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ALPHAcamp 專欄】創業鯊魚幫(Shark Tank)給創業家的啟示錄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2 at 2.32.22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創業者必看的創業節目 Shark Tank 不只是娛樂性高而已,其實內含寶貴的創業實戰經驗。(責任編輯:鄒昀倢)

新創界和喜歡美國電視節目的朋友,可能都對於創業鯊魚幫(Shark Tank)這節目並不陌生。

簡單來說這個節目有點像是新創公司版的星光大道或好聲音(The Voice)。每次 Shark Tank 中都會有五位資深創業家和投資人充當所謂的「鯊魚」,用一連串的問題來考驗這些前來「面試」的創業家的能耐並決定是否要投資。

Shark Tank 這節目有趣的地方其實不在於新創公司(其實參加的公司多以小本生意為主),最有意思的應該是節目上投資人的質詢模式,以下筆者從中整理一些重點,分享給所有年輕的創業家們參考。

Pitch 應該清楚務實


當然,凡事都從哈啦開始,自然先從最不重要的地方開始。

或許有些人會很驚訝,「甚麼?最不重要?!我的 Pitch 不是最重要的嗎?」

差矣差矣,其實點子大家都有,上過 Shark Tank 的公司從烘培坊、工具師傅、飲料商、服裝設計師,到軟體公司都有。要說到 Pitch,其實所有公司的點子都很難說是空前絕後。

Pitch 只是用來引起鯊魚們的興趣,若連這關都過不了那正事就不用辦了。有一集,有位仁兄說自己發明了一種可以瘦身的藥,結果鯊魚們馬上嗅出該產品不但沒有科學佐證,更從未被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監管局認證過,該創辦人被鯊魚 Mark Cuban 當場臭罵沒良心,接著就被趕下台了。

而今年,教育科技新創 Bright Wheel 的創辦人 Dave Vasen 沒有用什麼華麗的 Pitch,只是清楚說明在幼兒教室中追蹤和報告學生的學習進度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闡述其產品價值。

他的願景務實,不誇口自己能夠用線上教育拯救世界,也沒承諾自己是下一隻獨角獸,再加上 Bright Wheel 過去已籌足兩百二十萬美金種子輪的成績,最後獲得 Mark Cuban 與另一位鯊魚 Chris Sacca 總共六十萬美金的投資。

準備好你的市場策略

聽完 Pitch 以後,好戲才要開始。此時,鯊魚們接下來會問一個很露骨的問題:「請問你去年的營業額和銷售量是多少?

至此,創業家與鯊魚們的蜜月期已結束,之後的事情在商言商,若東西賣不出去,也沒有甚麼好說的。

回答銷售量這問題還真需要點藝術。若數字很小(像是有人說自己去年賣出了三千美金),你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對方會問你的銷售管道、銷售手段以及問題所在;若數字很高(比如說有人一年賣出了一百萬美金),那對方會問你:

「看樣子你已經有一點成績了,你接下來的計畫是甚麼?你又希望跟在場哪一位投資人合作?怎麼合作?」

Shark Tank 有一集有個圓滿結局:兩位年輕人設計了一種咖啡因嚼塊,希望能夠用這種咖啡因嚼塊來取代運動選手嚼用的煙草。當時在場的兩位投資人 Robert Herjavec 與 Mark Cuban 都很有興趣,最後這兩位創業家選擇了鯊魚 Mark Cuban 因為他同時也是達拉斯小牛隊的老闆,因此接受他的投資有助於其在美國體壇的推廣及銷售。

其實投資人在這一階段,最想了解的是創業家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市場,又為其拓展業務做出了甚麼樣的努力。在 Shark Tank 上最常看到的錯誤,就是創業家執著於實體通路而忽略虛擬通路(反之亦然),但是又因為太過於固執己見而無法說服鯊魚們參與投資合作。

過去的成績會說話

當然,在討論合作的同時,投資人很注重創辦人自身的經驗與能力。對於強調青創的台灣創業家來講,這點尤其重要。

很多第一次創業的朋友都是過度於專注於產品開發,而忽略了市場通路與其他軟性專業。

有一期 Shark Tank,有位中年媽媽開了一家餅乾烘培坊,並在佛羅里達州快速地拓展至十二家分店,每年營收兩百三十萬美金。聽起來很美好,不是嗎?但是由於這位媽媽本身並沒有實體店面的管理和營運經驗,公司因此負債八十餘萬美金(超過兩千四百萬台幣)。由於這位創業家過度專注於餅乾烘培妙方和品牌形象卻沒有明確的通路計畫,最後遭到所有鯊魚封殺而退場。

回到現實,許多台灣的年輕創業家很會 Pitch 自己的產品,但是被問到行銷、通路策略就馬上結巴。過去的製造和代工環境下造成我們社會過度於注重硬實力(如工程、設計等)而忽略了銷售產品的常識。我們常常以為產品做得出來就有人會下單,抱有這種想法去面對投資人,走到這步常就被打槍了。

有營收不等於公司賺錢

上面提到烘培坊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使帳面上有漂亮的營收數字,實際上公司不見得在賺錢。

當我們只講營收(Revenue),投資人們也沒這麼好騙,鯊魚們接著就會問你的成本是多少。如果你今天一套系統需要五位工程師(假設年薪各一百萬新台幣)來維護,而你有六千位使用者每一位一年只付一千元,那你的營收雖有六百多萬台幣,但實際上毛利恐怕是負數。若公司還有負債,那這家公司的價值又會再大打折扣。

創業家有個壞習慣,那就是主觀認定自己公司的價值,比如說很多人會拿市場規模百分比乘以理想單價(幻想自己能吃下多少市佔率),然後捏造一本益比倍數去估算公司的價值。

事實上,這種童話故事對投資人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投資人不會用市佔率去乘以單價,因為他知道市佔率根本不是創辦人說的算,最後還是得回歸銷售數字,從下往上去計算。說到這裡很多創辦人一定不服氣,認為自己公司就算沒有業務,光有理想和產品就應該要有更高的估值。Shark Tank 上好玩的現象就是常常會有創辦人為了主觀的估值跟鯊魚們槓上。

而公司的現金流和成本控制也相當重要,有一集有位創業家設計了一非常方便的卡車置物架,讓小型卡車駕駛可以將卡車的空間作更好的運用。這家新創公司的營收數字不差,但鯊魚們問到製造成本時便發現,該創業家堅持完全在美國製造,使得公司的毛利微薄。

該創辦人認為在美國製造、提振當地就業是不可妥協的立場,但鯊魚們卻認為若他能將製造委外,所創造的更高毛利依然能夠當地製造工作機會,最後鯊魚們因為創業家不願意在成本上妥協而退出協商。

有時現實就是很殘酷,理想不能當飯吃,沒有銷售數字,公司沒有現金,你跟投資人談判就沒有籌碼。走到這步,多說無益,數字會說話。

股權與智慧財產權

當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公司產品好、營收狀況不錯,投資人們開始心動了。接下來鯊魚們的問題就很敏感了:「那你們的股權狀況如何?團隊上誰擁有多少股份?」以及「公司有申請專利嗎?」

在 Shark Tank 上有好幾次都有創業家被突如其來的問題問倒了,被殺個措手不及。

為什麼投資人要問這個呢?

因為創業很少一帆風順,通常過程中團隊中人都會來來去去。人去留的過程中難免都會有些不愉快,而許多第一次創業的朋友犯的常見錯誤就是依照草創名單劃分股權,而完全沒有協商所謂的 Vesting Schedule(股權分配時程表)。

意思就是說,如果公司一開始有三位創辦人,公司可能就直接33.3%劃分成三塊給了每一位創辦人。結果半年後,大家合作不愉快,其中一位創辦人走了,這位夥伴不會再為公司貢獻,但是卻還是握有公司33.3%的股權。若當初有協商 Vesting Schedule(假設綁四年),那半年後離開了那位夥伴只能拿到33.3%的八分之一,必須放棄其餘的股權(由公司直接拿回)。

由於許多創辦人完全沒想到這點,因此會發生公司有些股權已經分給一些無關緊要的人的狀況。這是投資人們很不樂見的情況,因為自己決定投資後的話語權可能還不如一位已經離開公司的創辦人。

專利和智慧財產也一樣。很多新創公司在創立時都沒有想到智慧財產這塊,因此當有核心團員出走時,在沒有專利和反競爭條款(Non-compete Agreement)的情況下,法律上很難去約束這些前團隊成員。同樣地,若公司智慧財產沒有被妥善保護,造成競爭門檻太低,投資人很有可能會拒絕投資。

投資條件的協商

若走到了這步,恭喜啦,至少鯊魚們是真的有興趣,也準備好要跟你協商投資合約內容了。

Shark Tank 中有三大類條件:

第一種就是直接購買公司股權,比如說拿二十萬美金購買公司的三成股權。通常會使用這種方式投資,是認為公司有潛在的買家,也不排除未來有上市的可能性。整體來說,會選擇持有新創公司股份的投資人多看好該公司的長期價值。

第二種就是以貸款方式投資並採取分期付款償還。用這種方式投資的鯊魚通常有意幫助創辦人,但是對於事業本身沒有太大的興趣,也不看好公司的長期價值。

第三種則是注入資金後要求索取一定比例的權利金(Royalty),意思就是每當公司有營收,其中固定比例必須支付給投資人。這種權利金與股利的差別,就是由於投資人不持有股份(本身有價值),因此投資人會要求更高比例的回報。會用這種方式投資的鯊魚,通常是介於第一與第二者中間,可能對公司的產品有興趣,但是卻對於創辦人的業務能力存疑,因此用此方式向創辦人施壓,使其盡全力拓展業務。

對創業家而言,接受投資不是收錢而已,更要考慮公司的長久利益。如果一位投資人要購買公司股權,這位投資人勢必要為公司帶來長期的策略性優勢。許多創業家犯最大的錯誤,就是把股權當作薪水發給一般職員或是有錢無經驗的投資人。如果是薪水可以解決的問題,不要隨便把股權拿來交換短期性的服務。一般而言,最理想的狀況是股權投資能吸引到有大量相關產業人脈和經驗的投資人,才能為公司的長遠發展持續創造價值。

而一位投資人如果只願意借錢來賺取利息,或是賺取權利金,那創業家也要謹慎考慮這位投資人帶來的短期價值,是否大於其為公司帶來的債務壓力。換句話說,若公司背上太多債務或權利金,下一輪的潛在投資人所面對的投資風險就會更高。唯一能夠平衡這個風險的,就是業務成長。

因此創業家必須要思考:這筆資金以及這位短期參與的投資人,是否能夠創造驚人的業務成長?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拿了這筆錢只是讓下一輪籌資更困難而已。其實 Shark Tank 多看幾季以後,你會發現幾乎每一集都會有至少一家公司是有負債,而鯊魚們即使對於這些公司的業務很有興趣,也會因為公司的財務狀況望之卻步。

當然,如果今天公司錢要燒光了,你可能沒有選擇權。但這也告訴我們,絕對不要在公司火燒屁股的時候才去籌資,只會被投資人撿便宜。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其實看 Shark Tank 最大的樂趣不是這些公司的 idea 有多創新,而是這些投資人的思考模式。Shark Tank 像好聲音、American Idol 一樣,在篩選公司時會選擇最好和最差的公司來增加節目效果(羨慕和嘲諷),故此,Shark Tank 上的公司常常不具有代表性。

但是 Shark Tank 上所有投資人都擁有豐富的商業經驗,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邏輯很清晰。所以雖然 Shark Tank 作為一娛樂性節目,為追求效果有所誇大,作為創業先修班,卻也能提醒創業家很多需要思考的面向。

許多沒有經驗的初次創業家,常常執著於自己的願景和專業長才,而不去深度考慮產品整體的商業價值和市場的宏觀因素。對於投資人而言,一家無法在市場創造商業價值的公司,是完全沒有投資價值的。很多第一次創業的朋友可能會很固執地斷言這類投資人不適合他們的公司,甚至會說很多公司,如蘋果和特斯拉,都是為市場創造了對於平板和對於電動車的需求。

但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正確,蘋果並沒有創造「對於平板的需求」,蘋果只是滿足了「行動辦公」和「行動娛樂」的需求,是跟當時的暢銷產品搶市佔率;這也是為什麼 iPad 暢銷後,行動電腦、掌上型電玩的銷售量都大受打擊。特斯拉也是一樣,若電動車成為主流,汽油、柴油和氫電池車的銷售量必然大減。

這兩家公司產品的成果都有相當明顯的市場條件(如成熟的電池技術降價、手機無限資料網路普及、電腦計算能力提升、雲端平台技術價格下降等),而不是憑空創造了新產品,並且強餵給消費者,這種無視市場需求的邏輯和作法終究不利創業家的長遠發展。

(本文經合作夥伴ALPHACamp授權轉載,圖片來源:ABC.com,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創業鯊魚幫(Shark Tank)給創業家的啟示錄〉。)

延伸閱讀

【強到韓國會怕!】台灣紡織廠超強業務力,見面5分鐘訂單就拿下
【叛經離道創業代表】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台灣不應該做「亞洲矽谷」
 史上最狂 pitch:直接現場 coding,讓創投的手機響起來!

