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下雨漲價錯了嗎】為何下雨天 Uber 不能比平時貴?想貪便宜就去搭公車呀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下雨叫不到車很煩,但是看到Uber app上寫現在溢價1.5倍也很煩。但是到底該不該接受這樣的價格變動?其實從經濟學原理上來說,價格溢價有理。(責任編輯鄒昀倢)

7 月20 日下午,整個京城仍被暴雨籠罩,我從中關村軟件園的滴滴總部出來,打算用叫車軟體打車。看著一群沒有帶傘並堵在門口四處張望的人們,我已做好心理準備,打不到車的話,那就再試試,無非多等幾趟罷了。沒想到應用顯示的最高溢價竟達到4.1 倍,「需要打車又不得不接受三四倍溢價的感覺真是太酸爽了」,類似的吐槽我們在朋友圈內還能看到許多許多。

趁火打劫我們聽得多,在許多人看來,這幾天暴雨的打車經歷堪稱是「趁雨打劫」。但實際是否如此?為什麼下雨天會造成如此可怕的溢價倍數?一切還要從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說起。

Supply-demand-equilibrium.svg

這是供求曲線的模型。需求方明顯會收到價格波動的影響:當價格升高後,需求量相應減少。反之若價格降低,需求量會立即增加。

利用價格槓桿進行調節,使得供求關係達到一個動態平衡,這也是Uber、滴滴在用車高峰期的溢價邏輯。Uber官網對溢價機制給出這樣的解釋:

當許多人同時預約車輛,優步平台上的車輛無法滿足大量的需求時,將提升費率來確保您用車的需要。溢價的原因有多種,例如,大雨,當地運動活動或假期都會導致暫時的費用溢價。

也就是說,價高者得,有強烈出行需求並願意為之支付更高價格的乘客打到車的概率,肯定是高於那些只會埋怨又不肯掏錢的乘客。人們慢慢適應這樣的規定,在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之下,溢價是可以接受的。

回到暴雨的場景,人們只盼望逃離這討厭的天氣,出行打車的需求必然會增加。與此同時,暴雨令路面開始積水,視野能見度下降,汽車的行車速度下降,甚至很容易引起交通擁堵。

此前一項研究表明,與晴天相比,雨天在路上跑的出租車減少了7.1%,專車亦是同理。原因在於,雖然雨天用車需求增加了,司機們駕車遇到擁堵、積水的風險卻提高了。單位時間的載客收入明顯減少,出車接單的動力減少。如放任不管,便會陷入「天氣越糟糕,越打不到車」的惡性循環。

那引入普通的溢價激勵會出現什麼狀況?媒體人@闌夕在其微博中指出:「私底下和滴滴的運營聊起這個話題,有時被強令取消動態調價,後台的車輛供應數據馬上跌至谷底,在普通的收入激勵下,鮮有司機會冒著傷車的風險載客,但是需求端的數據是不會減少的。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更多的人打不上車了。」

為了滿足需求,維持運力,專車平台只能祭出殺手鐧——那就是遠高於正常水平的超高倍溢價。不滿由此而生,絕大多數人會被暴雨耽誤既定的行程,暴雨也放大了他們的抱怨情緒。他們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專車平台坐地起價、趁火打劫。

憑什麼下雨天打車就不能漲價呢?正如上文所述,暴雨溢價只是遵循最基本的經濟規律,沒什麼比漲價更能抑制打車需求,鼓動司機冒險出車,從而有效調整供給,讓更多亟需用車的人打到車,也令司機掙得更多的錢。滴滴的數據也佐證了這點,在補貼和溢價激勵的情況下,北京市區專車快車叫車成功率提高到了82%,而在往常暴雨的時候,這個數字還不到50%。

有趣的是,為慶祝拼車業務上線一周年,優步中國7 月20 日在北京推出拼車一律5 元的活動,不少順利拼到車的乘客表示喜出望外。這雖然是極其個別的例子,卻應是許多指責滴滴、優步發災難財(實際並沒有,不然優步完全可以停掉上述的拼車優惠)的人們最想要遇到的狀況:無須承受溢價的痛苦,便順利打到車,如果能再省點錢就更好了。

據我所知,在恐襲、地震、水災等不可抗事件面前,優步是會關掉溢價機制,甚至還會提高補貼,鼓勵司機搭載更多有需要幫助的人。這種救災應急的邏輯無疑不是適用於日常的暴雨情景。再說,那些說專車平台溢價是宰客的人,有沒有想過,溢價的錢流向的是司機,而非專車平台?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卻總有一群人異常貪婪,想著「魚與熊掌兼得」。這種人就應該打回計劃經濟時代,繼續吃他們的大鍋飯。放到任何一個正常健全的市場機制下,暴雨溢價都是必然出現的價格調控現象。

最後說一句,想在暴雨天打到車?請加錢。

(本文經合作夥伴Pingwest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憑什麼下雨天網約專車就不能比平時貴?〉。)


【洪士灝】台灣產業變慘業,我們淪落到只能靠削價競爭?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目前必須要談產業轉型這個議題。我們的電子業其實有非常高的能量可以去做新時代客製化、專業化的產品,但是這與過去的產業習慣截然不同。台灣常被批評只代工不研發,但其實我們在R&D,那個D(發展)的部分做得很好,工程團隊可以做出高於顧客要求的成品,這其實就是未來產業發展轉型的契機。(責任編輯鄒昀倢)

上週拜讀了臉友台大化工系藍崇文教授寫的「慘業」一文,說到台灣四大慘業,應是給台灣一個教訓,走俗又大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要中國可以做的東西,在台灣就不值得做了。藍教授的評論深得我心,尤其是他這個極為生動的比喻:「小家碧玉要跟人家比,是得靠清純與氣質,要走妖豔脂粉路線,脫光了也不是人家的對手。

看到比喻,想起去年我到荷蘭阿姆斯特丹開會,跟著人群到頗負盛名的紅燈區觀光。「性工作」在當地是合法的,工作者當街脫衣展示其傲人身材,有尊嚴而不怕人看。所謂職業無貴賤,我不反對任何合法的職業,包括代工和性工作,但我認為工作要有尊嚴,如果一路淪落到只能靠削價與人競爭,價值越來越低,這樣的社會是否會成為「悲慘世界」[1]的翻版。

  • 降低成本、靠補助的賺錢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今產業發展

上週四(7/21)到資策會新成立的開源軟體技術服務中心給Keynote演講,演講前我跟資策會的長官和朋友說抱歉,上週幫經濟部審查計畫時扮黑臉,今天又要來講點比較刺耳的話,請多包涵。長官說沒問題,有些事情也到了該轉變的時候了。顧及長官的面子,我沒有直白講的是,如果法人和廠商仍舊用降低成本來賺錢、或是靠政府補助營運的概念,只會把原本有機會的產業越做越小,搞成「慘業」

我在演講中說:各位推動開源軟體是件好事,但如果只是因為政府沒錢買不起國外的軟體才來做這件事,或是因為想要包攬政府資訊系統預算才來呼籲政府各單位採用開源軟體,那不免把當代開源軟體的意義和未來性看得太小了,實際上開源軟體遠遠不止於此,我們可以以開源軟體為基礎挖掘新資訊時代中的金礦,提升技術競爭力,站上世界舞台。

我長期與業界朋友探究資訊產業的研發方向,由於產業的類別甚多,技術深淺有別,研發的速度又非常快,而每個人的位置不同,目標可能也不同,所以想法和做法差異甚大。然而由於高科技的天性,政府官僚看不懂、追不上,我不認為可以靠政府來大力推動,然而某些政府官員和民眾還停留在三十多年前政府設立工研院和新竹科學園區大力扶植電子產業的成功故事,殊不知今天的大環境和資通訊產業研發策略已經與三十多年前大不同,而近年政府的產業推動策略和研發補助計畫有多少成功的案例

我如果說政府不要補助產業的話,可能會被那些長期靠政府補助過日子的業界和同行罵。但我們這樣搞下去,這麼多年來淪落到只能靠低廉的勞動成本與國際競爭,難道是有識之士所樂見的嗎?

如果大多數人只是醉心於賺入大把鈔票、滿足自家生活、獲得個人地位、或是鑽研一己的學術領域,那麼要如何避免繼續沉淪下去呢? 其實我自己這些年過得不差,但正如同我這篇網誌 [2] 所說的, 我看見諸多有能力、薪水還不錯的人也深陷此漩渦之中,痛苦不堪。因此,光靠壓低物價,遲早會出大問題。要創造價值,需要的是突破和躍昇,有能力的人或許可以思考如何做點不同的事情

  • 靠代工,台灣曾經撐起一片天

然而好比停留在上個世代成功的經驗,有些人還在寄望於研發市場大、泛用性高的技術和產品。我想,現在做這個不容易,你沒有夠大的資本,只能為人代工,運氣好賺一票之後,不出幾年,就得再找下一個賺錢的技術和產品,因為無法累積技術,所以只能找技術門檻低的東西來做,老闆要數鈔票,靠的是廉價技術勞工的辛勞,我們暫且稱此為路線A

台灣有很多公司,說自己有做高科技研發,其實只是買現成的技術和機具來幫人代工,就是標準的路線A,其中不乏一些有品牌的公司,但產品品質或品牌價值不出眾,只能靠低價爭取市場。不過,我們也不要隨便批評某某公司做代工產業不好。舉鴻海和台積電為例,雖然是代工,但他們在代工的技術上長期耕耘,研發了一些獨門技術,所以能在世界舞台上成為一方之霸。但我不諱言,這兩家公司仍然有相當重的代工習氣,談前瞻產學研發案的時候過於算計,還有改進的空間,否則可能在新領域的研發上縛手縛腳。

  • 台灣適合的路:走向客製化專業領域

另一個方向,稱為路線B好了,是市場規模小、需要頗多客製化的專業領域技術和產品,例如醫院用、航空航海用、軍用的設備,必須花很多功夫與專家合作,通過某些規範認證,所以門檻高,但進去之後不會有很多人來惡性削價競爭。然而因為能進來的人不多,同時因為公司需要高水準的技術、行銷人才,所以公司很難大幅擴張。舉最近我使用Garmin智慧運動手錶的例案例報告 [3],以及我與一些以技術為基礎做專門領域事業的中小型科技公司談合作的經驗,我相信這是現階段台灣要走上國際的路線,以技術立身,如以色列、荷蘭、芬蘭等國的例子。

然而政府似乎老是以泱泱大國的思維去談研究發展,以那些大國的名校和大型企業為目標,搞得我們做學術的常常要跟頂尖大學拚排名,發表一大堆世界級的學術論文來證明自己能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但我們的經濟力量、本國市場規模、產業水準其實並不適合走這條我稱之為路線C,去追逐那些市場規模大、高技術門檻的研發項目

以資訊科技來說,除非是像中國那樣用本國市場來保護和扶植自身的公司,像韓國那樣敢拚敢賭把國家力量灌注在Samsung如此大的公司,否則很難與矽谷大公司競爭。

上述三條路線比較起來,如果我是沒技術、不想冒險的老闆,我想我會走市場大、泛用性高、低技術門檻的路線A。當然,走這條路的也有雄才大略的,請勿過度引申

因為市場和技術容易懂,所以當老闆的我在看了幾本書之後,可以滔滔不絕向身邊的人吹噓自己的智慧和眼光,重點在於看準切入的時機以及有辦法找一群願意賣肝的團隊在最短時間把產品做出來,最好是拿政府的補助、藉由金融操作、預支員工的薪資來做這件事,降低自己的風險。

所以我們看到台灣的老闆們時常要政府給好處,掏空某家公司來支助私人的公司,給員工非常低的基本薪資但承諾賺一票之後分紅。

  • 台灣人對於自己的產業優勢認知不明確

由於台灣在上世紀末走路線A的公司大賺其錢,連帶產生許多英明的老闆和科技新貴,於是這些人被捧上天了, 把自己講得像是走路線C的企業,讓一般的民眾以為台灣真的是世界一流的科技島,跟著玩起了金錢遊戲,缺乏居安思危、突破創新的想法。於是一些產業,在技術沒有深耕和累積,加上中國、印度的崛起,自己人削價競爭,逐漸失去競爭力和利潤,成為慘業。

另一方面,如果要做市場規模小、需要頗多客製化的專業領域技術和產品的路線B,老闆自己得真的懂,或是勇於做高風險的投資,同時得提高薪資,僱用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級人才作為領導群和研發團隊,談何容易?

