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Uber與滴滴休兵!合組價值350億美金公司,一起快樂的經營中國市場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1 at 1.26.05 PM

傳言成真!Uber決定與競爭對手滴滴合併在中國的市場,合組一個公司。不過Uber仍會獨力營運原有的叫車app。

這個合併後的公司將會價值350億美金,滴滴將投資Uber 10億美金、Uber將取得新公司20%的股權。Uber CEO Travis Kalanick公開表示:「滴滴與Uber都已經在中國市場投入百億美金,不過到目前為止仍沒盈利。創造盈利是維持一個市場穩定性的最好方法,也是最好能服務用戶、駕駛的方式。」

雙方決定結束燒錢的消耗戰,其實長遠來講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即使像Uber與滴滴在爭奪中國市場上廝殺的血流成河,但也有可能某一天就突然開始合作了。雙方在商業戰略上達成和平協議,至少可以省下數十億美金的燒錢計劃,並且更專注的在發展市場服務、功能上面。

(資料來源:BloombergTechCrunchWall Street Journal


「菜鳥也不必被公司當豬宰」!13點新鮮人面試必耍小心機,保障你的工作權益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現在是暑假,許多畢業新鮮人應該都如火如荼地在面試當中。不過初上職場談判桌,許多人不知道的「即使是菜鳥,也不用任人宰割」。一些非常非常實用的面試注意事項,不分科系大家都應該要知道。以下文章來自PTT TechJob,作者cg26。(責任編輯鄒昀倢)

有感而發,來發篇文章給找第一份工作的新鮮人看。

我本身是國立普大CS學士M自認英文能力算優秀的,沒太久前的面試經驗已經去過… 鴻海、華碩、華擎、研華、仁寶、 廣達、鼎新、樺漢、英業達…等等(沒赴約面試的廠不寫)

從產品應用、技術服務到認證測試…系統工程到雲端技術以及RD都有。此外,金融業證券銀行甚至保險業和電商的資訊處也面過幾家,細節先不贅述,本文講大方向的心得和建議。

面試心得: 很多公司面試前都要考試,英文和專業知識多少都要,隨著面試經驗增加了以後,考試和口試就沒什麼concern了,因為知道要考啥。反而,面試時的重點比較會放在「互動了解」從單方面公司對你的心態,轉換為雙方面的互相瞭解。

很慶幸自己在所有的面試經驗中學到不少,對產業工作更為了解,也更明白怎麼樣面試才會有勝算(應該是說如何揣摩主管心思)。但即便面試經驗多了,也還是無法避免慣主管避重就輕的話術,所有的面試經驗統合起來的概論是- 本國的就業環境相當的惡劣,企業再怎麼缺工卻都不願意開高一點的薪水…

技術成份低的工作也就罷了,可是連取代性低的工作也都是如此低薪,難怪人才外流問題常常被拿來詬病。此外,企業也相當的怕你練一練功之後跑掉=.= 遇到七成的HR在亂來、兩成的HR睜眼說瞎話、遇到大部分的主管也是在當慣老闆幫兇。

不是說所有人都爛,但爛的實在不少,無論如何…面試…老是會讓你有資訊不對稱的噁心反感… 我自己是自認心機較重,所以會推敲察覺出以上想法,對於新鮮人找工作面試,我整理出的建議是:

  • 1. 想辦法摸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工作職務以及目標

這問題講起來很簡單 做起來跟登天一樣難= = 例如你要當寫哪種程式的軟體工程師? 開發ERP還是演算法? 又例如,你想當哪一種MIS工程師? 搞SQL的還是VM虛擬化? 所以以前學校作的專題論文會有影響。此外,不要小看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例如你很喜歡組裝電腦,其實就代表你對硬體技術規格瞭解很多。又例如,你的興趣很愛鑽研伺服器,也就表示系統管理對你來說不難。應徵對了工作,就會有很關鍵的差別。

  • 2. 對未來茫然的話,靠面試來獲得資訊找方向也可

我自己在面試中的收穫,除了體認到現實的缺德以外,重要的之一是,從中搞清楚兩種相似職稱之間的差別。例如技術服務和客服,兩種工作要做的其實不太一樣。一個是高階打雜,另一個是低階打雜,也因為眾多的面試經驗而讓我得知。職業類別的細項工作到底是不是我喜歡的。 邊面試邊學,問出職務的關鍵技術需求,這會是很重要的tips。

3. 面試前想辦法獲知該職位的需求

面試前先摸清楚公司缺不缺人?未來前景如何? 跟你所學的相關度? 敘薪水平? 了解這些你才有夠多的籌碼(儘管台廠還是吃定你) 面試時講出你會的東西(說中關鍵字)而且要貼近職務需求。例如,你的專長是開發板coding,若去應徵IC設計有沒有用? 如果去面試,什麼跟職務相關的都不知道會非常傷。

4. 沒事盡量別屈就低薪,市場會亂掉

尤其是四大四中的畢業生算是指標 各位的價值其實很高,學校表現稍微好點的…語言能力稍微好點的…真的很優秀了 只是公司(台廠)總是很習慣耍手段把應徵者批的一文不值,在學以致用的前提下,大家在科技業本來就該有一定的身價,沒有人能規定 「因為你是新鮮人」所以永遠只能領「多少」的薪水。每家公司給新人的待遇都是不同的。對起薪的定義也不同

  • 5. 面試不要說真話但也不能撒謊

要裝純真,建議不要講真話的原因是,你講出了對方覺得不好的東西,人家就直接感謝函了,大家都是靠直覺來下判斷,在公司想宰你的情況下,你只能挖坑裝乖來對付 。撒謊就別想了,不要膨風。新鮮人的優勢就是 可以利用面試官「認定新鮮人單純好騙」這一點來將計就計

6. 說到期望薪資時,建議用底薪談,並且先讓公司講出第一個數字

我自己一向是習慣拿底薪來談,這樣心中才踏實 用底薪來談的原因很簡單也很複雜 同樣月薪全薪40K,「底薪20K+加給20K」 跟「底薪就是月薪40K」兩個的差別可以自己研究一下。所以我必定說「我希望我的<<底薪>>…」而非純粹說「薪資」或「薪水」。 HR或主管面試時基本上一定會問,你的期望待遇是多少,請對方先講出來! 這樣你心裡才有個底往上加。若是你先講,公司就直接往下砍,不會理你了。談薪水就跟談判一樣,知己知彼是最基本的。搞清楚「我有多少籌碼」以及「我的籌碼夠不夠分量」是不容易的,別忘了自己的期望薪資不只是代表自己的價值,某種程度上也相對代表企業的價值

  • 7. 正式聘書OFFER到手才算是錄取

不管是紙本的還是電子的正式OFFER都好,就算正式OFFER到手了,公司還是可能毀你約。跟公司要求正式聘書的原因在於,聘書對於資方的約束力比較大,例如有聘書寫明保障年薪,跟沒有聘書的口頭保障年薪,兩者天差地遠 對你的權益影響不小 面對只給口頭錄取通知的公司還是稍微注意一下吧!

8. 先同意來上班/接受OFFER後再反悔

你是在社會上打交道不是學校,社會上的現實比你還狠心,人家不會管你「有道德」, 你反悔不去某公司上班不是什麼天塌下來的大事。別忘了有的公司是會反悔你來上班的… 唯三要注意的是想清楚、圓融還有被公司黑掉的可能

9. 該問的項目要問清楚

這樣可以幫助判斷公司/部門值不值得待、薪資結構、保障年薪、勞保勞退計算基準、特休、加班費… 只要你想知道的都要問,爭取到就是你的。沒有人規定「你是新鮮人」所以不能問什麼 。

  • 10. 特別留意工作內容和加班費問題

主管跟你介紹職位時,若提到工作內容很雜/很廣的話,你可能要提高警覺,這有可能是剝削人的打雜缺?還有就是,主管會說該工作有時要「怎樣怎樣」你可以接受嗎? 當你聽到「你可以接受嗎?」這句你也要小心。

因此面試必問:我可以在這個工作中學到什麼? 然後有的主管會說 在他的管理風格下只給補休不給加班費,並且威脅利誘你放棄加班費… 這個細節有手腳可以動,自己小心 「實際上」領不領的到加班費,問部門主管答案會比較正確。事實上公司說會給加班費=/=部門主管會讓你報

  • 11. 拉長報到時間、取得OFFER後繼續去別家面試

這是個找工作的小技巧,打比方說若5月取得OFFER但是報到時間故意約在9月,讓你有時間可以考慮和比較,也讓你找下一家公司時因為握有OFFER 心裡比較有安全感

  • 12. 面試前是可以先詢問待遇的

個人的經驗是,對我的履歷很有興趣的公司… 有些HR聯絡我就主動講月薪/年薪工時等等。這樣就方便我來決定要不要赴約去面試,同樣的你可以事先跟HR/主管問薪資水平,以避免舟車往返卻又因為期待落空而浪費時間。所以,沒有人規定說可不可以先問薪水開多少,只有雙方之間怎麼互相看待這個問題罷了

  • 13. 面試時可以問對方以下問題

(1) 這部門未來會存在多久? (2) 這部門如何凝聚員工的向心力和熱忱? (3) 公司對留才和育才的策略大致為何? (4) 未來一年內公司希望我達成什麼目標? 以上對面試官來說應該會是「壓迫感」很重的好問題,至於你會得到什麼答案,該怎麼解讀就心照不宣了。

總結: 有很多面試的細節要靠自己去發掘和判斷,我個人的心得只是提供給大家做參考罷了,而且是拿相對蠻糟的前提狀況做警示分享。實際找工作時… 遇到什麼看到什麼,只有自己才是最清楚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學到經驗和教訓。

(本文經原作者cg26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心得] 給找第一份工作的新鮮人參考〉,圖片來源:laverrue, CC licensed)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賣郵票」的錢哪去了?透過區塊鏈技術公開就知道了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1 at 3.45.10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公開、透明」,這樣的高度透明性若應用在銀行交易、公益善款追蹤上,就可以保證每一筆錢的動向都清清楚楚。螞蟻金服最近要把區塊鏈技術應用在公益活動上了,我就開始好奇,如果我們的公益團體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如果也比照辦理,那麼當初那些我繳出去的郵票錢,就可以知道用在何處了。(責任編輯鄒昀倢)

近來,分佈式賬簿技術區塊鏈因其應用領域之廣泛而備受關注。前不久,螞蟻金服在7月9日舉行的XIN公益大會上首次透露將把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公益場景。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昨日,螞蟻金服首席技術官程立在2016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宣布,螞蟻金服嘗試將區塊鏈應用於公益場景,與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以下簡稱「中華救助」)合作,在支付寶愛心捐贈平台上線區塊鏈公益籌款項目「聽障兒童重獲新聲」,讓每一筆善款可被全程追踪。

「現在,我們只是做了一個公益場景的嘗試。未來區塊鏈公益場景還將升級,把更多公益組織、審計機構納入進來,便於審計,方便公眾和社會監督。」

雷鋒網此前報導中也解釋過,區塊鍊是一種具有不可篡改特性的數字賬簿,而且分佈式儲存的特性還能解決目前公益事業中存在的資金運作不透明等弊端。據悉,支付寶愛心捐贈平台上,經常有用戶捐出幾元到幾百元不等的善款,捐款進入公益項目賬戶之後就無法追踪,也並不完全知道捐款將在何時給到受捐者、將如何發放給受捐者。利用區塊鏈技術,讓每一筆款項的生命週期都記錄在區塊鏈上,用戶可以持續追溯。

之前,公眾捐款進入到公益項目的賬戶,項目方執行後,由運營人員把賬單、撥付、相關圖片和情況上傳錄入。現在,善款進入系統後,整個生命週期都將記錄在區塊鏈上,沒有人工撥付等環節,每一筆款項的去向很難人工更改。

螞蟻金服表示,未來區塊鏈公益場景還將升級,更多的公益組織、審計機構會進來,讓項目便於審計,方便公眾和社會監督,讓區塊鏈真正成為「信任的機器」。

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胡廣華表示,公益透明度決定了中國公益的發展速度。信息披露所需的人工成本,又是也成為掣肘公益機構提升透明度的重要因素。「聽障兒童重獲新聲」項目在支付寶愛心捐贈平台上所有公開的信息,都是根據後台數據推演生成的,既從技術上保障了公益數據的真實性,又幫助公益項目節省了信息披露成本。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解決公益善款不透明:螞蟻金服宣布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公益〉。)

 

【餓爸爸餓我餓我餓】達美樂其實是間科技公司,只是剛好在賣披薩而已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放飯時間到,訂個披薩剛好!達美樂原來這麼潮我都不知道,欸台灣達美樂加油一下好嗎?怎麼都沒看到啥好玩噱頭。(責任編輯鄒昀倢)

簡直無法想像,一個賣披薩的公司總部裡,規模最大的竟然是IT部門!

