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鄒昀倢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追風吧滑板少年!這款機器人用輪子代步,波士頓機器人公司再次震驚大眾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看著這機器人輪子溜得如此順暢,讓我想起年輕時我也曾經是個追風的滑板少年。(責任編輯:鄒昀倢)

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以雙足和四足機器人而聞名,不過,最近洩露的一段波士頓動力創始人Marc Raibert的演講影片顯示,這家公司正在嘗試另一種技術:輪子。

該公司的新型輪式直立機器人名為「Handle」(因為它設計的初衷就是用來搬運物體),外形看起來像Segway平衡車和兩條腿的Atlas機器人的結合體。Handle機器人還未正式發布,不過那段演講影片已經被風險投資人Steve Juveston上傳到YouTube

Raibert稱「Handle」是一次車輪和腿的結合實驗,Handle的動態系統能夠讓它一直保持平衡,並且知道如何分配重量,保持重心穩定。他補充說,雖然Handle犧牲了部分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行走的能力,但是與足型機器人相比,Handle的效率要更高。

不過,根據洩露的影片,Handle仍然能夠在不是那麼平坦的草地上行駛,並且能夠躍過一定高度的障礙物。

雖然波士頓動力的Atlas以及Cheetah等機器人的驚艷表現吸引了大眾的注意,但是這家公司一直沒能推出一款可商用化的產品。Handle能夠在沒有復雜地形的環境(類似倉庫)裡執行搬運物體等基本任務,對波士頓動力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

2013年,波士頓動力被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收購,但是在去年3月,彭博社曾報導,Alphabet正尋求出售這家公司。Alphabet的高管稱,該公司不會再為這個要花費數十年的產品投入更多的資源。當時豐田和亞馬遜都被認為是潛在的收購者。但是,自從那次報導之後,外界就再沒聽過波士頓動力的相關訊息。或許,Handle的推出能夠幫助波士頓動力吸引新的買家。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波士頓動力推輪式機器人“Handle”,可跨越障礙物〉。)

延伸閱讀
【科技來自惰性】矽谷把創新精神用在叫外賣,機器人外送員測試中!
一例一休會害勞工被機器人取代? 鄉民專業打臉:信的人才蠢
【人類真的要被換掉了】一例一休延燒,大廠遇缺不補改買千台機器人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台灣 Uber 死亡診斷書:自殺或他殺?還是自己先吞藥同時被人砍?

$
0
0

Uber 台灣投下新年震撼彈,宣布從 2 月 10 日起,暫停在台灣的服務,這也是 Uber 在台灣發展的一大挫折。

最讓人有種平行宇宙感的,是同日台灣大車隊的股價順勢漲幅達 10 %,股東自然是開心,然而底下的計程車司機仍舊得終日高工時開車,在街上奔波忙碌。

把格局放大,問題不是 Uber V.S. 政府或是計程車業者的對決,應該是:即使重罰趕走了 Uber 又如何?台灣政府該如何借力使力,理解 Uber 代表的共享經濟,不是「另一種計程車」,而是推動社會科技進步的槓桿?當以網路為驅動主力的數位新經濟擴散全球,台灣政府要怎樣帶領國家進步?

一直和台灣政府溝通,為什麼總是喬不攏也不得民心?

Uber 台灣 2 日在官網發出公告,暫停車輛分享服務,起因來自與政府的協商一直喬不攏。立法院於去年底修正公路法,每次開罰可以重罰至 2500 萬元台幣,交通部公路總計已開出 2 億 3100 萬台幣的罰單。

台灣政府與 Uber 之間的爭議問題難分難解,其中不外乎兩大原因:

1. Uber 在台經營策略定位不明確,導致政策溝通、對外公關處理上不得民心。

2. 政府對於以網路作為驅動引擎的新經濟模式,未定調明確治理態度,導致出現 2500 萬台幣不成比例的巨額罰款。

剛到台灣時,Uber 吸引許多喜歡「新服務」的支持者,但隨政府施壓,Uber 瘋狂登報、要求網友連署「支持新創」。一味喊委屈,只讓人覺得動不動就用民意綁架政治遊說。

其實,Uber 從頭到尾都搞錯重點,大眾不需要 Uber 炫耀帶來多方便進步的生活,而是在求新求變的同時,更在乎這個環節下每個角色的公平正義,Uber 是否有確保每個駕駛的權益、消費者的行車與個資安全、事故發生的保險是否能提供保障、宣傳的共享經濟是否真的增進了社會福祉?

若能夠開誠布公的直球解釋,而非創造一套說詞打高空、迴避問題,就能增進大眾對企業品牌的信心。但是,Uber 在台發展策略不是台灣本地辦公室能夠決定,而是必須經過美國總部認可,在一來一回的溝通上,錯過應變先機

美國也開始拋棄共享經濟王,決定刪除 Uber

Uber 近來成為媒體砲灰,原因出在對外媒體、公關處理不夠謹慎,連「共享經濟」品牌精神都無法有套貫徹完整的說詞,才是真正讓支持者開始對此企業產生懷疑的開端。

在美國,紐約計程車聯盟在紐約甘迺迪機場,發動罷工反川普,Uber 同時宣布取消即時動態調漲機制。此舉顯得十分「政治不敏感」,無法符合當下政治與民情氛圍,造成網友串連刪除 Uber 的社群運動。

同樣是反川普,對手 Lyft 宣布捐出一百萬美金給反川普移民禁令組織,就成為大快人心的公益舉動,甚至讓 Lyft 在下載排行榜上一度超越 Uber。

美國人反對的不是 Uber 代表的共享經濟,而是質疑 Uber 是否錯用了分享經濟,忘記分享經濟該提倡的平等、正義精神。

但分享經濟,到底為什麼值得被推崇?

當消費者出遊選住 Airbnb 而非五星級大飯店;出門叫台 Uber 而非攔計程車;登上衣物共享網站,找到合適衣物,就代表共享經濟正在發酵當中,政府應該有這個氣度出面統一定調對新經濟型態的法規調適作法。

從經濟面來看,分享經濟會是未來非常重要的網路經濟商機之一,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資誠會計事務所調查統計,由共享經濟潛在商業規模,將在2025年成長 3350 億美金;英國金融時報更直指共享經濟有助彌平經濟不平等狀況。

共享經濟甚至能夠有效提升一國經濟成長指標,具有高度國際政經影響力的的國際經濟論壇基金會(World Economic Forum)指出,共享經濟的效益被嚴重低估。

這一些共享經濟所帶出來的潛在優勢,是否真的有被政府好好地檢視、思量過呢?

那些因為共享經濟而受挫的「既得利益者」,非常不高興

當全球興起共享經濟浪潮,也模糊了過往經濟、政治、社會議題的傳統定義分野,面臨法規與既得利益者的反彈,因此業者最需要解決的是消除傳統經濟模式尚未完全轉換成新經濟型態的過渡問題。

作為串聯乘客與司機的科技平台,Uber 的快速崛起完成全球版圖的擴張,在某些國家還能屹立不搖到足以威脅當地原始計程車生態的程度,也不免地成為政治既得利益者、計程車業者的眼中釘。

另外一個共享經濟代表 Airbnb 也常被批判根本不是共享經濟,只是一種變形的跨國資本主義。

既得利益者站上受害者位置,持著法規圍堵共享經濟

綜觀全球現況,既有的法規體系是為既有的成熟市場的業者而設定,面對創新的競爭者,法規只會是業者提高市場進入門檻以維繫壟斷地位的武器。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分享經濟伴隨著開放原始碼、雲端技術等網路科技,在這個過程中,經濟權力由同質的資本向異質的勞動轉移,資源的掌握秩序被重新洗牌,進而挑戰既有階級秩序。

構成階級的最大兩個因素就是名聲與資本,如今分享經濟的來臨可以同時打破這兩個關鍵要素,既得利益者理當感到焦慮。

既得利益者=不思長進的那種傳統產業,勾著官僚體系阻擋創新

當新創產業的規模、利潤足以威脅現狀時,傳統產業往往會與政府政策聯合將這個強大的競爭者推出市場之外,商業問題往往演變成社會、政治議題。

造成這狀況的原因有二,一是政府部門官員心態思維上無法迅速銜接新經濟,就會造成官員說出網路服務業者「愛情公寓是住宅類」的窘狀,二是官僚本身與既得利益者有掛勾,因此不能真正順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作出改革,而是順應著背後的利益團體意願。

再加上,傳統官僚系統上是一種「不做不錯」與漫長審查過程的制度,判斷對錯的是上級而不是百姓,因此順從上意,也容易遮蔽或是拖慢了行政體系內有意改革的動作。

老話一句:政府搞清楚,你該挺的是消費者權益!

澳洲 Monash 大學教授 Stephen King 認為,政府該用正面的思維去思考,該如何最大化的確保消費者權益,而不是保障既得利益者的權益。最重要的是,並不是一味的只讓利給新創,若新創產業成長到一定規模,仍要防止壟斷資源的情況發生。

主要思考點有三:

  1. 政府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
  2. 政府如何避免既得利益者壟斷新競爭者的加入?
  3. 政府如何避免未來的惡性競爭?

用重罰趕走創新非常懶惰,而且還留下沒點進步的計程車業

政府積極作法應是加速設立符合時宜的法規,而不是讓法律被指責為阻擋創新的擋箭牌,還要當作社會的安全網,承接起因為新經濟崛起而遭受衝擊的族群,讓社會福利政策,使大眾老有所終、少有所養。

依照台灣現行的社會福利機制,政府似乎也沒有真正展現魄力,實現公平正義,反而讓其演變成世代、勞資等不同利益團體的對立。

國民黨立委許毓仁表示:「用重罰趕走破壞式的創新是最懶惰的做法。法就像一把利刃,一刀切下,兩邊都流血。」

台灣只是全球底下的一個小小島國,在全球都興起網路新經濟浪潮的趨勢底下,我們是否有可能固步自封,將完全排除在這股浪潮之中屹立不搖?若不能,為何不趁早開始動作,重新檢視自己的定位呢?

資料來源:Uber 官網
PwC The Sharing Economy
FT Sharing economy benefits lower income groups
World Economic Forum How much is the sharing economy worth to GDP
每日頭條 姜奇平:分享經濟的經濟學分析
The Conversation The three regulatory challenges for the sharing economy
許毓仁粉絲團,圖片來源:中央社,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投稿】Uber 停止台灣服務不只是一間公司的挫敗,更是台灣新創環境的挫敗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Uber 在台灣即將暫停服務,對消費者而言,除了少了種搭車的選擇之外,我們真正失去的機會是什麼?近來針對 Uber 議題的辯論正反方皆有,我們認為不同觀點的辯論,才能讓真理越辯越明。

本文為台灣跨平台租屋搜尋  App 豬豬快租創辦人兼 CEO 白鎔碩的投稿。(責任編輯:鄒昀倢)

作者/ 豬豬快租創辦人兼 CEO 白鎔碩

花了很多時間,看了這陣子的 Uber 議題,整理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先說結論:Uber 在台灣的挫敗不只是一間公司的挫敗,更是台灣新創環境的挫敗,台灣政府已將未來產生獨特新創事業的那扇門關上了。

要求 Uber 接受納管、納稅、納保險錯了嗎?

許很多人認為在歐洲許多國家也禁止 Uber,因此認為台灣政府要求 Uber 符合當前法規,否則給予高額罰款,甚至逼 Uber 退出是合理的。

交通部呼籲 Uber 要:接受納管、納稅、納保險,全都很合理啊?有什麼錯呢?

表面上看起來合理,但我認為當中有很大的問題:

一. 台灣是個小島國,資源和條件有限,我們比其他先進的大國更需要擁抱新經濟來提升競爭力

歐陸國家的思維和判斷,我們若不加思索便全盤接受,套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正確的思維嗎?新加坡知道自己條件、資源不多,因此以最有效率、最開放的態度面對新經濟的挑戰。

大陸還是開發中國家,也知道把握新經濟的機會,才能和世界已開發強國一較高下,讓自己成為網際網路的強國。因此,中國培育出了「滴滴打的」這樣的獨角獸; 而東南亞最大的線上即時叫車服務「Grab」則將總部設立在新加坡。

而台灣只有「台灣大車隊」 和 「呼叫小黃」 ( No offense ! 相比之下台灣的格局確實小)

二. 交通部要求 Uber 納管、納稅、納保險,但問題的癥結點卻只在於「納管」的方式是否合理!

若台灣政府能提出一個共享經濟時代下,新的公司類型、與法律規範,讓 Uber 納入法規管理,讓 Uber 直接在台灣設立直接經營台灣業務的分公司,稅收和保險問題便有機會迎刃而解。

  • 稅收問題:

台灣政府收不到稅是因為 Uber 並沒有落地設立直接經營台灣業務分公司(只有負責行銷和司機服務的宇博數位公司),而收入都是直接轉到海外荷蘭總公司,台灣當然收不到稅收,這點所有境外公司皆然。包括 FB、Google 所收的廣告費,或是 AIRBNB 的佣金,台灣政府一樣也抽不到稅。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政府只敢對 Uber 違法經營提出罰款,而無法對逃漏稅行為懲罰。

這樣來看,沒繳稅到底是 Uber 的問題,還是台灣法規的問題?法律上沒規定你要繳稅的收入,你會傻傻的跑去繳嗎?

  • 保險問題:

最近的新聞可以知道,要 Uber 司機提供商業保險根本是個假議題。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Uber日前片面宣布,已與富邦產險確認合作關係,並共同推出適合台灣的保險方案,但Uber目前在台還是屬於違法營業,此消息一出產險業界譁然,因為保險不能保違法行為;對此,金管會今天明確表示,先合法再說,必須在Uber合法營業前提下,才能夠保險。」

也就是說只有 Uber 接受台灣目前的法規納管後,才能合法 ; 而只有合法後,政府才允許 Uber 提出的保險方案。

這樣就好玩了,大家窮追猛打 Uber 這個邪惡公司,說他不但不繳稅、又不提供本地保險(根據 Uber 是有提供海外公司的保險),但其實 Uber 若無法被合法納管,法律上他不需繳稅,也無法提供保險!從這點便可知道許多人的論點根本是本末倒置。

這就是正反兩方討論永遠像是在鬼打牆的原因!

甚至一些人開始在其他議題上亂開戰場。翟本喬之前就曾不斷跳出來說「當 Uber 司機其實根本不划算」、「台灣的計程車取其精華也很多好司機」等等論點,我覺得很好笑。這些在自由市場下本都應該是交由消費者、司機自由選擇,完全無法正當化目前政府阻擋新經濟型態的態度,在這些議題上開戰場,或許只是彰顯了射箭畫靶的心態。

綜上所述,關鍵問題只在於納管的方式與法規合不合理。而我對合理的定義是:

「實質」保障消費者權益、安全的前提下,鬆綁現有法規,讓傳統計程車業可以和線上叫車平台公平競爭,甚至轉型為線上叫車平台。而不是強制以舊有的計程車思維套在新經濟模式上,導致此類產業直接被宣判死刑。

為什麼 Uber 一直無法接受台灣的法規?

目前官方提出的「多元計程車方案」看似為 Uber 開出一條路,但實際上則完全站在計程車行業的舊思維下,只是放寬車輛的外觀和顏色,而其他部分大多必須完全遵照台灣計程車的規範。

也就是說,交通部要求的納管方式便是要求 Uber 被列管為「計程車運輸業」。我們來看看按照目前最新的多元計程車方案下,將 Uber 列入計程車客運業管理會發生怎樣的狀況?

1. 不合理的執照門檻

Uber 司機除了原有的駕駛執照外,還需通過兩大關卡:「職業駕照考試」,和「計程車執業登記」的考試。你說:考個試而已,不是很公平嗎?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考試內容有多不合時宜。除了考車輛機械常識,還要你死背各個縣市的一些地標所在道路例如:從科博館載客至臺中火車站,不會經過(1)五權路(2)光復路(3)成功路

其次,這樣的考試要求相對於許多讓 Uber 合法的國家如新加坡或美國部分州別來說都是相對嚴苛的。(後續會進一步說明) 也就是,一般民眾想要兼職開 Uber,就必須通過兩關老舊、無任何實質意義的考試,許多人甚至需要考三四次才能通過。

這樣的考試我敢說會直接讓屬於兼差性質的司機從 Uber 上完全消失,這樣到底是接受還是扼殺新經濟模式?

