄作者,個人原創公眾號——Spenser的二次學習日記(微信號:Spenserandhk)由36氪授權轉載。(責任編輯鄒昀倢)

最近身邊朋友換工作的越來越多了,有的已經從體制內辭職,有的在傳統高大上公司遞交辭呈的路上。他們想出來創業,或是加入創業公司。

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但這就是中國這些年的現實。舊經濟在摧枯拉朽般節節敗退,新經濟如雨後春筍般向著太陽。顛覆太大,反轉太快,按照竇文濤的口頭禪--這是要變天啊。

媒體大肆鼓吹著大眾已經被點燃的神經,什麼「創業點亮人生,時代為你燃燈」,blablabla。

天確實變了,但是這天是不是為你變的,很難說。就像一線城市繁華的夜景,和你有沒有關係,很難說。押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機會籌碼,自己創業或加入創業公司,是不是一步好棋,也很難說。

創業公司不是想進就能進的,不僅是行業門檻,還要有更高的職場素質要求,你確定你行麼?

比如不能做到以下幾點的,我個人認為不適合去創業公司。

  • 1. 不能All in 的不要來創業公司

我自己是寧波人,我們那一片,選擇做生意的,比選擇走仕途的要多。在我們那裡有一句著名的口號--「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

創業,一定要有All in (全部投入)的身心狀態。

我理解的All in的狀態是:平日和周末是沒有差別的,上班和下班是沒有界線的。別人周日晚在電視前看綜藝節目,你在電腦前和客戶焦頭爛額,都要習慣。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享受這種All in的狀態。

為什麼渴望下班?為什麼期待週末?因為你覺得工作是為老闆的業績,時間賣給了公司,不屬於自己,沒有歸屬感,只有下班後和周末的時間才由自己支配。當你覺得這份事業是自己的夢想,時間都用在為自己成就的時候,你才會享受這個過程。你不會數著點下班想著去哪裡玩,而只會抱怨為什麼時間永遠不夠用,因為你知道,所有的時間,都是在為自己賣命。

你要告別文藝小資的生活,比如一下午的美好時光,只負責慵懶;告別任性的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詩和遠方;你要開始明白,在創業公司,工作就是生活,要不然你幹嘛來創業公司啊。

除了主觀意願外,客觀上創業公司也必須保持這種All in 的狀態。

創業公司和大企業不一樣,和事業單位也不一樣,創業公司每一天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隻眼睛看著外面商業環境的變化,隨時準備調整戰略戰術適應市場,另一隻眼睛盯著內部的團隊,隨時要調整和救火。

  • 2. 玻璃心的不要來創業公司

創業公司在成為獨角獸公司前,在未進入大眾的視野前,在獲得市場的認可前,都是脆弱的。本身創業公司能活下來的比例就不高,能混得好的就更少。創業公司在起步發展階段,沒法做你的個人名片背書。在有名的大公司,在外界你就是甲方啊,你說我們要招聘了,簡歷下一秒就收到手軟看不過來;你出門和其它公司談合作,公司Title就是溢價的籌碼。但是創業公司不是啊,十年前誰知道阿里巴巴會是今天這樣,三年前多少人預見滴滴打車是現在的規模。創業公司就是這樣,你空有一個好故事好前景,人家不信啊。所以,不管別人怎麼看,你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斷,用自己的左手溫暖右手。

加入創業公司,說明你多半是個愛冒險,愛折騰,不甘平庸的野心家,你無法預見五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別說五年了,兩年後的樣子都不知道。但這就是創業公司啊,有未來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A輪B輪C輪IPO,然後突然身價就不一樣了。但也不保證第二天就觸礁沉亡,除了經驗和能力,沒有實現商業變現的可能。

人生的大起大落,會在創業公司重複上演,心情也經常會像坐過山車一樣。這種感覺怎麼形容呢?