恩…沒錯,連他們自己的市場總監都說:

Domino’s其實是一家科技公司,只是剛好在賣披薩。」

成立於1960年代的Domino’s(達美樂),1969年由於舉債經營導致資金鍊斷裂,欠下150万巨債,差一點破產。這樣的一個公司是怎樣反轉結局成為人生贏家,後來成為全美擴張最快的公司?這跟他們緊隨科技潮流的花式內容行銷密不可分。

  • 以科技創建內容,以內容征服用戶

2007 年,大多數披薩公司還在接聽電話訂單的時候,Domino’s已經推出了電腦和移動端的訂餐頁面。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32.39 AM

2008 年,Do mino’s成為業界第一個推出訂單跟踪服務的公司,用戶可以實時追踪披薩的進展。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39.41 AM

2011 年,D omino’s上線過一款名叫「Pizza Hero」的應用,顧客可以使用這款App來自己設計披薩,模擬使用不同的麵團,添加不同的原料,例如蔬菜,肉,醬料,芝士等等。在完成製作後,可以直接在線下單,距離你最近的Domino’s就會將你私人訂製的披薩做出來。並且,你可以將這款披薩保存為「我的最愛」,方便下次點餐。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40.33 AM

下面放上2015年 Domino’s推廣自己訂製披薩的短片:

  • 將科技高度利用與用戶盡情互動

2012 年,無人機剛剛開始流行,Domino’s英國分公司也緊跟熱潮 ,開始用無人機進行送餐。(注意人家2012年就開始玩了啊。。)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42.03 AM

但是這種披薩配送方式是隨機抽選的,比較幸運的顧客才會得到這樣一個機會。他們還嚴肅認真為自己制定了條款:若一個小時之內未能送達就全部免單!

這看起來簡直酷炫爆表!許多顧客都希望在自己家的門口等到無人機送來的披薩。其實更令人期盼的是能與無人機合照,上傳到Facebook上炫耀一番。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42.35 AM

於是,Facebook出現了「與Domino’s送餐無人機合影」的話題熱潮,Domino’s抓住時機,使用官方賬號與顧客積極互動,瞬間漲粉10萬有餘。

該項互動式內容使Domino’s英國分公司的全年銷售同比增長了12%以上,接近10億美金。

內內知道看圖一定不過癮,下面是一段無人機送披薩的視頻,大家盡情流口水吧!

2014 年,開始流行穿戴智能設備,Domino’s抓緊每一個熱點,與Pebble智能手錶合作,在手錶中添加了披薩送餐追踪功能。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43.58 AM

2015 年,Domino’s美國公司在5月20日開通推特訂餐,用戶可以直接在推特上發個披薩的Emoji表情表白一下@Domino’s,你的520大餐就來了。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45.52 AM

除了這些高科技軟體,他們還推出了一款專門送外賣披薩的車,雪佛蘭改裝披薩車。雖然這個車只能容納一個司機,但它可以一次性裝下80個披薩,司機可以在送餐途中把披薩放進烤箱完成最後一公里的食品加工。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46.18 AM

再升一級,Domino’s澳大利亞公司打造了一款自主送貨機器人,稱為「DRU Domino’s Robotic Unit」。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46.22 AM

簡直快要成為間諜了~自動躲避障礙物功能。

保護裝置,防止他人偷披薩。

  • 搞怪搞出關注度自黑反成自行銷

2015 年, Domino’s開始不走尋常路,開發了一款APP名字叫做「Tummy Translator」,胃的翻譯器。首先,用戶選擇自己的飢餓程度,然後將手機話筒對準自己的胃,進行掃描,軟體會自動為你訂製一款「你的胃」想吃的披薩,關鍵的是可以直接下單購買哦。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48.07 AM

內內想說,管他真的假的,可是我想參與啊!當然,用戶的參與度是至關重要的。

取餐小哥一臉懵逼

回過頭來看,2006年到2008年是Domino’s的低潮期,網絡上對於糟糕的披薩口味罵聲不斷。當時,剛好換了新一任CEO,於是他直接開啟了自黑模式。

2009 年,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幕上竟然播放著各種對Domino’s披薩的吐槽信息…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1.49.05 AM

「不要再去Domino’s了,他們的廚房就是鬥獸場,你會吃到羅馬人!」

「這家餐廳難吃死了,聞起來有股我奶奶頭巾的味道。」

這下網友可是樂在其中了,黑的更加賣力並且方式不同,花樣百出。當大家正火力全開的時候,總裁出面深深鞠躬,向大眾表態:「沒錯,我們的披薩實在是太難吃了!所以我們需要大家的意見來更改啊!」同時,Domino’s收集顧客的意見,並邀請專業人士提出修改建議。

後來,Domino’s的股價上漲40%,同店銷售額增長750%。

  • 總結:

Domino’s的製勝法寶就是不按照賣披薩的方式賣披薩,以內容抓住重心,抓住顧客的味蕾。用不同的方式吸引受眾,無論是高科技還是自黑,都是一種保持與用戶互動的方式。這樣不僅會提升用戶粘性,也會增加品牌關注度,最最最重要的是銷售量直線上升。

最後送上一段最新的Domino’s廣告- Tasty the Mouth Boggles,輕鬆一下,週末愉快~內內可能要去訂一塊披薩了。。

(本文經原作一品內容官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一言不合就玩高科技,你確定是個賣披薩的?〉,首圖來源:TAKA@P.P.R.S, CC licensed)

 

【是優步不是污步】小黃若註定被淘汰,政府該降低民生衝擊而非專拿Uber開鍘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12.30.34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先前TechOrange刊登了一篇「是優步不是污步,Uber正在幹掉沒效率的既得利益者—計程車」,引起諸多讀者迴響。這幾週,我們看到政府態度強硬要趕Uber出去,一邊計畫建造一個「不限顏色的計程車叫車app」;中國推動網約車專法,徹底讓這個新行業合法被規管。我就在想,台灣政府是否可以把眼界放遠點,而不是一味叫Uber繳稅,不然就掄棍子打的態度來面對。(責任編輯鄒昀倢)

批評了許多有關於Uber的政策問題,我想我該提供比較完整的看法。Uber的開放與否,代表的是國家發展的方向,這是總統級的政策,就像是核電政策一樣,攸關國家未來。策略方向一訂出來,剩下的就是執行的問題。之前核一重啟的胡亂發言,還有現在「一例一休」的爭議,都是路線沒有定清楚,下層官員才會不知所措。如果方向是明確的,該出門說服別人的就出門,該把坦克開出去清除路障的就開出去,該進行救濟措施的就趕緊做,怎會弄得如此進退失據?

Uber就是這樣的問題。行政院長,甚至是總統,沒有清楚的科技產業政策,所以官員不清楚,今天到底是要幫計程車業,還是要輔導Uber,還是以全民利益為重。沒有方向,自然得過且過。才會有什麼「Uber人都找不到,罰錢都不怕」這種推諉塞責的說詞。公務員拿著國家機器供你執行法律,對付一個小公司,還對付不了?國稅局平常那麼兇,警察平常那麼猛,如果國家要Uber關門,還關不了門,這政府還有用嗎?不是做不來,是沒有人要他們做而已。

而且事情不是非Uber不可。

如果真的了解Uber代表的科技走向,政府決定開放,也不是非Uber不可。國際上有Lyft,有GrabTaxi,甚至是中國的滴滴出行,只要政府透露開放的訊息,這些人就來了,還怕Uber拿蹻?再不行,林之晨不是有個之初創投專門弄電商嗎,還是個理事長來著,讓他弄個平台打Uber很難嗎?還是他們的電商和別人定義的電商不一樣?

  • 重點在於政府要不要做而已。

那到底國家該不該開放Uber呢?在前面寫的「優步還是污步」,我已經講很清楚Uber代表的經濟效能提昇,全民利益會因此增加,是很好的發展方向,應當開放。Uber只是個開始,隨著物連網、人工智慧、虛擬實境這些新科技的來襲,傳統商業甚至是社會價值和新科技的衝突,只會更多不會更少,開不開放將更是個問題。接下來,我就要談為什麼擁抱改變,比抵抗改變來得好。

  • 台灣即使趕走了Uber,能夠趕走所有科技帶來的生活革新嗎?

被動地講,這些科技浪潮一定會來,不在台灣發生,也會在世界別的地方發生。台灣如果不擁抱改變,改變還是會來,而一直抵抗,反而沒幫台灣準備好未來,到時讓台灣陷入更慘的境界。如果計程車業是註定會消失的行業,政府要做的是幫忙讓這個過渡時期更平穩地度過,而不是提供一個計程車可以永續在台灣生存的假象。

但我們有更主動的理由擁抱科技。矽谷的名言是「軟體吃掉全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科技取代人類正在快速的發生,但這是好事,不是壞事。因為人類無止盡的創意不用再被關在很無聊、瑣碎、粗重的工作裡。生產力快速的提升,財富不斷的增加,正是我說的,「餅會大到吃不完」。

但抵抗改變的人,不一定是保守反動,他們的擔心有些道理。比如說,計程車司機原本是社會吸納失業人口的一個正途,但沒了計程車業,他們這些沒有俱備新時代能力的人,怎麼辦?或者是更高層面的問題,當機器人取代人工的時候,社會該怎麼應對?

  • 把人類從舊時代的工作解放,我們才能迎向新未來

長期來看,這根本不是問題。已經有數據顯示,用更多軟體科技的行業,反而是成長比較快的行業。但更重要的是,人類的潛能無限,未來人類可以做的事情,根本就還沒發明出來,早點把人類從現代的爛工作解放出來,我們才能走向那個更好的未來。如果你不相信,我想請你看看兩個例子。一是美國農業。一百年前,超過一半的美國人務農或與農業相關,現在不到1%的美國人在農業部門工作,美國人變得更多,農產品不但很夠吃,還可以大幅外銷。如果當初美國政府限制機器引進農事,現在美國會有更多農人,但社會會比較好嗎?

第二個例子是棒球。當人不被綁在粗重的農業時,有些人進城從事製造業,汽車、飛機等等各式各樣的行業。也有些人去了好萊塢,進了百老匯,從事娛樂業。現在沒有人說這是沒有用的行業。而誰又能想到,打棒球是個令人尊重的行業,收入還很高?未來的職業,就像當初的棒球員一樣,是現在的我們不能想像的。

所以重要的是,政府要擁抱科技,讓人的潛力可以真正找到發揮的地方。

  • 當計程車業不能再吸納失業人口,是政府的責任要出面解決

回到計程車司機的問題,和他們講未來職業的可能性太沉重,也太不切實際。沒車可開,就沒有收入,家人就沒有飯吃。「如果不讓他們開計程車,我們要怎麼幫助他們?」這才是政府現在要想的問題。

有一部份的人,是可以在Uber或是類似的公司找到開車的工作。但我們不能天真地期待所有人都可以轉移過去。社會救濟是不可避免的。但怎麼拿社會得到的經濟利益進行社會救濟,就是另一個大學問。

不能單純地發錢。經濟學宗師傅利曼提到社會救濟時,他強調了兩個方向,「機會」和「誘因」。如果單純地發錢,沒有給這些因為科技失業人士誘因工作,可以自力更生的話,他們還是會永遠卡在伸手牌裡,社會救濟就變成無底洞。社會救濟要有誘因讓人可以想要工作,這不只是經濟上有意義,更具有道德上的意義。錢是自己掙來,不是乞討來的,這關乎人的尊嚴,很重要,是不能捨棄的價值觀。

所以傅利曼提出劃時代的「負所得稅」,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賺的錢,不到一定水準,你不用付稅,政府還補貼你差額。重要的是,你得有工作。這錢當然得來自因為科技進步而獲利的新貴。同樣是所得重新分配,負所得稅,比所有的社會福利都好,因為除了提供人工作誘因外,還提供「機會」。因為你得去找工作,因為你願意提供你的智慧和勞力,人的潛力和創意就會被激發出來,許多想不到的機會,就會被創造出來。「負所得稅」正是因應科技變化的最好社會救濟政策。

沒有什麼政策是施行出來,人人叫好。如果有這種低垂果實,也早被摘走。是政治人物,還是偉大的政治家,就看如何做政策取捨,和怎麼執行政策。希望我這書生議政,有點功用,也幫眾多青年,釐清一些疑點,提供一個討論的方向。

(本文經原作者普通人的自由主義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書生議政之旁觀者清〉,圖片來源:中央社

你認為台灣應該讓 Uber 合法化,還是應該為計程車業者生計著想,趕走 Uber?TechOrange 歡迎讀者投稿,把你對政府、小黃、Uber 三方的意見通通講出來!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

1. 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姓名(刊登可用筆名,但請同時提供真實姓名)、背景(已就業者請提供所任職產業,學生請提供就讀科系),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

2. 稿件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並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後再行刊登。

這款產品經理夠腦殘!小米把少數人的痛苦拿來當產品賣點,這樣對嗎?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3.15.37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在設計產品時,產品經理們該怎麼協調用戶需求?其實很多時候的用戶使用情境是多元的,如何在設計上「體貼」客戶,其實就是產品經理修煉的一大難關了。(責任編輯鄒昀倢)

不管圍繞它有多少爭議,必須承認,小米的產品能力都是數一數二的,MIUI 就是最好的例子。作為一個手機操作系統,它有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功能:撥號界面,只需要點擊聯繫人首字母拼音對應的按鍵,就能快速找到他(比如「蔣鴻昌」,我只用點542);它會折疊各種亂七八糟的驗證碼短信;設置鬧鐘時,它有一個「工作日」選項,根本不用你去從周一點到週五;對了,MIUI 還支持電話錄音,經常要電話採訪的我簡直太懷念了。

這些貼心的功能背後,是小米產品經理對數據和人性的精準洞悉,並在此基礎上預設用戶可能遇到的「場景」。把用戶當「小白」,替他們做「正確的決定」是產品經理的重要方法論,產品經理們甚至恨不得讓用戶一鍵實現所有功能,小米就是個中高手。

但是,幫別人做決定總是有風險的,一不小心就會把毒藥當成蜜糖送出去。小米旗下的米家血壓計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2.34.32 PM

微博用戶@小玉wang 為媽媽買了米家iHealth 血壓計,但是,血壓計上的「爸爸測」、「媽媽測」深深刺痛了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她,小玉wang不惜對產品經理破口大罵。