2. Uber 收費費率將被政府規範。

「第十一條之一 多元化計程車之費率,由計程車客運業於核定運價範圍內自行訂定,報請該管公路主管機關備查,並登載於第二條第四項之網際網路平臺首頁,始得實施。」

而當中並沒有開放動態費率的修改條文,也表示 Uber 的動態費率機制必須被取消。

3. Uber 車輛也要安裝計費錶

「第九十一條 經營計程車客運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二、車輛應裝設計程車計費表,並按規定收費,不得安裝營業區域以外費率之計程車計費表。」Uber 都已經有全套的收費 solution,一定要安裝計費表的意義何在?裝飾用嗎?

4. Uber 和 Uber 司機 的關係,直接強制為僱傭關係。

「第九十一條 經營計程車客運業應遵守下列規定:…五、對所屬車輛及其駕駛人應負管理責任。六、僱用或解僱駕駛人,應向核發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證之警察機關辦理申報。」

Uber 的核心價值在於建立一個讓閒置車輛被運用的平台,如果今天建立一個平台,平台和服務提供者便必須變成僱傭關係,那麼未來許多新經濟平台服務都可能遇到相同問題:未來想建立媒合居家清潔服務的平台,想建立媒合水電師傅的平台都要冒著被法規強迫聘雇平台上所有服務提供者的風險。

雖然不可否認的,目前 UK 已經判決 Uber 司機和 Uber 是僱傭關係; 另外,在美國加州法院 Uber 也在為這個問題來回交戰中。但是至少這個議題是在法庭上交戰,而台灣是強制 Uber 接受這樣的僱傭關係才能合法化,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麼新加坡是怎麼做的?

我認為新加坡是個很好的例子讓台灣借鏡,新加坡對於新的經濟模式,保留高度的彈性,並很快地地找到和它共存的方式讓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可以為消費者、政府、市場創造最大價值。

現在新加坡不但讓 Uber 合法,甚至東南亞最大的叫車平台 Grab 也將總部設在新加坡。Uber 在東南亞的發展也遠不如 Grab,搞不好 Uber 過不久就被東南亞市場自然淘汰。

1. 新加坡為了這種新型態商業行為,定義了「私有車輛駕駛營業執照」,而不是強迫 Uber 司機取得計程車的營業執照。

新加坡政府修改法令合法化Uber,要求司機取得私有車輛駕駛營業執照(Private Hire Car Driver’s Vocational License)並進行健康檢查,而為了獲得這項執照,司機必須自行登記成立公司或者受雇於租車公司(limousine company),並且擁有特定級別(class 3或3A)的駕駛執照。獲得私有車輛駕駛營業執照前,司機需要受10小時的課程訓練並通過測驗。如此一來,保險及繳付路稅的問題都在法治內一併受到管制。」

其中登記為公司看起來麻煩,實際上只需要線上申請,幾十分鐘即可完成。另外,也同時開放擁有「職業計程車執照」的司機轉換成「私有車輛駕駛營業執照」。讓司機自由選擇。

2. 在新加坡的制度中,只規範了計程車的收費結構,而不是強制規範收費的價格。

他們認為這樣才能讓計程車公司可以針對自己的服務成本來定價以面對變動的市場狀況。

“Taxi fares have been deregulated since 1998 to allow taxi companies to set their own fares. This provides more flexibility for operators to price their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 cost of service provision and to better respond to changes in market conditions. “

以法制為名保護既得利益者

我完全同意對於 Uber 司機和計程車司機必須在同樣的基礎上競爭,才能避免產生不公平的競爭。但到底是該強制 Uber 接受台灣目前的法規,還是應該反過來鬆綁目前計程車業的限制,為未來的新經濟模式開一條路呢?

以不變應萬變,對政府來說或許是最簡單的方式,卻也是最不負責任的態度!

原本新政府有機會反過來鬆綁計程車法規,並同時接納新的經濟模式,這不是為 Uber 量身定做,而是為台灣未來新經濟型態開啟一扇門。但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者的思維下,反而是要強迫新的經濟模式去完全符合舊思維下不合時宜的法規。

我想再說一次:

Uber 在台灣的挫敗不只是一間公司的挫敗,更是台灣新創環境的挫敗,台灣政府已將未來產生獨特新創事業的那扇門關上了。試想,如果今天連 Uber 如此大的跨國企業都無法讓台灣政府重新檢視不合時宜的法規,未來台灣的新創事業,對於政府還能有什麼期待呢?

(本文經投稿作者白鎔碩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Uber 在台灣的挫敗不只是一間公司的挫敗,更是台灣整體新創環境的挫敗〉;圖片來源:sese_87,CC licensed。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 延伸閱讀

台灣 Uber 死亡診斷書:自殺或他殺?還是自己先吞藥同時被人砍?
台灣運將經驗分享:我開過小黃,也開過Uber,都有必須承受的生活壓力
【想賺錢幹嘛不開小黃就好】為啥政府一直罰,還是有人堅持要去開 Uber 啊?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日本人也少用現金了,便利店裡放的那兩萬台ATM 怎麼辦?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7-Eleven 在超商內設置 ATM 是零售業內少有的大膽創新。零售業在做的事情無一不是「貼近人心」,從物流到上架銷售,如何讓顧客覺得便利?小七的例子代表了現金時代的創新,但在數位金融潮流來襲的當下,或許我們需要另外一個創新者起來接棒了。本文轉自好奇心日報。(責任編輯:鄒昀倢)

作者/ 好奇心日報許冰清

7-Eleven 在門店內增設ATM 取款機的故事,曾被認為是零售業少有的創新之舉。但現在,他們從這樣的「金融業務」中賺到的錢正在變少。

如果你也對那些一夜之間出現在街頭的便利店感興趣,那麼大概也聽說過這個行業的傳奇人物鈴木敏文。

從借鑒美國加油站內的商店開始,他在伊藤洋華堂百貨公司的框架內成功地創造出了7-Eleven 這個子品牌,目前僅在日本市場就有近兩萬家門店。

7- Eleven 把現金也拿來當「便利商品」賣,於是就賺大錢了

就在這些便利店裡,還藏著一筆市值34 億美元的生意——在每一台7-Eleven 自己開發的ATM 取款機裡。它們所隸屬的Seven Bank 是上市公司,最賺錢的業務就是每次消費者在這些ATM 上取款時,額外需要繳納的那點手續費。

不過,最近Seven Bank表示,他們發現日本人現金用得越來越少了:上個季度,每家門店內的ATM使用頻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7%,而這個趨勢已經持續了一整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使用各類有現金回饋、或是積點獎勵的信用卡付賬。

總體來說,日本人還是偏愛現金的,日常使用頻率相當於美國人的3 倍;也有大量的街頭小店,至今都堅持不接入信用卡和移動支付這些「現代化」的支付手段。但根據信用卡公司Credit Saison Co. 的統計,四年前全日本56% 的消費還是通過現金完成的, 而到2016 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字就不到50% 了。

將ATM 機放到自家的便利店裡,曾被認為是7-Eleven 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神來之筆」:創始人鈴木敏文覺得,既然7-Eleven 是一家為顧客提供生活必需品的便利店,那麼每天都要用到的「現金」,也應該是一種便利產品。

在自家店面開銀行,7-Eleven 把客戶服務推向無懈可擊

為此,他拿下了日本零售行業內的第一張銀行牌照,並通過去除大部分功能,將ATM 機的生產成本壓縮到了原先的1/4。另一個削減成本的方法是,讓門店經理將每日運營中產生的現金直接存到ATM 機裡,這樣既避免了運鈔車被搶的風險,也可以解決門店人手不足時還要出門存錢的困擾。

在2001 年推出這一業務初期,集團的財報就出現了赤字,但很快,這個功能就轉化成了更高的客流量、以及店內的銷售收入:大多數利用ATM 取錢的顧客,都會順便在店內消費;排隊期間順手購物,既能解決需求、又能打發無聊。

如今,Seven Bank 已經成為一項非常穩定的生意。和絕大部分銀行不同,它不向外發放貸款,也不需要建立大量的網點維護業務,日本金融界普遍頭疼的「負利率」問題對他們影響也沒那麼大。只要日本人一直都那麼喜歡用現金付賬,他們就有錢可賺。

但現金要被取代了,7- Eleven 的數位金融策略是什麼?

但行業裡對創新思路的套用,也已經變得相當熟練了。目前,在日本有超過18000 家門店的羅森也表示,要在2018 年在門店內安裝自己的ATM 機。前不久,羅森還宣布日本所有門店都能接受中國的支付寶付款——無疑是想把高利潤遊客生意做到極致。

這次反應變慢的,可能反而是7-Eleven 了。

  • 延伸閱讀

電子支付 VS 第三方支付:別再說這是同個東西,關鍵在能不能「轉帳」啊!
【沒特色的實體商店都會死光】線上電商逼近線下,新型態零售革命開始!
【未來新零售的轉型藥方】傳統零售帝國崩毀,Costco 卻逆向 10 年業績成長 5 倍
【便利商店之父鈴木敏文】這位長者今年黯然辭職,卻在零售發展史上留下了名字

 

(本文經原作者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日本人也少用現金了,便利店裡放的那兩萬台ATM 怎麼辦?〉。首圖來源:JeepersMedia ,CC Licensed)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台灣是少了軟體的科技島】台灣產業「硬」太久,甚至深入教育扼殺根苗人才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的軟體實力到底強不強,有沒有國際競爭力?這個問題的解答眾說紛紜。台灣軟體產業的發展不只是產業問題,而是整個消費者市場、教育制度、社會文化的問題。但台灣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透過人才、教育、產業的改革找出一條自己的出路。以下為在台灣軟體業者部落格文電通的事務所撰文,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責任編輯:鄒昀倢)

近日,國際軟體巨擘 Oracle 傳出將撤掉北京的 R&D 團隊[i],而 Adobe 也在 2014年 9 月裁了北京的開發團隊[ii]。你是否還記得 Adobe 於 2012 年底關閉台灣分公司的新聞[iii]?外商說撤就撤的「霸氣」一來令人望之興歎,二來卻也能讓我們反思我們的環境之於軟體的關係。

打個比方,最近爆紅的遊戲「返校」是軟體;打遍天下無敵手的 AI 圍棋神手 AlphaGo 是軟體;去年世界最紅的手遊 Pokémon Go 也是軟體;手機拍照後用來修圖、上濾鏡的 app 一樣是軟體。近來流行的任何話題,從 3D 列印、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共享經濟 (例如 Uber) 到 VR、AR、人工智慧,全部都需要依靠軟體才能實現。Uber 的例子就非常經典:一個一台車都沒有的公司,卻利用軟體+汽車吸引了天文數字的投資。

外籍宏碁前執行長直指「台灣缺乏軟體實力」

回來探討我們的「環境」。宏碁前執行長 Gianfranco Lanci 於 2011 年接受專訪,表示台灣缺乏軟體實力的一席話言猶在耳[iv],難道時至 2017 仍然沒長進?這樣固然斷章取義,但筆者有些見解想與大家分享。以下論點不見得有資料佐證,而只是我在軟體業工作多年的個人觀察。

軟體業在台灣非主流,必須得在夾縫中求生存

台灣產業結構: 經濟部公布的2020年產業發展策略,將「金屬機械工業」、「資訊電子工業」、「化學工業」、「民生工業」列為產業重點發展項目,策略適用對象則為「製造業及相關服務業」[v],由此不難看出我國的產品結構為何。我們擁有極為成功的高科技產業與電子工業,於80年代曾經創造經濟奇蹟,相關的進出口國際貿易至今仍然是國家經濟的命脈。

產業結構如此,軟體自然沒有地位──政府不重視,沒人認為能賺得到錢,然後也確實難賺錢。一言以蔽之,軟體業就是在主流產業的狹縫中求生存,或為系統整合,或為客製化開發,本身生存就已不易,更別說能上升到國際的舞台。

缺乏品牌思維,是台灣產業的硬傷

品牌思維:台灣電子工業多採用 ODM 模式,但大部分利潤都進了外國品牌商的口袋,你手中拿的 iPhone 就是個經典案例。誠然,做代工只需要保證品質、交期與出貨量,而不必承擔第一線的責任,比如宣傳成本、經銷商管理、消費者客服等等,但這個好賺錢的榮景已經逐漸消逝。

大至川普主張的製造業回美、紅色供應鏈崛起,小至核心幹部遭外商挖角,這些事件一再挑動我們固有的產業優勢。或許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做品牌 (如半導體、軸承等),但我可以舉我們一個客戶為例子:他們一開始是專做電子連接器的廠商,可是老闆卻早早就看到經營品牌的重要性,逐漸建立保養品、系統整合與 iPhone 周邊配件相關的自有品牌,拒絕獨守一窟。就我來看,這未嘗不是一個理想的產業轉型範例。

過度重視理組人才,卻忽略文組人才帶來的潛在產業價值

理組掛帥:台灣產業「硬」了太久,其影響甚至深入教育,扼殺了尚為根苗的品牌人才。我曾經也是個白天上學、晚上補習班報到的高中生,補習班老師在我高一升高二之屆不斷重複的話,至今讓我難以忘懷:「文組將來一定是窮光蛋,理組才能保障你的未來,進醫科或當工程師收入才高。」第三類組讀了兩年後,我終於領悟到我不是工程師的料,最終指考時放棄了理組科目,選擇跨考──結果兩年沒碰的地理、歷史成績還在頂標之上。

確實,台灣的文組生畢業後大多收入不及理組生,但經營品牌需要的人才恰恰是文組生。國學素養、文化認知、寫作能力、創意思維、比對論證、美學知識,這些「軟能力」卻向來受產業漠視,也不願給予優渥的薪水。(註:感謝網友指正,此處的軟能力並非代表軟體,而是相對於專業知識、技能這類「硬」能力的另一面,指人的文化涵養程度。舉例:前面提到的遊戲「返校」若無這種軟能力為底,而只是一群只知道怎麼寫程式的人來做,是不會如此引人入勝的。)

賈伯斯認證:要製造打動人心的產品,只有科技是不夠的

“It is in Apple’s DNA that 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it’s technology married with liberal arts, married with the humanities, that yields us the results that make our heart sing.” -Steve Jobs[vi]

斗膽試翻其中一段,「只靠科技是不夠的──與人文和藝術結合的科技,才能創造令人雀躍的結果。」Steve Jobs是傑出的工程師嗎?他不是,但他曾創造世上數一數二成功的產品。寫故事的人、設計文宣的人、定義品牌的人,屬於文組。但請瞭解:這一席話並不是指謫理組人無人文素養,而是產業中該做這些事的人該是文組出身。這群人為何無法為產業轉型貢獻能量,則是開放性的問題。

台灣缺乏健康的軟體生態圈循環

盜版:根據BSA於2016年的研究,仍有高達36%的台灣電腦用戶使用高資安風險的未經授權軟體,而亞太區的未經授權軟體使用率為全球之冠,達61%[vii]。盜版是惡性循環,是軟體開發者們的輪迴之苦。全世界大部分的軟體資源都集中在北美,而無獨有偶,北美的盜版率是世界最低的17%,但其商業總值仍高達近100億美元。

這其中邏輯關連可說老嫗能解:消費者付錢,開發者賺錢。開發者賺錢,就能投資於保持自己產品與市場上的優勢,所以北美至今仍是軟體業的全球霸主。當軟體開發者跟最挺開發者的消費者都在同個地方,你可以想像無人能撼動這個優勢。

亞太不乏能開發出優秀軟體的人才與積極的創業者。他們或許有機會成為最靠近你我身邊的開發者,給予您親切的本土服務,甚至和國際的廠商抗衡,成為令國人感到驕傲的品牌。盜版,可以在這一切發生前摧毀他們。(註:尤以工具、生產力型軟體為甚)

下一個軟體業大國,就在印度

印度崛起:回到一開頭的Oracle撤裁中國開發部門,試問:如果事業賺錢且亟需持續研發,為何要撤? 2014年 Adobe關閉北京開發部門的事件一樣惹人注目,而這兩者的原因很可能是相同的。國際軟體業的趨勢是向印度靠攏,因為那邊充斥著相對其他國家廉價的軟體工程師,又加上語言優勢,給了軟體公司很好的動機。

根據業內情報,Adobe 目前的核心開發工作就是由美國與印度兩方共同承擔;反觀中國,雖然市場巨大卻盜版氾濫、政治複雜,更排斥任何不願受監管的境外雲端服務,逐漸不是外國軟體商能安居樂業的環境了。我預測印度今後應會持續在全球軟體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你或許不知道印裔美國人在矽谷的影響力,我來提起三個名字吧: Microsoft現任CEO──Nadella、Google現任CEO──Pichai、Adobe現任CEO──Narayen,他們只是冰山的耀眼一角[viii]

從軟體業界人角度看,台灣已經錯過開發國際品牌軟體的最佳時機

以我身為業界人士的角度來看,台灣已經錯過了開發國際品牌軟體的最佳時機,但這不完全是我們的錯。我國的IT環境在90年代起即差之美國千里,再加上語言障礙、本土市場小、正版觀念貧乏、產業結構等緣故,即使有心人也難展鴻鵠之志。

近年各式新潮科技風起雲湧,有識之士皆知一個能黏住用戶的大平台才是成功關鍵,例如遊戲軟體影音串流平台Twitch;又或是精研新興技術並跨足嶄新領域,例如結合人工智慧和跨螢行銷的Appier。再考慮到同為使用中文的廣大中國大陸市場,不能說台灣軟體是毫無機會。但這機會該如何把握,上至國家政策、人文素養提升,下至領導者、創業者的視野和決心,皆是重中之重。

軟體在台灣向來不是受人重視的產業,但面臨現今的轉型困境,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發覺以硬體結合軟體、系統或平台才能產生加值效應,不但給客戶全新的體驗,也能於競爭白熱化中市場中另闢蹊徑。

台灣擁有高超的硬體製造能力,各式產品屢現於世界舞台,我相信只要配上好設計、軟體加值和正確的品牌經營,一定是條可行的出路。即使現在的情況多少有些積重難返,我們要抱持希望,堅定的往「軟體(平台)帶領硬體」和「軟體加值」的新方向前進。

(本文經原作者文電通的事務所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灣軟體人看世界 #1】少了軟體的科技之島〉。首圖來源:Deivuh ,CC Licensed)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突破 300 萬點擊率的TED演說】為何我們對科技期望增高,對人際互動的期待日漸降低?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你是否也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但沒有交談,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拚命滑手機;會議中,別人在報告,大家在底下用手機瀏覽別的資訊。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一起孤獨」——表面上我們看似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泡泡」中。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所撰寫的《在一起孤獨》,諭示了人類追求自由與集體需求之間的矛盾情節;科技,讓我們越來越焦慮與孤獨。(責任編輯:方綺)

科技給了我們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資訊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line群組、許多人會在臉書談公事的時代,人們每天傳簡訊、上社群網站、以打字的方式說了比以前更多的事情,但當需要講通電話、甚至面對面交談時,卻好像失去了相處的勇氣。

被已讀不回了好難過?不要哭,其實這很正常!

