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甭等9/7發布會揭曉答案,iPhone 7 取消3.5mm 耳機接口的鐵證來了!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12.49.17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新款iPhone預定在9/7登場,說實在的有點期待。這次蘋果似乎鐵了心大改設計,可以確定的就是耳機孔會說掰掰。(責任編輯鄒昀倢)

有關iPhone 7 的傳聞中,最靠譜的應該算是取消3.5mm 耳機接口這個消息。

如今,在iPhone 7還未正式亮相前,蘋果中國官網已經開始售賣適配iPhone 7 lightning接口的耳機了。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12.51.38 PM

愛範兒在蘋果中國官網上發現,新上架的這三款帶有lightning連接線的耳機,並不是我們在蘋果商店經常見到的Beats、Bose以及B&O這些,而是來自美國的一家發燒耳機品牌Audeze

這三款耳機分別是:售價4198 元的頭戴式耳機Audeze SINE ,以及售價5698 元的EL-8 Open-Back 和售價6498 元的EL-8 Titanium Closed-Back,最貴的這款比iPhone 6S Plus 的起售價還要貴。

根據蘋果中國官網的介紹, Audeze SINE是提供了完全集成的Lightning連接線,可以適配iPhone和iPad,且Lightning連接線還內置了改進的耳機放大器和高分辨率24-bit DAC。而另外兩款雖然沒有在產品名稱和介紹中明確標出,但在其產品圖中也同樣展示出了其Lightning連接線以及轉換頭。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12.51.55 PM

不過,後來當愛範兒查閱早前的新聞報導時發現,原來Audeze的這幾款耳機早在2015年12月就已上架蘋果美國官網。除了 蘋果自家網站,其他耳機品牌也都早有準備。JBL早前就曾發布了一款帶Lightning接口的耳機JBL Reflect Aware。而國內耳機廠商和宏也已經發布了一款EM01 Lightning耳機,並宣稱獲得了MFi(Made For iPhone)認證。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12.52.16 PM

儘管最初傳出蘋果要取消iPhone耳機孔時還曾有「 20多萬人請願保留3.5mm耳機孔 」,如今隨著發布會的臨近,也許大家也得慢慢接受把耳機插在lightning接口裡的事實了。當然,最終下一代iPhone是如何處理耳機孔的,還是得到正式發布後才能知曉。

  • 為什麼要取消3.5mm 耳機接口?

對於習慣了用手機聽歌的普通用戶來說,3.5mm 耳機孔取消後無疑會帶來一些麻煩,比如:要多帶一個轉接頭、不能邊充電邊聽歌了等等。

這些蘋果當然知道,但如果新iPhone真的沒了3.5mm耳機接口,這也不能算是蘋果的一意孤行。正如愛範兒(微信公眾號:ifanr)音頻大師梁老師在《3.5mm耳機接口,會從此銷聲匿跡嗎?》中分析的那樣:

蘋果並不是第一個有取消3.5mm 耳機孔想法的,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先不說功能機時代的諾基亞和索尼愛立信就已經開始嘗試用數據接口來連接耳機,前幾年OPPO 也曾推出過一款用USB 作為音頻接口的Android 手機OPPO Finder。之後,OPPO R5 也延用了這樣的設計。

隨著人們對手機影音播放功能的重視,手機廠商們與音頻界的互動也開始熱絡起來。在梁老師看來,除了蘋果,不少手機廠商其實也有了取消3.5mm 耳機接口的想法。(樂視手機2 和其對應的CDLA 耳機就是個例子)

首先是為了音質考慮。通過3.5mm 接口傳輸的是已經處理好的模擬信號,而通過Lightning 接口、USB Type-C 等接口輸出的則是未經過完整加工的數字信號。模擬信號輸出改為數字信號輸出後,聲音的可塑性會更強,可玩性也會增多。用戶能夠通過外置解碼的方式:一副自帶解碼芯片的DAC 耳機、一個小型DAC 解碼產品或者一個傳統的移動式耳放產品,讓音質提升。

另一個原因是最直觀也是大家常常提到的,取消3.5mm 耳機接口可以讓機身變得更薄。

不過仔細探究的話,提升音質和讓手機變薄這兩個原因也不是那麼有說服力。對於普通手機用戶而言,大家對音頻的差異沒有太大感覺,所以也許根本區別不出通過更改數字接口,外置解碼提升的音質;而想讓手機變薄的話,3.5mm 耳機接口其實並不算是最大障礙。

所以,正如《3.5mm耳機接口,會從此銷聲匿跡嗎?》中總結的那樣,取消3.5mm接口更像是一種大趨勢的體現,未來綜合性較強的數據接口將逐漸取代3.5mm這種功能較為單一的模擬信號接口,或許是lightning接口,或許是USB Type C,又或許是一些新型音頻接口。

而對於用戶而言,我們也有可能從不適應到後來慢慢習慣。就像當初我們剛開始用觸屏手機時,會對有實體鍵盤的手機念念不忘那樣。

話說回來,大家好像又多了個給自己換副耳機的理由呢。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理會這些變化,說不定傳聞中蘋果將隨機附送的AirPods可以讓你省去這些煩惱。

(本文經合作夥伴愛範兒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iPhone 7 取消3.5mm 耳機接口的鐵證來了〉。)


【比扯鈴還扯!】在家抓寶可夢要穿好衣服,富邦金控資訊處處長:攝影資料恐外洩

$
0
0
手機遊戲《POKEMON GO》(精靈寶可夢)夯,吸引不少民眾即使炎炎夏日仍走出家門抓寶,資安專家提醒,該款遊戲使用AR、GPS等技術,你的個資無形中面臨外洩的可能。(中央社檔案照片)
手機遊戲《POKEMON GO》(精靈寶可夢)夯,吸引不少民眾即使炎炎夏日仍走出家門抓寶,資安專家提醒,該款遊戲使用AR、GPS等技術,你的個資無形中面臨外洩的可能。(中央社檔案照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其實使用任何手機app、造訪網站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資安風險問題。一部分是要依靠平常資安意識的培養,另外一部份則是企業的良心了。(責任編輯鄒昀倢)

(中央社記者蔡怡杼台北15日電)手機遊戲《POKEMON GO》(精靈寶可夢)夯,吸引不少民眾即使炎炎夏日仍走出家門抓寶,資安專家提醒,該款遊戲使用AR、GPS等技術,你的個資無形中面臨外洩的可能。

因應金融科技發展,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今天舉辦「保險業金融科技發展論壇」。

富邦金控資訊處處長暨創新科技辦公室執行秘書李相臣會中表示,科技運用一定會產生風險,提醒民眾抓Pokemon時,即使在家抓寶也要穿好衣服,因為你的攝影資料可能被遊戲開發商使用。

李相臣指出,Pokemon透過GPS以及攝影等技術,讓遊戲業者知道玩家在哪些地方出沒、對什麼有興趣、甚至居家擺設等個資也都可以一覽無遺。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Pokemon玩不停 小心個資全走光〉。)

  • 延伸閱讀

【只有能力封頂才是真的】寶可夢要強,先看 「IV 值」!實用日本網站教你快速檢視
【真的假的不早講!】Pokemon球沒丟中,可撿回來你知道嗎?

被各國政府封殺、欠債2300億美金——全世界最倒霉創業者卻創造全球估值最高的公司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3.52.43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平常都在報導Uber與政府、小黃槓上的新聞,偶爾換個角度看也不錯。其實Uber夠膽一舉槓上全世界不是沒道理,因為創辦人Travis Kalanick基本上就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有著超狂的韌性與創業狼性,這麼狂簡直可以上卡提諾的狂新聞。(責任編輯鄒昀倢)

今天創哥給大家說一個比誰都倒霉的創始人!Uber CEO特拉維斯·卡拉尼克

最近卡拉尼克的Uber中國被收購了,創哥相信卡蘭尼克心裡也是在滴血的,畢竟這個矽谷大咖創業這麼多次,在幾十個國家被稱為「戰神」,還從來沒有認過輸。

這兩年在中國燒了20多億美元,到頭來卻被滴滴幹掉,天朝威力還是太大了~

雖然如今的卡拉尼克,坐擁全世界估值最高的公司(Uber如今估值700億美金),但仍然被大家稱為「世界上最倒霉的創業者」

這個1976年出生,長著陽光臉的大男孩,剛剛40歲就白了頭。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3.54.00 PM

主要還是因為這孩子,實在是太倒霉了!今天創哥就來八一八Uber創始人特拉維斯·卡拉尼克到底有多倒霉。

這是道證明題。

  • 1、21歲欠下能買下整個阿里帝國的巨債

卡拉尼克是個天才兒童,6歲就能寫代碼,高中畢業後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名校——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修IT工程。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3.54.09 PM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和所有天才的套路一樣,卡蘭尼克大四沒上完就去創業了,於是倒霉事也就來了。

21歲那年,他和六個小伙伴兒一起創辦了Scour.com,這是全世界第一個 P2P種子搜索神器。(你可以理解為美國版電驢或者快播┑( ̄▽  ̄)┍,最高峰期,曾有25萬用戶同時在線分享。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3.54.22 PM

不過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還沒等到變現,網站就被好萊塢美國電影協會等29家公司聯合告上了法庭,索賠2500億!還是美元

人家本來是想做成谷歌那樣的搜索引擎,結果卻背上了巨額債務。好好的公司就這麼破產了!

雖然及時破產幫助卡蘭尼克免去了巨額負債,但為了安撫這幫大佬,卡拉尼克也足足借了100萬美元用於支付雙方庭外和解的費用。

不過卡蘭尼克天生就有好鬥本能,沒多久就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創業!

一個大男人住在家裡啃老,睡小時候那間臥室,吃喝穿行都問父母要錢。

因為連續幾年沒領薪水,他去拉斯維加斯參展,沒錢住酒店,睡在租來的汽車裡,在賭場衛生間洗澡,然後穿得人模人樣去參展。

等好不容易做大了公司,有人想投錢了,哪裡能想到。。。

  • 2、在簽訂融資協議當天,投資人戲劇性離開人世

是的,投資人在坐飛機來美國的路上,被恐怖分子劫持!撞到大樓上,機毀人亡!就是這位兄弟: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3.54.38 PM

咦,情節怎麼聽著有點耳熟?沒錯,那棟大樓叫世貿中心,那一天是2001年9月11日,投資人的名字至今還在碑文上。

投資黃了就黃了吧,只能重整旗鼓,但公司內部又出現了問題!這一次,卡蘭尼克深深體會到了什麼是背叛!

  • 3、在最困難時,合夥人帶著整個團隊「跑路」了。。。

如果一覺醒來去上班,發現公司沒了會是怎樣的心情?是的,在公司最混亂不堪的時候,卡蘭尼克的合夥人帶著整個開發團隊跳槽到了索尼!

還沒完,這下把原來的投資人也給嚇到了,最大的投資方強烈要求撤資!撤資!就撤資!還錢!還錢!快還錢!

整個公司的資金鍊完全崩潰!!!

我想卡蘭尼克當時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一夜之間,沒錢也沒人了,只能一個人支撐著公司研發團隊的運轉,這次他窮得真的只剩褲衩了。(扒到這創哥都快看TT了。。)

  • 4、沒錢交稅,被員工告到差點蹲監獄

沒人沒錢的公司越來越差,為了保證給剩下的員工發得起工資,他做出了一個作死的決定:不給員工繳個人所得稅!

這下真是作大發了,在美國這個人權社會,簡直是往槍口上撞,不久,法院的傳票就來了,要么罰款要么坐牢。

為了保住兒子,他爸爸賣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限量版車子,還把養老金取出來給他還債。

經過這件事,小卡對父母別提有多自責了。

5、連續6年每天被拒絕幾百次,電話打到差點失聰!

不過,接下來的日子裡倒霉蛋並沒有消沉下去,而是逼自己每天出去跑業務,他規定每天要跑15家公司!

但現實哪有那麼容易,事實證明,如果1天想要完成15家公司,頭天至少要打出幾百通電話預約!

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這個大男孩足足跑了6年業務,每天每天,被拒絕數以百次,頻繁的接線給卡蘭尼克帶來嚴重的後遺症,直到今天,一到晚上卡蘭尼克的耳朵就會疼!

也就這樣,卡蘭尼克才能一個人抗下了整個公司的運營!

那段日子慘得連他自己都看不下去,為了紀念那段時光,他充滿儀式感地在一雙襪子上印上了「流汗、流血、吃泡麵」的文字。

不過耳鳴還算有回報,後來這家公司被小卡賣了2300萬美金,拿到錢的小卡第一件事就去環遊了世界。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3.54.55 PM

但恰恰因為這個舉動,把他推向了一個更慘的深淵…

  • 5、創立「矽谷最沒有道義公司」被全世界政府封殺!