在這樣的指責出現前,米家血壓計的產品經理對這兩個按鈕一定是得意的,現在,米家iHealth血壓計的官方頁面上,「測壓全程僅需按鍵一次」依然被當做一個重要賣點高亮顯示。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2.35.10 PM

我相信這款產品的購買者大多是送給父母的年輕人,對數碼產品不熟悉的老人也一定喜歡簡單的設置。但是,如果滿足「大多數人」需求的代價是傷害「一部分人」,那用戶體驗的說服力就下降了很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兩個可能,一是米家的產品經理沒有考慮到單親家庭。這並不奇怪,單親家庭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被漠視的狀態。例如,按照相關政策,非婚生子女上戶口都是一個難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單親」這個屬性又總是會被社會輿論視為「異類」。沒有?那想一想你身邊有沒有聽過到類似「他雖然出身單親家庭,但性格一點都不孤僻」的句式。

一部分單親家庭的孩子會接受這種漠視和偏見,他們承認自己的不幸,並在獲得世俗的成功後「痛陳革命史」。你看,偏見確實可能成為奮鬥的動力,但它也讓人變得不那麼可愛了。當然,我相信還有更多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除了一些客觀的不便(比如開家長會時爸爸或媽媽時間錯不開),他們不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更不願意接受異樣的眼光,不管目光裡是偏見還是同情。

過去,這群人或許會因為種種原因選擇沉默,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並能夠表達自己,小玉wang 就是一個選擇不沉默的人。米家血壓計的產品經理不用覺得委屈,這是來自用戶的合理的呼聲。

還有一種可能,米家的產品經理在開發產品時就聽到了這種聲音,但出於商業考量,沒有做出相應的修改。看起來這是一種無可指摘的行為,尤其在反情懷、反政治正確的輿論背景下,我們會嘲笑蘋果推出6 種膚色、15 種家庭組合的Emoji;吐槽Facebook 設置的56 種非傳統性別選項;不理解亞馬遜移除網站玩具頁面上的「男孩」、「女孩」分類。

過於強調「政治正確」可能會讓我們罔顧事實,它造成的自我審查也會直接抑制一些有意義的社會討論。但是,如果一種商業行為確實冒犯了一部分人,且僅僅因為這部分人的數量很少或者他們沒有說話就繼續我行我素,那糾正這種行為就不是為了「政治正確」,而是「正確」。

「只能說樓主智商堪憂。」小玉wang 的微博下,仍然還有這樣的評論。所以我建議,除了產品經理,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提高自己的修養,把一些常識牢記在心中。

(本文經合作夥伴Pingwest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小米的產品又被罵了,它犯了什麼錯很多自我感覺良好的產品經理都不知道〉。)

你認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有什麼必備特質?TechOrange 歡迎讀者投稿,把你對產品經理的意見、職業的酸甜苦辣通通講出來!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

1. 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姓名(刊登可用筆名,但請同時提供真實姓名)、背景(已就業者請提供所任職產業,學生請提供就讀科系),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

2. 稿件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並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後再行刊登。

前中國工商銀行行長:互聯網金融不必怕創新,只需控制好「試錯成本」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2 at 3.03.49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同樣在談Fintech革新,金管會前陣子提出的十大革新,聽起來就還好,沒有從政策面著想去思考一個國家未來的金融創新發展。反觀中國,這位前工商銀行行長講出來的話,就顯得特別有高度。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兩國差異。本文內容為原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在第六屆上海新金融年會暨第三屆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的發言。以下為作者演講全文。(責任編輯鄒昀倢)

正文:

任何一項文明的進步都是在不斷試錯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這是一種規律。互聯網金融也一定會遵循這個規律。正因為存在著這樣的規律,在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和成長過程中,發生一些波折和問題也許就是難以避免的,我們不能因此去否定了創新,阻礙了進步。但關鍵是一定要控制好試錯成本,不能讓其超出社會可承受的範圍。目前正在進行的關於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專項整治,就是為了防止在互聯網金融業發展過程中所可能發生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實際上這就是對試錯成本的一種控制。

  • 政府不是不能犯錯,但「即時吸取教訓」

要減少試錯成本,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出現問題後要及時地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否則在不經意間就會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幾次。前一階段互聯網金融業發生了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在互聯網借貸和理財業務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平台,甚至有一定數量的公司跑路了。對於其中蓄謀欺詐和涉嫌犯罪的公司及人員當然應由司法部門去依法處理,但我認為其中也有一些人最初也許並無甚麼主觀惡意,當時他們就是以為自己站在了風口,以為自己真的是可以隨風起飛了,他們的思想方法出現了偏差。

他們把對金融規律的漠視及悖離當成了開拓和創新,他們把忽悠及鼓吹當成了營銷和宣傳。如果說在當下,對於一些急於追求「成功」的年青人來說,這裡面還有些許可以理解的因素的話,那麼對於我們有關方面、有關部門,對於一些專家學者包括一些媒體來說,也許需要總結反思的東西應該更多。

現在值得關注的是,我們在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似乎仍然還沒有完全改掉那種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例如關於Fintech的問題。互聯網金融的提法和Fintech的叫法究竟有什麼聯繫和區別?現在也許是互聯網金融的形象和信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名化影響,我們一些人就不約而同開始用「金融科技」來代替「互聯網金融」了,希望能夠通過這種說法的改變來實現與原有問題的切割。

  • 多新潮的名詞不是重點,重點在求金融產業發展的本質

我認為這既無必要也無實際意義。其實「互聯網金融」這個名詞在我國已經廣為人知,在一定程度上它有通俗易懂的特點,而且對於它的內涵定義也已有了權威的規範的說法(有關部門的文件中明確「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我們大可不必因為在發展過程中出了一些問題就去改名換姓,也不必去咬文嚼字地死摳什麼互聯網金融的落腳是金融,Fintech的落腳是科技等等,關鍵是我們一定要摒棄那種莫名的對於新名詞的追崇心理,不能一味地追時髦、趕風頭,要注意透過表像看內容,看事情的本質。無論叫什麼名稱,只要是從事金融業務,就要按現行的金融從業規則辦,就要接受必要的金融監管。如果還是在名詞概念上兜圈子,那不利於總結經驗教訓,也不利於控制和減少發展過程中的試錯成本。

再比如區塊鏈,這個話題近來已經越來越熱。從區塊鏈目前的發展情況看,它確實有可能使得互聯網的功能從信息傳遞轉化為價值傳遞。如果真能順利地實現這一轉化,它對人們經濟生活、金融生活乃至社會生活將帶來遠比當下一般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更加巨大的影響和改變。正因為如此,一些國家的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都開始投入相當精力來研究區塊鏈問題,都在探索未來金融市場有沒有可能完全建立在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

全球不少大型金融機構已經提出了不少有關區塊鏈技術的專利申請。國際上的一些銀行在去年已經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技術聯盟,這些銀行希望能一起編制出一個適用於銀行業的開源、通用的「共享賬本」,用於今後金融機構間的交易及其資產登記和清算等等。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已專門成立了關於區塊鏈的研究工作組,中央銀行也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據透露,人民銀行已在組織力量進行數字化貨幣的研究。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儘管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還未真正起步,但區塊鏈概念目前已從金融領域開始向社會生活的其它領域延伸,例如用於慈善捐贈和醫療服務等等。市場上也有不少人正爭相投資於涉及區塊鏈概念的相關公司。不少宣稱是搞區塊鏈的公司動輒宣布自己已完成幾輪融資,估值已達到多少多少。

面對這樣的情勢,值得高興的是我國的創新活力看來並不遜於一些發達國家,市場的力量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強大。值得擔憂的是,我們對區塊鏈的認識有沒有可能像幾年前對互聯網金融一樣再次陷入一種片面性、絕對化的誤區,從而在發展過程中增加更多無謂的試錯成本。如真是那樣,對區塊鏈的健康發展將是有害而無益的。

執政者應思考,區塊鏈這類的新技術是否有辦法規範

例如,我們現在常說區塊鏈的最大特點是去中心化。誠然理想化的區塊鏈系統是由許許多多節點組成的點與點的網絡結構,它似乎既不需要中心化的硬件設備也不需要任何管理它的機構。但是相關區塊鏈的技術標準、交易指令格式,以及涉及到金融活動實名要求所帶來的區塊鏈交易參與方的身份認證和准入許可,是否還需要有一種「中心化」或「類中心化」的機構去製定和規範呢?R3目前形成的這種金融機構間的技術聯盟算不算是一種「類中心化」機構呢?這些問題似乎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和釐清。簡單地宣稱去中心化是不是或多或少存在著一種既想從事金融活動,又不願意接受金融監管的傾向呢?

還比如,我們現在常說區塊鏈的一大長處在於任何活動痕蹟的均可追溯並不可篡改。這主要說的是區塊鏈交易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參與R3工作並專門負責向媒體和公眾解釋這一區塊鏈技術聯盟的Charley Cooper先生直言不諱的說:「比特幣強硬派說安全性不可能崩潰,可是我這麼久都沒發現任何不能崩潰的東西」。

我認為Cooper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否則就無法解釋一些比特幣平台為什麼會垮台,就無法解釋曾創造了耀眼業績的眾籌區塊鏈項目為什麼也會遭到黑客攻擊,從而發生了具有重大影響的「The DAO」事件。我們應該注意到儘管區塊鏈技術從概率上看發生篡改記錄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如果發生強力的集團性行為,尤其在一些私有鏈中是否有可能發生也還需要觀察),但如果區塊鏈中一些交易的邏輯規則事先就存在著有意無意的漏洞,那面臨的安全性挑戰就是巨大的。

再比如,我們常說由於通過區塊鏈進行支付是由交易雙方直接完成的,跳過了以往所必須的中間環節,因而它的效率將獲得非常大的提高。但我們也需要注意到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目前的區塊鏈技術水平還要有幾個數量級的提升才行。比如狹義的區塊鏈全網播報耗時很長,每秒只能處理個位數的交易,而傳統金融機構每秒的交易量往往多達幾千筆。據了解,目前最大的區塊鏈比特幣網絡日均交易量也僅20餘萬筆,甚至還出現了一筆交易經過了十幾小時才予確認的情況,而一家大銀行的日均交易量往往超過1億筆。

我之所以講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否認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性,也並不是否認其有關技術一定會不斷有所突破和改進,更不是反對對它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而只是希望在推動區塊鏈發展的過程中,要保持清醒的科學的認識,力戒浮躁,要堅持兩分法,避免片面性。美國著名的IT研究顧問諮詢公司Gartner的一份報告指出,「一種區塊鏈狂熱傳染病已經侵入了金融服務行業」,報告還指出投資者在製定未來兩年的投資方案時,「可能要允許區塊鏈項目出現90%的失敗率」。這些判斷值得我們思考。

總之,金融的進步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試錯的過程,但由於金融業具有巨大的風險外溢效應,其試錯成本更要嚴格把控。從互聯網金融到Fintech,從大數據到區塊鏈,伴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金融創新會日益加快,金融產品也會日趨複雜。在可預見的未來,各種新名詞、新概念也必然會更多的出現,如何堅持辯證的看待事物,如何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質,如何做到避虛就實是減少金融創新試錯成本的關鍵所在,也是互聯網金融、區塊鏈技術健康發展的基礎所在。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原中國工商銀行行長:互聯網金融發展需控制好“試錯成本”〉。)

【投稿】台灣公股行庫瘋狂出包,財政部處理方式:工作辛苦了先加薪吧:)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我覺得公股行庫、政府單位有個問題,出事犯錯了,不是修正問題、溝通,而是先說「我們也是很委屈、很辛苦在工作」。欸,這沒邏輯啊,誰不辛苦工作呢?公股行庫出包不斷,在面對檢討聲浪與產業革新需求的雙邊壓力下,該怎麼展現出一個「高度、成熟度」來面對問題,我覺得是那些主事者們該思考的問題。(責任編輯鄒昀倢)

公股行庫今(2016)年上半年狀況連連,這已經不是新聞了。先前在報橘就已經看到公股行庫上半年的出包記錄,從盜領、超貸、假美金、違法冒貸。大多數民眾難以想像這些案件會發生在被外界認為是風險較低、營運較穩健的公股行庫。然而,即便過去真是如此,近年來公股行庫已非同日可與,已無法和民營銀行相互競爭,差距越來越大。

民營銀行的經營上,信用卡和個金網銀的表現可看出積極的態度,越來越受已全面電子化作業的企業青睞。而公股行庫守舊和保守的經營策略,越來越讓民眾詬病。常看PTT相關版面如BankSerivce的讀者,都可以知道裡面對公股行庫的抱怨有多多。公股行庫的市佔率逐漸萎縮,只能死守中小企業貸款的舊有的版圖。但在民營銀行積極進入中小企業放貸市場時,若連這塊領域都能被拿下,那必須沉重的說,公股行庫存在的意義究竟還剩什麼?