「講電話很尷尬,我不知道意義何在。有太多時候只是重複一樣的話和分享感覺,至於簡訊……我可以在我想回的時候回。我可以回應,也可以忽略,所以真的視心情而定。我沒有什麼事非做不可,不必承諾什麼……我可以掌控對話,也更能掌控我要說的話。」

不論是用Line、messenger還是微信,都可以讓人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溝通;也就是在打字的同時,你可以想你要講什麼、加哪個表情符號可以適當的表達語氣。

▲據說若是沒有這個表情符號,世界上超過半數的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別人聊天。

簡訊,是一個保護機制。你可以透過打字達到自己的印象整飾,甚至,你還可以封鎖某人、關閉自己的聊天室。打字,不需要像講電話一樣,要一直講、一直講……簡訊對人的限制度(boundness)低得多,許多人講電話時常常會失控──電話沒有明確的界線,讓別人或是自己在把不該說的話說出去以前三思。

社交軟體,可以說是高壓現代人的救世主,卻同時也是讓人類失語的產物──話語已經成為了各種符號與文字,人們懶得思考、懶得說話,導致強烈依賴科技說話。

你比較喜歡真實世界的自己,還是虛擬世界的自己?

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在網路上說謊過吧?例如,展現自己比較外向、社交的形象、把自己P的白一點、瘦一點……大部分的人,應該都嚮往真實生活可以像Po在Instagram上的一樣精彩,但其實各位都心知肚明──社交網路上的生活,都是隱惡揚善後的結果。

網路上的分身和個人檔案等日常生活經驗更有諸多雷同之處。但是不管哪一件事,重點都是進行「一場自己的表演」。

部分人們因在現實生活中過得過於普通,在網路上,反而更想要尋求別人的關注;有時因此誇大了自己的生活,嚴重者甚至捏造了另一個「不同的人」。

創造分身和打簡訊差不多一樣,你是在創造你自己的人物:你不必當場思考,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你是在創造你自己小小的理想人物,然後傳送出去。在網路上——例如Myspace和臉書等網站——你也可以放上你喜歡自己的事情,而不必宣揚不好的部分。」

你不必每天張貼新的照片。你可以上點妝、穿上你可愛的小洋裝,拍張照上傳;當作你的預設照片,而那就是大家預期你每天的樣子、其實是你為那些人製作的……你可以寫任何關於你的事,這些人不會知道。你可以創造你想要變成的人、你可以說你不想被框在什麼樣的模子裡……或許那在現實生活不適合你,卻擺脫不掉。但你可以在網路上擺脫掉。

種種密集且不間斷的聯繫,是否讓人類陷入了更深層的孤獨?

我們對情感連帶的期待越來越少,而對科技技術的期待越來越多。

科技的進步,無庸置疑讓我們得到了許多好處。但是身邊的陌生人,也隨著時代的變遷愈來越多;我們所處的這個世代,註定得面對越來越疏離的世界。

有太多因素,讓我們無法了解他人,也無法了解自己。科技,讓我們有了偽裝,也讓他人擁有偽裝。在彼此相隔之間,我們無法觸碰到真實的對方;人們常希望可以保有「自我」,卻又因為本身社會性動物的天性而向集體靠攏──現代人時時刻刻得面對這種強力的矛盾。

科技帶來的是解放,更多自由、與更彈性的人際距離;這些形容看似美好,其實不盡然。只有自由,人類無法滿足;但過於緊密,卻又讓人窒息。解放帶來的代價,就是我們對於自由與緊密之間永遠的愛恨情仇。

  • 延伸閱讀

【Google用多會變笨?】心理學家:常用網路,小心離不開它
【破除操縱人心的心理學】Google有個職位叫「產品倫理設計師」,任務是減少你刷手機次數
設計師的成癮心理學:設計要讓使用者恰到好處的上癮又不能太多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在一起孤獨》,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影片來源:TED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崩╰(〒皿〒)╯潰!中華電信網路當機,PTT 神人公佈破解法救了廣大鄉民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網路一當機,人生就是黑白的。Google、YouTube 都不能用,上班上到很卡。你瞧瞧,現代人對網路的依賴有多麼大。(責任編輯:鄒昀倢)

 

16:19 更新:

中央社 報導,有 PTT 網友「AalIzzWell」在網路上祭出破解之道,他指出,受影響的中華電信用戶只要將 TCP/IP 的慣用 DNS 位址,改為中華電信的 DNS「168.95.1.1」就能恢復正常,順利連上網,連外國網站沒問題,雖然連上 Facebook 還是需要花費一點時間,但還是可以連上,許多網友測試後表示障礙就暫時排除。

今天下午 2 時 30 分左右,許多透過中華電信的網路似乎無法連上網,引發許多網友紛紛在論壇 PTT 上抱怨,對此,中華電表示,目前還在查證中。

今天下午 2 時 30 分左右,網友發現許多網站上不去,不少網友在論壇 PTT 上討論,許多透過中華電信上網的民眾似乎無法連上網,包括 YouTube、Facebook、Gmail 等網站皆連不上或網速過慢。

對此,中華電表示,目前還在查證中。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網路疑似斷線中華電信:查證中 〉。)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Uber 若退出,是否證明台灣是個注定沒有無人車、交通創新的市場?

$
0
0

2 月 10 日 Uber 即將在台灣暫停服務,乍看之下,似乎是在台發展的重大挫敗,但這場爭議到頭來,真的是 Uber 的敗退還是台灣發展新規模經濟的損失呢?

Uber 亞太區公共政策總監 Damian Alexander Kassabgi 分享 Uber 與澳洲新南威爾斯省政府的成功合作案例,並且重申 Uber 的品牌精神是帶動車輛共享精神,為未來的新型態交通運輸模式做鋪路。

Kassabgi 任職 Uber 前曾在澳洲總理辦公室底下的運輸部門任職過 4 年,擁有非常深厚的交通運輸政務處理相關經驗,隨後加入 Uber 協助各國業務拓展共享經濟理念時,與法規牴觸的問題。

Uber 的終極目標,不是取代小黃而是利用無人車取代公眾運輸系統

Uber 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使用者車輛共享習慣,使用者要先習慣共乘,才能在數據、技術驅動下,逐步以無人車取代現行人類駕駛,藉此改革公共運輸系統,降低出行的費用。Uber 的目標絕不單只是取代小黃而已,只是現型的產品模式,受限需要人類駕駛來提供交通服務。

台灣是個不利推行創新交通服務的市場?這樣誰虧?

Kassabgi 提到:「台灣其實是一個發展 Uber 車輛分享服務 Uberpool 很好的地方,但是考量到市場狀況、成長潛力的因素,目前 Uber 沒有信心在台灣推廣此類服務。」提供 Uberpool 需要本土市場有足夠量的司機、使用者需求量也要夠大,若台灣市場環境允許,他也承諾 6 到 12 個月內就會開啟此服務。

同時,他也提到只要市場的成長有潛力,Uber 就會逐步地從交通需求量密集的大城市拓展到鄰近或偏遠地區。Kassabgi 舉例,目前 Uber 在台北、桃園、台中、高雄都有提供服務,但只要有機會,也非常願意拓張到其他城市,協助改善當地交通。

政府與 Uber 各說各話,導致溝通無效

阻擋 Uber 在台灣逐步實現創新車輛共享的因素,就是來自於與政府溝通的不順暢。政府緊咬納稅、規管、保險三原則,但 Uber 也踩住紅線,堅持住自己是科技公司,打造車輛共享平台,因此不能用規管計程車的方式納管 Uber 服務。

即使 Uber 多次宣稱願意配合政府,甚至主動分享他國成功案例,但對於 Uber 於台灣合法化的進程上沒有太大幫助。

Kassabgi 堅持不希望法律規管把車輛分享(ride sharing)的特點抹煞,認為車輛分享像計程車一樣。同時,他也提出在澳洲人口最多省份新南威爾斯,Uber 與政府是透過短中長階段性目標設立,實現合法化的共贏成果。

澳洲政府接受事實:認知車輛分享是一個全新交通運輪模式

澳洲新南威爾斯政府認知到,車輛分享是一個嶄新的新經濟模式,因而需要新的法規,規範有別於傳統計程車的招車載客營運模式, 或是預約叫車模式。

Uber 指出,由技術累積的使用數據,可以帶來更大的透明化資訊空間,讓政府、用戶都可以得到所需的司機、路徑資料,進而可以鬆綁過往因為資訊不透明,而必須規管的地帶。

延伸閱讀

【要進步還是要退步?】抗拒 Uber,或許是人類害怕演算法取代自己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圖片來源:Uber 官網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2017 年台灣行動支付趨勢關注:人工智慧是提升支付效率最大功臣

$
0
0

【為什麼我們要編譯這篇文章】Apple Pay 宣布今年進軍台灣,代表帶來一波消費者的錢包新革命,不但顛覆產業型態、更從根本改變消費習慣。台灣商業市場勢必要重新盤整策略,這中間有哪些關鍵考量點是需要關注的呢?(責任編輯:鄒昀倢)

2017 年金融科技領域最令人矚目的趨勢之一,莫過於「行動支付」。

就在去年,牛津線上字典正式將「金融科技(Fintech)」一詞收錄,可以想見的是金融科技已經實質改變我們的生活與交易模式。全球電腦軟體公司「Romexsoft」首席營運官 Mykhaylo 就指出,在行動科技與交易平台的快速發展下, 無論是機構或是個人,都能透過 app 獲得所需的資料與財務分析建議進行投資,不僅快速,而且代價相對低廉。

透過金融科技的技術創新應用,「行動支付」打破傳統,逐漸成為主流的交易模式,未來前往超市購物,只需帶上手機和信用卡就能結帳;許多新創公司也持續鑽研「指紋辨識」技術,綁定信用卡和銀行帳戶,讓行動消費和網路銀行轉帳都能在世界各地達到最佳化。

全球行動支付市場 2019 年達到兆級美金規模

根據德國調查統計公司「Statista」的數據顯示 ,全球行動支付市場每年以三成多的速度成長,光是 2015 年,透過行動支付的所創造的營收就高達 4 千 5 百億美元(約 13 兆 5 千億台幣),預計在 2019 年成長規模將超過 1 兆美元(約 30 兆台幣)。

尤其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下,對許多人而言,出門沒帶手機,就像是沒帶錢包或是沒穿衣服一樣寸步難行,而目前像是透過 Apple Pay 這種附加在手機上的支付方式,在某些國家來說,手機就等同於錢包!

人工智慧是提升行動支付效率的最大功臣

根據英國專攻金融科技的網路媒體 Finextra 報導 ,在一份關於「運用人工智慧,拓展支付效率」的全球調查報告中,全球 32 國、逾 120 位來自各大銀行及公司行號的資深專業人員,對於人工智慧提升行動支付安全與效率都有正面肯定與期許。

報導指出,逾九成專業人員認為, 各別產業本身應該深化人工智慧在支付上的應用,不能只單純停留在消費科技的層面上 ;此外,更有七成左右的人相信人工智慧有龐大的潛力,在接下來兩年內就能夠解決現在無法克服的諸多不便,尤其更可以聚焦在以下的領域,像是: 如何留住顧客(行銷)、處理突發狀況(客服)、付款的對帳與授權(詐騙)等,這些都是提升「支付品質」的關鍵問題。

近日,金融媒體「Mobile Payments Today」更歸結出助長行動支付的三大趨勢:

1. 無縫接軌的行動錢包,不到 1 秒就付款

全美有四分之一的千禧世代人口選擇使用電子錢包,而不是信用卡,由於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的進步,行動錢包在今年會變得更加方便使用,付款也變的更加即時迅速。

據報導指出,單就 Apple Pay 而言,平均每周就增長一百萬名新用戶,預計在 2017 年,用戶也會持續大幅增長。

電子商務線上線下合作, 24 小時內送達

今年行動支付的動力,將會因為各別手機裝置上便利的商品隨選 app 而帶動,光就 2015 年第三季而言,全美藉由手機行動支付上所統計出的花費就高達 114 億美金(約 3420 億台幣)。

在線上購買實體商品上,電子商務龍頭公司 eBay 和 Amazon 提供手機專屬的購物 app ,方便個人化的購買,同時,許多一般的實體商店也結合行動支付,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屬星巴克,平均每周透過行動支付完成的交易,就有高達 9 百萬美元的金額來自 app 。

另外,就數位內容商品而言,像是 Google Play 手機遊戲、活動門票、線上資料庫、Line 貼圖、iTunes 串流歌曲等,也能透過 Apple Pay 或各式平台在線上購買;新興的共享經濟,不管是用租的或是販售其他服務和體驗,這些項目無形中也加速了行動支付的成長潛力。

數位個人助理記錄你的愛好,照三餐提醒好康

在此同時,數位個人助理也是今年值得關注的趨勢之一。

透過 Google 背後的大數據和手機連通之下,手機平台能依據你所閱讀過的資訊,推薦你值得參考的書籍文章,或是透過收集你在線上的使用習慣、搜尋過的關鍵字等記錄,提醒你哪裡有特價優惠、有新商品上架、甚至是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東西,這些服務不僅會讓用戶對手機更加依賴,同時也會產生更加緊密的關係,有一天,你的手機有可能比你的枕邊人對你還更加瞭若指掌。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行動支付」都將是一股擋不住的趨勢,透過「人工智慧」的相互結合下,勢必將會帶給未來的人類社會更多嶄新的機會,這也是今年金融科技領域值得密切注意的一環。

資料來源

  1. Romexsoft: Top 10 Fintech Trends and Predictions For 2017 
  2. Mobile Payments Today: 5 mobile-payment trends to watch in 2017 
  3. Statista: Total revenue of global mobile payment market from 2015 to 2019
  4. Finovate: A Fintech Filter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2017 
  5. Finextra: Banks see strong potential for AI in payments

(圖片來源:Vodafone Germany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CC licensed,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 延伸閱讀

神剖析!看 Apple Pay、支付寶、微信如何挑起台灣行動支付戰場
【Apple Pay 超簡易教學】手指碰觸 Touch ID 就能秒付款!商店、App 甚至網頁都能用 Apple Pay
手機付錢好方便?鄉民突破盲點:中國其實是不得不推行動支付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台灣零售商都該練的基礎功,沒有「它」不能玩出真正智慧的未來零售

$
0
0

【為什麼我們要編譯這篇文章】台灣傳統零售業該怎麼智慧轉型?蒐集、解讀數據的基本功得練好,有了基本功才可以玩出真正有趣、好玩,又能帶來商機的新花樣。(責任編輯:鄒昀倢)

在新科技的推進之下,傳統的零售購物體驗,也將掀起一陣波瀾。2015 年的米蘭世博會裡,就有一個未來食物的展區,向世人演示了「未來超市」的模樣。究竟,未來超市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未來的超市與零售店走向,又該具有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勝出?