而且,在路線A的公司產生許多科技新貴的年代,學生們被洗腦的很厲害,只嚮往去那些分紅多的公司,而這些公司還很拿翹,只收第一流的年輕人,能在最短時間內被訓練成高效率的生財工具,所以即使我這個老闆想走路線B,我也不容易募到資金、找到好人才。

說到人才,我們有多少第一流的人才走在路線A上,而目前深陷於慘業之中,但仍舊企圖苟延殘喘? 別的不說,政府和產業往往是打著要發展新興產業或是產業轉型的口號爭取資源,卻只是將資源導入既有的產業,因為主導者還是那一批人,變不出新把戲。於是檯面上的看起來戰功彪炳,卻難以扭轉頹勢,反而屢屢耽誤國家產業轉型的契機。

國家轉型不成,有許多藉口和假議題,幾年前還抱怨員工分紅費用化讓台灣產業失去競爭力,指責年輕人偷懶不抗壓,說學界訓練不扎實,歸罪於國際金融風暴和政府不補助,實際上是產業長期接收了許多台灣最優秀的一批年輕人,卻讓他們從事低門檻的研發,技術難以累積提升而喪失競爭力

然而台灣是民主國家,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要求這些檯面上的資本家用他們的錢去投資在他們看不懂的高風險的高科技產業上呢?錢是他們的,那些大公司要不要轉型,也是他們的自由,他們有些人覺得把錢投資在炒房和炒股,或是投資國外比較容易賺大錢,只要合法,也是他們的自由。所以我從不指名道姓罵那些慣老闆,因為他們不需要為台灣負責。有句話叫做『商人無祖國』,我們本來就不應該把未來植基於這些商人的良知與資源上,勞工本身要自立自強

我想,如果想要台灣的高科技業永續發展,我們可透過意見表達和實際行動,讓政府不要再繼續支持這那些無法轉型的企業,個人不要支持炒房和炒股的行為,而多去支持那些能夠提升本國技術競爭力的企業和機構。其實國內有不少致力於走路線B的企業,如果能集結一流人才,是大有可為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陣痛,但重要的是去做自己深切認為是對的事情。

有人問,那具體來說該怎麼做呢? 唉呀,我都說自立自強了,在問我之前,是否能自己先多想想呢? 我也不是神,所知和智力有限,只能概述。 大體來說,只要政府不去補助路線A,就幫到路線B的公司了,所以政府決策的思維和機制要重建。然而,重點在於民間和人才的意願,大多數人只看到大公司和消費市場,所以我才要在此幫高調,提倡路線B,讓多些人看到另外的路線。

如果輿論不改,那麼民粹政府也只會隨眾去補助路線A的公司吧。另外,政府也不是沒有能幹的人,不過需要一些論述來支持,否則很難對抗既得利益團體的。當然,沉淪到最後總是會觸底反彈的,只是遲早而已。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悲�...

[2]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洪�...

[3]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

(本文經原作者洪士灝授權轉載,並同意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淪落到只能靠削價競爭?〉。首圖來源:CH.Tseng, CC licensed)

【在舊金山工作但意外住進貧民區】能與無數人才共事,但回家路上可能會有人拿槍指著你頭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最近實在看到太多嚮往去國外工作、追尋夢想的許願文章。但要在國外生活,生活是首要面對的考驗。大家嚮往到舊金山、矽谷工作,那麼這些可能要面對的真實面:城市治安、孤單、面對未來的心情調適,可能也得納入你的考量範圍。(責任編輯鄒昀倢)

很多時候,人都必須在不確定中說服自己未來的方向。 對我而言,生命中最好的導遊,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經歷。 能指引我前進的線索,都始於某些掙扎、脆弱、害怕、徬徨、不安的事情。

夜深了,我快步走在回家的路上,低頭想著工作的事情。 我是個在舊金山工作的高雄人。由於房間太小放不下書桌,所以我都盡量到睡覺前才再回家。 那天走到家門口的轉角,聽到大吼一聲。 抬頭,有把槍指著我眉心,距離不過二三十公分。 書包裡的電擊棒都來不及拿出來,他就扣下了板機。不知道是假槍還是單純機械故障,總之我幸運的還活著。 那瞬間的恐懼,是空白的。 記得的卻是他渙散眼神中的憤怒,和一身的刺青。

舊金山田德隆(Tenderloin)區並不安全,而我住在這區最危險的街口(Turk St和Leavenworth St)。一路上的尿騷味,是矽谷繁榮背後不堪的代價。無數新創科技人才的注入造就了天價租金。原本快樂的勞工老了以後可能得流落街頭。有些年輕人不得已開始乞討,販毒,下海賣淫,加入了黑幫。當初因為一連串的意外不小心搬進了這個區域。一開始生活在遊民、毒販、槍聲之中少不了恐懼和掙扎。一年來,見過流浪漢在路旁暴斃,看過許多受毒癮所苦的人在路旁顫抖,聽過槍林彈雨,被精神病患騷擾,半夜總是充滿救護車的聲音。這年的歷練除了膽量增加以外,也看見了生命的光與熱。

或許,生命中很多意外的到來,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始終我卻相信每件事情的發生,背後都有一個真正的目的發掘是我的責任。

  • 孤獨

一個新的城市,沒有朋友,沒有家人,沒有熟悉的事物。住在一個不到三坪大的小房間裡,面對的除了天花板以外,其實就只有自己。孤獨,是個抽象的感覺,卻是個真實的存在。逃避會增加它的重量。安靜地和它面對面,會更看清楚自己。我並不鼓勵大家離群索居,但有一天當你不得已得很孤單的時候,希望你靜靜的去發掘不認識的自己。孤單是和自己的對話。而自己,會是最了解你,最忠實的朋友。

  • 消失的焦慮感

從大學畢業的前一兩年起,總有股揮之不去的焦慮感。或許很多有夢想卻不知如何實現的人都會有這個感覺吧。 覺得要成就些什麼,卻不知怎麼做。也是很努力,卻不知道未來在哪。每天在流逝的時間,好像在證明自己離夢想越來越遠。田德隆的生活環境強迫我專注當下,不去焦慮未來。需要時時注意不要踩到流浪漢的的排泄物(我一點也不怨他們,舊金山根本就沒什麼公廁給他們用),或從高大的幫派中穿過要刻刻保持機警。更重要的是,路邊正在掙扎受苦的人,讓我覺得自己的焦慮或挫折,只是不夠珍惜所擁有的,自怨自艾罷了。用一個長遠的視角(long view)和時間軸來面對自己的夢想、目標、或職業時,隨之產生的耐心(patience)會使自己拋下一步登天的傻念。

  • 生活與生存

有選擇的,叫做生活。沒有選擇的,是生存。以前我一直覺得為了自己夢想在異地打拼是一件偉大高尚的事情。直到我看到鄰居同是三坪大的房間住個一家四口墨西哥裔移民。他們付出勞力工作到深夜是為了讓小孩有飯吃,為了可以付房租,為了一家人可以過得比原來好一點點的生活。當我看到周遭的人為了家人的生存在奮鬥到午夜才能休息時,我更可以用一個踏實的態度堅定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充滿感恩,因為我被賜予了一個有選擇的生命。要對得起自己的幸運,就是要努力的生活,不浪費生命。

  • 不求回報的愛

每個星期,都有社工會煮咖哩飯給這邊的街友吃。他們吃到食物的瞬間表情好像都說著,活著真好。非營利組織826Valencia就在我家路口開了一個寫作中心(http://826valencia.org/our-programs/tenderloin-center/)從寫作的教育啟發低收入戶孩童的想像和表達能力,這些工作者在路上發這些小孩寫的書給街友們。曾看一個女生,不帶手套,抗拒自己內心對於惡臭的反感,用最真實的笑容,把街友當親人一般,給予一個深深的擁抱,送給他小朋友寫的書。一個小小的動作,或許可以在街友放棄自己生命前改變他一生。

  • 踏實的活著

我喜歡起床的時候,感覺腳底承受身體的重量。看著每天在路旁受苦的人,慶幸我活著。 街友如果有吃飽,就會開心的手舞足蹈。 為什麼我不也真誠的面對自己各種情緒,快樂的時後放聲高歌,難過的時候不逞強自己。 從小到大,被賦予的框架、和價值觀,慢慢的被理解,但已不再是束縛了。 既然不知道明天有可能發生什麼事,那就不要容許今天留下任何遺憾吧。 這樣的生活著,再簡單的事情都可以充滿熱情。

就像做了一場大夢一樣。 今夜,我和家人團聚著,看著燦爛的星空,似乎這一年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或許,你也正在經歷生命給你的意外、掙扎、不安、徬徨。 請盡情地擁抱它。 因為這或許就是指引你前進的那顆北極星。 而在滿天星斗中認真挖掘它, 是你的責任。

(本文經原作者Andrew Ho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那一年,我住在舊金山的貧民區〉。圖片來源:kla4067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一時魯不代表一世魯!台大電機高材生在矽谷被開除後的反思

P2P業者與銀行、主管機關的三角習題,三方無法好好合作都是卡在信任問題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6 at 5.42.26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為什麼台灣Fintech一直卡在那?為什麼我們無法有P2P服務,跳脫金融法規及現有查核機制的交易模式,目前最困難的還是在對P2P業者的「信任問題」。 本文作者陳育澍 Amos Chen,FinTech線上理財平台 ─ 新聯在線的創辦人兼執行董事總經理。(責任編輯鄒昀倢)

2016年6月29日金管會對外說明針對網路借貸平台(P2P)方案確定不立專法,並初步規劃開放銀行跟P2P業者合作辦理P2P業務,銀行也可自行設立P2P之新聞以來,有些朋友問我相關意見,其實大多分為以下幾種 :

  1. 銀行願意跟P2P業者合作嗎?
  2. 這樣被銀行吞掉不就等於消滅網路金融的發展了?
  3. 很不錯啊,由銀行做P2P的靠山!
  4. 如果開放銀行能自己做P2P,那你們不就沒市場了?
  5. 如果跟銀行合作,那利潤分配會不會有問題?
  6. 現在銀行數目這麼多,P2P業者不就水道渠成了?