據報導,7月30日遭爆近年最大的詐貸案。鼎興貿易公司負責人何宗英,涉嫌自2013年至今,以偽造的不實合約、交易發票,向一銀、彰銀、華銀、板信等13家金融機構詐貸逾18億,另以相同手法向民間融資公司借款逾13億,不法金額總計逾31億元。假交易詐貸爽撈31億 牙材商鼎興負責人等9人遭約談

  • 只要有出包,就有公股銀行的蹤影

如此一來,公股行庫出包就得再記上一筆。幾乎可說,上半年的所有出自銀行的重大事件,公股行庫皆無役不與。看來要救台灣的銀行,只有請出王牌銀行員半澤以加倍奉還追回貸款了。金管會也終於烙出重話,要求所有銀行專案報告,檢討內控是否出問題,甚至不排除祭出處分。這證明,公股行庫就是在中小企業的放貸融資也全面棄守。請問公股管理者財政部和主管機關金管會,真的有想好好解決這半年來的眾多問題嗎?還是認為大多數民眾不關心、不在乎,所以就可以忽悠人民?真當大家都沒再看新聞就是了。

更令人火大的是,依照今年這些事件所顯示公股行庫表現遠劣於民營銀行的情況下,政府早應介入整頓:調查各銀行總行及分行的營業狀況,解聘操守不佳和績效不良的老屁股員工。沒想到更好笑的是,財政部長許虞哲居然宣布要為公股行庫員工加薪3.5%,其中彰銀更可回溯自今年4月1日起算。(財長說話了 要公股行庫帶頭加薪

  • 公股銀行帶頭加薪,好好我也想要

沒有錯,你沒看錯,出了如此多問題財政部不先檢討,居然是先加薪,真的很想對他們擺出一張WTF的臉。雖然加薪源自希望帶動改善民間勞動環境,但國營事業表現比公股行庫好的比比皆是,要用台灣人的納稅金給他們加薪,難道沒有更好的選擇嗎?更不用說公股行庫並無淘汰機制,考進去幾乎就是鐵飯碗。道理何在?可以接受表現脫線、出包不斷卻又可以加薪嗎?有看過哪間民營銀行出了大包還加薪的嗎?早就被開除資遣了啦!沒有開除也早被懲處了!

相比之下,在國家宣布財政困難的被要求共體時艱的公務員卻已經是第六年宣布不調漲薪水了(政院拍板 明年軍公教不加薪),公股銀行卻時常加薪,更加讓人猜不透政府是以何種標準判斷加不加薪與否的決策。

要解決公股行庫績效不彰卻又可盲目加薪的作法,便是請關心國家財政的民眾多分一點注意力在公股行庫上。應找出績效差銀行名單,進行重整和調整營運模式。行員也該認知到並非考進去就能因循苟且的做事領死薪水、等加薪。這樣才不會發生「有賺自己分,有賠人民虧」的現象。也希望大家多多關心,這樣相對不引人注目的國家財政和銀行問題!

(本文經投稿作者陳奐之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公股行庫風波不斷,財政部還不顧現實加薪加到爽!〉,圖片來源:giphy。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你認為公股行庫該怎麼改進,才能革新發展需求?TechOrange 歡迎讀者投稿,把你的意見通通講出來!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

1. 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姓名(刊登可用筆名,但請同時提供真實姓名)、背景(已就業者請提供所任職產業,學生請提供就讀科系),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

2. 稿件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並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後再行刊登。

 


「老闆在台耀武揚威,到中國縮頭烏龜」──因為中國員工敢要求加薪,台灣人不敢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3 at 11.38.24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最近台灣因為「一例一休」的問題,資方與勞方吵得很嚴重。老闆們喊說要撤出台灣喊很久了,但撤出台灣要去哪裡呢?中國的勞工意識更強,要加薪是更直白的;東南亞各國的勞工也不是如同刻板印象裡,這麼好欺負。那這些老闆們,到底能在哪找到聽話溫順的員工呢?大概也只有台灣人會被這樣欺負了。(嘆氣)(責任編輯鄒昀倢)

「主管您好,來廠已半年,請給我加薪吧,謝謝。」第一次帶領陸籍新進助理,就被她如此直白的留言給嚇傻了。

幾年下來,陸續遇到一些同樣直接表達加薪意見的陸籍員工,無論是任職已久、或是剛到 3 個月,只要遇到好機會就大方的向主管爭取薪資,完全顛覆了我在台灣養成,對於薪資或職務升遷等敏感議題,應該謙虛、低調、不好意思提及的想法。

除了大方的主動要求調薪以外,大陸員工對於不公平的待遇,反應更為積極。下面談談我在海外公司遇到有關薪資處理上的過程。

一般員工剛進公司時,就會接收到老闆或主管告知的工作範圍和薪資條件,允諾之後才會開始上班。而通常會鼓起勇氣告知老闆爭取加薪,不外乎就是原本的薪資沒變,而工作量增加了、工作時間變長了,再來就是跟同事互相比較,心裡委屈不平衡,再加上沒有合理制度,對公司薪資的政策一無所知,才會主動爭取。

以往在台灣公司裡,薪資沒有制度規則,進公司面試時,薪資就像菜市場賣肉喊價一樣,但起薪訂了,什麼時候固定調薪?年終領多少?升遷會領多少?好像都有如《哈利波特》裡的佛地魔──大家不能說的禁忌話題一樣。

台灣人比較客氣,沒有給台灣的老闆多幾次像大陸員工這樣的加薪宣告,老闆多半不理解或忽視員工薪資情況,往往能不調整就不調整。

而我觀察,早年海外中小型工廠老闆不太管海外下屬的薪資,所以海外公司直接給予幾位不同部門的台籍主管權力,可因應管理情況調整下屬的薪資。但薪資並沒有明訂規則,所以部門的員工就得依據歸屬主管的意願,決定員工的薪資福利。

  • 不加薪就「急辭」 逼得老闆明訂規章

台灣人相對注重隱私,大多不會隨意去問同事的薪資,但到大陸可不一樣,多數人是離鄉背井出外打工,私底下都會大方討論、較量一番,所以不患寡患不均,只要一比較到哪個部門的薪資比較高,爭取加薪的聲音就會開始擴散到其他部門。

通常受命負責薪資事務的台籍主管,受到台灣老闆的影響,基本上員工的薪水能不調就不調。但大陸員工對於爭取加薪非常積極,尤其時常遇到大陸員工只要對薪資不滿意,隔天就會吵著要「急辭」,連交接都等不及就想馬上離開。而當年因為中國大陸取代性高的工作職務處處有,尤其在群聚的工業區中,每個工廠都會拉著大紅布條招工,所以員工不怕沒工作機會。

我就剛好遇到某個台籍部門菜鳥主管,因為對工作不夠了解、公司也沒有要求該部門建立 SOP 機制,所以一遇到有員工來要求加薪,加上放話馬上要離職,這位主管擔心員工離開工作,本身無法接替處理,就馬上調薪。

但其他部門卻沒有調薪,結果便造成職員間的薪資差距越來越高。不同部門員工互相知道薪資情況後,未被調薪的同事因為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人員憤而離開,工作開始異動產生交接斷層,越資深的員工離開,越嚴重影響公司的營運。

而這樣的事情接連發生了好幾次,在屢次發生員工離職工作停擺的情況後,公司不得不導入可公開依循的薪資管理制度,讓每個不同的職等職級職務別都有一定的規範金額,不再讓老闆或主管可以隨意調薪或是長期凍薪,並且公開說明讓所有員工理解這套制度,讓人資部門遵照運作,統一進行年度評核及固定調薪制度,才解決了多年如同賣肉喊價的情況。

  • 台灣人用「辭呈」拚調薪,中國政府用「公文」逼你調

反觀台籍員工通常不敢要求加薪,一般人在遲遲等不到公司加薪憤而離開,即使老闆願意加薪予以慰留,通常也已經累積了許多工作上的不滿和負面情緒。又或者,老闆不但不慰留,還順水推舟再找一個低薪的員工入職。

關於薪資,我相信現在還有多數的公司並沒有合理、公開透明的制度,恐怕連不少當主管的進到公司數十年,也不知道公司的薪水是怎麼審訂的。資深主管本身都是老闆喊價確認就招聘入職了,當遇到了員工喊薪資不公平的情況,自然也不知如何處理。

除了個人爭取加薪,大陸政府對於提高勞工薪資有相當強的執行力,甚至也在媒體大力放送,例如江蘇省公司員工的基本底薪,當地政府從 2010 年 2 月 850 元(約台幣 4,250 元)強迫每年企業必須逐年調整到 2016 年 1 月 1,820 元(約台幣 9,100 元),一年固定發給公司一次公文強迫執行,6 年來調整了近台幣 5,000 元的幅度。

有些台灣老闆就用台灣經營心態思考,反正我台灣員工用 24,000 聘請,只要政府的基本薪資沒有超過這個 24,000,我就不需要跟著政府調整,大陸也比照辦理就可以了。

但其實錯了,只要政府公文一發,全數員工無論每月實際薪資是否有超過基本薪資,都一定得依照比例調整,例如 2010 年進到公司領 3,000 元薪資的員工,在公司 6 年都未調薪的情況下,他待到 2016 年就可領 3,970 元。如果不調整,員工就會集體到勞動局申訴,或是開始想盡辦法找公司麻煩、向公司抗議,公司就因此承受更多的經營壓力,不得不配合。

所以一邊是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是大陸在地企業人才競爭及員工爭取薪資的意識,相輔相成將平均薪資逐步拉升。相信不久之後,大陸的整體薪資水平即將超越台灣的薪資水準。眼睜睜看著多年來中國薪資的上揚,何時台灣才能展現要求企業即刻調薪的魄力,改變台灣低薪的窘境?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主管您好,請給我加薪」──台灣員工的「禁忌話題」,這裡可沒人在客氣。)

《延伸閱讀》
國情不同,美德不同──謙虛忍讓委婉,在美國職場完全行不通
拿「忠誠」要求員工?老闆、主管們,別鬧了好嗎?

台灣的職場文化還有哪些應該革新的弊病?TechOrange 歡迎讀者投稿,把你的意見通通講出來!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

1. 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姓名(刊登可用筆名,但請同時提供真實姓名)、背景(已就業者請提供所任職產業,學生請提供就讀科系),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

2. 稿件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並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後再行刊登。

台灣人談物聯網就是一陣高潮,高潮之後還是一陣寂寥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3 at 12.37.50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看各家電子大廠談物聯網,去年談的是物體連上網就=物聯網,今年是所有大的小的都開始喊起「智慧聯網」。說實在,大方向來講不能說錯得太離譜,但永遠從產品面上開始思考,不擺脫硬體廠傳統思維。台灣真的要擔心,物聯網還是淪於口號變成「誤聯網」,在激情過後仍然在原地打轉。(責任編輯鄒昀倢)

今天懂灣灣去了一個場子,這個場子是知名媒體辦的高峰論壇,其實不便宜,一張票要花2980元,可以吃一頓挺好的晚餐。

今天一開場,被請來賣書的白宮科技顧問就說了,如果在物聯網熱潮下,如果台灣是一檔股票,他一定會買;另一個在VCR中出現的知名作家說,台灣資通訊產業累積的基礎,在物聯網時代將會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還有一個主辦單位稱為「法國首席物聯網創業家」的來賓說,台灣在資通訊硬體生產的優勢,是重要的合作夥伴。

結束之後,同行的朋友幽幽的說:「這些美國人都好懂得怎麽讓台灣人高潮喔」。

真的,這的確是一個會讓台灣人集體高潮的場子。因為,可以聽到這些來頭不小的外國人說台灣好棒、說台灣在物聯網會是大咖,「物聯網」這三個字,準準的打到台灣的G點(當然也可以是打別的東西),這不高潮,怎麽行。(嗯,我想會讀TWicic懂灣灣的朋友,應該都滿十八歲了吧。)

懂灣灣一直以為經過前一段時間的討論之後,台灣已經越來越能理解物聯網到底是怎麽回事。

畢竟已經有越來越多台灣電子業的人會說:「物聯網的重點在於應用服務、在營運模式」;也有人開始說:「現在不要再講物聯網了,要講智聯網」,不只是裝置連網,而是連網之後可以提供什麽服務。

這樣的轉變是好的,大方向也是對的。

只不過,如果真的大家都懂了物聯網是怎麽回事、知道台灣現在面對的是什麽樣的問題,那麽,聽到今天這些外國來賓講的話,會是一陣高潮?還是一身冷汗?

只是,在今天的這個場子上,不論是外國人看台灣、台灣人談自己,講來講去,都還是在講資通訊硬體生產製造基礎,都還是在講產品。

提到營運模式轉型,來自法國的物聯網創業家說,他們的營運模式是一年一個感應器收1塊美金,就有人提問,這麽低的價格,要跟台灣廠商合作,廠商要怎麽賺錢?這位創業家說:台灣廠商可以生產產品銷售、然後與服務商分潤拆帳。

說實在話,我坐在那裡,只覺得一陣發暈,上面坐著可都是台灣電子業界的大老闆,這位號稱是「物聯網創業家」的人,說的是要台灣繼續幫他做代工嗎?他是這個意思嗎?

而接著,在場有電子業老闆大聲疾呼:「從ICT到IoT,台灣只有一步之遙」。

這位老闆引用的說法是上週簡立峰在一場演講中提到的:「台灣使用者是全球使用手機時間最長的地區,台灣孩子在線上游戲上花的時間也最長,台灣遊戲市場更是全球前5大市場,這是很難想像的,所以,這些看起來似乎是劣勢,但台灣是有機會把這些轉換成優勢,因為不可否認的是,台灣新世代是同時最了解大陸與美國兩大全球網路強國服務的族群。」

如果這位老闆有認真把簡立峰的演講聽完看完,他就會知道,簡立峰在演講裡同時也提到:「在手機時代、在App時代,台灣在新服務都缺席,但在物聯網時代,台灣必須要記取之前的教訓,要找出發展新服務的機會,這可能會比網、比物更重要,必須要提醒的是,不要把IT當成IoT,也不要把IoT當成IT,更不要以為連上網就算是物聯網。」

「不要把IT當成IoT,也不要把IoT當成IT」,這句話才是重點。

所以,如果要說「從ICT到IoT,台灣只有一步之遙」,那麽這一步,可能比我們任何人想的都要更大步,大到可能要需要夸父再世,才能跨得過去。

對於物聯網,台灣其實已經慢慢走出之前那種「物聯網雞湯塊」的迷思,也就是之前懂灣灣談過的,就是把物聯網當成雞湯塊,好像什麽東西放進物聯網,就會清水變雞湯,像是工業自動化加上物聯網就成了工業4.0。

但走出迷思,朝著物聯網前進,台灣準備好面對現實了嗎?