一步轉型智慧零售,首先要練的基礎功是什麼?

不論未來的零售店面智慧化會有什麼新花樣,建構的重點都應該是「數據」的採集與利用。數據絕對是未來所有行業數位轉型裡面最重要的因素。對於零售業來說,從預測下一季熱門商品、消費者需求分析、優化售價、物流運送、倉儲管理、客戶服務、行銷策略,這裡面的背後驅動關鍵都是數據。

尤其現在線上與線下的通路整合更趨明顯,零售商首先要極力培養就是數據的採集與分析能力。例如 Amazon 透過消費者過往的消費數據歷史,建置了一個商品推薦系統,如今銷售出去的商品每三個就有一個來自於系統推薦。

數據的玩法很多,甚至也可以拿來描繪消費者樣貌,知道怎樣的消費者會在何時、何種狀況下到店購買。或是,可以用數據把一間實體店面改造成科技感十足的未來店面。

未來超市的「智慧」關鍵:結合物聯網、社交、資訊互動

米蘭世博會中展出的「未來超市」,是由義大利最大的連鎖超商 Coop Group,聯手微軟、英特爾,利用當今的創新科技,結合物聯網應用所打造出的概念店,以滿足生活在數位時代挑剔的消費者。

未來超市結合新科技,旨在打造出更具個人化的消費體驗:有一個巨大的開放式空間,消費者能夠無礙地和呈列商品的置物架、架上的商品進行互動;這種互動方式簡單、直覺、快速,可以一站式地滿足消費者在超市裡,對於商品資訊的獲取、社交和功能性的需求。

消費者看到商品的臉部表情,也可以被即時蒐集起來

未來超市的構想融合了 Coop 本身超市的基礎設施、Microsoft Azure 的雲端內容管理系統、消費者與 Windows 8 和 Microsoft Kinect 的互動接觸點 (touch point),使在超市裡購物的人們,只要在商品前伸出手、指向商品、不用經過觸碰,就能在上方的螢幕即時獲得商品從哪裡來、在哪裡製造、碳足跡、營養成分、運送過程等等資訊,讓生產者、消費者、超市裡的商品三者關係的互動,變得更加直接。

新科技、物聯網、數位和雲端服務、專業的硬體設備,都是未來超市應用的元素。本是用在遊戲裝置裡 Microsoft Kinect 感測器的技術,現在被用在了互動式置物架上,精密的演算法也被應用在捕捉人們的目光與手部的移動。除此之外,即時數據的影像,也遍布在超市巨大的大螢幕上:熱賣和新上架的產品、促銷商品、超市經營的社群互動 Po 文等等,讓消費者的購物之旅一點都不無聊! 

零售龍頭沃爾瑪創造的「無摩擦」購物體驗,是種什麼體驗?

說到超市與零售業,怎能不提龍頭沃爾瑪?近年沃爾瑪也積極地把科技運用在自己的商業版圖裡,試圖突破傳統依據庫存數據管理的模式,朝解決消費者購物時的阻力、多渠道經營的方向前進。

沃爾瑪認為,傳統的模式裡,消費者走進超市、取走架上想要的商品、把購物車裝滿、走向結帳台、排隊、結帳,這一系列的制式化,對於業者而言,相對簡單且容易管理,但卻不是消費者所希望的。

除此之外,過去,人們認為消費者可能會因為收到一些折扣優惠的訊息,才到商店進行採買,但沃爾瑪認為,唯有更有效及更貼合消費者生活型態,才能使顧客不斷回流。因此,沃爾瑪所推出的線上超市、沃爾瑪行動支付 (Walmart Pay) 、當日到貨、自助定點取貨等,都是站在顧客的立場,讓顧客自行選擇自己該如何消費、在哪裡進行消費。為了這些服務,沃爾瑪在雲端運算、影像監測、物聯網技術上都砸下了大錢,只為了達到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模式。

除了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更加多元、高效與方便,這對業者來說也能降低成本。當消費者使用了自助結帳、自助取貨、自助退貨等系統,沃爾瑪也能重新配置人力的需求,提供更優惠的價格給顧客,增加其競爭力。

讓我們好好談談,到底零售商的線上、下整合,是要整合啥?

未來超市零售,必得關注全渠道 (Omnichannel) 的營銷模式!很多傳統業者,以為新趨勢就是弄個網店、開發手機 APP,就能在數位時代生存,但真正該關注的焦點,是把重心從產品的特徵與價格,轉移到如何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進而增加對品牌的忠誠度。單單只是不斷更新、美化、優化網頁,卻忽略與消費者的互動與溝通,並沒有抓住根本的精隨。

多渠道營銷 (Multichannel) 致力於拓展不同的管道,讓消費者能夠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購買商品,但每個通道各自為營;全渠道則著重於多渠道的整合,目的在於讓效費者無論選擇哪個渠道進行採買,都能有無縫、良好且一致的購物體驗。於消費者而言,他們能有更多的管道,能更方便地選擇自己想要消費的地點、與商家溝通的方式;於商家而言,顧客個人的消費行為模式與愛好等珍貴的資訊也都能從中獲取。

智慧零售的最高原則:顧客至上

簡而言之,未來,超市的零售走向,始終離不開服務業的最高原則「顧客至上」。科技的應用不論在實體店或是線上商城,都應該以消費者為中心,著重在如何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裡輕鬆愉快方便,有主動權、有參與感。唯有關注顧客的購物模偏好、貼近顧客的生活模式,並即時提供溝通與解決服務的管道,讓整段購物的過程顧客能無縫地被服侍地很好,才是王道。

延伸閱讀

2017 年零售業長什麼樣子?「全通路零售」變王道:哥賣的不是產品,是「體驗
馬雲「電商將消失」講真的!聯手大潤發佈局新零售,線上線下都變阿里巴巴地盤
先知馬雲預測:電商將會消失,而且這「五個新」還會衝擊很多行業!

參考資料
Microsoft: Supermarket of the Future
Microsoft: A friction-free experience
Brick Meets Click:  Online grocery vs. omnichannel: What's the best digital destination?,圖片來源:微軟官網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2017 年零售智慧轉型指標】零售業做不到數據驅動,線上、線下全通路整合都要淘汰─專訪台灣微軟企業服務部副總經理洪志賢

$
0
0
台灣微軟企業服務部門副總經理洪志賢

時序來到 2017 年,所有想像得到的產業都在面臨數位化的衝擊,其中,傳統零售業的轉型戰場最激烈,先是電子商務興起搶市佔,再有 Amazon 科技型公司從虛擬網路攻向實體戰場。就在實體零售業趕著跟上虛擬電商的腳步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又說,未來電商即將會消失,新零售將會衝擊市場。對於傳統零售業者來講,數位轉型的挑戰簡直像一場永遠無法打完的仗,才剛適應了一波新潮流,下一股大浪馬上又打來。

然而,面對數位科技的挑戰,追趕並非最佳決策。台灣微軟企業服務部門副總經理洪志賢認為,傳統零售業者更應該思考潮流下的技術、趨勢演變中,什麼才是對產業運營最核心的影響要素,「 對於零售業來說,數據是關鍵,著眼消費者需求,進而推出運用大數據、零庫存的現代物流,結合線上線下資訊整合的手段,逐步進行數位轉型以實現消費者服務體驗為中心的新商業模式。

直接舉例,中國蘇寧電商分析平台上五百萬女性消費者,找出最常買的品項,用這些數據告訴供應商,應該生產什麼商品給消費者。再以全球數據銷售巨擘 Amazon 為例,在 Amazon 上每三個賣出品項就有一個來自於推薦系統,數據分析所能形成的精準商品推薦,讓 Amazon 有能力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潤,直接攻向全球市場,現在,又準備將這股精準推薦的銷售流程,推向實體未來超市 Amazon GO,讓消費者在實體店用最快速度找到想要的商品,拿了就走。

這些案例說明,這年頭零售業經營 know-how 已經出現底層基因突變式的快速演化變遷。傳統實體通路商感受應該最深,店租、促銷活動樣樣都犧牲了獲利,即使經營線上電商,砸了廣告也不一定有成效且獲利遠低於實體店,那零售業的未來在哪?

關鍵仍然在「數據」,數據可以告訴實體商的「獲利秘密」有很多;如何打通線上線下的虛實整合、消費者的行銷口味喜好、甚至下一季商品的預測,都可以透過良好的數據掌握能力,不用再猜測。藉由數據洞悉消費者喜好, 運用雲端平台提供線上無時差互動服務, 並以安全簡易的行動支付或第三方支付結合會員優惠, 讓消費者買的愉悅, 付款的爽快, 貨品遞送如期達交, 顧客不上門都難。

玩數據出神入化,Tesco 強佔 45% 市場佔有率

最好整合零售案例就是英國的第一大實體零售超市 Tesco, 在英國有 1500 萬名會員,英國人平均每 8 英鎊的消費中,就有 12.5% 的錢進入 Tesco 的口袋裡,佔了英國零售業 45% 的市場份額。

對比其他傳統同業, Tesco 維持龍頭地位的方法,就靠運用數據,把客戶服務體驗玩到出神入化,以零售業的歷史來看,Tesco 算是西方市場的祖師爺等級。利用會員數據做商業武器,玩出線上、下銜接無阻礙的整合通路消費體驗、售後與周邊服務,培養出高度的顧客忠誠度。

同一期 EDM,量身定造 8 萬種會員方案

Tesco 建置完整會員數位行銷平台,強大到每次郵寄促銷,均可以針對不同會員需求創造出 8 萬種促銷方案。透過累積用戶消費數據,Tesco 可以分析門市商品陳列、會員消費、行銷成效…… 等等,甚至利用數據反制生產端,成為創造消費潮流、精準預測回客率的數位化零售商。

舉例來說,Tesco 透過消費資料分析出哪些商品是主顧客會定期回購的,就利用自有品牌大量生產。當 Tesco 發現某款式嬰兒服裝特別熱賣,就利用自主品牌生產該款服裝,一方面增進銷售量,一方面則做穩自有品牌的形象。

最好玩的案例就是 Tesco 透過消費者購買數據,精準預測哪些生鮮商品最熱賣,即趁勢推出食譜,引導消費者大量購買,不只滿足原本就有購買慾望的會員,還進一步創造更多的消費需求。另外,因為掌握會員資料與數據分析 know-how ,Tesco 比同業擁有更強的能力吸引品牌行銷大廠聯合利華、 P&G 等合作獨家促銷、主動提醒顧客客製化優惠的到期日,製造出顧客不得不回流的誘因。

2017 年零售業將走向雙向整合:到店體驗、線上下單

上述 Tesco 的案例,還只是零售業數位轉型運用數據精準分析預測的最基本作法,洪志賢分享,數據資料甚至可以讓零售商變身偵探,一點一滴的描繪出特定族群的購物習慣,進而應用到優化店面商品的陳列、事後線上行銷,以及零售商與不同購物族群的互動模式。這樣拆分步驟的細緻分析,就可描繪出「購物體驗地圖」,理解消費者行為、優化服務環節裡的每個細節,有效增進用戶體驗。

日本是最講求商業情報分析的市場,許多零售業者很早就開始依照店鋪的地理位置、進存銷系統數據,開始將自己的消費者購物體驗地圖畫出來,藉此分析每個店鋪的獨立主力客群為何,是學生、主婦、上班族,抑或是退休族?透過分析客群的地理分布特性,加上相關消費數據的分析,進而推斷出主力客群的生活情境,在依據這樣的生活情境預測消費需求,從而設計商品陳列、推送客製化行銷訊息,讓消費者不論是在家、到店都可以與店鋪互動,而且每一次的互動都能有效完成交易,而不只是淪於無效的行銷訊息轟炸。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數據、互聯網對於零售業影響甚鉅。洪志賢說:「不只是傳統零售商,純線上的電商通路業者都必須認知,2017 年必須打造出 由數據驅動,完整全通路的線上、線下體驗,才能真正增進消費者的品牌認同度 。前兩年大家爭論到底 Walmart 或是 Amazon 會稱霸,但現在所有趨勢都指向雙向整合。消費者到店體驗商品,回家網路下單至商品交付之全流程,其交易資訊必須能安全、即時與透明的提供給消費者, 以強化其購物信心並增加黏著度; 而雲端平台技術是能實現此目標之唯一途徑。

台灣零售商轉型最痛點:一窩蜂數位化,沒想好目標

洪志賢認為,台灣零售業先天條件好,人口密度高,網路基礎建設足夠。台灣的超商取貨即是完美的虛實整合案例,美中不足的就是零售商市場規模不夠、資訊整合也不夠,導致發貨後的資訊流不夠透明、不足以讓消費者放心。

他說:「台灣 Facebook、Line 的使用率名列世界前幾名,零售商想要做虛實整合其實機會很大。但是目前台灣零售商只為數位化而數位化,一窩蜂了做了電子點數卡,無法如願持續刺激消費意願, 投資效益不如預期顯著, 主因在於未能以消費者為中心, 結合全通路購物體驗與行動支付或第三方支付, 整合企業的行銷與營運策略, 讓購物更輕鬆與方便, 點數自然就更給力, 消費者感受大不同, 顧客忠誠度高, 回購率自然高。」

數位轉型要成功請專心想一件事:消費者真正想要什麼?

跟風不一定有效,洪志賢建議,要思考主力客群是誰、消費能力為何?如果沒有辦法在數位通路上,與顧客互動,那要怎麼樣提升數位溝通以及到店的動機?應該要從藉著數位化轉型的潮流,開始思考如何設計不同級別的客戶體驗,吸引新族群。

他提醒,同時開始運用雲平台或行動支付等新科技輔助服務,例如利用機器人或消費者手機連網做簡單店內查詢問答、或消費者手機掃瞄商品與手機結合會員與支付以消費者手機完成自助結帳,或是用 AI 做出行動/線上 chatbot, 提供 24 小時不打烊的專屬個性化服務或智慧客服中心, 同時考量人機協作, 以人進行進階的服務與例外管理, 以創新顧客滿意與體驗, 進而提高成交率、來客率與客單價。

其實這對於台灣零售商來說,考驗最大的地方在於思維與管理方式的轉換,但是洪志賢對台灣零售商很有信心。他認為台灣零售業以前玩出了許多別國玩不出的周到服務、行銷手法,如今戰場轉換,只要確保一切思考都是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就能創造盈利。

(資料、圖片來源:微軟)

延伸閱讀

【2017 年零售智慧轉型指標】零售業如何低成本保護客戶資安?數據化前先善用兩種資安工具
【2017 年零售智慧轉型指標】台灣零售產業轉型的通病:沒有目標,為了資訊化而資訊化 ── 專訪翰資資訊總經理與專案經理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2017 年零售智慧轉型指標】台灣零售產業轉型的通病:沒有目標,為了資訊化而資訊化 ── 專訪翰資資訊總經理與專案經理

$
0
0
左為翰資資訊專案經理李育誠;右為總經理鄭俊賢。

在雲端、大數據與硬體技術的進步之下,全球的各項產業無不積極尋找下一步與科技融合的可能性。而零售業者也都清楚意識到「客製化」、「智慧化」、「數據化」的智慧零售是未來的趨勢走向。

成立於 2000 年的翰資資訊 Tectura,作為微軟 Microsoft Dynamics 的合作夥伴,協助微軟的 ERP CRM 軟體客戶導入新的雲端服務系統,並以經驗豐富的顧問團隊提供客製化的技術管理方案。透過顧問諮詢、軟體服務以及 IT 技術執行三個方面來為客戶提供服務。在翰資資訊的業務內容中,不少零售產業數位化轉型的專案案例。

這幾年,零售業紛紛往「智慧化」的方向轉型,和「智慧零售」需要複雜的技術導入,甚至是重新布建實體管道,台 灣的零售業者大多有意識到未來的趨勢,卻因為技術 know-how 不足而力不從心。

為了進一步了解亞太地區的零售業發展與台灣地區零售產業的轉型,以及翰資資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微軟邀請 TechOrange 副主編鄒昀倢與翰資公司的總經理鄭俊賢、專案經理李育誠進行深談,以下為整理過後的訪談實錄。

亞太地區的零售業轉型趨勢,台灣持續落後中

TechOrange 副主編鄒昀倢(以下簡稱鄒):就翰資的觀察,亞太地區的零售業者在轉型上有呈現什麼樣的趨勢嗎?