小卡在巴黎環遊世界的時候,因為打不到出租車,萌生了做一個「一鍵叫車」軟體的衝動!而因為這個衝動,小卡做了一個全世界麻煩最多的公司——Uber!

小卡第一天出任CEO 就收到了法院傳票,面臨每單5000美元的罰款及90天的監禁。

後來,Uber到全球地推,每到一個國家就會被當地政府和出租車公司封殺,馬德里一名法官曾經裁定Uber司機不能載客,Uber一度暫停業務;巴黎曾經有幾千名出租車司機上街抗議甚至焚燒汽車,德國出租車司機罷工遊行抵制Uber…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4.13.46 PM

連矽谷大神彼得‧泰爾都把Uber稱為「矽谷最沒有道義的公司」。

還有人寫文章說「Uber代表著邪惡的資本力量,所有人都應該保持警惕和擔憂」。

小卡的倒霉事說到這也就差不多了,後面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清楚,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卡蘭尼克怎麼會被這小小的壓力嚇倒呢?

今天的Uber在每個城市都複製著它在舊金山的發展軌跡:挑戰現有秩序,引起爭議,被出租車行業敵視,被監管部門打壓,在灰色地帶運營,發展壯大,最後被默許乃至得到正式認可。

與競爭者對抗,與監管者對抗,與舊行業舊秩序對抗,直到顛覆一切——這就是卡蘭尼克的本能。

在卡蘭尼克的帶領下,這家不斷被各種力量阻攔的公司,如今已入駐全球300多個城市,估值近700億美元,一躍成為了全世界最值錢的公司。

看看卡蘭尼克的人生軌跡就知道了,這個1976年8月6日出生在洛杉磯的獅子座男人,一輩子做的事都可以歸結為兩點:挑戰權威,永不認輸。

他在第二次創業說過的一段話,讓創哥尤為感動:

「想像一下,我連續6年,每天都會被人拒絕幾百次。當你有這種體驗後,你肯定會成為一個堅強的人。你會有無堅不摧的信仰,讓你永遠繼續。」

(本文經原作者創日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他被全世界政府封殺,23歲欠債2300億美金,現在卻擁有全球估值最高的公司,憑什麼?〉。)

你的創業過程有什麼心酸血淚想分享的嗎?TechOrange 歡迎讀者投稿,把你的意見通通講出來!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

1. 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姓名(刊登可用筆名,但請同時提供真實姓名)、背景(已就業者請提供所任職產業,學生請提供就讀科系),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

2. 稿件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並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後再行刊登。

不是開玩笑,兩年前我真的跟文化部提了 Pokemon Go 計畫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人常常看著別國做出什麼精彩成績,接著就自覺不足,然後看著自己碗裡的料也不知道如何炒出好菜。當寶可夢風潮引起台灣遊戲、IP等相關討論時,其實許多台灣創業者的好點子也不該被埋沒。以下為綿羊犬百寶箱創辦人Chi Wei Lin的看法,以下為作者第一人稱描述。(責任編輯鄒昀倢)

1.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在技術或是資源上有可能做出類似 Pokemon Go 等級的產品。不要說我當年提 200 萬台幣補助,即便給我 2500 萬美金我還是不可能做到 Pokemon Go 的等級。

2. 網友都說 IP 很重要,Pokemon Go 已經使用了全球最強適合 AR 遊戲的 IP ,搭配無法超越的 AR 遊戲定位方式。我當年想要做的、以及台灣現在應該要做的,絕對不是趕快砸錢衝技術、衝個世界級的 IP,而是放入台灣的文化、美食、生態特色,變成觀光或教育的工具。沒機會做 mainstream,那先來做 niche 總可以吧?

3. 承 1. 2.,我真的沒有想要跟 Pokemon Go 比 (誰提得出比他們強的 business model 讓我拜一下好嗎),所以拜託不要說我酸葡萄。頂多是感慨當年我的計畫被打槍、現在自己又提出類似的構想…

4. 本篇的用意不是在打誰的臉,而是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國內不是只有馬後砲或出一張嘴的人。就如 Pokemon Go 的創造者背後花了 20 年的苦工,證明實力需要長時間深耕、養成,其實很多團隊背後也都在默默努力呢!

最後,我其實很感謝當年文化部有支持我們做世界冒險,提供我們啟動金,完成了全國最大規模、募資金額最高的遊戲製作。我想,民間如果能把事情做好,就是將政府資源做最好的運用了。

以下正文開始:

不是開玩笑,大約兩年前我還真的跟文化部提了 Pokemon Go 的計畫。大概的情況是這樣: 2014 年 4 月的愚人節 Google 發佈了 Pokemon Challenge 的偽 youtube 影片 (參考:https://goo.gl/CFM6lV) ,所有看到的網友當下都驚為天人 哪知道,隔天官方就發表了一份聲明,這是愚人節的彩蛋影片。

然而,這個遊戲概念深植在我的心中,於是在 2014 年的 10 月份,我在公司寫了一份 8000 多字的計畫投稿文化部的補助計畫,將「神奇寶貝挑戰」改成「台灣特有種挑戰」 有圖有真相:

內容其實不全然是娛樂性質,而是想將台灣特有動物生態環境結合,讓小朋友在全台各地的野外"收集動物" ,並且建立類似神奇寶貝圖鑑的台灣動物圖鑑。

當時的想法也是希望用手機 / 平板的 AR 方式呈現。此外,當年不太確定 GPS 定位是否精準,所以先寫採用了 QRcode 的方式去標示動物。文化部的這項計畫,我們本來想說先申請 200 多萬,找朋友的 app 公司一起做個 prototype,如果可行的話還可以跟校園、觀光產業結合。

結果… 我們沒有通過 XD 大體上的原因有兩個:

1. 評審其實看不太懂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是個很棒的計畫 (基本上就不不懂為什麼年輕人看到 pokemon challenge 影片會瘋狂)

2. 我們公司同一年過了另外一個計劃 (那個計畫創下台灣至今最高額的桌遊群眾募資紀錄、 並且是第一個成功在 Kickstarter 上募資成功的台灣遊戲) 雖然我可以理解文化部想要分散投資

也很感謝文化部當年還是有壓對寶,但這也的確說明了政府在制度上的僵化,以及永遠追趕在潮流之後的困境 — 到了今年五月,我看著大家瘋狂流傳著 Pokemon Go 即將問世的新聞,就想到一年半以前曾經花了很多時間投了這項計畫,不勝唏噓,但是,就在上個月我看到了一篇關於 Pokemon Go 背後如何成功的文章。

我就豁然開朗了: http://pics.ee/DfY (FB 原文連結縮址)

原來不是 200 萬、也不是 2000 萬,是 2500 萬鎂的投資,以及耗時 20 年的實力累積,再加上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角色ip 才有這樣的成功 — 不只是我,我相信全世界很多人都曾經想到 Pokemon Go 的遊戲概念,但真的有努力、有實作出來的就只有他們,同時這也給了我一點啟發~ 其實我們沒有錯過什麼機會。

因為當時機會就算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也絕對沒有能耐做的那麼好,不過從現在開始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未來的機會做準備,不論是文化部或是科技部,能給的都很有限,重點還是靠自己,實力是深耕跟遠見的結合,只有努力做下去才有機會更好 — 會想要分享我的這段經歷,也是希望大家知道台灣還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努力,我們不是傻子,而是忠於自己的理想跟目標。

是真的嘗試著手實踐的人,其實文化部真的要做之前,不妨也可以找一些有類似想法的團隊聊聊,不要光是複製別人的東西,而是做出自己的價值。

(本文經原作者Chi Wei Lin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Re: [閒聊] 打造自己的寶可夢 文化部與科技部加強合〉;首圖圖片來源:edowoo, CC licensed)

VR_600x100

你知不知道第一個研究 VR 有實務成果的是台灣人?你知不知道 HTC Vive 可以領先全球,靠的也是台灣在相關技術上的領先優勢?

TechOrange 邀請台灣重量級 VR、AR 參與者,從趨勢、技術到應用與你一起剖析「它」為什麼重要?台灣又能如何創新?

* 機會難得,現場提供 VR 體驗活動!快來報名吧~

「Model S開一開就著火了」,特斯拉前工程設計師:2014就發現有問題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0.21.36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Tesla最近出了很多事情,先前的自動駕駛車禍還讓人記憶猶新。但是這都阻止不了Elon Musk的決心。(責任編輯鄒昀倢)

華爾街日報分析稱:馬斯克總為特斯拉設定宏偉的目標,但事實上這些目標往往都落空了,過去五年內,特斯拉有超過20個項目計劃沒有達到馬斯克的要求,各種目標平均幾乎1年落空10個。此外,據16日BI最新報導,一輛特斯拉Model S電動汽車在法國試駕期間突然著火,而華爾街日報中特斯拉前工程設計師Cristina Balan透露,2014年她曾發現Model S零件有安全漏洞,而且提出過終止生產,甚至就此事提交過仲裁申請

五月份,馬斯克曾給特斯拉設定一個從所未有的大膽計劃:在第二季度生產超過17000輛電動汽車,當然,這也許對於特斯拉自己來說是司空見慣的。

不過七月份,特斯拉又做了一件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沒有達到馬斯克的目標。特斯拉交付量只有14370輛,而對於15%的交付輛空缺,馬斯克將部分原因歸咎在六月底還沒從卡車和輪船上卸下的汽車身上。

「我從未設定一個我認為不現實的目標,除非我自己特別指出我知道那是不現實的。」馬斯克在本月早些時候說。他承諾在本年底前,特斯拉每週產量將比上半年提高50%。

但據華爾街日報分析師稱,過去的五年內,有超過20個項目計劃特斯拉沒有達到馬斯克的要求,而從汽車產出到財務目標,馬斯克定下的目標,幾乎評價1年沒有達到10個。

不過至今為止,華爾街的規則還沒有在馬斯克身上應驗,也許矽谷最受矚目的科技公司會有一些不一樣的遊戲規則,因為一般來說,一些公司許下沒有達到的承諾往往會受到投資者的懲罰。

而在上個月,馬斯克又宣布了一個新規劃,其中包括在未來幾年生產電動版的皮卡車、小型運動型多用途車、大卡車和客車型。

一些分析師已經開始擔心馬斯克雄心勃勃的目標可能會困擾特斯拉,他要求特斯拉到2020年底每年銷量要達到100萬,但是從2008年到現在特斯拉總共才賣出了14萬輛。

但馬斯克說他不會設定自己知道達不到的目標,他認為難目標會激勵特斯拉奮勇向前,“如果想要一個好的產出,我們必須為此奮鬥。”

但一些分析師和投資人對此產生了質疑:

他們設定的生產量目標實在是太荒繆了。瑞銀集團UBS投資研究Colin Langan如此認為。

特斯拉已經推遲結算日很久了,他們的結算都是基於未來交付的需求來進行的。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分析師Efraim Levy透露道。

 

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Harvey Pitt則說,當你制定一個計劃的時候,你需要一個合理的基準讓人相信計劃的可行性。

雖然特斯拉Model S 2012就推出了,但其實Model X去年九月的首次亮相已經推遲了兩年,而Model 3本計劃2014年底推出的,但是據今年三月份消息,這個型號的車也許到明年才能和大夥見面。五月份馬斯克曾對分析師和投資人稱他預計明年七月份Model 3會開始投入生產,但在華爾街日報上月對他進行採訪時問,你認為明年七月Model 3將投入生產嗎?他卻說,不。

而對於Model S ,馬斯克承認達到目標的時間超出了他的預期,但他說,這並不是很重要,因為特斯拉終將達到設定的目標。

在提高Model S產量的過程中汽車的質量問題不斷增加,特斯拉前工程設計師Cristina Balan透露,在2014年初她曾看到車輛部分組件存在安全漏洞,她曾提出終止生產在離開特斯拉後,她曾在寫給馬斯洛的郵件中稱,許多負責人是在把他們知道有問題的零件往車子裡裝。

她去年曾就特斯拉問題提交仲裁請求,但特斯拉與馬斯克拒絕對此發表任何評論,而據16日外媒報導,一輛特斯拉Model S電動汽車在法國試駕期間突然著火。而特斯拉公司的發言人對此回應道:“我們正在協助相關機構調查此次事故的實際情況,我們會密切配合。而在此次事故中,乘客均未受傷,在事故發生前他們都能夠安全下車。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馬斯克挨批:總為特斯拉設定宏偉目標,但往往都落空了〉。)

【我要征服寶可夢道館】快速查詢寶可夢技能與屬性相剋,上戰場才知怎麼贏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1.36.04 AM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如何在Gamepress的網站中搜索寶可夢的技能推薦!

