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所有你需要知道的世界直播趨勢都在這,LIVEhouse.in直播電子報每週放送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8 at 6.26.01 PM

星座專家唐立淇自從在臉書上開始直播後,開啟了一股台灣新熱潮。就算只是吃泡麵、到外出差房間鬧鬼,這些事情都因為她的直播成為新聞話題。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直播可能帶來的商業潛力與產業改革契機,台灣最大直播平台LIVEhouse.in開始搜集國內外重要直播產業趨勢,成立每週一次的訂閱電子報,他們是這樣說的:

有鑒於影音直播已經成為不可擋的趨勢,因此 LIVEhouse.in 跨平台直播整合行銷團隊決定每週提供直播趨勢電子報的服務,讓大家每週可以利用 10 分鐘就能瞭解國內外相關直播發展近況。

根據TechOrange了解,目前這個電子報主要是整理國內外媒體對於直播產業的趨勢,與技術發展方面做訊息分享。LIVEhouse.in共同創辦人鄭鎧尹表示:「很多人來詢問我們直播的意見,想說大家對直播越來越有興趣,不如就每週幫大家更新一下國內外訊息,所以這其實是我們服務客戶的一環。」

Screen Shot 2016-08-18 at 6.41.02 PM

目前點子報主要以主流趨勢為大分類方向,下面再以各家媒體的報導作為觀點補充。這是台灣少見以「直播」為主題的電子報。其實對於推動台灣直播產業與拓展商機頗有幫助的,訂閱連結請點此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Uber無人車月底登場,但初期還是會擺個真人駕駛在那裝飾用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9 at 11.20.53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Uber的無人車隊要亮相了。先前我跟朋友討論,她認為有些Uber司機就是不規矩、不安全,於是我就笑問他:現在Uber車上沒司機了,你會覺得比較安全些嗎?(笑)(責任編輯鄒昀倢)

該來的還是要來了。早在2014年,Uber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Travis Kalanick就從位於匹茲堡的卡內基大學如旋風般捲走了50名頂尖機器人專家,幾乎掏空了大學的機器人研發部,可見其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執著。如今這一堅持終於讓人們看到了Uber的成果。

據彭博社消息,今天有3項關於Uber的重磅消息,估計會讓科技圈震驚一會兒:

1、 Uber的無人駕駛汽車車隊將在月底亮相匹茲堡,並邀請用戶使用app測試打車服務

2、 今年年初Uber就與瑞典汽車製造商沃爾沃達成協議,將共同投資3億美元開發自動駕駛汽車

3、 從7月底Uber就有收購無人駕駛技術公司Otto的意向,目前收購仍在秘密進行中

  • Uber無人駕駛出租車隊成為里程碑,合作商沃爾沃將交付100輛汽車

就在本月底,Uber將邀請部分消費者到達匹茲堡郊區,用手機app進行無人駕駛出租打車呼叫測試。這對於整個科技界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汽車製造商或科技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

彭博社記者這樣表述:被廣泛視為該領域帶頭人的Google幾年來一直在測試自己的無人車,預備進入打車服務市場;而汽車新銳特斯拉採用了自動駕駛儀,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加大了馬力的汽車巡航控制系統;在本週二,福特也宣布了自己的無人車共享服務計劃。但卻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在當前將無人車共享服務投入市場。顯然,Uber要做到了。

據悉, Uber的匹茲堡無人駕駛車隊並不會脫離人的監控,司機仍然會暫時坐在駕駛位進行監督。其無人駕駛汽車由沃爾沃XC90運動型多用途車特別改造而成,配備了多種傳感器,如攝像頭、激光雷達及GPS接收器。沃爾沃要在今年年底前要交付100輛Uber定制的無人駕駛汽車,目前已完成了一小部分計劃。

此外,兩家公司在今年年初就達成了一項3億美元的合作計劃——共同開發全自動無人駕駛出租車,並預計在2021年正式上路。

但據彭博社報導,沃爾沃並非Uber唯一的合作夥伴,公司計劃將與更多汽車製造商進行合作,並招募更多的頂級工程師。

對Uber創始人Travis較為熟悉的卡內基梅隴大學國家機器人工程中心前負責人John Bares(如今是自動駕駛工業機器人公司Carnegie Robotics的創始人)表示:

「Travis一直有做無人駕駛(汽車)的想法。我曾經拒絕了他三次,但Uber與沃爾沃的合作投資卻相當有說服力。」

此後Bares在2015年1月加入Uber並在2016年初招募了大批優秀工程師、機器人專家以及一小部分汽車技工。目標就是:用機器人駕駛代替Uber目前超過100萬的人類司機。

這個計劃看起來過於大膽甚至有點不計後果。因為很多專家已經表示,自動駕駛時代要在幾十年後才能真正到來。但Uber與它的超級工程師們卻在不斷「破壞」這一說法。這一天似乎正在加速到來。

  • 高手雲集的Otto與創始人TK的佈局

擁有91名高級工程師的Otto公司開發了一款能夠讓大型卡車在高速公路上進行自動駕駛的工具,其允許司機在疲憊時開啟系統小憩一會兒。目前該系統正在舊金山的部分高速公路上進行測試。被Uber收購後,該公司的所有技術都會被納入Uber無人駕駛出租車的研發過程,並將被用於Uber在美國境內開啟的長途貨運服務,例如送餐服務Uber Eats。

實際上,這筆收購是Uber在與Google(也在利用無人駕駛技術佈局汽車共享服務)在一觸即發的市場大戰中使出的一項「妙計」。據悉,Otto創始人們在今天1月剛剛從Google「撤走」,但他們卻是此前Google無人駕駛項目運作過程中的關鍵人物:

Otto的聯合創始人Anthony Levandowski 曾是Google 無人駕駛團隊的元老級工程師之一,與Google的前地圖產品負責人Lior Ron,前機器人項目帶頭人Claire Delaunay及前資深工程師Don Burnette一起創建了Otto。

Screen Shot 2016-08-19 at 11.20.35 AM

因此,就像Levandowski所說的:

「我們真的很興奮能夠比別人早一步創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Kalanick還表示,與Google及特斯拉不同,Uber無意大規模生產自己的汽車,而是選擇與汽車製造商進行合作,例如目前車隊使用的Volvo車型。

「除了沃爾沃,Otto將幫助Uber開發更多適用於其他車型的自動駕駛工具。當然我們也會開發自己的激光探測儀或雷達系統來用於無人駕駛車隊。」

雖然Uber官方拒透露該項收購的具體內容,但彭博社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消息是:如果該項收購達成,Otto的估值將約佔Uber的1%。按照目前Uber 625億美元的估值來看,這項收購的價值將高達6.8億美元。

(本文經合作夥伴36kr授權轉載,並同意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一日三個重磅消息!Uber無人駕駛出租車隊月底正式亮相,將成為里程碑〉。)

【Uber在台兩大難題】國稅局追討上億欠稅、交通部長不認同Uber是共享經濟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9 at 12.05.22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Uber昨日與行政院面對面溝通,除了交通部長賀陳旦直接說「Uber不是共享經濟」之外,國稅局也表示Uber應該要補繳5%營業稅。這場爭議讓我們繼續看下去。(責任編輯鄒昀倢)

Uber 18日下午與業界、學界代表,一同受邀參與國稅局跨境電商稅法討論會議,希望未來能與政府共同研議跨境電商稅收的具體方案,並用創新科技共同提升台灣的交通運輸品質。

台北國稅局科長詹朝財表示,Uber叫車服務的提供與使用,都在我國境內,因此屬營業稅課徵範圍,應依法繳納5%的營業稅。目前已經掌握Uber的課稅資料,正積極辦理中,近期將對台灣宇博公司發出稅單要求補稅。

Uber叫車服務在台屬違法,累計遭罰金額已達新台幣6500萬元,但至今仍持續營運,引發計程車業者不滿。此外,根據計程車業者估算,Uber在台4年營收至少30億元,但針對司機勞務所得卻一毛稅都沒繳,涉嫌逃漏稅。

對此,Uber在官方聲明並未回應外界預估補稅金額恐逾新台幣上億元,僅重申希望與政府共同研議跨境電商稅收的具體方案。

對此,Uber亞太地區發言人李文駿並未回應外界推估的補稅金額,僅重申今天下午Uber與來自業界與學界的代表,一同受邀參與國稅局跨境電商稅法討論會議,這是Uber三年來持續與相關政府單位溝通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進展。

李文駿表示,Uber希望未來能與政府共同研議跨境電商稅收的具體方案,並用創新科技共同提升台灣的交通運輸品質。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Uber涉逃漏稅 國稅局將發上億元補稅單〉。)

【抄襲一點都不可恥】抄襲是進步核心機制,聚焦「改良」不夠完美的東西

$
0
0

正書封JPG_大是文化DB0199《抄,是最好的獲利模式》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抄襲」一直是個蠻敏感的話題,抄襲與創新中間其實有塊模糊地帶,到底怎樣的抄襲可以帶來創新,哪一種又只是單純抄襲呢?(責任編輯鄒昀倢)

1948年的某個晚上,瑞士電機工程師喬治.德梅斯塔(Georges de Mestral)剛結束阿爾卑斯山的打獵之旅回到家中時,發現狗兒身上以及他自己的襪子上都沾上了鬼針草。

德梅斯塔原本就是個充滿好奇心的人,所以他決定把這個麻煩的東西放到顯微鏡下好好研究一番,結果發現鬼針草的種子前端有倒鉤,難怪會黏在衣服或狗毛上。他靈機一動,認為這玩意兒說不定可以取代拉鍊──後來它的確成了接合力超強的魔鬼氈。

另外一個極具震撼力的例子,則是日本新幹線那長達15公尺、外形很像一條長鼻子的車頭,它具有幫助火車跑得更快,並降低其微壓波噪音(tunnel boom,因空氣壓縮而產生的巨大音速干擾)的功能。而這個獨特的設計其實是抄翠鳥的長喙,當它潛入水中捕魚時,能夠使空氣及水的阻力與波動降到最小。

製藥業也早就注意到植物與動物可能為現代醫藥提供新的化學突破:古埃及人用柳樹製作止痛藥,但複製其活性成分的鎮痛、解熱、消炎藥──阿斯匹靈,卻直到1853年才由法國化學家傑哈德(Charles Frédéric Gerhardt)合成出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難怪科學家們會不斷想要向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取經,以學習他們「天然的尚好」之製藥方法,希望能找到研發新藥的靈感。

  • 如何利用複製改良既有的事物

想要讓複製(或說抄)成為創新的核心機制,方法就是聚焦在「改良」還不夠完美的東西。

各位或許在高中的時候曾經學過蘇格蘭的工程師瓦特(James Watt),因為發明了蒸汽引擎,而被尊稱為工業革命之父,但事情的真相並非如此。

詹姆斯.瓦特出生於1736年,是蘇格蘭著名的發明家和機械工程師,曾獲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更是工業革命時的重要人物。歷史給他的定位是「改良了紐科門蒸汽機,奠定了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礎」,甚至以他的名字「瓦特」替功率的國際標準單位命名。

而湯瑪斯.紐科門(Thomas Newcomen)則是十八世紀初期一位專門研究蒸汽機的工程師。紐科門與當時其他人所設計的蒸汽機,是依靠蒸汽凝結時產生的真空吸力來汲水,不過紐科門式蒸汽機最大的缺點就是能源效率不佳。

瓦特的突破性設計在於「改良」了紐科門式蒸汽機的缺點。他在蒸汽機的氣筒外加了一具冷凝器,來冷卻氣筒裡的蒸汽以驅動活塞,這樣氣筒就不必反覆冷卻與加熱(且產生的能源也不會白白流失了)。

之後他還把原本的往復式蒸汽機改成旋轉式,不過瓦特所做的事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頂多只能算是「改裝」(hack),還稱不上是創新。

所以事實並不像我們從教科書上讀到的那樣,瓦特並未「發明」任何東西,他只是改良了紐科門的設計而已,他透過複製做了改良,這就是好的複製。

  • 所謂創新,不過是改良整體中不完美的部分

修理(意即改良)壞掉的東西、把不夠完美的部分調整過來,是一種較為主動積極的複製,也是我用來幫助客戶創新其服務與產品的方法。

首先,你要先找出某個特定服務中――例如家戶保險(household insurance)――讓使用者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後想出一個最簡單且最棒的對策來解決這個問題。大多數的原創產品或服務都是全盤照抄的制式規格,所以你要想辦法修好壞掉的部分。

  • 搞什麼原創?你這麼喜歡什麼都從頭來過?