 

【Appier 談數位行銷】PC 行銷仍然重要!台灣只有28% 行動裝置當主要上網管道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2 at 4.55.00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行銷人員最苦惱的應該就是:到哪找到正確的客人、投放正確的廣告?這個問題無解,只能從大量觀察消費者、了解他們的使用習慣後,從數據取得結論,參考Appier的意見吧。(責任編輯:鄒昀倢)

作者/ Appier 營運長 李婉菱

李婉菱目前擔任Appier營運長。Appier是一家專注於人工智慧與跨螢技術的新創公司,以人工 智慧技術為基礎幫助企業解決跨螢世代的各種複雜難題,並讓更多領域的企業透過人工智慧應 用擬定最佳的商業策略。在李婉菱的領導下,Appier從一開始的五人團隊到現在員工已遍佈全亞洲。

行動裝置的熱潮讓人難以抗拒,尤其是亞洲人每天花在行動裝置上的時間更是驚人。亞洲身處在全球行動浪潮的最前端,也是全球發展「行動優先」潛力最大的地區。許多亞洲人的上網 經驗甚至是跳過電腦、直接建築在行動裝置上。另外像是全球許多智慧型手機使用程度高於 PC的市場,如泰國、新加坡和香港,也都是座落於亞洲。

亞洲的消費者展現了對行動裝置的超高黏著力。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企業很自然會認為打造一套「行動策略」比擁有「PC策略」還要重要,而對許多行銷人員來說,「行動」似乎也 是大勢所趨。

然而,從數據來看,消費者行為可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事實上,「行動優先」不代表 「行動唯一」。我們雖然在亞洲看到了極高的行動裝置滲透率,但PC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舉例來說,Appier發現,在亞洲 — 不意外地 — 智慧型手機的可觸及數大幅超越了平板與PC;但若從裝置的使用量來看,PC則是高出智慧型手機與平板許多。我們發現 ,PC的使用量高出智慧型手機50%;若以不重複裝置的廣告請求數來看,PC的使用量在週間與週末更是智慧型手機的4倍。

所以,這說明了什麼呢?一般人或許會覺得,所謂的「行動革命」單純只是消費者的眼球從PC端移動到行動端,就像是消費者對三星、iPhone和小米手機等品牌的關注度會略高於Mac 與聯想等PC品牌。但事實是,PC依舊充斥在我們生活中 — 即便是在PC普及度較低的區域, 我們都能看見類似的情況。

如果要用一個詞彙來定義亞洲人,我會說是「後行動」。身處在後行動世代的消費者有一個重要的特徵,也就是「跨螢行為」,意思是消費者的注意力一天之內會在智慧型手機、平板和 PC等多種裝置上移動。

大多數亞洲人都不會只使用單一行動裝置,舉例來說,一份近期的研 究報告就顯示,即便在東南亞和印度,只有一半的消費者會把行動裝置視為上網的主要管道之 一,而剩下的另一半網路族群,仍非常仰賴在電腦上網。這個現象在已開發國家中更為顯著 :在澳洲、日本、台灣等地區,將行動裝置視為上網主要管道的人口相對更少,在澳洲有23% 、日本33%、新加坡僅35%,台灣也只有28%而已。

在後行動時代裡,消費者在不同的裝置上會有不同的互動行為。消費者會依據個人的習慣與偏 好,在特定時間選擇要使用的裝置。

某些特定行為會在特定的裝置上發生,例如:有些人習慣 透過行動裝置瀏覽社群網站5,也有些人偏好在PC上購物 — 2015年第四季6,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中,約有75%的購物交易都是發生在 PC上。其他行為像是使用網路銀行或從事線上教育活動,行動裝置跟PC的使用比例則相當接 近7。

上述這些現象帶給行銷人員一個重要的啟示:現在還不是放棄PC的時候!舉例來說,有些店家發現,使用信用卡消費的顧客越來越多,而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付款的意願也比以往都高,但這並不代表店家若想要觸及更多的顧客,就只接受信用卡付款。行銷人員要思考的不應該是 「非PC即手機」這樣的二分法,而是如何策略性地在所有螢幕上(包含智慧型手機、平板與 PC)觸及目標消費者,才能抓穩商機。

最後還是要強調,跨螢已是不可或缺的必備行銷策略。Appier的數據顯示,跨螢行銷的成效的確較傳統多螢行銷還要高出許多。隨著每個人所擁的裝置越來越多,所有行銷人員都應該要檢 視消費者多變的跨螢行為,並且重新定義每個裝置所扮演的角色,畢竟,行動優先不代表行動唯一。

(本文經原作者Appier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後行動世代必備的跨螢思維:行動優先不代表行動唯一〉;首圖來源:Johan Larsson, CC licensed)

———————————–

這幾年機器學習、AI 人工智慧等詞彙人人琅琅上口,想要了解人工智慧的基礎,就是資料科學嗎?講座將會開放與會、讀者直接面對面請教專家,更深入地了解相關名詞與實際操作,千萬別錯過跟上 AI 人工智慧趨勢!

AI_600x100--for web

【直擊TechCrunch Disrupt大會】TSS帶創業者直攻舊金山,覆蓋AI、VR、區塊鏈效果卡開啟這回合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3 at 11.23.24 AM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這則訊息】TSS 台灣新創競技場再度帶新創團隊出國,這次是遠征舊金山的 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今年度,TSS 選擇團隊的方向有變,開始挑選VR、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團隊,以符合時下最夯創業風潮。我認為真正重要的,還是讓人看出台灣團隊的潛力,才會是此型最大的目標。(責任編輯:鄒昀倢)

台灣新創競技場(Taiwan Startup Stadium,以下簡稱TSS)延續去年參與舊金山TechCrunch Disrupt的優異表現,今年帶領橫跨VR、AI、區塊鏈等物聯網及網路與行動裝置領域的12組國內優秀科技新創團隊,於9月12日至14日三天強勢回歸TechCrunchDisrupt SF 2016設置「Taiwan Rocks Pavilion」國家品牌展區,預計將於美國矽谷再度掀起一陣台灣搖滾風潮。

TSS此次定調#TaiwanRocks Tour開啟兩週美國之旅,齊聚12個台灣熱血並優秀的團隊,於TechCrunch Disrupt SF 2016現場策展設置耀眼的#TaiwanRocks國家品牌展區,並無縫接軌,將首次帶領團隊進軍美國東岸新創最大聚落—紐約媒體實驗室NYC Media Lab Summit 2016年度峰會向全球所有新創團隊、創投及媒體精心展示,將台灣年輕新創與國際同步的軟、硬實力帶到國際舞台,與世界鏈結推進。

TechCrunch為國際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媒體,其主辦的TechCrunch Disrupt SF 2016為期三天科技盛會預計吸引來自超過70個國家、全球超過750間創業團隊、逾400名頂尖基金投資者及數百名以上主流媒體等近萬人參與。

除各類新創攤位展區、Battlefield新創Pitch大賽、創投與新創團隊媒合平台CrunchMatch、TechCrunch駭客松之外,此次舞台講師眾星雲集,矽谷新創投資先驅Marc Andreessen、Marc Benioff及Reid Hoffman重返舞台分享,蟬聯兩屆年度MVP的金州勇士Stephen Curry,也將蒞臨現場分享如何以新創心法帶領團隊。

展區今年獨立VR/AR虛擬和擴增實境、A/I人工智慧展區,窺探未來科技。被視為全球新創聖地的TechCrunch Disrupt SF 2016讓眾多新創菁英熱血沸騰地較勁,並有更多機會與國際成功創業家及企業獨角獸交流,必定將激盪出驚奇火花。

TSS台灣新創競技場執行長黃蕙雯Anita表示:「#Taiwan Rocks之行的任務,就是要讓世界看見台灣年輕一代的科技創業能量。」

除帶領12組新創團隊參展之外,此行也安排團隊拜訪矽谷知名新創公司與加速器,並由灣區活躍台灣TWUXD 科技設計和產品社群協辦「Show-n-Tell」新創展示交流活動,跨洋齊聚高達26組來自舊金山灣區和台灣的年輕創業創業團隊。

此外,9月15日更與矽谷知名創投加速器 500 Startups於舊金山市區合辦Taiwan Rocks SF台灣之夜,12組參展團隊面對矽谷投資人登台Demo Pitch,並邀請500 Startups合夥人暨舊金山辦公室負責人Marvin Liao主持,與美國矽谷知名創投公司KPCB管理合夥人Wen H. Hsieh謝文暄、雅虎創辦人楊致遠創立的創投AME Cloud Ventures營運負責人暨無名小站創辦人Wretch Chien簡志宇、TransLink Capital創始合夥人Jackie Yang楊榮恭進行投資焦點論壇。

一直以來關注台灣新創的駐舊金山科技組葉至誠組長,於八月調任至北美科技組,並於參展期間蒞臨#TaiwanRocks國家品牌展區為團隊打氣。

台灣新創競技場(TSS)是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發起成立的國際型創業園區計劃,計劃目標是建構台灣科技創意、創新與國際化的創業聚落,一年多來已率台灣團隊征戰多項國際新創展覽,提高台灣科技新創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日常為團隊進軍國際市場的準備舉辦全方位的培訓諮詢媒合服務,TSS希望能發揮推手的角色,達成台灣創業者國際化目標,請為即將嗨翻矽谷和紐約的 #TaiwanRockStars 台灣新創搖滾巨星們加油。

Disrupt SF 2016於#TaiwanRocks展區的12組台灣新創團隊:

FUnique VR Studio  http://funique.tv

FUnique VR Studio為專業級360度影片製作系統,提供影片導演及製片工作者VR創作新平台。

Lyra VR  http://lyravr.com/

Lyra VR讓音樂家在身歷其境的情境中用雙手創作音樂,贏得Leap Motion 3D Jam (2015)首獎肯定。

Alchema  http://www.alchema.com

只要簡單三步驟,Alchema智慧釀酒器就可輕鬆將新鮮水果釀成香醇美酒。

Infani  http://www.infani.com/en

Infani 智能嬰兒攝影機結合睡眠呼吸偵測與影音即時監看,讓新手父母更安心。

LoveNuts  http://www.lovenuts.co

TurnMeOn所推出的LoveNuts 女性智慧情趣用品兼具手電筒功能,造型可愛隨時變身。

Smart X Lab  http://smartxlab.com

Smart X Lab 為商用IOT平台,透過大型無線網狀網路與深度分析進行全天候監測及定位感應器追蹤。

Tri-in  http://triintech.com

Tri-in 為電吉他所設計的智慧型效果器,顯著降低費用、重量和使用傳統踏板的複雜性。

µHandy  https://loveuhandy.com/     

Aidmics生技所推出的µHandy口袋型行動複合式顯微鏡,兒童也可以輕鬆上手。

AiMatchMaker  https://aimatchmaker.com

AiMatchMaker針對全球單身華人設計的跨區域婚友行動應用,創辦人為專業認證媒人,貼心了解華人需求。

Bitmark  https://bitmark.com

Bitmark為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資產註冊系統,使用者將可登記個人資訊與數位資產的所有權。

GliaStudio  https://www.gliacloud.com/en/product/gliastudio/

GliaCloud所推出的GliaStudio為人工智慧影片產生器,擅長將亞洲系語言圖文自動轉化為影片。

MeetMySpy  http://www.meetmyspy.com

MeetMySpy為媒合私家偵探進行個人或商務調查、跟監、人身安全的服務交易平台。

#TaiwanRocks美國之行官網和團隊介紹(英文):http://www.startupstadium.tw/taiwanrocks/

(本文訊息由TSS 台灣新創競技場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pr@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24小時血汗加班爆肝也不怕】為了iPhone 7,富士康用1萬台機器人來趕工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3 at 12.55.59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國際品牌最怕公民團體罵他們血汗工廠,就連旗下生產商的勞工權益沒照顧好,也會毀了他們的品牌形象。富士康員工以前曾經傳出操勞加班的醜聞。但現在直接改機器人了,24小時上班也沒有爆肝問題囉。(責任編輯:鄒昀倢)

以前,每當蘋果新品發布,最忙的總是富士康上下的員工,而現在,你看到的可能就是持續運轉的機器人了。

之前有消息稱,為了新一代iPhone的進度,富士康推出了獎勵方案,如果員工成功推薦新人加入組裝團隊,將會獲得最高1400 元/每位的獎勵。但這似乎只是計劃的一部分,富士康更希望使用機器人代替普通工人。

幾年前,這家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就在生產線上引進了大量自研的Foxbot機器人,儘管產品功能還不完美,但在24小時不停運行的情況下,這些機器人的工作效率遠高於普通員工。