翰資資訊總經理鄭俊賢,以下簡稱鄭 :肯定是數位的方法,特別是零售方面,面臨到網路商店的大力競爭,產品的採購與發展的時間、產品的 cycle 需要大量被壓縮。利用 IOT、各種前台的方式來抓取會員與客戶的資訊,並分析客戶的購買模式、每天的銷售數據、不同客群的類別等,用來調整生產與採購的決策策略。

鄒:台灣的零售業者是否有跟上這一波亞太區趨勢轉變?

:比較慢,就目前看來台灣的零售業者還停留在蒐集會員資料與社群媒體的階段,並沒有積極的轉換行為,不管是搜索或者是 Onmichannel(全通路)大多停留在想法階段。真正實施,或者是有 solution 的案例很少。

鄒:翰資過去在傳統產業轉型這方面的相關業務內容?

:不管是採購與金融方面的溝通優化、前台的 Onmichannel 整合行銷、CRM 端的銷售與顧客服務,我們都可以替客戶提供顧問與技術指導。

微軟 Microsoft Dynamics 的 ERP 與 CRM 軟體非常具有彈性,可以應用於多種產業,不過前提是要能夠擁有相對應的產業經驗。翰資資訊在香港、中國、日本、印度、韓國都有分公司,整個亞洲擁有 500 人團隊,目前台灣團隊也有 30 人左右。

鄒:所以可以幫助台灣作本土的行銷甚至是直接做跨境的電商?

:像是在 Onmichannel 方面並不需要很大的公司,小型電商就可以做。每家公司的發展策略不同,台灣部分本土一點的公司可能需要專注在本土的發展,不過也可以開啟不同的消費族群,到外地像是淘寳、天貓,都可以幫助分配渠道、瞄準不同的客戶群。

鄒:講到智慧零售有很大一部分在做客戶管理,世界上在客戶管理、CRM 上有什麼趨勢?

翰資資訊專案經理李育誠,以下簡稱李 :不同的業者都有不同的策略,大到賣場小到路邊的雜貨店,客戶管理都是他們的核心思想 。假設業者相信大數據分析的力量,相信未來可以用於預測消費者行為,就必須仰賴數位行銷工具來幫助他們對客戶做程度上的理解。

在這樣子的浪潮中,經營者如果有心想要駕馭大數據的趨勢,首先一定會先做客戶管理。用搜集到的客戶資訊加以應用於人口統計、RFM 模型,並去理解不同管道、不同商品在客戶身上呈現出來的關係。

而下一步就是在資料庫中找到特定的目標,因為零售業者有許多新品、檔期促銷需要快速找到特定的客群與目標。

最後就是經營者一定會想要知道投入的成本與實際的回收是否有合理性的評估數據,想利用數位行銷從外到內部進行均衡的洞察。這是我目前看到客戶管理在零售業數位化議題中經營者的幾個概念。

鄒:傳統零售業者在轉型上所遇到個關卡,會不會主要是來自於對於數據分析與解讀的能力,是不是台灣傳統零售業者極需補強的能力嗎?

解讀數據是每一個產業都極需補強的能力,學會讓數據說話、事後數據被驗證的確是零售業者所需要的幫助

鄒:翰資是如何找到既會解讀數據又有垂直產業經驗的人才顧問呢?

:過去十多年來我們累積、實戰擁有許多產業經驗,過去我們在香港與中國做了很多零售專案,累積 know-how 跟自己的經驗。到了台灣之後就會把相關的顧問、資料放到團隊中。

最主要不是找人,而是我們整個集團在不同的地方、產業累積不同的經驗,最後把經驗打造起來應用到不同的地方。

台灣零售業轉型的通病:漫無目的,為了資訊化而資訊化

鄒:除了多通路整合與資訊、數位化轉型方面之外,傳統零售業者還會面臨到什麼樣的問題,像是客戶管理、倉儲管理是常遇到的問題嗎?

:傳統零售業者主要還是品牌競品的競爭,在快速周轉的消費品產業當中很早就走向 M 化。

鄒:就你目前觀察起來,台灣在數位轉型方面做得比較不好的?

為了資訊化而資訊化,一定要制定通路與產品策略,才會有更好的願景。

鄒:ㄧ次要做全通路的策略或者是系統上的建置,對於想要轉型的傳統商來說會不會是很大的門檻?不管是知識技術或者是內部管的 know-how 很難轉型過來?

:台灣零售業者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並沒有相對應的產業顧問與技術強大的平台來縮短他們的投資,其實這些林林總總都是翰資可以提供的服務。

傳統零售的轉型確是個挑戰,能夠找到一個好的產業顧問來了解,我們會試著去分析要從哪裡構面著手開始,不可能期待像是外商公司一樣把系統一次做好,需要太大的人力跟物力。所以我們在傳統零售業者的合作上會希望可以做多一點了解再給予建議。

案例一/伊萊克斯:透過數位系統改善內部人力與物資管理並協助建立客戶資訊

鄒:有什麼案例經驗可以分享,如果能夠透過案例經驗的分享,其實可以讓很多零售業者了解「原來我們也可以這樣」。我們知道很多業者其實不是不想做,而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踏出第一步。有什麼案例是完全從 0 開始,建置數位與會員服務,到現在已經成功擁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可以運用?

:伊萊克斯是我們的客戶之一。因為他們公司是代理商,需要很多面銷員在現場協助面銷。他們當初遭遇的問題是,無法準確知道這些面銷員的銷售情況,也不知道核報的獎金是否正確。

我們在這個案例中合作並建置數位化的系統,讓決策者可以馬上知道每一個門市賣出了多少家電,進而決定這些面銷員該如何安排。

對於伊萊克斯這種零售業者來說,他們並沒有自己專屬的門市,很難發展數位行銷,需要更有系統的資訊化佈署。藉由平台管理,客戶購買家電後回家上網註冊,得到第一批會員資料庫,下一階段才能經營自己的客戶,往數位行銷發展。

鄒:就目前聽起來主要改善了伊萊克斯內部人力資源管理與商品的即時銷售面,除此之外應用你們的系統還改善了什麼其他地方嗎?

:其實這種外商公司的人力並不多,在台灣大概也只有 20 幾位而已。除了你所說的之外,他們連內部的生產力也都一併提升。舉個例子來說,過去面銷員的獎金核報並不精準,應用了資訊化的工具之後,錯誤率直接降至 0%。內部的同仁完全可以感受到制度趨向完整,也樂於面對公司做出這樣的改變。

鄒:關於會員資料蒐集,同樣也可以用翰資跟微軟合作的系統來進行分析嗎?而伊萊克斯蒐集的會員資訊到底可以做什麼?今天他買了吸塵器回去,我們如何分析出他可能也需要一台除濕機?

:可以,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可以應用人口統計,分析會員的地址可能處於較潮濕的地方,藉以找到需要除濕機功能的家庭。

案例二/傳統 CD 店:全通道全面行銷與數位化會員資料管理

鄒:以亞太地區來說,目前零售業者數位轉型做的最好的案例是什麼?而他們又做了些什麼?

:香港有一家 CD 唱片的零售商,整合了整套微軟的 ERP 產品進行 Onmichannel 的整合。不只是實體商店,同時也有網路商店販售 CD、書、數位下載的東西等,不管是實體店面或者是網路商店都有完整的購買紀錄。

同時監控在各大社群平台上評論與聲浪,像是新歌手發布會的評價等都有紀錄補捉,用來了解趨勢並調整每個管道的進貨與販售的商品。

除此之外,也利用我們的平台非常數位化地進行會員資料的管理、會員推廣以及 email、手機端的資訊管理等,算是我們比較成熟的案例。

鄒:其實 Onmichannel 在整個零售業的數位轉型佔了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想要建置一個完整、成熟的 Omnichannel 的成功要素與關鍵是什麼?或者是第一步應該要做些什麼?

: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一個穩定且擴展性高的平台,否則要為了各種不同的渠道,包含網路、手機、實體商店重新建置 interface。會拖慢產業發展與 go to market 的腳步。

穩定的平台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點透過不同的 channel,免除掉中間的風險直接應用。像是如果有一個平台早就為你弄好手機商店端、電腦商店端,甚至天貓、淘寳,客戶就可以不用花心思在應用的風險上。微軟的產品就可以在這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只要想「追求成長」,轉型是必然的過程

鄒:對於台灣零售業者要建置數位化有什麼建議呢?目前台灣零售業者對於客戶管理的認知仍停留在「會員卡」、「集點卡」這種東西,真正的客戶管理應該可以回推出更多有用的資訊。

一個好的數位行銷,要幫助你佔領更大的領土,協助你洞察客戶的心理 。目前零售業就市場份額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成長,如何從既有的份額中挖掘出更大的客層,就是數位行銷、轉型吸引人的地方。

台灣從 2003 年就開始談 CRM,2015 年後微軟投入了更多的資源在 CRM 平台,整個平台的功能更加豐富。現在客戶們希望 CRM 平台可以擔任幫助企業營收的角色,而不只是過去單純資料輸入與分析。像是搭配數位行銷的導入,運用一些行銷腳本去找到市場當中從未接觸的客群,這是數位行銷很大的力量,接觸從未接觸過的客群、分析未來產品的策略等,這是我看到 CRM 在數位行銷上的轉型。

鄒:是市場需求逼得這些企業觀念轉換?或是有什麼其他原因讓這些企業觀念轉換?

其實每個企業都有「成長」的要求 經營者不斷尋找各種可能性與方法,幫助內部做好更好的準備。舉個案例來說,香港星巴克的 EDM 行銷、新產品通知會員、什麼時候有促銷、會員集點該怎麼使用,這些行銷的背後當然都搭配了相當程度的分析工具。

鄒:平常在接觸傳統零售售業者,你們覺得面對零售業者最大的顧慮是什麼?

最大的問題就是讓經營者相信這個系統能夠帶來效益

鄒:經營者們在數位轉型上的心態是好溝通的嗎?或者是他們需要實體的案例,實際的測試驗證來提案呢?

:就我目前的經驗,只要能夠遇到經營者都算是好溝通的,其實他們也是在尋找各種能夠改善生產力、成長的議題 ,從內部一直轉換到對於外部的探求,是可以跟他們好好溝通的。

(資料、圖片來源:瀚資。)

延伸閱讀

【2017 年零售智慧轉型指標】零售業如何低成本保護客戶資安?數據化前先善用兩種資安工具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2017 年零售智慧轉型指標】零售業如何低成本保護客戶資安?數據化前先善用兩種資安工具

$
0
0
微軟企業郵件專家常志誠

所有正派經營、投入研發的企業都有個都承受不起的痛:辛苦經營的品牌毀於一旦,特別是經營許久累積客戶資料外流,嚴重甚至觸犯個資法,這類型的資安問題,最常發生在零售業者或服務業者身上;此外,以開發為重的公司商業機密遭到洩密,研發許久的心血被敵手整碗端走,也是另一種企業在資安上最大的隱憂。

為了要解惑如何建立企業必備的資安概念,微軟郵件資安專家常志誠特別分享他的見解。

零售業:精準預測消費者需求前,得先保護客戶資料  

資安問題,隨著各行各業數位化轉型大熱潮與雲端化整合,幾乎成為所有企業在管理上的熱議題。所謂熱議題,就是一定得做、而且要做到完整並不容易。愈是以品牌經營為核心、重視技術與研發價值的企業,愈會在資安議題上投入心力發展,然而,常志誠認為, 台灣的企業雖然有企圖發展品牌或運用技術與全球市場競爭者一較高下,但卻普遍對於資安管理問題輕忽,往往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其中,零售業者對於數位轉型應透過數據經營會員忠誠度的理解程度已經相當成熟,大型零售業者甚至早已投入數據收集與分析的 know-how 多年,但業界不時出現因為對資安的輕忽而功敗垂成的案例,辛苦透過行銷方案與會員制度長期累積而來的客戶資料,在僥倖心態下,不但讓消費者個資暴露在不安全的環境下,商譽與品牌信任感的維護上也蒙受風險。

業者必知:資安威脅分兩種,外部攻擊與防不慎防的內鬼  

目前常見的資安威脅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外部的勒索軟體,二是內部資料外洩。

外部的勒索軟體或是釣魚網站的攻擊之下竊取公司資料,客戶的個資外洩,或是員工帳密洩露,往往瞬間就造成龐大的損失。一般企業的應對方式,就是重灌,再度增加了資料建置的成本與時間成本的消耗。

在許多零售業者紛紛發展電子商務的趨勢下,消費者在使用電子商務平台時非常在意的,則是信用卡資訊的保密與安全,零售業者對於資訊安全的保證,影響消費者是否願意成為忠誠會員、毫無保留貢獻消費足跡資料的決定性因素。一次的疏忽與不慎,要在網路上挽回消費者的信任感,花上數十倍的努力與時間才有可能挽回,更多時候,是再也難以喚回消費者信心。

再者是公司內部的資料外洩,經常發生在信件夾帶檔案,在轉寄過程中,意外轉寄出去的資料。另外一種由公司內部產生的資安威脅則是台灣媒體常提到的「內鬼」,當有心人士蓄意竊取公司客戶資料,造成客戶的帳密洩露,資料的外洩可能構成財務損失與隨之而來的法律訴訟,公司商譽損失;或是更嚴重的對競爭對手進行洩密,也是眾多企業不願意見到的情況。

「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是零售業最大的資安漏洞

常志誠觀察到,對於資訊安全的陌生與冷感,讓大部分的老闆們抱持著「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僥倖想法,資訊安全不被重視的情況,也同樣反映在公司資源的挹注分配上。

許多產業,特別是零售業者認為每天接觸的客戶量大,光是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的資管系統就已經夠眼花撩亂了,再加上安全管理,實在麻煩又複雜。然而,資訊管理系統的導入,其實不但能夠大幅降低安全顧慮,還同時能夠讓資料的管理更加簡易與效益增加,並且能即時的因應科技產品的更迭。

案例一 /日本零售業者 ShopJapan :雲端導入行動裝置安全系統防堵影子資安問題

以日本零售業電商 ShopJapan 為例,近年來發展網路購物與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將內部部署遷移到雲端,以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同時藉由雲端技術以解決不斷增高的營運成本與成本問題。透過導入 EMS(Enterprise Mobility + Security)企業雲端安全系統與 Office 365 生產力工具,解決了個人與各部門之間各自使用雲端軟體所衍生的風險疑慮,讓企業在使用雲端技術時,能夠提升員工行動生產力,又能夠在資訊安全責任做出保證,有效控管在行動裝置上流動的企業資料。

案例二 /美國零售業者 Whole Foods:分層管理員工 ID 降低 32% 維護成本

另一個案例則是在歐洲與北美 462 家店面的美國最大有機通路 Whole Foods。

Whole Foods 在建置雲端系統與數據中心化的過程裡,為了保護會員資料的隱私,員工們往往需要不同的密碼權限得以進入到系統內。因此員工不斷地抱怨必須要熟記多組密碼,再來是登入時需要的繁複流程增加了許多時間與營運上的成本,IT 人員花在疑難排除的時間上也是一大耗損。

然而同樣透過更整體化的多重解決方案,Whole Foods 後來與微軟合作,以 Azure Information Protection 的機制,運用員工分級 ID 身份識別,排除帳密外洩的可能;並且協助 IT 人員, 以內部管理使用標記與分類的方式,依照資料機密程度分級,有效且簡易的保障資安。這項服務協助 Whole Foods 成功地降低了 32% 維護成本, 也透過多因素驗證:ID 指紋身份辨識的功能,排除了安全防護措施帶來麻煩的疑慮。

我們可以看到,在資安的建置上,防毒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效的身份識別與後續追蹤的重要性更是顯著,對於每天都在接觸消費者,有多間實體店面或是銷售點的零售業者,管理階層能夠透過技術層面的協助,Azure Information Protection 有效的透過系統的資料判讀功能,即時的偵測機密文件,或是敏感訊息偵測,避免資料洩露的風險。結合 Data Loss Prevention Policy(DLP)能夠有效且即時地,透過分層管理機制的設定,各國個資法規的規範比對,透過傳輸規則的制定,在不同層級的資料分享上,依照權限分級對機敏資料有更完善的把關。