台灣在地FinTech理財平台總經理 ─ 陳育澍分享如下 :

我想銀行會願意跟P2P業者合作的,就像目前「新聯在線」從2015年開始陸續已有幾家銀行金控找過我們,就算彼此都有進一步的意願但最終還是礙於現行「法規尚未明朗」所以還是處於「曖昧階段」。

在台灣約有70家銀行平均每3.7平方公里就有一家分行,只要稍微好的客戶銀行同業競價,競爭的結果造成利潤越來越低存戶利息越來越少;再加上科技公司來攪局,例 : Apple Pay…等第三方支付又要來劃分掉他們的手續費收入。銀行前幾年才真正加快腳步於「數位金融服務」與產品開發,由於國內景氣不佳、出口連17負成長、英國脫歐後的連串經濟變化等,都加深市場以及信用風險的變化及不確定性,導致銀行放款更為嚴謹。

  • 尋找「創新」放貸審核模式

所以銀行急需另一種「創新」的放貸審核模式,把之前會漏掉好蘋果的「洞」補起來,或是可以用另一種眼光、用更省的成本、更快速地發現到更多蘋果以開闢民間借貸市場,宣稱擁有大數據為基礎能運算個人信用程度的P2P借貸平台(又分消費性大數據基礎或社群信用基礎…等等)這會是他們非常感興趣的。

其二銀行會感興趣的是對於中小企業具有靈活審核能力的網路平台或能取得中小企業後台營運數據的廠商,其背後通常都有「專業融資機構」背景所結合的科技公司配合,他們具備銀行業沒有的「特殊審核角度」,能更精準靈活地找到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但綜觀上述無論哪種新興FinTech產業及其可能會帶來的商機,這些金融正規軍最終還是又愛又怕,除了懷疑平台業者的審核能力以外,也怕「選錯郎」賠了夫人又折兵。

  • 披了狼皮的羊看似強大,其實自主決定權少

銀行其實是披了「狼皮的羊」看似強大,但其實能自主決定的事情真的很少,因為受金管會監管凡是都要報備同意後才能執行,主管機關雖一路保護銀行業者;但在民意最大的生態中倘若發生消費糾紛,往往也以拍拍肩膀要銀行吞下悶虧了事,他們維持著「恐怖平衡」又氣又愛,如果金管會開放P2P產業的方式是跟銀行合作,也並非不失為一種較兩全的做法,只是「狼」與「羊」的相會,要如何找到一個舒服的相處模式以及利益分享是我個人覺得有趣的事。

  • 與銀行合作等於消滅了P2P網路金融的發展?

我個人認為 : 新聯在線在柬埔寨當地已與實體銀行結盟,以數據運算為基礎共同開發當地個人信貸市場、房貸市場以及社群借貸…等等。銀行最終會知道,他們自己來做P2P是非常不切實際的,除了要面對新的市場挑戰外,最終必須要用全新的思維創造新的營運架構;再來還要討好投資者,消費者買不買單都是非常耗費精神的,這些「創新」也並非銀行業者的本性吃力不討好會學的四不像。

實際銀行現有的架構下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套「內稽」與「內控」標準,左手說不能借款給你但右手說可以,如果遇到借款人不還款、銀行若要負責擔保賠付的情況下就會像現在某銀行已經推出的「標會網」裡面會員所討論的一樣(請自行搜尋),不賠付的話市場上又會罵聲連連,甚至連本業的名聲都連帶搞臭。

所以真正的P2P就是要投資人自行承擔風險,這應該是主管機關要強調的,也會是P2P業者施展風險控管能力的競技場了,銀行不用自己營運只要看對業者投資,並給予所需資源順勢發展,千萬不要教導業者下指導棋,因為,你有看過羊教狼打獵的嗎?

  • 銀行能成為P2P業者的靠山?!

銀行會跟P2P業者合作,充其量只是要他們背後的數據還有運算方式,或是未來該業者「長大」後的資本利得,再來就是跟隨主管機關的腳步把在未來可能的敵人先綁在一起,主管機關之前提Bank3.0的時候就叫銀行業者加速金融從業人員的數位化提醒轉型,現在把P2P業者帶給你算是幫銀行一個忙吧!!

銀行如果自己做P2P,那這個市場會更好玩的,就像老師一起下來打群架一樣,但P2P業者的靈活度絕對大於銀行,消費者也會因為這樣競爭的關係下得利,但不會維持太久,因為銀行的成本相對較高,最後還是會退出P2P市場,把精神用來開發市場找利差比較重要,不需要跟業者一般見識,最後搞不過你就把你買下來。

  • 您必須先知道P2P業者的利潤來源有哪些?!

P2P平台最主要的利潤其實不是日常營運的利得,而是 :

  1. 巨量數據
  2. 資金交易
  3. 會員數量
  4. 管理的資產量
  5. 分析運算能力

這些能力代表著通路以及未來新產品的可能性,新市場的探索力以及改變資金移轉方式的能量,連帶提升資本市場的價值等等,如上所提到的這些才是所有銀行跟科技業者想破頭都想要能分到一杯羹的目標,這也說明為什麼許多銀行的介入都是以金控、創投的方式接近P2P業者,而非從業務上面的合作開始。

  • 信任才是關鍵

但其實銀行業者不知道這樣的方式其實很可惜,除了雙方可以因為合作成長更快之外,等到P2P業者長大後在未來的溝通與結合下會更困難,但若說到業務上的合作,金融背後牽扯的審核機制太多,科技業者執行這類金融行為的時候是銀行無法切入及調查(Due Diligence)的,對於這種跳脫金融法規及現有查核機制的交易模式,目前最困難的還是在對業者的「信任問題」。

  • 對口太多無人作主

銀行要跟P2P業者合作,其中牽扯的部門很多,舉凡財富管理、風險控制、消費金融、IT部門、法律遵循…等等,當共同面對P2P業者的時候,這些部門就無法提出有效的建議,因為能稽核的資訊太薄弱,資訊的取得也不是在共同信任的「第三方」架構下。銀行決策的過程非常繁瑣牽扯的部門太多,內部很難能有一個人出面協調解決各個部門的疑慮,決策者因長年於金管會既定的模式下已經框架住了,多半過於守舊的態度都會拖慢合作的「進度」與「深度」,再者,銀行內沒有人敢承擔「風險責任」,所以目前還是嘴上談兵比較多,雖然許多家銀行成立的數位金融部,表面上要金融創新但礙於長官的觀念以及主管機關不明確的態度之下「金融數位創新」還處於「新瓶裝老酒」的狀況,讓原本擁有理想抱負的數位人才難以施展進而造就更多專業人才的流失。

溝通 ─ 期望讓產業變更好

以上是我對於目前P2P在台灣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希望各位前輩先進給予意見指導。

(本文經投稿作者新聯在線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灣在地FinTech理財平台總經理 陳育澍談 :「P2P業者與銀行、主管機關的三角習題。」〉。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Tim Cook做得好!蘋果財報表現讓人驚奇,帶動旗下小夥伴鴻海、大立光股價跟著漲

$
0
0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這則新聞】蘋果許多生產鏈都仰賴台灣廠商,蘋果好我們跟著好;蘋果差我們跟著嘆氣,關心蘋果動向就可以看出台灣這季景氣、業績如何。(責任編輯鄒昀倢)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27日電)蘋果儘管營收、iPhone銷量均較去年同期下滑,但表現意外優於華爾街預期,且本季展望亦令許多分析師驚喜,激勵蘋果股價盤後一度飆升7%,帶動台灣相關蘋概股走強。

蘋果盤後股價飆升,帶動台灣相關概念股大立光、玉晶、宏捷科、可成、臻鼎-KY、鴻海、廣達、和碩、台郡等個股漲勢都在1%以上。

蘋果公布財報,除了iPhone SE意外熱銷外,上季服務營收年增19%至59.8億美元,來自軟體的收入比重顯著拉高。某個程度實現了蘋果執行長庫克所說過,希望透過App Store、iCloud儲存服務與Apple Music等服務,抵銷iPhone銷量下降的衝擊,也是連續第2季成為僅次於iPhone的蘋果第2大營收來源。

另外,上季iPad出貨量為995萬台,不僅優於市場預期的910萬台,且同期銷售金額年增7%至48.76億美元,創下過去10季以來首次iPad銷售金額增加。

蘋果公布上季營收下滑,並預測本季營收連續第3季衰退,蘋果預測9月止公司第4季營收將在455億美元至475億美元,分析師平均預估為455億美元。去年同期營收為515億美元。毛利率將在37.5%至38%之間。

6月止公司第3季營收下滑15%至424億美元,與分析師原估421億美元相去不遠,這顯示蘋果營收出現2002年首見連續兩季衰退。大中華區營收衰減33%。

iPhone上季銷售量下滑15%至4040萬支,超過分析師平值估值的3990萬支。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蘋果財報優於預期 蘋概股漲〉。)

傳統產業不懂的談判行銷:講「培根蛋餅」不如講「培根歐姆蛋」,讓品牌價值自動翻倍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早餐店培根蛋餅了不起一份35台幣,但是「香脆培根歐姆蛋」一份賣個200塊,大家還覺得它便宜。有差嗎?大家不都是培根蛋餅嗎?但這中間的包裝、轉化過程,就是台灣傳統產業要學習的精神。(責任編輯鄒昀倢)

最近有滿多家大、中型知名的ODM企業決定和我們公司合作。與這些企業溝通的過程中,都有一個明顯的共同話題:「無論再怎麼努力推動提高價格,低價衝量似乎仍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製造類的企業轉型,通常歷程由OEM (原始設備製造商),到ODM (原始設計製造商),再到OBM (自有品牌製造)。但有許多企業並沒能掌握OBM複雜的管理方式,也缺乏行銷品牌的能力,未能轉型成功,於是這些企業只能回頭宣傳ODM的能力。問題是從90年代起,全球市場和經濟環境早就從根本上起了改變,但這些企業的宣傳方式卻還是停留在90年代,沒有因為市場的改變而有太大變化。

這些回頭宣傳ODM的企業繼續依賴過去的宣傳手法,不停的參展和宣傳工廠產能和大小。所有宣傳策略就只強調「量」和「價」。當你的對話中全是「量」和「價」,你的客戶沒有選擇,只能被你的對話限制在「量」和「價」。

我開始問自己「為何這些企業還是將自己宣傳為ODM?」感覺製造業只剩OEM、ODM、OBM這三種選擇!我漸漸發現,製造業的經營思維,已經不知不覺地被這三組英文字母的縮寫給綁架了。

我提供一個想法來嘗試翻轉這個情況。製造業其實是極富競爭力的。在我們每個合作的客戶中,都有一個令人驚喜的「潛伏價值」(Latent Value)。如同它字面上的意思,它一直存在於企業中。但這些企業不知道如何清楚的推廣自身的潛伏價值。而全球市場在台灣尋求製造服務早已不是只為我們的設計和製造,他們是看到我們有著其他區域製造商難以媲美的能力。