據了解,為了加快進度,富士康在組裝間工新部署1萬台Foxbot機器人用來組裝新一代iPhone。有媒體指出,平均每台Foxbot最多可完成3萬部iPhone7的組裝,這樣算下來,幾乎所有的iPhone 7和iPhone 7 Plus都是由Foxbot機器人組裝的。

今年5月份,崑山市政府曾公佈一份富士康工廠數據:自從2014年iPhone6上市至今,富士康已經使用機器人取代了超過一半的工人,而當地工人數量由11萬人減少到了5萬人。富士康自動化技術委員會總經理戴家鵬則表示,這些機器人已經覆蓋了七成左右的機械類製程。按照這樣的趨勢,我們未來似乎很難看到富士康大門前搶人的景象了。

富士康是從2007年開始研發工業機器人的,2009年的時候完成15款Foxbot機器人的開發,這些機器人的應用各有不同,例如噴塗、裝配、搬運等等,富士康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甚至有可能將Foxbot對外銷售。

按照郭台銘幾年前透露的計劃,未來幾年之內富士康要部署100萬台Foxbot機器人到工廠當中,這就意味著,富士康全球的絕大部分員工都將被取代…

當然,部署這些機器人富士康也要付出極高的代價,按照每台平均成本為2到2.5萬美元的價格算,100萬台的總費用幾乎是個天文數字。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為了iPhone 7,富士康用1萬台機器人來趕工〉。)

延伸閱讀

【擺脫代工廠萬年小弟命】蘋果要求台灣供應商降價20%,但富士康說不!
工作一輩子又想追求開心高薪,那就請拋棄台積電、鴻海、三星職位
郭董有點強!Pepper 一分鐘賣完一千台,鴻海機器人大軍來勢洶洶
【汰換台灣公務員改用機器人】Pepper 月薪 26K、不吵不鬧免 18 趴,不用養它一輩子

【該自己做,還是外包?】公部門的社群經營課:如何不打官腔,爭取民眾認同?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最近TO談了一系列政府在數位時代下,如何有效率地增進與民眾的溝通。從思維、制度上革新成數位民主政府是一種方式;直接透過社群工具又是另外一種直接面對面方式。政府公部門如何在社群媒體上,真正與民眾互動?專營社群經營、曾參與政府公部門、企業社群專案的張嘉玲,寫下她的看法(以下為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責任編輯:鄒昀倢)

作者/ 張嘉玲

原本預計是一篇很長的文章,但剛吃宵夜吃到一半有些靈感,先記下來,之後會有一篇更詳細的圖文並茂長文(案例+分析),是我跟 Pei-Chi Lo 佩琪上次見面談公部門經營社群的整理。

公部門社群自己做好還是外包好?

要談的不只是公部門,社群到底是自己做好還是外包好,我的答案一直都是「自己做最好」。

身為一個以社群經營接案維生的人,這真的是我的誠心建議,能自己做是最好的,誰會比你更懂自己的產品?若是完全不懂社群,當然有個人先做給你看,或是從旁協助指導也很好,重點不在於外包與否,而是「你有沒有透過外包學習怎麼做,拉回自己的部門。」 

經驗留下來,很重要。 

公部門通常在外包上會遇到的問題或是我觀察到的現象大概會是:

(1) 外包自己做自己的

今天接到什麼需求,就找相關的內容做自產內容,甚至有些連導回的網址都不是連向官網,還是個新聞連結。

(2) 為了KPI重量不重質

這應該不需要再多說,我看很多公部門都包很多KPI,但能不能「真的」達到預期的目標這點我持保留看法,連我自己訂都不一樣可以達到了,但達不到肯定是有原因,找到原因再改進不斷試錯很重要,而不是弄到達標,金絮其外敗絮其中。 

(3) 外包與內部窗口互動不密切,代操感重,失去人味

公部門最被詬病的就是官腔,但當實際上去這些公部門(衛生局、區公所等)走一趟後,你會發現台灣最美的就是人啊,地方最溫暖的就是人情味,但你的粉絲頁上有嗎? 

外包單位至少要像是你們單位的其中一個人員,知道今天發生了什麼大小事,把這些大小事項跟朋友分享一樣打在社群上面,畢竟一個議題、一個政策、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都會影響po文的內容。

我每次看一些公部門或是政治人物的臉書,都會覺得「你們平常會這樣跟別人講話嗎?」

(4) 你的目標TA是誰

很多公部門很想做好社群,但對社群理解程度有限,不過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TA是哪些人,但外包團隊不一樣。舉例來說,當你幫政治人物或是公部門首長經營粉絲團的時候,每當參加一個活動,你放的照片通常是以首長照片為主,還是與參與民眾互動的照片呢?

(5) 小編的目標是什麼?

公部門單位外包會有自己的目標,但身為執行者,你的目標是什麼?你只是個貼文勞動者,還是說你也想幫政府說話,或是幫助民間看到想看的內容? 

常常我自己都覺得,與其「教公部門如何做好社群經營」,不如換個角度想,「你身為一個公民,怎麼參與議題,怎麼為這個社會努力?」即使你是小編,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去分享你認為重要,被消音甚至是目前還沒被關注的議題。 

小編的心態很重要。一個優秀的小編要具備的能力太多了,比起技術能力,軟實力更重要(溝通、協調、努力的程度)即使現在沒人理你,沒人回應你,你是不是還可以充滿熱情的做自己喜歡的內容下去,你是不是會願意花時間去解決每個民眾的問題,幫他們找到答案,找到正確的窗口詢問問題。有努力一定會有收穫,你努力過了嗎?

你用心,人家也會付出感情。 

我自己在挑案子的原則是,這項目我自己有沒有興趣,對口的人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不管是產品問題、素材問題,或是溝通上的問題),對方對社群的瞭解程度與期待程度,對方的品格(沒錯!哈哈,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就是業主的社會責任,這點關係到報價跟折扣),還有,我可以在這個案子(或是這個業主)身上學到什麼。單純貼文勞動做好daily的案子我不會接。

你的預算多又怎樣?我對你的案子就是沒興趣,我對你的人也沒興趣。沒興趣的東西我是做不起來的。

我希望我做出來的東西,我可以跟別人分享我怎麼做,他怎麼達到我的期望,又怎麼達到業主的期待,我在裡面學到什麼,我失敗過哪些,哪些成果我覺得很棒,我跟粉絲的互動是怎樣,我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麼,哪些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等等。對,我去上課就是講這些。  

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外包團隊?

我覺得,你的外包單位執行者要是相當有溫度,而且對你的產品相當有興趣,也願意在預算以外的時間多了解貴公司的人,不只是要解決你的問題,還要解決民眾的問題。不然就真的只是maintain 而已,做出來的效果就是「這應該是外包的吧?」

(本文經原作者張嘉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社群自己做好還是外包好?】〉,圖片來源:Sarah.Marshall,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台灣政府數位轉型加倍困難】英國政府數位化最大的敵人:資深公務員
【與準數位政委唐鳳的線上對談】開放政府的重點:意見交流能夠被記錄、延續、即時更新
【破壞殆盡世界才能再次創新】Peter Thiel挺川普,因為現有政府不再偉大、落伍無比!

開放資料新玩法!經濟部做「台北市空屋地圖」,發現大稻埕是鬼城?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3 at 7.01.11 PM

政府開放資料有多重要?你可曾想過,台電的用戶用電data,可以被拿來當作計算台灣空屋率、檢討公共住宅政策的參考來源?

經濟部資訊中心就這麼做了,依照房屋稅籍+台電登記的用電量等資料,交叉比對後,做出一款「台北市空屋地圖」,其中可以發現大稻埕地區空屋率最高。

在這邊,要先給經濟部資訊中心點個讚,這個單位開了一個臉書專頁「經濟很有事」,主攻經濟地理範疇,核心概念就是:以統計數據了解經濟發展、 地圖角度剖析經濟趨勢。

這次的空屋地圖,就是從這個粉絲頁來的。過往,也曾刊出「新北市空屋地圖」,將地圖套上經濟數據,判讀出許多過去沒有發現的經濟趨勢。

圖中可見,台北市空屋最多的地方,大多是在大同區和中正區,而這也是台北市老舊房屋較密集處。至於認定空屋的原則,則是把房屋稅籍結合用電量,使用量低於60度以下的用戶才會被記為空屋。因此除了不堪居住的房子之外,帶都更開發的房屋或海沙、輻射屋,甚至是凶宅,都會因用電量少而被認定為空屋。

根據經濟很有事粉絲頁的小編解釋

空屋地圖的作法是利用核密度(Kernel Density)分析的方式,是將低度用電的用戶(空屋)的聚集強度繪製出來,再將算出來的數值分成八個等級,代表空屋聚集的程度的多寡。圖面上僅顯示七個色階,是因為我們將最低等級的區域未著色,未著色的區域不一定代表沒有空屋,而是相對其他區域空屋數量少也不聚集。

過去,也因為開放資料,而看出台北市竊盜率較高的住屋地區在哪,進而影響可能影響房價。現在,空屋地圖一出來,其實馬上就可以成為政府檢討房屋政策、公共住宅實行的恰當與否。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現在的台北人平均不吃不喝16年才買得起房子,卻有6萬多戶空屋,台北的老年人被困在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裡,有過半的房子屋齡超過30年,但我們的都市更新幾乎停擺!」

從這些資料對比,就可以看出,哪些地區需要都更。其實,我本來以為空屋率最高的地區應該是炒房嚴重的信義大安區,不過猜測錯誤。因此,開放資料的重要性,也顯現出來了:幫助決策更精準,甚至可以幫助政府做出重大政策調整。

(資料來源:台北市空屋地圖,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開放資料新政策》「臺北竊盜地圖」千呼萬喚始出來,房價是不是該跌了

【拎著你的小夥伴上路吧】Pokemon Go 更新,玩家可指定怪獸一起練等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啊~是夥伴呀!小智帶著皮卡丘上路,立志要成為神奇寶貝大師了。但我還是沒有抓到皮卡丘。(責任編輯:鄒昀倢)

「Pokemon Go」玩家可帶著心愛寶可夢走的「夥伴系統」,今天凌晨起台灣開放玩家更新,讓玩家可帶著皮卡丘一起冒險。

9月11日「精靈寶可夢GO」(Pokemon Go)推出更新檔,實裝「夥伴系統」,已在各地陸續上線;而台灣終於在14日凌晨開放更新,玩家可至App Store或Google Play商店進行免費更新,讓你可帶皮卡丘一起走。

玩家將可以選擇一隻寶可夢和你的角色一同在世界上冒險,被選擇成為夥伴的寶可夢將會出現在個人頁面上,並且會根據寶可夢的體型大小而有所差別,玩家與寶可夢只要一起冒險到一定的里程數,系統就會給予該寶可夢的糖果(Candy),每天可以獲得的糖果數量有上限,另外這位夥伴寶可夢可以隨時更換。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Pokemon Go更新了 皮卡丘陪著玩家抓寶〉,圖片來源:Nabeel H,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新北市這次好會】製作寶可夢補給站地圖,碧潭走一圈至少2500經驗值入袋
IV 值低就是廢物?上堂「寶可夢數學課」一次搞懂 IV 值!