不論任何業界,每個人都拚命想創新──為舊問題找出新的解決方案、新的工作方法、或新的思考方式,以期能比舊方法做得更好、速度更快、效果更持久或更有效率,以因應瞬息萬變的外在世界、競爭對手以及本身的財務負擔。

當然不可諱言的,我們這麼愛創新有一部分要歸咎於喜新厭舊(neophilia)的心態──想要新事物的欲望永遠無法滿足,而且不計成本與代價,這是當代文化的一個特色──幸好它多半是出於好的意圖。

是人都想要為組織所面對之真實且迫切的挑戰,找出新的答案與解決方法;換句話說,人人都需要新的想法與新的對策。但所有組織都需應付跟人有關的挑戰,像行銷、行為改變與變革管理這幾種領域肯定是一團混亂、令人困惑,且在許多方面是無法預測的。

所以各位不妨問問自己:我明明可以輕輕鬆鬆照抄之前的有效做法,為什麼非要自討苦吃,堅持找出那個可能還沒被我發現的厲害方法呢?

  • 但抄也並非永遠無往不利 

我知道「抄」這個話題會令許多人感到不自在,而且原因並非我們假設每個問題都是空前棘手、必須採取英雄般的行動才能解決。許多人之所以會覺得此話題讓他們坐立難安,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崇尚個人主義、極度推崇原創,因此鄙視抄這件事,並將之汙名化。

我們自小被教導:原創的想法與事物,是孤獨(或飽受折磨)的天才,在孤寂中發揮了某些潛能所產生的;我們仰慕那些單打獨鬥的創新英雄──畢卡索、莎士比亞、牛頓、佛洛伊德、賈伯斯,也景仰他們為了創造作品並贏得大眾欽敬,而踽踽獨行的英雄旅程(可惜大眾的崇敬往往在他們死後才姍姍來遲,生前則在貧窮、排拒等考驗下,不屈不撓的孤獨創作)。

相反的,不論在藝術還是商業界,抄都被視為平庸與毫無價值之事,愛爾蘭劇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對此曾反諷道:「大多數人都活得像別人:把別人的意見當成自己的想法、模仿別人的生活,並把名人的話奉為圭臬。」

我要強調的重點其實很簡單:完全原創的想法、作品與策略,光靠一己之力很難辦到。我們得先從彼此身上學到東西──意即抄──才能創造出新事物換句話說,在正確的條件下抄,其實最能創造出新穎且有效的解決方法。

但抄也並非永遠無往不利,依樣畫葫蘆的複製、微妙微肖的模仿,以及商業界所謂的「標竿管理」(benchmarking,簡稱BMK)──原封不動的完全照抄,通常會降低(而非提升)價值;換句話說,全盤照抄往往是個很糟糕的策略,那還不如不要抄。

我認為世界需要的是:添加創意的抄或從他處遠遠的抄,但這兩件事其實可以同時達成:遠遠的抄(從異業取經,不要只模仿同業)會產生誤差與變異,並在過程中啟發你的靈感、成功創造新意。我們會在本書後續的章節裡,深入探討如何正確的抄。

為什麼抄很重要?

我的主張:

要制定與人相關的新策略,抄是最佳捷徑。

抄並不難,而且是人類獨有的偉大天賦之一;猴子的模仿能力根本無法與人類相提並論:人類賺比猴子模仿得更早、更好,且歷史更悠久。

抄意味著你不必單靠一己之力思考每個問題:你不只可以打電話求救,還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別人的腦力、經驗與成功;而且這些人你永遠都不會見到,有些甚至作古多時。你不必孤軍奮戰,當你開始抄,就像擁有一整支超級大軍在背後替你撐腰。

抄意味著你不必把問題一個一個分開來看──彷彿它們是前所未見的異種生物,你將能以宏觀的視野,判斷問題屬於何種類型,並學到如何解決它們。

抄意味著你可以做得更快──利用其他人的成功策略讓你做事快、狠、準。

你到處尋找策略思維,把心力全耗在上頭,結果真正能用來制定策略的時間反而所剩無幾。但如果你懂得正確的抄,就不會本末倒置、白忙一場。你會知道要趕緊推出試用版的人才策略,然後視市場的反應不斷調整,而不是等到一切完美無缺才上陣。

  • 仔細思考後的選擇:如何能更好?

本書介紹的行為矩陣圖第二象限裡,人們是根據眼前選項的真實(或感覺上的)效用或品質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實際上,我們甚少基於產品本身的優越性(或感覺上好像品質更勝一籌)而做出選擇。

所以你制定的策略必須根植於更好──想辦法讓你的東西感覺更勝一籌,或是在創造新類型方面出類拔萃,或是修正過後展現更令人眼睛一亮的新方法。

以下列舉幾個「變得更好」的行銷策略為例:

  1. 相同產品,但創造新面向

人們最愛的巧克力棒,其銷售策略會因國情而產生不同面向。士力架巧克力棒在美國標榜能夠滿足一個大男人的饑餓感,但星河巧克力棒(Milky Way)到了英國,卻改成適合在兩餐之間食用的低脂零食。

再看汽車業,奧迪汽車以燃油效能優異的柴油車進軍美國市場(因美國柴油車市場尚未充分開發),並標榜這是一種愛國的選擇。但是到了西班牙則改推四輪傳動系統,營造其為更好的豪華轎車。

至於食品業的風潮也從「有機」轉換到「當地生產當地消費」,強調是出自某地的特色食材(identities and pride),打造出一種全新面向的「更好」。

  1. 大玩創意梗,將戲劇性實際展現

清潔劑品牌一向很懂得用極有新意的方法展現它們的清潔能力變得更棒了,不論是把白襯衫放在燈光下檢驗潔淨度,或是把襪子塞在口袋裡卻還是洗得「一乾二淨」,清潔劑歷來的行銷作品有好多創意點子可以偷來用。

除了清潔劑廣告很好抄之外,偉大的馬戲團企業家巴能(P. T. Barnum)也很喜歡想出令人難忘的新點子,以吸引觀眾來看他們的全美巡迴表演。

你猜他會如何展現某個壁紙專用黏膠的黏著力超強?把一個大男人黏在一架小飛機上然後載著他到處飛?

這就是英國清潔劑大廠Polycell公司的宣傳手法。

  1. 贈送免費試用品,讓消費者見證差異

臉書與你家附近的藥局都愛這一招:樂於送你免費試用品,因為他們很清楚之後你會戒不掉,屆時就可以等你自己找上門並向你合理收錢了。

如果你對自家產品極有信心,那麼發送免費試用品是個很好的行銷招數,但這招對於那種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口味的產品(例如Campari牌苦艾酒),恐怕會產生反效果。

  • 憑直覺猜測:強調你突出搶眼

在行為矩陣圖的第三象限,個人會面對一大堆品質大同小異難以區別的選項。重複購買固然會成為一種習慣,但關鍵是購買人在做選擇時並沒有花很多心思(甚至完全沒花心思)。

這時候全靠突出策略取勝,透過價格、可取得性、改變預設值等各種手段,讓消費者不必多花心思便直接選購。這部分運用了許多行為經濟學主張的推力策略,其中不乏日用品行銷者相當熟悉的基本促銷技巧。

以下列舉幾個「突出搶眼」的行銷策略為例:

  1. 不計一切代價,就是要出名

愛爾蘭的瑞安航空(Ryanair)飛到哪裡,它的廣告就會在當地引起爭議並遭到禁播;西班牙的服飾品牌Desigual則是鼓勵年輕女性搞叛逆,拒絕接受傳統文化對她們的保守期待,例如鼓勵大家在早上「炒飯」,還有買香水附贈小型情趣用品。

英國服飾品牌French Connection也鼓勵消費者耍叛逆,像是故意把挑釁的字眼FCUK(該品牌名稱縮寫)印在衣服上;美國的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 Inc.)鼓勵員工盡量做些讓顧客津津樂道的事情;理察布蘭森是維京航空的最佳代言人,總是能夠吸引到最多的注意;金融服務業者也把營造知名度當做最主要的行銷目標,所以他們經常贊助體育活動、或匯豐集團的廣告老愛強調「放眼全球」。

  1. 獎勵回頭客

航空公司的常客哩程累積計畫,百貨公司或量販店的貴賓卡與折扣優惠,還有感謝卡與隨手行善(random acts of kindness)皆屬於此類。

我最近還發現一個很棒的做法,那是阿姆斯特丹一群獨立經營的咖啡店,他們對於彼此的顧客都一視同仁的提供優惠。

不過運用此策略時要記得,此舉不但會減少利潤,而且要避免顧客變成只在意這些優惠或獎勵,更要小心別令顧客覺得複雜或困擾。

  1. 強調負面因素

主打「現在不買日後更貴」,用限時優惠逼死你,意即別讓人們思考該做什麼樣的決定,而是告訴他們如果現在不決定,後面可能就要多付很多錢。例如:DFS等家具業者常打出「破盤價到週一截止」的口號;或是旅遊業者強調現在不買、到時候搭遊輪出遊的價錢可要大漲。

(本文書摘內容由合作夥伴大是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新北市這次好會】製作寶可夢補給站地圖,碧潭走一圈至少2500經驗值入袋

$
0
0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19日公開寶可夢五大攻略與補給 地圖,九份等五大風景區共發現有176個驛站及21所道 場。圖為新店碧潭。 (翻攝照片)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傳真 105年8月19日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19日公開寶可夢五大攻略與補給 地圖,九份等五大風景區共發現有176個驛站及21所道 場。圖為新店碧潭。 (翻攝照片)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傳真 105年8月19日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寶可夢帶來的威力,連政府也注意到了。新北市政府為了推動觀光,特地貼出風景區的寶可夢驛站以及盛產哪種神奇寶貝。碧潭有50個驛站,就算只轉一圈也可以賺到2500經驗值。其實安卓用戶也可以下載一款叫做PokeNotify的app,可以選擇遇到什麼樣的怪獸時自動通知,這樣一來手機就不用開著耗電,簡直抓寶神器。(責任編輯鄒昀倢)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今天公開5大攻略與補給地圖並表示,九份等5大風景區共發現有176個驛站及21所道場,歡迎大家來抓隱藏山林間各系寶可夢。

觀旅局表示,全台瘋抓寶,越來越多人願意為了捕捉寶可夢走出家門,但補給的驛站不是只出現在變電箱,訓練師的鍛鍊之旅也可以悠遊在好山好水好風景間。

新北市擁有山、河、海多樣地形,當然也隱藏著水系、草系、火系、飛行系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寶可夢,九份、猴硐、十分、烏來、碧潭等5大風景區共發現有176個補給站及21所道場。

為讓大家週末挑戰升級的同時也可以開心郊遊踏青,更公開5大攻略與補給地圖。

Screen Shot 2016-08-19 at 3.31.48 PM

觀旅局表示,攻略一,水金九風景區九份老街、豎崎路等巷弄,都是寶可夢的捕捉熱點,更是想要蒐集大嘴蝠等飛行類寶可夢的遊客最好的修煉寶地。

攻略二,猴硐收錄貓咪毛寶貝與神奇寶貝,從猴硐火車站至願景館間短短不到50公尺便有兩座道館,遊客服務中心前廣場更是愛貓者與訓練師的天堂,據新北旅客臉書粉絲團訊息分享,皮卡丘也曾在此出沒。

攻略三,十分烏來漫步賞瀑之旅,從烏來老街沿著情人步道往烏來瀑布前行,沿途有近20個驛站與兩座道場。自十分車站沿著十分老街漫步至十分瀑布,也能遇到超過15個驛站。

攻略四,全市各風景區中驛站最多的當屬碧潭,數量高達50個,西岸的和美山步道也有18個驛站,是條適合親子同遊的鍛鍊之路,可以觀賞豐富的自然生態,也有許多草系寶可夢能捕捉。

攻略五,鍛鍊之旅不斷電,新北市風景區內的旅服中心,不僅提供充電服務,也能借用各式充電線,歡迎訓練師進來吹冷氣歇歇腳再出發,是電力與經驗值雙補的休息站。

攻略六,擁夕陽美景與搖滾音樂淡水漁人碼頭周邊是抓寶熱點,有趣的是,可能因位於河海交會口,漁人碼頭以水系寶可夢較多,適合想要蒐集鯉魚王進化暴鯉龍的朋友來此修煉,週末夜晚還可以邊打怪,邊吹海風、喝啤酒、聽音樂。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新北5大風景區 抓寶全攻略〉。)

【劉建志談IOT】物聯網真正要智慧化,必須仰賴以「機器學習」為主的分析

$
0
0

先前幾篇文章從物聯網基本概念、物聯網架構出發到裝置管理平台的介紹,接下來就來談談物聯網的最重要功能–“智慧"。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 IoT)廣義定義是萬物皆可連接到網路,並可互相溝通或交換訊息,以達到某種便利人類生活的目的。先前的文章介紹到裝置管理平台為止,它一直聚焦在透過一個中央的裝置管理平台將裝置連接到網路、裝置間使用哪一種或哪些的通訊協定溝通、用裝置管理平台如何管控這些裝置等議題。

等到這裡為止都屬於硬體架構設計範疇(雖然裝置管理平台本身是軟體),然而如何讓物體本身成為智慧物件(Smart object)就是純軟體的範疇了。相信很多讀者都聽過機器學習、深度學者這些熱門名詞,其中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之所以熱門,就是大部分專家都認為機器學習是成就智慧物件的核心關鍵,因此機器學習方法堪稱是"物聯"、"智慧"的核心技術。