對全球市場來說,有些製造商並不是被當作「具設計能力的製造商」來看待,而更像是「具備製造能力的咨詢顧問公司」。雖然最終買賣的還是產品,但製造商能提供產品研究和開發能力、對整合產業的經驗、專業的合作態度、客製化服務、以及生產的靈活性。這些價值,才是全球市場對這些企業最重視的地方!所以當我在提供咨詢服務時,我拒絕將這些企業的模式定位為ODM,因為對他們的客戶來說,他們更像是OKM–Original Knowledge Manufacturers,或是OCM–Original Consulting Manufacturers。

我們最近剛完成一個專案,是協助一家聚氨酯材料 (polyurethane) 製造商重新定位。這家企業一直在國際市場上提供材料方面的創新和咨詢服務,所以我們將其定位為材料科學企業 (material science company)。產品被知名運動品牌採用,在世足賽上大放光彩,雙方的合作由先前的原材料買賣轉型至合作開發,市場一下子就打開了。

而無論是醫療科技產業,或顯示器產業,類似的例子在我們協助過的製造商中比比皆是。所以我很清楚的知道,當企業拒絕用一個過時的對話方式與市場溝通,奇妙的事情一定會發生。業務瞭解企業真正的價值,在談判桌上的籌碼就變多了。客戶瞭解企業的價值,就更能接受較高價格。產業瞭解企業的真正價值,企業在產業內的位置就提高了。

OEM、ODM、OBM、OKM、或者其他的O_M,或是其他新的詞語,都只是一個方便我們溝通的詞語,並不是決定我們發展的限制。拒絕被幾個英文縮寫綁架,找出早已存在於內部以及客戶心中真正的價值,以此為基礎,改變宣傳對話方式,我保證你會得到令人興奮的發現。

(本文經合作夥伴DDG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被英文縮寫綁架的製造業〉。)

  • 延伸閱讀

台灣製造業營收翻倍新做法:販賣超強產品外,也記得賣超強的「工程服務」
美國人看台灣製造業:「品牌」是讓台灣脫離代工模式的唯一出路

【矽谷媒體報導狂潮】台灣智慧釀酒器Alchema在募資,如此尊爵不贊助行嗎?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7 at 4.16.58 PM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這則新聞】自己在家釀酒也可以成為商機,台灣交大學生靠著智慧釀酒機登上Kickstarter,而且這兩天我的臉書狂被這則消息洗版。看來大家對於自釀酒的需求比想像中還要大。(責任編輯鄒昀倢)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27日電)台灣創客自造者( Maker)創意無限,衝出一片天。發想智慧釀酒瓶創意 的團隊ALCHEMA,獲得全球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青 睞,短短不到一天募資突破新台幣百萬元。

ALCHEMA副總監林柏甫表示,ALCHEMA於台灣時間26 日晚間登上全球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團隊規劃 45內募集到8萬美元,登上平台短短不到1天,募資金額 已經超過3萬3000美元(約合新台幣106萬元)。 曾經參加過Mobile Hero聯發科穿戴式暨物聯網競 賽、並獲得冠軍的ALCHEMA,團隊於2014年底組成, ALCHEMA在2015年5月在台灣正式登記公司,也在2015年 11月於美國登記。

目前ALCHEMA約有10名成員,各個學有專精,整合 來自電機、電信、機械、釀造、行銷和視覺設計等專業 背景,團隊成員平均年齡約25歲到30歲之間。 林柏甫指出,團隊會想要取名ALCHEMA,衍生自煉 金術(ALCHEMY)的意涵,因為古代有一部分釀酒技術 是從煉金術演進而來;此外,釀酒也是把水變成酒的過 程,類似提煉出更有價值的煉金過程。

ALCHEMA的智慧釀酒瓶,內建可感測溫度、重量、 壓力和計算酒精濃度的偵測器,結合紫外線殺菌燈,使 用者可隨時掌握智慧釀酒瓶內釀酒的過程,並可透過 WiFi無線傳輸,將偵測到的數據上傳雲端,使用者可透 過手機App可進一步連上雲端,隨時掌握釀造過程。 林柏甫表示,ALCHEMA同時透過App提供多種酒譜, 讓使用者簡易了解釀酒食材的處理過程,快速掌握各酒 種的釀造步驟。使用者也可以將釀造資訊上傳到 ALCHEMA平台,與親朋好友或其他釀造者分享自創的美酒。1050727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智慧釀酒瓶首日募資破百萬 台創客出頭天〉。)

行政院宣佈台中「智慧機械」城開跑,這樣台灣就轉型工業4.0了嗎?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標題是我真心想問的問題,看完行政院提出的智慧機械政策後有種「好像什麼都有了,卻又少了點什麼」的感覺。真心求解讀者分享看法,分析智慧機械政策是否有辦法帶領台灣轉向工業4.0轉型。(責任編輯鄒昀倢)

行政院長林全21日在行政院會聽取經濟部「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報告後表示,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是政府五大創新產業計畫之一,也是總統的重要政見,目的是希望讓我國成為全球智慧機械及高階設備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製造中心。後續應加速整合與導入創新研發能量,建立並推廣符合市場需求的相關應用知識、經驗與技術服務的價值。

林院長要求各部會與地方政府加強合作,促成產、學、研的跨界合作,提供創新技術、國際行銷、資金與人才等方面的協作模式,共同輔導中小企業的轉型發展。

林院長指出,智慧機械產業雖然主要重點是製造面部分,但通路和品牌很重要,請相關部會協助智慧機械產業建立全球通路和品牌,並規劃相關配套。

經濟部表示,為加速我國智慧機械產業發展,該部將以過去精密機械推動成果及我國資通訊科技能量為基礎,導入相關智慧技術,建構臺灣智慧機械產業新生態體系。在「連結在地」推動策略方面,利用臺中地區機械產業群聚優勢,以臺中市為核心,串連彰化、雲林、嘉義等地區,透過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建構關鍵智慧機械產業平臺,有效結合臺灣都市發展規劃,提供產業發展腹地與示範場域。

將智慧機械納入國際合作與併購關鍵項目,並整合產學研三方能量,以「訓練當地找、研發全國找」的方式,強化產學研合作與培訓專業人才。同時運用國際展覽等方式拓銷全球市場,打造中臺灣成為全球智慧機械之都。

在「連結未來」推動策略部分,經濟部指出,將聚焦資源於「長與新的關鍵領域」,即長產品生命週期與新數位經濟商業模式。未來將打造工業物聯科技,逐步推動人機物、供需的資訊流智慧化。並以推動航太及先進半導體為主,另以智慧運輸、綠色車輛、能源、機械設備、電子資訊、金屬運具、食品及紡織等產業為輔,建立廠與廠之間的整體解決方案。

在核心技術面,將持續建立機械自主關鍵技術及相關應用服務,促成半導體利基型設備、智慧車輛及智慧機器人進口替代。在提供試煉場域部分,將強化跨域合作開發航太用工具機,並整合產業分工體系建構聚落,透過應用端場域試煉驗證其可操作性,再系統整合輸出國際。

經濟部進一步指出,有關「連結國際」之推動策略,主要分為國際合作及拓展外銷兩部分。在國際合作方面,將強化臺歐、臺美及臺日智慧機械產業交流,引進國外技術及與國際大廠合作。在拓展外銷方面,將以系統整合輸出、推動工具機於海外市場整體銷售方案及強化航太產業的智慧機械行銷,並將更進一步整合部會資源,協助產業拓展國際市場。

(本文訊息由行政院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pr@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billy1125, CC licensed)


鈔票野蠻生長停不下來!Facebook第二季度淨利20.6億美元同比增186%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8 at 11.22.26 AM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這篇文章】FB發布財報,整個數字漂亮、增長指數漂亮,讓人更確信FB目前的發展方向是對的。(責任編輯鄒昀倢)

今日凌晨,Facebook發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6財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報告顯示,Facebook第二季度營收為64.3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0.42億美元增長59%;淨利潤為20.5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19億美元增長186%。財報公佈後,Facebook股價在納斯達克盤後交易中下跌近2%。

具體來說,Facebook第二季度營收為64.3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0.42億美元增長59%;Facebook第二季度淨利潤為20.5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7.19億美元相比,增長186% 。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Facebook第二季度淨利潤為28.21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14.37億美元。

此外,Facebook第二季度每股美國存託憑證攤薄收益為0.71美元,比去年同期的0.25美元增長184%。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Facebook第二季度每股美國存託憑證攤薄收益為0.97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0.50美元。

運營方面要點,截至在2016年6月,Facebook的平均每日活躍用戶人數為11.3億人,同比增長17%;移動業務的平均每日活躍用戶人數為10.3億人,同比增長22%;月度活躍用戶人數則為17.1億人,同比增長15%;移動業務的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5.7億人,同比增長20%。

Screen Shot 2016-07-28 at 11.22.02 AM

Facebook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Facebook的社區和業務實現了又一個業績表現良好的季度。該公司對自己在影音業務上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因為他們認為,未來世界服務的核心在於影音。

根據報告,Facebook第二季度來自於廣告業務的營收為62.3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8.27億美元增長63%。不計入匯率變動同比變動所帶來的的影響,Facebook第二季度來自於廣告業務的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63%。而來自於移動廣告業務的營收在總廣告營收中所佔比例約為84%,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所佔比例約為76%。

Facebook第二季度支付及其他服務費營收為1.9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15億美元下滑8%;而第二季度資本支出為9.95億美元。

總結:

Facebook第二季度業績超出華爾街分析師此前預期。湯森路透調查顯示,分析師平均預期Facebook第二季度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每股收益為82美分,營收為60.2億美元。但是,財報公佈後,Facebook股價在紐約市場的盤後交易中下跌近3%。不過,當日,Facebook股價在納斯達克常規交易中上漲2.12美元,報收於123.34美元,漲幅為1.75%。

Facebook創立已有10多年了,但其用戶數仍維持強勁增長。這意味,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關注、更多的廣告收益。截至目前,Facebook旗下有四款應用用戶數超過10億。而根據財報數據,在用戶數增長的同時,Facebook的每用戶平均營收也在增長。

相比較之下,Twitter似乎就被Facebook的光環遮蓋了。到目前為止,前者的用戶數仍維持在3億左右。而我們也不難看見,Facebook在吸引用戶上所做的努力。最近數月來,Facebook正對虛擬現實、消息、無人機和影音直播等新興領域進行了大筆投資。

日前,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其「連接全世界的計劃,它的足跡都在伸向全球,我們也看到一個獨善其身且兼濟天下的科技公司正在生長。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Facebook第二季度淨利20.6億美元同比增186%,野蠻生長停不下來〉。)

【Yahoo啊多麽痛的領悟】看看Google的成功,內容在技術面前瞬間不值錢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8 at 12.33.11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專心只做一件事情講來簡單,但實行起來超級難。看看雅虎的商業策略佈局,就可以看出在發展過程中,什麼大餅都要抓一口來吃。但是這樣的發展方式,反倒拉開了雅虎與Google的差距。(責任編輯鄒昀倢)

華爾街日報科技記者Jack Nicas再一次把Google放在了對比的檯面上。與其說Google是用技術征服了世界,不如說是Google創始人的精神內核帶領其走上一個又一個巔峰。

就像微軟收購LinkedIn時,很多人想知道Google的反應一樣,「雅虎之死」也讓很多人將目光投向了這個與之並肩十幾年的科技巨頭。究竟是什麼讓Google與雅虎背道而馳,並最終獲得了豐富的業務經驗和最終成功?答案只有一個:建立一個專注於技術和廣告業務的統一性管理團隊。

  • 「技術思維」贏了「內容為王」?