請讓我引用杜紹斐的原話:

「每一個自媒體人或者說正在創業的人,都在這樣的狀態下反复,每晚睡前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馬上要完蛋了,第二天早上又覺得自己太牛逼了,世界都是我的了。」

是的,我們經常是這樣神經質的。上一刻都被自己感動了,下一刻又覺得自己被掏空了。

比如你辛辛苦苦培養的人終於養到可以分擔你壓力的時候,卻被別的大公司兩倍薪水挖走了;比如你發現大公司的辦公室政治,創業公司一樣也有;比如你和別人談情懷談夢想談未來的估值,別人卻和你談薪水談期權談福利待遇。

拜託,我們是創業公司。

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對你一點也不友好,商業怎麼這麼邪惡,人心怎麼這麼世俗。

所以馮唐才能寫出那麼血腥現實的文字--「世界這麼多凶狠,他人心裡那麼多地獄,內心沒有一點混蛋,如何走得下去。」

職場作家和全職作家,見識,內心,段位,果然還是不一樣的。

所以,如果沒有自帶雞血,沒有大心臟,沒有一刻篤定的心,不要來創業公司,不然你會很折磨,很焦慮,很沒有安全感。現實每天都是錘子,玻璃心的,早就被碎成渣了。

  • 3. 沒有快速成長能力的不要來創業公司

一個成熟的公司,每個人都是這個公司系統體系裡的螺絲釘,安插在被需要的位置。一切按照流程走,不犯錯,不犯渾,到一個階段學習一個階段需要的知識內容,一步步的晉升。而創業公司不一樣,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發展速度是第一位的,慢了就等於失敗了。所以加入創業公司的員工,也就需要不斷的更新自己。尤其在初期階段,身兼數職是標配,今天要站台,給投資人講故事,給新人畫大餅,明天要管後勤,什麼財務行政一堆瑣事,看到哪個崗位缺人了恨不得肉身貼上去。所謂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很多人在創業公司待不下去,並不是因為其它原因,而是現在的公司已經不是你剛進來時候的公司了,你原有的能力已經不再匹配目前的職位。公司在野蠻生長,你卻在歲月靜好,怪誰呢。

張泉靈從主持人蛻變為投資人,成長速度已經很快了,卻還是覺得自己走得太慢。也經常會有朋友勸我:慢慢來,不要太急,你太焦慮了。但我心裡知道,和別人比起來,其實我已經慢成龜了。

但話說回來,這難道不是在創業公司最大的魅力麼,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給你撕裂般的成長。接的住,世界就是你的,接不住,不要走這趟渾水。

怎麼說呢,創業有創業的樂趣,穩定有穩定的好處,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要辭職創業,其實只是對現狀不滿的說辭罷了,不要套上創業的帽子。而且話又說回來,創業並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把事情做到極致的態度,一種哪怕全世界都嘲笑,只篤定自己的信仰。這兩點做到了,你就是在創業。

對了,還有一點——創業時常是一個人的夜路,膽小者勿入。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

是優步不是污步,Uber正在幹掉沒效率的既得利益者—計程車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Uber與台灣政府之間吵個沒完,看起來台灣政府仍然多少保護計程車業者,固穩既得利益者的權利。說實在的,Uber的出現,正反映了我們政府的施政處理能力。(責任編輯鄒昀倢)

Uber和計程車的戰爭,在台灣越演越烈,政府現在面臨很重大的考驗,因為這不只是和交通事業有關而已,而是台灣怎麼面臨新科技的挑戰。

矽谷開始的Uber,很多人把它和airbnb放在一起,說是一個新經濟型態,叫共享經濟share economy。我不喜歡這詞,因為沒什麼特別的意義,純噱頭。在我看來,Uber和airbnb只是很簡單的「去中間人」過程,用科技讓原本的商業活動更有效率而已。