消費者與客戶對品牌的信任度往往是失而不復得,然而,有效的保障客戶資料,則可以增進品牌形象與提升大眾有信任感。

去年台灣知名銀行爆發的 ATM 盜領 8,327 萬元的事件,在許多風險管理的專家眼裡看來,其最大的損失其實是商譽損失與客戶信任。同樣國內知名的咖啡連鎖店,也曾經因為駭客入侵而遭洩 5000 筆會員個資,連電話、地址都被公佈。

資安,是數位轉型的一大重要關鍵

資安,是數位轉型的一大重要關鍵,隨著許多零售業者拓展店面的同時也積極的發展電子商務,五花八門的選項,也讓顧客回流是成為各家通路的重要目標。如何同時管理大量的信用機密資料與客戶個資,又能夠解決繁複的管理流程,資安建置的重要,不僅在於防範,更在於降低管理成本,資訊安全有所保障,更是品牌印象加分的ㄧ大關鍵。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事業部的執行副總,吳佳翰,更進一步提出,企業應該開始思考,資安不只是營運作業層面的事情,更應該與公司發展策略習習相關。資安風險其實就是公司營運的風險,財報除了實際營收數據外,也應該有非財務資訊的相關報表,呈現資安風險若沒有獲得控管,將對公司帶來多少損失。透過事前準備的有效資訊安全控管,透過單一身份識別的建立,一舉達到了權限分級的資訊安全防護,也更有效的降低了管理的成本,為企業建構出資訊安全的完善防護。

(本文圖片、資料來源:微軟。)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打掉辦公隔間,全員加入敏捷開發!台新 Richart 數位轉型這次玩真的

$
0
0
台新 Richart 金融部 Team 成員,前排中間為數位金融處處長史筱平、左二為數位金融處 Richart 金融部部長李雅婷

你有多久沒踏進實體銀行了?這是台新銀行的市場研究結果,現在台灣 40 歲以下的民眾,非到事關緊要,否則不會走進實體銀行內。

試想,要在三點半前,到銀行抽號碼牌、等號、與理專面對面洽詢,也不一定了解他們說的每個名詞、利率意義;辦張信用卡得填一堆資料、等審核,還得收到三不五時的銀行產品推銷,總結兩個字:麻煩。

年輕用戶真的「討厭」數位服務做不好的銀行,甚至因此拋棄它

可是,理財需求一直都存在,難道,40 歲以下的台灣年輕一代,也討厭「讓錢生錢」的理財方法嗎?在台新這份以「尋找下一世代客戶」為目標的研究中,他們繼續問這群年輕人,那你不想理財嗎?答案又如此耐人尋味,「不是不想,只是不得其門而入。」

年輕消費族群覺得去分行很麻煩,但生活中還是會有理財、儲蓄等金融需求。年輕族群大多偏好在網路上解決生活的大小事,當所有東西都能在網路、app 上搞定,很難再對銀行充滿艱澀專業用詞、需要面對面溝通的服務模式有耐心。可見現有台灣銀行服務與年輕消費族群之間,有明顯的代溝,兩者完全對不上話。

銀行流失年輕客群的警訊,這幾年愈來愈受到熱議討論。專業管理顧問多年的研究觀察, 原生於網路時代的年輕族群,只要遇到數位金融服務好的銀行,他們就是最快轉移陣地並投以擁抱的一群。

傳統銀行數位化走不動,因為無法同時跨部門同時演化

銀行不是不想數位轉型,最大挑戰並非來自技術限制。根據專業顧問公司調查,90 %的歐洲銀行只投入年度預算的 0.5 % 投入做數位轉型,導致成效有限。願意投資,但方法不對一樣容易走向岔路,且傳統銀行跨部門的隔閡與層層組織相互間的冗長溝通框架,都不利於數位型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

不當時代的眼淚,台新打造新數位銀行品牌 Richart

台新數位金融處處長史筱平

台新從 2007 年左右就開始研究數位化服務,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大眾,台新意識到用戶轉往線上、app,也認知 40 歲以下的年輕人才是數位金融的高度忠誠主力。考量到要鎖定年輕人族群,最後決定推出數位金融新品牌:Richart。

負責催生 Richart 的台新數位金融處處長史筱平說:「直到開始研究銀行數位轉型後,我才第一次知道年輕人那麼不喜歡銀行,當時很驚訝,但研究後反而可以理解。 Richart 不是傳統銀行,是一個 app 可以搞定儲蓄、信用卡、投資理財三大服務,完全為數位原住民量身打造。」

Richart 代表的不只是台新想要抓穩年輕客群的意願,更是肩負著台新數位轉型的重責大任。 在傳統銀行組織要打造數位金融服務,需注入新的 DNA 及結構進化。在台新高層的支持下,大手筆投入資金做轉型籌辦經費,史筱平形容自己過去一年多就像在銀行內開一間新創公司一樣,最大的努力,就放在如何將既有的組織框架打掉,從組織與管理思維開始創新。

為了「好溝通」,台新數位轉型從顛覆部門組織工作開始

走進數位金融處的辦公室,牆上滿滿的便利貼、寫著 KPI 的白板,還有一整排專注於 iMac 電腦螢幕的工程師,毫無階級隔閡的跟主管聊天。

Richart 初期先從台新內部各單位號召有想法、愛新挑戰的年輕同仁,再從外部招攬數位行銷、UIUX 設計人才進來,一方面累積組織轉型過程中的 knowhow ,二來聚集不同人才在同個環境下工作,才能真正有效整合各種領域專業知識。

Richart 團隊成員橫跨不同職能,包含 IT 工程師、行銷、產品開發、PM 等跨領域人員,打破銀行既有的部門限制。第一個改變就是把原本在仁愛路金控大樓的部門,一起搬到能跟 IT 人員高度協作的內湖大樓。她說:「數位金融的特性就是速度要快,跨部門溝通很重要,要數位化,工程師就是重要的一環,為了要每天一起工作溝通,就一定要搬到這裏跟工程師一起上班。」

引入 Agile 敏捷開發,催動傳統銀行的數位轉型基因突變

傳統銀行想要變身 Google、Amazon、Spotify 一樣的科技公司有沒有可能?荷蘭 ING 銀行轉型數位銀行,其中很大關鍵就是「賦權」給員工,賦予整個組織敏捷應變轉型的速度能力。

數位金融處處長史筱平與 Richart 金融部部長李雅婷都是傳統銀行出身,雖然有金融產品的 know-how,卻完全沒有軟體技術開發背景訓練與經驗,要如何帶領團隊突變?為此,台新邀請專業顧問公司加入並導入 Agile 敏捷式開發工作法,用這個來自矽谷軟體業的組織工作觀催動台新數位金融的基因突變,為全新的演化作準備。

台新數位金融處 Richart 金融部部長李雅婷

一旦決定導入 Agile 敏捷式開發,Richart 必定馬上面臨四大挑戰: 優化(跨)部門工作流程、組織架構扁平化、快速軟體迭代開發、內部管理方法調整

不只是產品、服務部門的人不懂,連 IT 技術開發部門都覺得是個極大的挑戰。傳統的開發流程是「花三個月提需求,再花八個月開發,部門間的溝通要經過層層關卡」, 要改造的是溝通節奏與解決問題的共識速度。

李雅婷回憶:「當初覺得很興奮,請來專業顧問公司教我們新的工作方法。考量我們的團隊來自各單位,在 workshop 的時候顧問請我們拿出一張紙,在看不到產品需求的狀態下,先憑藉彼此描述合作拼湊出產品原型,結果大家互相比對才發現,畫出來的產品都和原始需求差十萬八千里,看似簡單的需求其實需要非常緊密精確的溝通才能方向正確。這種工作方法對我們來講,根本是無法想像,而且過程超級高壓。」

跨部門戰略會議每天站著召開,有問題馬上解決

從 2015 年 5 月開始研發 Richart,第一階段團隊花了 8 週做商品策略藍圖,思考台新的數位品牌架構、商業策略。李雅婷回憶,當時每天都像在打仗,為了設計出直覺、好用的數位金融產品,團隊花了無數個晚上,把使用流程圖按照步驟拆分畫在白板上,一步一步檢視是否還有可以優化的地方。

數位金融處開發 Richart 產品,每天早上都要這樣開例會直接討論問題、解決方案

第二階段真實上戰場做產品,數位金融處每天都開小組戰略會議,IT、行銷、PM 每天都坐在一個長形會議上,沒有辦公隔間,一進辦公室包包丟在地上,就開始會議討論。PM 工作進行中有問題,馬上轉頭詢問工程師技術上的可行度,問題絕不拖延。

以往在傳統銀行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這裡全發生了

打掉辦公隔間、打掉部門隔間,產品研發的迭代以週為單位在發展發想產品時,各部門的專業意見必須被馬上納入,遇到金融法規層面問題,銀行內相關單位就會一起開會並腦力激盪;創新也兼顧金融法規規範,並隨時調整產品方向。很快的 Richart 在 2016 年 4 月就上線了。

這樣工作的優勢很明顯,Richart app 從推出到現在,會員數月均複合成長率 30 %。在行銷宣傳上,Richart 也都緊抓數位族群口味,舉例來說,近期推出會發光的@GoGo 黑狗信用卡,就受到社群及論壇上熱烈的推薦與討論。Richart 比起業界競品更受到年輕用戶的正評,依靠的是真正了解年輕人對理財的需要,並以 mobile app 使用為中心思考,創造簡單、方便及懂你的功能服務。

敏捷工作法除在數位金融處被高度應用外,行內各單位也開始與 Richart「與時俱進」並增進團隊革命情感。例如法令遵循處部門,面對數位金融處同事的創新需求,得即時給出建議。這樣的動腦溝通模式,為台新內部帶來新的氣象,不同部門人員的高度協作、彼此分享專業經驗。

敏捷式開發高強度的協作溝通方式,是以前在傳統銀行裡不常見的

台新的數位轉型決勝關鍵點:「客戶體驗」及「速度」

環顧台灣傳統銀行在嘗試數位轉型,多有躑躅不前,不敢擁抱改變的心態,常見銀行業者沒有了解數位族群的需求,推出產品不是一窩蜂抄襲跟進,就是沒有打到用戶的痛點。

Richart 認為,銀行產品要做出差異化很不容易,「客戶體驗」和「速度」絕對是接下來決勝的關鍵點,開發 Richart 就有大半時間投入在做用戶調查與流程優化上,因為團隊確信這可以讓台新產生影響力。

但是銀行數位轉型的發展趨勢仍受金融法規限制,讓銀行即使有力道革新也得遵法。例如 Richart 提供線上開戶服務,但是用戶還是無法像購物網站一樣,只填 2-3 項資料就完成註冊和認證。這是因為必須符合開戶身份驗證法規,這也是目前台新在數位轉型的外部挑戰之一。

台新數位金融處未來除了要持續推廣 Richart 數位品牌作為台新的數位門面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整合並成為年輕用戶體驗數位銀行的「最後一哩路」,建立具有一致性體驗的實體與數位通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提供精準服務。為了達到此目的,在人才的整合上,史筱平強調除了與新創 Fintech 公司合作外,同時也會加大力道尋找數位行銷、UIUX 設計人才進入銀行,壯大人才鏈。

數位轉型的長尾優勢,隨著數位世代一起成長

根據專業顧問公司的報告指出, 數位轉型若成功,可以幫一間銀行省掉 20~25 %的成本開銷,透過介紹線上的金融商品與新型貸款服務,甚至可以幫銀行找到潛在 30% 的收入成長。

但是要談到這些未來願景,必須要先理解、獲取那些已經不走進實體分行的年輕用戶,當年輕世代高度依賴手機等數位載具過生活時,台新在數位轉型的佈局,不僅是可以抓住目前 20~40 歲的年輕世代,甚至可以再度拓深在地市場影響力,隨著這一個世代一起成長,持續佈局,成為台灣金融 Fintech 的領導品牌。

(圖片、資料來源:Richart)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程式設計】

 如果你對數位行銷、Startup 趨勢、產業轉型、程式設計,以及新科技議題有興趣,不怕用與眾不同的面向,去衝撞一般思維,歡迎你加入 TO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把引擎從車子裡拿掉,帶來的駕駛體驗會是什麼感覺?——專訪 Tesla 全球副總裁暨亞太區總裁任宇翔

$
0
0

在全球環保意識節節高升的同時,電動車成為主流似乎只是時間問題。各家傳統汽車大廠無不投入了大筆開發經費,為的就是站上電動車浪潮的最前端,也點燃能源革命戰場新戰火。

「智慧交通」中重要的轉型角色:電動車

電動車所擁有的優勢很大一部分圍繞著「環保」議題,包含節能減碳、高轉換性的能源、低噪音與最重要的,政府的推廣與補助。但,除了環保議題之外,電動車還擁有了一項巨大的潛力,便是在未來「智慧交通」中所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未來的「智慧交通」必須整合多種感測技術,有效率地整合「人」、「路」、「車」以提供即時的行車資訊增加運輸系統的效率與安全性。

試想,未來出來只需要跳上車子,便會得出一條不會塞車的最快路徑,原先預訂的路徑上發生了車禍也會瞬間改道,甚至可以開啟「自動駕駛」,不須花費過多的心力便能到達目的地,綜合以上優點, 電動車可以說是整合未來「環保」與「智慧交通」的希望解答

很明顯的目前「純電動車」仍帶給消費者很大的疑慮,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向: 居高不下的電池價格所導致的高車價、消費者擔心電動車續航能力不足的「里程問題」,以及純電動車生態系的建置 ,目前可將這一點視為充電與維修站的普及性。

而現在許多車廠、新創都嘗試在電動車上加上人工智慧系統,在交通創新上作嘗試,其中這個領域上目前最有聲量的全球品牌,就是 Tesla。

不過,其實隨著電池科技的發展,消費者主要的三項疑慮大多可以獲得解決,TechOrange 書面訪談 Tesla 全球副總裁暨亞太區總裁任宇翔,了解 Tesla 目前如何透過旗下車款來達到交通創新,以及在台灣的商業佈局。

Tesla 在台灣究竟想要怎麼做?

1. Tesla Model X 的特點在哪,您認為 Model X 會如何解決亞洲消費者的通行需求?

Model X 提供休旅車款的選擇給想要 SUV 的潛在客戶 ,Model X 包含了全景式檔風玻璃、鷹翼門設計提供了超小空間即可開門、超大 7 人座室內空間 …… 等。

2. Model X 會如何增進駕駛上的體驗?

因電動車沒有變速箱以及引擎的特性,Tesla 車款引擎直覺性的動力輸出,會讓扭力表現更高,擁有更快的加速性能。時速 0-100 公里只需 3.1 秒的加速。

3. 目前 Tesla 在亞洲台灣的拓展計畫為何?今年的重點目標會放在哪?

今年 Tesla 在台灣仍會大力投入資源擴張台灣市場,不論是售前的體驗中心、售後的服務據點、服務計畫、 充電站的擴張、當然還有在地人才的聘用 。不論是哪一環節,都是 Tesla 會全力投資的項目。

4. Tesla 要如何持續在亞洲、港澳臺等地推動電動車的普及呢?

讓產品來說明自己,仍是我們最主要的目標,也希望消費者可以因此愛上 Tesla,透過更多的親身體驗與教育讓消費者可以更了解 Tesla 電動車的特性,這些都是我們推動 Tesla 普及的方式。

5. 在 Tesla 的願景中,對於智慧城市(交通)的想像為何?現有的產品服務,以及未來的佈局,如何促成這樣的願景?

全自動駕駛當然是這個趨勢的未來,但要作到必須先滿足 3 個條件:硬體(這部分我們已經完成了,台灣交車的車輛全已經配備 autopilot 2.0 的硬體)、軟體(持續研發中)、政府法規(每個國家的規範與開放程度都不同)。

以上,若是想要親自見證 Tesla 的駕駛快感,在到 4/30 之前都有試駕活動,不妨 直接聯繫 Tesla 預約試駕

──

延伸閱讀

【400 萬】Tesla 在台發表休旅車款 Model X,鷹翼式車門讓你可以「走」進車內 【鐵漢柔情】小女孩建議 Tesla 更改行銷策略,CEO 馬斯克:太好了,我們會做!【台灣電動車生態圈成形】Tesla 完成台灣首批 Model S 交車,啟用第一座超級充電站


你對製作這些科技趨勢內容有興趣嗎?
想從 TO 讀者變成 TO 製作者嗎?
 對內容策展有無比興趣的你,快加入我們的編輯團隊吧!