首先請先進入Gamepress的網站頁面,然後選擇左邊的Pokemon List Advanced.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1.35.07 AM

接著就會看到寶可夢的目錄,右邊則是IV100%的三圍和CP值!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1.44.13 AM

接著點選你想要找的寶可夢進入技能頁面,這邊我們就以寶石海星來作為例子!

在遊戲中你可以看見你的寶可夢有兩種技能,分別是主要技能和次要技能: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1.45.03 AM

而在Gamepress的網站中你可以看見這些資訊: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1.45.20 AM

像圖中就顯示了寶石海星有機會學到的主要技能一共有兩個,分別是Quick Attack(電光一閃)跟Water Gun(水槍)。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1.46.27 AM

至於次要技能的部分則是有機會學到Hydro Pump(高壓幫浦)、Power Gem(寶石能量)和Psybeam(幻象光)。

接著你可以在下方看到網站推薦這支寶可夢用來進攻/防守時的推薦技能: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1.47.22 AM

以及這支寶可夢的屬性相剋表: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1.48.00 AM

藍色為受到這類屬性傷害時只會受到0.8倍的傷害。紅色為攻擊些屬性的寶可夢時可以造成1.2倍的傷害。

最後則是這支寶可夢CP值試算:你可以透過輸入寶可夢現在升級所需的星塵數量來檢視寶可夢CP值的最大和最小值。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1.48.56 AM

善加利用這些資訊,相信你也能夠培養出優異的寶可夢喔!

(本文經合作夥伴上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Pokémon GO】哪些才是好技能?快速查詢所有寶可夢技能推薦!〉。)

  • 延伸閱讀

不是開玩笑,兩年前我真的跟文化部提了 Pokemon Go 計畫
【矮額!政府要拼文創寶可夢】台灣捕怪遊戲創辦人:沒有資源、不靠政府,我們仍然活下來

 

名分析師預測:蘋果9/7會出10.5寸iPad,這麼大是要拿來打網球嗎?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00.08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雖然蘋果一天到晚被唱衰,但是每逢新品發表會前,大家還是很興奮。聽說新款iPad有可能會有些新意,我也是蠻好奇的。(責任編輯鄒昀倢)

那個預測蘋果新品的「半仙」、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又出來預測蘋果新品,而且這次可不是已經被360 度無死角曝光的iPhone 7,而是上半年剛更新了一次的iPad 系列。

Apple Insider援引郭明錤的消息稱,相比目前的保守,蘋果將會在iPad有大動作。在尺寸上,蘋果將在明年準備三個版本的iPad,除了已經有了的12.9英寸和9.7英寸版,在兩個尺寸之間,蘋果還會加入一個10.5英寸iPad。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1.00.43 PM

而近乎已經是定局的A10X 處理器也會出現在這款10.5 英寸iPad 和12.9 英寸的「iPad Pro 2」上。從郭明錤的爆料來看,傳聞中的A10X 將會採用台積電的10nm 製程工藝。

對於10.5 英寸iPad 的定位來說,蘋果可能把他作為最為經典的9.7 英寸iPad 的替代品,在商業和教育領域發揮價值。

而蘋果一直以來都有的9.7 英寸iPad 在明年可能會繼續搭載A9X,搭載A10X 的「下一代」9.7 英寸版iPad 則會在2018 年早些時候出現。

不過,儘管郭明錤稱iPad 會在明年有大的變化,但他還是表示,iPad 銷量下滑的勢頭可能要到2018 年才會有所好轉。而由於Chromebook 在教育市場的競爭,以及今年下半年沒有新品發布(這一點存疑),郭明錤將今年iPad 的銷量從預期4500 萬到5000 萬台,看低到了3500 萬到4000 萬台。

同樣是2018 年,郭明錤還預測稱,蘋果會在這一年重新設計iPad。其中一個很大的亮點和升級就是用上柔性AMOLED 面板。

而這一切在iPhone 上還會出現得更早一些,郭明錤預測,大約在2017 年,蘋果就將推出全玻璃機身且OLED 屏幕的iPhone。

郭明錤這個經常語出驚人的「蘋果新品半仙」,之前預測到了不少蘋果的新品消息。那麼這次看起來如此誇張的iPad 新品也會成真嗎?還是只能等到那個時候才能驗證,畢竟郭明錤也有很多失誤的時刻,只是更多的人只記住了他成功的時刻罷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愛範兒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別只關心iPhone 7,蘋果還要推出一個全新版本的iPad〉。)

延伸閱讀:
甭等9/7發布會揭曉答案,iPhone 7 取消3.5mm 耳機接口的鐵證來了!

作夥打群架才有力量,台灣發展虛擬實境王國第一步:建立VR生態圈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4.55.14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2016年是VR元年,暫且先不管是誰訂的,但產業的熱潮許多人的確都感覺到了。目前VR仍然是非常新興的產業,這也就代表台灣其實有機會,不過該怎麼發展,這真的很考驗大家的智商與眼界。(責任編輯鄒昀倢)

全球都在瘋VR,2016年被稱為VR元年,著名投資銀行高盛發佈了報告,預測VR的出現,新的市場終將形成,當前許多市場也將被顛覆。

VR成為眾所矚目的新領域,即將帶來變革性的創新,到2025年VR/AR市場規模將達到800億美元。但VR的產業發展真的那麼誘人嗎?

關心VR發展的讀者,絕對知道,HTC VIVE中國區總經理汪叢青,6月底在MWC上海的演講中宣布,將與全世界最大28間風投公司,包含Sequoia Capital China以及Matrix Partners等知名國際機構投資人一同攜手,成立虛擬實境風投聯盟(VRVCA:Virtual Reality Venture Capital Alliance),未來共有100億美金投資額,鎖定VR創新公司。

HTC VIVE卯足全力積極帶領VR產業,這次與投資公司合作,再次看見HTC要當VR產業老大哥的企圖心。

今年4月HTC VIVE已經與13 家全球頂尖的虛擬實境領導企業合作,正式發起成立「亞太虛擬實境產業聯盟」(APVRA;Asia Pacific VR Alliance),將為全球 Vive X 加速器計畫共同投入超過1億美金成立基金。扶植具有創造力、技術能力的團隊。目前這個計劃,已經有來自超過30個國家,1千2百間公司申請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5.33.15 PM

汪叢青對VR產業整體發展表示樂觀,他說:「4年內,我認為VR設備的銷量,將會超過手機銷量,」手機在過去9年間的銷售量,已經超越過去30年來 PC 產業的銷售量,當前智慧型手機銷售成長趨緩,下一個明星產業他認為就是VR。

如今市面上可以體驗VR的設備很多,臉書的 Oculus Rift、宏達電的 HTC Vive 、SONY的 PlayStation VR 都分別在今年問世。

市場的餅愈做愈大,汪叢青也表示,初期仍有許多產品的效果不好,帶來的暈眩感與不舒適,很容易讓消費者對VR失去信心,甚至降低消費者的使用意願,如此並不一定有利於VR領域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HTC VIVE亟欲整合產業資源的首要原因。

  • 生態圈漸趨完整,絕對不要步上 3D 發展的後塵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5.33.46 PM

市場對 VR 熱衷是好事,但矽谷投資商Formation,領投直播平臺NextVR,創辦人Brian Koo在TechCrunch國際創新峰會上海站的演講中提醒:「不能重蹈 3D 的覆轍,形成相應的生態才是 VR 未來趨勢。」

曾經高盛的分析也指出,3D擁有超過800億美元的市場,但3D並沒有真正為產業帶來影響與轉變,Brian認為最大問題就在於,「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系。」

想要打造完整的虛擬實境生態圈,概略分為三大部分:內容、平台、設備端,後續從服務、銷售管道都必須全面兼顧。目前圍繞著VR 的生態系統,已漸漸構築起來,Brian認為這就是最重要的關鍵,也是他對VR發展更顯樂觀的原因。

事實上,凡是體驗過VR的人,都真的會為它帶來的沈浸感感到驚豔,你即使知道他是假的,但一切都太像真的。

隨著智慧型手機、行動裝置、行動運算普及、顯示技術進步,VR在技術面的表現已漸趨成熟。但目前很多人不看好 VR 的原因,很大部分是設備售價太高,內容不夠多,市場尚未看見規模,甚至難以擺脫長期使用的暈眩感、有線的VR設備,也影響了遊戲的體驗感與方便性。

初期VR僅僅作為遊戲體驗的附加價值,透過零售端與消費者互動,但如何讓VR真正與消費者連結,打造不可替代的VR服務,也是一大關鍵。

”Penrose Studios ,被稱作是 VR 界的皮克斯製作公司,創始人 Eugene Chung曾任職於 Oculus 並主導動漫內容開發工作,他認為,VR真正的核心仍然在於內容,「真正能讓用戶愛上VR 的,只有精彩的角色與扣人心弦的劇情設計,而不僅僅是 VR 這種看起來很新鮮的玩具。」

想要打造完整的VR生態圈,還有一段漫漫長路,但可預見的,VR極有可能在未來5-10年在全球成為巨大市場,我們不用進電影院看電影、甚至可以跨時空逛街,大量的人類行為都會進入嶄新的體驗。對消費者來說,很有趣、很刺激,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本文經合作夥伴30雜誌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打造VR生態圈,才能成就下一個明星產業〉。)

VR_600x100

你知不知道第一個研究 VR 有實務成果的是台灣人?你知不知道 HTC Vive 可以領先全球,靠的也是台灣在相關技術上的領先優勢?

TechOrange 邀請台灣重量級 VR、AR 參與者,從趨勢、技術到應用與你一起剖析「它」為什麼重要?台灣又能如何創新?

* 機會難得,現場提供 VR 體驗活動!快來報名吧~


【不知道是啥聽起來很厲害】中國發射首顆量子衛星,媒體:這是巨大的進步!!!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6.23.02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那篇文章】中國近來對於前沿科技的研發速度驚人。看到新的太空科技、又看到有國家在研發太空採礦,會不會小說中的新一輪太空競賽又要開始了?(責任編輯鄒昀倢)

據16日最新消息,2016年8月16日凌晨1時40分,我國科學家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目前已成功入軌運行。這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太空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同時也建成了我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據悉,“墨子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表示,之所以給它起名“墨子”,是因為墨子首先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沿直線傳播,而且他也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

據潘建偉院士介紹,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於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複制性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簽名等的無條件安全,可從根本上、永久性地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本次的量子衛星項目於2011年12月立項,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是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次還希望在空間尺度上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以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潘建偉表示,我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衛星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態保持與基矢校正、星載量子糾纏源等。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有助於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保持和擴大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動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本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中科院研製的稀薄大氣科學實驗衛星和西班牙科學實驗小衛星。量子衛星發射入軌後將進行3個月左右的在軌測試,然後轉入在軌運行階段。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

【寶可夢謠言破解】假的,丟出去的寶貝球是撿不回來的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6.59.08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之前說可以,現在又確定不行,這樣欺騙大家感情對嗎?(責任編輯鄒昀倢)

中央社記者張銘坤、潘岳揚台北16日電)Pokemon go精靈寶可夢先前有傳聞指出「寶貝球沒丟中是可回收的」,經記者實測發現,丟出寶貝球後迅速點選並往回拉,寶貝球雖然會有拉回來的動畫,但數量仍然會減少,無法將寶貝球回收再使用。

Pokemon go精靈寶可夢在台上市數週造成轟動,雖然已是農曆七月,夜晚有櫻花綻放的地方仍然充滿人潮,許多店家更是以櫻花來作為吸引客人的方式。然而最近卻有傳言在捕捉Pokemon時,可以把沒有丟中的寶貝球撿回來再使用,傳言指出,只要在寶貝球尚未消失前將寶貝球拉回本原本丟球的位置就能繼續使用。

經記者實測發現,丟出去的寶貝球是不能回收的,儘管在寶貝球未消失之前快速將其拉回原本丟球的位置,寶貝球還是會減少一顆,並不會因此不會減少。因此玩家仍然要瞄準再丟,畢竟像是Ultra Ball超高級球這種較難取得的球,可謂是丟一顆就少一顆了。

雖然寶貝球不能回收,但提高捕獲Pokemon的機率還是有跡可循,像是以旋轉球的方式甩出寶貝球,不僅可以增加捕捉的成功率,也能額外獲得10XP經驗值。

另外丟中Pokemon身上有顏色的內圈時,會出現Nice、Great、Excellent的字樣,不僅能分別獲得10、50、100的XP經驗值,也會提升捕獲的成功率。因此若是出現稀有的神奇寶貝,可以先餵食Berry提升Pokemon的好感度,再搭配Ultra Ball以及旋球技巧就能大大提升捕獲Pokemon的機會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假的 變心的寶貝球是回不來的〉。)

要稱自己是網路行銷人,你需要先補修的功課有哪些?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6 at 7.06.08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其實內文很多提到的能力,不只是針對行銷人員,而是所有職場新鮮人都該具備的職場力。或許有些不會馬上利用到,但是多方面的發展是有其必要的。#我的觀察啦(責任編輯鄒昀倢)

我個人的職場生涯一直都跟網路行銷相關,當過甲方也當過乙方,雖然不敢自稱什麼大師,但因為這方面的工作做得久,長期下來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業主與網路行銷人員,堪稱悅人無數,也閱人無數,因此一點點個人的觀察與心得倒是有的,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網路行銷人需要補修的功課。

既然稱為「補修」,那就代表原來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還有進步改善的空間。先說明下,這篇文章不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一般想成為網路行銷人,或已經往網路行銷人路上前進的年輕朋友提出建議,因為是一般性的文章,所以只能簡單談談我在幾個不同的面向所看到的普遍性問題,並給點原則性的建議,年輕的朋友讀這篇文章,覺得沒幫助的部分看看就好,若有合用的部份,那就不妨拿來參考實踐。

那麼,除了網路行銷的專業外,要成為一個好的網路行銷人,有哪些需要補修的功課呢?就我個人經驗,至少有以下四項:

  • 一、調查研究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所謂「行銷企劃」,就是在確認行銷目的後,針對組織內外現況進行分析,然後擬定策略。分析的對象,包括總體環境、市場、產業、競爭對手、乃至於組織本身…等等,因為對象很多元,要做好現況分析,調查研究的能力就變得很重要,誠如孫子兵法所說:「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而想做好調查研究,就要懂得蒐集資料、去蕪存菁,也要懂得分析判斷、提出洞見,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問對問題。

早年我還在上班的時候,有一回帶著幾個部門的同事一起去跟老闆開會,談著談著老闆就開始問到某些問題,結果我當場就把老闆想要的資料拿出來給老闆看,並且給出建議,結果在一旁的同事們當場看傻了!