計程車業者攻擊Uber的理由是沒有登記為運輸業納管,進行不公平競爭。但為什麼出租車要有牌照?我喜歡拿自己車載載客人,賺點外快,關政府屁事? 在以前,關係很大。乘客和司機是一個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司機掌控許多乘客不知道的權力,想像在沒有政府監管的情況下,路上攔台小黃,雖然上車講個價,一拍兩合,但你如何確保司機沒開到半路逼你加價?如何確保司機不是強奸殺人犯?因為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沒有安全,沒有公平價格,就沒人搭車。所以大部份的國家社會都發展出「中間人」的制度來解決問題。

政府當中間人幫忙司機的背景查察,所以有執照制度。政府當中間人幫忙運費透明,所以有定期的費率審核。司機們也自己形成車隊,運用品牌經營,把資訊變得透明,讓乘客安心。中間人雖然提高了效率,讓原本沒人敢坐的出租車變成了正當的生意,但仲介是要花錢的。牌照制度創造了政府的權力,政客有權就有髒事發生,而且官僚沒辦法準確計算有效率的牌照數,牌照多發,造成司機們每一個都苦哈哈,壞事易生,牌照少發,造成民眾有錢招不到車。一整個沒效率。

新科技會把一個個沒效率的中間人幹掉,而Uber正是在幹這事。Uber用科技,進行司機背景查察及控管車況,讓資費及路線透明,更方便民眾叫車,完全可以取代先前中間人做的事,運輸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的紛爭,表面上如果只是就法來看,那是合法計程車和非法Uber的競爭。合法與非法,一翻兩瞪眼,政府沒有什麼糢糊的空間。但假設Uber乖乖地把罰款付一付,先停止營業,然後請政府速速更新出租汽車的規定,讓Uber可以合法經營呢?政府還要保障計程車,硬擋Uber嗎?這才是有意義的政策思考。

Judd Cramer and Alan B. Krueger今年有一篇實證的經濟學論文,發現Uber出現的城市,Uber的空車率比計程車低,Uber的載客行駛哩程也比計程車高,Uber乘客的待車時間比計程車短,而當然Uber的車費比計程車低。再再顯示,Uber出現前的公共運輸是沒有效率的,新科技讓民眾更省錢、更方便,政府硬要阻擋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只有一個,既得利益。計程車隊躲在政府監管的後面,提供次佳的服務,賺取壟斷般的利潤,當然要和Uber生死鬥。但新政府為什麼要幫這些既得利益賺錢?他們給你們政治獻金嗎?他們的選票很多,多過全民大眾嗎?為什麼不開放Uber,並鼓勵計程車司機轉開Uber?

台灣的計程車既得利益說大,其實也不大,沒有紐約這種大城市那麼多的問題。紐約的計程車牌照,據說現在的數目和1940年代一樣多,人口成長這麼多,牌照卻沒增加,當然讓計程車賺得荷包滿滿,而服務卻又奇差無比,雨雪天最需要車的時候,司機老大卻都在家裡休息。但就算面對這樣的既得利益,紐約都還讓Uber做得下去,力求改變老大的計程車業者心態,沒道理台灣不能開放呀!而且,幾十年前的陰錯陽差,台灣政府開放計程車開放得有點快,壟斷的問題相對比較小,要計程車司機改做Uber的阻力相對較小,台灣政府更應該大膽開放下去。

這一決定不是只有Uber和計程車的問題,是台灣經濟轉型,面對全球化,又面對科技快速化的情況,政府的角色定位問題。Uber只是即將來襲的科技浪潮第一波,還只是用相對原始的手機通訊而已。接下來還有人工智慧、虛擬實境這些即將發生的巨大改變,政府是要以開放的心態,讓台灣變成走在世界前面的科技領先者,還是維護既得利益者,成為讓人家聽到就搖搖頭的落後地方,就在新政府的一念之間。這政策決定,重要得不得了。

(本文經原作者普通人的自由主義授權轉載,並同意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優步還是污步〉。首圖來源:miyagawa, CC licensed)