思科在今年的Cisco Live大會上面說:「It’s not about the internet, it’s about the Things」,但請注意,思科口中的「Things」,講的不是硬體的「Things」,而是一套演化的理論,「Thing」的演化,從「Things」、「Smart Things」、「Smart Connected Things」、「Connected Services」。

思科要強調的「Things」,是從「物」到「服務」的演化,而這其實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概念。

被思科以14億美元收購的物聯網平台公司Jasper創辦人,用了一個很奇妙的例子來解釋「Connected Service」—蘋果的iPod,他認為,iPod就是一個完美、完全符合物聯網Connected Service的例子。

iPod是多久以前就有了,大概十五年前吧。當年iTunes、iPod的出現,也曾經激發很多台灣電子業的熱情,那時談的不是物聯網,而是硬體必須要有軟體加值、必須加上服務。

一樣的概念,走到今日,只是把軟體加值,換成了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但十五年前,台灣為何沒有走上這條路?為何沒有看到了機會、卻沒有順勢轉型成功?

這問題的答案,其實沒有那麽難懂,只是做起來很難,所以沒有人去做,大家回頭還是去做好做的事,賺容易賺的錢、即使沒有以前賺得多。

台灣現在不講物聯網,講智聯網,這是好事,但智聯網需要什麽支撐?不靠硬體,但卻更要靠硬裡子的技術能力,不論是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演算法,都是硬到不行的硬道理。

今天在場子上,有位老闆談到Amazon的成功(其實他一直都不算不成功,只是開始賺大錢了,就突然被說很成功了),講的是Echo,說Amazon從做電子商務到變成做智慧家庭,所以他成功了。

但知根知底的人都知道,Amazon的成功是一脈相承的,電子商務、AWS、Echo,這些都只是表面,背後支撐Amazon的技術底蘊,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否則,你覺得Echo的Alexa是哪來的?如果沒有AWS會有AWS IoT平台嗎?如果沒有Amazon電子商務平台,你覺得會有AWS嗎?

講到這裡,懂灣灣突然覺得,從物聯網到智聯網,嗯,「應用服務」該不會是下一個雞湯塊吧?

(本文經原作者TWicic懂灣灣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物聯網是一陣高潮?還是一身冷汗?— 台灣電子業今天看什麼?20160802〉。)

Screen Shot 2016-08-03 at 12.54.40 PM

你認為台灣的物聯網發展方向應該往哪走?TechOrange 歡迎讀者投稿,把你的意見通通講出來!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

1. 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姓名(刊登可用筆名,但請同時提供真實姓名)、背景(已就業者請提供所任職產業,學生請提供就讀科系),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

2. 稿件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並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後再行刊登。

【同業只有被普渡的份】全聯社群行銷有多強?用最少貼文量引爆最狂擴散!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3 at 4.27.51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只有全聯可以超越全聯,這麼狂的社群行銷,他們到底小編是多麽訓練有素?我也好想學。(責任編輯鄒昀倢)

長期關注社群行銷動態的朋友們,一定有聽過「 全聯福利中心小編」的威名。團結一塊肌啤酒節農民曆衛生紙狂到不行的中元企劃⋯皆在社群引起大量討論。相信無論你是關注通路業、還是關注社群行銷的朋友,應該跟我一樣在心中浮現了這個問題:傳說級的全聯小編,究竟有多強?

為了知道這個答案,我們利用QSearch比較近一個月(2016/7/1~8/2)7家主要超市、量販與CVS通路(全聯、7-11、全家、萊爾富、家樂福、大潤發、愛買,各自Facebook粉絲專頁的社群聲量 (註1))橫軸為粉絲數、縱軸為發文量、圓圈大小越大則代表互動分數越高 (註2)。

7大通路社群的粉絲數、發文量與互動分數
7大通路社群的粉絲數、發文量與互動分數

從上圖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只依靠自己的粉絲專頁拳拳到肉的對抗,90萬粉絲的全聯,造成的互動雖然可以輾壓其他量販店,甚至險勝了有140萬粉絲的全家,但在小七240萬粉絲的強大社群面前,也只能光榮惜敗。然而全聯依靠強大的內容,以最少的發文數(平均一天僅1.6篇文)取得大量互動,非常值得肯定。

相對的,愛買的互動數量則是靠著大量地發文堆積(看看上圖那精美的離群值),平均一天發17.5篇文!⋯堪稱通路業最血汗的小編,請一起為愛買小編默哀5秒鐘。至於大潤發,就算在實體通路的表現有競爭力,但在社群操作上已被對手們甩了好幾個街區。

  • 小編燒腦一頭熱,不如一隻蛋黃哥?

哀傷的是,雖然我非常推崇用心思考切入點的社群內容,但不難發現「抽獎旅鼠型的貼文」仍然在通路型社群造成最多的互動,這也是7-11、全家除了粉絲數多之外,另一個能維持大量互動的原因。

七月此7個通路粉絲專頁表現最佳的貼文 (註3),前四名皆是此類型,冠軍是全家在7/6進行的「蛋黃哥大車隊」,共造成個3.7萬個讚、7000多次分享,容我叫蛋黃一聲大哥。 什麼叫「抽獎旅鼠」?全家、7-11不少熱門貼文,其實網友根本不會因為留言或分享抽到任何東西,但因為一開始有人留言,所有人就盲目複製貼上了!⋯簡直是社群的旅鼠效應。然而,我們該思考的是:這樣的旅鼠貼文,真的能增進目標客群對於該通路的品牌好感、促成該通路的業績成長嗎?

2016/7/1~8/2 通路社群的十大熱門貼文
2016/7/1~8/2 通路社群的十大熱門貼文
  • 隱藏的真正力量!全聯做到了什麼?

或許為了「單篇貼文的成效」,我們可以依靠著抽獎活動造成更多的互動。然而,要讓更多消費者記得你的品牌、討論你的品牌,我們必須把「自有社群外的討論聲量」考慮進來,而這也正是全聯強大的原因。

沒錯,全聯真正強大的是:它的內容可以走出全聯自己的社群,它的廣告、貼文會在群眾、意見領袖、媒體社群中被分享、被討論。 這影響力有多大,從對超市和量販通路一整年最重要檔期之一的「中元大檔」這一週的數據就能看出來。透過QSearch我們整理出所有討論到「量販/超市通路 + 中元」的粉絲專頁貼文聲量。

 

超市、量販店中元社群聲量

全聯中元「為看不見的朋友們,存好心備好料」企劃 ,造成了蘋果日報、東森新聞、PTT八卦粉絲團、Yahoo奇摩新聞⋯甚至意見領袖聶永真的分享,並在不同的社群中造成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這一週內,全聯自身跟中元相關的發文不過才5篇,最後卻造成額外216篇的相關討論!無論全聯是否主動布局這些媒體曝光,全聯的內容的確引起廣大迴響。這些在外部社群造成的聲量總合,遠超過全聯粉絲專頁本身的力量。 有些產業或品牌非常適合這樣有「大局觀」的社群操作:聲量不見得一定要完全發生在自己的社群,而是思考怎麼讓自己在整個社群大環境中造成最大聲量。這些擴散都能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對品牌的強烈印象,價值最終還是會回到品牌本身。

  • 全聯社群近三波操作皆有被新聞媒體擴散
    全聯社群近三波操作皆有被新聞媒體擴散

    最會搞鬼!全聯中元企劃襲捲江湖的秘密?

從7/29全聯上中元「看不見的朋友」影片,到8/1 公開了延續上支影片的RIP互動式網頁,這一氣呵成的操作,絕對不是「我拍了電視廣告,然後把它放到網路上」這樣的落伍觀念。全聯與操刀的奧美團隊打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支作品,將會透過社群以規劃好的方式引爆」。那麼,關鍵是什麼?

你必須融入社群、瞭解社群,針對社群上的目標客群「打造內容」。

而不是將線下的行銷手法、或其他平台的素材,原封不動搬移到社群上。品牌在操作社群時最容易犯下的錯誤就是:只考慮到「我想要跟目標客群講什麼訊息」,而沒有考慮「目標客群在社群上尋求什麼樣貌的資訊」。全聯在內容切入點的規劃、內容素材的準備、小編與網友們互動的細膩度,展現了「讓社群成為品牌重要火力輸出」的覺悟。而你的品牌呢?是否已經有針對社群打造內容了呢?

雖然落落長,但通路的故事可是說不完的…

各大連鎖通路雖然絕大多數已開始經營自己的電商,但實際業績仍然是以實體店面為大宗。「線上社群」的經營或許目前不見得能驗證對於業績的貢獻,但用心經營社群對品牌絕對是加分、加分、加加分。以上簡單的分析跟大家分享,但這並不能代表我們已經看透了臺灣通路社群的全貌,還有更多切入角度和值得討論的主題等我們去思考。而且可別忘了,臺灣通路的社群還有屈臣氏、康是美⋯等隱藏魔王呢!饒了我吧,下次有機會再跟各位分享。

哈囉!我是陳思傑 (Szu-Chieh Jesse Chen),現為 臺灣吧 - Taiwan Bar行銷總監、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 客家小吵 Hakka Fighter創作者,任何建議與想法都歡迎,一起切磋討論社群與行銷吧!

特別感謝 QSearch (App)全力支援並給予諸多建議,以及社群八奇之首 Ryan Hong協助圖片製作!

備註:

註1、可惜的是,好市多在臺灣尚未有官方粉絲專頁,不然分析通路肯定不能錯過好市多這一方之霸。
註2、「互動分數」是QSearch根據讚、留言、分享等互動指標加權計算後得出。
註3、「熱門貼文」是利用QSearch列出互動分數的前十名。

全聯福利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xmartchannel

7-ELEVEN https://www.facebook.com/711open

全家FamilyMart https://www.facebook.com/FamilyMart

萊爾富超商Hi-Life https://www.facebook.com/hihilife

家樂福 Carrefour Taiwan https://www.facebook.com/carrefour.tw

大潤發 RT-Mart https://www.facebook.com/rtmart888

愛買a.mart https://www.facebook.com/justamart

(本文經原作者陳思傑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全聯小編究竟有多強?臺灣通路業的社群修羅場!〉。)

  • 延伸閱讀>>

【我靠啤酒練出好大一塊肌】靠無厘頭網路行銷,全聯變身台灣最潮超市

【洪士灝教授】台灣若要看見大未來,請投注心力在專業人才培育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3 at 5.06.33 PM【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遠見雜誌》30週年特別舉辦盛大論壇活動,邀請白宮科技創新顧問Alec Ross、以色列創投Nimrod Kozlovski、法國物聯網創業家Ludovic Le Moan共同來分享產業觀點與趨勢。這些國外的經驗,要如何真的被台灣化用?(責任編輯鄒昀倢)

今天參加遠見辦的「看見大未來」國際大師論壇,講者的口才都不錯,真所謂遠來和尚會唸經。上午美國人Alec Ross談新時代的科技產業,下午法國人Ludovic Le Moan談物聯網服務、以色列人Nimrod Kozlovski談以色列的新創文化。全場三千個座位,開場前十五分鐘最前面四分之三的位置都坐滿了,我看到後面有很多年輕人參加,應該是相當關心台灣的產業未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三位演講人都不吝送高帽子給台灣戴,稱讚台灣過去在ICT (資通訊科技)產業的成功,期待台灣在IOT (物聯網)時代的成功,甚至說,如果台灣是支股票,一定會買進。主辦單位邀請來的本地與談人士也不遑多讓,相當樂觀,說ICT和IOT只差一個字,一定轉得過去。

我想,股票逢低買進,裡所當然。台灣是否已經低到不能再低,能否觸底反彈? 這就見仁見智了。人家隨口講講願景,也不是真有這支股票,不需要負甚麼責任,但我們身在其中,冷暖自知。我想,如果在此低潮時期,台灣能夠有所覺知,設法解決關鍵問題的話,那的確是有機會的。

剛巧遇到一位在某大科技公司擔任主管的臉書朋友,中場休息時間請我吃中飯,想多了解台灣的關鍵問題,以及如何從教育文化著手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都很樂觀,認為台灣還有機會,否則也不必浪費時間來談這些。

這位臉書朋友與我第一次見面,他是台大電機系大我八屆的學長,美國柏克萊大學博士,長期在美國矽谷工作,但最近幾乎都待在台灣。他說,這家公司雖然賺錢,但是大多數員工並不快樂,他想找出方法來改變工作文化,即便不能普及感染到這家大公司根深蒂固的代工思維,但改變多少算多少,希望這些改變過的人能夠出去幫到其他公司。

我很佩服學長的見識和氣度,這可說是我這一整天最大的收穫。其實這位學長已經默默做了不少事情,包括上臉書了解問題,擔責任給底下員工更大的探索和學習機會,串聯一些民間的線上教育平台。

我說,如果今天台灣的企業都像您這樣體恤員工、重視人才培育,那我們也不用談這些問題了。很多台灣所謂做高科技的公司,還停在舊時代,認為職業技能訓練是學校的事,前瞻研究發展是國外才能做的事,在台灣就撿現成的人才和買國外的技術來賺錢就算了。這種文化不改,公司很難轉型,也很難把握今天演講者所談到的機會。

言猶在耳,下午的第一場請來的法國SIGFOX的創業家Ludovic Le Moan與台灣三位做硬體產品的大老對談物聯網,一開始像是雞同鴨講,你談你的物聯網服務,我講我如何從毛利低的物聯網硬體代工產業賺錢。其中有位大老的說法讓我懷疑是否聽錯,他似乎說到,如果我們有好的人才,應該送到法國去幫SIGFOX效力… 或許是一種幽默吧?