讓我們回到2000年年初,雅虎公司當時正以1250億美元的市值站在互聯網行業的頂峰,是全世界訪問量最多的網站「統帥」。而就在那個時候,致力於互聯網搜索的Google突然崛起。

而現在,Alphabet(Google母公司)以5160億美元的市值位列全球最有價值公司排行榜第二名,去年的營業利潤也達到163.5億美元。相比較而言,在去年遭遇43.6億美元的虧損後,雅虎已在周一同意按48.3億美元的價格向Verizon通訊公司出售所有股份。

造就兩家公司不同命運的因素有很多,但Google超越雅虎的關鍵在於其堅持不懈地投身於大規模在線廣告業務技術研發中,並建立了一體化管理團隊。相比之下,接管過雅虎的六位首席執行官常常認為內容比技術本身更加重要,從而造成了模糊不清的商業模式。

與以技術公司起家的Google不同,雅虎更注重由人來主導的內容管理。1994年,斯坦福大學畢業生楊致遠和David Filo(大衛·費羅)為一種新興技術互聯網上的幾百個相互隔絕的網站手工製作了一個索引。他們聘請了數十名員工來篩選各個網站為加入該目錄提出的申請,此外他還添加了新聞、電子郵件和聊天室等增值服務來鞏固自身在門戶網站中的地位。

而斯坦福大學校友Larry Page(拉里•佩奇)和Sergey Brin(謝爾蓋•布林)在Google卻採取了不同的方法。他們編寫了一種通過在網上「爬行」來蒐集內容的複雜算法。這種完全自動化的方法迅速超越了雅虎目錄並隨著互聯網的爆炸式發展輕而易舉地實現了規模化。

事實上,雅虎曾在2000年借Google之手來開發搜索引擎,只是那始終是「舶來品」,改變不了雅虎的發展方向,這也再次說明,成功其實很難復制。

美國科技博客Search Engine Land的創始人Danny Sullivan曾表示:

Google在自動搜索技術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雅虎卻想繼續利用人力來對網站進行分類。在雅虎試圖扭轉局勢之前,Google就已經鞏固了其作為頂級搜索引擎的地位。

  • 領頭人不滅的科技意志

Google的領導團隊一直致力於搜索引擎的技術開發工作,而該團隊的創始人們以及首席執行官Eric Schmidt均是訓練有素的計算機科學家。Google搜索引擎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後,這些用戶的查詢習慣與踪跡反映了他們的需求和興趣。隨後,Google嘗試在搜索結果中加入了定向廣告位,並通過拍賣廣告空間增加了收益,結果可想而知——帶來了更高的廣告價格和更多的廣告點擊量。

因此,Alphabet的廣告業務在去年750億美元的總營收中佔90%,成為了現代商業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就像前面所說的,雅虎看到了Google的成功並試圖扭轉局勢,它迅速收購了一些搜索引擎和廣告技術公司(如下圖),並在2004年終止了與Google的合作,企圖建立一家類似的公司與Google展開競爭。但雅虎卻沒能獲得更多廣告客戶的青睞,只能繼續從媒體策略中謀求出路(又回到了「純媒體公司」的定位……)。雅虎現任CEO, 前Google高管Marissa Mayer曾採取多項媒體措施來扭轉頹勢,例如投入2000萬美元直播NFL比賽,但沒能改變其收入下滑的趨勢。

而佩奇和布林則一直強調員工隊伍的工程技能,注重技術的研發,這一點從Google創立之初就沒有變過。包括Google地圖、Gmail和Android智能手機軟件在內的7款產品吸引了至少10億用戶。因此,通過這些渠道,Google的廣告業務幾乎觸及到了每一位用戶。

互聯網行銷公司WordStream的創始人Larry Kim回想起Google的幾個高管曾在2001年的求職面試中要求他拿出複雜的算法:

他們會要求剛入門的工程師處理複雜的計算機科學問題,這家公司繼承了各位創始人的科技意志,他們的精神內核就是公司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而現在,Page、Brin以及Schmidt仍然在主持Alphabet大局,並控制著其絕大部分投票股權,確保公司不偏離正確的發展軌道。Google的高官們已明確表示,他們成立Alphabet的目的就是為公司不斷找尋下一個巨大的科技商業爆點。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Google與雅虎的不同結局告訴我們:技術最終戰勝了內容〉。)

再見了地球人!史上最孤獨太空探測器菲萊,乘著彗星長眠太空

$
0
0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這則新聞】看完電影〈星際效應〉後,我越來越確定人類遲早有一天會移民太空了。這個太空探測器Philae似乎很有名,YouTube上甚至還有專為它製作的動畫,可惜它已經要永遠孤單得住在彗星上了。(責任編輯鄒昀倢)

(中央社巴黎27日綜合外電報導)地面控制人員今天向太空探測器菲萊作最後的告別,切斷與它的所有聯繫。這個小小的探測器成功降落在彗星上,卻因電池的太陽能板落在陰暗處,進入「沉默模式」已超過1年。

法新社報導,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的舒茲(Andreas Schuetz)在科隆(Cologne)地面控制中心告訴法新社:「與菲萊(Philae)的通訊今天停止了。」

舒茲說:「這項對民眾和科學界來說都是驚奇又成功的任務,如今已畫下句點。」

切斷與菲萊連繫的決定,是為了節省母船「羅塞塔號」(Rosetta)的電力。羅賽塔號沿著軌道繞行67P楚留莫夫-格拉西孟柯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將在數週後完成歷史性任務。

電力耗盡的菲萊最後1次成功與地球取得聯繫,是在2015年7月9日。控制中心雖然停止向菲萊發送指令,但仍保持監聽它可能傳回的訊號,儘管機率微乎其微。

歐洲太空總署(ESA)使用#再見菲萊(#GoodbyePhilae)的主題標籤,以羅賽塔號的角度推文說,「想到我和@菲萊2014年在#67P彗星上的奇妙歷險」。

Screen Shot 2016-07-28 at 1.12.51 PM

菲萊在切斷聯繫的前一晚推文說:「到了我和大家說再見的時候了。明天,@ESA_Rosetta裝置與我的通訊將永遠關閉…。」

Screen Shot 2016-07-28 at 1.16.30 PM

MashableAsia網站報導,太空迷紛紛透過推特,以#再見菲萊這個主題標籤向它告別。(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乘著彗星長眠太空 永別了菲萊[影]〉。)

【台灣金融無法創新的最大路障?】央行操縱匯率令人詬病,更是阻止金融革新的元兇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8 at 4.53.55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的金融創新目前因為諸多原因還卡在半路上,除了法規必須要鬆綁之外,我們也必須思考,這些公股銀行的制度是否讓台灣成為創新不了的元凶。這是一個大議題,必須要廣納銀行金融、業者與新創人士、政府共同討論。(責任編輯鄒昀倢)

投稿作者/陳奐之(外商銀行經理人)

月中(7月14日),今週刊大動作抨擊央行長期操弄台幣匯率,是近年唯一被美國點名的匯率干預國家(沒有錯不是中國,是台灣央行)。央行長期以穩定匯率為由阻升不阻貶,導致台灣產業過度依賴匯率,成為低邊際利潤國,連帶低物價影響低薪資。

雖然央行以數據強力反擊今週刊,表示台灣的實質購買力比起南韓更強,但事實上多數人民不能贊同實質購買力能反映真實購買力水準,更多時候人民只覺得荷包變薄了:購買外國進口的商品能力不足,只好屈就國內低附加價值的產品。今週刊也攻擊央行讓國內廠商過度依賴匯率,久而久之便失去對市場波動判斷力和創新力。一但市場變動無法轉型便選擇向下壓榨勞工,甚而以台灣的低利率和低稅率讓大量熱錢轉進房地產,讓一般人更買不起房。自此,長期不被檢視的央行,再一次被拉下神壇攤開檢視。解密央行:彭淮南真是神操作?

央行除匯率政策在今(2016)年被產經界挑戰和批判,在新創圈也出現質疑的聲音:一銀盜領案導致新創圈出現保護資安是否應暫緩創新的激辯。金管會則表示,金融3.0的FinTech(數位金融)計畫將不會改變。

雖說大方向不改,但大家也都知道官員的話未必可信。常在網路上表達意見的和沛科技翟本喬就跳出來批判金管會就是「兩個不准」:「這個不准、那個也不准」。這原因追根究底,就是金管會等主管機關思維相當保守;尤其是央行,金管會在他眼中只不過是小弟,就算金管會和業界討論後決定發展創新金融,央行只要一句「有風險疑慮」就可打回票小弟做得這麼可憐要不要乾脆裁掉算了?!翟本喬砲轟金管會是金融創新最大阻力!

  • Apple Pay當初進不了台灣,原來是這個原因?

央行扯政府後腿的例子中,最有名的就是張善政開放ApplePay進入台灣,但央行卻不斷的阻撓,聲稱ApplePay將衝擊國內支付產業。最後在張善政強勢主導下,央行才願意放手。央行提出的五大理由,其中兩項是:銀行的服務成本將提高、不利國內相關產業發展

先不提台灣是否需要ApplePay,開放市場競爭不是才能產業進步嗎?台灣產業因過度保護卻在國際上不堪一擊的例子不是歷歷在目嗎?像是公股行庫就是因為長期過度保護,官僚氣息濃厚,保守意識形態才阻礙發展嗎?央行還想保護他們,這對積極發展金融創新卻被法規綁死的民間業者,公平嗎?央行太保守?5大理由反對ApplePay登台,金管會將開公聽會

  • 央行決策不透明

事實上,央行長期決策不透明,且理事多是兼任,開會頻率低;理事無法針對台灣的貨幣政策進行完整的研究和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就算理事在會議上提出不同看法,央行也只會敷衍打官腔,終究還是以自己的意見為主。除此之外,央行還會用各種方式施壓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學界曾多次探討彭淮南的貨幣政策,事後都遭央行長期培養的媒體各種反擊,甚至阻止研討會的進行。1998年彭淮南上任後,央行便逐漸只剩「央行=彭淮南」的聲音。台灣的貨幣政策,也就逐漸演變成不容許其他意見的獨斷決策。央行33頁報告駁斥報導後 今周刊大動作再拿數據回嗆

而彭淮南利用媒體為自己造神早非新聞。政治圈的人都知道,彭淮南常利用媒體美化自己穩定台灣物價,操作匯率得宜保護出口產業,讓台灣多數不諳貨幣政策的人認定他是保護台灣經濟的守護神。

彭淮南也常在藍綠選擇副手時放出風聲,讓媒體捕風捉影宣稱將由他擔任;事後再公開婉拒,營造他只想留在央行為國服務的形象。另外,彭淮南最常被人譽為是《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評選的13A總裁(連續13年獲得A級)。然而,《全球金融雜誌》只不過是一本全球發行量僅僅五萬本的月刊,公信力不如全球知名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慶幸的是,有越來越來多關心股匯市的民眾,發現了彭淮南可恥的造神行為。隨便上網google,隨處可見對彭淮南造神厭煩的言論。甚至連長期參與政治的沈富雄也很快就出來抨擊彭淮南的貨幣政策。詳見:13A總裁的傲慢與偏見

這樣看來,央行似乎是整個政府最需要被改革的機關。然而,央行有辦法改變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很難」。彭淮南的貨幣政策可為執政者護航,可作為一個短期安定經濟不穩因素的定心丸,所以執政者也樂於保他。不分藍綠,即使政黨輪替,央行的組織結構也不會就此改變。但更困難的是,人民長期被媒體豢養而產生對央行的美好幻想,才是央行改革最大的阻力。新政府真要整頓經濟、讓產業轉型,那就從央行開始吧!