當金融交易遇上資料科學——買股票,我們到底該相信第四台名嘴還是「資料」?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5 at 1.12.45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以前股市都有很多名嘴老師每天陪著婆媽們一起報明牌,但是現在想要在金融市場闖出一片天,其實得靠資料科學。到底股票市場會因此有什麼樣的變化?(責任編輯鄒昀倢)

近年來資料科學興起,大家都在談論Big Data。在這股浪潮下,金融交易也不例外。交易者不僅容易取得市場資料,要回測歷史數據,甚至對未來進行自動化交易(演算法交易、程式交易),都是相當容易的一件事。究竟巨量資料時代的來臨,金融交易是否也跟著產生巨大改變? 本文我們探討金融交易遇上資料科學的變與不變。

  • 第四台名嘴讓開!股市明牌與預測現在「資料」說了算

老一輩喜愛金融交易的朋友,往往花很多時間在研究各種技術分析、K線型態、價量指標等,無非是想要準確預測明天股市行情,是漲是跌雖然只有兩種可能,可惜卻沒有人能夠保證。而交易的目的在獲利,投資人除了關心每次輸贏外,賺賠多少也是關鍵因素。就一個資料工作者而言,我們不知道明天是漲是跌,但我們可以計算出過去漲跌的機率分佈。

舉例來說,長紅棒代表多頭氣勢如紅,收盤價遠大於開盤價,因此預期未來行情會繼續漲;反之長黑棒是收盤價遠低於開盤價,預期行情會繼續跌。然而真是如此嗎? 我們實際回測歷史數據如下,統計時間為2007年01月至2016年05月。

13632638_10154221948395482_479154972_o

左圖為長紅棒出現,3天後的漲跌幅分佈。這裡我們定義的長紅棒為收盤價高於開盤價1%以上。同理,右圖為長黑棒出現後,3天後的漲跌機率分佈。長黑棒定義方式為收盤價小於開盤價1%以上。根據統計,約有59.40%的機率在長紅棒出現後,3天後的收盤價會更高,漲跌幅的平均值為0.177%;而長黑棒出現後,約只有46.22%的機率3天後收盤價會更低,但漲跌幅的平均值竟然仍為正數0.1854%。由此看來,台股從2007年01月至2016年05月,歷經過空頭與多頭市場,但長紅棒似乎較具有指標意義,勝率高達近60%;而長黑棒的平均漲跌幅仍為正數的結果,代表未來三日行情不一定會往下發展。有趣的是,這樣的統計結果,漲跌幅的期望值與0相當接近,與一般認知K線型態所傳達「預測」並不相同。

  • 既然「資料」報明牌最準,為什麼投資客還是賺不到錢?

上面例子道出了資料分析在金融交易的「真實性」。然而,只要讓資料說出「正確的話」,交易就萬無一失,投資就一片光明嗎? 若是如此你就太小看這個「邪惡的市場」了,多少英雄好漢正是死在這樣的錯誤觀念之下。過去的金融市場,流傳著各種跟神一樣的技術分析大師,只要看對一次行情就造神成功,看錯了就選擇性忘記,反正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的市場,數據會說話,任何策略或指標都可立即回測知道結果,當然也可告訴你一般投資人最在意的「勝率」。

這的確符合人性,畢竟大家都想要追求高勝率的交易策略,最好是天天賺,不會賠。可惜金融市場越符合人性的事,就越不是好事。一個有方向性的好策略,通常勝率低於50%,甚至不到40%。也就是輸多贏少。這是因為好的策略其特徵往往是多次的小賠與少次的小賺,再加上幾次極少數的大賺,造就了一般人難以接受的低勝率,但長期下來卻是穩定獲利。

這對大部分的資料科學家是難以接受的。他們用盡各種高深技巧,在市場上收集完整資料,運用訊號處理,機器學習,甚至最近最夯的深度學習,無非就是想要追求高勝率策略。可惜賺錢真的不容易,高勝率低賠率的結果,期望獲利可能還是負值。但也別灰心,這不是資料科學出了問題。這是資金管理沒有學好。千萬別小看這門學問,即使天才如LTCM團隊(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由諾貝爾獎得主組成),也是死在這個議題之下。