下午第二場主講人Nimrod Kozlovski談到以色列的創業文化來自於necessity (需要),因為以色列的自然資源和面對的威脅比台灣更缺乏、更惡劣,所以不斷找尋各個產業中能夠做破壞性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的目標,並且大力贊助以此為目標的創業計畫。以色列的報紙頭條時常都是創業成功的新聞,因此人們崇尚創業,但不怕創業失敗。回頭看看,我們的新聞頭條報什麼? 我們的錢都投資到哪裡去? 我們鼓勵創業,但支持力道有多大? 有那些高技術含量、能顛覆業界的創業?

其實台灣的問題雖然不少,大家談了很多,只是很多人都在觀望,都在盤算自身的利益,要是全國上下能像中午與我談的學長那樣關心人才的待遇和培育,像以色列那樣挹注新創,怎麼會無法突破? 連這些外國人都知道台灣企業界的錢多得很,還建議台灣產業界多投資在教育研發上,而我個人也認為政府應該將以往用於補助既有產業的經費,用在提升教育、鼓勵新創、發展生態系才對。

(本文經原作者洪士灝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看見大未來〉。)

【這政府終於做對一件事】交通部擬修法,讓Uber最快明年合法化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3 at 6.39.17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政府對Uber的政策管理態度十分重要,這牽涉到政府對於新經濟模式的治理,以及價值選擇問題。當政府態度再次改變,願意把Uber納入法規管理時,是否也等於政府願意花更多力氣,去調適註定會受新服務模式影響的傳統計程車業者人口?(責任編輯鄒昀倢)

據官員今天透露,交通部將修法,最快明年起叫車服務Uber可與其他計程車業者合作,合法上路;Uber對此表示,期待有機會與現有業者展開合作,為台灣的乘客與合作駕駛帶來更多創新便利的交通服務。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下午指出,Uber是共享經濟運用,但現階段不符我國現行法規,政府會全面檢討,研議相關政策,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服務環境。不具名的官員也透露,交通部將修法,最快明年起Uber可與其他計程車業者合作,合法上路。

Uber亞太區發言人李文駿今天在官方回應中表示,Uber感謝行政院展現政府領導氣度,並開啟更多對話與合作的意願,樂見台灣政府能以開放的心態,將共享經濟的新模式納入法規管理,運用創新科技共同提升台灣的交通運輸品質,並創造更多經濟價值。

李文駿說,Uber也期待能深度參與「多元計程車方案」相關的法規擬訂討論,以更進一步理解與配合政府的政策方向及相關細節,並期待有機會與現有業者展開合作,為台灣的乘客與合作駕駛帶來更多創新便利的交通服務。1050803

資料來源:中央社:交通部擬修法 Uber:期待與現有業者合作

狂賀Gogoro正式進軍柏林,讓國際看見台灣品牌好成績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3 at 6.50.30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Gogoro在路上越來越常見了,無聲又使用乾淨能源,非常符合環保概念,而且看到台灣品牌在國際上發光,那種感覺總是特別不一樣。(責任編輯鄒昀倢)

以改進大都會區能源分布與管理為目標的新創公司 Gogoro® 於今(3)日分享,與德國博世集團 (BOSCH) 旗下子公司 COUP 合作,於德國柏林提供以 Smartscooter™ 智慧雙輪作為交通工具的租賃服務,正式宣佈進軍歐洲第一站。除海外傳捷報之外 Gogoro 七月銷售也再傳佳績,創下超過 1,300 台智慧雙輪銷售,車主總數正式突破一萬人。

為歡慶車主破萬里程碑,於明 (8/4) 日起至 2016 年 9 月 30 日止,Gogoro 實體與網路商店周邊商品全面九折,邀請所有車主回娘家為你與你的智慧雙輪換新衣、試新裝。

Gogoro 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陸學森表示:

「Gogoro 與德國 BOSCH 集團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希望透過 COUP 雙輪共享服務提供城市一種更進化的移動方式。選擇柏林作為 Gogoro 在歐洲的第一站,不僅因為柏林是世界上最進步與創新的代表性城市之一,也因為柏林是歐洲重度使用機車的城市。

隨著台灣市場成功達到車主破萬的里程碑,我們也順利的走向國際進軍歐洲,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所有車主、員工與夥伴的支持,Gogoro 才能有今天的成績。」

  • COUP 雙輪共享租賃服務,創新共享讓民眾體驗智慧雙輪移動

COUP 服務平台結合了 Gogoro 的創新設計與產品與共享概念,消費者只要下載 APP 就可以享受到智慧雙輪帶來的獨特騎乘體驗。目前將有 200 台的智慧雙輪服務大柏林地區居民,經過德國政府驗證,這批智慧雙輪特別客製化為時速最高每小時 45 公里的設定以適合柏林市區內騎乘,消費者只要年滿 21 歲且持有汽車、或機車駕照就可使用,收費方式為每 30 分鐘 3 歐元、或是整日 20 歐元,透過 COUP APP 消費者即可搜尋、預約智慧雙輪以及支付租賃費用。

COUP 總經理 Urs Rahne 分享道:「目前既有的交通方式或其他以每分鐘收費來計算的租車方案,不僅無法解決交通堵塞和停車問題,也沒有以消費者為中心來思考。透過與 Gogoro 合作,COUP 相信這種智慧且雲端的現代服務,將解決柏林民眾的交通問題,讓城市與居民有更好更便利的都市生活。

COUP 是博世集團旗下的新創子公司之一,其共享服務平台則是由 Gogoro 與波士頓顧問集團 (Bostone Consulting Group) 投資部門 BCG 數位創投 (BCG Digital Venture) 共同設計研發而成。

COUP 董事會成員與執行長,同時也是博世移動服務 (Mobility Services) 部門負責人 Mat Schubert 特別說明:「透過這次在 COUP 專案上密切的合作,我們可以看到 Gogoro 快速的成長蛻變成為全球電動機車產業的領導品牌。」 Gogoro 執行長陸學森也分享:「儘管歐洲電動機車市場仍未蓬勃發展,但消費者對於永續創新的選擇早就迫不及待,過去一年來我們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合作提議,因此,我們相信像博世與 COUP 的經營模式,在未來將會是歐洲雙輪市場的主流。」

  • 台灣銷售再傳佳績,一萬車主順利達成,車主回娘家活動起跑!

Gogoro 除於海外進展順利之外台灣主場也表現亮眼,七月份持續開出超過 1,300 台智慧雙輪銷售佳績,開賣以來的車主總數也正式突破 10,000 人,於開賣一年完成破萬的里程碑。為歡慶一萬車主達成以及感謝車主支持,Gogoro 於明 (8/4) 日起至 2016 年 9 年 30 月止,只要至直營門市或網路商店消費 Gogoro 周邊商品一律九折優惠,邀請所有車主回娘家,為你與你的智慧雙輪換新衣、試新裝!

Gogoro Smartscooter® 智慧雙輪開賣一年小檔案

  • 自2015年7月底開賣至今年7月底共賣出超過10,000 台智慧雙輪
  • 車主總騎乘里程數近 2,000 萬公里
  • 銷售與維修據點共17 間,佈建 225 座 GoStation® 電池交換站
  • 服務地區涵蓋北、北、基、桃與台中 (電池交換站最南至彰化)
  • 每日有超過 7,000 顆智慧電池進行交換
  • 省下 85 萬公升汽油使用,減少 1,634 公噸二氧化碳產生

(本文訊息由Gogoro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pr@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想找溫暖的床就回家睡覺】年輕人你大可不必在大公司裡等死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4 at 11.42.24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許多年輕人在職涯選擇上常常覺得迷惘,到底該進入大公司、企業去當小螺絲釘,還是應該要去小公司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其實這種問題不一定就是正反兩面而已,在大企業可以看到的世界更遠,在小公司你可能被迫要站在戰場前線。怕只怕在,不論你在哪都不求進步,都只想要求個安穩而已,那倒不如回家睡覺算了。(責任編輯鄒昀倢)

文/ BLUES(蘭軍)

寫這篇東西,是因為看到和菜頭寫的《大公司裡的活死人》

BLUES在2005年加入互聯網創業團隊,創業3年多,2009年進入騰訊,2016年再次創業,從自己在小公司和大公司的親身經歷看,有一些不敢苟同的地方,別噴大公司有許多活死人,如果真的很多,公司也大不起來。

我的觀點,年輕人,能去大公司就去吧,不是求安穩,而是去成長。

當然,你能去有著比大公司更好的成長機會,有更好的導師,有大公司一樣健全的培養體系的創業公司,那就更加值得去了。

和菜頭文章的觀點:

我說大公司裡有許多活死人。和電影《鬼眼》(The Sixth Sense)裡的情節一樣,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死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他們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錯的。選擇大公司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本能,和理性判斷全無關係,只是和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安全感需求有關。大公司意味著可以長期屹立不倒,於是進入大公司就像鳥兒躲進了大樹,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依仗大樹擋風遮雨。本質上來說,這種選擇意味著抗拒變化、躲避風險。

選擇大公司,確實是人的本能,趨利避害,尋求安全,太正常了。這種選擇,並不能完全定義為「抗拒變化、躲避風險」,不排除有部分這樣的人,但並不是每一個進入大公司的人都抗拒變化,進入大公司,其實也是個人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是在相對穩定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提升,善於主動學習的人,在大公司會如魚得水。

進入大公司是為了什麼?和菜頭給出三個理由:

——為了得到一個好的平台。來,看我口型:別做夢了。

——為了自我提升來,看我口型:你又做夢了。

——為了安穩 終於說實話了?來,看我口型:你該醒了。

以上三點,平台,提升,安穩,都是做夢,就過於片面了,一概而論真不客觀。

  • 第一、平台優勢讓個人有更多機會

進入大公司,確實就是進入一個大平台,看清楚,是進入,別用得到這個詞,沒有人可以得到這個平台,平台就是平台,不是哪一個人的平台,或許有,那也是極少數,例如小馬哥、小龍哥,算麼?

BAT應該算大公司,BLUES沒去過阿里和百度,拿騰訊來說。

做產品策劃也好,做運營也好,用戶量級從幾千到幾萬,到百萬、千萬、過億,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有極大差異的,小公司少有機會做海量產品的策劃,大公司則有很多的機會去嘗試百萬用戶的產品策劃和運營過程。

騰訊大講堂的一篇文章《淺談互聯網數據中心海量運營之道》,就生動的講述了海量用戶的數據中心精細化運營案例,這些在小公司,是沒有機會遇見的。

例如:

服務器小於1 萬台,全年耗電約0.35 億千瓦時——電是次要因素。

 

服務器小於10萬台,全年耗電約3.5億千瓦時——電是重要因素。

 

服務器達到50萬台,全年耗電約17.5億千瓦時——電是主要成本。

 

服務器跨越100萬台,全年耗電約35億千瓦時——電是Top1成本!

這個數據表明,當運營一個海量數據中心時,你會發現將作為運營成本之一的電費,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正是因為這個龐大的數字,你會被管理層給「盯上」 。所以,精細化運營的一個重點就是要考慮在保證數據中心有效安全穩定運行的情況下,如何節能降耗,從而有效降低電費,控制運營成本,就成了精細化運營的一個重點

基礎架構建設可靠性級別再高的數據中心,也不能保證不出任何問題。一方面產品量問題、施工質量問題,甚至人為操作的問題,都很可能影響數據中心的連續性。

所以說,如何做好業務可靠性、連續性保障,如何引導業務在自身架構層面做好架構冗餘,而不是把安全可靠運行的寶全部壓在數據中心基礎架構的可靠性上。如何把一個低建設可靠性的數據中心,通過後期運營管理為一個高可靠性的數據中心,以實現業務的快速部署,快速騰挪,跨區冗餘,快速調度,才是精細化運營的精彩所在。

所以,進入大公司,不是什麼得到一個好平台,而是進入一個好平台,有了更多機會去挑戰在小公司難以遇到的副本。個人的能力提升就是在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過程中得以提高。

不過,也不排除少數人會拿平台的光環當成自己的榮耀。所以,和菜頭後面說的:平台的永遠是平台的,永遠也不是你的。說什麼平台好壞,和你有一毛錢關係麼?也算中肯。

人貴有自知之明,千萬別以為進入一個好的平台,就能如何如何,如果沒有抓住機會去自我提升,出了平台,才發現平台的NB,就在於可以承受任何一個人的離開。

  • 第二、能力提升更系統

和菜頭的文章提到:大公司的分工細緻,權利分散,業務都已經被分割為無數的條塊,你所從事的工作是某個環節某個流程上的一點,換一個部門,換一家公司,如果對方不是同樣的流程和分工,你引以為傲的業務能力就徹底報廢了,甚至連對應的職位都不復存在。

這也未免片面,拿騰訊的職級舉例。騰訊的職級系統有26個職業通道,如果你是一個一張白紙只有素質沒有任何職業能力的畢業生,可以從這個26個通道,比如行政、財務、設計、運維、開發、運營、產品…….的任何一個職級開始,修煉,打怪升級,直到千萬年薪,如同一個完整的人生指引。

看一下騰訊的產品經理的職級體系:

Screen Shot 2016-08-04 at 11.45.56 AM

再看一下初級產品經理的能力雷達圖,這是P1-3職級,綠色部分代表當前的能力水平級別,對於初級產品經理要求最高的是學習能力。

Screen Shot 2016-08-04 at 11.46.31 AM

高級產品經理的能力雷達圖,P3-3職級:

Screen Shot 2016-08-04 at 11.47.06 AM

BLUES在去騰訊之前,從2005年到2008年,是互聯網創業者中的一員,那個時候的創業環境,遠不如現在這般如火如荼,最難的不是融資,而是對互聯網產品的知識經驗積累和獲取,遠不如現在這麼方便。

2009年初,BLUES離開創業團隊,進入騰訊。那時的感覺就是進入一所大學,如飢似渴的學習如何做互聯網產品,向身邊同事學習,去騰訊學院選修課程,在騰訊呆了三年,從P2.2晉升到P3.1。

初入騰訊,也是不太了解這套職級系統,後來經過第一次評級,才意識到能力體系的提升,並有針對性的進行各種渠道的學習,尤其是在大公司,有機會接觸各個崗位的牛人,開發、測試、設計、HR、財務、法務……當時這些優秀同事的交往,沒有想到會成為以後再次創業的極大幫助。

所以,千萬別說在大公司提升能力是做夢,你如果沒法在大公司提升能力,那是學習能力不足。

  • 最後一點,大公司的安穩不是個人的溫床

終於說實話了?來,看我口型:你該醒了。這一點,表示同意,如果追求安穩,就是最大的不安穩。

大公司確實有極大的抗風險能力,如果把這種公司的能力看成個人的護身符,那就真的大錯特錯了,尤其是一些公司的成熟業務,每天都會看到穩定的現金流,看到有規律的海量用戶波動式增長。

譬如BLUES原來呆過的QQ秀的部門,曾經是騰訊的現金牛產品,後來進入一段時間滯漲徘徊,後來團隊共同努力,推動QQ秀紅鑽包月會員人數再創新高。那個時候的包月業務,有點溫床的樣子,PC端用戶活躍到峰值,收入到峰值,但在移動端,QQ秀產品只有少量的嘗試,沒有投入資源去突破,沒有跟上移動互聯網的前進步伐。

這個時候,如果團隊中的個人只是一味執行,不求變化,不敢突破,同樣會跟不上時代的進步。

所以,還在看似安穩的業務團隊中的個人,通常是意識不到這種危機的,因為環境實在太好,即使沒做什麼,業務也很平穩,只是不知道這種平穩能持續多久,說不定哪天拿出幾年的數據對比,就突然發現,活躍用戶已經陰跌多日。

公司的一項業務沒落,或許有其他業務的興起作為填補。如果是個人在沒落的溫床中無意識的混日子,那真的就失去了寶貴的時間,不知不覺被時代淘汰。

以上的優勢,只有大公司才有麼,也未必,例如能力水平的系統性提升,小公司也有機會讓員工快速成長,BLUES將騰訊產品經理職級體系引入當前的創業公司梅沙科技,有針對性的對產品經理提出學習提升要求,並且不再局限產品策劃和產品運營的分工,盡量讓產品同學在策劃與運營方面都有機會得到實踐的鍛煉。

只要有成長就好。

公眾號作者BLUES(蘭軍)梅沙科技(www.meishakeji.com)創始人(我們還在招聘前端開發,歡迎你的自薦或者推薦);公眾號ID:bluemidou;原創3年自媒體,原迅雷產品總監,騰訊、YY語音高級產品經理,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經合作夥伴虎嗅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你大可不必在大公司等死〉。)


【不用賣肝就能救台灣】iCHEF 產品總監:矽谷工程師請回台,幫網路新創業從1衝到100

$
0
0
iCHEF 產品總監張峯碩曾在矽谷工作多年 回台只為幫台灣網路新創從 1 衝刺到 100
iCHEF 產品總監張峯碩曾在矽谷工作多年 回台只為幫台灣網路新創從 1 衝刺到 10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在大公司裡面上班,或許高薪但不一定保證開心。在新創公司裡面上班,你的價值完全展現在能力上面,是有可能開心又高薪的。趁著還有體力,去新創公司闖一闖,搞不好可以闖出不一樣的世界來。(責任編輯鄒昀倢)

隨著電子商務等類型的網路公司業績持續發燒,越來越多青壯世代積極轉進網路產業尋求更好職涯發展。由亞洲最大創業加速器 AppWorks 集合生態系企業舉辦的 2016 夏季 AppWorks Ecosystem 聯合大徵才,集結 105 家各具特色的 internet 公司,號召想要加入數位經濟大浪的年輕夥伴。徵才活動開跑至今 6 周,收件履歷已突破 3,500 份,相較前次同期,增加 1,100 件,其中更有近 5 成向網路公司的工程師職缺叩關。

網路產業前景看好,但對於求職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公司文化,而公司內文化的核心之所在,主要又來自領導者的個性與行事風格。為突顯徵才的 internet 公司有別於一般產業的特色,主辦單位 AppWorks 特別從參與徵才活動的 internet 公司中,挑選三家不同風格的公司深入了解,看看網路產業特有的脈動,如何讓員工累積出與傳統企業大相逕庭的職涯經驗。

  • KKday 國際商務部總監蘇民哲:新手嫩咖 3 年內晉升扛壩子,總管 25 人團隊
KKday 國際商務部總監蘇民哲 (右) 僅 28 歲,已是總管 25 人、大幅提升海外旅遊業績的部門大主管
KKday 國際商務部總監蘇民哲 (右) 僅 28 歲,已是總管 25 人、大幅提升海外旅遊業績的部門大主管

若有機會與旅遊行程電商 KKday 國際商務部總監蘇民哲 (Min) 談話,一定會訝異於這位年僅 28 歲的年輕人,竟是總管 25 人、大幅提升 KKday 海外旅遊業績的部門大主管,而且,他總是能在極短時間內梳理思考邏輯,組織談話內容,進而說服人心。本以為 Min 該是經過大風大浪後才能在 KKday 取得一席之地。

「但其實 KKday 是我的第一份工作,」Min 哈哈大笑說:「我是在接受 CEO 陳明明面試時,受到感召而進來的,當時也沒想到對 KKday 的感情,至今居然深厚到讓我把它當作自己的品牌在經營。」

畢業於台大政治系的 Min,先經歷了一年的 Gap year, 出國遊歷。原本就喜愛旅遊的他,回國後第一個面試的工作就是 kkday,當時 KKday 還是一家員工不到 10 人的小公司。「一個大學畢業生剛離開校園,出社會找工作,要說自己有多清楚未來的方向、目標,大多是騙自己的。」

Min 回憶當時情景:「可是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當時面試我的人就是 CEO 陳明明,我從跟他對談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對台灣旅遊業的熱情,以及他想要衝撞旅遊業既有框架、打造更符合旅客需求的旅遊行程的願景。也因此下定決心要和他一起把 KKday 這個台灣品牌推到國際舞台上。」

陳明明也看重 Min 能快速整理思緒脈絡的優點,即便他毫無旅遊業相關工作經驗,仍毅然晉用 Min。而 Min 也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讓業績快速成長,這樣的表現,讓陳明明毫不猶豫的將他升任為國際商務部總監,管理 25 人的團隊。

在 KKday 裡,鼓勵「試錯」是 CEO 陳明明建立的重要文化。在網路產業中,試錯成本相對較低,面對全新挑戰時,員工可以快速嘗試、快速試錯、快速調整,在這樣的過程中,員工也得到了更寬廣的成長空間。Min 指出:「陳明明沒有老闆架子,把員工當夥伴,一起面對挑戰、解決困難,也因此建立了 KKday 員工之間緊密且活絡的『戰友』氛圍。」

Min 也特別指出,由於網路產業變動快,「朝令夕改」是常見的事,雖然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成就感,卻也經常必須面對挫折感,非常適合具備「彈性」網路思維的夥伴加入。

  • iCHEF 產品總監張峯碩:矽谷工程師回台,幫台灣網路新創從 1 衝刺到 100

可別以為台灣 internet 產業是年輕世代的天下,在本次的徵才公司裡,有不少網路企業臥虎藏龍,吸納了許多海歸派好手。智慧 POS 平台管理系統公司 iCHEF 的產品總監張峯碩 (Matt) 本是任職於美國知名 CRM 雲端數據運算企業的軟體工程師,前後在美國待了 8 年,其中有 3 年任職於矽谷的企業。

然身處人人稱羨的環境,但 Matt 卻觀察到,每年加入矽谷當地企業的台灣工程師,都具有著優異潛質,這突顯了台灣擁有培育優質工程師的環境,卻始終留不住這批人的窘境。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後,Matt 毅然決定辭職返台創業。

回台後的 Matt 透過朋友的介紹,遇見開發行動餐飲 POS 管理系統的 iCHEF 營運長吳佳駿 (Ben)。聊起對台灣未來網路產業的想像,兩人一拍即合,而這也讓 Matt 首肯,同意擔任 iCHEF 的產品總監。

問起 Matt 到底是哪個話題讓他心裡起了化學作用?他說:「其實是對台灣網路產業生態,以及工程師人力流動觀察的話題。很多人以為台灣的網路創業還卡在從 0 到 1 的階段,但其實台灣已有不少網路公司早就進入 1 到 100 的衝刺期,而這階段的公司最需要的火力,正是台灣自產的優質軟體工程師,吸引這些人才加入,才能夠讓台灣網路公司邁向矽谷等級,建立成熟的網路產業生態。」也正因為 Ben 以這樣的心情帶領 iCHEF,讓 iCHEF 集結了近 20人的紮實工程師團隊,持續把台灣原生的品牌帶到其他國家發光發熱。

  • EZTABLE 軟體工程師吳濬志:清邁遠距工作兼度假,公司更提供休假補助
EZTABLE 軟體工程師吳濬志 (右後) 說:「有重視下屬工作自由度的老闆,也讓我更樂於投入工作。」
EZTABLE 軟體工程師吳濬志 (右後) 說:「有重視下屬工作自由度的老闆,也讓我更樂於投入工作。」

在亞洲最大線上餐廳訂位平台公司 EZTABLE 任職近兩年的軟體工程師吳濬志 (Mike),由於業務內容不需長期坐守辦公室,加上以往在學期間就是個經驗老到的背包客,因此 Mike 在訂下到泰國清邁自助旅遊的計畫後,便向公司提出遠距工作一個月的請求。

Mike 的主管評估後確認並不會影響到 Mike 的工作業務質量,毅然同意 Mike 在清邁遠距工作的計畫。這項提議也獲得 CEO 陳翰林 (Alex) 的支持,公司甚至提供休假補助給 Mike,減輕其旅遊負擔。

難道不怕 Mike 這樣的案例破壞公司內部的公平性嗎?Alex 表示:「這與公平性無關,只要能在既定時程內,達成要求的工作內容與品質,公司很願意提供彈性。」

在清邁旅遊的一個月,Mike 通常會在當地的 Co-Working Space 完成業務內的工作,並與台北的同事進行視訊會議。他也和不少來自各國的自由工作者交流,分享不同產業、國家的遠距工作文化。

Mike 表示,Alex無論何時何地皆把公司擺在第一位,從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員工有任何業務上的質疑和建議,和他討論時也不用拐彎抹角。Alex 以身作則、直來直往的性格,也帶動了公司自由開放的風氣,讓員工更樂於為 EZTABLE 奉獻自己的時間。Mike 說:「真正重視工作的人,就算是在旅遊期間遠距工作,也不會抱有玩票的心態。而有一位重視下屬工作自由度的老闆,也讓我更樂於投入工作。」

  • 找到能創造優質公司文化的好老闆,才是轉職最重要的一件事

如何在轉換工作時避免盲目地隨波逐流,關鍵要點即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公司文化;而判斷公司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即是觀察公司領導者的行事風格。每個人一生中可能有長達 40 – 50 年的時間會花在職場上,選對領導者、在適合自己的公司文化裡,才能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創造工作前景,進一步在工作與夢想間找到平衡,做自己人生的主角。2016 夏季 AppWorks Ecosystem 聯合大徵才集結 105 家 internet 公司,以多元的創意文化與彈性風格,向追求高度自主的工作者招手。

此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不同 internet 公司的風格文化,AppWorks 也製作一系列的 CEO 專訪內容,目前已有 iCHEFCHOCOLABSTagtoo 等三家 CEO 專訪影片已在 AppWorks 粉絲團與大家見面。

2016 夏季 AppWorks Ecosystem 聯合大徵才活動網址 appworks.tw/jobs16

(本文訊息由AppWorks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pr@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台灣一定要發展VR】VR產業資源不足,葛如鈞:台灣自我邊緣化越來越嚴重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4 at 2.32.30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目前的VR產業看似有在啟動,事實上仍屬初期發展階段。VR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娛樂媒介,而是可能像網路一般自然的滲透到各個領域,因此我們不得不呼籲「台灣一定要懂VR、發展自己的VR產業。」以下為北科大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寶博士.葛如鈞為《VR來了》一書撰寫的推薦序。(責任編輯鄒昀倢)

在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之內,我花了許多時間和精神在台灣島內推廣虛擬實境(VR)。原因無他:

  1. 虛擬實境可能會已經是近期崛起最快的新興產業;
  2. VR以及後續的AR(擴增實境)依賴大量相機、影像、光學等軟硬體技術的配合,台灣的高科技製造業在這一塊非常有經驗;
  3. VR一直以來的發展都是高度跨領域/跨產業的,無論是音樂、教育、影像、醫療通通可以運用VR的產品和技術再造新猷、續創高峰。

總之,基於許多原因,我自矽谷的奇點大學返國後,便全力在台灣推廣VR並且親身投入到360VR攝相機的新創計畫當中,弄得如火如荼好不熱鬧。

過程中,除了對於 VR 產業未來持續看好外,其實也非常憂心台灣社會以及產學研各界對 VR 產業的不夠熱衷和理解。除了國內目前並沒有自辦的國際級 VR╱AR 展覽之外,也極少相關的演講及課程,對比於對岸以及歐美列強等的全力投入,台灣明顯看來,自我邊緣化得越來越嚴重。

一場好的活動、一場精采的演講、一本好書,是推廣一個新的產業與機會的有效方式;建立一個成功樣板讓眾人得以追尋,又更是求之不得將青年才俊推坑的好方法。然而,一個樣板的出現與養成,需要靠更多人投入 VR 這個產業才有機會;而更多人的投入,乃需要更多場 VR 活動,更多精采的 VR 演講,更多本 VR 好書才有機會被創造出來。 這樣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過去幾個月,我並沒有看到好轉的跡象…

《VR來了!》這本書,非常少見地從 1960 年代,說起 VR 的故事。在許多章節中,作者做了非常多的功課,細膩地說明一個科技背後的沿革和由來,也翻譯了許多國內近來錯過的不少原文訪談,例如 Oculus(虛擬實境眼鏡) 的早期投資者 Andreesen Horowitz 說「我這輩子到現在,一共也就看到過幾個產品的演示讓我覺得它們會改變世界:Apple II、Netscape、Google、iPhone…然後就是Oculus 了。」

這些訪談對我而言,就像瞭解一個產業前景的餐具、刀叉,提供了我另一個角度切入這個我們可能不熟悉,或自以為熟悉的主題。而這些背景經歷和沿革,也能夠幫助我們設身處地想像一個全新的科技和產品,在 0 到 1 的階段是怎麼被推估出來,到被推向世界舞台。這個過程的「神遊冥想」,很能幫助我們每個人鍛鍊自己對指數科技的想像與預測能力!也許有一天,下一個新興產業的開拓者就是你也說不定!