TechOrange 社群編輯擴大徵才中 >>  詳細內容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矽谷窄門窄上加窄】美國 H-1B 簽證變嚴苛,想去矽谷工作的人得多注意啦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H-1B 是美國允許具科技、科學、醫療等特定專長之勞工至美國工作的簽證,每年上限為 8.5 萬人,根據 經濟日報 ,台灣約占獲簽人數 0.8%。川普上任、保護主義開始發酵後,H-1B 簽證審查將變得更加嚴格,赴美打拼的台灣人未來申請這項簽證可能會變得較為困難。(責任編輯:曾宜婷)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公布,將限縮一項外籍技術勞工的移民簽證計畫。名為 H-1B 簽證常被矽谷用來吸引外籍技術勞工。

法新社報導,相關措施包括今天宣布要調查 H-1B 簽證計畫「不實與濫用」,以及司法部警告企業不得歧視美國本國籍的勞工。

上週公布的指南,也將要求對有資格獲得暫時簽證計畫、填補美國勞工無法勝任的電腦程式員,訂出更嚴謹的技術位階定義。

相關措施的發布,正值美國開放年度的 H-1B 簽證計畫配額之際,美國總統川普競選時誓言要限縮搶走美國人工作機會的移民。計有 8.5 萬個配額的 H-1B 簽證,每年都一下就被搶光,特別是被高科技公司。

官員表示,若偏好 H-1B 簽證者而歧視美國本國勞工的雇主,可能會遭到起訴。

在前述措施外,美國國籍暨移民局(USCIS)也表示會採取「多重措施來進一步調查、遏止 H-1B 簽證不實和濫用」。

國籍暨移民局今天在一項聲明中說:「H-1B 簽證應是幫助美國企業,在國內合格勞工短缺時,招募高技術外國人;然而有太多合格、有意願、也值得在相關領域工作的美國勞工,卻被忽視或遭遇不利的不公待遇。」

H-1B 簽證是給科學家、工程師、電腦程式員,或是對高度要求技術領域有特定需求、且公司認為合格勞工短缺的專門職缺。但部分人士批評,許多這類簽證往往被 IT 外包公司奪走,將工作機會流給海外,大部分是印度的外包公司。

延伸閱讀

【全世界人才美國都要】歐巴馬德政:開放外籍創業家簽證,一次最長五年!
【怎麼了,說好的自由呢】川普研擬極端審查,入境美國還得交出「臉書帳號」?
【川普新政下的亞洲科技業】彭博分析師:台灣硬體廠新春天可能來臨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美 H-1B 簽證將變嚴 衝擊高科技業 〉。首圖來源:Ian Sane,CC Licensed)


你對製作這些科技趨勢內容有興趣嗎?
想從 TO 讀者變成 TO 製作者嗎?
 對內容策展有無比興趣的你,快加入我們的編輯團隊吧!

TechOrange 社群編輯擴大徵才中 >>  詳細內容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重寫台灣金融業創新史】Richart 用背後的 20 流程設計步驟,滿足用戶一鍵完成的爽度

$
0
0

台灣每個月就有一間實體分行收掉、年輕人覺得金融冷冰冰而不願意靠近銀行,銀行經營者也發現想要再走 10 年、20 年,必須要開始經營年輕數位客群。面對這些挑戰,台新用行動給出了答案,蓋出一座只存在手機裡的數位銀行:Richart。

2016 春天推出數位銀行 App「Richart」,以全新品牌瞄準習慣用手機過生活的數位族群,勇敢的踏出台新銀行的數位啟程點。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台新執行長尚瑞強登高一呼親自領軍創建數位金融處,原擔任個金企劃處長的史筱平從零開始帶領同仁內部創業,打掉辦公隔間、從各部門挑選年輕菁英,開始工作。

這是台灣第一次有銀行願意好好正視數位用戶的日常痛點

用創業團隊的精神工作,既然創業題目是「解決年輕人不喜歡實體銀行的問題」,就要從使用者觀點回答這些問題。

數位金融處經過多次深入的 focus group(焦點訪談)分析,找到年輕用戶與銀行互動的三大痛點:年輕人最希望 轉帳簡單、  使用方便、  練習理財。尤其透過手機操作各種金融業務,用戶容易擔心自己的個資外洩,所以手機上的資訊安全更是重點!

對應三大痛點,Richart 推出三大重點功能: 任意轉、登入前預覽、銅板投資,並且附上超越市面的超福  1% 活儲利率,以這些功能作為切入市場的絕招,凸顯 Richart 搶進市場的決心。同時,在資安上面的防護,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了解金融運作的人都知道,即使只是一個簡單的定期定額基金投資,消費者只要每個月固定扣款就完成所有手續,但銀行到基金公司,背後牽涉的跨部門與跨企業合作卻非常複雜。做完焦點團體、了解消費者痛點,對 Richart 團隊來說,只是開始而已,為了推出這些「創新而便利」的服務,他們最大的挑戰,是怎麼讓這些原本不存在的服務出現。

Richart 團隊在設計服務模式時,除了參考國際案例、深度用戶分析之外,更想要做一個「破舊立新」的典範。台新執行長尚瑞強給予 Richart 團隊非常大的空間,甚至鼓勵團隊同仁不要侷限在既有的銀行服務模式。最後,一個 App 裡包含儲蓄、投資理財、信用卡等,Richart 以數位行動銀行多合一服務為定位的策略,果然徹底打中數位族群大小事都在 App 上解決的生活習慣。

Richart 團隊顛覆銀行既有營業習慣而產生的結晶,完全以用戶角度思考。因此,Richart 服務在網路相關討論社群上,正面的評價超高,用戶數也呈直線上升趨勢。

Richart 團隊最大考驗:一個按鈕背後流程設計至少有 20 步驟

Richart 發現,在手機上看似直覺的操作,背後 App 服務的建置功夫才是真考驗 。其中,「流暢順利」的操作過程就是 App 開發的最大挑戰。

傳統銀行採用創新解決方案時步伐較為審慎;新創金融科技業者則相反,創新時僅須考慮目標客群需求是否滿足,因此可迅速調整。

為了在創新與謹慎上取得平衡,數位金融處部長李雅婷分享,團隊都把「簡單的給用戶,複雜的留給自己  」。App 上一個按鈕的設計,消費者一鍵完成動作,但銀行後端卻可能要跟多達 10 個以上的資料動作,為了便利消費者,Richart 團隊必須要做過多次深度使用者訪談,瞭解想法,把流程拆分成 20 幾個步驟後再精簡而成,可見其辛苦。為了解決問題,團隊導入敏捷式開發,徹底提升執行力。

(想要瞭解更多 Richart 如何打造敏捷式開發團隊,請看這裡 。)

打破行規!填手機號碼可轉帳,而且超安全

在這過程中,Richart 團隊也在譜寫台灣金融業的創新史,許多以前不曾見過的銀行創新服務,都在 Richart 手上開花結果了。

例如任意轉功能就是創舉,Richart 團隊成員思考:到底怎樣才是真正的付款、收款方便?那跨行轉帳怎麼處理?如何在不違反法規的狀況下調整服務?Richart 團隊與法務專業人員、設計人員、工程師一起腦力激盪,做出合規、直覺、便利的創新服務。

進到 Richart 後,轉帳就只有一個格子「Magic Box」,這個格子會自動辨別用戶填的資訊,幫助用戶在後續轉帳順利。在 Magic Box 填「銀行代碼」就知道是要銀行轉帳,打「09」就會知道要手機匯款出現手機的圖樣。

Richart 團隊用了美國國防部等級的安全防火牆,保證轉帳安全

別看這個功能好像聽起來沒什麼,用戶使用 Magic Box 時簡潔迅速,但其背面卻有無數支電文及程式交叉拋送、比對及對應,要做到 1-2 秒內就能讓收受款雙方完成交易,團隊著實下了苦功。

在資料安全的部分,資訊服務處部長張皇裕說明,任意轉有多重安全機制,付款人與收款人必須要雙重確認才能轉帳、資料傳輸也經過業界認可的加密演算法進行。

另外,銀行的防火牆安全等級,採用最高標準,與美國國防部使用同等級防火牆。Richart 團隊甚至請資安公司每年模擬測試網路攻擊,以及每次 APP 版本更新,內部也會進行黑箱、白箱安全檢查,以提昇 APP 的安全性。

與基金公司獨家合作 Richart 讓用戶 10 元也能小單投資

銅板投資也是台灣金融史一大里程碑,傳統基金投資都是幾千幾萬塊的金額起跳的,Richart 團隊與基金公司來回溝通許久,甚至動用到執行長出面,說服外部公司這項商品的未來潛力,大刀闊斧推出市場上僅有的「10 元銅板投資」。一方面是切入未來族群市場,一方面也展現 Richart 帶領台灣金融數位轉型風潮的決心。

全球都愛的銀行 App 功能,Richart 都做到了

數位金融處處長史筱平分享,Richart 團隊最大的價值就在於,這個 App 真的是從用戶角度發想,用需求帶動創新。如此一來,才會符合當初 Richart 設立的願景。

數位金融處部長李雅婷表示,根據調查機構指出,2016 年最受歡迎的銀行 App 功能包含:手機指紋登入、手機即時查看銀行餘額、甚至是手機拍照結合理財記帳管理,而這些貼心服務,Richart 都有。

由於 App 系統背後串接銀行後台,為了減少用戶使用等待時間,技術團隊也設立快取機制,減少資料下載緩慢的狀況發生。

甚至,Richart 還貼心地為用戶著想,設計出不必登入 App 就能預覽自己帳戶部分資訊。技術上,當用戶綁定手機登入帳密後,手機會產生一組代碼(Token),這組代碼會被送到系統中心識別,系統根據這個代碼可以識別出是哪一個用戶,因此用戶在免登入的狀態下, Richart 就可以顯示餘額、基金投資等一般人會希望可以快速知道的資訊,讓理財金融與用戶生活更貼近。這些都是 Richart 耕耘數位用戶的創新嘗試。

緊抓網路族群用戶,Richart 搶先站穩下波市場商機

在未來,Richart 團隊會持續從 App 角度發想,持續擴充 Richart 服務基礎。技術上,如何在功能擴充、優化的同時,仍然保持 app 使用的效能,也會是技術團隊的極大挑戰。

整個團隊也將配合業務發展持續拓編,包括數位行銷、數據分析、UI/UX,團隊持續徵招各路好手,希望能夠做出一個台灣正港有名的代表性金融產品。

Richart App
>> iOS 下載: 點我
 >> Android 下載: 點我 

 (資料、圖片來源:Richart)

延伸閱讀

打掉辦公隔間,全員加入敏捷開發!台新 Richart 數位轉型這次玩真的

 


你對製作這些科技趨勢內容有興趣嗎?
想從 TO 讀者變成 TO 製作者嗎?
 對內容策展有無比興趣的你,快加入我們的編輯團隊吧!

TechOrange 社群編輯擴大徵才中 >>  詳細內容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萬物聯網」的兆級商機未來,5G 是政府、企業龍頭都得參與的關鍵產業戰役

$
0
0
TechOrange 製圖,圖片來源(上、左到右):Gerard Eviston、wongwt、nan palmero、automobileitalia,CC licensed

5G 進入倒數計時,2020 年即將商轉。它的來臨,比四年一次的奧運或世界盃足球賽,甚至最新的 007 或鋼鐵人電影,更令人期待。因為它將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從目前的「手機聯網」,進化到「萬物聯網」,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更重要的是,5G 將帶來爆發式的商機,各國政府、産業龍頭、新創公司,都在卡位搶頭香。

世界大廠搶先卡位 5G 產業,目前無法定言誰輸誰

5G 標準即將在 2018 年出爐、2020 年正式商轉,從今年 3 月初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 MWC(Mobile World Congress 行動通訊世界大會),就可一窺各家廠商的積極角力。各家廠商出奇招,例如把一台超級大卡車搬進會場,並從會場遠端控制無人車,演繹對車聯網的想像。

擅長手機端通訊的美國大廠,則打出「大家都在談 5G,我們則是『創造』5G!」的口號,並推出全球首部 5G 數據機來證明實力。另有晶片大廠則打「聯盟策略」,與多家廠商共同推出各類 5G 解決方案 ,力拼在下一波行動變革中不再缺席。

5G 承諾的是一個「萬物聯網」的兆級商機未來

能夠讓大廠卯足全力如此拼搏,5G 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又怎様改變我們的生活?5G 顧名思義就是第五代行動通訊,是繼 2G 的語音及簡訊、3G 的上網、4G 的影音之後,在電信演化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它承諾的是一個「萬物聯網」的未來。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釋出的規格:5G 下載速度最高峰值須達每秒 20Gbps,使用者經驗增至每秒 100Mbps,比 4G 的 LTE 快數十倍以上;覆蓋率每平方公里須能支援 100 萬個裝置,才能滿足包括冰箱、電視、冷氣、甚至無人車都能連線的需求。

技術到服務全包,台灣想要打造一條龍的 5G 產業生態

國際大廠、新創、電信商爭相投入 5G 的標準制定、技術研發、消費面服務模式領域,向來擅長資通訊產業的台灣自然也不落人後。台灣的 5G 研究中心在工研院,工研院也積極與私人企業、大專院校聯手,希望打造出從技術到服務的 5G 新興產業鏈。全球無線通訊檢測大廠 是德科技 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成為工研院的合作夥伴,提供工研院檢測硬體與後續分析軟體的服務模式。

5G 關鍵發展有三,台灣過往硬體 業有利基點可以發展

工研院資通所無線通訊組組長丁邦安說明,根據 ITU-R 的分析,5G 的關鍵應用發展有三: 速度更快、頻寬更寬的行動寬頻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二 功耗需求 更低 的萬物聯網 enhanc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eMTC) 高穩定性與低延遲性 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uRLLC),以利車聯網、工業物聯網、甚至遠距醫療手術等特殊用途 在這三類應用中, 小型基地台都有機會扮演重要角色。

5G 的未來世界,人類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丁邦安認為,未來 5G 可支援的多樣性通訊與聯網能力,加上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與新一輪競賽, 目前人手一支的智慧手機將繼續進化, 並控制更多連網裝置以輔助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舉例在家裡打電話,不必撥號, 以聲控來控制居家智慧助理協助搜尋、比價、購物、聊天等。

5GuRLLC 通訊能力讓自動駕駛與車聯網更容易實現,車子將成為家庭與辦公室外的第三個影響我們生活的空間。明明人在附近, 卻找不到小巷裡的人氣甜點店?手機導航讓位! 智慧眼鏡可以投射地圖,用語音指引正確方向。 甚至在大型演唱會中,即使你錢不夠只能坐在最高最遠的最後一排, 只要戴上 VR 眼鏡,也能體會如同高價搖滾區的臨場感。

5G 願景很美好,就卡在現有通訊技術仍未完全商轉到位

以上這些物聯網應用並不是新鮮事,已經談了很多年,但至今尚未實現, 關鍵之一就是通訊的品質和速度 。例如 VR/AR 裝置,傳輸只要稍有延遲,戴頭盔的人就會因為影像品質不佳感到頭暈不適。所幸隨著 5G 通訊技術的成熟,傳輸不再卡卡,固定範圍內可支援的裝置更多,物聯網的應用就能逐步實現。

因為 5G 的應用範圍太廣, 國際通訊大廠預估,到了 2026年,也就是 5G商轉約五、六年之後,全球將出現 1.23兆美元的新商機,其中光是電信商的營收就將提高 34% 有別於 2G-4G 通訊主要鎖定一般消費者,5G 出現了許多新市場,除了消費應用更廣,還有很大的機會在於能源、公共事業及製造業。

5G 產業也將成為一個國力展現的指標產

5G所帶來的産業商機,也象徵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政府效能 ,因此,不止民間廠商們拼命卡位,電信商背後也有各國政府支持,傾全力搶灘,只是背後的驅動力不盡相同。亞洲推動 5G 以消費應用為主,例如 VR/AR,其中最為積極的就是日韓兩國,主要是因為主辦奧運的天時地利之便。韓國電信將在 2018 平昌冬奧試行 5G、日本 DoCoMo 則宣誓 2020 東京奧運前讓 5G 全面上路;這不禁讓奧運粉絲引頸期盼,屆時5G 轉播賽事,將有什麼様的酷炫風貌?