  • 用資料計算風險是唯一的辦法,但還是要賭小一點

資料科學用在金融交易的真正優勢是,將資金妥善運用於多商品、多市場、多策略,進行彼此之間的關聯統計分析,包含策略是否互補、損益相關係數、甚至發展高頻套利等。然而,不論資訊科技發展的再進步,資料分析多詳盡,實際交易最重要的還是風險管理,這可是鐵鐺鐺的數學定理,千古不變。舉例來說,如何將資金使用最佳化,為何8成以上的投資者都賠錢?為何你該賭小一點?今年的資料科學年會,我將向大家介紹這個議題。

>> 作者建議延伸閱讀:

一個賭徒的告白 2:交易策略建構與分析,為何你該賭小一點?

(本文經專欄作者吳牧恩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當金融交易遇上資料科學——買股票,我們到底該相信第四台名嘴還是「資料」?〉。首圖來源:ota_photos, CC licensed)

【品種滅絕】錄影帶正式消失於地球表面!以後也沒人懂蔡依林唱〈倒帶〉了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5 at 3.03.13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小時候我看迪士尼卡通、鐵達尼號的時候,都是用錄影帶看的,而且倒帶機一定要是紅色跑車造型的,這個大家有印象吧?偶爾倒帶倒到一半還會卡帶。但是,現在錄影帶這個東西真的要停產了,以後就沒有「倒帶」這個動詞了,這樣子以後的小孩子還懂蔡依林在唱什麼嗎?(責任編輯鄒昀倢)

有一種情懷,可能叫「念舊」。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去「緬懷」即將消失的工具,哪怕它只是一個裝載內容的容器,哪怕你和它可能只有一部25 分鐘動畫的交集…..

但它,跟底片、黑膠唱片、紅白機一樣,承載的都是一個時代的內容和回憶,也是即將走下歷史舞台的退役者。

Screen Shot 2016-07-25 at 3.13.08 PM

今天說的這位「它」,就是錄影帶。隨著最後一家廠商道出這聲「停產」,我們也正式向這個「錄影帶時代」說再見。

  • 船井電子的一聲停產,送走了這個時代

2016 年7 月22 日上午,日本船井電子公司對外表示,他們將會在本月底停止所有錄像機產品的生產。

根據The Verge報導,日本船井電子是一家專注於錄像機技術的公司,他們在1983年推出第一代VCR錄像機,當時每年的銷量能夠達到15億台。這個數字,也讓他們成為跟松下、三洋等品牌齊名的錄像機生廠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家庭放映設備已經逐漸由錄影帶,轉變為VCD、DVD 到今天的網路影片,人對錄影帶的需求,也從以前的娛樂剛需變成了一個粉絲收藏向的產品,銷量也大幅度下跌。

Screen Shot 2016-07-25 at 3.13.42 PM

根據The Verge公佈的數據,日本船井電子去年的銷量也下跌至75萬台。而早在2002年,索尼因為銷售情況不理想停產了自家的錄影機,他們的Betamax格式的錄影帶也在2013年正式停產。

隨著全球最後一家錄像機生產商的退出,錄影帶在走過40 個春秋之後,今天也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面對這個狀況,眾多錄影帶愛好者、拍攝者和媒體人都表示無奈。畢竟,儲存介質革新這種浪潮基本上是無法抵擋的,他們也只好在自己的網站、社交網絡悼念,這陪伴人類走過40 年的產品。

為此,網站Q13FOX在一片相關的報導中用「RIP」字樣,來表達它們對這款產品的不捨。而他們的影片主播Travis Mayfield也用一條Twitter和一條影片,來悼念這款即將離開產品。

  • 並不是離開了的產品,都能夠以「情懷」的名義活著

有人覺得,有這股「念舊」的情懷,錄影帶這種產品或者能夠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但事實上,並不是。