【您Linux 系?】關於與 GPL 的愛恨情仇,Linux之父:不宜搬上法庭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連假之前,看點工程師八卦。本文由PTT 八卦版友 snaketsai 授權刊載。(責任編輯:鄒昀倢)

Witcher打太兇打到有點暈眩,逛板看到這件事情,浮上來聊一下這尷尬的窘境。
(因為頭很暈這次就不附reference了,有在跟mailing list的自然知道,不然用Google找LWN配上一些關鍵字應該也可以追回7/8成)

這整件事有非常盤根錯節的歷史因素、還有現在的法律風暴。最近Linux核心推出屆滿25年了,所以日前的慶祝活動時,Linus Trovalds有出來談一些心路歷程。

其中就有提到Linux跟GPL的愛恨情仇問題,Linus承認GPL對Linux初期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但他跟RMS為首FSF的關係也早已就漸行漸遠。

除了正名問題如「應該稱GNU/Linux」是吵到爛掉的議題,Linux的核心是用GPL v2授權的,與後來GNU新改版的GPL v3有不向下相容的問題。

詳細法律用語我不是專業就不半桶水叮噹,總之GPL v3的條文堵住了一些廠商可以鑽空的方法,而Linux沒有打算要從v2升級到v3。

這件事情直接衝擊的是被稱作Tivoization的事件,大抵上爭端點在,TiVo用了Linux kernel跟一些GNU Utils。他們也可以給你code,但是他們的系統升級用DRM鎖死,所以你就算能重新編譯出自己客製化的程式,也無法刷上去。

Linus本人是覺得GPL這種管軟體的條例,不該再把手往硬體下伸,但RMS與他為首的FSF則覺得這與他們的理念相衝(軟體生態系的活化與自由化)。

另外一個爭議的點是Blob,即沒有原始碼的binary object(通常指driver),Linus本人對Blob的態度是很曖昧的,他在mailing list上面的回應如下:

「我不反對BLOB,但我也反對直接寫出一個插件框架,可以讓人不知道kernel架構(尤其ABI)改變而繼續使用沒source的玩意。
我要讓那些用這種東西的人知道,他們被鎖死在特定的版本上面。」
這邊省略掉Linus一貫嗆辣的風格

這個算消極放任的態度也使FSF的拉丁美洲協會會催生如Linux-Libre這類計畫、就是要拔光blob,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二當家Greg本身說這是違法的

題外話,如果前年(2014年)有去新竹清大聽Richard Stallman演講,可能會記得他沒放投影片。

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projector跟HDMI這類的硬體廠商,其實給Linux的driver都只有開源一半,重要的東西藏在blob裡面。

而隔壁棚的Android HAL正是刻出了一個Linus所不樂見的plugin框架,
也造成Android-x86很多苦工花在這上面,由以GL/GPU的部份要重新接(mesa)。

從上面看來,Linus的態度暫且稱作「務實」我也想不為過:就單純地想讓最多平台可以跑Linux,廠商只要乖乖拿出driver、你要藏還是要怎樣,反正人多勢眾總有機會讓你「被」開源。(e.g. nouveau的逆向工程nvidia driver…)

RMS以及多數FSF則是偏向原則派,覺得這種玩意總有一天會讓整個系統break down,必須要對現況做出直接的反應(也有他的道理在)。

言而總之,這意見不合的樑子從很古老以前就結下了。


然而,GPL的法律地位其實一直都很不明朗,邊邊角角的小法律紛爭,基本上都在庭外和解居多,Intel/IBM/AMD這種是本來就在戰略性搶旗了,(看看很多conf的大贊助跟大計畫都是他們主動在推)

而Samsung (對,人家有乖乖放code,像sdcardfs就有回推Linaro LSK)/STM/某B某Q … … etc。這些大公司都有企業形象要顧,每年投在USENIX, Xen Summit/KVM Forum啦、Linaro啦 blah blah 錢都不知多少百萬千萬在跳。

若是為了一個專案把自己名聲搞得臭不可聞實在沒什麼道理。但是,某些小廠就很不厚道了— —

這邊概說一下:Linux是汽車引擎,沒有系統程式搭配的話基本上不是台可以開的車
像Ubuntu/Fedora/…這些發行版,可以想像成大廠出好的房車。

但某些時候,在一些嵌入式平台上面,例如:你家的Wifi AP、電視機上盒…etc
又用不到這麼多東西、只需要一些很簡單的程式,就夠用了。這時就有一個極小的userspace utils,稱作Busybox,它把一些常見的UNIX程式集結、重寫,再編譯成單一一個執行檔,因而被譽為Linux的瑞士軍刀(一個東西打天下)。

而這專案是使用GPL釋出的,也非常不湊巧而這次也被Linus點名到:它正是最近數年來,GPL一連串法律風暴的核心之一。

如上所述,Busybox被廣泛應用在很多小系統廠的專案:閉路電視控制器、Wifi分享器 … … etc,又有些人改了裡面的code,有人要code又不願意放出來,這很明顯就是違反GPL了(散佈修改程式碼、產出的binary,索取code時要給)

FSF跟這次被Linus點名叫板的Software Freedom Conservancy,幫Busybox打了不少場官司,也多半都是和解收場。

但長年累月下來,Busybox的用戶開始減少了、一些公司也轉向使用別的專案終於,有人凍未條發難了這正在慢性殺害Busybox的能見度、也使很多廠商離開Linux生態系。

這位仁兄大名為Rob Landley,他當時是Busybox的開發者跟維護者,他後來自己分家出去,重寫了類似Busybox的專案,Toybox,並且改用幾乎沒什麼限制的BSD授權釋出,而某Google看了看,從Android 6.0開始使用Toybox。

然而,SFC去年開始,幫助Christoph Hellwig跟VMWare打官司,而Christoph Hellwig本身當時是Linux Kernel貢獻度排名前二十的存在。

事出原因是VMWare在ESXI當中,有一些部份是挪用、修改(Christoph Hellwig主張)、依樣畫葫蘆(VMWare方面的主張僅有約1%的code重疊)Linux Kernel的架構。

而Hellwig有直接關鍵的部份是SCSI(伺服器常用的硬碟界面)和Radix Tree的實做(一種在字串檢索上常見的資料結構)。

非常無奈的是,官司第一輪今年年初是打輸了,SFC目前還在準備上訴。但是這件事情自然在Linux kernel list上面炸鍋了,有些人主張Linux社群應該要出頭、但是像Greg這位Linux二當家就很不認同:他覺得這會重演像Busybox這種把客人都趕跑的狀況,而且很多公司在廬幾輪後還是會乖乖就範。

反過來說,這些公司現在知道像VMWare這次有點「以工程人來說」站不太穩的狀況
打官司都不見得會輸,以後會不會更難去和這些公司交涉?

加上之前Linux Foundation又開始更動董事選舉權,有人在臆測:這是為了圍堵身掛SFC執行人Karen Sandler對著同是Linux Foundation董事之一的VMWare操戈。

市場還開始有謠傳Linux Foundation每年對Linus支薪約一千萬左右,只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腥風血雨暫時還不會停。

= = = =

其實我個人是覺得以Linus的高度可能不適宜出來表態,他現在這樣講,社群圈也是各種聲音都有,其中也有人表示尷尬跟無奈。

畢竟Linux現在是GPL授權的諸多專案中,極為旗艦級的存在,結果今天這專案的老大哥們跟你說:欸,別真的告啊。告下去輸了可能不會有好結果。

這聽在下面幫忙跟一些臉皮賽城牆的廠商要code的人耳裡聽起來,實在不是太中聽
(當然實務面來說Linus有他的考量,這絕對不能忽視)

大概先打到這,該睡了Orz

(本文經原作者snaketsai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Re: [新聞] Linux之父呼籲 Linux Kernel聖域不能搬上法庭〉;首圖來源:doctorserone,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Linux 之父:比起預測未來,我更願意作個踏實處理 Linux 每個小問題的工程師
Git 10 週年,Linux 之父談他是怎麼在 10 天內開發完成


【從鯉魚王進化到暴鯉龍】好自在粉絲專頁靠議題行銷,創造社群認同狂潮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4 at 1.01.07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社群行銷最近在台灣頗夯的,因為這塊領域仍新,玩法也層出不窮。衛生棉品牌「好自在」,在銷售上被強敵蘇菲碾壓,不過在社群行銷上,因為精準議題操作,所以反倒鹹魚翻身稱王了。以下為臺灣吧行銷總監陳思傑的分析。(責任編輯:鄒昀倢)

老外商在臺灣,玩不出社群新把戲?

自從寫完「全聯小編究竟有多強?臺灣通路的社群修羅場!」後,很開心引起了一些小迴響,全聯社群創造出的驚奇成果之所以分外迷人,一方面也是因為相對於3C、遊戲、媒體等產業,大部分臺灣通路業跟FMCG快銷品一直以來的社群操作都相對保守,尤其是臺灣外商品牌在國外Guideline的限制下往往綁手綁腳,沒辦法在社群上有很狂野的嘗試。

那麼如果你問我:臺灣近期有沒有FMCG品牌的社群精采案例呢?還真的有!而且是一線外商寶僑P&G的品牌,沒料到吧?

是的,就是好自在。八月的好自在打出了一波相當精巧的社群操作,雖然造成的媒體聲量不像全聯中元Campaign這樣有爆發力,但我個人很喜歡這波的原因有兩個:

一、這是臺灣外商品牌難得的議題行銷Campaign,「#是女生又怎樣」的切入點下得非常精準。

二、從醞釀、引爆到最後的收尾,安排細膩的程度應該也能排進今年Top10案例了。我們先來看看這波社群完整的操作過程:

Screen Shot 2016-09-14 at 1.13.55 PM

從醞釀到收尾,一氣呵成的佳作!

「Like a Girl」並不是新的廣告,在2014年於國外播出後就引起大量討論,2015年還得到了坎城創意的公關類大獎。但經典就是經典,而且應該還是滿多台灣人第一次看到這支廣告,仍然產生了極佳的效果。

第二波是這次Campaign的核彈型內容:Selina浴火後的真情告白,不多說直接看,拍得相當精彩。第三波則是從Selina打破公主形象開始、今年公開表示性向的音樂人鄭宜農、汪綺、百吻巴黎的楊雅晴、職業棋士黑嘉嘉,最後到單車手黃亭茵,每個KOL (Key Opinion Leader) 的選擇都看得出犀利切入點,而每個KOL發文時都會帶出下一個KOL的操作也滿耳目一新的。

最後一波則是連結到好自在全聯通路活動:購買就捐一元給尖山國小女子足球隊,這個通路活動依然走在「是女生又怎樣」的脈絡下,不會讓消費者覺得突兀。

我透過QSearch抓取8/8~9/5 內文中提到「是女生又怎樣」的貼文數據共有205則,來自好自在粉絲專頁的僅有4% (9則)。KOL的串聯、媒體報導、其他社群,無論是出於自發或是洽談後的轉貼,造成了巨大的聲量累積

除了這波重點合作的KOL,其他有轉貼「Like a Girl」或是「Selina告白篇」、且聲量顯著社群如:噪咖Ettoday廣告裁判壹週刊 (如下圖),而聲量較小但也產生不錯效果的社群還有:宅女小紅邵庭美麗佳人妞新聞ELLE女人迷、甚至連張震嶽都轉貼了。

大家應該很好奇:好自在的社群在做了「是女生又怎樣」Campaign之後,是否有顯著的變化?更進一步,與其他衛生棉品牌社群相比成績如何呢?我抓取了好自在、蘇菲、靠得住、蕾妮亞、康乃馨以及最近崛起的本土衛生棉品牌愛康,這6個衛生棉品牌的粉絲專頁7月與8月的數據 (橫軸為平均每篇貼文的like數,縱軸為發文量、圓圈大小為平均每篇貼文的share數,箭頭從7月指向8月的表現)

Screen Shot 2016-09-14 at 1.19.26 PM

從鯉魚王到暴鯉龍,好自在粉絲專頁的進化之旅!

我們可以發現:7月好自在Campaign尚未開始時,其實是發文量非常稀少的粉絲專頁 (整個7月僅發3篇文),貼文成績不算最差,但可以說是毫不起眼。8月Campaign開跑後,好自在壓倒性的平均like & share完全輾壓其他品牌 (平均每篇貼文可獲得 2,763 like、450 share),進步幅度可以說是一個鹹魚翻身!

而其他品牌的狀況:本土品牌愛康在內容操作上,不管是借勢行銷、把團隊跟執行長帶到網友面前、與粉絲熱情互動…等操作,可以看得出花了不少精力在社群經營。而確實在「平均每篇貼文like數」愛康也勝過絕大多數品牌,8月不管是share或是like都有小幅進步。估計愛康的行銷資源比好自在少很多,我想她也可以說是衛生棉品牌網路社群模範生之一了,可以努力的方向或許是「如何讓內容更能被分享出去?」。

其他品牌多半在8月也都有或多或少的進步 (除了蘇菲,蘇菲8月基本上除了多發了5篇文,單篇成效完全持平),蕾妮亞、康乃馨 8月都是靠著大量的抽獎活動提升了 like & share。當然,我們僅抓了短暫的7月~8月兩個月份,有大量行銷資源投入的好自在當然相對吃香,所以這邊不是要強調從此以後好自在的社群已經勝過其他品牌,而是想讓大家看到短期Campaign造成的影響是相當顯著的。

最後,我們稍微研究一下8月好自在、蘇菲、靠得住的粉絲專頁中各個用詞的頻率與聲量,去檢視好自在是否真的走出自己的特色。不難看得出來,好自在做完這波操作後,社群呈現確實充滿了「女性、定義、驕傲、力量」等關鍵字,與蘇菲強調使用時機、產品特性,靠得住連結奧運,有滿大的區隔。同一種產品,因為品牌定位的不同,最後就會在社群上慢慢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社群形象。

Screen Shot 2016-09-14 at 2.10.27 PM

Screen Shot 2016-09-14 at 2.17.38 PM

Screen Shot 2016-09-14 at 2.18.12 PM

好自在在臺灣並不算是領先集團的衛生棉品牌,市佔率第一蘇菲的高牆仍然擋在前頭,我們也很難得知好自在是否靠著這波Campaign而有顯著業績成長。而因為篇幅有限,這次很可惜沒有機會聊到本土衛生棉品牌愛康的崛起過程,以及棉條與月亮杯的網路聲量。但無論如何,好自在這波社群行銷中有太多細節值得參考:如何透過影片讓議題、品牌形象Viral出去?KOL怎麼運用、串聯?怎麼把議題連結回實際的通路活動?FMCG品牌在TVC電視廣告上不乏經典的案例,但如果有更多大外商投入心力思考社群的操作,相信會有更多來自FMCG的社群精彩案例誕生!