(本文經投稿作者陳奐之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央行不只操縱匯率令人詬病,更是阻止金融革新的元兇〉。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中央社

  • 延伸閱讀>>

【投稿】別低估第一銀行的愚蠢,盜領事件後不加強資安反而說不做Fintech創新【投稿】我也受不了八大公股行庫的蠢!那些高階主管都是酬庸和肥貓嗎?

【Google Q2財報】利潤大漲28%!CEO說機器學習將是公司未來10年驅動力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9 at 10.34.36 AM

事實證明Facebook(昨天發布財報)並不是唯一一個讓華爾街感到滿意的上市企業。今天凌晨發布的Google母公司Alphabet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由於Google正在持續將更多用戶及廣告商引向移動端,強勁的廣告需求為其帶來28%的利潤漲幅。

而除了核心業務的漂亮數字外,Alphabet更具風險的「Other bets」(由一系列Moonshot登月項目組成)板塊營收幾乎是去年的兩倍(雖然虧損也同樣巨大)。因此,受財報影響,Alphabet股價在盤後交易中漲幅超5%,觸及810美元歷史新高。

  • 此次財報關鍵點:

營收與利潤雙雙大漲

Google第二季度營收達到215億美元,同比上漲21%,每股利潤8.42美元,均高於分析師預期(營收207.6億美元,每股利潤8.03美元);利潤總額為59.7億美元,同比上漲28%

這些驚人的成績除了要歸功於Google不斷擴大的核心業務規模(包括員工數量的不斷增加。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公司員工擴至66565人,同比上漲16%)外,當然還有其移動戰略計劃。

目前,Google互聯網業務為了適應智慧手機的崛起,正在不斷做出調整,甚至選擇它作為計算設備。為此,Google正在盡可能地讓手機用戶看到自己的廣告,期望自己的移動端廣告收入能夠與PC端一樣豐厚。當然,Google這麼努力地開拓移動端業務還有一個原因——為了得到更多的手機用戶,其已經向合作夥伴們支付了更巨額的費用。

  • 高風險研發項目增長2倍,但虧損變大

Alphabet的Other Bets業務板塊第二季度收入有了大幅度上漲,營收達到1.84億美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僅為7400萬美元。儘管並不顯著,但其虧損也同樣加大,從去年同期的6.6億美元增至今年的8.59億美元。公司所有最大膽的開發項目及收購計劃全部被囊括在這一板塊,包括智慧家居Nest、生命科學項目Verily、高速互聯網項目Fiber以及無人駕駛汽車開發項目等等。其中,只有Nest、Verily以及Fiber在為Google獲取收益。值得注意的是,Google在上一季度中似乎對高風險項目板塊有些許退縮—— 已將機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掛牌出售

此外,第二季度Alphabet的資本支出下降16%至21.2億美元。

  • Google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核心是移動業務,驅動力是機器學習

Pichai在財報會議上明確表示,移動業務(廣告)是Google收益強勁增長的核心,而機器學習則是未來十年內公司不斷前進的驅動力。人工智慧甚至已經在公司的各項運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降低基礎架構搭建成本,再比如通過優化Google數據中心能源利用率來協同Deep Mind團隊削減電力開支。

他還在財報會議中透露:

在最近的測試中,這項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幫助我們節省了40%的能源利用,Google計劃將很快公佈這項研究成果,以便其他企業和開發者進行相關試驗。

此外,Pichai也討論了今年5月才正式揭開面紗的Google Tensor Processing(人工智慧芯片)項目。他表示,這款自定義硬體架將被用以完成各種機器學習任務來優化其云計算服務。

「通過使用TPUs,Google可以幫助雲計算的性能提高幾個數量級,讓用戶在Google雲中更加精準快捷地完成人工智慧任務。」

 

(本文經合作夥伴36Kr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谷歌Q2財報:利潤大漲28%,CEO皮蔡稱機器學習將是公司未來10年驅動力〉。)

當中國大企業紛紛改變思維,我們還在用「台式責任制」苛求員工?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9 at 11.57.53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這種歪七扭八的職場風氣普遍存在在台灣中。我們難不成要感謝老闆在夏天願意開免費冷氣、提供開水給員工嗎?時代在變,老闆腦子也該變了。(責任編輯鄒昀倢)

時代在變,人心在變,「責任制優惠券」即將過期,人才散場前,企業還有機會!奮起吧!主管、老闆們!

自 1984 年的「大陸企業元年」至今,不長不短的三十餘個年頭,在巨量人口數的加持下,「量變真的會帶來質變」(單大上海常住人口約莫是台灣人口總數),現在的大陸,看的到很多台灣曾走過的經濟與管理發展之路,同時也有許多極有中國特色的「大國思維」值得台灣借鑑。從許多層面,台灣是大陸的一面鏡子,反之亦然。

我們從三個現象,看大陸人才如何從「覺醒」到「跳脫」,用以反思台灣「責任制」的積極意義與失效運用。

1. 八O、九O 年代,許多大陸管理者熟悉的管理金句「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這話強調管理者的重要性,這是工業時代泰勒科學管理的思路與範式:企業要員工的一雙手而不要腦,員工是齒輪,齒輪必須高效,而高效運轉靠的是企業或主管的良好設計與提供動力。這個時期,員工的存活關鍵字是:忠誠、聽話;主管、老闆管理人的關鍵字是:規劃、管控(權威)。

2. 後來,「當責」概念來了。代表人物之一:聯想集團柳傳志,他在 2014 年的聯想 30 年內部演講提到:「聯想提倡的是『發動機』(註一)文化」,意思是每個個體都是有尊嚴的,都有動力、都有思想,都能負責的主動克服問題、完成任務。這是對知識工作者的認可與要求。這個時期,員工存活的關鍵字是:當責不讓;主管、老闆管理人的關鍵字是:信任、激發、授權。

3. 再後來,柳爺爺的「發動機文化」發文遇到了強烈的批判。批判來自一個 20 多歲的小伙子──九O 後出生的「資深」網路觀察家,他表示:「U 盤(註二)橫空出世,『神馬』(註三)發動機、齒輪都是浮雲……您老可千萬別讓我們當什麼發動機,因為怎麼生存是我們自己的事」。這是比任何年代都更快成熟的九O 後、OO 後人才心聲,他們神馬都不缺。這個時期,很難找到合適的關鍵字。

這三個現象,看得到大陸人才的三種角色轉換,從「齒輪─聽命行事者」、到「發動機─覺醒者」、再到「U盤─跳脫的自由者」,為自己而活。

這是個多元並存的大時代,三種角色不是一種替代關係,它們同時存在於社會與企業當中。

  • 借鏡大陸人才狀態,省思台灣企業的「責任制優惠券」

當我們理解「聽命行事者─覺醒者─自由者」三種角色後,我們回看台式「責任制」,明顯的問題有二:

1. 台式責任制是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

許多主管或企業舉著希望員工有想法、負責任的「責任制」大旗,但卻用權威、不信任的繩索制度鏈住員工明明把你當「齒輪」,卻要你有「發動機」般的自動自發與超人付出,這是一種變態文化下的「責任制優惠券」,不是常態,嚴格的說,是一種苛刻。

一旦員工真的醒了,成為「覺醒者」,他將去尋找可以讓他發揮動力的舞台或大發動機主管;或者,他會自我放棄、重心放家庭,然後配合演出,以一種小齒輪的姿態,配合大齒輪們的戲碼。

即使現在的員工不覺醒,一旦越來越多的九O 後、OO 後進入職場,他們天然的「U 盤」風骨,想插哪就插哪、想要做自己,絕無法接受被苛扣,到時「責任制優惠券」將徹底過期。

2. 理想的「責任制」是給是給企業的一種要求、不是一種藉口,然後才是給員工的一種選擇、而非一種要求:

變相的責任制,是一種「牛不喝水強按頭」的概念,甚至成為企業懶散不管理、不關注員工真實狀態的藉口,所以勞方會有「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控訴。

理想的責任制,是對老闆、對主管的要求。企業應該思考的是:我要如何才能讓員工成為積極正面、當責的「覺醒者─發動機」(能自己負責,有能力、有意願、有擔當、超越預期)?我該怎麼做?我如何能讓員工與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甚至命運共同體」?

然後才是員工自己的選擇,有些員工選擇當齒輪,有些選擇想當發動機,每個人都將找到他適合的企業,這是種自然而然的市場機制。

  • Know-How 弄好管理的訣竅:

「責任制優惠券」將要過期,那主管、老闆怎麼辦?二個方向:

1. 徹底拋棄「責任制優惠券」給人的一勞永逸「錯覺」

這是一種無效的管理方式,隨著時間推移、世代交替,最終都將過期。長期的苛刻、權威會讓我們錯以為「一切在控制之中」,但其實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對手在變、人心在變,這樣的方式僅僅是繼續消耗未充分發揮實力潛力的人才資本們,等到企業發現時,為時已晚。因此,老闆、主管們首先在心理上、經營理念上,要先徹底拋棄對「責任制優惠券」的依賴。

2.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打造相應之企業管理機制

每個行業、每家企業的型態、規模都不同,越是依靠「知識工作者」的企業,越不能以「齒輪」的人才假設來打造企業管理機制,知識工作者只有在「覺醒者」甚至「自由者」的狀態,才會發揮的更好,這類企業的管理機制設計必須更多著重:較多的參與討論及決策、更多的激發投入而非管理付出、明確合理的權責、更有挑戰性的任務或目標、一定的自由度給予自主與尊嚴、高誘因的財務與非財務回報等。簡單的說,「把人當人看」,真心對待。

快奮起吧!主管、老闆們!在來得及以前!還擔心失控嗎?那你又掉回老套路了,以為非得權威、控制才能掌握,再強調一次,那終將失效,即使不失效,那也只是一種「自以為在控制中」的錯覺罷了。

註一:發動機,中國用語:即引擎、馬達。
註二:U 盤,指隨身碟。
註三:神馬,等同「什麼」。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當中國大企業紛紛改變思維,我們還在用「台式責任制」苛求員工?〉。)

《關聯閱讀》
Burnout有感──這四種老闆,讓員工不抓狂也難
我不是不想上班,而是在台灣,基層主管要庸才不要人才

英國砸大錢建立資料科學人才供應鏈,反觀台灣:沒聽說有啥計畫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資料科學將會滲透到生活中的每個產業,不分傳統、新創,全都可以因為資料科學而帶來改變。昨天,行政院訂了明年的科技預算有1000億台幣,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是撥給培育資料科學人才的?(責任編輯鄒昀倢)