有一種情懷,可能叫「念舊」。但不是所有的念舊和堅持,都能夠讓這股「情懷」實體化,再感染更多的人。他們兩者之間,就差了一種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現代技術的活化」。

底片之所以能夠在這個時代再次被活用,除了因為它那獨特的色彩表現,還有新型的底片衝掃儀、藝術微噴儀等設備出現。

這些技術,能夠將底片轉化成數碼文件,再通過網絡讓更多人去感受這些東西,或者用微噴打造成一種新的藝術品,這就是一種延續。

Screen Shot 2016-07-25 at 3.14.27 PM
索尼Hi-Res黑膠轉錄轉盤PS-HX500

當然,黑膠唱片和紅白機也是一樣。黑膠唱片能夠通過各種轉錄產品來轉成數字音頻,存放在各類移動設備上,讓現在的設備也能享受當年黑膠錄製的那種味道。

老式遊戲機方面,現在也有一些機構如香港的Restart workshop,就是通過一些HDMI 接口轉換晶片,讓紅白機這種老式遊戲機重新啟動,在現在的電視面前運行。這,也是一種技術的活化。

不過,錄影帶是一種面對一般家庭的產品。很少普通用戶會用支持錄影帶的設備來拍攝影片,也很少人會堅持用錄影帶來看影片了。面對這些日漸褪減的熱情,錄影帶被活化的理由也少之又少。

因此,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錄影帶的消亡。可能會又一部分發燒級用戶、影視作品愛好者會收藏這些錄影帶,家中可能也備著一台錄像機,用於回味這些作品。但不能形成一股新興興趣的它,最終也是難逃被淘汰、消失的命運。

  • 最後,我們應該想到的…

或者,我們應該這樣去看待這件事。

錄影帶的離開,其實技術革新的一種表現。作為一種老式儲存技術,它終將會被DVD、數位影片等新型的影片儲存方式所取代,這是必然的事。

我們今天應該記住的,是當年它為人的多媒體發展、內容傳播而作出的貢獻,而我們今日需要期待的,是下一個儲存時代的來臨。

(本文經合作夥伴愛範兒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他們的一句“停產”,是全人類對這個時代一聲道別〉。首圖來源:iPhone4.tw

專訪Fliper共同創辦人Cash—玩出新花樣的文青新媒體,靠「創作」原生廣告達成營收翻倍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5 at 3.57.33 PM

這年頭在做新媒體的,幾乎是「人人有機會,人人沒把握」。畢竟,要靠媒體經營獲利真的非常有挑戰性,但是專門報導藝文生活題材的線上平台Fliper不一樣,不稱自己是媒體,而且在內容發布、廣告經營找出新玩法,光是今年Q2就創造出營收翻倍的佳績。

身為同樣在新媒體戰線上打仗的同行,《TechOrange》專訪Fliper共同創辦人Cash請他談談Fliper的營運策略,還有這個網站如何在一片新媒體海中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13840592_10204980943401862_696954163_o

  • Fliper就是線上台灣文青集散地

Fliper從2012年起家,報導藝文議題,內容涵蓋藝術、設計、電影還有各式生活相關訊息。整個網站就是「線上台灣文青集散地」,讀者以20-30歲女性、學生族群為主,每個月有200萬人次造訪,每週平均瀏覽率也可達到至少50萬不重複瀏覽數。

另外,Fliper推出app服務核心讀者、採取完全零廣告、強化UX的方式增進閱讀體驗。目前已經累積2萬人次下載,每月活躍人數有6000人,算是具有非常高的用戶參與度。

  • Fliper的神奇之處:想辦法讓作者與讀者高度互動

Cash解釋,Fliper最獨特的地方就是集結了一群高度互動的作者與讀者社群。網站有400多位作者來供稿、決定Fliper要長什麼樣子。他說:「我們不是部落格也不是媒體,Fliper提供的是一個平台,讓各領域的創作者可以在平台上面發布自己的『作品』。」