此外,許多只有非常關注外電報導與產業內部消息的人才會知道的大中小八卦,也不經意地四散在書裡的各個章節當中。例如,許多人都知道 HTC Vive 虛擬實境頭盔是和美國遊戲大廠 Valve合作推出,和 Facebook 併購的 Oculus 是不共戴天的商場敵手,打得火熱。但很少人知道的是,Valve早期的合作對象並不是HTC而是Oculus!原先的戰友,如今變成了敵人,這樣的變化可以顯見背後有多少的折衝與變革,這也是透過本書瞭解VR技術與產業之外,另一個饒富趣味的地方。

VR虛擬實境在台灣,即便到了現在,還是有許多對這個產業發展的質疑聲浪,例如對健康帶來危害、會容易有暈眩問題所以無法推廣等等,但放眼全球,當Google已經宣布要為VR推出專屬的 Android 作業系統版本(代號 Daydream)、SONY 將在今年(2016 年)10月推出 PSVR 搭配 Play Station 給全球上億玩家遊玩、HTC 已經透過 Vive 銷售獲利並且正在秘密開發下一代產品、微軟已經發送上千台 Hololens 擴增實境眼鏡給全球開發者、中國的騰訊和聯想也將在今年相繼推出 VR裝置與平台服務、台灣的宏碁和華碩等也投入大量資金開始發展 VR……

所有你╱妳能聯想到的產業巨人都將在今年大力推動 VR 這個看似虛擬,但勢必為真實的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革的新產業,你╱妳準備好了嗎?

WW07001《VR來了》立體書封-min

(本文書摘內容摘錄自《VR來了!》,由合作夥伴寫樂文化授權TechOrange轉載、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TechStage,CC Licensed

台灣雪豹董事長吳德威:台灣機會不多了,如果中國互聯網公司找過來一定要抓住機會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4 at 3.26.41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創業也要看機緣與資源,當台灣人發現到中國或是其他國家的發展機會比較好時,是不是應該要更勇敢去追夢?(責任編輯鄒昀倢)

雪豹科技董事長吳德威,2014年創立了台灣雪豹科技,目標是建立第一家台灣本土的行動網路公司,並發展出APP的領導品牌。他擁有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資訊管理碩士學位,先後在摩托羅拉、明基、戴爾與惠普工作過。他是摩托羅拉最後一批員工,看過大企業的殞落。他曾被解雇兩次,因「走投無路」才自行創業!

吳德威曾說過,在台灣如果說要創業去了,別人會以為你要賣雞排。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曾和他討論何謂創業,當時他說帶著兄弟闖出一片天不再看人臉色並實現夢想就是創業。幾年後他有了不同的體悟,他認為事業要成功一定要經歷痛苦,這痛苦就是創業。

創業必須從無到有,吳德威認為事在人為,只要動手去做就有無限可能。他一手打造的雪豹科技有3個主要目標,首先是要把世界級的產品引進台灣,並讓台灣本土研發的技術走向國際,最後是研發並推廣世界級的移動網路APP。對於如何經營網路品牌,他也自有一套SOP。他認為首要的是用說故事的方式打動客戶的心,再深入探索社群了解客戶需求,最後用創意行銷攻陷目標客戶,行銷不應再被硬體綁架。

吳德威認為,在移動網路時代,台灣政府不應該再有「保護主義」的想法,他批評這種思維和中國大陸屏蔽Google、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的「新孤立主義」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對於臉書、Google、Line等「網路殖民」現象,他覺得不必封鎖、管制,但政府可以要求這些國際企業在台灣廣納人才、投資資金扶持本土新創產業、繳納稅金並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並在「開放」和「有條件開放」中取得平衡。

吳德威認為台灣的IT產業面臨了巨大的困境,再不急起直追,台灣將永遠落後於日本、韓國、中國之後。他斷言台灣絕不可能出現支付寶,因為政府對第三方支付的要求過於嚴格,連網上銀行都是近幾年才有,而且還不能轉帳只能查詢餘額。台灣科技業應從硬體向移動網路轉型,卻被資金、環境、觀念、政策等限制住,在台灣能得到的創業資源遠不如中國。但因為經濟不景氣,無論台灣人願不願意都得採取行動。他說台灣的機會不多了,如果中國互聯網公司找過來一定要抓住機會。

(本文經合作夥伴Knowing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吳德威:在台灣說創業別人以為賣雞排!。)

【小黃別懶了,請加強競爭力】交通部長賀陳旦:鼓勵計程車與輔導Uber並行

$
0
0
交通部長賀陳旦(圖)4日表示,Uber現階段不符法規 ,交通部立場沒改變,會持續查緝、處罰;希望鼓勵計 程車業界加強競爭力,及輔導Uber合法經營,兩條路能 一起進行。 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05年8月4日
交通部長賀陳旦(圖)4日表示,Uber現階段不符法規 ,交通部立場沒改變,會持續查緝、處罰;希望鼓勵計 程車業界加強競爭力,及輔導Uber合法經營,兩條路能 一起進行。 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05年8月4日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交通部對Uber政策一日髮夾彎轉變,看來目前新型態叫車服務模式與政府法規的磨合期還有的喬。新北市長朱立倫也參與議題討論,在臉書發布貼文,表示:「共享經濟,長期而言,必然會存在台灣。但過程中,證照、管理、稅收、安全等等,固然必須符合在地的法律規定,但也必須讓台灣的法令,更為符合潮流。」(責任編輯鄒昀倢)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台北4日電)交通部長賀陳旦今天表示,Uber現階段不符法規,交通部立場沒改變,會持續查緝、處罰;希望鼓勵計程車業界加強競爭力,及輔導Uber合法經營,兩條路能一起進行。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表示,面對共享經濟的趨勢,政府期待這樣的創新產業和經濟模式能在台灣蓬勃發展。交通部正推動多元化計程車方案,經濟部也歡迎外商來台灣投資,引進創新經濟模式,但營運模式仍須符合政府相關規定,並與其他企業公平競爭,這是基本原則。

賀陳旦表示,面對網路時代,交通部希望幫助計程車發展多元產品,已與業者溝通,也到高雄市去了解試辦績效,希望8月完成相關溝通,開始著手研訂法規,10月挑選合作縣市試辦,明年全面推廣。他表示,多元化計程車方案有很多方式,類Uber的網路媒合只是其中一種方向,也希望服務一般公路客運比較服務不到的偏鄉地區。

經濟部投審會原本稱將在11日前對Uber祭出限期撤資處分,但昨天態度轉趨低調,表示全案將由經濟部綜合行政院及各單位意見再決定,目前還未定案。

對此,賀陳旦表示,交通部立場沒有變動過,目前Uber服務型態確實不合法,交通部會持續查緝、處罰。

賀陳旦表示,「但是希望計程車朋友們,不要認為好像用這種方式,在網路時代該有的改進就放鬆」,對於交通部推出的多元化計程車方案,仍希望計程車業界能有積極作為,回應社會期待。

他也表示,對於Uber業者逐漸納入全世界當地產業、讓消費者更放心、讓政府更接納的多元作為,「我們也不關門」,願意多多瞭解,希望鼓勵計程車業界及輔導Uber合法經營,兩條路能一起進行。1050804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賀陳旦:鼓勵計程車與輔導Uber並行〉。圖片來源:Sam Felder(CC Licensed))

【手拿哀鳳覺得被排擠】安卓手機就是信用卡,台灣最大規模行動支付服務啟動

$
0
0

Screen Shot 2016-08-04 at 5.26.45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聽起來好像台灣的行動支付終於有點意思了,只要下載app、註冊信用卡,接下來就直接使用。我本來是想試用看看跟你們說好不好用的,但是手拿哀鳳無法參與呀。(責任編輯鄒昀倢)

行動支付經過多年推展,即將全面啟動!HCE行動支付將讓全台26家銀行的所有萬事達卡持卡人、數百萬的智慧型手機用戶,免換SIM卡也免重新申請手機信用卡,立即拿起手機即可加入席捲全球的嗶付潮流,台灣史上最大規模行動支付商轉正式宣告啟動。即日起,12家銀行開通HCE行動支付,可使用於全球77個國家、超過500萬家接受萬事達卡感應式交易的商戶,支付範圍涵蓋所有百貨通路、大型零售店, 藥妝店, 便利商店以及交通運輸等日常消費管道。萬事達卡更於全台最繁忙美食轉運站─統一時代百貨B2美食街,祭出單筆滿500元現折200元的超值優惠,消費者立即感受HCE嗶付體驗,美食嘗鮮一嗶就走!

萬事達卡台灣區總經理陳懿文表示:「2015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的規模已達4,500億美元,預估2016年將迅速成長至6,200億元,顯示電子支付情境已越來越貼近消費者的日常生活。萬事達卡看準全台近8成可使用HCE行動支付的用戶,獨家攜手臺灣行動支付啟動台灣史上最大規模HCE行動支付商轉,不僅簡化所有註冊流程,NFC支付環境也持續優化,我們看好HCE行動支付大幅提升電子支付使用率,萬事達卡將持續引領台灣邁向超越現金的社會!」

  • 「點、拍、嗶」簡單三步驟 智慧型手機用戶嗶付分秒不浪費

行動支付在台發展多年,台灣消費者終於迎來HCE行動支付服務,透過代碼化技術省去更換SIM卡的麻煩步驟。具備NFC支付功能的智慧型手機用戶,只需拿起手機透過3步驟「點、拍、嗶」─在Play商店「點」選下載臺灣行動支付t wallet + 電子錢包;「拍」下所持有的萬事達卡,隨時隨地都可註冊;立即使用HCE「嗶」付每一筆交易。除此之外,透過代碼化技術將16碼卡號轉化成一組隨機代碼,提升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全台近1,400萬智慧型手機大軍即刻加入行動支付潮流,實現攜帶手機就可出門的願景。

  • 全台26家銀行的萬事達卡 嗶付全球超過500萬商家

不用麻煩了!藉由HCE大幅簡化發卡機構推行手機信用卡的程序,消費者毋須再額外申辦任何信用卡,全台26間銀行的萬事達卡皆可適用,立即至Play商店下載t wallet +電子錢包,只需手機的行動生活不再遙不可及。除此之外,便捷支付不再愁沒地方用,HCE行動支付可用於全球77個國家、超過500萬家接受萬事達卡感應式交易的商戶,不僅支付範圍涵蓋所有百貨通路、大型零售店與藥妝店等日常消費商家,出國也可免帶卡只需一機在手,HCE引領消費者嗶付全世界。

臺灣行動支付董事長趙揚清指出:「臺灣行動支付公司此次與萬事達卡獨家合作,推出各界引頸期盼的HCE行動支付服務,不僅大幅簡化手機信用卡註冊過程,還結合全台26家銀行所發行的萬事達卡,這絕對是台灣廣大的智慧型手機用戶的福音!消費者現在只需下載臺灣行動支付t wallet +」行動支付APP,透過拍照註冊等簡單步驟,手機立即成為你的支付利器,不管在百貨還是逛小屈,消費者可盡情享受嗶付結帳的順暢!」

  •  統一時代百貨B2美食街滿500元現折200 體驗HCE行動支付即刻加入

想要馬上拿起手機體驗HCE行動支付嗎?萬事達卡與統一時代百貨合作,於台北最繁忙的美食轉運站─B2美食街,推出HCE行動支付消費直接折抵的超值優惠,不管是台灣味小南門豆花,還是日式甜點,讓你一網打盡美食戰地,消費者不僅可以省去現金找零的麻煩,店家也大幅縮減結帳時間,消費不再大排長龍,美食嘗鮮一嗶就走! 

l   地點: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B2美食街

l   日期:201685日至 2016818

l   活動辦法:消費者使用萬事達卡HCE手機信用卡,消費單筆滿NT$500元,立享NT$200元現金抵扣優惠。(每人每日限領乙份,數量有限,兌完為止)

(本文訊息由 萬事達卡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pr@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