  • 物聯網核心仰賴以機器學習為主的分析

物聯網的應用非常的廣泛,只要物體可以透過感應器(Sensor)收集監測到的訊號或資訊,提供到裝置管理平台再連結到應用程式處理後,反饋出特定的決策再指示原始物件做進一步動作的領域都是可能的應用場域,例如:智慧門鎖(透過家庭成員的進出時間判定物流配送最佳時間)、智能冰箱(監控冰箱裡的食物保存狀態、甚至決定何時補貨)、智能汽車(透過路徑分析節省能源或交通時間、監控車輛使用狀態,決定何時進場維修)、智慧農業(監控農田環境狀態,決定何時灑水或施肥)、智能家居(有效的節能與生活輔助)、智能供應鏈客製化、智慧城市、智能工廠(提升生產效率或降低耗損)等,這些智慧或智能的核心都倚賴以機器學習為主的預測分析(Predictive analytics)。

資料分析的議題除了以機器學習為核心外,還有資料超載與新的因素加入時系統如何快速回應等問題。試想,物聯網中的連網的裝置無時無刻都在收集資料,時間久了自然會造成資料超載問題,僅僅依靠人力必然無法進行即時的分析和利用。

另一方面,資料科學家通過分析大量的資料來辨認模式並人工定義規則,儘管已預建良好的應變系統,應用方案實際實施環境中隨時出現新的因素卻可能影響正確行動的判斷。如何確保物聯網系統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仍然能夠做出最佳回應也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課題。

機器學習先驅亞瑟·塞穆爾(Arthur Samuel)說:「機器學習使電腦賦有學習能力,不需要顯示的程式指令就能創建演算法,從資料中學習並做出預測」。如圖一(Figure 1)所示,從感應器所蒐集到的資料(Data),經整理後變成資訊(Information),再透過機器學習之類的方法將之轉化成有用的知識(Knowledge),最後就會蛻變成可執行的智能(Wisdom),這樣才真正讓物件有了智慧。

Screen Shot 2016-08-19 at 4.35.59 PM
給一個簡單的物聯網應用定義一個規則—比如當溫度太高時,就把冷氣壓縮機啟動——該規則非常簡單。 然而確定多個感應器的輸入與外部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卻不是想當然爾的結論。舉個例子說明:根據自動販賣機的銷售狀況、庫存水準、當地的天氣預報和促銷廣告等感應器資料,系統必須決定何時派遣一輛卡車去補充自動販賣機內的商品。如果判斷時間錯誤以致出現貨品空窗期或擺放不合適的商品,都可能導致不同的銷售失敗。

好的物聯網平台層都應該提供具備機器學習功能的數據分析系統,幫助連結到這個物聯網平台的各種物聯網應用方案能夠分析感應器資料,尋找相關性,並做出最佳回應,解決類似上面自動販賣機補貨時間與內容的議題。這個系統還必須不斷監控它的預測準確度,持續訓練完善既有的演算法,提高決策的正確性與速度。

目前,主要有兩類的機器學習方法:

1、監督式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它是指在一組實例的基礎上開發一種演算法。例如,一個簡單的智慧零售為例可能是一個產品每天的銷售記錄。該演算法計算的是一種相關性,有關每個產品在一天之中到底有多少有可能會順利出售。這個資訊有助於確定何時傳送卡車來補充自動販賣機器。過去常見的監督式學習方法為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現在流行的監督式學習方法就是眾口傳頌的深度學習法(Deep learning)。

2、非監督式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不提供人為定義標籤(如銷售/天),系統需要自己去分析探索關鍵因素。它主動提供所有對分析相關的資料,而讓系統去主動識別不那麼明顯的相關性,例如,價格折扣、本地事件和天氣狀態(例如:下雨與否)都可能影響自動販賣機的銷售數量。常見的非監督式學習法包含有主成份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關聯規則學習(Association rule learning)、分群(Clustering)演算法及同樣是最紅火的深度學習法(Deep learning)。

按照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 (IIC)提出的Industrial Internet Reference Architecture (IIRA)的定義,一個物聯網應用方案(IoT solution)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各項硬體感應器的裝置層(Edge tier)、串連裝置層與企業層的平台層(Platform tier)、企業層(Enterprise tier)。

物聯網中設備記錄文件(Machine log)以及感應器產生的數據由裝置層中的閘道器(Gateway)收集轉換,經由網路傳入位於雲端或是企業內部私有雲中的數據分析系統,數據分析的前端模組執行即時串流數據處理,由於每個單位時間都持續由裝置層中的分散的設備節點動態產生大量數據,因此前端模組必須具有即時接收處理串流數據的能力,此時資料可經由分散處理的分析引擎與分散儲存的資料庫達成計算資源動態規劃支援。

在數據分析系統資料處理過程需進行資料清理(Data cleaning),異質性資料彙整等資料前處理工作(Data pre-processing),關於異質性資料分析將另以專文說明。這裡可參考以下工作原則進行(1)補足原始數據不完整的欄位,如時間位置或說明。(2)同時過濾有錯誤的數據。(3)並且對數據的單位和坐標進行轉換。(4)幾種基本的分析模式也可以在此階段運行,如加總、相關性。(5)同時生成並處理事件。這些結果倒入控制面板(Dashboard)以圖像化的方式呈現給用戶。(6)處理後的數據置於資料庫中長期保存以利後續的進一步分析。較爲複雜的預測建模(Predictive analytics)分析需要統計機率建模與機器學習,則採批次分析模組進行。

預測建模分析核心精神是基於統計模型的回歸分析模式,採用大量歷史數據提供建模,同時需要引入許多的外部數據,例如產業領域知識,供機器學習中特徵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使用。文字以及影像等非結構化資料特性則另外藉由特定模組處理,產生對應的半結構化資料(Semi-structure)以供後續建模所需特徵工程使用。

目前物聯網資料分析的來源數據可能包含廠房設備的狀態例如輸入電流、震動,環境因素如溫度、影像和語言文字,或是用戶行爲等線上的數據。同時導入多種外部訊息用以輔助數據分析,例如政府公開資料、天氣溫濕度、新聞事件、大眾輿論、人機互動等交互使用。因此好的數據分析系統應具備以下幾個重要特徵:

(1)在領域專家協助下,基於場域知識庫建置需求,以規則與事例建構專家系統,以自動化的規則處理方法以彙整運用大量的知識。

(2)統計專家結合領域知識對數據探索分析,然後進行特徵工程抽取出適當的特徵,導入機器學習,先進的非監督學習演算法可以自動化分析得到帶有最多訊息量的特徵,應用於預測建模過程特徵工程使用。

(3)機器學習:實作並整合各種演算法,持續評估運算效能,以統計採樣驗證模型的精確度,自動化混合多種演算法並且調整參數,達到最佳化的預測結果。

數據分析系統除了實作各種機器學習的演算法,為了滿足不同產業、不同場域或主題的物聯網應用方案,還需要因應不同產業或場域應用提出不同評估驗證方式,以確保或提升各種預測建模方法的預測精確度和適用性。現階段期待一個數據分析與預測系統能夠通用性地解決各行各業、各別廠商數據分析需求。

例如:應用於線上串流數據即時分析、進而預測即將發生的設備異常狀態診斷、或是產能設備參數最佳化、以及客制化生產的配方提供,恐怕還需等若干年後數據分析方法有更突破性進展才有可能實現。因為單靠機器學習雖然可達到一定的效果,仍舊有學習成效上限存在,目前業界採用的方法是除了機器學習外,再搭配領域專家根據領域知識來制定相關有效的規則來輔助機器學習,或需資料科學家分析大量的資料後所得出的有用訊息回饋給機器學習,以求達到更高效的均衡問題解決方案。

不少有志於物聯網應用方案研發的廠商往往選擇自行開發整體方案,宣稱有能力自行建置數據分析/預測系統,往往做出來的數據分析系統只是最基本的統計分析,缺乏真正使得整個物聯網應用方案"智慧"的能力。看了本文的說明後,往後需求方在評估上門推銷的"智慧"物聯網方案時,應該要詢問方案提供廠商這些基本問題,才不致花錢買到不"智慧"的物聯網應用方案。至於有意投入開發物聯網應用方案的廠商,最好在規劃研發之初審慎思考是否有能力開發這個核心系統,否則就應該覓妥優秀的數據分析/預測團隊合作。

參考來源: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A9%E8%81%94%E7%BD%91
  2. http://www.cse.wustl.edu/~jain/cse570-15/ftp/iot_ml.pdf
  3. http://internetofthingsagenda.techtarget.com/blog/IoT-Agenda/Smarter-IoT-applications-incorporate-machine-learning
  4. 圖一http://techscripts.org/nov_2014/nov201401.pdf

(本文經專欄作者劉建志授權刊登,並同意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物聯網的智慧關鍵 — 數據分析與預測系統〉,首圖來源:didy b, CC licensed)

 

【一躺下去秒變廢人】無印良品懶骨頭的誕生史,設計師:不拘泥傳統是重點

$
0
0

Screen Shot 2016-08-19 at 6.31.16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設計出經典商品不一定要拘泥傳統印象,反而更多時候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造成的結果。例如無印良品的軟骨頭沙發,就是這樣子出來的經典商品。(責任編輯鄒昀倢)

本文撰寫/賀照文

讓人坐下去就不想起來的懶骨頭沙發,從2002年銷售至今已賣出超過一百萬個。無印良品之所以能推出全世界都喜愛的設計,在於有優秀的設計師參與商品開發。到底成功擄獲人心的懶骨頭沙發是如何設計出來的?懶骨頭的生母,設計師柴田文江女士接受《日經設計》(日經デザイン)雜誌專訪時,分享了懶骨頭沙發誕生的故事。

居家愛用的懶骨頭沙發,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呢?(圖/MUJI 無印良品生活研究所)
居家愛用的懶骨頭沙發,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呢?(圖/MUJI 無印良品生活研究所)

無印良品有個名叫「生活良品研究所」的網路平台,邀請設計師在開發新產品的同時聽取消費者意見、一邊進行產品的改良與設計,最後再選出最佳商品問世。當時,有許多網友反應「想要就算坐在地板上,也不會腰酸背痛的舒服坐墊」,於是無印良品以「坐著的生活(すわる生活)」為主題,邀請設計師們一同發想各種產品的可能性。

「我心目中最能展現無印特色的家具,應該介於家具與雜貨之間,形式不限定於椅子、墊子和抱枕,而是介於三者之間的商品。」

回憶起 2002 年的狀況,柴田文江說,當時無印良品的家具種類還不像現在這麼多元,品牌風格也還有點「鬆散」,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因此她認為,在當時的氛圍下不適合推出常見的正規家具,而是「不拘泥於固有形象,最能確切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這也是柴田文江認為最能展現MUJI風格的作法。她從這個概念出發,開始製作產品的原型,懶骨頭沙發正是反映當時無印良品風格的專案。

懶骨頭的出發點源自「想要就算坐在地板上,屁股也不會痛!」的大眾心聲。(圖/MUJI 無印良品生活研究所)
懶骨頭的出發點源自「想要就算坐在地板上,屁股也不會痛!」的大眾心聲。(圖/MUJI 無印良品生活研究所)
  • 一場暴風雨的意外 造就懶骨頭誕生

柴田文江原本想用沙包和棉質布料來製作商品雛形,但手邊的棉質布料剛好不夠,又礙於外面正下著暴風雨,不方便出門採買,只好湊合著用手邊有的伸縮布料來製作。沒想到,將不同布料縫合在一起後,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柔軟可變形的懶骨頭沙發,有著意想不到的製作過程。(圖/無印良品:MUJI to Relax@youtube截圖)
柔軟可變形的懶骨頭沙發,有著意想不到的製作過程。(圖/無印良品:MUJI to Relax@youtube截圖)

懶骨頭的表面由伸縮性不同的布料縫製而成,因此橫放時,能像椅背般堅固;直放時,又能夠成為隨意躺臥的軟墊。這個概念後來便誕生出我們現在看到的,功能多樣又舒適的懶骨頭沙發。

可坐可躺的懶骨頭,讓使用者能夠放鬆心情。(圖/無印良品:MUJI to Relax@youtube截圖)
可坐可躺的懶骨頭,讓使用者能夠放鬆心情。(圖/無印良品:MUJI to Relax@youtube截圖)

剛上市的懶骨頭沙發,不僅具體地反映出當時無印良品的風格,更受到許多消費者的喜好,銷售量蒸蒸日上。當時沒有人想得到,試做商品竟能如此熱賣。不過,懶骨頭沙發並非就此一帆風順,商品問世 6、7 年後,懶骨頭沙發面臨了銷售量大幅下滑,瀕臨停產的命運。