 

想要試用QSearch的朋友,可以填寫試用表單:http://qsear.ch/eaf272也可以寄信聯繫Victor:victortsai@qsearch.cc

哈囉!我是陳思傑 (Szu-Chieh Jesse Chen),現為 臺灣吧 - Taiwan Bar行銷總監、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 客家小吵 Hakka Fighter創作者吵爸,歡迎追蹤,我也會努力持續多多觀察社群上的有趣案例,有任何社群或行銷的建議與想法都可以一起切磋討論!特別感謝 QSearch (App)全力支援並給予諸多建議!


好自在 https://www.facebook.com/Whisper.Ta…

蘇菲 https://www.facebook.com/sofytaiwan

靠得住 https://www.facebook.com/kotexlife

蕾妮雅 https://www.facebook.com/LaurierTW

康乃馨 https://www.facebook.com/knhwoman

愛康衛生棉 https://www.facebook.com/icon99

 

(本文經原作者陳思傑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讓品牌做自己?好自在的社群逆襲!〉。)

延伸閱讀

【同業只有被普渡的份】全聯社群行銷有多強?用最少貼文量引爆最狂擴散!
【我靠啤酒練出好大一塊肌】靠無厘頭網路行銷,全聯變身台灣最潮超市

【你做吧,總之我是不會用的】Google 對社交不死心,推出YouTube 新社區功能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Google 的弱點就是社交,一直想做卻一直做不好。但是現在仍要透過Youtube 這個社群推出社交功能,究竟是下對棋了還是走錯路?(責任編輯:鄒昀倢)

早前就有傳言說YouTube要跨界,準備在網站內加入社交功能了,如今傳言終於被證實。據Techcrunch消息,當地時間13日上午YouTube宣布將推出社區功能,供用戶和YouTuber交流。

該功能可以讓YouTuber 們在沒有更新影片的時候向粉絲發送文本、直播、圖片和GIF 動圖,並且粉絲也可以對這些內容進行點讚評論,用戶可以從YouTube app 訂閱喜歡的YouTuber 推送的社交訊息。

因為YouTube 有著強大的用戶基礎,並且YouTuber 本來也經常會和粉絲在影片下進行評論互動,所以它推出社交功能就再自然不過了,這樣自己的用戶就無須藉助其他像是Twitter、Facebook 一類的站外平台來交流了。

這次嘗試對於其母公司Google 是意義重大的一步,Google 曾經推出了Google+ 社交網站,試圖進軍社交領域和Facebook 對抗,然而在激烈競爭中Google+ 慘敗。之後Google 又嘗試讓Google+ 和YouTube 合併,但結果也是慘不忍睹的,直到去年才將其分離出來。

目前,YouTube 這項社區功能還處於測試階段,只邀請部分YouTuber 參與使用,YouTube 表示在未來幾個月會開放給更多YouTuber 和用戶。
(本文經合作夥伴愛範兒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Google 對社交仍不死心,旗下YouTube 推出新社區功能〉。)

台灣人平均一年花 1244 小時在手機上,光想眼睛都痛了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5 at 12.19.07 PM
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平均每天花205分鐘滑手機,幾乎是看電視時間的2倍。(中央社檔案照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人每天平均花205分鐘=3.41個小時滑手機,一年累積下來就有長達1244.65 個小時,讓人不禁思考,這麼長時間的待在手機上是否會忽略了身邊的人事物呢?(責任編輯:鄒昀倢)

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平均每天花205分鐘滑手機,幾乎是看電視時間的2倍,其中高達71%比例用手機觀看線上影音,行動影音已躍居手機前3大應用。

資策會FIND先前針對台灣2400位12歲以上智慧型手機用戶進行大型電訪,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平均每天花205分鐘滑手機,幾乎是看電視時間的2倍。

從手機前3大活動來看,調查指出,高達90%受訪者用手機即時通訊軟體聊天,72%受訪者會用手機看新聞或瀏覽生活資訊,觀看線上影音的比重也高達71%,顯示行動影音已躍居手機前3大應用。

資策會FIND指出,台灣民眾近年來收視習慣不僅由電視轉移到電腦,今年更進一步反映在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上。

此外網路和行動媒體應用全面滲透,不僅在閱聽行為上橫掃千軍,包括社交、資訊、遊戲或購物,大量應用行為也逐步轉移到行動載具上,傳統媒體的影響力與地位受到不少威脅。

若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層的差異,資策會FIND調查指出,12歲到19歲的年輕族群,高達90%的比重會在手機上觀看影音。

相較於50歲到59歲年齡層、大約只有60%的比重會在手機上看影音。資策會FIND表示,新一代的網路原生族,已習慣透過行動裝置觀賞影音內容,電視並非最主要的收視媒介。

資策會FIND指出,台灣在4G連網服務開台2年後,消費者行為模式已從「行動優先」逐漸轉移成「行動唯一」的特性,不僅改變媒體生態的競合關係,更啟動新一波服務需求。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國人多愛滑手機?每天時間這麼多〉,圖片來源:Nabeel H, CC licensed)

【中秋連假,颱風連發】柯文哲:防颱資訊用LINE查,北市府推互動式平台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6 at 1.35.26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有沒有中秋四天連假,連來兩個颱風的八卦?(責任編輯:鄒昀倢)

強烈颱風莫蘭蒂、馬勒卡來襲,為了讓民眾可以更方便地掌握第一手資訊,台北市政府資訊局推出「防汛資訊訂閱平台」的互動式服務,不僅主動通知最新資訊,還提供個人化的訂閱查詢管道,讓使用者依據自己的需求得到最及時並且個人化的通知。

只要把line官方帳號「台北市政府」加為好友,就可以在畫面下方看到「防汛資訊訂閱」的選項。

Screen Shot 2016-09-16 at 1.28.13 PM

點選進入後就能查詢五項防汛項目,包括「災情資訊」、「停班停課」、「淹水警示」、「水閘門啟閉」、「紅黃線停車」,這五個項目是歷年颱風期間,市民撥打1999詢問度最高的五個問題,利用這項互動式服務,讓民眾可以更精準的得到資訊和回饋。

Screen Shot 2016-09-16 at 1.28.59 PM

Screen Shot 2016-09-16 at 1.29.25 PM

這個「防汛資訊訂閱平台」未來也會根據民眾的意見,提供更精確的服務,陸續推出空氣汙染資訊、觀光旅遊等與民眾切身相關的生活資訊。

隨著行動裝置的發達,查詢資料越來越方便,民眾可以不用看電視、打電話、聽廣播,只要使用行動裝置就能取得個人所需的資訊,透過手機讓大家掌握第一手資訊。

(圖取自中央氣象局、截自line畫面)

(本文經合作夥伴Knowing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防颱資訊用LINE查,北市府推互動式平台〉)

【如何讓經濟成長有感】經濟學家思考「科技」可否重振經濟,這是台灣的解方嗎?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6 at 8.48.33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科技是否能夠成為一個新經濟的時代代表?這個問題美國經濟學家正在思考,台灣政府其實也該思考,如何透過技術革新帶動經濟,而不是只是跟風喊口號。(責任編輯:鄒昀倢)

編者按:美國經濟進入了長期停滯期,還是即將迎來另一個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高的黃金時代?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最近,彭博社的Benchmark 播客欄目中採訪了兩位態度完全不同的教授:一位是經濟悲觀主義者,《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的作者美國西北大學的Robert Gordon 教授;一位是經濟樂觀主義者,《The Second Machine Age》的聯合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Erik Brynjolfsson 教授。

在這場辯論中,每個人都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然而,他們的觀點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Gordon對未來幾年美國經濟增長持完全樂觀態度,然而Brynjolfsson 認為政治制度無法使整個國家從技術創新中獲益。

以下是採訪的部分文字記錄。

未來經濟趨勢

Gordon:早在20世紀80、90年代,數字革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過去10年完成了從紙質化辦公、卡片目錄和文件目錄到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和電子目錄的轉換。十多年前,我們在ATM機上提取現金,超市通過掃描條碼售賣商品。過去幾年的問題就在於缺乏真正的、能帶動整個經濟的創新。

Brynjolfsson:我認為未來經濟形勢大好。我外出參觀了不少公司,這是我從近期的生產力變化中得出的樂觀結論。我想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不是人們第一次談到了經濟長期性停滯。

這個詞實際上是由Alvin Hansen在20世紀30年代創造出來的,當時經濟非常蕭條。事實證明,他完全錯了, Alvin Hansen提出出長期性停滯這個概念之後的三十年是我們目前為止有過最好的三十年。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實現了經濟飛躍和生產力大幅提高。我們應該把這作為一個警示,在預測未來經濟趨勢的時候,態度最好足夠謙卑謹慎。

人工智慧

Brynjolfsson:我編寫書的時候,人類的能力遠遠強於機器;現在,機器在很多方面要比人類做得更好,比如識別路牌或解析ImageNet大型數據庫的圖像等。機器大大推動了聲音的識別技術的發展,能夠獲取到數據中心電源這樣人耳捕捉不到的聲音。

 Google DeepMind小組致力於研究用AI診斷疾病,他們把試驗結果放入數據中心作對比發現,系統運行效率還能再提高15% 。所以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這樣的核心技術與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

Gordon:人工智慧和計算機驅動的智慧佔用了大量的創新資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在經濟增長方面並沒有惠及很大範圍。我們已經有了語音識別、語言翻譯、閱讀放射掃描以及用於法律用途的計算機搜索技術,在這些方面計算機確實比人類高效。距離完全掌握這些新技術的優勢需要經歷一個緩慢的過渡過程。

政府的作用

Brynjolfsson:技術是變革的催化劑,但其本身並不能提高生活水平,它需要創新的主體。就像工業革命中的教育投資、產業重組、新政策實施。我們在核心技術方面的創新並沒有達到互補創新的速度和質量。我對政府發揮的作用比以前更擔憂。

Gordon:經濟學家Paul Krugman和Larry Summers鼓勵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額投入,典型案例是政府在低利率下借到資金,維修公路、橋樑,完善公共交通,然而更多的基礎設施這並不一定會刺激生產率增長。

希望和警示

Gordon:如今,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水平最領先的國家,未來兩三年內,美國經濟有望達到歷史性巔峰。我們會繼續創造就業機會,失業率將下降到4%~5% 。企業可能會通過提高工資來爭奪勞動力,就業市場非常樂觀。

Brynjolfsson:儘管發達的科技讓人興奮,然而技術本身無法自發地惠及更廣泛的大眾群體。因此,美國和其他國家協同合作、共同繁榮才能真正用經濟發展的成果造福人民。或許這並不是一場國家間的較量,而是好政策與壞政策的博弈。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科技能否重振美國經濟?〉)

新加坡第一加速器JFDI 停辦:新創圈風向變了,直接複製歐美成功模式不管用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9 at 9.34.42 AM

今年九月十四日,東南亞第一個成立的傳奇性新創加速器JFDI在官網上宣布,他們將永久停止他們的加速器計畫。從去年十二月送出最後一批新創畢業生後,創辦人Hugh Mason和Wong Meng Weng便分別著手規劃JFDI內部業務與外部合作的新方向。

五年前正式全面開始業務後,JFDI見證了全球職場從守舊到創新的演變,原先沒人看好創業、加速器的功用和價值無人知曉,到五年後的今天,新創公司能在人力與心力互相激盪、挑戰、支持、奮鬥的環境中,獲得加速器的完整培育、風投公司的投資、人脈的建立,以及更多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發展資源。

JFDI如此成功的原因,除了身為東南亞加速器開創者之外,也與他們對市場和文化的分析研究有關。東南亞市場的運作方式與風格十分獨特,特別是新加坡消費水準高、科技人才市場短縮,再加上嚴格的移民規定,很難直接複製歐美成功案例的模式。JFDI從錯誤中學習,旨發展出一套適用於東南亞環境的商業模式,以扶植前來尋找他們的新創。

短短五年,JFDI僅於正式加速前的「Discover」計畫中,便支持了來自超過四十個國家的四百多個新創與一千五百多位創業家,且在加速器計畫中總共替七十個新創公司募資及投資了超過三百萬美金。

JFDI的「Go Global」計畫則專注於國際型的團隊,曾幫助挪威、哈薩克、俄羅斯與韓國的團隊,更透過活動與工作坊接觸了台灣、馬來西亞、緬甸與柬埔寨的團隊。

加速器計畫與相關業務替JFDI建立了一套包括一百多位新創導師的社交網路,投身於支持與幫助東南亞地區的新創產業,出自JFDI的推廣大使也持續在泰國、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地舉辦新創活動。