Cash表示:「這些作者有各自擅長的領域,我們不干涉創作內容,作者透過Fliper平台發表自己的創作、傳達理念;讀者也樂於接收藝文最前端資訊,我們相信這些作者跟我們的目標觀眾是高度契合的,Fliper只是提供一個平台,連接這兩端的需求。」因此,自家編輯的工作著重在審稿、與線上作者溝通、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文章,不會更改線上作者的標題、文章內容。

為了加強作者與讀者的互動,Fliper特地在網站上開發「+愛好」功能,每個讀者可以追蹤自己喜歡的作者,擁有越高人氣也變相的鼓勵作者多多創作。Fliper小編會刻意在每週固定時段分享熱門作者的文章,讓讀者有種期待感,同時也增加作者的人氣度。

甚至,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Fliper VIP派對,優先提供活動入場券給平台作者,讓作者認為在這供稿是一件很榮譽的事情,穩住平臺文章的品質與數量。

  • 為廣告主創造超高價值,讓Fliper營收倍增

拉攏了一群對於藝文生活有興趣的線上社群,成為Fliper最強大的資產,也開創了商機。除了廣告版位販售之外,Fliper能為廣告主提供的創新價值就是讓他們營收翻倍的利器,他們在原生廣告與線下活動經營的方式,只能用「狂」來形容。

Cash解釋,Fliper讓廣告主透過「企業帳號」的方式長期與讀者經營關係,讓品牌在網站上紮根,宣傳品牌文化、精神,這就是與傳統「葉佩雯」最大的不同。如此作法,其實就是Fliper最大的價值,成功串連廣告主、作者、讀者三個不同的生態圈,讓三者高度互動產生價值、內容與連結性。

相較於其他藝文網站到最後只能透過電商、廣告版位營利,Fliper無疑開創了有趣的新媒體經營模式。

Fliper的作者群們都屬於創作能量高的神人,因此Fliper直接串聯作者與廣告主,透過特別專案合作的方式,創造出不同於以往商業文章的形式,讓廣告即使是廣告,也是一篇超好看的廣告。重點是,創作者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也就代表可以為廣告主玩出多種不同於以往的宣傳方式。

舉例來說,Fliper與Nike Air Max球鞋合作,Cash就開始發想如何把Air Max的價值透過藝術創作表達出來。因此連結到插畫家為Air Max作畫、雕塑家創造Air Max雕像,並且在旁紀錄創作過程,滿足了讀者、廣告主各自的閱讀/宣傳需求。

 

Screen Shot 2016-07-25 at 4.09.45 PM
Fliper作家Summerise為Nike Air Max球鞋作畫

另一個Fliper合作夥伴,飲料品牌圓石禪飲則是從設計、環保角度切入,在Fliper平台上開發更多不同的潛在客群。一個飲料罐喝完後還可以做成環保容器,不僅救到地球還有股優雅文青感,你說說這樣文青讀者不愛都不行呀。
Screen Shot 2016-07-25 at 7.52.16 PM
圓石禪飲在Fliper上以「企業帳號」的形式,分享產品設計、理念與讀者建立長期關係
  • 未來Fliper要擴大社群經營廣度,進軍東南亞

Fliper目前透過這種「超原創」的原生廣告開始確立了商業模式,今年主要目標仍然放在以此商業模式嘗試出更多新可能與合作業務開拓。但是接下來,Cash想要做的其實是前進東南亞,以及創作者的育成培育。

Cash表示:「我們看到許多創作者的好作品其實有商品化的可能性,因此未來我們想要嘗試幫助這些創作者將作品變商品,從行銷策略、宣傳到找資源,其實都是Fliper可以嘗試介入的角度。」

同時,Fliper也想擴大社群廣度,由於目前許多作者來自海外,因此Cash認為在東南亞有Fliper可發展的市場潛力。目前,首站選定新加坡,希望透過語言、設計優勢打入當地市場,串連起亞洲的文青。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