  • 瀕臨停產前的最後一搏

當時由於許多業者接連推出跟懶骨頭相似,而價格又更低的商品,讓懶骨頭沙發的銷售量逐年遞減,就連無印良品生活雜貨部的負責人依田德則先生,在接受日本SAPIO雜誌訪談時也表示,當下不禁認為「MUJI懶骨頭沙發的風潮也差不多過了吧?」依田德則回憶,正準備要開發取代懶骨頭的新商品的時候「當時我們想著,就算要停產,也要等到把懶骨頭沙發現有的問題全部解決後再說吧!」於是開始著手改良初代的懶骨頭沙發。

初代的懶骨頭,竟有著致命的缺點!(圖/無印良品:MUJI to Relax@youtube截圖)
初代的懶骨頭,竟有著致命的缺點!(圖/無印良品:MUJI to Relax@youtube截圖)

初代懶骨頭雖然舒適,椅套卻非常容易因為沾上汗水等而變得溼黏、髒污,也因此受到許多消費者詬病。經研發過後,無印推出改良自泳衣布料、不易髒且舒適的改良版椅套。就在改良版懶骨頭沙發問世不久後,因為日本網友不經意的一句話,讓原本差點停產的懶骨頭,又重新受到大家注目。

  • 「讓你一秒變廢人的懶骨頭沙發」

有日本網友以「讓你一秒變廢人的懶骨頭(人をダメにするソファ)」為名,配上懶骨頭如何讓人變得懶洋洋的插畫,並標明各種使用狀況,有從「普通休息」的 Level 1 到「嚴重耍廢」 Level 7 ,這張插畫的受到大量網友認同響應轉發,也讓該年懶骨頭銷售額比起前一年更成長了近兩倍,直到今日仍有穩定銷售量,成為無印良品的招牌商品,其中更受到愛用社群網路、長時間使用電腦的20多歲男性歡迎。

Screen Shot 2016-08-19 at 6.20.27 PM

柴田文江仔細推敲懶骨頭上市的這十餘年,認為懶骨頭反映出當年無印良品的鬆軟氣質,她表示,「如果現在無印良品要求我以相同的主題設計,我應該會提出完全不同的方案。」

因為在她眼中,近年的無印良品更多了一股洗鍊、值得信任的感覺,並且能夠具體滿足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因為無印良品在不斷蛻變的過程中,持續凸顯自己的特色,今天才能夠超越品牌,並成為一種值得誇耀的日式文化。

無印良品安定的品質,讓它成為消費者信賴的對象。(圖/無印良品:MUJI to Relax@youtube截圖)
無印良品安定的品質,讓它成為消費者信賴的對象。(圖/無印良品:MUJI to Relax@youtube截圖)

(本文經原出處風傳媒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原來懶骨頭是這樣誕生的!無印良品設計師談開發歷程〉。)

人都到北投公園了還找不到卡比獸!簡單怪獸定位法,讓你少走許多冤枉路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寶可夢熱潮白熱化,有些科學方法可以拿來使用讓遊戲變得更好玩,何樂而不為?(責任編輯鄒昀倢)

給sightings(原本叫nearby)裡出現快龍、卡比獸等神寶可夢卻不知道從何找起的朋友。
我利用中垂作圖原理來定位寶可夢,給大家參考一下吧。
☆利用中垂線作圖定位寶可夢☆

  • 一、前言

有玩神奇寶貝的朋友都知道它有一個sightings(原本叫nearby)的功能,它能夠列出以玩家為圓心、200公尺為半徑的所有神奇寶貝,但不會告訴你在哪裡,除非走到它旁邊。半徑200公尺大約125600平方公尺,也就是說你可能要掃過這麼大的面積才可能找到你想要的神奇寶貝,這只怕是痛苦太多;收獲太少。所以利用中垂線作圖的原理可以有效定位神奇寶貝,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

  • 二、理論應用

第一張圖是國中數學教的中垂線作圖。圖中的圓大家可以想像成半徑200公尺的sightings功能,假設C點是一隻你想要抓的神奇寶貝,應用方法如下:
首先,先走到「剛剛好」感應不到C點那隻神奇寶貝的地方,表示你正好位於A點(或B點)的位置。
再者,選一個可以感應得到C點那隻神奇寶貝的方向走過去,直到又「剛剛好」感應不到的地方,表示你正來來到了B點(或A點)了。
最後,看地圖估計一下AB兩點的中點,走到該中點並且往垂直AB線段的方向走就會遇C點那隻你想抓的神奇寶貝了。
或許你會想問,要如何避免走錯方向,往中垂線的D走去呢?這個問題再下面的實作解釋。

  • 三、實作

第二張圖,我們看到sightings裡看到想抓的阿柏蛇並把該地標示O點。

第三張圖。選一個方向走,直到「剛剛好」感應不到阿柏蛇,並把該地標示A點。

第四張圖。換一個可以感應到阿柏蛇方向走。

第五張圖。一直走到「剛剛好」感應不到阿柏蛇,並把該地標示B點,則阿柏蛇就會在AB線段的中垂線上。但是阿柏蛇是在AB線段的左邊還是右邊呢?因為我們是在O點發現阿柏蛇的,所以我們要選接近O點的方向,因此是往AB線段的左邊,延中垂線走過去。

第六張圖。找到阿柏蛇了!!!

(本文經原作者陳盈諭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利用中垂線作圖定位寶可夢〉。)


【擺脫代工廠萬年小弟命】蘋果要求台灣供應商降價20%,但富士康說不!

$
0
0

Screen Shot 2016-08-22 at 11.03.17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電子大廠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都靠蘋果吃飯,但看別人臉色吃飯終究主控權不在自己身上。期待未來台灣產業能夠突破這種困境。(責任編輯鄒昀倢)

據外媒報導,鑑於蘋果自身的行業地位和訂單規模,其總能把元器件供應商的報價壓到較低水平。最近來自供應鏈的消息稱,儘管訂單量下滑,但蘋果仍舊向台灣零部件供應商施壓,欲壓低iPhone 7的零部件價格,因此,台灣的供應商已經開始反抗蘋果這種持續壓價的行為。

台灣《電子時報》網站報導稱,與去年的iPhone 6s系列手機零部件訂單量相比,今年台灣供應商接到的iPhone 7零部件訂單下降了30%。但蘋果方依舊要求下游零部件供應商將其報價調低20%左右,供應商表示如果滿足蘋果的要求,他們將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據悉,日月光半導體(ASE)和富士康集團下屬幾家聯營公司已給出明確答复,稱目前不可能在沒有合理利潤的前提下接受蘋果的訂單。

兩者的明確表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已經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議價權。富士康收購夏普後,逐漸對蘋果的依賴程有所緩解。而日月光半導體公司的業務也逐年增長,封裝技術也在不斷優化,它還與矽品(SPIL)達成合併協議,使得客戶群數量愈加龐大,抗風險能力更強。

業界人士分析稱,蘋果要求台灣地區供應商下調零部件報價,可能因為內地零部件供應商的崛起。不過此次台積電和大立光電並未接到蘋果的降價要求,台積電在為iPhone 7獨家代工A10芯片,而大立光澤一直為iPhone提供攝像頭模塊,兩者均處於蘋果供應鏈的重要位置。

當然,iPhone 7在台灣的零部件訂單量同比下滑30%,這並不意味著iPhone 7的產量有所下降。由於蘋果會同時採購多家零部件供應商的產品,因此他們之間的訂單量也會經常調整。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傳蘋果要求台灣零部件供應商降價20%,遭富士康等公司反抗〉。)

【硬裝年輕】太老的不能玩!FB發布青少年專屬影片日誌「Lifestage」

$
0
0

Screen Shot 2016-08-22 at 11.51.10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FB流失青少年社群其實不是一兩天的事情,當FB往一個綜合行生活類平台、企業廣告平台的方向邁進時,就註定會喪失一些獨特用戶族群。(責任編輯鄒昀倢)

Facebook 推出了一款專門針對青少年用戶的APP——Lifestage,Facebook 推出這款軟件的目的是獲取青少年用戶,讓用戶覺得它比Snapchat 更好玩。Lifestage 是一種視頻日記,用於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用戶不需要手動輸入內容,只需要錄製一小段視頻發佈到自己的頁面中即可,其他用戶可以觀看。每當用戶更新自己的主頁時,更新後的內容就會出現在別人的feed 流中。

然而,這款App 只面向21 歲及以下的用戶。如果你超過了21歲,只能看自己的狀態,不能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

這款App 的設計者是Facebook 的產品經理Michael Sayma,他只有19歲,想要復制Facebook 早期的成功。他認為,Lifestage 的年齡限制是使用App 的虛擬門檻。Sayman 希望使用Lifestage 吸引高中生的注意,用戶可以選擇自己的學校,只有當你所在的學校有20 個以上的人註冊時,才能看到其他用戶的動態。

關於這款App 如何阻止年紀大的用戶還不太清楚。在註冊過程中,Lifestage 無法確認用戶註冊的高中信息是不是真實,但是它會限制你只選擇這一所高中,不能改變。同時 Lifestage 還具有自定義屏蔽功能,可以阻止父母、變態或其他不願讓其看到動態的人。然而,這款只針對青少年的App 可能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如謾罵、騷擾或暴力行為,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 一直不敢小看Snapchat,Snapchat 對Facebook 的所造成的壓力不斷增加,現在人們常說,青少年已經不用Facebook 了。Facebook 開發針對青少年的產品也有充分的理由,因為現在Facebook 的廣告收入大部分都來自移動端,Facebook 需要吸引找到更好的方法吸引用戶的注意。

本月初,Facebook 旗下的Instagram 發布了一項新功能Stories,與Snapchat 的Stories 功能類似。之前Facebook 曾“模仿” Snapchat 開發了很多款App , 包括Slingshot、Riff 和Poke,試圖搶走Snapchat 的用戶,但是都沒有成功,去年,Facebook 關閉了Poke。然而,Facebook 並沒有灰心喪氣,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新開發的Lifestage 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打擊到Snapchat。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Facebook 阻擊Snapchat之路不止:發布針對青少年的視頻日記App—— Lifestage〉。)

日本企業做出替你撐傘的無人機,重點是它竟然不防水!

$
0
0

2453915505_97797be1c8_z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日本人真的很有創意,只是這種創意通常很歪。(責任編輯鄒昀倢)

無人機可以拍照,可以送戒指,也可以撒農藥,不過有多少人會想到,還可以撐傘呢!

來自日本的這群人想到了,並且把它做了出來。

他們來自日本栃木縣小山市的 Asahi Power Service 軟件公司,由他們研發的無人機傘結合了無人機與普通雨傘,可讓使用者不用自己撐傘。社長鈴木健治表示他們之所以會設計出這款無人機傘,主要是希望騎行者可以方便使用雨傘,防止他們在烈日下中暑

  • 幫你撐傘的無人機,最多 6 千台幣有找

afdfasfad

無人機傘的頂部設有感應器,可追蹤使用者的位置,然後在使用者的頭頂與使用者保持相同的速度前進,這一點跟現在很多航拍無人機的跟隨原理是一樣的,而且應該使用的是 GPS 信號跟隨。除了遮陽擋雨外,無人機傘甚至還可以吹出涼風,並通過手機應用進行各種操作。

目前該無人機傘已經經過了半年時間的開發,在這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穩定性,雨傘採用不同物料及形狀,都有可能會產生出不同程度的氣流乾擾。經過十幾種不同形狀的雨傘測試後,才選出了目前最合適的形狀。

鈴木健治表示其目標是希望將產品商業化,並以大約 1 萬至 2 萬日圓的價格出售,但現階段仍有不少問題需要克服,比如防水性便是其中之一

576b906302805

在雷鋒網看來,防水性是容易解決的問題,更難的問題在於跟隨上。既然是用來撐傘的,那麼無人機就一定要緊跟使用者頭頂,而無人機跟隨使用者是通過傳感器來實現的,也就是說會存在信號延遲的問題,那麼就很難讓無人機與使用者保持在同一個維度,總不能說為了讓無人機撐傘,還要將就它的「步伐」。另外,如果只是走路還好,如果是騎行,變數可能就更大了,而且在急速前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氣流將更加阻礙無人機的前行。

  • 純屬好玩,目前都沒什麼實用性啦~

576b933c8ca57

無人機傘這個概念,其實也有人提出過,只不過是一些設計師想出來的創意。下面這款名叫 Parasol 的無人機可隨身監測天氣,內置濕度和溫度傳感器,一旦監測到天氣發生變化,就會啟動螺旋槳形成圓盤形狀飛到用戶頭頂對其進行保護。

Parasol 是由設計師 Adam Pruden 和來自 frog 公司的一些工業設計師設計的,除了 Parasol,他們還設計了三種可穿戴無人機,分別是空氣過濾無人機 Breathe、戶外健身輔助無人機 Scout 以及飛行導航儀無人機 Flare。這幾款無人機是這些設計師眼中未來可穿戴無人機最有可能實現的設計概念和應用場景。當然,在目前來說,這些無人機和鈴木健治的無人機傘一樣,都屬於腦洞大開。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日本人真會玩,用無人機撐傘;頁首圖片來源:Tyler Clemens, CC Licensed。)