JFDI一共舉辦了十場Startup Weekend活動,而每週舉辦的Open House活動大約促成了一萬多名創業家、導師、投資者和研究者相遇。他們甚至替許多科技大佬舉辦公司創新活動(Corporate Innovation),客戶包含Google、Facebook、Amazon、Mediacorp、BOSCH、 Boeing等,也因此在越南有了一個合作風投夥伴。

喔,對了,新加坡緯壹科技城沒有像樣的咖啡店的期間,他們泡了好幾千杯全新加坡最好喝的咖啡。

儘管帶領JFDI到如此成功的境界,創下了無人能及的成績,兩位創辦人Meng和Mason的新創精神並未因此而安頓下來:「既然現在新創已經是新加坡的主流,我們身為開創者的工作也告了一段落,是時候讓我們更往前躍進了。」Mason在官網上的聲明寫道。

不像Mason回到新加坡重新整頓、組織JFDI,Meng做了一個重大的改變──他接受了一個哈佛團隊的邀請,在2016到2017學年間,盡全力發展一個名為「Legalese」的新創。這個新創公司的目標是幫助其他新創在募資A輪或種子輪期間,準備好所需的法律文件。

繼續任職CEO的Mason將帶領JFDI在東南亞地區展開他們的新計畫。擁有六億人口的東南亞市場是個有趣而具挑戰性的地區,該地區被不同國家、人種、語言、貨幣分割,不如中國或美國好處理。

雖然許多計畫的細節都還在保密階段,Mason仍點出了他們解決東南亞地區的一大方向:「多國人才(Multi-nationals)已經跨越這個阻礙了。他們早就在許多國家都有人脈關係。於是我們思考,如果我們可以幫手邊的新創公司引薦多國人才,那這些新創公司可擴張的規模將大幅增加,更有潛力拓展到整個地區。」

Mason把JDFI的新「星探」策略形容成「K-pop策略」(韓國流行樂策略)。所謂的K-pop策略,即是尋覓好一定數量的各路人才後,將他們湊成一個團隊,希望能創造出下一個少女時代。

「基本上,我們打算直接組織一個公司團隊──他們擁有分銷渠道、市場曝光率、資本……但他們不一定擁有產品概念或服務。」這將把營運一間公司所需的「對的人」聚集在一起,Mason稱呼他們為「專業創業家」。

隨著東南亞新創圈環境的改變,JFDI認定他們也必須調整自己,改變業務方向。就如當初推出了東南亞地區第一個加速器計畫,對於這次推動的新業務,JFDI也沒有十全的把握可以成功。

不過,成功與否都得盡全力嘗試,JFDI團隊的初衷,說到底也只是那句創辦人Meng的名言:「創業永遠步步維艱……但是那不必是條孤獨奮戰的路。」

 

(資料來源:e27JFDI;圖片來源:TechinAsia 1elfgohTechinAsia 2,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歐洲就這樣少了個科技總部】微軟開鍘,裁掉 Skype 倫敦辦公室 400 人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又一重大裁員消息,不得不注意!(責任編輯:鄒昀倢)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微軟將關閉位於英國倫敦的Skype辦公室,並將解僱此處的不少員工。

按照微軟說法,這樣做是為了統一部分技術職位,因此可能會對Skype和Yammer相關部門的員工造成影響。但微軟會為那些受到影響的員工提供諮詢服務。

據悉,目前Skype倫敦辦公室的僱員人數接近400人;但是經過外媒ZDNet與微軟方面確認,的確有不少倫敦辦公室的員工被裁掉,不過人數大約為220人。

對於微軟而言,此次裁員只不過是其年度裁員計劃的一部分。今年7月,微軟官方宣布將在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2017財年裡裁員2850人,其中包括來自銷售部門的900名員工。

但是對於Skype來說,倫敦辦公室的關閉則意味著一個歐洲科技公司總部的消失。畢竟,Skype是在倫敦創立的,並且一直以倫敦為總部;2011年被微軟以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之後,Skype依然在倫敦以相對獨立的地位運行。

行業組織Tech London Advocates 創始人Russ Shaw 是Skype 前高管。對於微軟的這次裁員,他評價說:

這令人很失望。Skype 是歐洲最具標誌意義的科技公司之一,並且是一個擁有創新血統和大量人才的「獨角獸」。倫敦一直在努力為世界級的科技公司建立一個堅強的基礎,但是沒想到微軟會做出錯誤這樣的決定。

不過在Skype的一些前員工看來,微軟走出這一步並不奇怪,原有Skype的管理團隊在過去三年裡都離開了,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微軟的管理者。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前員工說:

原先的Skype 已經變成了一個空殼。

(本文經合作夥伴 ifanr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微軟的這次裁員,讓歐洲失去了一個科技公司總部》;圖片來源:Ryan Fanshaw Photography,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我也能即時口譯!Skype 讓我們直接用中文和老外客戶討價還價
【再痛也要拼轉型】思科一次裁員14000人,因為再不裁就完蛋了
連蘋果和微軟都曾「抄」他的產品,筆記型電腦之父John Ellenby 去世
Google UX大學正式開課:聯合Instagram與微軟指導,4年念完學會程式與設計


【每分每秒都在問自己】PM們不敢說的職場辛酸:為什麼要會寫程式?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9 at 11.59.05 A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PM 到底需不需要懂程式?這個問題已經被討論千萬遍了,但看完以下例子,似乎懂程式可以讓你的工作輕鬆很多。(責任編輯:鄒昀倢)

前陣子 Pokemon Go 開始夯的時候,靠北工程師上PO出了一張改圖,看到的朋友都自動轉貼 tag 給我,我在 LINE 群組裡面笑到快崩潰,這截圖真是說出了我們 PM 的辛酸。

截圖自 靠北工程師
截圖自 靠北工程師

事實上,每當我在PM這個工作上一次又一次遇到挫折以及失敗時,我都跟老婆大人以及身邊的朋友哭喊著說:這次我一定要學寫程式了,等著瞧吧!我已經買了 Flash / PHP / Python / Javascript / 資料庫實作,等等等的書……這次我一定要重拾學習程式的偉大創舉啊!

當然此前每一次的吶喊,都隨著產品或專案進入下一波忙碌的時程,就在我的小腦袋中逐漸 fadeOut() 忘卻,跟其他想學好的東西諸如:英文 / 理財 / 運動 / 料理 / 攝影 / 小說等等一起打入冷宮。

所以說啊,PM 到底為什麼要寫程式?這讓人想哭的笑話是怎麼戳到PM的?讓我們來瞧瞧看。

因為你是PM所以你會遇到……

1.「你會寫程式對吧。(肯定句)

咦?為什麼公司產品或資訊部門以外的同事,都會誤以為這些東西動起來是我作的?是因為我負責教育訓練以及侃侃而談為什麼要這樣子實作嗎?

但,這位阿姨,沒有啦,我頂多只是用凡人的角度寫人類看得懂的說明罷了。

2.「這邊有BUG!」

「好,請交給我看看。」 「哇~好了耶,謝謝!」 「呃,這真是太好了(汗)」 我跟你說,我真的只是看看,或者重新測試一次能不能再現這個BUG,但BUG通常不是自己會好(?)就是工程師心情變好的時候BUG就一起好了。 真的,不蓋你,回報給我只是一種安慰劑效果,我從來沒有動手修過一行Code。

3.「你覺得這個功能要寫幾天?」

PM總是會被問時程,但負責寫的人自己都估不準了,幫忙催生的產婆是能幫忙生膩? 「沒關係嘛,你都做這麼久了,你先幫忙估看看,我只是參考!」 對啦,鬼才信你。

4.「這個廠商給的技術文件你先看完再跟我說!寫的亂七八糟!」

汗,有時候就是會跟脾氣與耐性不太好的工程師合作,偏偏時程又趕,第三方廠商的串接文件又丟三落四,唉呀,我為什麼不會寫程式呢?這樣就看得懂技術文件啦。

5.「為什麼這個東西實作出來沒有OOXX ?」

「因為你沒有說啊!你以為這麼簡單喔?你們都嘴巴講講啦!」 有時候會遇到很優秀的工程師,他們真的會在討論業務邏輯時順便協助理順所有的例外狀況,以及一起求出對應解。

但也有時候,會遇到87分的工程師,寫出來的規格不一定有實作,但沒寫出來的一定沒有,這時候就會心想,為什麼我自己不會寫程式呢? 但我真的聊過有PM因此自己會寫整套測試案例的,他鴨梨一定山大。

6.「上次請你埋的追蹤代碼好像有錯誤,數據沒有進來。」

「怎麼可能?就你上次貼的那段啊?」 「呃,你的寫法錯了,請再看一下技術文件的範例。」 「你又不知道前端怎麼寫?我有埋啦!」 「但數據還是沒有進來喔,可以再檢查一次嗎?」 其實不是每個工程師都十項全能,只是狗屁倒灶他們處理多了,自然被當做神燈精靈許願。

每次佈署網站的追蹤代碼都可以發現各種工程師的有趣習性,有些人會自己幫你規劃(他覺得方便的)變數名稱,最後匯出報表的時候根本沒人看得懂。有些人會很有興趣的跟你討論更有彈性的規劃方式,主動多寫一些前端判斷。 但很多時候還是會覺得,為什麼我不會寫程式,這樣就更能徹底的規劃細節了。

7.「你覺得這個專案該用什麼樣的技術?」 坦白說,很多公司是缺乏技術決策者的,或者技術人員不在決策圈的範圍內,因此PM順理成章變成莫名其妙被問到技術決策問題的人。還好,通常求爺爺告奶奶久了,也瞎混很多技術論壇以及天天閱讀科技新媒體,要多潮有多潮的技術尖端話題總是能侃侃而談賣弄兩把刷子(也只有兩把)。

但談完那些應該要很務實,但卻又很虛幻的技術話題後,還是要問問老闆口袋有多深,能不能玩得起新潮的技術。 然後又覺得,為什麼我不會寫程式?

8.「規格文件我用 Markdown 寫給你好嗎?我有github 可以把文件一起上傳到專案。」

「哇!非常好,這樣很方便!」 有時候其實多學一點東西,跟技術夥伴用一樣的工具工作,會更容易融入,也讓溝通的隔閡減少。 所以這個時候就會想,為什麼我不會寫程式?

還有什麼?一時之間想不到……

(本文經原作者王彥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可達鴨的一句笑話,講出了PM們不敢說的辛酸:為什麼要會寫程式?〉。)

生鮮電商「愛上新鮮」執行長:FB廣告費攀升,電商月營業額300萬才能生存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9 at 1.09.48 PM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在台灣電商要如何做到差異化?行銷、文案、廣告投放、客戶經營管理都是重要環節。來看看別人的經驗分享,檢視自己有什麼地方可以優化。(責任編輯:鄒昀倢)

今年31歲的張右承,現任生鮮電商平台「愛上新鮮」執行長,主攻數位行銷,是電商圈著名的社群經營好手。主打新鮮無汙染、淨食文化的「愛上新鮮」,強調新鮮現貨「今天下訂,明天下鍋」,不同於以往生鮮食品競爭激烈的價格促銷,愛上新鮮單價較高,卻成功獲得消費者青睞,繳出去年營收破1億、今年預計破2億元的好成績。

笑稱自己是戰鬥民族,把研究Facebook(FB)當成打online game的他,面對FB演算法經常調整,廣告費逐漸攀升的挑戰,他如何因應?愛上新鮮的快速成長之道又為何?

Q:今年下半年,FB再度調整演算法以及廣告投放的費用,對以社群導流的電商帶來極大衝擊,愛上新鮮如何因應?

A:這件事,對毛利不高的電商非常不利對多數電商來說,最大的成本是導流量的廣告費,現在大多以FB為主要流量來源,它的廣告費一漲,若毛利不高,大概就完蛋了。

漲廣告費最大的考驗,是能否順著它的演算法讓廣告的效益提升。例如,若CPC(cost per click,每次點擊成本)只有1元,就算廣告隨便投、圖做得超爛,也還會帶來流量與訂單;但若CPC變成10元,就絕對不能這麼幹。

因為同樣的廣告支出,原本流量會有10個,現在只能找到1個。所以要如何吸引到那一個會下單的人進來,或是讓流量提升轉換率,就成為關鍵。現在是考驗實力,考驗電商經營者是否了解FB系統、廣告是否夠優化、網站購物流程的設計是否順暢。

我們的網站持續在微調。例如調整網站上的CTA(call to action,行動呼籲)按鈕,不要小看按鈕,按鈕的顏色、樣式,會決定轉換率。這很重要,因為當流量變貴,就只能強化進來後的轉換率。

再來是頁面瀏覽的體驗。現在多數流量是從手機上來,可是很多視覺與文案,都不是針對手機用戶設計,因為美術人員都在電腦上做稿。去年開始,我們就把所有的宣傳素材,按照手機瀏覽最佳化去排版設計。另外,則在購物流程上,讓消費者進來後,瀏覽與下單都能更順暢,或是想辦法去拉高客單價。這些事情,重點反而不在FB如何經營了,重點在自己的網站上,流量上門後要不要購物。

Q:針對這些優化的概念,有哪些具體的作法?