他們很難想像我為什麼能預先知道老闆要問什麽,而且連資料都準備好了。透過上述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是極其基本的調查研究的工作,一樣可以把它做到讓同事驚嘆、讓老闆印象深刻的程度。現下很多年輕的朋友常常因為待遇不理想、工作內容不夠稱頭、不夠有趣而感到悶悶不樂,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我們能把極其枯燥無聊的事情做到極致,做到甚至影響公司決策的地步,那麼我們個人的價值就會提升,同時也更有可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

  • 二、策略規劃的能力

在釐清行銷目的、做好現況分析後,緊接著就是要進行策略規劃。個人的觀察,策略規劃是目前從事行銷工作的年輕朋友普遍欠缺的能力。我常常看一些企劃,無論是大到如事業、產品的整體規劃,或是小到如短期的行銷專案,這些企劃,往往沒有任何的背景和鋪陳,然後 SWOT 分析就橫空出世了,也不知道當初是怎麼做出來的!

然後,接下來提出的策略又跟先前的 SWOT 分析聯結不起來,感覺是自己早已有了定論,前面的 SWOT 分析只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寫」硬湊出來的篇幅。衷心建議年輕的朋友不要把商業的企劃當作應付學校老師的報告來寫,這樣很難進步。我有一個朋友,為了學好策略規劃,跑去英國進修,上課、讀書、實作、討論、報告,整整被折磨了一年,如果您沒有打算要這樣做,那至少找一些策略規劃的書籍來看也好,開卷有益。

  • 三、專案管理的能力

身為行銷人,幾乎三天兩頭都要執行一些行銷專案,而專案管理的能力攸關到整個專案的成敗,因此建議年輕的朋友應該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能力。很多人以為所謂學習專案管理,就是去考證照,我認為透過考試學習專案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的確是有用的,但這畢竟只是開始,真實的工作場域中存在種種變因和挑戰,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行銷人專案管理的能力,這時我們往往會發現單憑硬梆梆的方法和工具不足以解決眼前的問題,更加要緊的是「軟性的能力」,包括溝通協調、抗壓性、當責的態度、領導能力…等等。

我認識一個很優秀的年輕人,企劃、提案的能力都很不錯,深獲老闆激賞,後來老闆把他提升到管理職,這位年輕人的表現卻不如預期,所負責的專案個個七零八落,完全無法反映出他獨立工作時的水準,而這也限縮了他職涯往上進一步發展。年輕朋友也許會問:「那要怎麼提升軟性的能力呢」?方法其實有很多,包括多閱讀、多跟人互動溝通、多從有經驗的人身上學習做事的方式…等等,持續累積下來,都會有很明顯的幫助。

  • 四、分析改善的能力

年輕的朋友接觸網路行銷,很多是由操作面開始,例如學 FB 廣告,就學習帳號怎麼設置、廣告怎麼投放…等等,這些基本功當然要學,但身為網路行銷人,絕不能以此為滿足,務必要精益求精,進一步完備報表分析和效益優化的能力,要能夠從眼花撩亂的報表中看出當下的問題和機會點,並且研擬、執行改善策略。

我常常參加績效檢討的會議,會議中專案負責人很認真地整理報表和數據,但若問到他們從報表中看出什麼?後續打算怎麼做?他們往往瞠目結舌,不知如何回答,而從沒想法到有想法,就是網路行銷人該補修的功課。那如何提升分析改善的能力呢?我個人的建議是透過閱讀、上課學習別人的經驗,再加上多思考,並且透過實際執行的驗證自己所學到的東西,如此不斷反覆循環,自然就會一次比一次進步了。

如果對以上的建議有什麼想法或補充,也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交流!

(本文經合作夥伴ALPHACamp授權轉載,作者:,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要稱自己是網路行銷人,你需要先補修的功課有哪些?〉。)

政大法學院副教授:請交通部不要鬼扯「搭計程車比較有保障,搭Uber比較沒保障」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Uber的爭議燒滾滾,只有多方搜集立場、意見,才能促進交流。以下為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的看法,內文為作者第一人稱敘述。(責任編輯鄒昀倢)

這陣子關於Uber與計程車業者之爭,因為忙碌我忍了很久沒表達意見。但是我一直對於交通部和許多論者所謂「搭計程車比較有保障,搭Uber比較沒保障」的論點,覺得它們似是而非。

對於台灣的計程車業稍有瞭解的人應該都明白:所謂的「計程車行/交通公司」只是給司機「靠行」和租車用的,甚至只是空殼公司,許多車行只圖每月跟司機收錢,根本沒有對司機做任何監督管理,出了事情受害人對它根本求償無門。

即使是表面上看起來有做管理的所謂OO大車隊,一旦旗下司機肇事時也是兩手一攤,卸責表示自己只是提供無線電派車和會員服務而已,對於司機並無選任監督之責,因此無須對乘客/用路人做賠償。

  • 計程車業者其實長期也存在管理安全問題

更別提:台灣的馬路上其實一直有許多「借牌」(自己無執業登記證)的計程車司機在跑車!計程車業自己長期無法真正自律,空殼車行同時剝削司機和乘客搭車品質,交通部也長期無能力執行公權力確保計程車乘客與用路人安全,結果你們現在腦袋裡卻只想著「別讓Uber進來競爭,讓我們繼續維持目前這種生病的計程車業狀態就好」?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請問各位每天開車騎車的朋友們,大家每天在馬路上看到的最鴨霸亂按喇叭、最常紅線違規停車、最常急停任意超車隨便變換車道的車種,是哪一種!又,請問從前經常搭乘計程車、後來經常搭乘Uber的朋友,你們的經驗平均而言是前者比較安全愉快還是後者比較安全愉快?

  • 計程車與Uber的搭乘體驗相比

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每天搭乘計程車,所遇到的不愉快經驗多不勝數。諸如車子內都是煙味便當味的我覺得只是小事,但是音樂廣播開大聲、一路超速卻安全帶壞掉、一面開車一面講手機、莫名其妙一直問你隱私或逼問你政治立場……我什麼都遇過。

前年太陽花學運期間,我搭車到政大上課,一路上我什麼話也沒講,低頭看我上課要用的資料,司機一路上聽新聞咒罵「混蛋學生」,我也沒吭聲,但是到了政大之後他跟我收錢,竟然對著我說「我看你的樣子應該是教授,你們這些混蛋教授是怎麼教出這些混蛋學生的?你們通通是混蛋!」

後來我和家人常搭Uber,到目前為止也已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以上這些不愉快情形,或是司機違反交通規則的不安全駕駛,我們竟然一次也沒有遇過。一次也沒有!只有遇過司機路不熟所以走了遠路,但是只要在手機線上申訴都很快獲得線上退費,完全沒有囉唆。

計程車業想要維持「現狀」(讓乘客和用路人不安心的現狀)繼續賺錢,不想讓Uber分一杯羹且不願接受競爭做改進,就麻煩你們說實話,不要牽拖什麼「搭乘計程車才比較有保障」。交通部沒有能力管理好計程車業者,反而害怕計程車業者施加的集體壓力,只想維持政府失職不作為的「現狀」,那也麻煩你們說實話,不要鬼扯什麼「搭乘計程車才比較有保障」。

底下這篇文章是我很敬重的吳俊達律師承辦多起計程車肇事案件,第一手經歷的「計程車業現狀對乘客和用路人並無保障」實況。請交通部官員張大眼睛看清楚:現在的計程車業到底哪裡對民眾有保障?計程車肇事的被害人會有多慘,你們到底知不知道?! http://www.facebook.com/lawrence.wu…

【後記】

上面的文章貼出後,收到網友來信說:Uber現在是違法營業耶,你怎麼可以幫Uber說話?但是這位朋友,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是「到底搭計程車有沒有比搭Uber有保障」以及「Uber是否應該開放合法化」。

如果照你這樣講,任何牽涉法律修正變革的問題通通都不要談了,全部都「維持現狀」就好了。這就好像你目前單身,朋友們要跟你討論結婚會不會比較好、應不應該結婚,你就出一張嘴說「可是我現在單身耶,你們怎麼可以說結婚好話」—那請問你到底還要不要討論下去、要不要考慮改變現狀的理由呢?如果有人用假理由騙你單身一定比較好,就好像有人騙你搭計程車比較有保障,請問你到底希不希望有人揭發這種騙人理由?

我當然也可以接受認為Uber不應合法化的意見,但是,請不要用不真實的理由來討論。所謂「搭計程車會比搭Uber有保障」,我覺得就是不真實的理由。

交通部說「若搭乘Uber發生性侵車禍怎麼辦?」—-那真是奇怪了,搭乘計程車就沒有發生性侵車禍嗎?發生了之後計程車現在是怎麼辦,那Uber就是怎麼辦,難道計程車有什麼特別有保障的「怎麼辦」嗎?

社會新聞裡幾乎天天都有小黃司機肇事或傷害民眾,馬路上幾乎24小時都看得到計程車違規或危險駕駛,請問一直管理不好計程車業的交通部你們又該「怎麼辦」呢?

(本文經原作者劉宏恩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請交通部不要鬼扯「搭計程車比較有保障,搭Uber比較沒保障」】〉,圖片來源:Jonas B, CC licensed)

UI設計師 KPI 怎麼計算?天才老闆:工作時數、圖層數量越多越好(白眼)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KPI管理方式其實本質上不差,但問題就出在許多使用KPI管理的領導者不懂依照職務、工作需求變通。例如UI設計師的工作表現該如何考核?有些正向的量化標準,但也有省事卻逼死人的作孽管理法。(責任編輯鄒昀倢)

第三天 UI 入門班課程結束後,有學員留下來問我「設計師的 KPI 怎麼計算」。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KPI 規則沒定好,只會惡化工作效率和趕跑員工而已。

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又稱主要績效指標、重要績效指標、績效評核指標等,是指衡量一個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是一項數據化管理的工具,必須是客觀、可衡量的績效指標。

  • 趕跑設計師的 KPI 計算法

如果你在 Google 輸入「設計部 KPI」,會看到這份文件。

Screen Shot 2016-08-17 at 12.55.19 PM
出處:http://wenku.baidu.com/view/d334ace0e009581b6bd9eb7b.html

傻傻地直接照這份文件去計算 KPI 的話,包準趕跑一堆設計師。

(以下我轉成 UI 設計用計算方式)

  • 專案設計完成率

圖上寫著「按時設計完成專案數量」…啥?什麼時候有辦法準時完成?有啦,客戶不加功能和再來一杯白開水一樣自然的話,專案有機率按時完工。

這種計算法有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計算機 App 算 1 個專案,那麼開發網路商城也算 1 個專案!?

逼得員工都挑簡單的做。大家出來工作主要是混口飯吃,不管專案規模、難易度、業主奧客度做完一個專案都只算 +1 的情況下誰想接手艱難又複雜容易爆炸的工作?