 ──

  • 延伸閱讀

你絕對猜不到,世界第一個使用無人機物流網路的國家竟然是盧安達
Twitter 神秘專利曝光:一條推文就能控制無人機!
這不是飛鏢!朝九晚五上班族設計會飛的無人機開發板

【年度中國IPO重要案件】美圖秀秀修圖修到IPO,騰訊以後香港最大上市案

$
0
0

Screen Shot 2016-08-22 at 4.08.44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修圖類app能夠迅速累積用戶,甚至開始考慮將流量變現其實是一件難事。中國美圖秀秀預計在香港IPO,這是今年值得關注的中國IPO重要案件。(責任編輯鄒昀倢)

整個醫療美容行業的敵人要上市了!繼雲遊控股、飛魚科技在香港上市後,美圖——這家隸屬於「蔡文勝系」的第三家企業即將在香港上市。

WSJ援引知情人士稱,中國圖片軟體公司美圖已於上週五(8月19日)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擬募資5億美元-10億美元,預計將於第四季度上市,這將成為繼騰訊之後,香港最大互聯網IPO。

然而令很多人疑惑的是,美圖為什麼不在A股而選擇在香港IPO?雷建平引述蔡文勝的話稱,「因為美圖要更加國際化發展,美圖在國外已經有數億用戶。為什麼選香港不是美國,美圖用戶大部分在中國,香港地區也很多,我們想更接近我們的用戶。」不過隨後美圖團隊認為此表述對原意有所曲解。

WSJ援引知情人士稱,相對少的科技公司比例是美圖選擇港交所的一個原因,他們認為分析師可能會因此給予美圖更高估值。(至七月末,科技公司約佔港交所市值的10%,其中市值最大的為騰訊,然後是PC製造商聯想和軟體公司金山。)同時,團隊成員並不具備較強英文能力,因此他們覺得與香港投資者的溝通將會更加順暢。

美圖CEO吳欣鴻和董事長蔡文勝皆福建人,未讀過大學,且均是中國最早一批做域名生意起家的人。

美圖由蔡文勝成立於2008年,主要業務為研發圖片及影片軟體、產品,旗艦產品軟體為美圖秀秀、美拍、美顏相機,近年涉足硬體推出美圖系列手機。

2014年,美圖公司共完成A、B、C三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為3.6億美元,C輪後美圖公司估值為20億美元。此後,美圖又進行了3億美元的D輪融資,投前37億美元,投後估值40億美元,而旗下的美拍上一輪融資2億美元,估值超過10億美元。

在上一輪融資中,蔡文勝、吳欣鴻兩人投前共持有超過50%的美圖公司股權,核心員工持有3.2%的股權。此外,IDG持有美圖9%的股權、啟明投資持有7.7%的股權、老虎基金持有11%的股權、華夏基金持有7%的股權,另外,創新工場持股也達3.8%左右,富士康持股1.7%。

美圖在2015年銷售收入為8億元人民幣,2014年為4.93億元,2013年則為8600萬元,不過目前美圖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有預測稱,美圖可能在2017年收入超41億元並開始規模性盈利。

一份材料顯示,美圖覆蓋9億獨立設備,2.7億月活躍用戶,5200萬日活躍用戶,用戶每日啟動3次以上(微信每日啟動5.5次)。不僅如此,美圖海外用戶數目前超過1億,超過18個國家和地區用戶數超100萬,目前用戶數量增長主要來自海外。

  • 問題來了,流量那麼大,如何變現?

第一是電商。據美圖高管介紹,結合美顏相機系列產品的使用場景,美圖有向用戶推薦相關商品的可能。比如,目前美圖的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判別自拍用戶的年齡、膚色、皮膚質量,以及隨時間推移該用戶的膚質變化,此時有可能為用戶推薦適合的化妝品。

第二是遊戲。早在去年7月份,美圖公司就和Forgame(雲遊控股)一起推出了美搭手游app美美小店,針對女性玩家特點,可在手機上實現捏臉、化妝、換裝等與美圖功能相關的玩法,另外還能經營虛擬服裝小店,同時也和實體電商合作,手游中的衣物配飾都能找到實物。

第三是廣告,這也是美圖由來已久的變現方式,但用戶量和營收規模極不匹配,一直是美圖公司面臨的最大難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圖系產品都偏重工具屬性,導致盈利模式單一,廣告與手機銷售帶來了絕大部分收益。

(本文經合作夥伴36kr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醫美行業的天敵要上市了!美圖擬在港IPO,估值超50億美元〉。)

 

【破壞殆盡世界才能再次創新】Peter Thiel挺川普,因為現有政府不再偉大、落伍無比!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最近讀了The Guardian一篇文章,分析為何Peter Thiel這個矽谷巨頭會支持風馬牛不相關的Donald Trump。以前讀完他的《從0到1》,再搭配這篇文章服用,我突然驚覺他是那種會為了成就偉大創新,而不惜一切的人。這樣的眼界,在台灣有多少人有,又有多少人懂呢?以下為普通人的自由主義作者第一人稱敘述。(責任編輯鄒昀倢)

我一直搞不懂矽谷哲學家Peter Thiel為什麼挺川普,所以我反覆看了Thiel在共和黨全國大會的壓軸演講,想了解他的弦外之音,畢竟Thiel這個西洋棋大師,以深思熟慮,願意佈長線施計謀聞名,他可是十年按兵不動,然後一出手就摧毀他憎惡的媒體的可怕角色。

Thiel這個人根本就和川普的共和黨格格不入。他演講裡提到他父母帶他移民到美國的經過,但川普是徹底反移民;Thiel是同性戀,但川普的搭檔,是個有名的反同保守派;Thiel追求經濟自由,而川普卻反對所有的自由貿易協定。怎麼看,這兩個人的理念明明就不對盤,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也不能相比,Thiel出來挺川普,是來鬧的嗎?

許多各式各樣的理論,想要解釋為什麼Thiel要挺川普,有的說是讓選民一舉去除對政府能力的幻想,有的說是當眾打共和黨的臉。沒有人真的知道Thiel怎麼想,也不知道Thiel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但也沒有人覺得Thiel沒有任何字面外的意思,He is onto something。我也反覆想了想,我不覺得他的演講有任何嘲諷意味,因為他講的,都是他一貫主張的理念。我也不覺得他是假情假義,因為這場演出會跟著他一輩子,沒有道理演場假戲。

所以我又再看看他的演講主軸,一是他覺得fake culture wars假的文化戰爭,已經讓世人分心,無法做更重要的事;二是他覺得過去可以從事偉大計劃的政府,變得無能,落伍無比。沿著這兩條主軸,也許我可以理出Thiel的動機。

講fake culture wars,他提到他小時候,社會上討論的大事是如何打敗蘇聯,現在的大事,卻是變性人用什麼性別的廁所,他生氣地說,Who cares?明明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左派民主黨的說,廁所議題正是腦殘保守派硬要立法規定所鬧出來的。我說,看看這場文化戰爭的真正趨勢是什麼,信教很深的保守派是節節敗退,因為社會逐步地改變中。對於已經覺得世界變得太快的保守派,左派一再地相逼是所為何來,不能讓他們自然凋零嗎?沒有作用力,就沒有反作用力的道理,不是很明顯嗎?

咄咄逼人的左派,已經逐步走向一言堂,沒有思考、沒有辯論,你不百分百接受他們的看法,就是他們的敵人,要趕盡殺絕的敵人。全球暖化、男女平權、LGBT權利、貧富不均、群族平等、Black lives matter,都沒有討論空間,非黑即白。而且政治正確無限擴張,各行各業,如果發言講話稍為不小心,即得小心人頭落地。

這種全面包圍,也許對許多人來說,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像他們一樣真心的接受這些「進步」看法就好。但對我,或是進一步說,對Thiel而言,這是很壞的發展。沒有開放、自由的言論發表空間,人類更進一步的發展,會受到壓制。我之前寫「自由是個了不起的idea」裡面就提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由人,所展現出來的創意,才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

這種令人窒息的氛圍,會阻礙Thiel想像中的人類進步,他的Zero to One一書,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太少人在做突破性的計劃。他想要人類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有會飛的汽車,但以前可以有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登陸月球的阿波羅計劃的美國政府,卻忙著社會主義實驗,偉大計劃都被擱置。而矽谷私人企業,號稱領導全球科技的企業家們,卻忙著弄下一個社群網路,搞app,小家子氣無比。像Elon Musk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很難不同意他說的,假文化戰爭讓人無法專心做更重要的事。他用經濟發展來代表這更重要的事,這不是一個過度簡化的說法,經濟發展的確是最重要的事。經濟發展才能讓所有人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才能真正解決這社會許多的問題,也才能提供科技發展的土壤。

當我們在想讓餅大到吃不完的時候,他們卻忙著扯後腿,狂把小餅多切一些給自己人。

最近台灣討論的Uber和計程車之爭,就讓我感受到假文化戰爭壓抑人類進步的退步性。當我們在講未來科技的無限可能,卻有人老是用過去不合時宜的監管、執照、稅賦、勞資關係、社會安全網、消費者保障、貧富不均來看這些議題。沒錯,你一個個看,這些都很重要,但也都會擋住科技發展的潮流。

我常想像一個未來,當全球主要大城市,無人駕駛計程車隨叫隨到,又便宜又方便又安全的時候,台北滿街都是黃色計程車,而台灣人還很驕傲地說,「看我們小黃很方便吧,又有人性,又提供就業。」你要這樣的未來嗎?而這只是一個行業,不要忘記,科技會巨幅改變所有的行業,難道台灣都要一直留在這個一點也不美麗的琥珀中嗎?

矽谷青年導師Paul Graham說,想要打造下一個矽谷,倒是有一個捷徑。只要通過全世界對無人車最友善的交通法規,馬上就立於一個不敗之地。但這事有可能在台灣發生嗎?

雅典把蘇格拉底公審處死,理由是對神明不敬及腐敗年輕人的思想。雅典人的神明代表的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及處事準則,蘇格拉底到底如何對神明不敬?他只是要人好好思考,不要全盤接受既有的價值觀,「沒有檢視過的人生,不值得活」。但對雅典人來說,蘇格拉底是該死的,因為他挑戰了他們的立世根本。對左派來說,不相信他們「進步觀點」的人,也是該死的,因為這些人是退步的,不值得活的。這股窒息之氣,正向美國社會包圍而來,台灣也差不多,沒有了自由思考的人群,只剩沒有檢視過人生的行屍走肉,人類要如何進步?

Thiel不用像蘇格拉底一樣,以己身的死亡,留下自由的一股氣息。他找到川普這個工具,一個對所有政治正確不屑一顧的非典型政治人物,靠他的衝撞,把左派價值觀弄出一個大缺口,也許可以阻止一言堂的發生。如果一個總統候選人,甚至是總統當選人,都講出了政治不正確的話,一般人也可以拿到這掩護,也許議題的討論,又可以回到事物的本質,不再有誅心,不再有態度檢討。這也許是Thiel認為川普的價值所在,是他可以下注賭一把的原因。

然而,就算我猜對了Thiel的真意,川普真有這麼大的用處,可以逆轉潮流,但我還是懷疑,川普的當選會是禍,不是福,因為他實在是太恐怖了。

(本文經原作者普通人的自由主義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Peter Thiel and Donald Trump〉,首圖來源:Heisenberg Media, CC licesned)

【ALPHAcamp專欄】從0到1— 菜鳥 PM 的成長之路

$
0
0

Screen Shot 2016-08-23 at 11.22.43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PM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技能?一個文組的學生能做PM嗎?我有能力做PM嗎?這些事情其實會是許多人內心的疑問,但PM真正需要的特質或許不一定是技術,而是那個能否運用現有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編輯鄒昀倢)

在我的公司 Fable 寓意科技裡面,每一位 PM(Project Manager)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和成長背景,有的人是從一點軟體技術知識都沒有的狀況下開始做 PM,但我發現他們學習成長的能力,理解自己角色的程度,已經比我遇過很多大公司的主管都更像一個管理者。

我第一次與 Juliet 碰面的時候,她告訴我說她想做 PM,因為未來她想成為一個財務資訊類新創公司的 CTO。看著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可能只是看過幾篇技術相關的文章就誇口說出這樣的目標,應該很不可信才對;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看著她堅定的神情,我的心中卻沒有絲毫的懷疑,我問了她打算怎麼做,雖然她的想法還很粗略,但是對我來說已經足以證明她有強烈的動機。

我還記得我最後除了歡迎她加入外,還附帶一句:「做為一個 PM ,技術能力也許不會是團隊中最強的,但是絕對需要最有耐心。」到如今她已經成為我們公司正式的 PM,也確實領導著兩個產品的開發, 我希望藉由請她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成長的過程,讓許多還在摸索、想加入軟體新創成為 PM 的年輕人們,可以有所共鳴和借鏡

以下是 Juliet 的分享:

  • 當 PM 的動機是什麼?