A:網站上的文案內容與設計,絕對是關鍵。例如,我們有沒有放使用心得,轉換率差距可以到三成;或是像CTA按鈕,有沒有符合使用習性,轉換率好壞也可以差別到三成,最簡單的方法就去學習亞馬遜,從視覺上的字體、顏色、設計去改。我自己是最喜歡玩廣告。例如有時候,我們可以在FB上做出CPC不到3元的廣告,但這真的要碰運氣,沒辦法每次都成功。

Q:以社群電商來說,每次FB一改演算法,就會看到大家雞飛狗跳、哀鴻遍野,身為經營者,要如何降低這方面的衝擊與風險?

A:儘管每次修改,我們也會雞飛狗跳,但事實上,它還是有一些規則要先搞懂。

第一,是行銷與廣告素材要強,這原則永遠不會變,強的素材,擴散率、分享率高,然後相關數據高,廣告成本就會低;

第二,則是要理解每次FB改版的重點。例如最近,它有說要把廣告圖像中,只能20%的文字面積限制解除,但儘管解除了,可是只要有字壓在圖片上,比例越高、廣告就越貴。這些原則,FB不會對外講,是我們試出來的;第三個,社群電商經營說到底,還是要去養客群。會員名單越多,FB廣告投放時,去產生自訂受眾的行銷成效越好,這就可以壓底行銷成本。

我覺得這些其實都只是技巧,最核心的,還是回到產品有沒有競爭力。當競爭激烈、廣告成本變高,就是考驗產品本身。如果產品不夠強,那行銷就要很強;如果產品很有特色,行銷就不用太厲害,把特色寫出來就好。

以我們為例,其實食材這類產品,要找到類似的東西超容易,幾乎很難做到差異化,但我們可用行銷去把它包裝得非常漂亮,最後讓消費者願意買單,這才是關鍵,我覺得愛上新鮮,其實比較像是行銷公司。

Q:在廣告素材或是行銷力上,這樣的能力如何提升?

A:和傳統廣告或行銷公司很需要創意類型的人不同,我覺得電商行銷的團隊一定要有「研究型」的人。其實做電商能做得好,我發現都有這種特質,不只有單純學習,而是會去找原因,然後不斷去做A/B測試、挖出當中的邏輯與脈絡,慢慢就會找出一些規則。

例如,過去我們的廣告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報酬率)大約在4到5,差一點會掉到3點多,但我們最近操作一檔牛排,ROI可以到20幾,等於花2000元的廣告,可以做到4萬元的業績。如何做到?其實就是去測試FB到底怎麼去判定我們的CPC與計價,這件事情很奇特,它如果認為你的素材屬於大眾型商品,可能給你的廣告受眾,就不會是很貴的那群人。

這部分我還在摸索,因為發現至今也才一週而已,剛好讓我運氣好,試出了這樣很強的廣告,所以我們這幾天廣告費就大幅下降,營業額一樣的狀況下,FB廣告費只要之前的一半。

這種研究型的人,不能用上下班這件事情來看,一定是當成遊戲與樂趣。創業不是為了創業、為了賺錢而做這件事。我覺得比較像是為了好玩而創業,我很沉浸在正在做的這些實驗,就像玩online game,愛上新鮮對來說,還是在玩,只是以前我玩online game,現在玩FB廣告,以前用虛擬幣,現在用真錢,差別在這。

Q:創業到第4年了,還在每天做研究?

A:也沒有到每天啦,online game玩久了也會想休息,我還有別的事情做。我是興趣很多元的人,像之前練拳,剛開始是練太極拳,後來練詠春,這幾年有練散打跟泰拳,但我真正練最久的是國標舞,是國標舞的業餘選手,跳了9年,還挺常去比賽,最近又回去練。其實我的專長是3C,因為小時候玩電腦長大,開第一間公司也在做3C產業,所以對電腦零組件很熟。

不管是打拳、3C或是賣食材,在我來看,都有一個共通的邏輯,就是事情從A到B都是有原因的。每一個都有其原因,只要順著邏輯走,很快就可以把學起來。

以吃的來說,我以前是什麼垃圾食物都覺得很好吃的人,可是現在非常挑嘴。我媽是澎湖人,以前會從澎湖買一些石斑回來給我吃,現在被我嫌,我說這個一開始在殺魚的時候,血沒有放乾淨,而且沒有冷凍好、冰太久味道都跑掉了,現在我媽都不敢買東西給我吃了,我覺得這算是職業傷害吧(笑)!

Q:回到電商經營層面,剛剛講的行銷部分,其實只是整體營運的一部分,在其他面向上,愛上新鮮的經驗為何?你做過哪些研究?

A:先分享我們的數字,去年我們的年營收突破1億元,今年應該可以做到2億左右。6月我們的營收是1100萬元、7月是2200萬元、8月應該會破3000萬元。能做到這樣快速成長,其實是商品策略調整,我們的商品是「在精不在多」,只要有一支爆品,就能創造很大的營收。

例如,7月我們的爆品是櫻桃,光一款產品就做了快1000萬元的業績,整個月,我們總共賣了10公噸,期間有幾天,每天可以賣到1公噸。

我其實有算過,做品牌電商,每月營業額要超過300萬元,才有賺錢的機會在人事成本上,我認為經營電商,團隊中必須有7種工作,包括美編、行銷、工程師、會計、採購、包裝、客服。

其他費用上,雖然大家都會覺得電商不用實體店面,沒有店租成本,但包括辦公室與倉庫的租金,以及最恐怖的金流、物流費用,一樣也跑不掉。再加上廣告費用,我們是抓20%的行銷費用。用毛利率50%、廣告費20%、退貨率1%計算,差不多就是每個月要做到300萬元以上的業績,才可能會賺錢,在某種程度上,電商經營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經濟規模。

Q:做到最基本的經濟規模後,要如何繼續成長?

A:我覺得下一波電商的決勝點,會是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顧客關係管理)與Big Data。CRM不是新觀念,但隨著數位科技進化,與顧客維繫關係的方式會有所不同。例如建立會員分級,買越多等級越高,鼓勵舊客人回購,可以給折價或贈品,因為本來就要提撥廣告費送給FB,為什麼不把這筆成本用在提升回購率上?

更進一步的CRM,則是結合Big Data。我覺得未來的應該會長這樣,比如說小花平常都在網路上買某個味道的香水品牌,突然有一天她開始買起沒有太多香精跟化學添加的香水,同時又去逛母嬰用品,所以我們推測小花懷孕了,開始推送給她懷孕用品相關的商品資訊,結果她買了證明她懷孕,接著9個月內,給她孕婦要買的商品資訊,第10個月開始給她嬰兒需要的商品資訊。

當然,這是CRM的最高境界,目前未必做得到,但我認為「預測未來」跟「維持現狀」是Big Data兩個最終價值總有一天會做到,而能在這方面做得越好的電商,就越有機會壯大,因為就不再只能透過投放社群廣告,才能創造流量與業績了,隨著廣告費越來越貴,這樣的競爭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本文經合作夥伴SmartM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總編輯會客室》張右承(愛上新鮮執行長):FB廣告費攀升,電商月營業額300萬才能生存〉。)

延伸閱讀

【不只是賣菜】東南亞生鮮電商HappyFresh,全力轉型數據公司
小蝦皮吃掉大鯨魚?突破 300 萬用戶,蝦皮正式成為台灣最大的行動購物平台

總統府網站數位改版,工程師給意見:網站可以先求打得開嗎 (因為現在打不開)

$
0
0
Screen Shot 2016-09-19 at 3.58.07 PM
總統府網站將改頭換面,總統府預計將花新台幣550萬元改造網站。(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www.president.gov.tw)

根據中央社報導:「總統府網站將改頭換面,總統府預計將花新台幣550萬元改造網站,這項標案已可在中華民國政府電子採購網查詢。」

總統蔡英文今天上午在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分享訊息表示,「總統府的官網,是我們國家的門面。你對它有什麼想像?邀請大家來投標,幫助我們,改進它!」

在中華民國政府電子採購網上查詢標案,採購預告公告日期是2日,標案名稱為「總統府新版全球資訊網建置專案」,預定預算金額為550萬元,預定履約期限為民國105年11月到107年8月。」

總統府網站要有啥功能?

剛剛編輯台一陣討論,到底一個國家總統辦公室的數位門面,到底要有什麼功能?

根據編輯台同仁的試用結果,我們一致認為:總統府網站要數位改版,首先應該更新的功能就是:網站要打得開

沒錯,因為剛剛我們點進分頁,打不開!打不開!打不開!

另外,整體的技術設置似乎也有待更新,總統府目前最佳解析度 1024 × 768,約莫是個 800年前的標準。

迅速地看了下美國白宮的範例,人家網站打得開不說,還有在上面經營各種與民互動的內容。讓人不會覺得是個死板板的公家機關部門,反而會因為有趣內容在上面停留時間加長。

覺得最有趣的是,白宮非常推崇數位溝通,除了放上自己的臉書專頁、twitter、定期的Google Hangouts討論科技政策議題之外,還放了給開發者的工具。簡直就是個開發者、社群媒體成癮者的友善之地。

Screen Shot 2016-09-19 at 5.20.52 PM
白宮定期舉辦有關科技、科學、技術的線上會談,邀請有興趣者一起來參加

一個網站改版需要這麼貴嗎?

另外,我們想談談總統府開550萬台幣預算改版網站這件事情,有需要這麼多錢嗎?

Hackathon Taiwan 創辦人錢逢祥認為:

看到這價格我無言。XD

兩年駐點人員,若平均成本一個月十萬(若月薪 6 萬來算,以小英的廚師的薪資為基礎,再加上獎金、福利、勞健保和稅金),兩年就已經最少 240 萬花掉了。

剩下 310 萬,要做半年開發,一個工程師 + 一個設計師(我假設這樣就夠了,全端工程師無敵!),以同樣薪資來算,120 萬也沒有了,剩下 190 萬。

PM 錢還沒有算,就算不是全職,若以半薪來算,半年也要 30 萬起跳,就剩下 160 萬喔。

剩下 160 萬要做完架構師的工作(照招標說明書所說,需要開放 API 的設計和「跟得上時代的設計」)、跟客戶溝通的工作、無障礙大魔王、測試工作(你知道政府測試報告和各種資安測試很龜毛)以及各種文件及行政工作,最後再加上保固一年。

都忘了說還要教育訓練。我建議可以上 Github 開一個「自己的總統府自己做」專案,讓大家 commit code 比較快,你既然想開放,就開放讓有興趣的人都來做吧,你只要找人來管理 pull request 而已。

不過 TO 也搜集到不同的意見,根據匿名工程師表示,網站開發不見得如同想像中的這麼簡單,若有需要可以去看總統府的招標說明書,了解網站改版的需求為何。

但我想,最主要的總統府網站改版,除了1) 網站體驗該提升、2) 開發者、總統府也該共同想想,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數位門面的定位是什麼、該有什麼樣的內容、期待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如此一來技術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本文資料、首圖來源:中央社,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可是總統,網頁打不開欸】小英求改總統府網頁,我們先來看美、英、日總統/首相網站都放啥
國發會公開「部會網站評分標準」,是低標還高標你來說說看
網友評點政府網站結果出爐 要砍掉重練的有 12 個
駭客組織「匿名者」癱瘓多個政府網站,Tonyq:突顯我國對資安不重視

【包山包海,包宵夜嗎?】 PM 一條龍服務範圍:設計師的PS、以拉、Sketch我都包了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PM 的工作日常,包山包海包地球,最好要會寫程式,能懂設計更好,加班晚了還得包宵夜。(責任編輯:鄒昀倢)

前幾天寫的《PM為什麼要會寫程式?》一PO,就跟許多朋友討論了起來,一時之間不論是技術出身的、行銷出身的還是美術轉PM,人人都有說不出的苦,有時在想這行根本就苦海無邊。

在這些交流之中有一個有趣的共識,大家都認為PM的範圍很難界定,只能說團隊缺什麼,通常就PM要想辦法去補(翻譯:公司缺什麼,抬頭掛PM那個,欸對,就你,別看了,你想辦法,為麼是你?啊你不是PM?)