  • 人均原始檔產量

這也是不公平的計算方式,原始檔產出根據專案的不同、難易度差很多,和業主要求的風格也會有關。比如擬物風和扁平風介面,在刻 PSD 花的時間上絕對不一樣。

所以專門做擬物風的設計師考績算下去根本墊底。只好一頁一個 PSD、無限改稿,各種奇技淫巧鑽漏洞,反正看誰產量大。(你說 PSD 品質會控管,但上面計算公式沒把品質算進去啊?)

  • 設計方案一次性通過率

屁啦!不管是 Flow Chart 還是 Wireframe 都不敢說一次到位了,設計方案一次通過?作夢比較快。一次過關比發票中 200 元的機率還低。

(題外話:通常一開頭答應的這麼爽快的客戶,往往中途會狂挑錯跳針要多奧客有奧客,且尾款常常收不到。)

  • 設計製作出錯率

再強調一次,計算機 APP 和 網路商城,系統複雜度和功能數完全不能比。越龐大困難的專案越容易出錯,會盡量給資深設計師,簡單專案都給新手,然後資深設計師反而比新手更常出錯。

總是經手吃力不討好的複雜工作、壓力大、容易出錯、考績又輸給新來的。有經驗的 UI 設計師在市場上很缺啊,傻了才陪這種 KPI 制度玩。逼得員工認為多做多錯,不如不作,有工作來能裝死就裝死吧。

  • 客戶滿意度

「隨機訪問客戶對設計水平的滿意度」,這也很大機率不掌握在設計師手上。如果公司的開發流程導致設計師只能聽從 PM(或主管、老闆) 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話,這一項分數高低完全掌握在別人的手上。

只要發號施令的那個人狀況外讓客戶不爽,設計師就會被牽涉到跟著 GG。你拿設計師沒辦法自主的部份來考核設計師?公司不想發獎金給人家對吧。

  • 抱大腿式 KPI 計算法

這些是我聽到會拿來當成 KPI 計算規則之一的方式,基本上和同事關係不好就死定了。當然皇城內的和氣很重要、團隊向心力和合作無間很重要。但這些抽象印象被列入考核要「量化」,如何採用「客觀」的方式評斷?

  • 同事互評

快祈禱同事人都很好,大家都很善良,沒有排擠鬥爭,而且主管不會在考核季說出「我們部門今年只有一個加薪的名額」這種話。

  • 工作態度

如何考核交互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的績效? 一文中提到不少「很難客觀評斷」的績效審核方式。工作態度是一種很主觀且抽象的印象分,尤其是台灣人的企業文化,比起良好積極的態度,學怎麼抱大腿更實際吧。

  • 掐死創意的 KPI 計算法

專案管理

設計師要管自己的工作量、安排工作時程沒錯,但這也算進考績的話,就會以「能在時程內解決優先」來考慮開發,而不是「怎麼做比較適合」當起手式。

「設計師要有創意啊~」這句話聽到爛了,在蘊釀一個好的創意出來前要花多久時間?不知道。創意能不能實現?不知道。這段時間怎麼管理?不、不知道…

團隊目標

部門惡鬥的開始,搶資源、搶人,只要團隊裡有個扯後腿的,分數一起陪著難看。為了成績好看,大家都會選簡單好做能應付的那條路,絕不會是新東西玩看看、沒做過試試看,風險太大。

木桶效應:「在一個團隊里,決定這個團隊戰鬥力強弱的不是那個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個能力最弱、表現最差的落後者。」還想要皇城內的和氣?等著烏煙瘴氣吧。

正向參考

我在群裡聊起「設計師的 KPI」話題,好幾位主管出來哀嚎設計師績效難定。爬了下文真的很難客觀審核。這是篇我覺得能給各位方向的訪談文章:
揭秘:關於設計師的KPI與話語權,這些大佬是這麼看的,截錄其中一小段於此,建議各位去看原文較完整。

我們自己的團隊裡面更強調以 OPI 的方式來驅動。最後整年考評的時候分三個維度:

  1. 看你對這個產品正向的幫助,比如說哪些方面的增長,其實是可以衡量的。
  2. 你和產品團隊合作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傳達出一些體驗方面更正向的東西。很多做用戶體驗的同學,當他做到一定時間以後,會掌握很多的調動影響用戶情緒和調動用戶參與感的一些黑科技的。但是這種模型短期內價值,長期的話對公司是有傷害的。所以說需要衡量整個過程當中這個產品是不是在被引導向一個正向的方向,有一些底線是不能碰的。
  3. 這個過程當中,每一個設計師的考核其實還是一個專業的設計總監和設計專家來評定的。大家都知道一句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個設計究竟是好還是不好,是有階段性的。今年可能做的非常棒的設計,讓設計師得到了很好的考評,可能明年整個社會的評價,整個產品趨勢和走向又不一樣了。再用這個辦法評價就不合適了,所以這個動態考評本身的標準也是在變化的,這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文中提到 OPI 算法,指的是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 經營業績指標。資料不太好找,可參考:

プロセスの有効性指標、KPI、OPIの共通性

Differences Among SLA, KPI & OPI

(請不要直接在 Google 搜尋「OPI」,你只會得到一大堆指甲油。)

  • 搞死大家的 KPI 計算法

算時數

幹!這根本在比看誰加班多吧?說會用「某種公式計算工作難度、時數換算成效率」的,把某種公式講清楚啊!

圖層數量

這是我覺得最聰明的計算方式了,和計算工程師的 KPI 看程式碼寫了幾行一樣聰明。借用我之前是在麥當勞打工的… 文體。

我之前是在某公司畫 UI 的,而我產 PSD 檔的原則是「幹你娘塞爆」。

沒錯,就是幹你娘塞爆,老子才不管甚麼接手的人,每次產的 PSD 就是姬芭一大包。100 MB 塞成 500MB,500MB 塞成 1 GB。1G 檔案直接灌成 8G,跟把整個圖庫站的素材全送給你沒兩樣。

我還記得,我那個月上班 25 天,經理跑來跟我說,這個月電腦當機 260 次,你有頭緒嗎?

我他媽的怎麼會知道。

(本文經原作者Akane Lee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UI設計師與KPI〉,首圖來源:juhansonin, CC licesned)

【委曲求全爬著走】從Uber到Quixey,矽谷新創進中國認栽得多、風光的少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5.15.54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中國與矽谷之間的羈絆越來越深了,但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碰在一起,固然有可能產生火花,但也有可能起衝突。以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責任編輯鄒昀倢)

矽谷創業公司想拿到中國土豪投資者的錢,也想藉此進入中國廣闊的消費市場,然而這就必須先學會和不那麼熟悉矽谷遊戲規則、擁有自己獨特商業文化的中國投資者打交道。

Quixey 曾經讓同處矽谷的很多創業公司羨慕不已,當他們對外宣布從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處獲得了上億美元投資時,四周都是嫉妒的目光。

Quixey 獲得的這筆總值1.1 億美元的投資在2013 年與2015 年分兩輪融資進行。這個融資數值曾經被看成是財力雄厚的中國投資者為獲得矽谷最熱門創業公司股份而情願一擲千金支付溢價的證據。

然而之後的事情並不如想像中順利,有一些事情開始出錯:據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停止向Quixey 付錢了。與阿里巴巴不歡而散的Quixey 之後發展步履維艱,阿里巴巴使用了一個相當苛刻的還價作為回擊:我們依然會給你公司一筆貸款,但是你們必須保證不起訴。在經過幾個月劍拔弩張的談判後,Quixey 接受了新的條款。該公在上週四表示已經拿到了3000 萬美元的借款,這筆錢當然還是由阿里巴巴出的,但是其涉及的相關條款可比原來設定的要苛刻的多。

阿里巴巴原本希望Quixey 公司的搜索技術可以改善旗下App 的搜索體驗,沒曾想會與Quixey 經歷一場讓雙方都十分痛苦且不為外界所知的隱秘爭端,在這場爭端中最核心的矛盾乃是文化衝突。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爭端,它像徵了矽谷與中國投資者之間微妙又無比複雜的關係。矽谷與中國投資者的關係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隨著前所未有的來自中國的資金大批湧入矽谷,兩者之間的關係將愈加複雜。

  • 中國投資者VS 矽谷創業者:想說愛你不容易

來自中國如洪水般湧入的資金對於矽谷地區的創業熱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過去的兩年中,來自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如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以及中國眾多的私人投資者、富裕的家族管理基金、當地政府以及國有企業都競相進入矽谷,試圖爭取到該地區最前沿技術公司的股份。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 的數據,直到2016 年上半年,矽谷地區來自中國的投資(不包括房地產業)已經突破了60 億美元,其中有超過一半的投資是在最近的18 個月中發生的。隨著中國在過去十年中社會財富的日益增長,再加上中國政府大力發展創新技術,中國的科技投資者數目也在節節高升,VR(虛擬現實)與AI(人工智能)領域尤其被中國科技投資者所關注,因為中國在兩個技術領域的發展還比較滯後。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5.22.59 PM

中國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需要找到一個從傳統製造業向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的榜樣」,斯坦福大學著名的物理學家張首晟如此說道,他兩年前在矽谷發起設立了丹華基金(即中關村斯坦福新興技術創業投資基金),希望能通過投資矽谷原創性和具有顛覆性的創新技術為中國的發展引進技術與人才,「對中國來說,這是打通一條新時代的數字絲綢之路。」

反觀美國的創業公司,它們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望與中國不差錢的公司以及一夜暴富的土豪們搭上關係,特別是考慮到矽谷如今的融資環境已經逐漸收緊。中國投資者帶來的不僅僅是錢,還為這些創業公司打開了通向中國十幾億消費者的大門,而美國的產品與服務市場已經趨於飽和。

這樣的投資已經足以改變一家新興創業公司的發展軌跡。「在矽谷進行創業融資如果少了來自中國的資金就玩不轉了,」Chris Nicholson 是剛剛成立兩年的人工智能公司Skymind.io 的CEO,他的公司已經拿到了來自騰訊公司以及其他中國投資者的融資。Nicholson 還表示即便是那些被位於沙丘路上傲慢排外的風險投資公司所拒絕的創業公司,也可以獲得來自中國的資金支持。「這已經改變了矽谷的創業格局。」

雖然雙方都有互相需要的地方,但是兩者之間依然存在著不信任。美國的創業公司對於中國投資者可能採取的強硬手段小心翼翼,還有一些創業者擔心自己的創新成果會被複製剽竊,這是長期以來許多與中國公司進行合作的美國公司最為憂慮的問題。於此同時,作為技術投資的新人,來自中國的投資者不希望被人輕視,也不想要被當成是只是有錢的幼稚傻蛋。

  • Quixey 與阿里巴巴的隱秘爭鬥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5.23.34 PM

中國投資者通常都不太熟悉矽谷投資圈裡的那一套遊戲規則,Quixey 公司就從實踐中得到了與中國投資者鬥爭的慘痛教訓。

就在2013 年Quixey 拿到了阿里巴巴的第一輪融資不久之後,該公司就開始為阿里巴巴進行一個定制的工作,這項工作就是使用特別的技術讓中國的消費者可以基於阿里巴巴的YunOS 操作系統進行App 內搜索,他們為此還與阿里巴巴單獨簽了一個開發合同。(從技術角度上來說在App 內進行搜索是非常困難的,它和在網頁行進行搜索完全不是一回事;即便是Google 也難以解決這個問題。)該開發合同中約定阿里巴巴與Quixey 將共同分享這項技術在中國應用時產生的任何利潤。

在今年早些時候,阿里巴巴與Quixey 開始出現糾紛。阿里巴巴方面表示這家創業公司所交付的開發成果已經落後了;Quixey 也聲稱阿里巴巴欠下了前面數月中上千萬美元的開發費用。

於此同時,兩家公司預想的在中國市場中會產生的收入也沒有如期出現。阿里巴巴對於Quixey 的技術沒能使自己公司收入來源多樣化感到沮喪。於此同時阿里巴巴也在經歷一個巨大的組織調整,那些試圖與阿里巴巴進行合作的各種創業公司,其中也包括Quixey,都感覺自己被這次組織變動中讓人眼花繚亂的公司政治和項目優先級調整弄得暈頭轉向。由於兩者之間還存在著語言障礙,這就加重了創業公司與阿里巴巴合作中的不適。

Quixey 考慮起訴阿里巴巴追討開發費用,但是又發現打官司這件事是得不償失的。很少有創業公司能夠付得起和自己主要客戶與投資人打官司的高昂法律費用,而且這種內部亂鬥不僅讓創業公司難以實現自己的收入目標,造成關鍵高管離職,往往公司創始人也會辭去CEO 的職位。

「我們當然很看重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關係,他們已經成為了公司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與投資人。」Quixey 發言人Scott Samson 如此說道。阿里巴巴公司方面則拒絕就此事表態,理由是不討論公司當前的投資政策。