為什麼你會想當 PM?這是許多人聽到我的工作後第一反應。畢業於財務金融系的我,學長姐和同學大多數進入了銀行、事務所,工作與所學都有那麼一點關係,而這些道路似乎都很自然且清晰,但心裡總有個聲音在問,有沒有別條路可以走?我不想做個典型的金融人,我想要看到一個專案完整的流程,想要挑戰無中生有建置一個產品。

有了這些動機,我抱著或許可以稱之為莽撞的一份勇氣,拿著履歷就這樣闖入軟體界。但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第一次見面時,Paul 和我聊了一整個下午,話題圍繞在「為什麼想轉換跑道做 PM?」「你認為 PM 的價值是什麼?」「如果給你十年,你的目標是什麼?」「你憑什麼能做到網路業的佼佼者?」一堆問題犀利直接,但我盡力接球,正當手裡的衛生紙被我捏成一個緊實的正方體時,面試告一段落,而我得到了我第一份工作。

有時候我自己也會納悶,會是什麼樣的老闆才願意給毫無工作經驗的社會新鮮人 PM 這份工作?當網路上許多人在說毫無經驗又沒有技術背景的人不要來當 PM,Paul卻對我說: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就勇敢一點去闖吧,犯錯了也別擔心,因為沒錯過、沒痛過,就不會懂得面對失敗的心態。或許是這份信任帶給我更多勇氣,也或許是每天在案子裡暈頭轉向卻覺得自己有一點點進步了,我決定再繼續探索軟體的世界。

  • 沒技術背景怎麼當 PM?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剛畢業的我根本不知道 PM 要做什麼,而現在我卻坐在網路科技公司裡,手上敲著鍵盤,名片上的職稱是「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沒錯,我就是網路文章上罵聲連連,毫無經驗又沒有技術背景的 PM。

有人可能會問,像我這樣毫無技術背景的新鮮人,該做什麼準備、怎麼訓練自己成為 PM?更確切的說,要有什麼「資格」才能當 PM?大家想的順序可能是先具備 PM 的能力,接著學習做 PM 的工作,之後才成為 PM,但我卻是完全相反的,先成為 PM,接著做 PM 的工作,每天在實務中累積 PM 該有的能力。而我一開始做的唯一準備,也就是確認自己十年後想做什麼,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連明天午餐要吃什麼都想不到了,更何況是十年後要做什麼?但我告訴自己:「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只有你自己能決定,去思考吧,去看清自我吧!」即使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所變化,但我也在前進的路上了。

  • PM 是什麼?又在做什麼?

若要定義 PM 的價值,我會說,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讓技術工作者發揮最大的專業,並在遇到狀況時把風險降到最低。但真要說起「PM 是什麼?」當了三個月的PM,與不同客戶每天來往的 email,假日響起的訊息聲,Facebook 的推薦摯友變成工程師的名字,跟新加坡工程師用英文 skype,觀摩身邊更厲害的 PM 們,每天眉頭深鎖到似乎有一點進步,接著再遇到更大的另一個問題。

這樣三個月下來,我不敢說真的懂 PM 是什麼,每個 PM 心中的答案也不一樣,但在我心中,PM 就是工程師和客戶的橋樑,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盡可能地完成雙方心中的期待,並讓專案營運下去。

「PM 在做什麼?」這大概是別人會問我的第二個問題。在我們公司裡,PM 跟客戶談完需求後,根據需求寫出 user story 畫出 wireframe,跟客戶確認沒問題後,再準備些許技術文件,根據 wireframe 跟 uer story 所定義的範圍開出 ticket 給工程師,進一步運行 Scrum,每一到兩週作為一個衝刺週期,開發期間掌控進度,每個 sprint 釋出一版進行測試,最後做上架的管理,後續就是不斷重複前述的循環,就能夠讓產品不斷更新與成長。

Screen Shot 2016-08-23 at 11.18.34 AM
感謝Fable 寓意科技提供

聽起起來是不是滿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的?當一個專案開始,把每一個階段想了一遍,時程也規劃好後,腦中有一個藍圖告訴你下一步要往哪走,一切似乎就會這樣一帆風順走下去,But,人生中總是會遇到這個「But」,事實上是,一切都不會如你所想的順利。

我接到的第一個案子是做 iOS App 開發,同事帶著我從頭開始,一起進會議室跟客戶開語音會議,skype 嘟嘟嘟地響,感覺手心開始冒汗,「嗨!」聲音響起,我們開始一來一往的說話,一切都真實了起來,有什麼東西在對談之中逐漸成形,我可以想像得到這個 App 的雛形。

在那之後,Wireframe 前後也修改了五版,準備好了工程師的資源,跟設計師溝通完,也把頁面都設計完成,似乎終於可以開始進展 scrum 的階段,但是卻等著後端的 source code 跟 API 測試,等待的時間花了兩個月,卻換來客戶告知說公司策略方向有調整,必須暫停 App 開發。

在案子確定終止的那一刻,我第一個反應是:該如何告訴工程師這個消息?在跟三方的工程師說明情況後,我體悟到 PM 必須具備同理心,在開發中要讓客戶知道我們是同一國的,都是希望這個產品做好並在deadline 前完成,給他們安心,並盡量為工程師排除一些麻煩事,讓他們能專心寫code,在案子因為一些原因而中止時,也要去理解客戶的決定。

PM 要做的不只是表面上的一系列流程,魔鬼藏在細節裡,在開發時每個人的情緒脈動,溝通的狀況和理解程度,都會影響到一個專案的發展,在這反覆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管理一個專案不只是跑流程,更要理解及照顧到每一位成員的狀況。

  •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 PM?

PM 的面貌有很多種,在我們公司,每個 PM 都有著不同的鮮明風格,有技術背景的,有聰明的,有懂得跟人相處的,也有討喜的,每個人的特質都不同,自然也都發展出一套自己的做事哲學,但都有個共通點,大家都在為了自己心中專案最重要的東西在努力。

記得在開發另一個專案期間,Paul 寄了一封信給我,標題是「Be tough for the quality」,我完完全全是個菜鳥,不敢太 push 專案,但專案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為了堅持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價值,我拼盡全力了嗎?雖然是短短一封信,卻帶給我很大的震撼。

PM 有很多種,但真正好的 PM 一定會想辦法做到自己認為在專案中最重要的東西,如果認為上架重要,就該盡力把產品推出去,哪怕是跟誰吵架,都要為了把事情做好去努力。現在的我還無法斷定什麼樣的人適合當 PM,有人說技術背景是不可或缺的,也有人說要具備傑出的溝通能力,而我認為 PM 最重要的應該是要有踏實的態度,並且要能夠非常有同理心,才能夠處理這些狗屁倒灶的瑣碎問題。也或許可以先問問自己,PM 對你來說是什麼?你真的想當 PM 嗎?

  • 小結

看完了 Juliet 的真實故事和經驗分享,希望對你來說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作為 PM 最重要的功能和特質。說真的,雖然才三個月,基礎的技能和流程就如同故事前面講的一樣,只要公司定義的好,有人帶著做,上手並不困難。

遇到艱深的問題,公司的前輩也有許多妙方可以遵循。作為一個 PM,最困難的部分其實是搞懂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應該要打造一個環境,並盡力幫助這個環境內所有的工作者,那才是一個 PM 最主要的生存意義與價值。

就像 Juliet 告訴我們的一樣,「PM 就是工程師和客戶的橋樑,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盡可能地完成雙方心中的期待,並讓專案營運下去。」橋樑也許就是 PM 的最佳寫照,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相反的,需要的是犧牲自己,成就他人。

常常有人問我怎麼聘到厲害的PM,這個故事其實就是我的答案,有時候搞清楚一個觀念比學會再多的技能都還更重要。

如果針對PM的議題,有任何想法或問題,都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交流!

(本文經合作夥伴ALPHAcamp授權轉載,作者:,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從0到1— 菜鳥 PM 的成長之路〉。)

【威脅到自身利益才會怕】Uber無人車隊,讓Uber司機要組工會了嗎?

$
0
0

Screen Shot 2016-08-23 at 12.09.13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Uber用技術顛覆運輸業的野心從來沒停過,在計程車司機的生計受到威脅之際,Uber司機的生計或許也會是下一個問題。若無人車推出之後,「司機」這個職業就不是必須了,那麼這些人的權益該怎麼保障呢?(責任編輯鄒昀倢)

當Uber總裁卡蘭尼克明確表示要帶著它的無人駕駛車隊在月底亮相匹茲堡時,的確有大批Uber司機像人們猜測的那樣,擔心自己會成為公司未來發展的犧牲品。

Uber並未詳細說明自己要在匹茲堡部署多少輛自動駕駛汽車,但根據賓州法律規定,無論是否採用自動駕駛系統,每輛汽車都需要有一名持證駕駛員進行操控與監督。因此,眼下Uber的無人駕駛汽車仍然需要由人類司機掌控。

此外,Uber總裁卡蘭尼克也在接受采訪時明確回應了這一問題:Uber司機短時間內並不會迅速減少,未來會在舊金山地區僱傭5~10萬司機來操控無人駕駛汽車;相反, Uber將會因無人駕駛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

然而,Uber並沒有對「司機未來是否會接受無人駕駛特別培訓」以及「那一部分失業的司機將有何去處」等疑問做出具體回應。因此,人們對此的擔憂與猜測愈演愈烈。

  • Uber司機們的擔憂與焦慮

60多歲的Cynthia Ingram是匹茲堡市的Uber出租車司機,她剛剛得知Uber將於幾週內在自己的城市部署無人駕駛汽車服務。

「啊啊啊,我們都知道肯定會有這一天,但我絕對沒想到會有這麼快。」

與Ingram一樣,這則在周四清晨公佈的消息為賓夕法尼亞第二大城市內部的4000名Uber司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他們相信,也許用不了幾年自己就會被無人駕駛汽車徹底代替。

Ingram曾是一名具有30年工作經驗的律師助理,在2015年6月下崗後就開始為Uber與Lyft開車。儘管有時候很難在收支方面獲得平衡,但她表示自己很熱愛目前的這份工作。在她看來,Uber的無人駕駛計劃可能會給自己的「飯碗」帶來嚴重威脅。

「我們估計Uber無人駕駛計劃在幾年後就可以真正落地,到那時我就會被迫’退休’。」

41歲的Uber司機Rob Judge也對公司的宣布深感憂慮。

「Uber的做法讓我們感覺自己只是租客而已。等到技術開發出來,我們就得挪位置!」

在辭掉客戶服務代表的工作後,Judge三個月前才開始加入Uber司機的行列,他希望能一邊開車賺點兒錢一邊尋找其他的穩定工作。

「對我個人而言,這本來就不是一個久留之地。但是對我認識的一部分司機而言,這是他們唯一的謀生手段。」

有意思的是,Judge對無人駕駛技術的質疑還在於,乘客們會錯過很多與司機進行交流的機會。

「乘客可以經常與司機進行互動聊天,你難道不認為這是打車服務體驗中最棒的一部分嗎?」

  • 無人駕駛汽車與政府態度引發激憤,工人聯盟也稍顯不滿

Uber從未掩飾過自己對無人駕駛未來市場的覬覦之心。而匹茲堡則是其野心的發源地——Uber的自動駕駛研發實驗中心就位於這裡。甚至整座城市都在默默配合著Uber自動駕駛汽車的目標推進計劃。匹茲堡市長William Peduto的聯絡官Timothy McNulty在一份聲明中指出:

「很多科學家與工程師們已經在匹茲堡默默奮鬥了十幾年,這裡已儼然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搖籃。我們非常適應無人駕駛汽車的存在,也很高興Uber能在此採取一系列行動。」

但並不是所有司機都願意跟他一起分享「喜悅之情」。諷刺的是,在很多由Uber及Lyft司機組成的Facebook私人小組中,有人甚至還開玩笑說要通過各種方法打擊他們的「競爭對手」(這裡指無人駕駛汽車)。有一位司機這樣寫道:

「我們應該都喝得爛醉,然後嘔吐在無人車上。下一個上車的乘客肯定會感到驚喜!」

還有司機想破壞Uber無人車的傳感器:

「(我們)先等在橋上,等無人駕駛汽車一過橋,我們就把黑色油漆倒在它的車頂上(車頂配備有激光雷達等傳感器)!」

雖然Judge沒有發表任何破壞性言論,但他承認:

「我相信有很多司機都在希望中間能出現很多小問題讓Uber的整個開發進程慢下來。」

匹茲堡工人聯盟Pittsburgh United(針對工人階級家庭的勞動力、社團及環境組織聯盟)的場地負責人Alex Wallach Hanson認為:

「匹茲堡是美國東海岸名副其實的創新性經濟中心。這對整個城市的發展的確有很大的幫助,但我們也需要為自己在這個經濟體中爭取應得的利益。」

如果科技創新意味著未來司機的位置將被技術取代,那麼我們就需要設法推動政策解決方案的實施來維持基本的收入水平,確保聯盟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穩定的生活。

一位名叫Eric Lightfoot的全職Uber司機的態度卻與其他人截然相反,他表示自己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充滿期待。