Google首席經濟學顧問Hal Varian曾自信的表示:「未來10年,最性感的工作會是統計學家。」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這世界科技對於數據分析的狂愛與需求。而這把火已經延燒到現今最夯也是最不可忽略的領域--資料科學。

過去二十年,我們已經看到資訊技術(IT)產業對企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基於網路訊息處理系統,使得各種業務如訂單銷售、金融交易、人資管理、客戶服務管理等取得商業成功。資料科學專業的需求日益增加,領域包含如工程、網路安全、軟體工程等。

資料科學家需要嫻熟程式碼的編程技術、數據庫技術和以及基本統計專業。只不過到今天,能夠同時具有計算機科學和統計學專業的人才仍然寥寥可數。

根據哈佛商業週刊(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報導許多領域目前相當缺乏資料數據科學家的人才也證明了現在資工相關課程如雨後春筍般開設的現象。而最棒的是,如果學生想要在這個領域裡工作,不一定要主修資工科系。也就是說,現在對資料科學家的需求已經大到,即使你在大學時代毫無資工、資料數據相關科系的背景,你仍然可以直攻資工科系的研究所。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先進國家和企業們採取什麼對策,因應這波資料科學的需求狂潮。

  • 英國:廣設經費與獎學金,即使人才無資工背景,仍有拿到門票的機會

以英國為例,英政府正幫助畢業生們學習此領域專業,使得他們可以發展未來事業,一方面也讓供給資料科學的人才可以增加。

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簡稱HEFCE)近日召集了32間大學院校,逼近28個專案,開放了總額1.7億英鎊獎學金的金額,吸引電腦工程科學成立專業課程。而Hefce執行長表示,我們已經面臨了有史以來對資料科學家需求最大的時候了。

英國大學科學教育部長說,科學家、工程師和數學家都是讓產業創新和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關鍵:「這項投資將幫助培育1500多名畢業生STEM課程(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我們希望讓有心人獲得新的技能。這些課程將開闢一條有價值的產業供應鏈,以及英國企業提供急需的技能。」

  • IBM:與頂尖大學共同產業合作,並開發中東與非洲地區

IBM商業分析研究中心發言人Abbas Raza Ali表示:「IBM培訓方案與世界各地各大學和企業合作,以支持數據科學和先進分析。為此IBM正在與ITU數據科學實驗室合作。」

知名科技大廠IBM與美國舊金山科技大學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ITU)正合作將資料數據科學教育推廣至巴基斯坦,而大名鼎鼎的ITU資料科學實驗室,正式是資料科學領域的領頭羊。實驗室成員來自由頂尖大學畢業生,實驗室研發內容包括數據分析、知識探索、具歧視或隱私覺察的數據探勘(discrimination- and privacy-aware data mining)、自動推薦系統和文字探勘。Ali說:「資料科學整合國家最先進的計算和統計技術,從數據的迅速擴中,我們可以藉此大量提取商業價值,資料科學這個新興領域,持續釋放發產動能。」

Ali表示,資料科學是一種多領域融合,結合了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語言學、音韻學和認知科學的應用面。

對於教育機構來說,若沒有與業界有強大的合作關係,很難提供領域中各個方面的訓練在中東和非洲,諸如大數據專家、數據探勘者、數據業務分析、法醫分析和管理學家等專業是市場上急需的人才。與ITU的合作,將接軌產學與科技之間的落差。

  • 下一個資料科學產業籌備軍會在哪個亞洲何方?

眾所皆知的印度,一直是歐美大國最愛用的資訊怪傑人才集散地。只是目前若要整合資料科學領域人才服務,近幾年來現況的成長快速,讓局勢變得難以判定。

印度分析(ml-india.org)顯示,單一間中國清華大學產生的機器學習論文產量,比起印度所有大學所產出的論文還高。同時,美國早已取得創新機器學習的領先優勢。

我們需要企業家在全球招攬資料科學企業,如此才能讓我們準備好成為世界資料科學的服務重地。筆者認為:反觀目前台灣,目前台灣整體環境對於資料科學的友善程度是多少?政府對新創和資料科學的產業經費的補助和條款建立仍有待進步,而教育界官方除了研究專案計畫的招募之外,較少直接呼籲和鼓勵青年學子跨領域整合的具體性計畫。

希望日後政策和教育方針不要再只是學別國家的毛皮了,因為時間考驗會看出來人才是否願意留在台灣,也看得出來國外人才是否願意來台灣,如果現在不加緊打好馬步,那就別談與世界科技趨勢接軌了!

(資料來源:livemintindependent.co.uktribune;圖片來源:maaorg;CC Licensed,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傲嬌台灣交通部】中國明確定網約車法規,但台灣交通部連這條都做不到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中國通過專法,讓網路叫車業者如Uber、滴滴就地合法化,甚至連司機的權益都顧上了。好了,反觀台灣,交通部跟Uber槓上已久。政府管束新型網路服務的方式就是叫人家繳稅,甚至又要推個「多元化、不限黃色」的計程車app服務,啊這不就是Uber?(責任編輯鄒昀倢)

7 月28 日下午3 時,國務院聯合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發布了《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 (以下簡稱《意見》和《辦法》),互聯網專車的合法地位終於獲得明確。

新政將在2016 年11 月1 日正式執行。

  • 新政的頒布解決了這些問題

相比此前發布的《徵求意見稿》,新頒布的兩部法規根據市場反響作出了一些改動,新版《辦法》主要聚焦於解決以下這些關鍵問題:

問題1:《辦法》發布後,司機和網約車平台的關係是怎樣的?兼職司機還能做下去嗎?

《辦法》明確,網約車平台可以根據工作時長和服務頻次,與網約車司機簽署多種形式的勞動合約或協議,在明確雙方責任和權利的基礎上,滿足網約車靈活用工需求。因此,兼職從事網約車運營的司機既能得到合約保障,又能在不放棄本職的情況下維持兼職身份。

所以新政最大好處在於從法律層面上確認了司機的合法勞動地位,通過強制性的勞動合約、協議幫助司機維護自身權益。

問題2:車輛需要滿足什麼硬件條件才能註冊為專車?

《辦法》規定網約車應為7 座及以下乘用車,安裝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車輛衛星定位裝置、應急報警裝置,且車輛技術性能符合運營安全相關標準要求。除此之外,互聯網專車也需要提供統一的專用發票。

問題3:專車最多可以運營多少年?

《辦法》把之前備受爭議的網約車「8 年強制報廢」制度調整為按里程計算的「 60 萬公里強制報廢」,但行駛里程未達到60 萬千米但使用年限達到8 年的車輛,需要退出網約車經營。所以只是將專車當做兼職的司機可以更放心地提供服務,無需提前報廢自己的愛車。

問題4:是否還會出現此前備受吐槽的高峰期溢價機制?

《辦法》明確,網約車價格機制實行市場調節價,城市人民政府認為有必要實行政府指導價的除外。所以各個專車平台的溢價機制不受新政影響。

問題5:《辦法》對傳統出租車行業有什麼影響?

《辦法》對「巡迴」出租車(傳統出租車)的經營權管理制度進行改革,新增經營權實行期限制和無償使用,並不得變更經營主體。

既有經營權未明確具體經營期限或已實行經營權有償使用的,由城市政府制定過渡方案,合理確定經營期限,逐步取消有償使用費。通過改革經營模式、降低過高的承包費和抵押金等,降低「巡迴」出租車駕駛員負擔,平衡市場。

  • 以專車為生的人,怎麼看待專車新政?

在專車新政頒布後,滴滴、Uber、神州專車、易到用車等多家互聯網專車平台都在第一時間頒布了官方表態,平日里刀鋒相對的專車平台,對待新政的態度卻非常同意— —大力支持。

愛範兒在此摘錄了各個平台的聲明中比較有亮點的段落,細細品味或許能體會到各個平台對於新政的不同態度。

我們也注意到,《暫行辦法》要求網約車平台根據經營區域向相應的出租汽車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地方政府對網約車的具體管理標準和營運要求有一定的裁量權。我們誠懇希望,各級地方政府在落實中央政策的過程中,能夠以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方便人民群眾生活為根本目標,鼓勵創新,簡政放權,為新業態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環境。分享出行的價值就在於高效盤活調配閒置資源,解決出行的潮汐問題。我們也希望各地在落實《暫行辦法》的過程中,能夠明確對兼職司機區別管理,進一步加大出行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滴滴出行

優步是一家由中國資本參與、本地團隊經營管理、為廣大老百姓提供便捷出行的本土移動互聯網公司。優步符合暫行辦法中《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申請所需的企業法人、ICP 許可證、數據庫和服務器設置在中國大陸、網絡安全管理和安全保護技術措施等方面的所有資質要求。——優步

神州專車將嚴格按照網約車監管政策要求,繼續堅持「專業車輛、專業司機」 的B2C 模式, 一如既往地為客戶提供更加安全、更加優質的出行服務。——神州專車

在最近的一段時間裡,愛範兒也多次在上下班途中對專車司機進行簡短的採訪,不少專職專車司機都表示希望與專車平台簽訂「具有法律協議的協議」 。這些司機的擔憂與此前廣州、上海等地的大規模專車查處行動不無關聯,在遭遇查處時很多司機往往處於孤立地位,這些依靠平台生活的勞動者更希望自己的合法勞動關係得到承認。

值得注意的是,新政發布後各個專車平台的規則都需要作出不同程度的修改,滴滴出行向愛範兒表示:

根據《暫行辦法》將於11 月1 日正式執行,這中間有幾個月的過渡期,我們將根據辦法要求,和有關部門溝通,著手開展相關工作。《暫行辦法》從公佈到執行還有一段過渡期,尤其涉及到細節方面,還有相當多的具體工作要落實。

由於過渡期時間比較長,乘客與眾多專車司機或許需要經常留意平台規則的變化。

  • 總結:專車獲得了自由,但也應該合理競爭

與之前國內地方交管部門對互聯網專車的強勢打擊,或者模棱兩可的態度相比,此次由交通部牽頭制定的《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顯然是對互聯網專車這一新型交通形態的認可。

從此以後,專車終於擺脫了高調發聲,卻又要提心吊膽的尷尬地位,中國也藉此成為了世界上極少數已經承認互聯網專車合法地位的國家。

除了給予專車一個合法地位,新政的出台還讓監管部門、出租車公司、專車平台站在了一個比較平等的地位上。政府肯定了專車平台的存在,允許通過市場機制調節價格,與此同時專車平台也需要履行一系列義務,比如與司機簽訂勞動合約、向乘客提供專用的出租車發票、提高專車司機准入門檻、不得為了商業利益過度競爭而擾亂市場秩序等。

總的來說,交通部此次頒布的專車新政,堪稱是一次協調各方利益的典範。

(本文經合作夥伴愛範兒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滴滴Uber 終獲自由!新政深度解讀,開車、坐車的都看清楚〉。)