  • 風險與機遇並存,中國投資者帶給矽谷的燙手禮物

Screen Shot 2016-08-15 at 5.24.05 PM

有不少投資者都表示矽谷創業公司與中國投資者之間充滿了合作機會,但同時兩者之間也存在著諸多文化上的誤解,有不少合作失敗的案例都是出於此原因。「雖然來自中國的合作夥伴做出的承諾令人興奮不已,在合同上看起來也挺美,但是進入實際當中卻需要好好權衡一番。」專注初創公司風險投資的Jay Eum 如此說道,他所在的風投公司專門幫助初創企業與亞洲科技巨頭牽線搭橋。

「有時候那些看上去苛刻的條款與血腥的競爭策略並不是出於文化上的誤解,而是一種中國式商業文化規範在現實中的反映。中國投資人要求的那些條件可能在矽谷會被視作過於激進,但是這些條款放在中國卻被認為是相當公平的。」Andreessen Horowitz 投資公司中專注中國業務的Connie Chan 如此說道。

比如說中國投資者從創業公司這裡得到創意之後轉而投資這家公司的競爭對手,這種事情並不少見。

Skymind.io 的CEO Nicholson 表示許多美國創業公司即便是明知陷入糟糕的交易,也難以抽身。「作為一個創始人,你的工作就是想辦法讓公司能夠活下去,如果有人帶著可能不那麼完美的融資條款找上門來,你也沒法過多的挑剔。」不過Nicholson 也強調他自己與中國投資者的合作關係一直都是非常積極正面的。

總的來說,創業者和投資人都表示來自中國的投資為他們開啟了許多新世界的大門。比方說CloudFlare 公司,它們專注網頁性能改善與安全防範,該公司在2011 年就已經撤出了中國市場。在2015 年時CloudFlare 與百度建立起了不同尋常的伙伴關係,隨後該公司的技術被帶回了中國數百萬級的消費者的手中。再看看Artsy 這家在線藝術品交易市場,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幫助其在香港市場中攻城略地。Magic Leap 這家做虛擬現實產品的公司今年收到了來自阿里巴巴的一大筆投資,還被邀請去在上海的阿里巴巴開發者大會上面對幾百名工程師進行主題演講。

中國在矽谷的投資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2014 年是一個轉折點。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BInsights 的數字顯示,就在那一年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加快了在矽谷的推進步伐:中國投資者的身影出現在了多達101 筆交易中,該數值是兩年前的三倍。實際的數量可能比統計到的數字更加龐大,因為有很多投資是不對外公開的。

就如同美國的房地產業與債券行業一樣,矽谷的科技產業也一直是中國富豪們想要尋求機會在自己國家以外實現財富增長的投資目標。尤其是國內時局不穩的時候,財富流出的速度就更快了。

  • 矽谷創業者的新功課:如何與中國投資者打交道

阿里巴巴的在矽谷的大手筆投資還在繼續,它為Magic Leap 投入了7.995 億美元,為電商網站Jet.com 投入了5 億美元,為Snapchat、Lyft 以及Shoprunner 各投上了具體數目不明的數百萬美元。就在去年,Uber 獲得了由百度領投的12 億美元投資。而手中擁有強大社交工具微信的騰訊則是一個比較緘默的投資者,針對數百家矽谷創業公司進行了小額投資,其領域涵蓋了遊戲、移動支付以及人工智能。

「我們看重這些創業公司所帶來的戰略價值,它們能為中國市場帶去一些很酷的新技術。」百度美國總經理Alex Tze-Pin Cheng 如是說。就如同其他中國投資者一樣,百度也在積極地尋求與沙丘路附近那些有影響力的風險投資家建立關係。

Fyusion 創始人Radu Rusu 最近將自己公司的3D 攝影技術應用到了華為公司的數百萬台智能手機當中,Rusu 表示這一安排將對於自己這個僅有40 名員工的創業公司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像所有與中國投資者打交道的創始人所體會到的一樣,Rusu 表示這一單生意以飛快的速度就確定下來了。「與中國投資者談合作的進程要比我之前所處理過的任何美國公司都要快得多,」Rusu 不禁感嘆,「他們具有非常強的進取心,不想浪費任何時間。」

短期內Quixey 與阿里巴巴還要花時間修補兩者之間的分歧。Quixey 與已經開發了適合App 內搜索的新技術,正在接觸一批新的潛在客戶與合作夥伴。看來Quixey 不會再為阿里巴巴做技術開發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Tech2IPO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阿里巴巴和Quixey鬧翻啟示錄:中國資金蜂擁入矽谷,但投資技術可不是花錢這麼簡單〉。)

台灣創業者注意!矽谷創投千萬台幣資金等你拿,踏上國際舞台就看這一役了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7 at 4.37.07 PM

想要把矽谷當成主戰場的創業團隊注意了,這裏有一張入場卷:G-Startup Worldwide創業比賽獎金,提供20個名額,獲選者可獲得矽谷創投的30萬美金(約莫台幣一千萬的投資),想要拿就看你有沒有本事!

這個國際創業比賽邀請多個矽谷知名VC:紅衫資本、TechStars、GGV、500 Startups代表共同徵選團隊,提供種子輪到Pre-A的資金贊助計畫。

每年G-Startup Worldwide都會選出來自世界各地的20個新創,以30萬美金、佔股1-6%的方式,推動新創團隊發展。

G-Startup Worldwide Global最終優勝者除了30萬美金獎金之外,還可獲得:

  1. 創投GWC Innovator Fund 25萬美金投資
  2. 公關公司Cutler PR 3個月的公關宣傳(包含知名媒體採訪報導)

而其他獎項獎品還包含加入Google Developers Launchpad加速計畫、矽谷共同工作空間提供等等。台灣地區將於10月進行選拔賽,只要填完報名表,就有機會參與。

(資料來源:G-Startup Worldwide,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不會講英文怎麼辦】Uber 被盜刷只能寫英文信或打越洋電話求救嗎?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7 at 7.15.11 PM

聽同事說,台灣有個都市傳說:在台灣搭Uber如果遇到盜刷問題,必須要寫英文信到總部去處理。不曉得這傳說哪來的,但是其實Uber在台灣有設客服中心,有問題寫中文從app回報就可以了。

Uber的服務的確是帶給大眾前所未有的乘車體驗,但是主打「搭車不用現金、只需信用卡網上付費」的服務,卻也成為資安漏洞。近日,就有一位苦主阿饒人在台灣,他的Uber帳號卻在加拿大被盜刷。

苦主阿饒總共被盜刷了5000台幣,他發現:「(盜用帳號者)進行了2趟旅程,第一次搭了58公里,第二次坐了127公里;另有1人用我的帳號招了台HONDA,但才坐了8公里,就被我發現,立即按下「取消行程」中斷此次叫車。」

在事情發生後,他立刻掛失信用卡,並向Uber回報。Uber當下將盜刷的前兩次行程金額立即歸零,但是第三次盜刷金額遲遲未修改。因此當事人又再度向Uber回報後才成功。

台灣Uber在事後補充說明,若需要申訴時,可使用中文,在每個語言市場都有專門團隊專門團隊協助客戶投訴,投訴方法為:[ Uber app 左上帳號設定 > 求助 > 行程和車資審查 > 我並沒有搭乘此趟行程 > 填寫相關細節與資訊立即回報客服 ]

Uber針對用戶的資安維護非常重視,為了在各個在地服務上強化資料安全性,大手筆聘請前臉書、PayPal、eBay資安高層擔任首席資安長。另外,也為了補足自身系統安全強度,廣撒英雄帖、獎金請開發者來幫抓Bug。

這些其實都是Uber在資安防護上的措施,但是這不是第一次Uber發生盜刷或是資料外洩的事件,若想要建立一個高品質的品牌形象,這類事件必須杜絕。

(本文資料來源:Andrew Jao,本文開放合作媒體轉載。)

 

【再痛也要拼轉型】思科一次裁員14000人,因為再不裁就完蛋了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8 at 10.50.58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思科要一次裁撤掉將近20%的員工,看似很痛但卻是必要之惡。由於要從硬體商轉型成軟體公司,思科勢必得加快佈局。而且不只要看裁員,更要看思科在新服務上招進了哪些人,就可以發現這一切都是轉型的過渡期。(責任編輯鄒昀倢)

據路透社報導,消息人士稱,思科將進行大幅裁員,規模在1.4萬人左右,佔總員工數的20%,這將是思科32年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

早在今年1月份,Global Equities Research分析師特里普·喬杜就預測,思科今年可能裁員萬人以上。喬杜稱,由於更多的客戶轉向雲,思科進入雲市場比較晚,很多負責後台流程的職員就不再被需要。

  • 業務轉型較晚

思科裁員的原因其實也不難判斷,出於業務轉型的需要,公司正在逐漸拋棄舊業務。

眾所周知,思科一直是網絡設備行業的領導者。但現在網絡設備市場不再是硬件的天下,演變為雲計算和廉價設備搭配軟件解決方案的天下。Google、亞馬遜等廠商在雲服務業務的崛起,對思科造成非常大的的影響。

此前,思科的服務都要求運行在同品牌的硬件和完整系統內,而現在他們正在將不同服務拆分,不再綁定軟硬件授權,從而由硬件企業轉型為以軟件公司。自查克·羅賓斯出任思科CEO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出基於軟件的網絡、安全和管理產品,同時在數據分析軟件和數據中心雲工具產品上加大投入力度,抵消電信運營商和企業支出下降對其網絡網關和路由器主營業務的影響。

思科很早就試圖轉型,但走了不少彎路。

錢伯斯曾提出思科的新目標是“從全球最大的網絡公司變身為全球第一的IT公司”,從設備提供商全面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商,但該解決方案還是基於硬件設備來提供,沒有意識到軟件和應用的崛起錢伯斯意識到這一點後,提出把思科從網絡設備(以路由器和交換機為主)廠商轉型為一家軟件和服務的設計商和銷售商,但此時的亞馬遜、微軟以及Google等已經遠遠的跑在前面。

而最大的競爭對手華為,早在2010年底任正非就提出“雲平台上要在不太長的時間裡超越思科,在雲業務上要追趕谷歌”,把雲服務放在企業的重要戰略位置當中。之後,任正非將公司業務分為運營商、企業、終端和其他四大部分。

  •   中國業務受挫

截至7月26日的第四財季中,思科中國的營收同比下降23%,今年思科中國區數名高管已被要求離職,包括中國區總裁Hahn Tu、大中華區副總裁張思華(Fredy Cheung)等。思科在中國區銷售業績較差的原因,一方面由於斯諾登2013年披露NSA在海外銷售的美國部分科技產品中植入監視工具後,中國政府希 望使用本國科技產品;另一方面就是華為的崛起。

追溯到更早,2012年中國中央政府採購中心的名單上共有60款思科的產品,而這一數字在2014年採購名單中驟降為零。

而此次裁員,很有可能波及到大批思科中國的員工。

  •   投資併購

任何大型企業只有涉及到業務轉型,肯定避免不了投資併購來拓展新產品線,思科在這方面的投入力度尤為大手筆。

  • 雲服務

思科曾表示,他們將再雲服務領域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建設數據中心,以幫助新的“思科雲服務”項目的運行。早在2012年,思科就以12億美元收購雲計算網絡公司Meraki;2015年5月思科收購Tropo,補足協作領域PaaS服務;今年3月,思科收購了雲搜索技術初創企業Synata,將其技術將整合到思科旗下的基於雲計算的協作服務“Cisco Spark”之中。

同期,思科以2.6億美元收購混合雲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CliQr,將其併入思科Insieme部門。CliQr公司開發的CloudCenter混合雲管理平台可提供多個應用、用戶及雲的全生命週期管理,方便用戶管理跨物理、虛擬及雲環境進行工作負載的遷移。在混合雲解決方案層面,思科曾發布了混合雲軟件創新方案Cisco Intercloud Fabric,並與35家獨立軟件開發商(ISV)建立了合作關係。

  • 企業協作業務

2015年11月,思科7億美元收購視頻會議協同系統Acano。

其實思科早已開始佈局協作業務市場,曾以33億美元收購挪威視頻會議公司Tandberg ASA,以及投入32億美元收購網絡會議服務公司WebEx Communications。

  • 網絡安全

思科多次斥重金加碼網絡安全業務。

今年6月,思科收購了雲安全公司CloudLock,用於強化雲端的安全技術。之前思科則以4.53億美金收購網絡安全公司Lancope;27億美金收購網絡安全公司Sourcefire;6.35億美元收購OpenDNS。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安全公司,例如ThreatGrid、Portcullis和Neohapsis等。

今年2月,思科以14億美元現金和股票收購物聯網創業公司Jasper。Jasper的業務特點是將汽車、噴氣式發動機、心臟起搏器這類設備接入互聯網,同時也在打造一個軟件平台來幫助在線監測這些設備。