只能說團隊編制完整的公司或許比想像中少,PM也就不得不三頭六臂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PM要會一堆設計相關的技能。

As a PM(烙英文),你常常會遇到……

1.「為什麼我們公司沒有設計師?」
「有這麼多工作給他作嗎?總不能開發完就請人家走路吧?」
「那這些設計師的部分怎麼辦?」
「你規劃一下找外包處理吧。」
「那產品上線之後要繼續進行UX優化以及調整怎麼辦呢?」
「蛤?你不能規劃一包直接做完的嗎?」
「(眉頭一皺)這……我們應該依據使用者的行為數據持續改善產品吧?」

「就說沒這麼多工作可以找一個人來啊,不然你就找比較好配合的外包啦!」

因為你總是沒有專業設計師從一開始就參與討論,但你又要規劃一包出去,所以那些 UI / UX 、RWD、切版套圖、APP到底要用px、dp還是dip之類的事情,你都要先摸著石頭過河一遍。生怕外包用「連這都不懂你是不是不專業」的眼神看你,因為外包沒有義務教你這些事,而你老是被你家的RD問素材規格能不能先出了。

2.「我這邊等一下要更新,你設計有要調整對吧?可以馬上給我素材嗎?」
「欸,舅兜,設計師被另外一個案子搶走趕東西,現在沒有人可以出圖。」
「啊你不是可以開檔案?調一下就給我啦,今天不上要再等下次commit喔!」
「不行啦,這 issue 被叮好幾天了,嗚嗚,我自己弄給你吧。」

因為你們團隊成員永遠處於救火以及四處支援狀態,一個人不會只作一個案子,所以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只有PM你是這個產品的最後支援力量,硬著頭皮開設計檔案改東西幾次,這事情以後就都你來了。

但設計師心理也苦,因為他敏銳的眼無法忍受你臨時改的檔案中,那忽大忽小的字體(誠心建議別用標楷體)、沒有對齊的排版、用色跳痛的缺乏一致性,但又不忍苛責你,只好說下次再忙還是可以找設計。

3.「我們要先作一些示意圖給客戶看。」
「一些是哪些?沒目標沒想法別叫我先出三套喔。」
「不是啦,找模版截圖先處理也可以。」
「那也要具體的方向啊,等確定再跟我說。」

所有的設計師都討厭先出三套讓人挑,又不是去菜市場買三把青菜,但PM你知道沒畫面就沒有辦法具體討論,控制客戶的想像空間,而且大多數人看不懂你畫的線框圖,不然就是說沒感覺。

你也知道後面要得罪設計師的地方還多著勒,別在八字還沒一撇的時候消耗光大家的信心,於是你只好自己亂做,打開模版網站流口水,螢幕截圖下來自己PS一番,放在PPT裡面當做有那麼一回事的示意圖,祈禱客戶不要看太細。

4.「我們產品要上了,一開始需要一些活動的素材吧?」
「呃,我們沒有預算找外包,一兩張 Banner 也沒辦法外包吧。」
「行銷那邊的設計可以支援嗎?」
「他們已經炸掉了……」

不管上線多少個產品,PM你總是感覺資源不足,因為你完成專案、催生產品,就是在從無到有創造一些工作出來,需要再找人做、再找資源來填補。大多數的公司也都低估了一個產品的催生需要加碼的人力與資源,以及上線才是一切的開始,所以你前面忘記要人,後面救火就得自己來。

不管你是會寫 code 還是開PS作行銷素材,這時候連貓的手都想抓來幫忙。

有活動你要兼攝影,要影片你要自己剪輯,跑展場你要找快速印刷作DM,而這些五花八門的雜務都需要你去執行救火任務,於是你就硬著頭皮上了。

啊,我江郎才盡想不出情境劇了,今天就寫醬。

後記:

我自己是念圖文出版,也算是半個設計科系畢業,所以設計相關的軟體技能在學生時代玩同人誌出版時已經相當熟練,這條設計的技能樹在第一份工作作遊戲企劃時非常好用,開需求、作副本設計企劃時,興致一來企劃書當遊戲攻略本在寫,就是要編得美美der。

直到進網路圈工作數年後,無論是作社群營運、直播節目企劃,一般營運企劃需要設計師支援的東西,都在我一條龍的服務範圍內(借句 張國基 基哥名言,我就是那條龍!)

直到某天我營運網站作社群幹得好好der,但老覺得用 wordpress 插件很多東西無法實現,於是就自己畫了一些想像圖,跑去跟老闆吃飯喇低賽,鼓吹如果有這樣的東西該多好?

糊里糊塗把一個產品推上線之後,我才知道作這個工作的人就叫PM,因為他不是RD也不是ART。

(本文經原作者王彥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PM到底為什麼要會設計?那些PS、以拉,有時還有Sketch 背後的血淚〉;首圖來源:SparkFunElectronics,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每分每秒都在問自己】PM們不敢說的職場辛酸:為什麼要會寫程式?
一個工程師 vs. 三個 PM 的工作日常:談個需求為什麼可以這麼跳針崩潰啊!
想要打造超順暢服務平台,請抄襲中國好設計!

【5分鐘深度閱讀】車聯網來襲你準備好了沒?特斯拉無人車只是開胃菜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車聯網、無人車、智慧車等產業正在崛起,而且這股勢力銳不可擋,勢必會影響到全球人民出行的習慣。但是在台灣,相關產業似乎還沒開始動作,或許我們可以先從嗅國外風向開始。(責任編輯:鄒昀倢)

直到 2012 年,汽車產業已經連續 15 年沒有重大的改變。但就在被視為轉折點的 2012 年,大量創新的機會湧現。特斯拉為我們展示了一種互聯車,它可以透過應用程式界面遠端獲取車輛數據以及經過雲端更新來解決車輛問題。

谷歌及德爾福在全美展示原型之後,自駕車也變得越來越真實。只不過四年時間,互聯車市場風起雲湧。在 2016 年初,更多公司在不同的區域崛起,例如打車 APP、換修市場及租賃車輛。

需求導向的商業模式

2012 年開始,需求導向的商業市場變成運輸業最大的趨勢,吸引了各行各業爭相模仿。優步跟 Lyft 激勵了很多商場上的同業跟隨,例如:HopSkipDrive、Shuddle(兒童搭車服務)、Wheeliz(點對點輪椅接送服務)。T Dispatch 甚至打造了車隊管理平台,讓你能夠享受迅速的接送服務。

然而,自從 2015 年 12 月,在需求導向的搭車服務市場中,出現了市場新進者跟退出者的明顯更迭。最近,通用汽車併購了 Sidecar,Shuddle 則是停止了營運。他們共籌資了超過 4 千 7 百萬美金,但還是無法跟優步的 83 億美金跟 Lyft 的 20 億美金相提並論。即使 Sidecar 是當初無人競爭的共乘市場先鋒者,最終面臨商場上的挫敗。

一些人宣稱優步已整碗捧走,特別是在美國,2016 年可能真的會成真。畢竟,當比較優步跟 Lyft 的時候,消費者體驗感覺完全一模一樣,因為很多司機同時為兩個 APP 提供服務。當兩個公司同時進入通勤者的共乘市場,消費者對於某公司的偏好會讓其所提供的服務可以區別得出來。

過去這幾年,打車產業中激烈競爭、市值好幾十億美金、勞工法條、有關當局拒絕、策略性生意夥伴的新聞讓我們應接不暇。未來有可能變得更平靜嗎?目前為止,當打車龍頭公司挖掘新市場、尋找策略性夥伴以及後進者的加入,打車市場將持續重新定義自己。

同時,印度的 The Porter、Blowhorn、Let’sTransport 在「最後一哩路」運送產業中尋找新的成長,印度有著高效率卻低科技的午餐飯盒運送系統,這些需求導向的服務幫助人們搬運東西到任何地方。

汽車數據中見價值

當很多公司陸續提供 APP 給互聯車使用,汽車診斷器市場逐漸地變得擁擠。包含了 Automatic、Mojio、Dash、Vinli。已經存在的獨立傳輸器 APP,像是「開多少繳多少」保險公司 Metromile 以及車隊管理公司 Automile。

有了這麼多的工具,這意味著我們在近期內將看到更多的互聯車 APP 嗎?很多的傳輸器平台提供其他 APP 像是燃油效率計算器跟旅行日誌去賺錢。我們能看到其他的 APP 結合汽車數據整合物聯網嗎?

或許,互聯車數據最大的創新在於只會集中於企業運用,而消費者並不會接觸到。假如說,當我們看到趨勢從個人車輛擁有向汽車共享或車隊管理靠攏的時候,遠端監視汽車運作跟車量狀態將會越來越有關連。

個人車輛擁有的終結?

個人車輛擁有的現象正在激烈地改變中,雖然最後它並不會消失,特別是在人們每日需要用到汽車的鄉下。在高度密集的城市,我們終於讓買車變成一個選項而非生活必需品。Turo(前身為 RelayRides)、Getaround、PPZuche 提供點對點的汽車租賃,讓你可以盡情嘗試所有的車種並靠著你自己的汽車賺錢。

在舊金山,Scoot 的電動車租賃在整個城市都能通,而且還能夠騎到 25 哩。Scoot 也提供 Renault’s Twizy(想像城市高爾夫球車),這是讓汽車製造者跟新創公司能夠一起工作的好典範。起初,Twizy 只是個概念車,Renault 沒想過他可以在全美實行。但是 Scoot 一直嘗試要在舊金山重新創造歐洲摩托車文化,也找到了完美的美國版應用。

在新創公司 Silvercar 跟 Flightcar 提供高接觸、效率、高端車輛體驗的透明度服務下,機場的汽車租賃體驗已經越來越不費力 。在短時間內汽車租賃產業的創新由小公司 City Car Share 跟 Zipcar 所帶領,爾後大公司例如 Enterprise,、Audi at Home、BMW Now 才加入戰局,這是值得注意的。大公司們現在甚至使用「分享」的辭彙,即使他們有全車隊的擁有權,但本質上其實還是「租賃」。

自駕車的承諾

沒有提到自駕車,關於互聯車的概觀就不會完整。對應性、車輛對車輛的溝通將成為自駕車的完全自駕發展中最重要的環節。

Quanergy 正在用自家的低價 3D 光達感應器改變市場(光線偵測及延伸)。過去的光達系統過於昂貴(美金八千到八十萬)而且常有可移動部件。2016 年,Quanergy 發表了 $250 美金一體成型的光達感應器,能夠更簡單又更便宜的運用在機器人上去感應周遭環境。

通用汽車最近買下了 Cruise Automation,它開發了換修工具套組可以把奧迪 A4 跟 S4 系列的車款轉換成自駕車,同時也是 13 個通過加州監理站自駕車輛測試計畫的參與者之一。通用汽車並沒有浪費時間在新科技上,他們近期宣布他們將與 Lyft 合作在 2017 年提供自駕車的打車服務。同時,Peloton 使用雷達跟短距通訊技術協調路上的卡車們緊緊跟隨彼此。這個自動化科技創造了燃油、安全性跟運輸效率三合一的功能。

為了趕得上這些創新,地圖將需要比現在被用來導航的地圖添加更多細節跟更頻繁地更新。未來,可以期待更多公司(例如 HERE)提供更多道路相關數據(道路標記、停車地點)。

史丹佛 Revs 學院汽車研究中的自駕車章節特載了 Shelley(Audi TTS Coupe)被研發出來在極端環境下高速自駕行駛;Marty(DeLorean 改良款)則被用來測試緊急操作下的自駕情景。

機器人倫理是自駕行駛的熱門議題。史丹福 Revs 計畫和哲學家合作做了很多領域的測試,這很類似科幻作家艾西莫夫所虛構的機器人三定律。汽車根據自身演算法的運作去遵守交通法則或是安全最大化的考量下會出現不同的反應。

當思考我們每天可能會遇到很多自駕車時,首先我認為將會看到它們以卡車隊形式跟在特別被用來自駕的社區中出現。未來,互聯車量產前還會是消費者的重要焦點。

分心駕駛及安全

儘管在自駕科技跟大眾宣導上已經有很多改善,智慧型手機仍然是駕駛在車內首要的電腦運算裝置。現代社會對手機的依賴已經造成道路上更多新的危害。維吉尼亞理工運輸學院發現邊開車邊傳簡訊會讓發生車禍的機率上升 23 倍,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完全自駕車,但短期內不可能實現,我們現在就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同個時間,汽車製造商或電信公司都沒有想出一個能夠預防駕駛在開車時滑手機或是專注看路的方法。聲音辨識科技跟大數據展示了驚人的產品,但還是會令人分心。我開發了道路規則 APP 將手機功能自動化(例如自動回簡訊),所以駕駛上路時就能夠不碰手機。

向前看齊

直到最近,運輸才被整併公司所支配。今日,互聯車市場已不在是個流行口號或是概念,它還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市場新進者以及更多商業合盟。在未來的五年內,我們將可以看到:

  • 機器及人工智慧最大化學習人類的行動。
  • 汽車數據,特別是移動的習慣會被蒐集起來分析如何販賣個人化的商品及服務。
  • 蘋果跟谷歌會繼續透過自有平台或是自家的互聯車(?)把駕駛者體驗推向新的境界。
  • 不管谷歌、特斯拉或 Lyft 都有大膽地向消費者提供自駕車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venturebeat;圖片來源:mangopulp2008,CC Licensed)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