在美國,5G 的驅動力主要來自「取代固網」,美國電信商領導品牌目標是建立速度比美光纖的無線網路,名為 FWA(fixed wireless access)。若試行成功,目前的 xDSL 及 cable modem 等固網業務,勢必受到衝擊。在歐洲,則以德國工業 4.0 為 5G 主要應用,重點放在製造業的垂直整合。

台灣積極搶入 5G 產業,最強項在軟硬系統整

台灣的 5G 腳步,也比之前在第三代與第四代行動通訊的開發快了許 多。丁邦安表示,工研院代表的 研究機構,因此開發的技術必須領 先市場, Proof of Concept (PoC) 後才能吸引更多合作廠商進場共襄盛舉,例如去年在美國 CES 消費電子展,工研院便已展示以 Telecom 技術來遠端遙控無人機,從拉斯維加斯的攤位現場,控制遠在幾千哩以外的台灣 ITRI Campus 上空的無人機。

台灣的網通供應鏈十分完整,非常擅長小型基地台的研發與生產製作,這也會是台灣在發展 5G 上很大的一個優勢。其中,工研院也與民間企業、大專院校密切合作,例如與是德科技合作,透過是德提供專業測量儀器,幫助工研院 5G 通訊先期研究,另外也提供模擬軟體相關整合服務。

丁邦安說:「台灣廠商在 5G 的投入十分積極,愈來愈多廠商已懂得從硬體走向軟體、甚至系統整合或推出服務, 例如工業電腦大廠研華,就對物聯網的軟體做了很多投資。」工研院分析,台廠從晶片、各式零組件、到硬體如手機、 小型基地台、路由器等,原本的硬體製造能力就很不錯, 近年廠商們更積極投入軟體領域, 可以說軟硬融合 一條非走不可的路。

「但消費者真正有感的是『服務』,因此選定一個服務來推動 5G,結合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學術界的力量,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産業鏈」丁邦安説,在這個産業鏈中,有人專門做軟體、有人做硬體、還有人負責推出最終端的服務。例如 AR/VR 就是短時間可以看到成效的一種應用。AR 頭盔須要各種硬體技術,包括液晶螢幕、通訊、動作感測;另也須要軟體,將這些資訊跟後端連結,才能即時下指令回應。「這當中牽涉虛實整合、軟硬整合,跟傳統代工模式很不一様;」丁邦安説,以台灣的技術實力,每一家公司可以根據自己在上下游的位置,找出最佳做法,抓住 5G 時代的爆發式商機。

萬物聯網時代來臨,要如何跟上 5G 商機浪潮?
5G 高速傳輸趨勢,台灣不能缺席

 現在填寫資料即可獲得 5G 應用白皮書,所有關於 5G 的產業 know-how 都在這! >>立即取得 

(資料來源:是德科技,圖片來源:Gerard Evistonwongwtnan palmeroautomobileitalia,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5G 領導者也不敢掉以輕心!華為 CEO:5G 產業正面臨 7 大挑戰,各家廠商要先統一共識
電信業者最後的晚餐,未來 5G 商機將由網路服務業者主導
中華電信光世代轉速慢慢慢,人家韓國電信商已經在爭全球首家 5G 網


你對製作這些科技趨勢內容有興趣嗎?
想從 TO 讀者變成 TO 製作者嗎?
 對內容策展有無比興趣的你,快加入我們的編輯團隊吧!

TechOrange 社群編輯擴大徵才中 >>  詳細內容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2017 年製造業管理系統趨勢:AI 人工智慧推動全新 ERP 物種

$
0
0

無論是產業或學術領導者都同意,數位軟體科技將改變硬體製造業價值鏈(Value Chain)的每一個環節,從研發、供應鏈、工廠營運,到行銷、銷售與服務。設計師、管理階層、員工、客戶與實質產業資產之間的數位連結網,將為製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價值與改變。

石油公司銷毀 99% 的數據!這絕對是企業做過最不明智的決策

可惜的是,儘管製造業所產生的數據比其他產業來得巨量,很多公司不懂數據的價值,曾有一間知名石油公司在做資料庫整理時,選擇將百分之九十九的數據銷毀,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那絕對是這家公司作過最不明智的決策。過往這些數據的確無法直接凸顯出價值, 不過在談論數位轉型時,第一步就得先認知,數據是助長企業盈利成長的最佳燃料。

數據留存後,最麻煩的是如何管理。為了要將數據做最有效的整理、分析、儲存, 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統工具近年受到關注。ERP 系統其實在業界行之有年,但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資料科學等技術推動下,ERP 系統不斷進化,特別是在製造業更發揮舉足輕重的角色

ERP 系統要能盤整企業生產、管理等各面向的資源,將原本企業功能導向的組織部門,轉化為流程導向的作業整合,進而讓經營決策能更加明快、強調資料一致性、即時性及整體性的有效資訊。

對製造業者而言,會使用數據管理,就是數位轉型的一個里程碑。傳統的 ERP 系統要求企業管理多個範疇的流程與資訊,包含作業系統、數據、網絡、儲存與毀損復原,這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雲端管理系統才是 2017 年的新潮流,管理效率再度提升

雲端系統即是解決效率問題的答案。透過雲端整合,業者只需管理他們的數據與應用程式,即可隨時隨地從雲端系統中取用必要資料,提供企業管理上的彈性與即時性。ERP、CRM 以及 BI(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若能整合成單一平台,企業組織就能管理特定商業領域的業務流程,也能全面性地檢視的商業營運成績。

雲端資料秒速運算!即戰力超高的智慧商情分析系統

隨著 ERP 系統的雲端化與普及化,大數據和物聯網將更加重要。傳統而言,企業必須向財務與營銷分析師諮詢大規模的客戶報告,但是大數據將這項分析能力交還給企業本身,而且更加精確。有了大數據的幫助,企業不但能管理資產、計算價格定位,更能取得即時客戶分析與趨向來把握新的商機。

AI 一口氣把企業管理優化帶向下個里程碑

ERP 應用程式的成長和優化也與 AI 的進步相輔相成。具有 AI 功能的 ERP 系統將大幅改變日常營運、人力、流程與科技之間的交互關係。端到端業務流程模組中,原先 由人力操作的規律性工作將交由 AI 負責 ,例如撰寫商業單據、發送採購清單等,用以減少營運成本。

AI 也能協助客戶服務以及維護作業 。透過學習過往的報告與程序,AI 可以根據不同的提問情境提供合適的解答建議。數位助手(Digital Assistant,DA)也能幫助工程師在維護作業中進行偵錯分析,根據它對效能、科技構造和維護歷史的理解,提供工程師有根據的建議和回答。

AI 不單單只有取代人力或提供協助這兩個特點。在重新改造工作方式與流程的同時,AI 也逐漸修正企業和個人的運營方向,擴增了他們的潛能和效用。企業與個人可以將他們的注意力和時間,從繁瑣的紙本工作和監督程序,轉移到更需創新、創意和分析能力的任務,而除非同時推動 AI 和 ERP 系統,否則這樣的優化與轉型幾乎不可能達成。

物聯網時代,製造業者馬上就能挑出生產鏈毛病在哪

物聯網則會大幅縮減數據與機器所需的人力操作。由物聯網系統控制的自動化科技可以順暢準確地管理、運行製造流程,不需受到人為因素影響。遠端連結也能讓製造業者取得他們所需的資訊,以優化供應鏈和產品開發。

以往對內的管理系統,甚至也能做網路輿情分析,照顧品牌社群需求

這些雲端計算都讓業者的產品從發想到市場採用的距離越來越短。辦公與行動軟體的介面越來越直覺、乾淨,提高使用效率而減少設定上的麻煩。將社群媒體平台整合進 ERP 系統的作風也會越來越普遍,社群交流讓企業得以即時與消費者和顧客連結,並評估企業的社群活動。這能讓企業直接觀察顧客行為趨勢,進而更有效地制定轉換社群受眾的策略方針。

資安永遠是最重要的品牌基礎功

在科技化與數位化的趨勢下,資安絕對是企業與個人擔憂的原因中,永遠都在前五名的重點。隨著更多數據被儲存在雲端系統中,ERP 系統提供者應該採用更縝密的資料保護功能。如果企業能夠在任何時刻擁有取得中央管理後台的權限,以及隨時聯絡 ERP 系統提供者的客服支援,企業所遇到的所有操作性問題都能即時迎刃而解。

案例探討:鋼鐵廠數位管理生產線,效能直接提升 50%

一個大型鋼鐵廠使用了數位資訊整合系統將即時效能視覺化,結合每日問題解決機制,這樣做後一條生產線的產能提高了百分之五十。

透過檢視與分析數據,工程師更加了解主要設備模式的故障原因,進而持續改善其可靠性。該公司也預期,透過狀態監督和預測型維護,結合大數據可辦到的流程控管和自動化材料追蹤, 他們可以在營運成本不受影響的狀況之下,再提高百分之三十的產能。

2017 年製造業 ERP 系統的趨勢,正是採用整合雲端、大數據、網路與 AI,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能、簡化流程、精化人才的目的。科技發展至此,產業若想越走越遠、擴大經營與成長,讓擅長長時間處理繁瑣任務的電腦與自動化科技幫我們省時省力,將可能性無限的人和大腦放到創意、創新、分析這些需要彈性與靈感的位置上,才是最有效率與效用的經營模式。

延伸閱讀

台灣物流業數位化超猛,連司機倒車範圍好不好都能分析-專訪天眼衛星科技
【資安風險一覽無遺】進行企業安全防護力測試,微軟資安專家完整建議五分鐘取得!

本文資料來源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Top seven ERP trends for 2017
CIO: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transforming ERP solutions
McKinsey & Company:Digital manufacturing: The revolution will be virtualized

(圖片來源:TheLeadSAA Health BlogWolf Vision,CC licensed)


你對製作這些科技趨勢內容有興趣嗎?
想從 TO 讀者變成 TO 製作者嗎?
 對內容策展有無比興趣的你,快加入我們的編輯團隊吧!

TechOrange 社群編輯擴大徵才中 >>  詳細內容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解決製造業最痛點:如何同時兼顧出貨時程與良率?- 專訪 Cloudnifier 執行董事

$
0
0
Cloudnifier 執行董事胡顯德

台灣的製造業一向專攻大量生產、代工製造,但是當製造廠發現大單生意越來越少、生產過程中變數越來越多時,該怎麼保證獲利又能符合客戶需求?生產鏈的數位化管理在這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透過數據控管,讓生產鏈大小事一目了然。

根據企業客戶管理系統商 Cloudnifier 的資料顯示,客戶採取數位轉型方案後,可有效減少 75%的成本、多數客戶的銷售流程可以從 9-12 個月縮短至 4-6 個月,並且有效率的解決問題。

「事實上,我們有看到台灣傳統產業在做數位轉型的企圖與努力,因為越來越多客戶會主動尋求我們公司的協助,希望我們能夠優化它們的內部流程,或是希望我們替他們做大數據分析。」Cloudnifier 執行董事胡顯德說。

從香港起家,看重台灣製造業數位轉型潛力深耕本土市場

2013 年 Cloudnifier 在香港成立,擁有 30 位以上的顧問及技術人員,同時在台灣、越南、新加坡陸續設立辦事處。這是一家專門提供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教育和非營利組織(NGP)做雲端化設計及服務的工作。

以製造業為例,Cloudnifier 可改善其訂單管理流程,穩固銷售及品質,確保客戶在下訂單前的服務是有效率的,以及客戶在下訂單之後,能夠用最佳化的流程來管理訂單,如期交貨。

Cloudnifier 的服務建構在微軟 Dynamics 365 的 CRM 平台上,客戶可以另外加費選擇 Cloudnifier 的專案管理,優化企業的製程管理與服務。「我們有自己的公版,然後再根據各個不同行業別的需求去做微調,看客戶想要改善的部分是哪一個環節,做出原型模組之後,就建置系統架構,再做使用者測試,客戶在接受教育訓練之後,就可準備上線。」胡顯德說。

Cloudnifier 一開始在香港營運,客戶從地產商、國際知名的內衣代工廠到購物商場都有,甚至連非營利組織也是它們的客戶;在香港運作大約 1 年的時間,合作廠商微軟就建議它們往台灣發展。

「台灣的製造業偏重代工,現在正面臨轉型的關鍵期,再加上沒有太多的公司在台灣做這一塊,所以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藍海。」胡顯德說。

果然來台灣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接獲來自製造業上市公司的大案子,甚至還有跨國企業的行銷專案,這證明有微軟 Dynamics CRM 的加持,再加上 Cloudnifier 本身的實力,對於 Cloudnifier 在台灣的發展,如虎添翼。

胡顯德表示,Cloudnifier 在成立初期就鎖定要以微軟平台為合作的對象,因為微軟當時是全球最大的軟件商,並且其作業系統在全球的市占率超過 8 成,只要微軟的客戶使用 Dynamics CRM,就有機會了看到 Cloudnifier。

胡顯德表示:「我們跟微軟在談合作的時候,正好它跟在推 Dynamics 365 雲端 CRM;而我們是少數能夠根據不同產業別推出解決方案的雲端服務商,所以這件合作案一拍即合。 能夠有效率的解決台灣製造業廠商的需求並創造效益」

不論筆電商、家具製造、直銷商都可以用數據優化企業流程

Cloudnifier 進軍台灣第二年,主要的客戶有筆電代工廠、家具製造商以及直銷商,以筆電代工廠為例,在客戶還沒有下訂單之前,需要藉機器去做 DEMO 或者測試給客戶看,但機器的數量不足時,到底要借給 A 還是借給 B?

藉由 Cloudnifier 的專案導入, 所有的流程都可以數據化,從客戶詢價到下訂單的過程,所有參與的相關部門都能夠依據數據來做決策,而不是靠過去的經驗值

「我們的管理從 FOCUS 開始,了解客戶的需求之後,再去做 Presell Activity,讓他們的流程更效率化,這個叫做『FOCUS TO ORDER』,從收到客戶詢問之後做出商機管理、然後變成一筆真正的 ORDER。」胡顯德舉例,Cloudnifier 的商機管理能夠精準地告訴客戶,借機器給 A 或 B 客戶何者能帶進真正的商機。

下訂單之後,Cloudnifier 的 ManufacturingPlus 方案,也能夠為製造業客戶訂定一個時程表,確保客戶能夠在兼顧品質的條件之下,準時出貨。

案例分析一:生產交貨檔期多變,國際內衣代工廠如何管理出貨流程?

以 Cloudnifier 的香港客戶為例,這是一家國際知名的內衣代工廠,其產業生態就是每一次接單的樣版與交貨期都不一樣,必須要在特定的期間之內,完成商品並且如何出貨;如果時程 delay,有可能整批貨要從船運改成航運,則成本大為增加。

「客戶跟我說,他們寄一趟飛機的錢,就可以買 Dynamics 好幾套的 CRM 系統,所以這筆錢(與 Cloudnifier 合作),絕對花的值得!」胡顯德說,Cloudnifier 有不少顧問在成衣界待了十多年,對於成衣代工業的生態非常了解,所以很快就能夠找到關鍵的解決方案。

案例分析二:追蹤大型購物商場的人流分析,優化商品陳列

不只做製造業,Cloudnifier 在香港亦與大型購物商場還有遊樂園合作,在凡事講求「大數據(Big data)」的年代,Cloudnifier 試著去幫助客戶解讀數據背後所帶來的意義。

「以前是用會員的方式,了解會員進來這間商場之後到哪裡消費;現在不一樣了,Cloudnifier 會用 IOT Device,追蹤每一個進來這間商場的人,到底走過那些店面?蒐集多一點數據之後,就能幫商場的店面位置做最好的安排。」胡顯德說。

對顧客來說,商場的店面位置越投其所好,停留的時間還有消費的金額就會越高;對於百貨商場而言,也有助於提高來客數以及營業額,一舉多得。

對於 Cloudnifier 而言,成立 3 年多以來,每年的營業額成長超過 50%,並且 2016 年達到損益兩平、2017 年開始賺錢。展望未來,胡顯德強調,目前 Cloudnifier 所服務的產業主要定位於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NGO 等,未來希望在台灣能夠跟不同的產業別合作,開拓更多不同行業的模組出來,同時也能夠協助台灣的企業順利轉型,搭上這波數位潮流的順風車。

(本文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Cloudnifier 提供)

延伸閱讀

2017 年製造業管理系統趨勢:AI 人工智慧推動全新 ERP 物種
麥肯錫專文報告:工業 4.0 不是裝裝感應器就好,傳統半導體業要起死回生得換腦袋 台灣物流業數位化超猛,連司機倒車範圍好不好都能分析-專訪天眼衛星科技
【資安風險一覽無遺】進行企業安全防護力測試,微軟資安專家完整建議五分鐘取得!

 


你對製作這些科技趨勢內容有興趣嗎?
想從 TO 讀者變成 TO 製作者嗎?
 對內容策展有無比興趣的你,快加入我們的編輯團隊吧!

TechOrange 社群編輯擴大徵才中 >>  詳細內容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TechOrange 職缺名稱:您的大名 
Viewing all 8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