  • 產品定位改變

思科現在的戰略是把主要產品集中在高端和中高端市場,由於低端產品利潤越來越薄,且份額被競爭對手蠶食,所以思科逐漸拋棄現有的低端產品線,而這些低端產品線的背後大多是由老員工組成。

  • 新人補進數量遠多於裁員人數

外界往往更關注裁員的人數,而不在乎新員工補進的數量。雷鋒網(搜索“雷鋒網”公眾號關注)查閱數據資料顯示,在過去幾年當中,思科累計裁員超過2萬人,業績不佳的部門和個體紛紛被淘汰掉,但是同期思科的總人數還是增加了數千人,這些數據均可佐證思科招的新人比裁的人更多,新產品線拓展速度也比以往更加迅猛。

總的來說,思科要從傳統的硬件業務向以軟件為中心的企業組織轉型,儘管近年來思科積極轉型,並為打開軟件業務市場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併購,但從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思科顯然已錯過最好的轉型時機。因此為了加快追趕谷歌、亞馬遜等公司的步伐,思科不得不加快新舊業務過渡的速度,因此出現集中性大規模裁員也並不意外。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裁員14000人,思科轉型背後的陣痛〉。)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台灣人外表像羊、內心像狼,脫離低薪環境就靠此解方

$
0
0

【為什麼我們想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一直被評沒競爭力,又有人說台灣未來優勢甚多。這麼極端的兩種意見,其實都有背後的理論脈絡。從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的眼裡,他又怎麼看呢?(責任編輯鄒昀倢)

當台灣的年輕世代因為全球經濟變化劇烈,惶惶不安,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時,施振榮歸納他四十年一路走來的思維,指引年輕朋友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也指引台灣如何順勢造勢:

年輕世代一定要學,突破瓶頸、創新加值的關鍵:
        面對競爭,外表像羊、內心像狼,比兇惡的狼,更有力量
        創意不足,反著想,成功自然跟著來
        認輸才會贏、要命不要面子,人生才能逆轉勝
        不斷學習,主動挑戰,不找藉口,記取教訓,進化成企業喜愛的未來型人才

各級領導人必懂,逆勢突圍、翻轉未來的關鍵:
        啟動「由右引左」、「以終為始」新思維,從科技走向以用戶需求為中心。
        為社會創造價值由小做起,重視無形資源,從長盤算,打造創新創業四要訣。
        以「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的王道精神,成就一流領導人

從臉書(Facebook)或Apple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到,跨國企業在掌握市場的需求後,就以全球為市場快速擴張,在世界已經變平的大環境下,將服務及產品迅速打入全球的市場。甚至以Apple的成功模式為例,其關鍵零組件及組裝製造還借重了亞洲企業,透過整合全球資源掌握這一波創新的機會,全球化讓Apple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所謂「世界是平的」含義,可以分別從個人面與產業面來看。從個人面來看,年輕世代面對全球化的新浪潮,你將會發現,未來的競爭對手,將不只限於台灣周遭的人,而會是來自於全世界的競爭對手。

面對競爭未來的態式,對於有人形容:「台灣的年輕人是羊,大陸的年輕人是狼」的這個說法,我並不完全認同。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外表與個性看起來像羊,但我內在的企圖心,為了要改變世界,也有狼性在。狼性代表企圖心、有危機意識、重視團隊合作,我外表像羊,內心像狼,但我的狼性是以不傷害到他人為前提,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兩岸之所以有這樣的差異性,在於大陸客觀的環境機會多,但人也多,因此出現先搶先贏的現象,年輕朋友為了搶機會,讓狼性較為顯現。但在台灣的市場相對已成熟,但未來還是有無限的機會,只不過要爭取機會的方式和大陸不同,需要先有思維及策略,且需要培養自己的能力才會成功,先搶不一定先贏,需要策略及方法。

另外從產業面來講,指的是舊的思維將不斷面對產業空洞化的憂慮,未來已經沒有單一國家、公司能具備價值鏈所有項目的競爭力,因此以垂直整合價值鏈的所有活動已不符合經濟原則,全球性的分工整合促成世界變平。

  • 分工整合 借重全球資源亦被全球所用

雖然早期「垂直整合」是產業相當具競爭力的一種運作模式,不過近二十年來,在全球化的發展之下,同樣基於競爭力的考量,產業已逐漸由「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發展趨勢。

在產業的垂直分工體系已逐漸建立下,使得由傳統一個國家、企業什麼都做的經營模式,逐漸改變,並慢慢轉變成每一國家、企業都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在產業供應鏈體系各具重要的位置。

至於水平整合的模式,例如一些零組件供應商不斷在國內或海外進行同業的購併,這也是產業在水平整合趨勢下的策略,藉由水平整合取得競爭優勢,並打破不同國家或地域的限制。

以PC產業的發展過程為例,早期如IBM等國際大廠原本也是採取垂直整合的方式運作,將價值鏈的所有活動都握在自己手上,然而隨著產業走向垂直分工、水平整合,如今國際大廠不再將產業價值鏈的所有活動一手包辦,僅扮演整合者的角色,而與價值鏈各分工環節最強的業者合作,大大提升了PC產業的競爭力。

又如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過程,原本是由IC設計到IC製造端都是一體的,由IDM垂直整合的生態,後來發展至從IC設計、IC製造及銷售都走向專業垂直分工,相對讓各個環節的發展更為專注,創新速度快了很多,也更具競爭力,如今在每一個分工領域也都產生了全球的領先者,這對最終市場的消費者也是有利的發展。

因此在全球分工整合的大趨勢下,很重要的一個思維是,台灣不能什麼都做,一定要把資源放在具有優勢的領域,專注發展。一方面,我們要借重全球的資源,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被全球所借重,為全球所用,如此才具備經濟規模,才能在技術上不斷領先,這也是台灣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

  • 贏家思維:扮演全球最佳資源的「整合者」或「被整合者」

因此,年輕世代面對全球化,想要有競爭力,未來要勝出成為贏家,就要有新的思維。

在世界是平的大趨勢中,要取得致勝的戰略定位,我認為,「贏家」將是能有效整合全球最佳資源的「整合者」;或是專注成為各領域的領導者,而成為全球最佳選擇的「被整合者」。

任何一個企業也多多少少同時扮演「整合者」與「被整合者」的角色,例如台灣的ODM業者,就整合了很多的關鍵技術與關鍵零組件,最後製造出創新的產品,不過也同時被國際品牌大廠所整合。

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未來所扮演的角色,也可能同時扮演「整合者」與「被整合者」的角色,這與自己的角色定位與所具備的能力有關。為了共創價值,有的時候我們會扮演整合者,要整合眾人的資源並善用大家的能力;有的時候雖扮演小螺絲釘,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我要特別提醒年輕朋友,扮演「整合者」時,一定要考慮「全球最佳資源的整合」。整合者只要整合到較弱的一環,整體就變弱了,這就是「再強,也強不過最弱的一環」的道理。

舉例來說,日本企業由於文化與民族性的關係,企業往往習慣只整合集團關係企業內或日本國內的關鍵零組件,但這並不一定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零組件,結果整合到較弱的一環,造成企業整體的競爭力也就變弱了。

這也是日本企業近年來較沒有競爭力的原因,因為日本企業的觀念往往是什麼都要自己做,而不是整合全球最佳的資源。

特別是在世界是平的,各國熱衷推自由貿易協定的趨勢下,這個情況會更為明顯。因為如果世界不平,還有一些天然的屏障對本土企業形成保護,但在世界變平下,這些障礙都將消失,企業就要面對全球化的競爭。

如果是「被整合者」,就要選定一個領域,專注在該領域發展,成為該領域最強的領導者,如此才能成為全球最佳的「被整合者」,這就是贏家應具備的新思維。

  • 台灣應聚焦優勢領域

台灣在這一波世界是平的挑戰中,主要是面臨客觀環境的問題。台灣的市場太小,要扮演品牌整合者有很大的挑戰,加上還要面對國際化品牌形象不足,以及國際化的管理人才經驗不足等問題,因此難上加難。此外,台灣也面臨產業一窩蜂的「Me Too」文化,沒有產品特色。

台灣要當「整合者」,要做品牌,就要有創新的思維;而台灣的代工研製服務,雖然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斷進步,但對市場仍無法有效掌握,市場創新仍不足,這都是台灣所面對的挑戰。

在此情況下,為提升台灣的競爭力,對台灣未來發展的策略,就必須思考:台灣關鍵資源為何?如果要扮演「整合者」或某一分工領域最強的「被整合者」,資源足夠嗎?

在有限的資源下,我們就只能選擇台灣相對具有優勢的領域,並主動在一些領域空洞化,因為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做,一旦資源無法集中,競爭力就會降低。

此外,台灣在哪些領域可成為世界領先的地位?台灣如何整合或被整合於全球資源?以及台灣在全球知識經濟下的角色,能否成為創造價值的整合者或有價值的被整合者?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進一步去思考的重點,做為台灣未來發展的策略。

在此思維下,我認為台灣長期的定位,就應該扮演全球化不可或缺的最佳被整合者;或者是進一步建立大大小小多元的台灣品牌來整合全球資源,以確保台灣現有優勢。

  • 轉型的必要,策略發展新核心能力

全球化的趨勢是一股浪潮,不論是否喜歡它,全球化趨勢都無法阻擋!

即使台灣因全球化加入WTO、簽訂ECFA而逐漸開放市場,會對一些弱勢的產業造成衝擊,但台灣無法自外於全球經濟體系,仍必須及早因應全球化對產業帶來的衝擊。特別是台灣在全球化的趨勢中,因人口較少,資源有限,相對要更積極參與全球化的發展。

不過,雖然台灣先天資源有限、市場小,但台灣具備創業精神,加上本質上具備速度與彈性的優勢,面對大環境的變化能快速因應並做出必要的轉型。

轉型必須以未來具市場價值的新核心能力做為發展方向。台灣要思考的是,如何借重現有優勢,短期要發展什麼?長期要建立何種新核心能力?

   我認為,台灣在全球分工體系下,未來新核心能力的建立並不需要全面性的,只要慎選未來具市場性、可行性的幾個項目,以策略性的資源專注長期發展,不斷累積,就可形成領先國際的競爭力。

因此,從扮演「整合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台灣未來在打造華人優質創新應用的這個領域會有競爭優勢,因為我們對市場的了解深,加上可以由右至左來發展各種創新應用。如果從「被整合者」的角度來看,台灣未來則可以借重ICT的現有基礎,以華人優質生活的創新應用為目標,在市場所需要的分工項目上進一步開發軟體服務或提供關鍵零組件產品,進一步被整合到全球市場。這兩者是台灣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只要能找到對的方向,建立機制讓年輕世代及早投入,累積能力,一定可以為台灣開創出有競爭力的新方向。

Screen Shot 2016-08-18 at 11.51.41 AM

(本文書摘內容由合作夥伴天下雜誌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CH.Tseng, CC licensed)

Intel獲ARM授權生產晶片,被下戰帖的台積電準備捍衛市場了嗎?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8 at 12.57.52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積電一直算是台灣的龍頭企業,但是隨著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加上技術總有其局限性,總是會對其產生影響。Intel這次與ARM合作,ㄧ可以看出Intel的商業佈局計畫,二則是會對台積電產生更多威脅。(責任編輯鄒昀倢)

Intel 將開放其最新的晶片工廠用於生產ARM 的晶片,以便共同推進推10nm 非平面雙閘極晶體管(FinFET)工藝的發展。

據Intel 和ARM 的聯合新聞稿,Intel 將開放其最新的晶片工廠用於生產ARM 的晶片,以便共同推進推10nm 非平面雙閘極晶體管(FinFET)工藝的發展。這意味著晶片廠商將擁有除了已佔有市場主導地位的三星與台積電之外的新選擇。

LG 也將和Intel 合作,Intel 方面發布消息稱「LG 將利用Intel 下一代10nm 製造技術來打造世界一流產品。」

自Intel 2010 年首次為Achronix 提供22nm 工藝之後其定制代工業務就在慢慢擴大,但是一直未獲得客戶的大規模訂單。曾有諾基亞N1 採用了英特爾的移動晶片,但市場反應並不理想。此前Intel 推出的凌動處理器由於銷售不佳,一直面臨困境,便取消了該晶片的開發,後被業界認為退出了手機晶片市場。而它的老對手ARM 一直處於移動晶片市場的領導地位,因此出售產能可能是Intel 在移動市場繼續掘金的最佳選擇。該公司專注於研製通訊晶片,有傳聞將和下一代iPhone 合作。

據悉基於英特爾10nm 工藝的晶片預計在2017 年上市。

(本文經合作夥伴Tech2IPO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Intel 將代工ARM 芯片,打破三星台積電壟斷〉。)