【Google版權法務總監訪談】從盜版手上賺回20億美金!YouTube內容識別系統捍衛創作者權利

$
0
0

Screen Shot 2016-07-29 at 5.36.26 PM

在YouTube上面可以找到一整集的〈九品芝麻官〉,大家知道嗎?雖然說如此經典的周星馳電影實在是讓人很有衝動想要收藏、分享,但是這樣的行為已經完全侵害到星爺以及電影公司的權力了。

網路影音的崛起,帶起許多用戶二次創作、轉發收藏的行為,但是這些算是盜版嗎?要怎麼在網路上維護創作者的心血,同時又兼顧用戶的權利與創作多元性?本日Google全球版權法務總監Fred von Lohmann,分享Google如何打擊盜版,以及旗下產品YouTube打擊盜版的利器「內容識別系統(Content ID)」。

YouTube與Google Play是兩個最常見侵犯著作權的地方,為了打擊盜版侵權,Google投資6000萬美金為YouTube建置Content ID系統,能幫版權擁有者選擇採用何種方式去追蹤、封鎖或獲利的方式,自動保護他們的原創內容(包含影片、音樂、遊戲、動畫、創作等等)。

所有上傳到YouTube上的影音內容都會經過Content ID的掃描,若系統發現上傳內容與資料庫裡5000萬筆已建檔的資料有重複的話,版權擁有者可以決定該影片必須:

  1. 靜音-讓音樂無法在被侵權的影片上播放
  2. 封鎖- 讓整部影片無法播放
  3. 獲利- 在該影片上播放廣告,藉此獲取廣告利潤

透過這個系統,YouTube已經處理超過2億個侵權影片,自 Content ID 已經付出超過 20 億美金給版權擁有者。超過 90%申請 Content ID 的創作者都已能成功地以此獲利,而且高達一半的音樂產業業者於 YouTube 上的營收是透過 Content ID 機制向粉絲收費版權費。

例如迪士尼電影《冰雪奇緣》洗腦歌「Let It Go」就引發大批粉絲上傳自唱改編版,照理來講這是侵權的,但是迪士尼反而鼓勵粉絲多多上傳、多多改編,讓YouTube上集結了一群冰雪奇緣粉絲,也算是種另類的社群操作。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投稿】Uber在中國合法了,台灣有沒有辦法比照辦理?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看到中國通過網約專車專法,讓Uber、滴滴就地合法化,總是會想著那麼台灣呢?到底目前政府與Uber、計程車業起這麼大的衝突,到底有沒有個合適的方案解決?依照目前來看,台灣要立專法,大概還有困難。(責任編輯鄒昀倢)

投稿作者/郭先生(網路資訊業)

中國中央政府在11日正式出台《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將Uber、滴滴打車等網路預約車納入管理,形同將Uber合法化。

中國國務院將計程車服務進行了明確區分,把出租汽車分成一般路上在跑的巡游出租汽車(簡稱巡游車),以及利用APP叫車的網路預定出租汽車(簡稱網約車),並且針對網約車做設定相關管理辦法。

很多台灣民眾開始回頭抨擊台灣政府對Uber開放太慢,無相關法規,應該效法大陸,趕緊開放,別再鎖島。但真的是如此嗎?

讓我們先看看Uber在台灣爭議問題:

  1. uber聲稱是資訊平台、政府認為是運輸業:這其中牽扯不同稅法、稅額,以及責任歸屬問題(資訊業並不付車輛管理辦法,運輸業則需)
  2. 乘客安全保障:Uber司機無牌照和登記、乘客無保險。國外曾發生意外後,保險公司不願賠償,因駕駛投保時並無告知有商業行為。

關於這些,中國發布的暫行辦法如何規範:

  1. 網約車平台規範:需要與司機簽訂勞務合約(可簽約兼差)、專車平台需要進行營運公司登記、必需要向乘客提供出租車發票。
  2. 網約車平台公司承擔承運人責任,平台須為乘客購買意外險。
  3. 網約車司機規定:需要申請「網路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駕駛員證申請先決條件需要有一般駕照 3 年以上、無交通肇事與暴力犯罪紀錄。

以上辦法,看似解決爭議,但可套用在台灣嗎?大陸這立法,說穿了,就是將大陸Uber當為計程車業去管,大陸Uber在面對滴滴打車的競爭,不得不如此。但,台灣Uber願意嗎?台灣Uber始終宣稱自己是資訊業,與政府的立場無太多交會。

交通部長賀陳旦提出「台灣版Uber」的想法,或許不是為了將Uber趕出台灣,而是當Uber在台灣有像滴滴打車一般的對手時,才願意像在大陸一樣,坐下來討論當地法令。但賀部長的做法確實治標不治本,台灣早就有很多針對交通開發的APP,如何以政府手段協助、並開放法令,讓這些公司發揮自己的優勢,才是首要之務。

大陸將Uber合法化,很難是台灣Uber爭議借鏡。台灣電商法律的調適,確實是必要的,不只為了Uber,更為了前面提到的台灣本土交通APP,諸如:

呼叫小黃,應該是計程車對抗Uber浪潮的最佳工具,卻被政府歸類為派遣業者,不得不免費運作LetsRide樂派 機車共乘,大眾運輸銜接機車共乘,應該是台灣交通塞車問題的良方,也被法令限制。近日網路上很火的AirPoPo,則是交通APP中的新興模範生,遵守當地法令,結合本來就合法的租賃車業和真正的共享經濟,以完全合法模式,而且不用補貼,200多塊就可從家門直達桃園機場,未來可否順利擴展,還待觀察。

(本文經投稿作者郭先生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Uber在大陸合法了,台灣就可以解套了?〉。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除了泰勞,你還懂泰國人什麼?認清事實吧!「台灣品牌」在泰國光環已褪色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1 at 11.10.25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定位正在轉型,在過去台灣被認為是製造業實力強,並且在亞洲的都市化程度也算前段班。但是這塊招牌隨著東南亞國家也逐漸邁向現代化後,開始失效了。台灣若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金字招牌也必須與時俱進的話,再多過往的驕傲、光榮,拿到現實情況一比都是空談。(責任編輯鄒昀倢)

風雨欲來前的靜謐,花草樹木紋絲不動,無盡的陽光照耀,暑氣逼人。但往往午後一場暴雨,洗去昏昏欲睡的悶熱。地尚未乾,微風徐徐,是一天之中最舒適的時候,人潮紛紛從有冷氣的商場出來,許多街商攤販,也趁此出來招攬生意。

早在「南向政策」提出之前好久,阿翰就與朋友來到泰國,投資設廠,生產並銷售貨物。輕描淡寫中,阿翰表示其間賺過幾筆,也賠過幾筆,也看著其他不少中小企業,例如手搖杯、夜市小吃等來泰創業,成功者有之,但亦有那些「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坍了」的案例。阿翰說,想來泰國做生意,一味的把台灣那套搬過來是行不通的,你得充分了解這裏的市場、語言、工作習性與消費習慣。

與朋友投資的工廠後來因為某些因素收掉,阿翰轉而獨立創業,研發臺式小點心,搬到曼谷西郊瑪希頓(Mahidol)大學附近,租了一個小攤位,銷售珍珠奶茶、臺式麻糬與糕點等。後來把父母也接到泰國,又進口了一些烘焙設備,在異鄉,一家人就這麼安頓了下來。

東南亞 35 歲以下的年輕人口超過 50%,蓬勃發展的新興市場與東協經濟共同體(AEC)緊密的區域整合,商機無限確實吸引各國投資人,然而,想要在這裏經營成功,卻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至少,不再是過去憑著台灣是「已開發國家」心態,以為可以輕易推銷來自台灣的產品、服務或創意。

「我們家的點心,無論質量、口感、包裝與店面都有一定水準,但如果打著『來自台灣』的名號宣傳,老實說泰國人不太想買帳。所以你看現在我的招牌與 menu 都有日文,同樣的產品,與『日本』做出連結,反而讓泰國人願意付出比較高的價錢。

仔細一看,果然大部份的產品都用日文標示。說明什麼?某種程度上,「台灣」作為品牌的附加價值已經降低,泰國人對於自身國力的自信,越來越不再認為台灣是優於自己的「先進已開發」國家,更有甚者,不少旅人都分享過類似的經驗:曼谷比台北開放、國際化與先進多了(而消費還比較便宜)。

誠然這只是從幾個很主觀的切入點評論,並不全然反映了台灣的全面失落與泰國的全方位進步繁榮。每個地區,民族,國情與文化都有他在時代脈絡下獨一無二的發展階段與特色,本文只是想點出台灣社會普遍仍「輕視」東南亞的那種心態,例如同樣是外籍工作者,白人我們叫它「老外」,但泰國人在台灣卻會被稱為「外勞」……修辭本身或許沒有偏見,但使用者的心態與該詞彙使用時的情境,其實多少還是帶著「台灣人應該比較高級吧」的那種想法。

新南向?心難嚮?想來東南亞「淘金」之前,還是先多瞭解一點自己的鄰居吧。筆者認為,真正成功的商業模式,不只針對經濟利益考量,更應該綜合掌握其語言、文化、政治、社會價值觀與不同的民族習性,才能夠永續經營。

台灣是已開發先進國家?嗯,不否認。

但有空歡迎來趟曼谷長居一陣子,看一下曼谷最繁華的商業區,接觸一些金融區的上班人潮,看看一般市民對藝術,文學,電影,音樂,戲劇等品味,還有去打探一下曼谷中產階級的真實心態……

台灣是已開發先進國家?嗯,還會是多久?

延伸閱讀
「我的柬埔寨客戶說台灣好便宜,泰國供應商說台灣好好買」──在泰國賣電腦的強者我同學訪談(下)
當台灣還在拼硬體亞洲矽谷時,「數位泰國」已在FinTech的革命路上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新南向?先認清事實吧──「我來自台灣」在泰國,品牌光環早已褪色〉。)

嫌Google Maps難用到爆,Uber自己投150億台幣開發更好用的地圖導航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1 at 12.55.20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Uber現在的地圖定位系統其實還不夠詳細,至少每次我要定位在我家樓下的時候,司機都找不太到。為了提高地圖、街道的定位精確度,Uber再度投資5億美金要優化服務,我認真希望他們快點開發出來。(責任編輯鄒昀倢)

直到目前,Uber的服務仍舊高度依賴Google Maps,不過據FT的消息稱,Uber正打算投資5億美元,建立自己的世界地圖,擺脫Google Maps的同時,也將為自家的無人駕駛鋪平道路。

Uber 挖來了前Google Maps 的領軍人物Brian McClendon,他也是Goolge Earth 的創建者。Brian 表示,現有地圖不夠詳細,不能提供交通模式、建築的門的位置等很多精准訊息,以致拉低了Uber 用戶體驗,斥資5 億建設的新地圖也會解決這些問題。

據悉,打造全球性地圖需要大批測繪車輛在街頭遊走, Uber 目前已開始在美國、墨西哥開展這項工作,並聲稱不久後也將進入其他國家。

實際上,Uber 想做地圖的心早在競購諾基亞Here 時便表露無疑,而後,Uber 也收購了地圖公司deCarta、以及Microsoft 的部分地圖業務,並收編了的100 名地圖工程師,目前還和TomTom 、DigitalGlobe 等公司達成了合作。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Uber 計劃投資5 億美元建立全球地圖,意在擺脫Google Maps 和強化無人駕駛技術〉。)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