「在美國,我們再也不用自己購買那些該死的車了,一切都要結束了。總之,無人車一點都沒有影響到我的工作。」

Lightfoot認為,無人駕駛汽車需要用20年的時間來完全代替人類司機(時間還很長),但無論自己的推測是否正確,他都歡迎一切到來的改變。

「我總是能積極應對生活中的一切改變。如果這就發生在明天,我丟掉了自己的工作,再找一個新的不就好了?總是會找到出路的!」

儘管Lightfoot並不反感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但他自己卻明確表示不願意接受無人駕駛汽車提供的Uber服務。

與Lightfoot一樣,Ingram也表現出了對無人駕駛汽車服務的厭惡感,並稱自己決不會用app呼叫Uber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我不信任計算機,汽車一定需要人來監控!」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Uber無人車計劃引發爭議,有司機揚言要向無人駕駛車頂潑黑漆〉。)


【矽谷企業喜歡怎樣的實習生】Google、FB、微軟用人標準:能否獨立解決問題?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有句話說力量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是真的。當你如願以償進入Google、Facebook這些矽谷企業當實習生時,福利雖多但是要承擔的任也多。(責任編輯鄒昀倢)

如果說華爾街是金融系學生的天堂,那麼與矽谷公司裡的工程師共事上一段時間,則是更多技術出身的大學生的夢想。

  • 實習生項目

每個季度前夕,矽谷的大多數企業都會針對在校的學生推出實習生項目。對於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能和世界上最優秀的大學生互相認識的機會。

和平時招收的零散戶不同,矽谷公司除了一般性的調研項目,還會推出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的項目。如Facebook的「Facebook大學」,就是專門為實習生開辦的計劃。

Screen Shot 2016-08-23 at 1.06.34 PM
圖片來源:letsintern

冬季實習通常在11 月或12 月開始,春天一般在1 月或2 月開始實習,夏季會在5 月、6 月開始。雖然實習大多是一次性體驗,但學生在同一家公司實習多次也不是不常見的。在這種情況下,實習可能連續兩學期甚至連續兩個夏天。

實習期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只要實習生和企業簽訂合同的時候商量好即可。像Uber 中國不與實習生簽訂勞務合同的情況,在矽谷是不會發生的。

像Google、Facebook 這樣的巨頭企業,每年都會招收超過1000 名實習生,儘管以招收美國大學就讀的學生居多,但由於國際化現像在矽谷是比較普遍的,所以這些國際企業更樂於招收世界來自各地的員工。這其中不僅體現了企業本身多元化的理念,也凸顯了自身的人文關懷。

如果你是在美國讀書的國際學生,想要在美國本土定居,這份矽谷的實習經驗會顯得更加重要。

  • 矽谷企業喜歡怎樣的實習生?

成為矽谷企業的實習生很艱難,想要成為大企業的實習生難上加難。

Google 絕對算得上是實習生的夢想之巔了。雖然進入Google 是困難的,但是相比於0.77% 的正職人員錄取率,擁有3.75% 的實習生錄取率看起來低了不少。

除了對互聯網的濃厚興趣,Google 還要求所有實習生關心Google 的技術業務。成績要出色,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業務問題的能力一樣也不能少

舉個例子來說,Google 的實習軟體工程師,需要正在攻讀計算機科學或相關技術領域的學位,必須是全日制學位課程,並且在實習完成後回到學校。

就這麼簡單嗎?怎麼可能。

除了上面這個基本條件外,在2017 年或2018 畢業、有軟體系統或算法方面的經驗、關於Unix / Linux 或Windows 環境和API 的知識、熟悉TCP/ IP 和網絡編程、優秀的代碼技能(C++、 Java、Python),這些條件會更加分。

Shah 會講三種語言,他收到過志願服務榮譽勳章,還列在了學校的優秀學生名單上。此外,他還是一個教學助理。平時無聊的時候,他也設計一些Android 應用程序。這些經歷足夠豐富也足夠實在,比花俏的簡歷更吸引面試官,於是他順利地進入了面試。

而規模相對小的獨角獸公司Pinterest,他們招收的實習軟體工程師和Google 的基本條件相同,在此之外,公司特別鼓勵團隊的多樣性。

在工作要求中,Pinterest 更加註重實習生和團隊的共同成長,這是作為獨角獸公司和成熟企業的區別。實習生對產品的熱情就會變成對工作的激情,因此,作為Pinterest 用戶的熱情是他們很大的考量標準。

Laura 是Pinterest 的狂熱粉絲,她進入公司的過程卻是一波三折。好不容易進入了第二輪面試時,拋給她的是更多具有挑戰性的遞歸編碼問題。面試中,面試官幾次都提示她其實可以做得更有效率。直到結束面試,她失去了信心。

出乎她的意料,一個月後她竟然收到了offer,她對於Pinterest深深的喜愛感染了面試官。2016年,女性在Pinterest實習生中的比例從2015年的32%上升到53%。

未來,矽谷的「程序媛」應該會越來越多。

  • 像全職僱員一樣思考

和一般的公司不一樣,端茶倒水的實習生在這裡沒有意義,因為瑣碎的工作對於公司的核心業務貢獻並不大。絕大部分矽谷實習生都能親自接觸到項目由開發到推出的過程。

Siddarth 在Twitter 剛開始實習只是寫寫文件編制,但第二天工作時,他忽然發現一個API 服務器上的基本方法沒有暴露。Siddarth 立馬報告給了主管,本來以為主管不會理他或者得晚點修復這個漏洞,沒想到主管卻說:「還等什麼,你去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忐忑的Siddarth 在4 個小時後編寫了8 行代碼交給主管。就這樣,他發布了在Twitter 的第一條代碼。

實習生都被視為正職員工一樣看待,需要每個實習生像正式的員工一樣思考,這是矽谷的作風。但這無疑給實習生的工作增加了挑戰性和難度。

在Uber 實習的第52 天,Kate 發布了一個項目之後,系統竟沒有顯示綠色的成功標誌,取而代之的是服務器關閉威脅,電子郵件像潮水一樣湧入她的郵箱,並且啟動了5 級中斷機制。

Kate 緊張的流下了汗珠,她開始緊張害怕,然而還沒來得及問及原因,她又收到另一封郵件。原來剛剛的緊急情況只是巧合,和她的代碼沒有任何關係。

可是這個經驗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程師的所作所為都會威脅到系統,這種能力伴隨的就是責任。

獨角獸公司為人所周知的一個特點就是創業時間相對短。這樣的企業擁有少量的員工,卻在挑戰著大型的產品或項目,這就給了實習生難得的鍛煉機會。

像正職員工一樣,被分配到一個小組,得到自己的帳號,開始為一個產品進行編程。可以參與到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無論是設計會議、營銷策略還是軟體架構。這些參與和信任都給了實習生最初的信心。

  • 加熱馬桶和啤酒

做著辛苦的工作,工資酬勞當然不會低,那矽谷實習生的工資到底有多高呢?

據一份實習生薪資的匿名調查,Google 的月工資達到7000 美元,而蘋果和Facebook 月工資分別是7000 美元和6800 美元。這之中在矽谷的企業實習生月薪資最高的是Dropbox ,高達8500 美元。

Screen Shot 2016-08-23 at 1.12.48 PM
據匿名調查,2016年實習生的工資和津貼對比,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作為對比,美國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4 年全國全職僱員的年平均工資是46481.52 美元,約為4040 美元每月。

除了基本的工資,實習生福利津貼也很誘人。因為舊金山的房屋租金極貴,一般企業會先為實習生找到適合的房子,同時給實習生提供住房的福利補貼還有搬家補貼(有時候兩個會合在一起給)。

而Uber、Airbnb 這種服務型科技企業還會贈送現金卡,可以用來支付Uber 車費、Airbnb 的旅行住宿費。

在這個名單中,蘋果、Yahoo、Google 等巨頭企業工資水平並不算高,可是,人家福利好啊。

在Google 實習過的Debarghya 寫了他實習時受到的福利待遇。「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只要按時完成工作,會議不遲到就好。實習生有專用的遊艇!而且,外出跑腿或者在公司迷路的時候還可以叫一輛Google 無人車,隨叫隨到。還能拿到Google 的周邊產品。」

當然還有24 小時的健身房、游泳池、加熱馬桶,還有按摩積分卡、每週兩天的現場理髮……

Screen Shot 2016-08-23 at 1.13.40 PM
圖片來源:weknowmemes

Facebook 的前實習生Ryan 寫道:「雖然我們沒有加熱馬桶,但是我們可以上班喝啤酒啊!」

物質上的福利的確很吸引人,但是體驗企業文化的活動更加受到實習生的青睞。

Dropbox 就為實習生開辦「父母週末」(Parents Weekend)的活動,邀請父母來公司進行為期兩日的參觀活動,費用全包。公司為他們講解公司的理念和產品,介紹未來的規劃和願景。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能夠使父母明白為什麼孩子要在這工作,並且充滿著熱情,以此為契機讓一個家庭的關係更加緊密。

而微軟會舉行「實習生署名周」(Intern Signature Week)。所有的矽谷實習生都要飛到雷德蒙德總部參觀體驗,當然,微軟會包攬一切費用。和微軟的高管同桌吃飯,參加過這一活動的John 是微軟負責Outlook.com 的實習生,他和Steve Liffick (Windows / Windows Live 項目副經理)同桌吃飯,和Julie Larson-Green(首席體驗官與執行副總裁)一起交流。John 覺得「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實習生活動!」

從事科技行業自然熱愛各種新興的科技產品,成為第一個試用新品的人,接觸世界前沿的科技,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一個企業最吸引人才的地方就在於獨特的企業文化,讓實習生體驗並且認同這種文化從而留在這個公司,是很精明的一招。

  • 除了錢還能得到什麼

在電影《Intern》(《實習生》)裡,70 歲的本在退休後重返職場,成為了一名實習生。雖然以前是一名成功商人,但他每天依舊勤勤懇懇,因為在他看來「經驗永遠是一筆財富」。

人人都能說出,實習的經歷就是一份寶貴的經歷,豐富你的簡歷,能為未來定向,學習到學校沒有的技能和知識,然而在矽谷的實習經歷是獨一無二的。

簡歷上掛著「前Google 員工」、「前蘋果員工」的標誌,自然比任何科技企業對未來的招聘公司更具吸引力。

在矽谷,每週都能在公司見到創始人,和他交流想法,討論問題。通過交流的機會,不僅能夠豐富自己的人脈,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還能重視彼此的交流和分享,從中學習到新的知識。企業也會積極的舉辦各種類型的派對和交流會,像Facebook的夏日派對、微軟的實習生署名活動、矽谷有名的「Internapalooza」……都給了實習生寶貴的機會。

圖片來源:Microsoft
圖片來源:Microsoft

實習結束時,能夠得到一份全職的offer 是相當美好的,但也有很多實習生事與願違。Amazon 的全職offer 率高達85% ,Simon 理所當然的認為他一定能進,結果卻是大失所望。在Quora 裡他寫道「這個經驗告訴我,不要把什麼都當做理所應當」。

「這段經歷教會了我謙卑,給了我對成功的渴望和向前的動力。」 現在的Simon 是一名蘋果的軟體工程師。

(本文經合作夥伴愛範兒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除了高薪,矽谷實習生真的有遊艇和無人車嗎?〉,首圖來源:IAEA Imagebank, CC licensed)

【是的我的確膩了】Pokemon Go賞味期已過,但台灣路上喪屍怎麼還好多?

$
0
0
擴增實境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 GO(Pokemon GO),2016年7月推出後,在全球各地掀起一股抓寶熱。不過,多項數據顯示這股熱潮已經開始退燒。(中央社檔案照片)
擴增實境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 GO(Pokemon GO),2016年7月推出後,在全球各地掀起一股抓寶熱。不過,多項數據顯示這股熱潮已經開始退燒。(中央社檔案照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新北投站大家為了抓卡比獸而大群人潮狂奔的影片,各位看過嗎?看來台灣還是很多人熱衷抓寶可夢怪獸,不過根據國外多項數據顯示,寶可夢的爆炸期已過了。(責任編輯鄒昀倢)

擴增實境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 GO(Pokemon GO),今年7月推出後,在全球各地掀起一股抓寶熱。不過,多項數據顯示這股熱潮已經開始退燒。

彭博報導,根據Axiom Capital Management,Pokemon Go在手機心占率之戰已經開始敗下陣來。

資深分析師安東尼(Victor Anthony)表示,臉書(Facebook)、Instagram、Tinder、推特(Twitter)和Snapchat等公司的股東和經理人可以因此喘口氣了。

安東尼在報告中寫道,「Pokemon Go自7月推出以來使用量急速攀升,投資人擔心這種新的使用者經驗侵蝕花在其他手機應用軟體(app)的時間。

市場看好Pokemon Go(和整體擴增實境遊戲)提振任天堂(Nintendo)財報表現的樂觀心理,推升任天堂股價如拋物線般大漲,甚至鼓舞相關二線遊戲業者的漲勢。

根據Sensor Tower、SurveyMonkey和Apptopia等提供的數據顯示,Pokemon的每日活躍用戶、下載量,以及占用的時間等都比高峰期下滑,處於向下的趨勢。

安東尼表示,「這種下滑的趨勢應能紓解投資人憂心Pokemon Go衝擊上述公司所占手機使用時間的疑慮。」

安東尼說,倘若這種下滑趨勢持續,不但Pokemon Go的存續和人氣將令人質疑,就連整體擴增實境遊戲也是。

安東尼指出,「谷歌趨勢的數據顯示,擴增實境的熱度已經開始退燒,虛擬實境的熱度則尚未減弱。」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Pokemon Go賞味期已過 抓寶熱開始退燒〉。)

一套台灣字體募到1700萬,「金萱」募資成功後 justfont 團隊在做些什麼?