Uber 中國退敗啟示錄:外企強攻軟進都無用,孤懸世界之外的中國互聯網確定成型

$
0
0
圖為硅谷地區的企業分布地圖。來源:CENTRAL & WOLFE網頁
圖為硅谷地區的企業分布地圖。來源:CENTRAL & WOLFE網頁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本文作者季文儀,風險投資從業者,本文獲端傳媒授權轉載。

Uber從中國「風光慘敗」這件事情大家應該有印象,且不管滴滴與Uber的說詞如何,其實重點就是中國是個只有中國企業活得下去的地方。本來,阿里巴巴與矽谷新創Quixey的合作模式看似融洽,但最後也是糾紛四起。看來中國創業生態已經成形,不論外資強攻軟進都使不上力了。(責任編輯鄒昀倢)

這是一幅矽谷地區的企業分布地圖(截止至 2014 年 3 月)。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那些大名鼎鼎的互聯網服務公司,在中國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以森尼維爾(Sunnyvale)西部的公司為例:包括 Facebook、Google、Amazon、Skype、Yahoo、Whatsapp、Mozilla、LinkedIn、Twitter 在內的矽谷知名企業,有的勉強掙扎,其中國市場在公司全球版圖裏份額極小;有的遭遇政策審查,連門都沒讓進;更有的折戟於此,落敗而逃。

最新的失敗者是 Uber。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與 Uber 全球達成戰略協議,通過換股收購 Uber 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

  • 一:中國商業模式改變重點:虛擬經濟連結線下實體生活

這和中國互聯網發展進程有着莫大的關係。2010 年以前,中國互聯網按順序經歷了6波商業模式,分別是門戶網站、即時通訊、搜索引擎、垂直門戶、互聯網遊戲和在線視頻。而到了 2010 年之後,則是電子商務、O2O(Online to Offline,離線商務模式)、互聯網金融和 B2B (企業間電子商務)的交易市場。

它們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2010 年以前的所有這 6 波商業模式,都是純虛擬經濟。而 2010 年之後發生的這4波,則需要藉助線下實體經濟完成閉環。

純虛擬經濟的閉環,核心是信息的高速流動、連結、呈現。Facebook 的信條「連接全人類」,就是 CEO 朱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台譯祖克柏)對 Web 2.0 時期企業競爭力的解讀。而出於信息的中立性,以及某些地區正在面臨的基礎設施、言論自由等問題,這些企業也逐步賦予 「連接人類」 更具人道主義的含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Google 的 「Don’t be evil(不作惡) 」。

但這終究敵不過防火長城帶來的 「error 404」。此後,無論是朱克伯格來天安門跑多少次步,甚至是Twitter 聘請具有中國軍方背景的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都無濟於事了。這一代以純虛擬經濟閉環起家的美國互聯網公司,在 2010 年 3 月 23 日,也就是 Google 宣布退華的那一天,就應該對中國市場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然而,Uber 與上述前輩相距甚遠。它引領的,是 2010 年後的新型商業模式:互聯網公司搭建平台,引入線下實體經濟的力量。像 Uber和Airbnb 這樣的企業,無論被歸類為 「共享經濟」 還是 O2O(Online to Offline),本質上都以高質量的技術平台作為支撐,改造被經濟危機所拖累的實體經濟,提升效率,以輕資產、重品牌的模式運營。

在這樣的平台中,信息被迅速標準化,區域化。原本不同語言的 「從國貿到亮馬橋怎麼走」,變成了任何 GPS 軟件都能理解的座標。平台兩端的用戶距離,也已從 Facebook 時代的北京和紐約,變成了 Uber 中的朝陽與海淀──北京市的兩個轄區。

而回歸到品牌。如果說長於 Web 2.0 時期的互聯網品牌還多少有些極客(geek)的稚嫩,Uber 創始人Travis Kalanick 這樣的創業者,就可謂徹頭徹尾的商人。Uber 完全不需要給自己戴上理想的帽子。Kalanick 在構建品牌時想到的,是華爾街的燈火,是曼哈頓縱橫的街道,是最低成本的輕奢體驗。Uber 早前的口號 「Everyone’s private driver」 (每個人的私人司機)完全是奢侈品的營銷話語,契合了每個人都希望被特殊對待的心理。

符合政府提倡的消費主義趨勢,加上標準而受限的信息交流,讓 Uber 通過了互聯網企業在中國的政策紅線。這個世界第一號「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擁有比競爭者更加優秀的技術力量與品牌文化,卻在幾天前宣告戰敗中國。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品牌和交流形式,只是共享經濟容易被用戶感知的前端。Uber、Airbnb 在美國的崛起,離不開背後強有力的需求支撐:遭遇金融危機重創的實體經濟亟待被技術改造。開拓客源,成為了佔 GDP 60% 以上的服務行業的第一大事。而消費者則希望在削減開支的同時,又不降低生活質量。

而這一切,都是中國所不曾經歷的。

  • 二:Uber進入中國與中國原生網路叫車服務的對比

Uber 的崛起,與一種叫 Limo 的服務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Limo,即專車服務,在美國已經存在二三十年之久。如果美國人需要接送機,或者從派對回家,都會提前打電話預約,費用按小時計算,客群也比較固定。儘管這不是一種常用的服務,但經過長年的市場「教育」,用戶對於服務的價格、品質,養成了固定的認知。

Uber 的出現,極大解救了作為非必需品的專車在金融危機中所面臨的困境。它一方面解決了經濟原因導致的傳統客群流失,為專車司機帶來大量新用戶,縮短空駛時間。另一方面則通過補貼等手段,以更低廉的價格提供原來較少使用的高端服務。

Uber 於 2014 年 2 月進入中國,當時還是和美國一樣,以專車的形式切入市場。但它忽略了一點:在中國,專車的土壤是不存在的。

Uber、易到用車這樣的專車公司,希望服務具有消費能力的一二線城市用戶,他們的交通服務,介於幾乎沒有服務的出租車,和幾乎是 4 倍半左右價格的酒店用車之間。這看似符合了消費升級的趨勢,卻忘了最重要的一點:中國市場並沒有傳統的專車公司。也就是說,原先善於改造行業的 Uber 們,不得不在中國開闢出一個新的行業。而這並不是一個國際團隊擅長的領域。

而滴滴最早則是以約出租車切入市場,大幅改造原有的電調模式(電話叫車)。無論是供給還是用戶習慣,環境都比 Uber 來的好。2014 年 1 月,滴滴接入微信支付,且提供立減(車資折扣)、免單等功能。在一次內部演講中,CEO 程維介紹了運營出租車業務的一個細節:

「在我們創業的時候,中國最主流的是『易到』這樣的專車軟件,國外也是一樣。只有我們相信,出租車是最好的切入點……我們並沒有像別人循規蹈矩的簡簡單單做一個支付而已。當時中國的出租車並不相信在線支付,北京連市政交通一卡通都是不接受的,怎麼辦?

讓我們去獨立思考,為什麼司機不願意接受,是因為不方便。可不可以我們設計一個中間賬戶,讓用戶付款的那一秒鐘,告訴司機錢已經到賬,你可以立馬提現出來,就這樣的小小的改進,徹底的改變了在線支付的習慣,也徹底的改變了互聯網的格局。」

憑藉這樣的細節,以及日後與「快的」(另一個小有名氣的出行叫車APP)的合併,滴滴成為了出租車約車市場的老大。而到了 2014 年 9 月,滴滴的專車功能上線,徹底解決了出租車供應不足的問題。

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達成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Uber中國的全部資產。攝:Imagine China
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達成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Uber中國的全部資產。攝:Imagine China
  • 三:Uber的中國在地化發展不佳

對於市場需求的把握,決定了共享經濟創業的高度。根據 FastCompany 的統計,僅在美國,成立於 2007- 2010 年間的社區日用品分享平台就有 7 個:Ecomodo,Crowd Rent,Share Some Sugar,NeighborGoods,Thingloop,OhSoWe,Snapgoods。這些平台創立的初衷很簡單:人一輩子只會用 15 分鐘的鑽孔機。這樣的物品完全可以租賃,而不必購買。

但這樣的需求,在今天看來似乎只是消費衰退的產物。然而在這 7 家企業中,有 6 家都已經停止運營。如果一個人能負擔得起一把 30 美金的鑽孔機,且 Amazon 會在一個小時內送到府邸,他為什麼會費心在 App 上搜索、預約,並花上 25 分鐘走到對方家裏去取貨?

如果說 Uber 和滴滴在對市場需求的把握中還無法分出高低,當進入第二回合時,勝負已經非常明顯了。

2014 年 10 月,Uber 在中國地區上線了 「人民優步」。2015 年 5 月,滴滴上線了 「快車」。它們擁有兩個共同特徵:私家車,低價格。而一旦將供給向廣闊的私家車主開放,運營、管理層面會受到極大的壓力。對於 Uber 這樣的跨國企業來說,還面臨服務本地化的挑戰。

Uber 的表現卻讓人失望。舉個例子,直到今天,人民優步所產生的費用仍然不能開具發票。查閲 Uber 官網,你會看到這樣一行字:

「人民優步是一項公益活動。暫無法開具發票。」

對於企業用戶來說,這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再加上賬號盜用、信用卡盜刷等多項問題,Uber 的體驗不佳已成事實。而直到 2016 年初,Uber 才和螞蟻金服達成合作協議,用戶可用支付寶付款。

這與 Uber 中國團隊的人員配置有很大關係。作為一個如此重運營的商業模式,Uber 中國常駐團隊目前只有 200 人,其餘均為實習生。而滴滴則有 4000 人。

去年八月到北京後,我就很少用 Uber 了。最近一次聽到旁人談起它,是一個同事神神秘秘地告訴我,現在 Uber 非常便宜,十公里只要二十塊人民幣。

一個在美國以奢侈品行業慣用話語進行營銷的品牌,在中國竟然只能憑藉低價維持份額。這是一種悲哀。

  • 四:中國式互聯網完全成型,矽谷想東進很難

在中國企業與美國互聯網公司的多次交手中,滴滴算是贏得最漂亮的。連一向對中國保持謹慎的《經濟學人》,也在此次合併後發表封面文章指出,「滴滴對優步的中國勝利,並非個案,這背後是整個中國科技公司崛起的縮影。」 中國互聯網人戴了二十多年 「東亞病夫」 帽子,終於能摘掉了。

這種自信,也是近日中國創業投資圈普遍瀰漫的情緒。人們樂於見到 Uber 的失敗,認為 「只有中國人,才懂中國人需要什麼」。但它的失敗卻驗證了一個趨勢:中國式互聯網已經完全成型。用戶的使用習慣、流量分布,企業的產品質量、服務水平,政府的審查標準,都與世界其他地方有着極大的差別。日後矽谷創業公司再想進入中國,只怕是很難了。借用《經濟學人》評論,「中國就是互聯網世界裏的加拉帕戈斯群島」(Galápagos Islands,位於太平洋東部赤道附近,因與世隔絕擁有獨特生態系)。

這是個略帶刺耳的比喻。互聯網企業最終要做的,是消除國界,達到全球信息互通有無,在交流中型塑新一代世界公民。但無論是產品設計的美學標準,社會責任,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僅憑自身意志,都極少往這個方向努力。亦或是為了短期利益,放棄了身為一家偉大企業的初衷和責任。 唯有強敵環伺,才能時刻保持警惕。

最好的例子,就是百度。這家市值近 600 億美元的企業,今年四月被人披露接受虛假醫療廣告投放,致使一名年僅二十四歲的年輕人病重不治。這位名叫魏則西的大學生,臨終前將通過百度找到違規醫院的經歷,上傳至大陸知識問答社區知乎,引發強烈反響。

對於用戶而言,企業競爭的正面意義永遠大於它的危害。在谷歌入華十週年之際爆出這樣的新聞,焉知不是一種巧合?

而談到產品設計,淘寶、微博、京東、攜程……這些中國互聯網巨頭的產品,提供的大多是 「大媽式」 服務:簡單粗暴,事無巨細。為了攫取流量,常常不顧外觀地在產品首頁塞入幾十個周邊功能。素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凱鵬華盈(KPCB)合夥人Mary Meeker 在今年的《互聯網報告》中,對比了中美兩家旅遊服務的 App── Priceline 與攜程(173頁),並將後者稱為 「擴張的一站式服務平台」。但她認為,比照兩者產品設計水準,就能發現極大的差距。

這樣的比照,已經越來越少了。而我們剛剛失去 Uber 這樣一個世界級的對手。這是很危險的事。

  • 五:在中國使用Uber,是一種連結世界的感覺

我永遠忘不了自己第一次在北京用 Uber,從倫敦飛回來 24 小時後。

我覺得自己還是和世界其他角落連接着的。

 

(本文經原出處端傳媒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季文儀:Uber 退敗,與孤懸世界之外的中國互聯網〉。)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