$
0
0

Screen Shot 2016-08-23 at 7.11.38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justfont去年的金萱字體募資案轟動台灣,但是募資完後,這團隊到底在忙些什麼呢?(責任編輯鄒昀倢)

印刷物聚集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氣味。來到 justfont 的辦公室,有著跟圖書館與書店相似的記憶,不同的是,每張平凡的 A4 紙上都有了字的整列,等待設計師抓住線條不夠嚴明的字型,一一改善。

什麼樣的力量讓一群人在此聚首?創辦人葉俊麟 Michael 自言 justfont 不斷摸索著自己的定位,然後終於釐清,屬於 justfont 的路──知識傳遞。

Screen Shot 2016-08-23 at 7.06.49 PM

「剛開始一直自以為是網路業,後來發現自己是教育業。」Michael 的神情從輕鬆轉為專注,那是屬於對待志業時才有的一種表情。剛開始以網路業之姿現身,創辦字戀社團,不到一萬人的人數便開始辦實體聚會,到了現在,字戀小聚至今已經三年多,很多材料以及發酵點多是藉由社群的朋友發掘出來。例如先前在社群朋友介紹下購買的 70 年代出版的商用顏楷字樣,翻閱中彷彿到了薑母鴨以及燒臘店,整部象徵著正直、誠信的楷書風格,正是影響了臺灣二十年的文字風景。

Screen Shot 2016-08-23 at 7.07.30 PM

每個時代的字型,都能把捉住屬於那個年代美的印記。而世界日新又新,以字型的發展與介面應用需求,屬於這個時代的字體,勢必出現。四年,相當於大學的日子,可能探索到一知半解的人生,也可以是一間公司找到核心目標的緩衝時間。一夕之間「金萱字體」成為傳奇,傳奇背後,他們做了什麼?

「金萱是個意外,也是必然要走的路」在字型社群討論的如此熱絡的當下,也越來越多人認知到中文字製作的困難。但做字是「必須做」的事,justfont 在兩年前就觀察到,很多人討論字的運用與好壞,卻沒有人真的願意投入做字型,但本著字型知識推廣的使命,justfont 自覺有義務跨出第一步。但很現實的是,僅憑著熱血是無法支撐一套字型漫長地開發過程的。Michael 說每個決定都如同走在鋼索上一般,一步一風險,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拉扯,最後由「使命感」拍板定案。「今天我們不做那誰來做?」擔起「我們不做就不會有人開始」的責任感,金萱字體的孕期正式開始。

要用三年的時間開發出金萱這一整套字型,它的誕生從不是為了競逐「數量」。而在字型領域中,金萱不是第一也不會是最後,那麼它的特別何在?使命。它不只是一套字,而是為教育而生的字型設計。

整個團隊都擔當起催生和接生的角色,期待著心血分娩的一刻。它沒有辜負眾望,是 justfont 團隊眼中美麗的孩子,而拉拔它的日子才正要開始。「它從出生命名那刻起就是教育的起點,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推出之後,要向世人介紹它的誕生、說明如何使用,這也是教育的其中一環。更希望藉由金萱發表之後展現出做字應有的態度,這也是對待使用者該有的態度。」

作為「教育業」,justfont 正視台灣當前的問題,推敲出了三大目標:

  1. 健全基本認知:期許一般大眾對字型也有大致了解,至少不會用錯。藉由 justfont 的 Blog 與《字型散步》推廣版權概念以及各字體如何使用。
  2. 深耕:針對設計師,希望更多人能投身這塊領域,因此衍伸出各式字體課程──識字課、造字課。

近年來設計系已經能看見字型的正面影響力,設計師開始注重字型細節,但尚未成熟。畢竟尚未列入教育系統、沒有教材,甚至是師資出現斷層,早期老師會手繪字體,而新一輩的通常不會。未來將致力把字體教育納進設計系中的其中一個學分或班級,這樣才算進入真正的成熟期。

深耕的意味除了縱向人才培育,還牽扯整個字型產業的生態鏈,一定要有辦法讓字型設計師們生存,才會有足夠的吸引力讓更多人投入這產業,而這件事在臺灣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1. 用二十年的時間改變台灣的文字風景:以往字型廠商較不重視質量,加上字型版權上的不被重視,字型廠商便想辦法快速製作,或以程式方式速成品質不佳的字型。我們也希望從金萱開始,提升字型的品質。

相信上述三項狀態,或多或少都有人發現了這些問題,也想做出改變,而目前台灣在字型的發展上已缺席很久,如何跟發展最成熟的日本借鏡?「學習和借鏡是一條必經的路。」Michael 所指的模仿不是風格、技巧的參照,而是更值得學習的──對字的認真態度。你怎麼對你的字,使用者就怎麼對你。

Screen Shot 2016-08-23 at 7.09.57 PM

今日,一套中文字至少需要製作一萬三千字才足夠。倉頡在上古造出了字,到了現代卻成為學海無涯的事業。我最喜歡 Michael 在訪談中談論設計時的闡述:「字型設計因目的性而有所不同。一般設計要引人注目,無論海報、裝幀都希望別人第一眼就印象深刻。但排版用的內文字型則是希望隱形,閱讀目的是讀得久而且舒服,『隱形比彰顯還要困難』需要非常精密安排達成。」

「做字是個歷練的過程,年紀輕或剛學字型設計者都會想彰顯。但字型設計非常困難的一點是,它需要符合框架的要求,不能單個字看起來美,但幾個字放在一起不美。字型設計是必須在字型框架中完成,如何從技藝提升到藝術的層次,是充滿衝突和很大的挑戰的,這領域困難而且學無止盡,我們都希望教給字型設計師的是正確的態度,除了天分外,更重要的是不斷檢討自己的作品、不斷革新自我的勇氣。」

我想不管是做字,還是我們每個人的真實人生,都是這麼回事。訪談到此如獲至寶,這些話都是跟現實交手後才有的深切體會。看著 justfont 團隊把一條雜草叢生的區塊走出一條路,歷經重重困難以後,娓娓道來作為追夢者該具備的武器:目標、態度、學習,這些生命累積該具備的要素,都寫在做字人的心底。

如果你也認同justfont的設計美學,不妨現場聽幕後推手 葉俊麟 聊設計吧!
活動頁面:《喝杯茶,讓我們來聊聊設計!

(本文經合作夥伴FLiPER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做自己,做字的態度!「金萱」募資成功後 justfont 團隊在做些什麼?〉。)

【打擊糟糕的蓋板廣告】Google演算法發威,調降劣質廣告網站搜尋順序

$
0
0

Screen Shot 2016-08-24 at 11.05.51 AM

那些愛用蓋版廣告轟炸消費者的網站小心了,因為Google是認真的要透過調整演算法,打擊惡劣的蓋板與彈出廣告。

所有愛用彈出或蓋版廣告的網站,都會被Google演算法已調降搜尋優先順序的方式「懲罰」,也就代表該網站會被人看到的機率越小。

但是,Google演算法也會綜合考量網站內容、表現、廣告呈現方式。例如:該網站若愛用蓋版廣告,但是內容很好,那麼Google可能就不會調降搜尋結果優先順序。

去年,Google開始提倡Mobile Friendly的網站,今年為了再度優化使用者體驗,決定從閱讀行為開始下手。不過,有些彈出視窗是不會受到Google禁止的,例如:使用cookies、確認年齡、身份確認提醒、提醒安裝app(不會遮擋到主要內容)。

Google宣布,這項變革將會從2017年的1月10日開始,這也代表網站還有一些時間可以優化自己的內容廣告呈現方式。

本文相關資料來源:
《The Verge》〈Google will punish sites that use annoying pop-up ads〉
Google 〈Helping users easily access content on mobile〉,圖片來源:Google,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半導體工程師老將談產業】陸半導體商落後台積電兩個世代,但台灣人才供給不足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其實往日有許多企業家是真的為台灣披荊斬棘的開拓出一條道路,但是不知曾幾何時人才斷層、產業競爭力開始下降,大家逐漸忘記往日榮光,以及自己的優勢定位了,但是看看那些企業家的回憶錄,其實還是有許多人生經驗可供參考、打氣。(責任編輯鄒昀倢)

比較現今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就整體競爭力來說,台灣是領先的,尤其是晶圓製造方面,上海的中芯國際比台積電落後至少兩個世代。中國大陸需要用到先進製程的公司如展訊、海思(華為)等,一定要採用台積電的製程。

IC設計公司整體的營收,工程師的素質、人數,台灣仍然領先。累積的經驗、智財及專利等也優於中國大陸。不過中國大陸在快速追趕中。尤其在工程師素質上,台灣的優秀理工學生多以電機、電腦為第一志願。台大、成大、清大、交大的畢業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骨幹。

可是中國大陸的優秀理工大學更多:清華、交大、浙大、復旦、中國科大、哈爾濱工大等等。台灣設計公司在人才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早就登陸去成立設計中心了。中國大陸是個大市場,又同文同種,做生意很方便。其他國家都去逐鹿這個大市場,台灣公司能不去嗎?

中國大陸現在有個最大的競爭利基—訂定自己的標準規格。以無線通訊來說,歐美使用WCDMA。高通是當初CDMA的發明者,有許多專利避不掉,每年收到的權利金占公司營收的30%以上。中國大陸在3G階段,成功地訂定了TD單

SCDMA。台灣的設計公司若要去大陸競爭,自然要認真看待這些因素。台灣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自然也要認真考慮這些因素,不能設限太多,剝奪了台灣公司的競爭優勢。

最近中國大陸的紫光集團高調地要購買台灣的半導體公司,造成台灣社會不少爭議與討論。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紫光集團是中國公司,有其政治敏感度。台灣一般的反應是擔心被對台灣有敵意的中國政府蓄意收購,掏空台灣的高科技。

換成是其他國家的公司,就沒有這些恐懼與疑慮了。前一陣子,美國的記憶體公司美光要購買南亞科所持有24%華亞科的股份,並將華亞科全面下市。消息傳出後,台灣社會一片平靜;不懂記憶體的人不緊張,因為這是美國公司,對台灣沒有敵意;懂記憶體的人不擔心,因為台灣只有記憶體產能,沒有技術不必擔心。

再說白一點,現今如果是英特爾來併購台灣公司,台灣社會人士不但不會緊張,反而會感到驕傲,會當成是一件喜事。其實併購成不成也要看當事人的意願,如同男女嫁娶,要情投意合才成。關於中國大陸公司併購台灣公司,只要認清以下幾點就不必恐慌了。

一、每個國家都會扶植其策略產業。中國大陸政府扶植、補助其半導體產業是常態,台灣的半導體之所以有現今成果也是政府補助的。

二、中國大陸每年購買積體電路晶片的支出比購買石油還多,因此用廣大的市場為誘餌,規定供應商必須用中國大陸製造的產品,以增加晶片的自製率。

這是台積電不得不去中國大陸設廠的苦衷。否則假以時日,台積電的客戶只好減少在台灣下單。聽起來不公平,可是每個政府為了保護自己的產業、發展自己的產業都會這樣做的。台灣政府也應該做同樣的事,只是台灣的市場比起美國和中國大陸是小太多了,做了也無效。許多人都忘記當初美國政府為了反傾銷、反侵權對台灣祭出301法案,逼得台灣公司重視智慧財產,提升技術。

三、台灣短期內可用法令來限制中國大陸公司併購台灣公司(例如IC設計公司或晶圓廠),但是應該允許中國大陸資金有條件參股,關鍵是主導權要守得住。

如此設計公司可以在中國大陸競爭,不會失去廣大的商機。長期而言,台灣公司還必須增強自己的競爭力,而且動作要快。否則如前所述,當整個半導體產業愈走愈辛苦時,再來轉型或合併就遲了。對台灣公司到中國大陸設廠或設計中心,當然也可以設限,而且以前就在做了。重點是不能剝奪台灣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競爭機會。

四、對智慧財產的保護,其實不必太擔心,因為每家公司都在進行。尤其像台積電這樣規模的公司,會盡其最大的努力保護自己的技術和智財。

整個台灣半導體產業,只有少數幾家能很從容地應付全球的競爭,其他都要趕緊努力、加油!

Screen Shot 2016-08-24 at 12.03.41 PM

(本文書摘內容由合作夥伴聯經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CH.Tseng, CC licensed)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